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章末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章末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解析】由题图可知: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给c,所以a是消费者、b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

【答案】B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解析】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该食物网中未体现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成分;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此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交替形成,鹰分别占有三、四、五、六这四个营养级。

【答案】C3.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解析】一般春夏季水生生物种类较多,冬季较少,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正确;芦苇和藻类属于生产者,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量,C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蛋白质等含N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正确。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测评必修3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测评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答案:C2.下列关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答案:B3.某农场面积约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回原来的环境,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解析: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增加对黑线姬鼠的捕食,进而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项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N==14 000(只),种群密度==100(只/hm2),B项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量的多少,黑线姬鼠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不一定下降,C项错误。

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D项正确。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 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答案】C【解析】2.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作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之前需进行植被的重建和维持土壤含氧量、垃圾渗液浓度、干旱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在垃圾填埋场上生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B. 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造成植物根系缺氧C. 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D. 干旱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 \ CO_2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答案】A【解析】解 A.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A错误B.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造成植物根系缺氧 B正确C.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 C正确D.干旱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 CO_2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光合作用 D正确故选 A3.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性引诱剂可以通过降低乙来影响害虫的种群密度B. 图中的丙表示性别比例丁可表示年龄组成C.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 任何一个种群都只有甲、乙、丙、丁四种数量特征【答案】B【解析】解 A.图中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杀害虫会影响丙(性别比例)通过性别比例失衡影响出生率 A错误B.图中丙表示性别比例丁表示年龄组成 B正确C.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C错误D.种群的数量特征除了图示外还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 D错误故选 B4.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B. 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C. 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X种群的K值是250D. 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答案】B【解析】解 A.根据格表分析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鼠的种群数量略有增加后逐年减少并趋于稳定动物新物种X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后略有减少并趋于稳定说明两个种群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其中鼠为被捕食者新物种X为捕食者 A错误B.客观上物种X在捕食过程中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B正确C.根据格表分析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而稳定后X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左右 C错误D.在第5~8年时鼠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D错误故选 B5.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 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 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D【解析】解 A.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A错误B.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B错误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所以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错误D.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D正确故选 D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B.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种间关系、优势种、种群密度等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答案】D【解析】解 A.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A错误B.种群密度是种群特征不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B错误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密度不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错误D.城市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较高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D正确故选 D7.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B. 种群数量达到K/2前密度对其增长无制约作用C. 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增大D.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劲 A错误B.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密度对其增长有制约作用 B错误C.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种群增长速率减小 C错误D.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产量相同 D正确故选 D8.如图表示自Q点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 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Q后基因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 的基因频率均为50%C. 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C【解析】A、分析题图可知 Q以后A的基因频率升高 a的基因频率降低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A正确B、P点两曲线相交说明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B正确C、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不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变化对不定向的变异起选择作用 C错误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由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9.下列有关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鸟巢充分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 鸟类因被天敌捕食导致标志物脱落的不会影响调查结果C.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由外界因素决定与群落内部因素没有关系D. 随着时间的延长达到顶级群落时的生态系统一定是森林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解 A.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鸟巢不属于群落所以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B.鸟类因被天敌捕食导致标志物脱落的不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是调查过程中因标志物过于明显会导致被标记的个体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B正确C.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各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错误D.随着时间的延长达到顶级群落时的生态系统不一定是森林生态系统这还需要看外界环境能否达到适宜的条件如北极冻土区是无法出现森林生态系统的 D错误故选 D10.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A.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 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 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答案】A【解析】解裸露的岩石上先生长出地衣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接着是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最后是顶极群落森林阶段故选 A11.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 草本阶段是由灌木阶段的群落演替而来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答案】D【解析】解 A.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 A错误B.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B错误C.草本阶段在灌木阶段之前 C错误D.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其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故选 D12.假设种群的起始数量为m 每年的增长率都不变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在理想状况下 a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A. xa0mλ^aB. \ ma^λC. \ am^λD. λma【答案】A【解析】解根据题意在理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种群起始数量为m 每年的增长率保持不变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a年后该种群数量为mλ^a故选 A13.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可能会有影响【答案】C【解析】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 A正确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正确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错误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D正确14.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是解释田鼠周期性数量变动的内分泌调节学说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B. 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使其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C. 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答案】D【解析】解 A.由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A正确B.据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种群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使种群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 B正确C.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出现生长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 C正确D.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错误故选 D15.在光裸的岩地长成森林的过程中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A. 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B. 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土壤微生物增加C. 草本阶段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增加D. 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下降【答案】D【解析】 A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安家提供优越条件从而打破裸岩的沉寂使裸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A正确B、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加土壤微生物增加 B正确C 、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 C正确D、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增加使得物种丰富度增加 D错误16.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主要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B. 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C. 啮齿类动物种群密度的适度增加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D. 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答案】D【解析】解 A.由于啮齿类取食的偏好等啮齿类不爱取食的植物种群密度可能会增大 A正确B.同样由于啮齿类取食的偏好使同一种植物被取食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其结果可能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 B正确C.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种类数也随之增加 C正确D.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其中一部分植物类群是从无到有故该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在相应的时间和范围内有所增大同时部分原来处于优势的植物的种群密度可能下降 D错误故选 D17.草原上的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B. 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C. 啮齿类动物密度适当增大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D. 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答案】D【解析】解 A.观察图中曲线可以看出随啮齿类动物密度的逐渐增大植物的种类先逐渐上升到最大值后再逐渐下降由此可以推知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某些植物种群密度的增大 A正确B.自然选择会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所以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 B正确C.啮齿类密度适度增加会使植物种类增多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 C正确D.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D错误故选 D1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样方法来估算植株上蚜虫的密度B. 嘉陵江近岸区和江心区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 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D.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用样方法来估算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A项正确嘉陵江近岸区和江心区由于地形起伏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导致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C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D项错误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19.(1)从种群的数量特征看人工种植的大豆和玉米种群数量因________而保持相对稳定同一地块的玉米因水肥供应的差异而表现为高矮不一__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层现象19.(2)根瘤菌与大豆________的种间关系提高了土壤肥力将大豆与玉米间作使群落的________结构更为复杂从而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增加了农田单位面积的产量19.(3)害虫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19.(4)某种食虫鸟以该地块上的害虫为食若该地块上的玉米和大豆固定的太阳能为a千焦则食虫鸟获得的能最最多是________千焦【答案】(1)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或种植的大豆和玉米无新个体产生), 不是【解析】(1)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人工种植的大豆和玉米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高与矮的玉米属于同一个种群因此玉米的高矮不一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答案】(2)互利共生, 垂直和水平【解析】(2)大豆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大豆与玉米间作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变得更加的复杂【答案】(3)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3)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害虫均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4)0.04a(a/25)【解析】(4)该食物链是大豆及玉米→害虫→食虫鸟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能量的传递效率最多是20% 因此若该地块中的大豆及玉米固定的太阳能为a千焦则生活在该农田中的这种食虫鸟获得的能量最多是a× 20% × 20% =0.04a千焦20.Ⅱ.请你补充实验步骤(1)取6个培养皿编号为 A_0、 A_1、… A_5 分别加入等量的含小球藻的培养液(2)________ 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3)一段时间后取出 A_0\sim A_5 分别吸取样品固定后________20.Ⅲ.请完成对实验的分析(1)在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能促进小球藻生长的剂量有________个(2) A_0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 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 B_0\sim B_5 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__(3)将 A_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维持在8\times 10^6个/mL 则 A_0中的小球藻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4)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答案】Ⅱ.(2)将上述6个培养皿分别置于辐射剂量为0、0.2、0.8、1.6、2.2和3.0(\ J/m^2)的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 (3)观察计数并记录【解析】Ⅱ.(2)由题表可知在6个培养皿中加入小球藻后分别置于辐射剂量为0、0.2、0.8、1.6、2.2和 3.0(J/m^2)的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3)一段时间后取出 A_0\sim A_5 分别吸取样品固定后观察计数并记录【答案】Ⅲ.(1)2, (2)对照, 减少实验误差, (3)4times 10^6个/mL, (4)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剂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剂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解析】Ⅲ.(1)与对照组 0J/m^2比较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 0.2J/m^2和 0.8J/m^2能促进小球藻生长(2) A_0培养皿的辐射剂量为 0J/m^2 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 B_0\sim B_5 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3)将 A_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使种群密度维持在8\times 10^6个/mL 可见环境容纳量(K值)是8\times 10^6个/mL 当种群密度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快所以 A_0中的小球藻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4\times 10^6个/mL(4)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剂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剂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21.(1)保护区内不同的湖港、湖湾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这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空间特征原因是________21.(2)保护区内水草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它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网)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个渠道进行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每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中不能被其他生物再度利用的能量是________ 未利用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 21.(3)如表所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连续的三个营养级(含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单位 J/(hm^2 \cdot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times 10^9J/(hm^2 \cdot a) 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21.(4)保护区内丰茂的水草适当收割后可用于造纸和饲养家畜同时该保护区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鸟类爱好者拍照研究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且该保护区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以上事实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答案】(1)能, 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解(1)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体现出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故保护区内不同的湖港、湖湾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这能体现群落的空间特征【答案】(2)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解析】(2)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释放的能量不能被其他生物再度利用未利用的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生物体内【答案】(3)5.175, 11.2%【解析】(3)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总能量由同化量可知a为第一营养级 b为第三营养级 c为第二营养级总能量=(2.00+6.25+36+7.5)× 10^8=5.175× 10^9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8.4× 10^7/7.5× 10^8×100%=11.2% 【答案】(4)直接和间接【解析】(4)保护区内丰茂的水草适当收割后可用于造纸和饲养家畜同时该保护区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鸟类爱好者拍照研究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属于直接价值该保护区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属于间接价值22.(1)岛屿上的所有生物相互关联形成生物群落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22.(2)据图分析随着留居种数的增加物种的入侵率________ 灭绝率__________ 22.(3)分析上图入侵率与灭绝率的交点代表该岛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岛屿该数值最大22.(4)(不定项选择)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是()【答案】(1)种群, 物种组成【解析】解(1)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答案】(2)降低, 升高【解析】(2)分析题图可知随着留居种数的增加物种的入侵率降低灭绝率上升【答案】(3)平衡物种数, 岛屿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解析】(3)分析题图可知入侵率与灭绝率的交点代表该岛屿的平衡物种数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的平衡物种数最大【答案】A, B, D【解析】(4)A.岛屿上的平衡物种数取决于物种入侵和灭亡的平衡不随时间而变化 A 正确B.平衡物种数由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有物种消亡或迁出之间动态变化所决定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的留居种数越多所以一般大岛屿可以供养的物种数大于小岛屿 C错误D.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岛屿与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物种数不断降低 D正确故选 ABD23.(1)某地区有一个湖泊几年前受污染严重湖水臭气熏天鱼虾销声匿迹居民避而远之几年来当地政府和居民齐心协力大力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该湖泊呈现出了“春风烟柳”“鱼翔浅底”“水鸟翔集”“晴空一鹤排云上”等美丽景象从而成为居民喜爱的休闲场所经治理后该湖泊群落发生了________演替这说明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23.(2)春来“湖水”绿如蓝是大量的藻类植物繁殖的结果该湖泊中所有蓝藻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组成一个种群调查湖泊中某种藻类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23.(3)湖面水鸟的嬉戏使人联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诗中“关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23.(4)如图表示该湖泊中某些生物的捕食关系若水藻类的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杂食性鱼类则要使杂食性鱼类的能量增加m kJ 至少需要消耗水藻类的能量________kJ【答案】次生, 速度, 方向【解析】受污染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仍然存在所以由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不能, 抽样检测(或抽样调查)【解析】种群是由同种生物的集合所有蓝藻生物种类不同不能组成种群调査湖泊中某种藻类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答案】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综合测试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综合测试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试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B)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而年龄组成才可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B正确;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错误;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密度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D 错误。

2.下列关于种群及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C)A.样方法只能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B.可以根据种群的性别比例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在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D.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且K值逐渐增大解析:样方法也能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在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在理想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J”型增长无K值。

3.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D )A.A为出生率和死亡率,B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C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D为年龄组成,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种群特征包括遗传特征、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解析:由图可知,A为出生率和迁入率、B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C 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D为年龄组成,其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不仅具有种群密度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D正确。

(智慧测评)2015高考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智慧测评)2015高考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智慧测评)2015高考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1.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界中主要的遗传物质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和RNA是遗传物质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证实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B2.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遗传信息只存在于DNA分子中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C.原核生物的DNA上不存在密码子,密码子只存在于mRNA上D.在真核生物细胞内,既能以DNA为模板转录形成RNA,也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DNA解析: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遗传信息存在于RNA中;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逆转录过程只存在于少数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内。

答案:C3.(2013·孝感统考)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所用的实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在以豌豆为材料研究遗传规律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B.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时,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C.格里菲思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解析:孟德尔在以豌豆为材料研究遗传规律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时,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格里菲思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用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去感染小鼠,并未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来研究DNA分子的结构。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原卷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原卷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1.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 池塘中的一群鱼B. 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C. 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D. 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B. 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C. 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D.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C.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4.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此所做分析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C. 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D. 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取决于①、②5.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为:墨西哥20-40年、美国40-80年,而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A. 种群数量和密度B. 种群年龄组成C. 种群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

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 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C. 雌性个体也减少D. 种群出生率下降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 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8.生态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柱形图表示性比率),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秋季更有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B. 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C. 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D. 性比率通过影响年龄结构间接影响种群数量9.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 1个孩子)。

第四章_种群和群落_单元测试

第四章_种群和群落_单元测试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3分,共72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年龄组成 B.性别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3.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

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被合成释放的物质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5.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6.右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型,曲线中表示K值的点是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

(3)由图可知,第6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可能包括__ 。

(4)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捕捞量应控制在曲线的______点左右最合适;如果此种群是老鼠,则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______________。

7.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防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

高二生物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试卷

高二生物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试卷

岑巩县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生物第七次单元测试试卷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姓名:班级:学号:分数: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会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维持良好的年龄组成,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3.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种群的K值为a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C.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D.理想状态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4.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5.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与图乙中的哪个坐标曲线相符()6.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

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

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对应的动物正确的是()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 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8.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高考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3

高考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3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智慧测评)2015高考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内蒙古草原上的牛既不是一个物种,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种群。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由于无生殖隔离,可以完成生殖过程。

竞争是种间关系,种群内争夺食物为种内斗争。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D2.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A.①C.③ D.④解析:种群密度的变化取决于年增长率和年采收率,各组计算结果为:①年增加1.5%,②年减少l%,③年减少10%,④年增加25%。

答案:C3.森林被砍伐殆尽,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B.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属于较低等的生物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发生变化解析:森林被砍伐殆尽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草本植物;群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演替过程中,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更容易接受到较多的光照,因而会取代草本植物;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D4.(2013·福建理综)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高考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2

高考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2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智慧测评)2015高考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1.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界中主要的遗传物质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和RNA是遗传物质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证实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B2.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遗传信息只存在于DNA分子中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C.原核生物的DNA上不存在密码子,密码子只存在于mRNA上D.在真核生物细胞内,既能以DNA为模板转录形成RNA,也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DNA解析: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遗传信息存在于RNA中;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逆转录过程只存在于少数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内。

答案:C3.(2013·孝感统考)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所用的实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在以豌豆为材料研究遗传规律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B.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时,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C.格里菲思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的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解析:孟德尔在以豌豆为材料研究遗传规律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时,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格里菲思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用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去感染小鼠,并未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来研究DNA分子的结构。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两群落植被丰富度的调查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 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C. 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D. 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答案】B【解析】A、两群落植被丰富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 A错误B、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差异是由于地形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造成的 B正确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达到最高 C错误D、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替代第25年后但无法判断是否发生了大量物种被替代的现象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 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镶嵌分布【答案】A【解析】A、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是由于地形的起伏使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错误B、由于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群落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出现了分层现象 B正确C、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故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C正确D、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故选A3.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正确的是()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 \J 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D.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A错误B. 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增长率但是并不是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B错误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 C错误D.b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D正确故选 D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会一直维持在 K值水平保持不变B. 种群内个体没有生殖隔离种群密度越大出生率就越大种群数量增长也越明显C. 物种组成是群落的重要特征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逐步积累就会发生演替D. 在群落水平上可以研究群落范围、群落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但不涉及物种丰富度【答案】C【解析】解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近期内处于动态平衡不会一直维持在K值保持不变 A错误B.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食物、空间等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密度越大出生率越低种群数量反而会下降 B错误C.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引起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另一个群落即发生群落演替 C正确D.群落水平可以涉及物种丰富度 D错误故选 C5.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B. 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C.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D.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答案】C【解析】A、图中a﹣f演替过程开始于10万年前某水体起点是没有生物的地方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A正确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由于土壤中已经存在植物的根系等繁殖体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 B正确CD、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如果没有人的作用由于气候条件最后也会演替成荒漠只是人的存在加速了这一过程 C错误 D正确6.鲸落是指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在鲸落中发现了大量以鲸尸为食的动物还发现存在能利用硫化氢氧化产生的化学能为能量来源的硫化细菌近年来全球的鲸落数目正在不断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鲸落形成后仍然存在群落演替现象B. 鲸落中的硫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C. 鲸落促进海洋上层有机物向中下层运输D. 流经鲸落的总能量是深海生产者同化的能量【答案】D【解析】解 A.鲸落形成后仍然存在群落演替现象 A正确B.鲸落中的硫化细菌能利用硫化氢氧化产生的化学能为能量来源说明硫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 B正确CD.深海中能量的输入仅依靠深海中的化能自养型细菌的供给是远远不够的鲸落可以促进海洋上层营养物质的向下运输以供给深海生物所以流经鲸落的总能量大于深海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C正确、D错误故选 D7.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①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B. 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 ④为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D. 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答案】B【解析】解A.①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为年龄组成 A错误B.②决定种群大小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正确C.④为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 C错误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型增长 D错误故选 B8.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 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 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D【解析】解 A.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A错误B.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B错误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所以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错误D.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D正确故选 D9.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是植物器官在地上不同高度和地下不同深度的空间垂直配置如图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B. 分层现象都是通过植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 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 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答案】B【解析】解 A.由题干可知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 A正确B.分层现象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 B错误C.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正确D.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 D正确故选 B1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 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草原群落只具有垂直结构不具有水平结构C. —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构成一个种群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蝌蚪的种群密度D. 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增长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属于模型假设【答案】D【解析】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错误B、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草原群落和其他群落一样也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错误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不能构成一个种群青蛙和蛤蟆的幼体都是蝌蚪青蛙也有不同的种种群应该包括同种生物在同一地点的所有个体而不仅仅是幼体还应该包括成体蝌蚪是活动能力较强且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所以需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蝌蚪的种群密度 C错误D、种群增长出现“!”型曲线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空间等无限且不受其他生物制约所以利用数学模型研究“!”型增长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属于模型假设 D正确故选D.11.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 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C.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D. 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答案】B【解析】解 A.根据题文“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 说明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错误BD.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知 0年时该区域灰桦占100% 但是200年时该区域灰桦只占1% 其他树种的比例增加因此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更换树种并不能改变群落最终的演替方向 B正确 D错误C.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某种群会达到环境容纳量因此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C错误故选 B12.在玉米、大豆间种的地块里生长了一些杂草另外还生活着一些小动物危害玉米的玉米螟土壤中的蚯蚓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农田中的大豆、玉米及杂草等植株高度不同是该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B. 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活的玉米螟数量不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 该农田中的所有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D. 影响玉米螟、蚯蚓等动物在农田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答案】C【解析】解 A.在垂直方向上大豆、玉米及杂草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是该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A正确B.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活的玉米螟数量有差异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正确C.并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等特征如雌雄同株的玉米、大豆等种群都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 C错误D.影响动物在群落中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栖息条件和食物 D正确故选 C13.预测我国总人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主要的依据是()A. 人口密度B. 性别比例C. 迁入和迁出D. 年龄结构【答案】D【解析】解题干中的“预测”二字是解题的关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故选 D14.下列有关湖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对某湖泊范围和边界的研究属于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B. 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种群的最重要特征C. 底栖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答案】C【解析】 A 、研究某湖泊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A错误B、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是区分种群的重要特征 B错误C 、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C正确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长时间内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D错误15.草原上的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B. 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C. 啮齿类动物密度适当增大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D. 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答案】D【解析】解 A.观察图中曲线可以看出随啮齿类动物密度的逐渐增大植物的种类先逐渐上升到最大值后再逐渐下降由此可以推知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某些植物种群密度的增大 A正确B.自然选择会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所以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 B正确C.啮齿类密度适度增加会使植物种类增多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 C正确D.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D错误故选 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16.(1)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 在水面浮床上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组合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的特征其意义为________16.(2)污水流入湿地后经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及________ 污染物最终被分解为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这样设计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16.(3)图2表示流经A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_1、c_2表示能量值(单位 kJ)若被A摄入的能量为AKJ 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KJ 某种鱼以A的粪便为食物则该种鱼获得A的能量为________KJ 下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KJ 其中图中b表示________能量16.(4)根据白洋淀能量流动特点合理地确定其载鱼量保证渔产品的持续高产这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________【答案】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解析】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水面浮床上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组合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的特征其意义为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答案】微生物分解, 物质循环【解析】污水流入湿地后经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及微生物分解污染物最终被分解为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这样设计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答案】0, 20%a或20%(A﹣B), A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解析】图2表示流经A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若被A摄入的能量为AKJ 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KJ 而某种鱼以A的粪便为食物而粪便是食物残渣其所含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则该种鱼获得A的能量为0KJ 下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20%a或20%(A﹣B)KJ 其中图中b表示A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答案】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根据白洋淀能量流动特点合理地确定其载鱼量保证渔产品的持续高产这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7.(1)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自然条件下海边红树林湿地与贵州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差异从进化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17.(2)近年来贵阳市政府采取多种干预措施使小车河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从群落水平来说该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17.(3)现在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已经增加到800多种使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更为复杂显著地提高了群落________的能力该湿地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鸟类等消费者也在增加消费者的作用是________【答案】(1)间接, 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解(1)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等功能都是针对该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自然条件下海边红树林湿地与贵州湿地环境不同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有差异【答案】(2)群落演替【解析】(2)贵阳市政府采取多种干预措施使小车河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从群落水平来说该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依据的原理是群落演替【答案】(3)利用光能等环境资源,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解析】(3)现在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已经增加到800多种使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更为复杂显著地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该湿地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鸟类等消费者也在增加消费者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18.(1)请列举两个该水域生态系统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________18.(2)该水域生态系统________称为丰富度18.(3)几丁质是一种多糖广泛存在于大闸蟹等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研究表明几丁质能与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效地结合请根据这一特性提出一项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具体用途__________________18.(4)流经该水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 图中字母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分别是________18.(5)大闸蟹养殖过程中合理投入相应的有机物(饲料)对整个水域生态系统来说其目的是________【答案】(1)该水域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或下列问题中的任意两个该水域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该水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怎样的?该水域的生物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该水域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该水域的范围和边界如何?)【解析】解(1)该水域生态系统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该水域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该水域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该水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怎样的?该水域的生物群落具有怎样的空间结构?该水域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该水域的范围和边界如何?【答案】(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解析】(2)丰富度的概念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答案】(3)用于重金属污染的废水处理(或提取水中的重金属或应用于净水机中吸收有毒的重金属离子)【解析】(3)几丁质可以用于重金属污染的废水处理(或提取水中的重金属或应用于净水机中吸收有毒的重金属离子)【答案】(4)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饲料有机物中的能量(或a+s), c、m【解析】(4)分析图示可知流经该水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饲料有机物中的能量(或a+s)图中字母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分别是c、m【答案】(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19.(1)在对每次采集的水样测定铜绿微囊藻密度前需要先搅拌培养液其直接作用是________ 然后在培养瓶中吸取样液滴加在血球计数板上的盖玻片边缘待培养液渗入且藻细胞全部沉降到________的底部再利用显微镜观察、计数进而计算出藻细胞密度19.(2)分析图1、2可知最不利于铜绿微囊藻生长、繁殖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19.(3)罗氏沼虾以绿藻、蓝藻等单细胞藻类为食物科研小组又对该湖泊中的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 cm^2⋅a))据表分析从藻类到罗氏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19.(4)分析图3可知一年四季中该湖泊最容易发生水华的季节为________ 从生物的种间关系角度考虑控制水体中藻类生长、繁殖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答案】(1)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 计数室【解析】解(1)对每次采集的水样测定铜绿微囊藻密度前需要先搅拌培养液为的是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然后在培养瓶中吸取样液滴加在血球计数板上的盖玻片边缘待培养液渗入且藻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再利用显微镜观察、计数进而计算出藻细胞密度【答案】(2)20℃, 9000Lx【解析】(2)分析图1、2可知最不利于铜绿微囊藻生长、繁殖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20℃、9000Lx【答案】(3)14.9%【解析】(3)相邻2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这两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比沼虾的同化量=沼虾摄入藻类中的能量-沼虾粪便中的能量=47.8−25.4=22.4KJ/( cm^2⋅a) 藻类同化量为150.6KJ/( cm^2⋅a) 从藻类到罗氏沼虾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2.4÷150.6)×100%=14.9%【答案】(4)秋季, 放养以藻类为食的鱼类控制藻类、利用病毒控制藻类等【解析】(4)分析图3可知一年四季中该湖泊最容易发生水华的季节为秋季从生物的种间关系角度考虑控制水体中藻类生长、繁殖的措施主要有放养以藻类为食的鱼类控制藻类、利用病毒控制藻类等20.(1)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现在很多地方建立了湿地生态公园供人们休闲上述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湿地改为湿地公园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说明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________.20.(2)在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生长季节中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为m 生产者通过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为n 这些生产者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m+ n 某些鸟类看到食物时便分泌一种激素促使其快速捕食分泌的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吗?请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________.20.(3)改造后的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为甲(W_1)\rightarrow 乙(W_2)\rightarrow 丙(W_3).如果经过测算发现W_2远小于W_1/10 究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答案】间接和直接, 次生, 速度和方向【解析】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湿地生态公园可供人们休闲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湿地属于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这也说明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大于, 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属于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动物激素属于个体内部的信号【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因此在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生长季节中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为m 生产者通过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为n 则这些生产者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m+ n 某些鸟类看到食物时便分泌一种激素促使其快速捕食分泌的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因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属于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而动物激素属于个体内部的信号.【答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 -20% 还有一部分流入与乙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群【解析】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 -20\% 甲的能量最少有10\% 流行下一个营养级而下一个营养级不止乙一种生物还有其他生物所以乙同化的能量(W_2)小于W_1/10.。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新必修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新必修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A )A. 个体、种群B.个体、个体C.种群、种群D.种群、个体[解析]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可以看出应该是个体水平的特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这是种群水平的特征。

2. 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A )A.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B.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C.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解析]决定种群数量是否增长的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但主要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是年龄组成。

3. 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该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

下列调查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C )A. 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T标志重捕法B. 调查草原上的斑马种群T样方法C. 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T标志重捕法D. 调查池塘中的鲢鱼种群T样方法[解析]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体积相对较大,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

4. 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C )柯蠡蚩-L出生車.乘亡離*、h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 “ 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 J”型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B错误;图中a指的是性别比例、b指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C正确;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D 项错误。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达标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达标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达标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达标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达标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南昌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 D.③⑤解析:内蒙古草原上的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种的牛,不属于一个种群,故①错误;池塘中的鱼有很多种,也不属于一个种群,故②错误;三化螟是一个物种,稻田内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③正确;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故④错误,⑤正确.答案:D2.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增长型和衰退型B.衰退型和增长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图甲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增长型;图乙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属于衰退型.答案:A3.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解析:由题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的增长为“S”型增长,在第10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为K/2。

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自主检测

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自主检测

第4章自主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下边对于种群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种群的个体之间可互相交配生殖B.一个种群由很多同种个体组成C.种群的个体数目是常常改动的 D.种内斗争不利于种群的发展2.以下实例中,不可以构成群落的是A.一个池塘的所有生物B.内蒙古大草原所有生物C.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D.一块稻田中的所有水稻3.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目变化,哪一项为哪一项不正确的A.先呈“ S”形增添,后呈“ J”形增添B.先呈“ J”形增添,后呈“ S”形增添C.种群数目达到K 值后会保持稳固D.K 值是环境条件同意的种群增添的最大值4.以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说不正确的选项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互相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类现象的环境要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栽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因此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土,能够充足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栽种的品种5.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种类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一样期间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灌木→草本→丛林五个阶段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真同样6.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长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丛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丛林7.以下各图中最能正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群群群群落落落落丰丰丰丰富富富富度度度度时间时间时间时间A B C D8.对于一只生活在野外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是指A.野外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C.除蝗虫外的其余生物和非生物D.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余蝗虫、其余生物和非生物9.以下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A.培育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D.鲈鱼的成鱼以鲈鱼的幼鱼为食10.据资料报导,大连海礁上生长的海藻状况是:深海处生长绿藻,稍深处是褐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小于水草群落 • B.水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 论 •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 15.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代替草本植物主要是由于哪种 因素的影响( )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矿质营养
• 17.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 • • • A.水源和土壤 B.细菌和真菌 C.各种动植物 D.有害的生物
)
• • • • •
18.下列有关生态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时就不再进行了 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
• 3.下列选项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 •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
• 4.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 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 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中甲所示曲线。 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能反映该种群 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图中乙)分别是( )
• 16.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 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 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 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必须积极防治 •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 C.草原上鼠与牛、羊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 业发展 •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 确的
• 9.如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 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什么( )
• • • •
A.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是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 10.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 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 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 叙述,错误的是( )
• A.衰退型和① • C.衰退型和③
B.增长型和② D.增长型和④
5.当一个非洲“土堡”中的幼年雌蚁个数超过1个 时,幼年雌蚁之间就会相互厮杀,直到只剩下1个幼 年雌蚁为止。这种现象对于1个非洲蚂蚁群而言是 ( ) • A.有利的 B.有害的 • C.毫无意义 D.不可能出现 6.在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 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数量暂时超过K值的 是( ) • A.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 B.引入狼后的草原兔 • C.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 D.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 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 •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 过b点 •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 势与b~c段相似 •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 趋势与c~d段相似
• 7.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巴西引进一种蜗牛进 行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有少量蜗牛逃出养 殖池,大肆吞噬蔬菜,并使本地蜗牛几乎 绝迹,这一现象描述的生物关系是( ) • • • • A.捕食、种内斗争 B.寄生、竞争 C.捕食、竞争 D.竞争、种内斗争
• 8.下列几组图中,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 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
• 13.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种群在夏季和秋季 的食区范围。两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 能表明 ( )
• • • •
A.这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 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 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秋季供应不充分 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
• 14.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水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 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 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 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1.如图是三种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能正确反 映三种种群密度增加趋势的是( )
A.①<③<② C.①>③>②
B.①<②<③ D.①>②>③
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甲曲线);在 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乙曲线)。下列 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 后,增长速率为0 •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e点 之后 •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 1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 是( ) • A.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目的比例 • 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 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 的比率
• 12.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 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 度时,还会抑制同种的其他个体的增殖, 这种现象不包括 ( ) • • • • A.竞争 B.共生 C.种内斗争 D.种内互助
)
• 19.你认为下列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中,正确的 是( )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 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野兔的种群密度 •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昆虫卵的种群密度
• 20.有一种紫腹巨蚊,当它处于幼虫状态 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 后,专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 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