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必修2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总结知识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总结知识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39d3e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9.png)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总结知识归纳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总结: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科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观察、实验、理论。
- 量和单位的概念,国际单位制。
2. 运动和力:- 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状态。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 速度与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
- 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
- 物体的力学性质:质量、惯性、重力。
3. 力学性质的应用:- 惯性和固定在地球上的物体。
- 惯性和运动物体。
4. 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
- 平衡力和合力。
5. 动力学:- 牛顿第二定律。
- 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
-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
- 冲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6. 动量的变化原则:- 质量的概念和计算。
- 局部质量和惯性质量。
7. 万有引力:- 质量和重力。
- 重力与距离的关系。
- 地球重力场的性质。
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1. 静电场:- 静电的性质和产生静电的方式。
- 静电荷和电量。
- 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 电场强度和电场力。
2. 电场中的电荷运动:- 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特点。
- 电势差和电势能的概念和计算。
- 电位的定义和性质。
3. 电流和电路:- 电流的概念和计算。
- 电阻和电阻率。
- 电阻与电流的关系。
- 欧姆定律。
-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 磁场和电磁场:- 磁场的概念和性质。
- 磁力和磁场力。
- 磁感应强度和磁感线。
- 定向力和洛伦兹力。
5.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电动势和电磁感应电流。
- 变压器和感应电流的应用。
6. 交流电路:- 交流电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 电容器的概念和性质。
- 电感器的概念和性质。
- 交流电路中的电容和电感。
7.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传播和光线的概念。
- 光的反射定律和反射规律。
- 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规律。
- 光的全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
8. 光的成像:- 光的传播路径和成像性质。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30005a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b.png)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笔记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 匀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 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2. 速度 - 时间公式- v = v_0+at- 其中v是末速度,v_0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 理解:这个公式描述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如果知道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就可以求出末速度。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 位移公式- x = v_0t+(1)/(2)at^2- 这里x表示位移,v_0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 推导:利用速度 - 时间图像(v - t图像),位移等于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v - 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通过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得出该位移公式。
2. 平均速度公式- ¯v=(x)/(t)=v_0 +(1)/(2)at(由位移公式x = v_0t+(1)/(2)at^2变形得到) -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还有¯v=(v_0 + v)/(2)(其中v = v_0+at)。
这个公式在解决一些只涉及初末速度和位移的问题时很方便。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1. 公式推导- 由v = v_0+at可得t=(v - v_0)/(a),将其代入位移公式x =v_0t+(1)/(2)at^2中,得到x=frac{v^2-v_{0}^2}{2a}。
2. 应用- 在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地求出位移;或者在已知位移、初速度和加速度时求出末速度等。
四、自由落体运动1. 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 特点- 初速度v_0 = 0,加速度a = g(g≈9.8m/s^2,方向竖直向下)。
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9f1202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9.png)
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必修一:
1. 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牛顿定律:质点的运动状态由受力决定,质点的平衡和动力学分析。
3. 力:力的性质、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
4. 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弹力、重力、浮力等对物体的影响。
5. 动量:动量的定义、动量守恒定律、冲量和反冲等。
6. 能量:能量的种类、能量守恒定律、功和功率等。
必修二:
1. 电学基础知识:电荷、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
2. 电路基本知识: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阻、电流计和电压计的应用。
3. 磁学基础知识:磁场、磁感线、磁场与电流的相互作用等。
4.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和守恒等。
5. 电磁波:电磁波的种类、特性及传播规律。
6. 光学基础知识: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光的传播速度等。
7. 声学基础知识:声音的传播、声波的特性、声音的反射和共鸣等。
以上是每个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具体的内容还需要根据教材进行详细学习。
高一必修一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必修一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490394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a.png)
高一必修一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在高一的学习中,必修一和必修二物理是学生们接触到的首批物理知识。
这些的物理知识点不仅为学生们打下了物理学习的基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对高一必修一二物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运动的描述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与联系。
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二、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图象。
2. 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
三、非匀速直线运动1. 非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图象。
2. 加速度、速度、位移之间的关系。
3.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力的概念1. 力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力的三要素:作用点、方向、大小。
3. 力的合成和分解。
五、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
六、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1. 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动量守恒定律和碰撞的规律。
3. 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功、能量与机械能守恒定律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功与能量的关系。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八、机械波与声波1. 机械波的概念和分类。
2. 声波的特点和传播规律。
3. 声音的频率和声强对人体的影响。
九、光的直线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规律。
2. 光的折射规律和全反射现象。
3. 光的色散和光的衍射。
十、光的成像1. 光的成像规律和焦距的计算方法。
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3. 快门和闪光灯的工作原理。
以上是高一必修一二物理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解决物理问题,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在后续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点,探索更广阔的物理世界。
2024年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二篇)
![2024年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01b48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a.png)
2024年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1是高中物理课程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对该课程知识点的总结。
一、物理量和单位1. 物理量的概念和分类: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性质、变化和相互关系的量。
按照不同性质,物理量可分为标量和矢量两类。
2. 常用物理量和国际单位制:介绍了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如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速度(米/秒)、加速度(米/秒²)等。
二、运动的基本概念1. 质点:物体可以看作一个点,忽略其大小和形状,称之为质点。
2.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3. 系统和参照系:系统是指进行研究的物体或物体的集合,参照系是用来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一个标准。
4.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其运动轨迹是直线,则称之为直线运动,否则为曲线运动。
三、匀速直线运动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指物体某一瞬间的速度。
2. 速度的代数和矢量表示:速度是一个矢量量,包括数值和方向两个方面。
3. 速度的相对性和加减法规则:相对速度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加减法规则要求将矢量按照代数方法进行运算。
4.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图象: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结束位置所走过的路程和方向。
四、变速直线运动1. 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变化的速率。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在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与匀速运动相同。
3. 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和位移-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是指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位移-时间图象是指物体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
4.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五、自由落体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即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二物理学考知识点复习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二物理学考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ad9adeb3186bceb19e8bb5c.png)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1、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它是一种理想化物理模型。
2、参考系: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
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通常取大地为参考系。
3、时刻和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
“第n 秒内”时间都是1秒,“前n 秒”时间是n 秒,4、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5、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6、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
比如:位移、速度、力、加速度等标量:有大小没有方向,直接求代数和。
比如:路程,速率,质量,密度,时间,时刻 7、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v xt∆=∆,单位:米/秒(m/s ),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
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8、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所需时间的比值:公式:a=tv v t 0-,单位:m/s 2。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v ∆(速度的的变化量)方向相同。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匀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示: (1)速度公式 at v v +=0 (2)位移公式 2021at t v x += (3)速度与位移式 ax v v o 222=- (4)平均速度公式 20v v t x v +==2、几个常用的推论:(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x=x 2-x 1=x 3-x 2=……=x n -x n-1=aT 2(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02vv v t +=3.运动的图线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常用位移一时间图像(x —t 图)和速度一时间图像(v 一t 图)。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选修)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e03dd767b9d528ea80c7795c.png)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速度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
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2、从V—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在t.轴上方.........,在t.轴下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正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负......。
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⑴、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0V)...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t=0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
在t.轴上方的位移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正.,在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
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 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比较图线的斜率大小) 种类 区别(特点) 联系匀直线运动V=恒量1、匀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0 x = vt匀变速直线 运动 v =v 0+ata=恒量x =v 0t +at 2/2 =t V V t )(210+ =aV V t 2202- a 与V 0同向为加速a 与V 0反向为减速 补充二: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 与速度V 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 方向相同....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增大...。
⑵若a 与V 方向相反....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减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必修2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必修2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34bec52e2bd960591c67722.png)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基本运动形式。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而()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
一般情况下,以()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质点是一种经过()而得的()模型。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即为质点。
4.时间和时刻⑴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数轴上用一个点来表示,对应的是()等状态量.⑵时间指的是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数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对应的是()等过程量.5. 路程和位移⑴路程是物体运动的()长度,是标量.⑵位移是表示质点()的物理量。
位移是运动质点由()指向()的有向线段,是矢量.6.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它等于()的比值,公式为(),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速度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⑴平均速度是过程量,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⑵瞬时速度是状态量,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它在数值上等于时间取时这段运动的()速度.7.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速度()的物理量。
加速度等于()的比值,公式为()。
它的方向与()相同。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速度公式:v=()。
(2)位移公式:x=()。
(3)速度位移关系式:v t2-v02=()(4)位移平均速度关系式:x=vt=()。
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推论(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Ⅱ-xⅠ=xⅢ-xⅡ=,,=x N-x N-1=()。
(2)在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若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 t,即()。
(3)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瞬时速度()跟这段位移内的初速度v0、末速度vt关系为:()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设T为等分时间间隔)(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1∶v2∶v3∶,vn=();(2)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x1∶x2∶x2∶,xn=();(3)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位移之比为xⅠ∶xⅡ∶xⅢ∶,xN=();(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tn=()。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b4b3e52b52acfc789ebc9da.png)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高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高考常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ce5e596b84ae45c3a358cee.png)
必修1一、教材考点知识梳理考点1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一个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以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物体可看作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物体可被看作质点的几种情况:(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意](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作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矢量和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矢量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标量相加遵从算数加法法则。
常见的矢量有:位移,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力。
常见的标量有:路程,时间,平均速率,瞬时速率,质量,密度。
5、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6、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xvt∆=∆,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ec219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8.png)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力1.重力:G=mg2.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f=μFN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μFN(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直线运动1.速度公式:vt=v0+at①2.位移公式:s=v0t+at2②3.速度位移关系式:-=2as③4.平均速度公式:=④=(v0+vt)⑤=⑥5.位移差公式:△s=aT2⑦公式说明:(1)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2).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3).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 n-1).(4).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注意:(1)同一性: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只成立于惯性系中,受制于宏观低速.2.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一般比较繁琐,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物体平衡条件:F合=02.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角速度的定义式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⑥.向心加速度2.(1)向心力公式:F=ma=m=m(2)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c23cc7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f.png)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 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移动的总位移除以该段时间;-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是物体通过某一点的速度;-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与方向,是速度对时间的导数;- 加速度的三种情况: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0)、匀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 直线运动的描述- 位移-时间图:表示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移;- 速度-时间图:表示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瞬时速度;- 加速度-时间图:表示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瞬时加速度;- 速度的平方-位移的关系:v^2 = v0^2 + 2aΔx,其中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Δx为位移。
3. 自由落体- 重力加速度:所有物体在真空中坠落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约为9.8 m/s^2 大小与方向都是常量;- 上抛运动:物体竖直向上扔出后,其速度逐渐减小达到零,然后加速度使其速度逐渐增大(朝相反方向)。
4. 斜面上的运动- 倾斜角: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分解和合成:将斜面上的力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力;- 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a = gsinθ,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θ为斜面的倾斜角。
第二章能量与动量守恒1. 动能与功- 动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的能力,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所受合外力的功;- 功:力对物体做的工作,功的大小等于力在物体上施加的力的大小和物体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两者的方向相同。
2. 动量守恒定律- 碰撞: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一般分为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冲量:力对物体施加的时间;- 动量: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成正比;- 动量守恒定律:若合外力为零,则物体的动量守恒。
3. 能量守恒定律- 功与能量:能量的转化等于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能量守恒定律:对于一个孤立系统,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但总能量的大小不会改变;- 机械能守恒:只有在不受摩擦和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d7d44febb4cf7ec4afed08c.png)
物理(必修一)——知識考點考點一:時刻與時間間隔の關系時間間隔能展示運動の一個過程,時刻只能顯示運動の一個瞬間。
對一些關於時間間隔和時刻の表述,能夠正確理解。
如:第4s末、4s時、第5s初……均為時刻;4s內、第4s、第2s至第4s內……均為時間間隔。
區別: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考點二:路程與位移の關系位移表示位置變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の有向線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運動軌跡の長度,是標量。
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の大小..。
..等於路程。
一般情況下,路程≥位移の大小考點五:運動圖象の理解及應用由於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の關系,所以在解題の過程中被廣泛應用。
在運動學中,經常用到の有x -t 圖象和v —t 圖象。
1. 理解圖象の含義:(1)x -t 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の變化規律 (2)v —t 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の變化規律 2. 明確圖象斜率の含義:(1) x -t 圖象中,圖線の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圖象中,圖線の斜率表示加速度考點一:勻變速直線運動の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時間關系式:at v v +=0 (2) 位移—時間關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關系式:ax v v 2202=-三個公式中の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個,就可求出其餘兩個。
利用公式解題時注意:x 、v 、a 為矢量及正、負號所代表の是方向の不同。
解題時要有正方向の規定。
2. 常用推論:(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時間中間時刻の瞬時速度等於這段時間內の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の中間位置の瞬時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兩個連續相等の時間間隔(T )內位移之差為常數(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點二:對運動圖象の理解及應用1. 研究運動圖象:(1) 從圖象識別物體の運動性質(2) 能認識圖象の截距(即圖象與縱軸或橫軸の交點坐標)の意義 (3) 能認識圖象の斜率(即圖象與橫軸夾角の正切值)の意義 (4) 能認識圖象與坐標軸所圍面積の物理意義 (5) 能說明圖象上任一點の物理意義2.x-t圖象和v—t圖象の比較:如圖所示是形狀一樣の圖線在x-t圖象和v—t圖象中,考點三:追及和相遇問題1.“追及”、“相遇”の特征:“追及”の主要條件是:兩個物體在追趕過程中處在同一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基本运动形式。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而()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
一般情况下,以()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质点是一种经过()而得的()模型。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即为质点。
4.时间和时刻⑴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数轴上用一个点来表示,对应的是()等状态量.⑵时间指的是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数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对应的是()等过程量.5. 路程和位移⑴路程是物体运动的()长度,是标量.⑵位移是表示质点()的物理量。
位移是运动质点由()指向()的有向线段,是矢量.6.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它等于()的比值,公式为(),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速度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⑴平均速度是过程量,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⑵瞬时速度是状态量,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它在数值上等于时间取时这段运动的()速度.7.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速度()的物理量。
加速度等于()的比值,公式为()。
它的方向与()相同。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速度公式:v=()。
(2)位移公式:x=()。
(3)速度位移关系式:v t2-v02=()(4)位移平均速度关系式:x=vt=()。
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推论(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Ⅱ-xⅠ=xⅢ-xⅡ=……=x N-x N-1=()。
(2)在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若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 t,即()。
(3)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瞬时速度()跟这段位移内的初速度v0、末速度vt关系为:()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设T为等分时间间隔)(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1∶v2∶v3∶…vn=();(2)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x1∶x2∶x2∶…xn=();(3)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位移之比为xⅠ∶xⅡ∶xⅢ∶…xN=();(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tn=()。
4.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物体()作用下从()开始下落的运动,方向().它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在地球表面,一般取g= ()m/s2。
2.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v t=();h=();v t2=().3.重力加速度的变化⑴随地球纬度的增大,重力加速度略微();在地球两极重力加速度最().⑵随着物体离地面的高度的增大,重力加速度会().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是从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观察→合理推理→修正推广.第三章相互作用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力的物质性:力的作用离不开物体的存在,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
因此,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明确()和()。
(2)力的作用是相互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作用在()上。
(3)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又有(),服从()法则,不能简单地进行代数相加。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产生______。
(5)力的三要素:()、()和()。
力的三要素可用力的图示直观地表示出来。
要注意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
(6)力的分类:力的分类方法通常按力的性质分类或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类。
按力的()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万有引力。
按力的()分: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引力、斥力、向心力、回复力。
2、重力: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1)重力的大小: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成正比,即G=()。
重力的大小不但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物体所处的()、()有关。
(2)重力的方向:()向下,除了在赤道和极地附近,一般不通过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通常可以认为重力就作用在这一点。
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
3、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有恢复原形的趋势,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力的方向:①线的拉力沿着线()趋势的方向;②面与面、点与面接触的弹力垂直于面(若是曲面则垂直于接触点的公切面)指向()。
(3)弹力的大小:①对于弹性形变的弹簧产生的弹力F=()(胡克定律)。
其中()叫劲度系数,它与()、()、()有关,()是相对于弹簧原长时的压缩量或伸长量,不是指任意两次弹簧长度的差值。
②形变不明显的弹力要根据力的平衡条件用其他力(多为重力)的大小结合三角函数值确定。
4、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且挤压的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之间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②();③();④()(2)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3)摩擦力的大小: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其中是指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叫动摩擦因数,它的大小是由()和()共同决定的,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②静摩擦力大小可以变化,要根据力的平衡条件确定;但一定压力下存在一个最大值,实际存在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值范围为()。
5、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和其他几个力同时作用产生的()相同,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为()和()的作用,不可重复计量。
(2)共点力:多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上,或者它们的延长线交于(),则这几个力称为共点力。
(3)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叫做力的合成。
(4)平行四边形定则:用表示二力F1和F2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它的对角线就表示()的大小和方向。
6、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力的分解也遵循()定则,力的分解相当于已知对角线求邻边。
(3)力的分解要提供什么条件才能进行?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分力的大小,有()解;②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这种情况必须先看两分力大小与合力是否满足.若不满足这个关系则无解,满足这个关系时有两解;③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求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这种情况可能无解、两解或一解;④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这种情况有()解。
7.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或()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即F合=0或Fx合=0、Fy 合=0.(3)三个不平行的力平衡的基本特性特征一:三个不平行的力平衡时,其力的作用线(或延长线)必()一点,且三力共面(汇交共面性)。
特征二:三个共点力平衡时,任一个力是其他两力合力的()力(等值法)。
(4)两个重要的推论推论一:三个互成120°的力平衡时,三个力的大小相等,即F1=F2=F3推论二:三个共点力平衡时,任意两力的大小之和必定大于或等于第三力,而任意两力的大小之差必定小于或等于第三力,即∣F2-F3∣≤F1≤F2+F34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⑴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⑵这个定律有二个层次含义①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⑶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状态或()状态的性质。
()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改变,()小的物体惯性小,其运动状态易改变。
2、牛顿第三定律⑴内容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总是()相等,方向(),在()直线上,并作用在()物体上。
⑵牛顿第三定律内容可归纳为:同时、同性、异物、等值、反向、共线。
3.牛顿第二定律⑴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跟物体的质量成(),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
⑵牛顿第二定律是总结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力、物体的质量之间定量关系的规律。
⑶公式:a =()或F=();它们都是矢量式。
⑷力的国际单位是()(符号);牛顿第二定律定义了力的单位: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为1N,即1N=1kg.m/s2.⑸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①只适用于研究惯性系中运动与力的关系,不能用于非惯性系;②只适用于解决()物体的()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③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粒子.4.力学单位制在力学中,选用()、()、()三个最基本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对应的单位是()、()、(),选定基本单位后,由物理公式推导出的单位叫(),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5.超重和失重五章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特点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________方向;由于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故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___.2.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力F合与物体的初速度v0______________上(即a与v0____________________上).3.运动的合成已知________________叫运动的合成.即已知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求合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4.运动的分解已知________________叫运动的分解,它是运动的合成的________过程.5.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1)等时性:各分运动与合运动总是同时________,同时________,经历的时间一定________.(2)独立性:各分运动是各自________的,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3)等效性:各分运动的叠加与合运动具有______的效果.(4)矢量性: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运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6.平抛运动(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________方向抛出,只在________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平抛运动.(2)性质: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_____________的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3)处理方法: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面方向的________运动和竖直方向的___________运动两个分运动.(4)规律: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初速度v0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在该坐标系下,对任一时刻t ,有:①分速度v x =v 0 ,v y =gt .合速度v =v 02+(gt )2.方向:tan θ=v y v x =gt v 0(θ为速度v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②分位移x = v 0t ,y =12gt 2. 合位移大小:s =(v 0t )2+(12gt 2)2. 方向:tan φ=y x =12gt 2v 0t(φ为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③运动时间:由y =12gt 2,得t =2y g . 可知平抛运动的运动时间由下落的高度y 决定.7.斜抛运动(1)定义: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抛出去,仅在________作用下的运动.(2)性质:是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的________曲线运动.轨迹是________.(3)处理方法:斜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________运动和竖直________或________运动的合运动.8.匀速圆周运动(1)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________都相等,叫做匀速圆周运动.(2)特点: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________的变速曲线运动.9.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1)线速度v.①定义:质点运动通过的弧长s 与所用时间t 的比值.②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________,是矢量.③方向:质点在圆弧上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在该点的________方向.④大小:v =________(s 是t 时间内通过的弧长).(2)角速度ω.①定义:连结质点和圆心的半径转过的圆心角φ与所用时间t 的比值.②物理意义: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________.③大小:ω=.φ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3)周期T和频率f.质点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________叫周期.符号T,国际单位是秒.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______________,叫做频率,也叫转速.符号为f,国际单位是赫兹.(4)v、ω、T、f之间的关系.T=________,ω=________=________,v=________=________=____.(5)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是按________命名的,总是指向________,方向________在变化,是一个________加速度.当v一定时,a=,即a与r成________;当ω一定时,a=ω2r,即a与r成________.向心加速度的公式:a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向心力(1)按________命名的力,始终与速度方向________且指向________.其动力学效果只改变线速度的________,不改变线速度的________.(2)向心力的公式:F合=ma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离心现象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叫做离心运动.12.火车转弯问题的力学分析由于火车的质量比较大,火车拐弯时所需的向心力就很大,如果铁轨内外侧一样高,则外侧轮缘所受的压力很大,容易损坏:实际中使________略高于________,从而可由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合力提供火车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13.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高点和最低点分析(1)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时,设F是除重力外其他物体给运动物体的作用力.则在最高点:________=;在最低点:________=.(2)汽车过拱形桥的运动也可以看作圆周运动,汽车过凸形桥到达桥的最高点时向心力由________和________的合力提供.________=;汽车过拱桥时处于________状态.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问题的特点是:由于机械能守恒,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速率时刻在变化,常分析两种模型——轻绳模型和轻杆模型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1.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又叫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围绕()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上.开普勒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而言,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同的().开普勒第三定律(又叫周期定律):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和轨道()的立方成正比.即()=k.2万有引力定律(1).宇宙间任意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都存在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物体间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2).表达式:F=(),式中G为万有引力恒量G=6.67×10-11N·m2/kg2,第一次在实验室较准确测出G的是英国科学家().(3).适用条件: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相距很远,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3.人造卫星(1).基本特征:把卫星的运动看成是()运动,其所需的向心力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