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课件)审美文化的类型及其特征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2436c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4.png)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文艺美学讲义3
![文艺美学讲义3](https://img.taocdn.com/s3/m/51d25a390b4c2e3f572763d8.png)
在大工业的时代条件下,各种工业产品以及人的整个生存环境的美。
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1、莫里斯:手工艺运动在手工业时代,技术和审美并没有完全分离。
在手工业时代,“每一个想当师傅的人都必须全盘掌握本行手艺。
正因为如此,所以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对于本行专业和熟练技巧还有一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达到某种有限的艺术感。
”现代化大工业分工精细,让人看不到劳动的整体,也缺乏兴趣,标准件的出现破坏了延续几百年的田园牧歌式的情趣,人被异化。
英国社会思想家诗人莫里斯提出恢复手工业时代的古典风格,同时刺激了工业品的审美风格。
2、苏利约:功能主义把工业技术美推向第二阶段的是保尔·苏利约,他在《理性的美》中提出美和实用应该结合,实用物应该有一种理性美。
把实用和审美的矛盾关系用内容和形式来描述和说明,并用功能一词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3、包豪斯1919年由德国人格罗庇乌斯等人创立的“包豪斯学校”,以“艺术与技术重新统一”的理想为指导,以崭新的教育方式,强调自由创造的审美设计方针,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设计师。
4、技术美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与20世纪强烈的人本主义思潮有关,审美设计不再局限于工业产品的设计,而是把视野扩展到了整个生活世界。
注意产品的美到厂房的美,再到城市环境的美。
二、功能美技术美不是艺术美,不可能完全抛弃实用功能,必须把物质和精神、功能和审美相统一。
产品的功能不但要适应人的物质需求,而且要适应人的精神需求。
适应人的物质需求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适应人的精神需求的是产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
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第一、产品的功能不仅包括满足物质需求的实用功能,而且还要满足精神需求的审美功能、文化功能。
在当代社会中,越是高档的产品,它的审美功能、文化功能所占比重越大。
就产品的实用功能来看,它给人以快感,就产品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则给人以美感。
第二、产品的功能必然体现为一种形式美。
优美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后来成为普遍的用于各个时代的美学范畴。
试论审美文化的特征
![试论审美文化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424ac28aaea998fcd220e06.png)
性、 过程性和体验性 的文化形态。 这种特征 的形成 , 意味着对 传统美学的革命 , 即从 目的性的说教 转向过程 , 从神圣 的艺
术殿堂转 向大众共享的生活 空间 , 从静态的观赏转 向动态 的
审美体验紧密相关 的崇高感 、 优美感 、 悲剧感 以及喜剧感等
的生活状态中解放 出来 ,由此也引发 出人 的无限的 审美文化已不仅仅是一
般意义上个体经验的心灵或意识现象 , 出了经典美学有 它超 关“ 审美 的” 判断的抽 象范 围 。 入并展 开在普 遍 的人类 历 进
史—— 文化进程之 中 , 成为一 种“ 审美的文化活动 ” 文化 或“ 实践的审美形式” 客观地体现 了多样性 的品格。 ,
作为美学中的特定学术术语 ,审美文化”一词 的出现 。 “
共享 的普通性 质 ; 另一 方面 , 则更多表 明了审 美文化 与当代
包含了一种新的历史 意味 , 也代表 了人类审美活动及主体 审
美经验状态所发 生的深刻变化。从根本上说 , 审美文化概念 所揭示的 , 不单纯是美学理 论系统 内部 的问题 。 它与 当代人
当代审美文化趋向于休闲与消费无疑正体现了以日常生活为具体形式的多元性大众文化选择意识的充分张扬体现了对于生活本身潜在的非道德因素的直观肯定体现了以日常生活的当下满足为目的的感性文化开始围绕商业性的多元享受消费原则而从新得到感性的确立在这种休闲和消费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生存需要选择和从事丰富多样的生命活动得到更多更广泛的审美陶冶促进身心和谐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在根本上有利于促使主体从物质束缚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消解高技术支配下技术异化和工具理性异化状态有利于克服因单向度生产所导致的人对于社会和劳动实践的厌恶心理和对抗情绪
美学原理第三章审美形态论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第三章审美形态论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596f3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8.png)
单 纯 , 确 定 性
匀
称 , 和 谐 , 秩
复 杂 , 混 沌
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秀雅 合适
蛇形线与人体
博克:小;光滑;各处方位有变化;无棱角;娇柔纤 细的结构而非强壮有力;颜色洁净明快;若有耀眼色, 需有其他色
(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两 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同
(二)崇高 1、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特征: 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恢宏的尊严之美。
2、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古希腊时期,郎吉努斯的《论崇高》第 一次较为明确的把崇高与优美并列讨论。
如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 怒,温柔敦厚。”(情与理的统一)
3.艺术领域。此中的优美体现在内容与形式 的完美统一。
如:古希腊的雕塑,尤其是女性的雕像女神 维纳斯,黑格尔说 它具有“优雅、温柔和 爱的魔力”,罗丹说它身体具有一种“委婉 的运动”、“安静、平衡、全身具有稳健的
(二)崇高
对立冲突。
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 / “和”
从喜怒哀乐的对立中求统一; 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天人合一。
感情的发作必须有节 制,从而达到和谐、 顺遂的境界。
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适度 1.情感的适中
2.人格精神的和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一)“崧”与“崇”: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崧”和“嵩”
都是“崇”的异体字,指体积的巨大, 并且包含美的含义,用以形容自然美、 艺术美和人格美。
文艺美学课件-第三章:艺术审美特征
![文艺美学课件-第三章:艺术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262422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7.png)
05
艺术审美特征的发展与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审美特征的变化
古代艺术审美特征
强调和谐、平衡和秩序,以神话、宗 教和历史题材为主。
中世纪艺术审美特征
强调精神性和象征意义,以宗教题材 为主,追求崇高和神圣的美感。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当代艺术呈现出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相互融 合,产生了许多新的艺术流派和表现方式。
当代艺术审美特征的互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艺术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参 与和互动,艺术家运用新媒体和科技手段创作出 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作品,让观众成为作品的 一部分。
当代艺术审美特征的社会责任感
强调具象、写实和形式美,以油画、雕塑 和建筑为主,追求明晰和视觉的美感。
非洲艺术审美特征
拉丁美洲艺术审美特征
强调神秘、力量和图腾崇拜,以面具、雕 像和舞蹈为主,追求原始和狂野的美感。
强调激情、色彩和民间传统,以音乐、舞 蹈和手工艺品为主,追求情感和民俗的美 感。
当代艺术审美特征的创新与演变
当代艺术审美特征的多元化
文艺美学课件-第三章:艺术 审美特征
目
CONTENCT
录
• 艺术审美特征概述 • 艺术审美特征的表现形式 • 艺术审美特征的内涵与价值 • 艺术审美特征的实践应用 • 艺术审美特征的发展与演变
01
艺术审美特征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艺术审美特征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而鲜明的美学特性,使 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作品。
艺术审美特征是推动艺术发展 的重要动力,它鼓励艺术家不 断探索和创新,推动艺术形式 和表现手法的进步,丰富艺术 创作的多样性。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PPT课件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4f725beff9aef8941e06d0.png)
文学话语层面的特点
文学话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 凝炼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必 须加以说明。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 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形象层面的特点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
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 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有如下基本特征:
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 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 “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 等多种别名。
司空图提出了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 命题。也就是说,他认为意境的韵味是多层次的, 不仅有韵内之韵,味内之味,而且还有“味外味”, “韵外韵” 。
文学理论教程
意境的分类
关于意境的分类,理论上尚待深入。中国古典文论为 我们提供了两种分类方法:
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 方法。他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 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提出一种分类方法。他 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 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 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文学理论教程
SUCCESS
THANK YOU
2019/9/13
可编辑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 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 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
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
第九章第一节 审美文化:内涵与特征
![第九章第一节 审美文化:内涵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0400254fd0a79563d1e7276.png)
2-6 、文化工业的特点
“ 文化工业一文阐明的是启蒙意识形态的 倒退,这一点在电影和广播中表现得十分明 清楚。在这些传媒里,启蒙主要表现为对制 作和传播的效果及技术的算计;而就其具体 内涵而言,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为对存在者和 控制技术的权力的偶像化。”
文 化 工 业 的 特 点 : 第一,大众化 第二,标准化 第三,类型化
LOGO
人、自然与生活
生 活 的 人 化 生 活 艺 术 化 1 、生活的自然化 2 、自然的审美化 3 、生活的审美化 审 美 文 化 : 生 活 与 艺 术
LOGO
1-3 、杜威
艺 术 即 经 验 1 、美不等于日常经验,但又与经验相关,是
从日常经验中升华、转变而成的。 2 、日常经验要想成为审美经验,就必须具备
LOGO
2-5 、启蒙辩证法与工具理性的扩张
“ 启蒙的纲领曾经是,使世界摆脱魔法, 消除神话并以知识来代替幻想。”
“ 自然界刚从神话中走出来,就又成为知 识的对象。而知识不是通过概念和意象来起 作用,也不是通过幸运的洞见来起作用,而 是要涉及方法,对他人的工作和资本的剥 削……人们想要从自然界学到的东西,乃是 去利用自然界以便完全地支配它以及其他人 。” —— 阿多诺等《启蒙辩证法》
品(如服饰、日用工艺品等)和经过人力加
工的自然景观,以及传播和保存这些审美化
产品的社会设施、审美意识与人的审美行为
方式。
LOGO
3-2 、审美文化:作为文化的高级形态
审 美 文 化 : 文 化 发 展 到 比 较 高 级 阶 段 上 的 一 种形态。
1 、艺术与审美自律:扩展 2 、艺术与审美原则:作为生活原则 3 、美学和艺术:走出自律,融合真善美 4 、当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全
第八章艺术的分类及审美特征
![第八章艺术的分类及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7f9d37b910ef12d2bf9e704.png)
所谓即时性,也称瞬间性,指摄影强调抓 取稍纵即逝的生活瞬间来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
摄影艺术的即时性是双重的:它不仅每次 只能拍摄一张被摄对象的瞬间图像,而且它的 创作过程也只能在瞬间完成。
为爸爸买啤酒 [法]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西贡街头枪杀越共》
(五)建筑
建筑是通过对建筑材料进行空间实体的造 型和结构安排,达到适用、坚固和美观的要求, 体现工程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立体造型艺术。
2.注重整体效果。整体效果在这里包括多重含义:
首先,指雕塑应当比例和谐,在整体上给人以美感。 其次,指雕塑作品结构的完整。这种结构的完整既 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
再次,注重整体效果,还须考虑到观众从正、反、 侧和顶部等各个角度对雕塑作品进行观赏,必要时还 应考虑观众的触摸要求。
最后,雕塑是否与它所附属的建筑物相匹配,是 否与其周边环境相协调.也是决定其成败的因素之一。
一、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表演艺术的种类
表演艺术是艺术家在一定的曲谱、剧本、
编舞设计的基础上,通过音响、节奏、旋律或 人体动作把自身对原作的情感体验传达出来的 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和戏曲就属于这一艺 术形式。
一、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1.表现性。 所谓表现性,是指艺术形式在描绘对象上
并不对事物进行直接描摹再现,而是偏重于传 达艺术家的情感。
云冈石窟
敦煌壁画
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摹仿说”
为理论出发点,建立了艺术分类说。他在《诗 学》中提出根据“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 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对各门艺 术进行分类。
1746年,法国美学家夏尔•巴托在《统一 原则下的美的艺术》论文中首次建立了“美的 艺术”的分类体系,展现了艺术分类学研究的 光明前景。
文艺美学--第三章:艺术审美特征
![文艺美学--第三章:艺术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c42b9d05f0e7cd18525361e.png)
有意与无意: 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的美: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二、艺术审美特征的辨证法
h
1
宋代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
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
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
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
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
酣毛联者
畅足想认 ,见其为
年
厚用博静 重墨击美
小
丰之长高 富功空于 。力时动
,的美 一动, 浓态秃
憩
装图
裱 宽
轴
度
:
135 cm
一之鹫
淡美取
,。其
墨鹫静
h
态 ,
12
•
•
都的十威了 恰轮分武特 到廓传展殊三 好线神翅的角 处笔。。视形 。笔羽全觉的
刚毛幅效稳 劲则笔果定 有墨墨,与 力分老雄富 ,五辣踞于 毫色,一变 不,头方化 含栩部的, 糊栩均鹫使 ,如用鹰此 疏生焦以幅 密,墨王构 、关线者图 虚键勾之产 实处出风生
的虚实、疏密、主宾、黑白以及强烈,又和谐协调,加之色彩的清新浓
郁,画面的灵气引人入胜。他的著作有《中国绘画史》、《雷婆头峰团
瓢 画谈随笔》,以及其绘画作品h 《潘天寿画集》等。
10
• 磐石墨鸡横轴 1948年 68×136.5cm 装裱宽度:206cm
将笨重的矩形巨石略为倾斜以取动势,墨鸡静栖一端,石的根部直
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
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他精于写意花鸟和
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善画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PPT课件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2ea07d0975f46526d3e148.png)
.
31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以上诗句中都有可视可闻
❖ ——
❖
❖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可感的物象(风雨、落花、 黄叶树)或事象(人独立、 燕双飞、雨中、灯下),它 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传
.
10
在水 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 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下佛,她在水的中 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 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 伫立。
鸟儿愿为一朵云。 云儿愿为一只鸟。 The bird wishes it were a cloud. The cloud wishes it were a bird.
瀑布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了。” The waterfall sing, "I find my song, when I find my freedom.“
单独抽取出来与艺术这一概念并列,即文学艺
术,简称文艺。
.
3
❖
❖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 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
❖ 鲁迅散文《秋夜》有一个著名的开头:
.
4
夏
垂涎的狗 呼呼吹了半天
这日子 还是太烫
.
5
上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审美文化的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
![审美文化的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2372ec2195f312b3169a545.png)
收稿日期:2015-03-09作者简介:曾宪芳(1989-),女,江西宜春人,硕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审美文化的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曾宪芳(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510631)在当代中国市场化、商品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审美文化主流逐渐背弃了美学和文化传统,开始了大众化转型,具有了多元发展的势头,并逐渐成为消费文化的主力军。
电子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扩张了审美文化的范围,加速了大众审美文化的发展,也消解了传统审美文化固有的界限和范式。
一、审美文化的一般特点1.主体的大众化审美文化的大众化主要体现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两个维度。
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即由精英阶层到普通大众,意味着审美文化不同于经典审美的纯粹性和个体性,体现为社会共享的普遍性质。
文化、技术、传媒与审美的结合,造就了审美文化主体日益大众化。
审美活动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大众同样可以进行审美实践,而且生活中处处有审美。
“审美活动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全方位展开:从交通、饮食、服饰、建筑、居室装修,到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美容、旅行,这一切生活内容无不蕴含着审美文化的因子。
”[1]2252.对象的大众化审美对象的大众化,即由高雅的艺术到世俗生活。
如今审美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而是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点到线再发展到面,社会生活中被称为美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
“审美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边界消解了,从广播、电视、VCD 、DVD 、Internet 到报纸的电子版,甚至是霓虹灯烁动的街头海报,美附着在大众传媒,融化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1]224以往的纯审美被泛化到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日常生活体验成为审美的重要资源。
审美对象的泛化使生活变得艺术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昨日“让生活更美好”的格言变成了今天的“让生活、购物、交流和睡眠更加美好”[3]。
3.内容的感性化相比于重视伦理教化的传统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以其新的方式和形象,紧贴以“当下性”为特征的大众感性生活,把社会意识和人的认识导向感性体验变得普遍化。
第五章 审美文化
![第五章 审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86dca687e21af45b307a82e.png)
(一)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续)
4、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的区别 (1)艺术内容上 通俗艺术一般不大关心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要么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要 么完全杜撰、虚构。如流行歌曲、侦探小说等等。 高雅艺术直面社会人生的重大问题,追求内容的充实,并力图揭示其中的深刻内 涵。如贝多芬的钢琴曲,毕加索的绘画等等。 这种区分是相对的。通俗艺术中也有涉及重大题材的,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反 战摇滚歌曲;高雅艺术也涉及凡人小事,如超现实主义绘画。 (2)艺术形式上 通俗艺术的形式缺少灵活性和独特性,有时为了吸引大众,在外表上标新立异、 哗众取宠。如武侠小说、流行歌曲等等。媚俗的商业化色彩。 高雅艺术讲究独创性,追求艺术家的个性。如原生态唱法(民间艺术)。 在形式上,二者相互影响。如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加入了爵士乐成分、宋词。 高雅艺术之所以不容易普及,根本原因在于形式的艰深。(如何推广高雅艺术?) (3)艺术接受上 通俗艺术不要求消费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生产和消费的“静态平衡”,导致 恶性循环。
(一)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续)
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的相容互补性(教材第158-159页) 3、作为审美文化的艺术可划分为三种类型:通俗艺术、严肃艺术和纯艺术 (1)通俗艺术(流行艺术、大众艺术) 现代通俗艺术的前身是民间艺术。 通俗艺术属于大众文化,是在原型层面起突出作用的艺术。其特征表现为: 感性化和消遣娱乐性;通俗化和大众化;商品化 通俗艺术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的民主性,消极意义在于它的低俗性。 (2)严肃艺术 属于主导文化,在现实层面上起突出作用。 其长处在于,贴近现实、贴近社会,从而较直接地从生活中获得生命力;其短处 在于,执著于现实问题而削弱了审美价值,即漠视了对生存意义的探索。 (3)纯艺术 属于精英文化,是在审美层面上起突出作用的艺术。其特征表现为: 审美超越性;高雅性 三种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在现实中,它们往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子5:《鹧鸪天八首乘公共交通车》
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探 脑费疑猜。东西南北车多 少,不靠咱们这站台。坐 不上,我活该,愿知究竟 几时来。有人说得真精确, 零点之前总会开。
远见车来一串连,从头至 尾距离宽。车门无数齐开 闭,百米飞奔去复还。原 地站,靠标杆,手招口喊 嗓音干。司机心似车门铁, 手把轮盘眼望天。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汉代民歌《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 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返回)
《求雨歌》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云暴雨一起来(返回)
这次车来更可愁,窗中人 比站前稠。阶梯一露刚伸 脚,门扇双关已碰头。长 叹息,小勾留,他车未卜 此车休。明朝誓练飞毛腿, 纸马风轮任意游。
铁打车厢网作身,上班散 会最艰辛。有穷弹力无穷 挤,一寸空间一寸金。头 屡动,手频伸,可怜无补 费精神。当时我是孙行者, 变个驴皮影戏人。
例子5:《鹧鸪天八首乘公共交通车》
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车夫听 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 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 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 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 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 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 着的“小”来。
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
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和电视) 成批地制作和传输大量信息并作用于大 量受众,。
①巨大化信息。 ②大量性受众。 ③广泛性影响。
形式的流行性和模式化
大众文化在开初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 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开来,从而 变得模式化了,并引来众多摹仿之作。
①流行性特征。 ②模式化特征。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返回)
《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
苏州有个老道士,在人家做道场,斜眼看
见桌子下面有一双钉靴,他不动声色,在
咏念的经文中加了几句,念给小道士听:
台子底下,有双钉靴。拿俚转去,落雨着
着,也是好格。(返回)
汪曾祺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3180 (返回)
刘东:《可怕的泰坦尼克号》
“作为一项辉煌的技术成就,它具有足 以使人闻之动容的视听效果,而如此逼 真完美奢侈地复制了一次人类的毁灭。 这才是一种在观众那里屡试不爽的‘好 莱坞传统’:制作的成本越高,就越容 易引起好奇;技术的含量越高,就容易 取悦感官;拍摄的难度越高,就越容易 营造画面;甚至毁灭的场景越大,就越 容易受到喝彩。” (返回)
文化(high and popular culture)之间界限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操作性定义
(1)大众文化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尤其 是一种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 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文化形态。
(2)大众文化是社会的都市化的产物,以都市 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或制作者。(讨论:什 么是“大众”? )
例子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钟敬文先生在描述奴隶社会文化向农业社会文 化的形成时说:“咒语多变成颂歌。植物的精 灵在神话传说中抬起头来。铜器的艺术品,驱 逐了骨器及石器的。总之,是农业的文化代替 了畜牧的(或狩猎的)文化。这种两千年前编 粗略地形成了的生活模式,直到现在,还大部 分地在民间传承着……它大略仍然保存着昔日 的形影。它的主调没有根本的变动。”
审美文化的类型及其特征
一、审美文化 二、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 三、现代文化、古典文化、外来文化
文化
1、文化 文化,英文是“Culture”,来自拉丁语
colore,colo,本义是耕耘、培育、培植、 栽培;引申为陶冶、教化、(身心的)锻炼 与发展。这是一个应用得很普遍的概念。这 个词的广泛使用携带着“启蒙神话”的雄心 勃勃。 ①“这个人没文化!” ②“你是一个文化人。” ③“东西方有不同的文化”。
消费者大众为对象的群众文化(mass culture)。 (4)大众文化是人民为人民的文化(culture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5)大众文化是社会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群体的
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 (6)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融了高雅文化和大众
挤进车门勇莫当,前呼后 拥甚堂皇。身成板鸭干而 扁,可惜无人下箸尝。头 尾嵌,四边镶,千冲万撞 不曾伤。并非铁肋铜筋骨, 匣里磁瓶厚布囊。
车站分明在路旁,车中腹 背变成墙。心雄志壮钻空 隙,舌弊唇焦喊借光。下 不去,莫慌张,再呆两站 又何妨。这回好比笼中鸟, 暂作番邦杨四郎。
入站之前挤到门,前回经 验要重温。谁知背后彪形 汉,直撞横冲往前奔。门 有缝,脚无根,四肢着地 眼全昏。行人问我寻何物, 近视先生看草根。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例子2:苏东坡的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返回)
例子3:;鲁迅的《一件小事》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 这真可憎恶。
文化的定义
(1)文化总会以一种特殊的表意之物—— 符号的方式显现。
(2)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内在联系的 符号系统。(例子1)
文化总是与人们的一定生活方式相关的, 是表达一定意义的符号系统。具体说,文 化是特定人类群体表达其生存意义的符号 系统,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 史和科学等多种形态。
式化。 实用性和娱乐性(求雨歌)
例子1:明月啊,明月!
“唯余故楼月,远近 “想得故园今夜月,
必随人”(南朝
几人想忆在江楼”
梁·朱超《舟中望
(罗邺《雁》)
月》)
“明月几时有,把
“海上生明月,天
酒问青天”(苏轼)
涯共此时”(张九 “举头望明月,低
龄《望月怀远》)
头思故乡”(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 (Back)
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folk culture或civil culture。 civil culture的意思应该是“市民文化”; 而folk culture的意思则是“民间文化”。 folk,主要涉及的农民群体,符合当前中 国民间文化主要分布在农村这一现实情况。
民间文化的内涵
(1)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 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
(3)大众文化认同审美的感性愉悦,它不是神 圣的而是一种日常的审美文化。
简明的定义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 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 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 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 态。
特征
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 形式的流行性和模式化 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愉悦性 商业性机制的制约作用
(2)民间文化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 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例子6)
(讨论:民间文化、市民文化和乡土文化。)
特征
自发性 ①任性而作、随处可作。(苏州有个老道士) ②自我娱乐、自我消遣。 传承性 ①言传身教。②口口相传。(陆游的诗) 通俗化和程式化 ①形式的通俗化。(行行重行行)②文体的程
从性质上说,“大众”近乎于一种麦克唐纳所讲的 那种“孤独的人群”:每个人都处在近乎相同的境 遇之中,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象物理和化学结 构中的原子,原子和原子之间相貌无异,色调同一, 丧失了传统意义上的个性特征。同时,他们又是审 美文化信息的积极接受者和消费者,在大众文化的 感性娱乐之中获得体验的解放。
高雅文化的内涵
(1)从创作者角度来讲,由“高级人员”创 造或改造。
(2)从文化产品特性来讲,具有经典性和代 表性。
(3)从文化旨趣上讲,以高雅旨趣为指归。
简言之,高雅文化文本指由文化或教育程度 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群体创造的、蕴含了其 文化旨趣的经典性和代表性的文学文本
特征
批判性意蕴:对社会、人生和现实等问题 的强烈关注。
①关注世界(例子2)②精英取向(例子3) 个性化创作:凸现创作主体“在场”的重
要意义。 ①个人化气息②创造性文本(例子4) 启示性效果:用审美的形式启发人、教育
人,与人以知、晓人以理。(例子5)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或mass culture)有不同用 法:
(1)大众文化是为许多人所广泛喜欢的文化。 (2)大众文化是在确定了高雅文化之后所剩余的文化。 (3)大众文化是具有商业文化色彩的、以缺乏辨别力的
昨日墙边有站牌,今朝移 向哪方栽。皱眉瞪眼搜寻 遍,地北天南不易猜。开 步走,别徘徊,至多一上 站两相挨。居然到了新车 站,火箭航天又一回。
(返回)
讨论:何谓“大众”?
从构成上面来说,“大众”不等于我们经常说的 “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含义带有一种政治 色彩,它通常是我国精英文化界有关社会上数量众 多而文化素养低、但又可能成为历史主体的“最大 多数人民群众”的称谓。而“大众”则主要指的是 作为现代传播媒介的受众的大量都市化的市民。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叫 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返回)
例子4: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南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而庭阶 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墙动,姗姗可爱。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 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 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 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