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合集下载

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

1.请君入瓮【原文】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文】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查此案。

来俊臣正在和周兴办理案子一起吃饭,他问周兴说:“囚犯多不肯招认,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周兴说:“这太容易了! 抬个大瓮来,用炭火在四面烤,再叫犯人进到里面,还有什么能不招认! ”来俊臣派人找来一口大瓮,按照周兴出的主意用火围着烤,然后站起来对他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让我审查你,请老兄自己进到瓮里吧! ”周兴十分惊恐,叩头认罪。

或:有人。

通:串通。

谋:谋反。

鞫:审问。

方:正在。

推:推究。

索:索取。

文昌右丞:官职名,主管司法。

周兴与丘神绩:二人是武则天时期的官员。

太后:武则天来俊臣:武则天时期的官员鞠:审讯承:供认翁:坛子炙:烤内状;皇帝的诉状伏:承认2.望梅止渴【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

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

3.悬牛首卖马肉《晏子春秋》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1),国人尽服之(2)。

公使吏禁之(3),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4)。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5)。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6),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7):“君使服之于内(8),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9),而卖马肉于肉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10),则外莫敢为也(11)。

小升级择校考试语文成语故事(文言文)

小升级择校考试语文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阅读)一、狐假虎威狐假虎威,我国古代成语,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尹文子》,后来有多本文献引及,但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战国策》。

“狐假虎威"是本书的一则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句成语,含贬义,用来比喻借着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

【注释】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的人。

含贬义。

狐:狐狸。

假:借助。

虎威:老虎的威势。

【感情色彩】贬义词【近义词】仗势欺人、狗仗人势、狐虎之威【反义词】独步天下、独擅胜场【灯谜】风顺腋臭浓【歇后语】狐狸跟着老虎走原文:荆宣王[1]问群臣曰:“吾闻北方[2]之畏昭奚恤[3],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4]对曰:“虎求[5]百兽而食[6]之,得狐。

狐曰:‘子[7]无敢[8]食我也!天帝[9]使[10]我长[11]百兽,今子食我,是逆[12]天帝命也。

子以[13]我为不信[14],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15]乎?’虎以为[16]然[17],故[18]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19]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20]五千里,带甲[21]百万,而专属[22]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23]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1] 宣王:楚宣王。

[2] 北方:指我国当时中原的一些小诸侯国。

[3] 昭奚恤:战国时楚国的大将。

[4] 江乙:楚国大臣。

[5] 求:寻求,寻找。

[6] 食:吃。

[7] 子:你。

[8] 无敢:不敢。

[9] 天帝:上天。

[10] 使:派遣。

[11] 长(zhǎng):以……为首领。

[12] 逆,违背。

[13] 以……为……:认为……是……。

[14] 不信:不真实,不可靠。

[15] 走:逃跑。

[16] 以为:认为。

[17] 然:真的,正确的。

[18] 故:所以。

[19] 畏:害怕。

[20] 地方:土地方园。

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二)

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二)

•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 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 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 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 •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做买卖)。” 此言多资(资本、物质条件)之易为工(取得效 果)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 者,十变而谋希失(很少失败);用于燕者,一 变而计希得(不易成功)。非用于秦者必智,用 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
• 贤哉,回也!一箪(篮子一类的食具)食,一瓢 饮,在陋巷,人不堪(承受)其忧,回也(句中 语气词,略停顿)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才高八斗: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 天下共分一斗 • 天下才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 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 一斗。
• 乡间谚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就是 说,物质条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国家安 定强盛,谋事就容易成功;国家衰弱混乱,计策 就难以实现。所以用于秦国的计谋,即使改变十 次也很少失败;用于燕国的计谋,即使改变一次 也很难成功。这并不是被秦国任用的人智慧必高, 被燕国任用的人脑子必笨,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 的治乱条件大不相同。
•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 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 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 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 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 “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 吗?”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 也作“八斗之才”
• 拔山扛鼎 :扛,双手举起。 •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 大。
• 《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 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 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语故事文言文版。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1: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2: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3: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专题及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专题及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专题及练习(含答案)成语故事简介本文为小学生提供成语故事的专题,并提供相应的练和答案,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成语的含义。

成语故事列表1. 卧虎藏龙:讲述一个老人的徒弟在一个古庙中发现了许多隐藏的武器和机关,展现了卧虎藏龙的意思,即“隐藏实力”。

卧虎藏龙:讲述一个老人的徒弟在一个古庙中发现了许多隐藏的武器和机关,展现了卧虎藏龙的意思,即“隐藏实力”。

2. 画龙点睛:讲述了一个画家在画龙时,加上龙的眼睛点睛,使画龙栩栩如生。

画龙点睛:讲述了一个画家在画龙时,加上龙的眼睛点睛,使画龙栩栩如生。

3. 班门弄斧:讲述了一个工匠拿出自己做的斧子,却受到了大师傅的嘲笑和指责,大师傅毫不掩饰地展现出班门弄斧的意思,即“在专业领域内表现不好反而引来嘲笑”。

班门弄斧:讲述了一个工匠拿出自己做的斧子,却受到了大师傅的嘲笑和指责,大师傅毫不掩饰地展现出班门弄斧的意思,即“在专业领域内表现不好反而引来嘲笑”。

4. 杀鸡儆猴:讲述了一个猴子因为调皮捣蛋而被打死,来警示其他猴子不要学他这样做。

杀鸡儆猴:讲述了一个猴子因为调皮捣蛋而被打死,来警示其他猴子不要学他这样做。

5.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园丁守在瓜地里,等待着狡猾的兔子再次来偷吃他的菜,后来发现兔子在一棵树下睡觉,于是成功捕获了兔子。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园丁守在瓜地里,等待着狡猾的兔子再次来偷吃他的菜,后来发现兔子在一棵树下睡觉,于是成功捕获了兔子。

练及答案1. 请问“卧虎藏龙”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请问“卧虎藏龙”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答案:隐藏实力。

2. 请问“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请问“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答案:在关键处加上一点,使整个事物变得惟妙惟肖。

3. 请问“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请问“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答案:在专业领域内表现不好反而引来嘲笑。

4. 请问“杀鸡儆猴”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请问“杀鸡儆猴”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答案:以惩戒一个人来警示其他人不要效仿他。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练习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练习

6年级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一)铁杵磨针[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

(2)[卒]完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去()方()欲()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答案(二)凿壁偷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1)[逮]及。

(2)[穿壁]在墙上找洞。

(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4)[资]借。

(5)[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大姓()偿()怪()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答案(三)螳螂捕蝉(《说苑》)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一)

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一)

•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问 到原因时,友人告诉说:‚前些日子他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仿佛看 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在晃动。心里虽然十分厌恶它, 可还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当 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乐广心想, 杯中所谓的"小蛇"无疑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 便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问道:‚今 天的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朋友回答说:‚所 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 他说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积久难愈的重病一 下子全好了。
• 从前秦穆公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让流落在秦 国的晋人为她打扮,陪嫁的七十个婢仆也穿戴着有纹 彩的衣饰。到了晋国,晋公子重耳却喜欢陪嫁的奴婢 而瞧不起秦穆公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奴婢,而 不能说是善于嫁女了。有一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卖珍珠, 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桂花、花椒熏过,用 珠子和宝玉点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用翠鸟的羽毛 连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还给他珍珠。这可以说 是善于卖盒子,却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唇亡齿寒 :比喻利害关系十分密切。
•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 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 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 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盲人摸象 :比喻一点代替全面。
• 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 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 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 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 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 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 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 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 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 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 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

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

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故事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可与古相提并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

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1: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2:士别三日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3:高山流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翻译: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文言文的成语小故事4: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练习题及答案一、成语故事练习题1. 喜闻乐见故事梗概:在古代,有个贪官成天只知道追求享乐,不管百姓的疾苦。

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但贪官却对此毫不关心。

后来,有一位聪明的官员到来,他负责查办贪官。

百姓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高兴,纷纷前去举报贪官。

那些曾经被贪官欺压的人们都大声欢呼:“追贪官真是喜闻乐见!”请你用不超过100字的篇幅描述这个成语故事的梗概。

答案:古代有个贪官,只知享乐,百姓生活艰难。

一位聪明的官员查办贪官,百姓欢呼“喜闻乐见!”2. 天衣无缝故事梗概:很久以前,有个富翁为了选儿媳妇,准备了一个考验。

他在地板上放了一根针,打算儿媳妇穿过一片大红布时,针会刺到她。

许多女孩都试过,都被刺伤。

直到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姑娘,她穿过大红布时,布上没有任何伤痕。

姑娘的衣物被称为“天衣无缝”。

请你用不超过100字的篇幅描述这个成语故事的梗概。

答案:富翁为选儿媳妇,设下考验。

许多女孩被刺伤。

直到一位善良的姑娘,她通过时没有被刺中,“天衣无缝”出现了。

二、答案1. 喜闻乐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人们对美好消息、正义行动表示欢迎并乐于接受,尤其是在不公平或不正义的情况下。

这个成语常常用于表达人们对于追捕腐败官员或惩治不法行为的支持和鼓励。

2. 天衣无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衣物制作得非常巧妙,看不出任何缝隙,以至于观察者无法发现其中的缝合痕迹。

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事物结构或内容的完备和无懈可击。

以上是小学语文成语故事练习题及答案的内容。

通过参与这些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并通过故事的方式记住这些成语。

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水平。

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七)

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七)

• 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 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 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 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 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 谁看得见?‛。 那人听了这句话,觉得项羽要作 为一位英雄,实在不够,心里不免对他鄙视。于 是在背后对人说:‚人家说楚国人(指项羽)不 过是‘沐猴而冠’罢了,果然不错!‛不料给项 羽知道了,立刻把此人抓来,投入鼎镬煮死。
• • • • •
目指气使: 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指使人。 形容态度骄横傲慢。 颐指气使: 颐:腮帮子;指:指挥;气:神气;使: 指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 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 • 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 人指挥别人。
• 刘向《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 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 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 刘向《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 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 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 洛阳纸贵: • 原指晋代左思创作了《三都赋》之后,洛 阳人争相传抄,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 货缺而贵。 • 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常用此语。
• 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 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 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 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 辍笔焉。

东汉光武帝刘秀六十多岁时还勤于政事, 天不亮就坐朝,一直到日落才回宫。他不谈军 事,但对经史义理方面的事非常有兴趣,时常 召集公卿郎将谈论,直到深夜才上床休息。 • 皇太子见父皇如此勤劳,便劝谏到:“陛 下有大禹、商汤那样的贤明,却丢失了皇帝、 老子的养身之道。但愿从此颐养精神,优悠安 宁。” • 刘秀听了这话,摇摇头说:“我乐于这样, 不感到疲劳。”

最有文言文翻译训练价值的10则成语故事

最有文言文翻译训练价值的10则成语故事

最有文言文翻译训练价值的10则成语故事认真读读下列成语故事,查查字词典,试着翻译,注意加下划线的词语,将不懂的词语用红笔标注出来:另:翻译单列出来的句子,注意“词词落实”。

1、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译:2、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译:3、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4、叶公好龙叶公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5、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6、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寓意:7、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寓意:8、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中考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第10天——成语故事篇《人琴俱亡》

中考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第10天——成语故事篇《人琴俱亡》

中考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第10天——成语故事篇《人琴俱亡》王子猷①、子敬②俱病笃③,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④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⑤不悲。

便索舆⑥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⑦,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⑧不调⑨,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因恸绝良久⑩,月余亦卒。

《世说新语伤逝》(选自《晋书·王徽之传》)【注释】①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

他卓荦放诞,清高自恃,因此引来很多非议,后世更有人称他为“伪名士”。

②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③笃:(病)重。

④都:总,竟。

⑤了(liǎo):完全。

⑥舆:(yú)轿子。

⑦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⑧既:已经。

⑨调:协调。

调:“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⑩恸(tòng)绝良久:痛哭了很久,几乎昏死过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2分)(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俱(2)弦既不调既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琴俱亡”的意思是什么。

(2分)英语中的“学习”learn 和study 的区别1. learn强调获得知识的结果, 偏向于"学会"的意思;study强调学习知识的过程, 偏向于"学习"的意思。

所以有了这个表达:I studied but I didn't learn anything.我学了, 但是我什么都没学到。

例句:I learn English well, because Mary is a great teacher.我英语学得很好, 因为玛丽是一个好老师。

I study English, and Mary is teaching me.我在学英语, 教我的老师是玛丽.2.learn倾向于指学习一门技能或一种技巧; study倾向于指课堂上能学习到的知识。

文言文成语故事翻译练习

文言文成语故事翻译练习
译文: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 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 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
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 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 到明年呢?
优美语段
化诗为文
1、亲情是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背影,亲情是孟郊慈 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 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的祝愿。
【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 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 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 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 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哭着要跟 她去。孩子的母亲说:“你回去,我返回来后给 你杀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想要捉猪 杀猪。妻子阻拦他说:“只是与孩子开玩笑罢 了。”曾子说:“孩子不是好跟她开玩笑的。孩 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父母学的人,听取父母的 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教孩子欺骗。母亲 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不是用这种 方式能教育成的。”于是就杀掉而且烧熟了那只 猪。
【三人成虎】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 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 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 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 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 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圈看看它,临走时回头看看它,我愿送您 一天的报酬。" 伯乐于是绕着马看看它, 临走时回头看看它,仅一天马价就贵十倍。

最新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成语故事

最新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成语故事

第一编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话题一成语故事(一)闻鸡起舞名篇阅读:初,范阳祖逖①(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②,同寝,中夜闻鸡鸣,蹴③(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祖逖:晋朝人,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博览古今书籍。

②司州主簿:官名。

③蹴:踢。

标题解读:“闻鸡起舞”原意为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带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________________(2)此非恶.声也________________(3)因.起舞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1)中夜闻.鸡鸣。

________________(2)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闻鸡起舞”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揠苗助长名篇阅读:宋①人有闵②(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③(yà)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视之,苗则槁⑧(gǎo)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注释:①宋:周代诸侯国。

②闵:忧虑。

③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指他家里人。

⑥病:累坏。

⑦趋:快走。

⑧槁:草木枯干。

名篇解读:“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禾苗拔起,帮助其生长。

四字成语文言文故事

四字成语文言文故事

四字成语文言文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故事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二、成语含义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一般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三、相关练习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从)- 遽契其舟(遽:急忙,立刻;契:雕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寻找)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凭主观做事情。

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要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矣。

一、故事翻译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

他就想用锤子砸碎它,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二、成语含义掩耳盗铃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三、相关练习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范氏之亡也(亡:逃亡)- 欲负而走(负:背;走:跑)- 钟况然有音(况然:形容钟声)- 遽掩其耳(遽:立刻,马上)2.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文言文篇一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6~9题。

(12分)【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4分)(1)遽契其舟()(2)不亦惑乎()(3)兔走触株()(4)冀复得兔()【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是吾剑之所从坠。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小题4】.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种人?(2分)答案【小题1】A【小题1】(1)雕刻(2)糊涂(3)跑(4)希望【小题1】(1)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小题1】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

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篇二话说农夫因为贪吃兔子肉而荒废了田地,导致身患重病而离开人世,临死前,他对儿子说:“儿子啊,你爸爸因为想不劳而获,种下了这颗致死的种子,你可不能学你爸爸呀!要好好耕种啊!”儿子两行热泪流了下来:“放心吧,爸爸。

”农夫死后,农夫的儿子厚葬了农夫,拿起那把陈年的锄头,儿子用了五个小时铲除了野草,接下来他用了两天翻好了菜地,播好了种子,便坐在菜地旁边的一块大青石上,想着:我一定要牢记父亲的教诲,不贪图小便宜。

正想着,突然,一只大白兔用爪子抓了两片树叶,从山上冲了下来,到半山腰(也就是农夫儿子在的那个地方)一跳,立刻摔了一跤。

接着,大兔子拍拍身上的土,又一跳,还是摔了一跤,那农夫的儿子挺好奇,走过去:“嘿,憨兔子!你在干什么?”兔子一边拍拍自己的身上,一边说:“妈妈说:‘只要一心学习其中一样东西,就一定会学会的。

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寓言、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翻译句子: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二、(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翻译句子: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至之.市2.翻译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

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西蜀之去.南海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2.翻译句子: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和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下面是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欢迎参考阅读!文言文的成语故事1: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2: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3:毛遂自荐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翻译句子: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二、(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翻译句子: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至之.市2.翻译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

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西蜀之去.南海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2.翻译句子: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五、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句子: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居:(2)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肆:2.翻译句子: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七、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3)侄罔然..而止()(4)执所书.问曰()(5)诟.其侄曰()2.翻译句子: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八、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①。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②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陛:宫殿的台阶。

②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4)寡人闻命..矣。

()2.翻译句子: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九、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为什么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吾之患.在鼠 (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 )(3)是非..若所知也 ( ) (4) 告其父曰:“盍去诸.? ( )2.翻译句子: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应该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看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十、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③饯行于郊衢.()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2.翻译句子: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十一、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翻译句子:(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十二、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邑人..大姓文不识()③资给以.书()④主人怪.问衡()2.翻译句子:(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十三、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翻译句子:(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十四、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③待君久不至,已去.。

()④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翻译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十五、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值.胡贼攻郡()②贼既.至()③一郡并获全.()2.翻译句子:(1)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十六、翻译下面文字。

(注意加点字)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十七、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2.翻译句子。

(1)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2)身且死,何以货为?十八、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①管仲、隰(x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

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1.解释加点的“乃”字的含义。

(1)乃.掘之,遂得水。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乃.至被谗受贬(4)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5)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翻译句子:(1)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

(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十九、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或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1)突:烟囱。

(2)嘿:同“默”。

(3)上行(hāng):上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客有过.主人者()(2)曲突徙薪亡.恩泽()(3)不者,且.有火患()(4)主人乃.寤而请之()2.翻译句子。

(1)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