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
中华民族最强音教案

中华民族最强音教案《中华民族最强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演唱、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民族最强音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感受歌曲所传达的爱国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音乐片段,让学生猜测歌曲的名称。
(2)引出课题——《中华民族最强音》,即《义勇军进行曲》。
2、知识讲解(1)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田汉和聂耳。
田汉,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剧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聂耳,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革命激情和力量。
(2)讲述《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这个背景下,田汉和聂耳创作了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外敌侵略。
3、音乐欣赏(1)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的音频,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
(2)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
4、歌曲分析(1)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歌曲节奏明快、有力,采用了进行曲的风格,使歌曲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推动力。
(2)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旋律激昂、高亢,采用了上行的旋律走向,表达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3)分析歌曲的歌词内涵歌词简洁、明了,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感,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等词句,激发了人们的抗争意识和爱国热情。
5、演唱实践(1)带领学生学唱歌曲,逐句教唱,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问题。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构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构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构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课程简介《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探索和发现自己音乐潜能的机会,通过欣赏和学习不同类型的音乐曲目,学生将了解到中华民族音乐的文化基础以及中华民族音乐的美妙传统,理解音乐的种类和音乐的属性,提升音乐技能和音乐鉴赏能力。
课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1.了解中华民族音乐的文化基础和美妙传统;2.学习不同类型的音乐曲目,理解音乐的种类和音乐的属性;3.提升音乐技能和音乐鉴赏能力,掌握基本的音乐乐理知识;4.构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和表现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和音乐展示中华民族音乐的魅力,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好奇心和兴趣。
2.互动教学:通过欣赏和讨论,扩宽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感知,激发学生表现兴趣和互动参与,提高课堂的参与和成就感。
3.课堂表演: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才艺,展示自我特长,提高学生表现能力和自信度,增强学生积极上进的态度。
4.团体合作:通过分组合作完成课堂任务和活动,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集体协作的能力。
5.结果展示:通过成果展示和总结,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学习和表现信心,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教学内容一、中华民族音乐的文化基础和美妙传统1.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基础2.中华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传承3.中华民族音乐的代表作品和曲目二、不同类型的音乐曲目1.传统的中外音乐曲目2.时下热门的音乐曲目3.广泛使用的教育性音乐曲目三、音乐的种类和音乐的属性1.音乐的类型和风格2.音乐的基本属性和规律3.音乐的特征和鉴赏方法四、音乐技能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1.锻炼音乐感知和乐理能力2.培养音乐表现和演奏技巧3.提高音乐鉴赏和欣赏能力五、构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1.积极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表现2.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和表达的权利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给予学生一定的音乐自我表现和创意发挥空间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学生将会增强自我音乐素养、激发学习和表现兴趣,同时也构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中华XX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的最强音》这篇文章的基本信息,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文化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1. 课文:《中华的最强音》2. 相关资料:关于中华文化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介绍文章的《中华的最强音》,让学生猜测文章可能讲述的内容。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老师讲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文化背景。
4.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5. 总结并强调本章重点内容。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起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掌握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1. 课文:《中华的最强音》相关部分2. 相关资料:关于中华文化起源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1. 复习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学习。
2.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老师讲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一些有趣的文化故事。
4.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起源的认识和感受。
5. 总结并强调本章重点内容。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掌握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课文:《中华的最强音》相关部分2. 相关资料:关于中华文化瑰宝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1. 复习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学习。
《中华民族最强音》教案

中华民族最强音备课人:沈继新陈珂珂教材分析:《中华民族最强音》是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说明文。
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突现了它作为“中华民族最强音”的社会价值。
文章汇集了大量的信息,并作了准确精当的阐述。
整篇文章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画面,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
课时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认字9个,写字6个,继续练习通过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的能力。
3、理解“魔爪、自豪、油然而生、倾注、高昂激越、居安思危、勇往直前、警钟长鸣”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国歌课件,听了国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2、总结:是呀,只要是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一听到这歌声都会激动起来,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因为这歌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国歌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师范读课文,生听,圈划词语。
3、指名读词语,师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评议朗读情况,重点读准“豪、占、词、振、弹、尤”等字的读音。
5、交流: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交流)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着“中华民族最强音”讲了哪些内容。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诞生→传唱→定位国歌3、结合板书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四、质疑1、浏览课文,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发现问题。
《中华XX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特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2. 中华文化的魅力:诗词、书画、戏曲、建筑等。
3. 民族自豪感与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难点1. 中华文化魅力的深入理解。
2. 培养学生自豪感和正确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讨论法:让学生交流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传承中华文化。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一、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案步骤逐一进行。
二、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华文化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讨论:让学生交流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一、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 搜集有关中华文化的资料,进行阅读和分享。
二、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
2.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程度和表达水平。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中华名族的最强音教案 北京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理解。
2. 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提问:你们对中华民族有哪些了解?2. 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教师讲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 理解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4. 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其美感。
(2)学生谈自己的欣赏体会,培养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2)运用所学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诗歌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检验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的历史老师,为学生讲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2课《中华民族的最强音》word省优获奖教案

第九课北京的四合院班级:初二()班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课程:汉语授课教师:一、教学内容:第九课北京的四合院二、课时分配:一共五课时第一课时讲解词语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三课时复述课文第四课时综合练习第五课时听力训练,自读课文三、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1)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叙述课文大意,背诵课文。
(2) 掌握全课的26个词语。
能读准写对,并能理解和运用。
(3)能理解并在日常生活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2.能力训练(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要掌握好语法要点部分。
3.思想教育方面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们懂得爱护自己的家园,一定的了解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词语的用法,并能用它们来造句。
能独立完成综合练习和自读课文。
难点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掌握语法要点。
第一课时讲解词语一、课型:讲练课二、教学方法:讲解法三、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1. 师生问候。
2. 由班长用汉语报告学生出勤情况,教师了解学生交作业的情况。
3.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
(二) 复习旧课1. 让两三名学生背诵第九课的课文。
2. 让三名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
(三)开始新课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
把课文朗读课、齐读、指名读。
讲解词语所suǒ 谓wèi——有两种意思: 1)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
2)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
1.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名人”吗? 2.所谓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就是。
考kǎo 虑lǜ——思考问题,以便作出决定。
1.这种设计还有使用方面的考虑。
2.这个问题让我考虑一下再回答你。
气qì 氛fēn—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
1.我们的校园里充满了团结友爱的气氛。
2.这个班里的学习气氛很浓。
情qíng 趣qù—— 性情志趣;情调趣味。
1.我们两人情趣相同,比较合得来。
2.这篇作文写的很有情趣。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中华名族的最强音教案 北京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案北京版第一章:课程说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描绘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中华民族的最强音》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汲取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中华民族的最强音》2. 教学多媒体: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讨论他们的爱国行为。
4. 情感体验: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中小故事的心得体会。
第二章:教学计划一、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二、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2. 课文阅读3. 分析讨论4. 情感体验5. 总结归纳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2. 深入学习课文3. 小组讨论4. 情感升华5. 课后作业布置三、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汲取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课前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同学们,这是我们的国歌,它的歌词和曲调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学生自主发言,初步体会歌曲激动人心的力量。
)这样的感觉奏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内心的强烈情感,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练习资料整合:1、对于国歌,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基本资料,请大家自读课文,把你认为重要的时间、人物、有关国歌意义的词句用横线勾画下来。
(学生自主读文)2、尝试把自己所勾画的主要内容连缀起来,说成一段话,简要说说国歌的基本资料。
3、谁来简单介绍一下文中所讲的国歌,让我们比较清晰、完整地了解一下。
(指名交流,检查资料筛选情况。
)4、大家的介绍顺序和内容都来自课文,我们选择了具体的资料进行说明。
其实,我们还可以为课文设计一个结构图,了解国歌的产生过程。
从国歌的名称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义勇军进行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请大家快读默读课文,找找不同的段落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国歌?(学生自读概括。
)交流:1、2自然段抒发人们听到国歌的感受。
第3自然段写《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
第4、5自然段写《义勇军进行曲》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
第6、7自然段写《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联系筛选主要资料,并进行语串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对国歌有初步的了解,为后文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词读句,体会国歌力量:1、请大家再读课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出发,重点的词语用三角标注,重点的句子下划波浪线。
(学生自读勾画。
)2、和同桌交流你所画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同桌交流学习)3、老师也找了一些词句,看看和你的选择一样吗?(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句,交流学习。
)(1)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2)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
《中华XX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的最强音》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华的最强音》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篇文章被称为《中华的最强音》。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华文化的特点,如汉字、诗词、书法、绘画等。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具体例子,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例子,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传承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是如何传承的。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华文化传承的方式,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传承例子,了解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传承情况。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传承的看法和建议。
第四章:中华文化的魅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华文化在不同领域的魅力,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具体例子,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例子,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魅力的认识和感受。
第五章:中华文化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在国际地位的认识。
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如汉字、儒家思想、中国艺术等。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具体例子,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优秀教案(修改三)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执教:熊苒曲一、设计理念:1、把传统的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本课重点教会学生掌握摘录词语方法);2、课文由故事形式转变为功能形式存在;(如传统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现在把教课文变成用课文教,让学生掌握习得阅读策略。
)3、教学流程由讲读主线转变为学导主线;基于以上三点,我们确定了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1、体会关键词语在课文学习中的作用。
2、了解国歌的创作过程,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重点:教学设计不再过多琐碎分解课文内容,而是紧扣四年级上册学会做摘录笔记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方法、运用实践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四、教学难点:摘录词语过程中体会作者创作情感,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流程: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齐读课题)学习文章(一)、抓信息类词语。
课前,同学们对课文都做了预习并填写了表格,谁愿意来分享你填的内容?一个学生分享表格。
师评:谢谢第一个发言的你,看来你对课文非常熟悉。
检查你的表格是不是也是这样填的?PPT出示表格师小结:同学们,这些表示时间、人物、事件的词语就叫“信息类词语”。
(副板书:信息类词语)a.根据表格里填的文字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师:哪位同学能够试一试把我们填的词语串起来,给大家讲一讲课文的内容呢?你可以先试着自己小声说一说。
师:孩子,你用最精炼的语言串起了这些词语,也让我们了解了国歌诞生的过程。
谢谢你!师:谁能用上信息类词语来说一遍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板书:同学们你看,信息类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板书:梳理内容b.划分文章结构师:再看看这些信息类词语,它可以帮助我们把表格内容划分成几个部分呢?谁来试一试?生划分结构,汇报。
(学生边划分结构,老师边板书“创作、影响、确定”)评价学生的回答:你为什么这样划分?1、对于国歌来说,田汉和聂耳是创作者;2、这首歌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3、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周总理的话阐述了国歌的感召作用,正式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中华XX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的最强音》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准备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故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化。
2. 阅读: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深层含义。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华文化特点的深层含义。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之情。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中华文化的特点。
2. 准备与中华文化特点相关的故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华文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化。
2. 阅读:学生自读相关材料,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3. 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中华文化特点的深层含义。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是如何传承的。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掌握中华文化传承的方式。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华文化传承方式的深层含义。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认同之情。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中华文化传承的方式。
2. 准备与中华文化传承方式相关的故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讨论。
《中华XX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中华的最强音》。
(2)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中华的最强音》的内容简介。
2. 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3. 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中华的最强音》。
(2)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中华文化中的某些概念和传统习俗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出课文《中华的最强音》的内容。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讨论与分享:(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特点和魅力的理解。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所学的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2)让学生反思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3. 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课文《中华的最强音》、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设计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
《国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但学生并不了解《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
对于刚上四年级的他们而言,由于阅历有限要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一深奥、深沉的民族情感更是不容易。
为了让学生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共鸣,我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体验,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全体起立,抬头挺胸,我们共同唱了一遍国歌,再让学生谈谈国歌带给你的感受。
学生说,唱这首歌是感到很庄严、很严肃,也很有气势,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2.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课堂中,学生有自由读、个人读、配乐读、师生配读等不同的形式进行朗读。
学生的个性体验得到充分发挥。
3.合理、恰当的补充资料,更能和文章产生共鸣。
如:讲到《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是因为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引起了中国的人民的愤怒而奋起反抗时,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补充了八国联军中国土地上肆意抢夺、破坏的行径,中国人以前被称为“东亚病夫”,等内容,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但通过了解了国外帝国主义刻意鼓动的疆独、藏独,奥运火炬的艰难传递……一幕幕令中国人愤慨的场景刺激着孩子们的爱国神经。
学生认为国歌中“最危险”的三个字不能改。
因为它可以使我们警钟长鸣!因为它可以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
整堂课,学生充满了激情,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理解,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共鸣。
如果,这堂课能为学生准备一些视频资料,学生的理解还会更深刻。
小学语文精品教案:9音乐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2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①用国歌歌词开头有什么作用?“血肉”“长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②“无论……都……”“只要……就……”的句式说明了什么?]3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
[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❶,奋起抗战。
[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戏剧家田汉1☜ 2 ①不但引出了本文介绍的对象——《义勇军进行曲》,还利用歌词把读者带进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激烈动荡的时代,而且突出了中华民族最强音的主题。
“血肉”比喻中国人民的生命,表达中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甘愿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长城”比喻团结抗日的阵线,长城不倒,中国人民抗战的力量不可战胜。
②说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与激动。
③重点句解析:这句话说明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侵占了东北三省还想侵占华北,暗示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
3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❷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
后来,这首歌词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
[句导读: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进行创作是非常困难的。
歌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❸。
他把自己关在简陋(lòu)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
4[句导读:运用排比句式,写出了聂耳全身心投入、专心谱曲的过程。
]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
5[⑤这句话反映了聂耳怎样的感情?]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课文_教案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课文本文是关于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课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
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
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馐纸上的。
后来,这首歌词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
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
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
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
这首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935年7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爱国志士唱着它,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热情地唱起这首歌,并灌制了唱片。
于是,这首歌又传遍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一首高昂的战歌。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政协讨论国歌时,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用这首歌作为新中国的国歌。
毛主席、周总理都支持他们的意见。
这时有人提出: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眼下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应该把这句改一下。
周总理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的建设越有进展,敌人越嫉恨我们,就越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田汉编写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
3.聂耳为歌词谱曲
《义勇军进行曲》影响大,是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确定为代国歌的经过。
(1)国歌确定的经过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知名学者、爱国志士推荐;
国家领导人支持;统一认识一致通过为代国歌;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为什么说〈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学生分析:国歌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每周进行升旗时他们都会歌唱。但是同学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诞生过程却很陌生,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要求学生把国歌诞生的经过进行梳理,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从而了解国歌诞生的经过。
设计理念:本篇课文是略读文章,要求学生根据课后问题进行自学,可以初步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学生写的提纲要求不要高,只要意思明白即可,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归纳、概括、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及创作过程和影响
(学生可能存在:“抛头颅洒热血”怎样理解;为什么田汉将歌词写在一张香烟的包装纸上?为什么说《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国歌的诞生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把国歌诞生的经过梳理一下,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
学生进行自学
进行交流: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过程:
课件设计:投影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字
2.了解国歌诞生的经过,并能讲一讲。
3.体会到国歌代表祖国的尊严,它使我们不忘祖国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不忘前辈们抛头颅撒热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它使我们能居安思危,振奋精神,为保卫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止。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的经过
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让我们看一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怎样诞生的?
(指名读课文)提出要求:看谁读得最认真,能做到正确流利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读课文
2.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情况
下面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然后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
教学难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的经过
课前准备:制作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请大家声音洪亮的齐读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齐读课题
你用这么洪亮的声音读了课题,不知在你的脑海中有没有想过“最强音”指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有学生可能指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读书情况。
班级
五(1)
设计教师
总课时
1
教案内容
3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教材分析:课文主要记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的经过,说明国歌是时代的产物,代表我们祖国的尊严。课文分为三部分:一主要写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国歌,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二具体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的经过。这部分是重点。三主要写国歌代表国家的尊严和它对我们的警示。
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讲国歌的诞生过程
板书设计:31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
〈义勇军进行曲〉影响极大是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代国歌的经过
课后反思:
学生回答:结尾的句子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
(3)指导朗读第四节
要读出坚定有力的语气
(4)读一读总理的话,你有什么想法?谈一谈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自由发言
三.课堂总结
师:国歌代表国家的尊严。我们唱起国歌就会想起祖国过去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就会想起前辈们的英雄气概;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