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5单元 19.《孟子》三则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 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 说课稿件[精选.]
![鱼我所欲也 说课稿件[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aad22526960590c69fc3769e.png)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鱼我所欲也》,这是九年级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
下面我将重点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果,这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这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篇目,也是儒家经典篇目之一,其意蕴深长,寓意丰富,值得学生深刻钻研学习。
2.文章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将“生”与“义”和鱼与熊掌相类比,从而道出了舍生取义,坚守道义的哲理,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理解作者的思想成果,从而受到教育。
3.这篇文言文生字生词少,难字难词不多,是一篇很好的基础文言文教学的文章,整篇文章除个别词语需要稍加解释以外,基本能够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激情。
4.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说课时,注意将课文与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四)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以脑经急转弯“如何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养一只会抓鱼的熊。
”开头激发学生兴趣。
并由此引向课文标题鱼我所欲也。
(二)介绍作者提问学生本文作者是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下角注解作者生平简介。
并拓展作者生平(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b1a7d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8.png)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优秀教案一、说教材《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经典篇章,通过讲述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了孟子的人性善恶论和道德修养观。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孟子的思想,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孟子》也有所了解。
但在深入理解孟子思想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和用法。
(3)了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论和道德修养观。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培养道德素养。
(2)学会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
(2)感悟孟子的人性善恶论和道德修养观。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孟子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过的《孟子》篇章,引导学生进入孟子思想的世界。
(2)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的背景和主题。
2.课堂讲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3)讲解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孟子的人性善恶论和道德修养观。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引导学生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道德素养。
六、说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语。
2.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孟子人性善恶论的理解。
七、说教学反思1.对部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估计不足,导致他们在理解课文时存在困难。
2.在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效果不尽如人意。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e10393fee06eff9aef807db.png)
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 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
实内涵。
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激发兴趣法为
主。引入诵读法。
学法指导:
贯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
线”的原则进行学法指导。教学中使用各种 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导入 :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 么几千年前得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 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 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 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 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 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他提出 “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 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 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但诸侯们认为他的这 些主张“迂阔而远于事情”,均 不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 遂成《孟子》。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 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 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 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 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 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 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 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 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 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 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 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 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 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 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 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 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 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 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075045587c24028905fc365.png)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说课稿《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课上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608a73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10.png)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鱼我所欲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鱼我所欲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这篇文章所表达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仁人志士坚守的道德准则。
同时,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论证方法,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舍生取义”这一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如“欲”“得”“舍”“生”“义”等,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理解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培养学生追求正义、坚守道德底线的精神。
(2)感受孟子散文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的大意。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鱼我所欲也》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b45669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8.png)
《鱼我所欲也》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出自《孟子》。
这篇课文是孟子表达自己主张和道德观念的重要篇章。
课文以孟子与景春的对话为线索,通过谈论养鱼与治国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强调君民相亲、君民合作的理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孟子这位古代圣贤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一段论述较为深奥,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孟子的理念,并将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孟子的理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思考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孟子主张的仁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孟子的理念的把握。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孟子的理念,并将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孟子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子思想,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内容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理念。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孟子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5.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理念的重要性。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5篇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8831f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d.png)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5篇鱼我所欲也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⑴ 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⑵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⑶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二、教学方法设计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986040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9.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9课,选自《孟子·告子上》。
这篇文章是孟子表达自己观点和道德观念的重要篇章。
文章通过讲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故事,引出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道理。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充满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同时,这篇文章的内容较为深奥,需要学生对孟子思想和人生观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孟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感悟孟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感悟孟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和取舍,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
4.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阐述孟子的思想和人生观。
九年级语文下册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下册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079f56569dc5022abea005d.png)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青海一中李清一、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点:对重点词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
四、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五、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诵读式和对话讨论式。
六、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一、以辩论会的形式导入教学依据: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4faf87c4b35eefdc8d33381.png)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是先秦诸子散文,其教学要求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虽然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但是本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在语言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而且作者论述的又是较为严肃的生与义的取舍问题,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觉得枯燥难懂。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文意文旨,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从而加深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目标:初中教学以识字教学为主,积累文言文词汇是必要的;另外,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散文,所以我还要引导找出学会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过程,并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文是议论文,理解和背诵都比较困难,我会让学生们学会在反复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实行文言文背诵的方法,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当今社会,诱惑太多,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舍生取义“的观点,我希望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理解“义”的真正含义,树立准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四、教法和学法1教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自学水平有充分的信心,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主,通过适当地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意,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并通过全班的性讨论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
所以,我采用的教法是朗读法、点拨法和集体讨论合作法。
2.学法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34412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9.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情与友情”,而本课的主题是“真、善、美”。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与一条鱼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引人入胜。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鱼的形象和生活的环境,展现了鱼的善良和美丽。
同时,作者还通过自己与鱼的交流,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由于这篇课文的内容较为深奥,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思想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对课文中的深层次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鱼的特点和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内容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解释一些概念和思想的含义。
5.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课文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范文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a5e0fb64afe04a1b071de68.png)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范文《鱼我所欲也》说课稿1《鱼我所欲也》说课稿1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它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气势恢宏,论证严密,非常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课文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2、与方法目标:注重朗读,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孟子运用具体事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本文个别语句晦涩,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障碍,加之论证严密,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学习论证方法是本课的重点;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古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因此,诵读是关键。
它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因此,我认为唤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情境激趣法,通过图片、故事等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3、辩论明理法,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在辩论中锻炼口才,理解文意,从而展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情境激趣,重视熏陶感染朗诵《过零丁洋》,这是文天祥在民族大义面前毅然选择死亡的千古绝唱。
鱼我所欲也 说课稿获奖
![鱼我所欲也 说课稿获奖](https://img.taocdn.com/s3/m/18f7218c65ce0508763213cc.png)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获奖《鱼我所欲也》是中学时期比较重要的一篇课文,所以要教学好这篇文章就要完善好说课稿,以下是的两篇获奖说课稿,供大家学习。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一一、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新)人教部编版九下《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精)
![(新)人教部编版九下《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精)](https://img.taocdn.com/s3/m/c5cd587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3.png)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表达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积累根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根本的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点:对重点词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
四、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五、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诵读式和对话讨论式。
六、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一、以辩论会的形式导入教学依据: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二、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扫清障碍〔借助工具书〕积累和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
鱼我所欲也的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a0e0cce647d27284a73516e.png)
[板书设计]
❖
鱼我所欲也
❖
义重
❖ 舍生取义
人皆有之 正 (义存于心)
❖
于生
反 (见利忘义)
❖ 论点 道理 结论 举例 (失其本心)
❖
舍生取义
❖ (这一环节大约用时5分钟。)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义”
❖1、多媒体出示语音,句读,节奏, 重音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时出示朗读标准。 (字音规范,节奏准确,重音恰 当。)
❖(此环节用时10分钟)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
❖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 活的时代背景。(可用前一篇文 章《公输》做铺垫。)
❖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 证方法?并举出一个例子。
❖ 比喻论证 ❖ 对比论证 ❖ 道理论证 ❖ 举例论证 ❖ (此环节用时10分钟)
探究重难点句子
❖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 些事情?
❖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 有何联系?
❖ (这一环节设置让学生对文章的论证过程有 一个清晰的了解,分组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合 作能力。)(用时10分钟)
❖第一课时
[过程分析]
❖ 一、激趣导入:
❖ 朗诵《过零丁洋》,这是文天祥在民族 大义面前毅然选择死亡的千古绝唱。在漫漫 历史长河中,有众多像他这样作出无悔选择 的人们,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呢? 这些悲壮的英雄故事是同学们耳熟能 详的,很容易进入情境,能够很顺畅的走进 对生死抉择和人生价值的探讨。
❖(此环节用时5分钟)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
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 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 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 作文。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017aaabb8f67c1cfbd6b845.png)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学习目标设计知识:1. 积累文言词语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一、导入用文天祥、于谦、孟子、夏明翰、裴多菲等人的作品、黄继光、刘胡兰图片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初期鲁国邹人,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提倡“仁政”,是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人,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轲的言行,仍属于语录体,但是比《论语》有了较大发展。
《孟子》的文学性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来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
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二、整体感知,通译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准句读。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学生通译课文。
要求:运用工具书,对照课下注释及多媒体展示的重点字词通译课文。
欲:想要甚:超过,胜过恶:厌恶于:比得兼:同时得到患:祸患,灾难故:所以为:做由是:通过这种方法辟:通“避”,躲避是故:因此,由此可见凡:一切如使:假如,假使丧:丢掉,遗失呼尔:呼喊着呼尔而与之:给予尔:助词蹴:用脚践踏辩:通“辨”,辨别加:好处,益处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奉:侍奉得:通“德”,恩惠,这里有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词乡:通“向”,以前本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1d7ee7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5.png)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鱼我所欲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鱼我所欲也》。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鱼我所欲也》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以“生命”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文章论述了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应当“舍生取义”的道理,强调了正义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观念。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孟子的思想和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文章所表达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如“欲”“舍”“甚”“恶”等,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在面临人生抉择时,要以“义”为重。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方法,体会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1)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初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第19课说课稿模板
![初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第19课说课稿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18ec3f7aa00b52acfc7ca77.png)
初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第19 课说课稿模板
为大家带来了初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第19 课说课稿模板,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从容说课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
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课上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
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59b4879b0717fd5370cdc3b.png)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说课稿一、说教材《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二、说学情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我设置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因此在教学转给你我将采用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等。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环节开展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上课的最开始,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需要由一个良好的导入来开始,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我运用问答法导入,先是询问同学们在面对生与义的问题时,会如何选择,通过学生们的观点,接着引到孟子的观点,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解决重点字词,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因此,我在课程的开始先为同学们进行范读,接下来学生根据我的范读进行自读,读的时候要注意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扫清读音障碍,最后我会引导学生一起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如通假字“得”和一词多义“为”等。
(三)深入研读学生对于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会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因此我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如下问题,首先让学生同桌之间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也就是在课文的开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新)人教部编版九下《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精)
![(新)人教部编版九下《鱼我所欲也》说课稿(精)](https://img.taocdn.com/s3/m/c5cd587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3.png)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表达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积累根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根本的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点:对重点词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
四、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五、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诵读式和对话讨论式。
六、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一、以辩论会的形式导入教学依据: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二、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扫清障碍〔借助工具书〕积累和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课上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设计(二)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设计(三)多媒体显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多媒体显示:(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
帮助学生背诵。
多媒体显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故。
呼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教学步骤]一、师生齐背课文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师生讨论。
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所以,“一箪食。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