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的特点

合集下载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阶段(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的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战争。

(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

3、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度;战国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单元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西汉汉武帝时得到巩固。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名师整理】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名师整理】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名师整理】一、夏商时期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0年的时期,它也是一个上古史的研究对象。

夏商时期是中国近三千年古代史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着记载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古代社会从低级开始,在经历了坎亚伯汤时期的荒政,自负商以后,我国社会以其礼仪、治理、文化研究等方面向着高度的完善,发展神话、文学的乐歌、象形文字等文明,也形成了夏商之间的斗争等特点。

1、政治制度夏商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夏、商和周各族的政治礻会结构的形成,形成了逐渐完善的封建制度,它所建立的政治体系是以封建王国为主的三分天下政治。

这种政治制度是追求“延年”,以“君臣”、“贵贱”“宗法”为基础,其机构是祭酒、宗庙、司政、山头各级机构,宗礼以和调为核心,以阴阳二气为依据,以太极思想为指导,形成一个农耕性的王权社会秩序。

2、诸子百家夏商时期是一个繁荣的哲学、文化发展时期,席卷而至诸多思想流派交相辉映,这些思想流派被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统汇各种思想思潮,它们形成了哲学思想的文化中心,常常被归纳为儒家、道家、释家、法家、名家五大流派。

其中,儒家注重经典教诲、规矩典章,着重仁义礼智道、传统价值;道家肩负宇宙前后守正自然的使命,弘扬中庸之道的思想;释家致力于摆脱束缚,把“天下为公”之社会观融入传统道德之中;法家以法为本,强调行礼司民;名家侧重开拓生活技巧,启发实践辩证之精神。

3、文学艺术夏商时期是一个文体新兴而鼎盛的时代,以诗、曲以及历史文学为代表的文学艺术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商时期的文学活动表现出多样化,分为神话散文、新歌、曲词、教诰、感慨、抒情等多种形式,在这一时期,乐府史诗也完成了固定的创编著作,神话很早就出现,这是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重要部分,而在此后的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神话文学又成为一个重要的形式。

4、象形文字夏商时期也出现了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是图形象征性文字,古文字学者称之为“象画”。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隋唐时期(四)宋元时期二、世界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古希腊文明三、中国近代阶段特征(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四)、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基本线索1、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③思想: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及重点问题提示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及重点问题提示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特征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先秦1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历经夏(形成)、商(发展)、西周(鼎盛)和春秋(瓦解)四个阶段,至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分封制崩溃,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3国家分裂,战争频繁。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铁器牛耕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使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剥削方式发生变化,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3原始农业出现后,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

1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2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华夏族主干形成,不断与周边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秦汉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

3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导致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已大都出现。

1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确立了中唐以前的以人丁为主的封建赋税制度。

3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

1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文化开始传向世界。

3出现文化专制,儒学取得独尊地位。

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

1中国通过海路和陆路与亚洲和欧洲开始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2对外交流以陆路为主。

魏晋南北朝1长期分裂割据,社会动荡。

2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1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水平的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基础。

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佛教得到进一步传播。

出现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隋唐1封建国家统一强盛。

中国古代史思想特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思想特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思想特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思想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孔子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观点包括仁、礼、义、智、音乐等。

孔子提倡仁德,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人事,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他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稳定、人伦和谐的目的。

二、墨子的墨家思想:
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提出的墨家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等观点。

他主张平等、共爱,反对封建思想和等级制度。

他还强调“明鬼神,明聪明达”的观点,主张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

三、老子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强调“无为而治,无欲而无不欲”。

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内在修养,避免人为欲望的干扰。

四、墨子的农家思想:
墨子的农家思想主要是指他对农业和农民的重视。

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民是国家的根本力量。

他主张国家应当重视农业,保障农民的利益,并提倡劳动光荣的思想。

五、Legalism的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主要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依法治国。

他们认为人性自私,需要严厉的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

法家思想家认为法律应当严明,刑罚应当重,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

以上是中国古代史思想的主要特点。

这些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社会、人类和自然的理解和思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重要提示: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

(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全录”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单元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1【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2【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1) 原始民主制。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

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各阶段简明特征_

高中历史各阶段简明特征_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私学兴起,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4、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5、文化:加强文化专制,儒学在汉代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士人群体发展;佛教、道教传播,三教并立;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2、经济: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格局打破时空限制,经济功能增强;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进行变法。

③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①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①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特点
-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奴隶社会的特点和演变
- 农业经济的兴起和城市的形成
- 两河流域文明的兴衰
第二章:公元前221年之前的秦汉时代
- 秦始皇统一中国
- 秦朝政治、经济、军事的特点
- 与外国交往的情况
- 汉朝的建立和发展
-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章:公元3世纪至14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政治形势
-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
- 鲜卑族的入侵和北方民族政权的建立
- 南方的两个割据政权
第四章: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宋元时代
- 宋朝的政治和经济特点
- 北方民族政权的形成和发展
- 元朝的政制和农业经济
第五章:明代中期的政治和经济
- 明朝政权的建立和国家的基本状况
-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 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势力扩张
第六章:明朝末年的政治和经济
- 明朝末年的政治危机和农民起义
- 战乱和社会经济动荡的特点
- 明朝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政治上:1.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3.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5.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经济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时代特色。

1.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2.在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3.确立了中唐以前的以人丁为主的封建赋税制度。

4.封建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民族关系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时战时和(但和平交往是主流),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民族关系也发展了起来。

1.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分别是:
1.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经济上出现了铁器和耕作,手工业技术和商业也有所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3.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分裂与融合并存。

5.隋唐时期(589-907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形成重要的商业都市。

文化上,唐文化博大精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6.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7.明清时期(1368-1912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

中国历史有什么特点?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特点如下: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

4、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5、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扩展资料: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中国社会这种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沉沦”与“进步”共生的发展态势。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王朝,但并没有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民国成立后的38年中,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后,中国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

一部民国史,实在是一部中国社会的沉沦史。

然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没有能完全阻止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步伐。

在与帝国主义抗争的过程中,中国开始走向世界。

封闭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被打破,中国被迫开始了痛苦的现代化历程。

在中国逐渐融合于世界的过程中,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民国成立后的38年,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封建势力遭到严重的冲击,中国在一步步走向半封建性或半资本主义性社会。

一部民国史又实在是一部封建势力的削弱史和一部资本主义的成长史。

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社会在一步步沉沦;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力抗争,中国社会在一步步转向现代,“沉沦”与“进步”共生,是民国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特征。

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高三历史课程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梳理,其中中国与世界历史的知识点是高考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从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三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国古代史的辉煌与特点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其历史脉络清晰,文化成就辉煌。

从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成,到秦汉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确立,再到唐宋的繁荣与开放,中国古代史展现了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1. 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科举制,这些制度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逐步成熟。

2. 经济发展的轨迹: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尤其是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货币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 文化艺术的成就: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从文学、哲学到艺术、科技,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如唐诗宋词的文学成就,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以及四大发明的科技贡献,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变革与挑战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历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外来侵略和内部矛盾的双重压力。

1. 外来侵略与民族抗争: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外来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同时,中国人民的抗争也从未停止,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都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体现。

2. 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在外来压力和内部矛盾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社会开始寻求变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尝试。

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思想的启蒙和文化的更新。

3.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经过长期的斗争,新中国得以成立,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更是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古代史分期及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分期及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分期及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1、内容概述:上起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下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

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成等三个历史阶段。

中国历史从穴居野处走向定居农耕,从石器时代走向铁器时代,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开化。

这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②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③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④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①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②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③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开始形成,民族融合初步发展。

(4)、思想文化:①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③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内容概述: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

为了巩固封建政权和国家的统一,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统治者着手建立起了一套统治制度,很多具有开创性。

这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③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①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②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中国古代史的特点

中国古代史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一、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庭纺织业和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4、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5、农业生产中心的不断南移:魏晋南北朝农业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进一步南移,到宋朝南移历程结束6、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精耕细作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技术进步,世界领先。

2、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官营手工业工艺发达,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4、家庭手工业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紧密结合,是中国手工业的主体部分。

一方面,家庭手工业促成中国小农经济的长期稳定。

另一方面,家庭手工业阻碍了市场的扩大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5、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在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6、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因素:①国家的政局。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发展。

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

②政府的商业政策。

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长期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朝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带来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

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如政府征收货币地租的财政政策,促进了农副产品流入市场。

(2)经济因素: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构成的自然经济则阻碍商业的发展。

②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

秦朝的驰道、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元朝大运河的疏浚,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主要特征1

中国古代史主要特征1

中国古代史主要特征一、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制。

经济特点:刀耕火种。

2、奴隶社会夏、商、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形成和确立时期。

经济:井田制形成与确立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时期政治:有分裂到统一,由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确立文化、科技繁荣;百家争鸣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济:封建经济迅速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对外交往开始。

文化:出现封建文化的初步繁荣;思想上“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取代“百家争鸣”边疆地区得以开发,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秦朝最重点的特点是统一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政治:民族融合造成分裂局面的持续。

经济:江南经济开始发展。

文化:科技文化有突出成就。

《齐民要术》四、隋唐时期特征:繁荣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文化:全面辉煌。

科技文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形成“中华文化圈”。

五、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特征: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逐渐走向统一;政治: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逐渐走向统一;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经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南宋)。

文化: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市民文化的出现;科技文化的高度繁荣、继续领先。

六、元、明、清时期特征:再次形成大一统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进而到达空前水平,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政治:再次形成大一统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进而到达空前水平,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文化:文学艺术高度繁荣;反封建思想产生,出现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思想家。

中国古代史料与历史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史料与历史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史料与历史学研究方法中国古代史料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揭示出历史的真相和本质。

然而,古代史料的研究并非易事,需要历史学家具备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史料的特点以及历史学研究方法。

一、中国古代史料的特点中国古代史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中国古代的史料种类繁多,包括文字史料、器物史料、口述史料等。

这些史料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多样,为研究者提供了广泛的研究对象。

2. 多语言: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多种文字,如古汉语、古代藏文等。

因此,研究者需要具备多种语言的阅读和解读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并分析史料。

3. 时代变迁: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

每个时代的史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因此,研究者需要具备对不同时代史料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二、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史料,历史学家们发展了一系列研究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历史学研究方法。

1. 文献学方法:文献学方法是研究古代文献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揭示出历史的真相和本质。

这种方法注重对史料的文字、语言、形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2. 考古学方法:考古学方法是通过对古代遗址、遗迹、文物等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古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考古学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挖掘、鉴定等环节,通过对发掘出的古代遗物进行分析,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口述史料研究方法:口述史料研究方法是通过对古代人物或后代的口述,获取古代历史的相关信息。

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口述者的记忆和叙述能力,研究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口述史料采集和分析技巧,以确保史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跨学科研究方法:古代历史的研究需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等。

研究者可以借鉴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以丰富和拓展对古代历史的认识。

三、史料与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史料与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古代史阶段性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性特征

• (6)汉代流行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称为“赋”, 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代表作家有西汉的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 的张衡《二京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等。 • (7) 秦朝李斯以小篆统一文字、隶书(秦 汉)、楷书(东汉) • (8)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 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
(3)古代中国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叫浑仪, 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张衡发明地动仪, 提出地球为圆形见解比西欧早1000多年。 (4)混合选择法:是现代常用的选种方法, 最早见西汉农书《氾胜之书》,) (5)战国编纂、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提出了经络学说 和对针灸详细说明;东汉张仲景(医圣) 编写《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望、闻、 问、切”四诊疗法,中医临床学经典。华 佗发明最早“麻沸散”,发明最早体育保 健操“五禽戏”。
• 3、文化 • 十进位制记数法:中国最早使用,商代 甲骨文、金文就有记载; • 汉字起源于图画,至商代,汉字已形成 完整体系,甲骨文;周代有金文。 • 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要内 容、以壁画和帛画形式为主。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 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 1、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个体农耕开始, 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 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私营工商业兴起。 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2、思想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 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源头。
• 3、政治上: • (1)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2)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竞相改革变法,封建制度确立:齐国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 法、楚国吴起变法。 • (3)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 • (4)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5) 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 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庭纺织业和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4、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5、农业生产中心的不断南移:魏晋南北朝农业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进一步南移,到宋朝南移历程结束
6、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精耕细作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技术进步,世界领先。

2、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官营手工业工艺发达,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4、家庭手工业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紧密结合,是中国手工业的主体部分。

一方面,家庭手工业促成中国小农经济的长期稳定。

另一方面,家庭手工业阻碍了市场的扩大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5、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在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6、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1)政治因素:
①国家的政局。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发展。

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

②政府的商业政策。

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长期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朝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带来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

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如政府征收货币地租的财政政策,促进了农副产品流入市场。

(2)经济因素:
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构成的自然经济则阻碍商业的发展。

②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

秦朝的驰道、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元朝大运河的疏浚,都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③货币和交易手段的发展状况。

货币的统一,飞钱和柜坊、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1)商业的规模和商品的种类。

(2)商人的地位和商人的组织。

(3)商业与政府的关系。

(4)商品交易场所的变化。

如草市、城市商业区域的变化、专业城镇的出现。

(5)交易手段和货币的发展。

如纸币的出现和柜坊的出现等。

(6)商业税在税收中的比重。

(7)重要的商业城市和外贸港口。

3、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

(2)与农业、手工业联系紧密联系,发展相辅相成。

(3)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的主导地位。

(4)古代商业的发展是在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前提下取得的,商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控制色彩浓厚;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政府对商业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5)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明清时期,政府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四、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1、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的组织和支持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经济上,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教育上,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4、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及频繁的中外往来,有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5、主观上,各个历史时期,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刻苦专研。

6、传承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

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历史意义及认识:
1、对中国: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由于自然经济的强大,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并未让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对欧洲:
(1)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加速了欧洲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欧洲社会转型的根源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3)指南针帮助西欧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4)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认识:
(1)科技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

科技发展反过来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2)科技能否充分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取决于社会环境。

六、16世纪后中国没能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1、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有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后期又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和文化专制阻碍了科技发展。

总之,日益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七、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1、来源:中国古代科技来源于生产实践,近代自然科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2、研究领域:中国古代科技侧重于应用型领域,近代自然科学侧重于天文学等理论领域。

3、研究方法:中国古代科技侧重于总结经验,近代自然科学侧重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

4、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中国古代科技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近代自然科学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

5、历史作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了中国的农耕文明,近代自然科学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生产的长足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