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神经之影像解剖

合集下载

颅脑断层解剖图,这些才是经典!

颅脑断层解剖图,这些才是经典!

颅脑断层解剖图,这些才是经典!经典颅脑断层解剖图,你值得拥有!来源:影像园1、头皮(S)皮肤(C)结缔组织(A)帽状腱膜(L)疏松组织(P)颅骨外骨膜2、颅盖(I)内板(O)外板(D)板障3、矢状缝4、硬脑膜5、上矢状窦6、大脑纵裂7、中央沟8、中央前回9、中央后回1、头皮2、颅盖3、额鳞4、顶骨5、冠状缝6、矢状缝7、大脑镰8、上矢状窦9、中央沟10、中央前回11、中央后回12、中央前沟 13、中央后沟1、大脑纵裂2、大脑镰3、上矢状窦4、中央沟5、中央旁小叶6、中央前沟7、额上沟8、中央前回9、额上回10、中央后沟11、顶内沟 12、中央后回 13、顶上小叶 14、额鳞 15、顶骨16、冠状缝17、头皮1、中央沟2、中央前沟3、中央后沟4、额上沟5、额上回6、额中回7、顶内沟8、顶上小叶9、顶下小叶 10、大脑纵裂11、大脑镰12、上矢状窦 13、额鳞 14、顶骨 15、冠状缝1、头皮2、颞肌3、额鳞4、顶骨5、枕鳞6、大脑纵裂7、大脑镰8、上矢状窦9、半球髓质 10、中央沟11、额叶 12、顶叶 13、中央后回14、缘上回15、枕叶16、楔前叶17、中央前回18、扣带回19、顶枕沟 20、中央前沟 21、中央后沟1、头皮2、颅盖3、大脑纵裂4、胼胝体干5、胼胝体压部6、上矢状窦7、大脑镰8、下矢状窦9、尾状核体10、侧脑室 11、中央沟12、中央前回 13、中央后回 14、外侧沟 15、缘上回 16、角回 17、顶枕沟18、楔叶l、胼胝体膝2、大脑纵裂 3、额钳 4、胼胝体压部5、枕钳 6、大脑镰 7、上矢状窦 8、直窦 9、穹窿 10、侧脑室中央部 11、侧脑室前角 12、侧脑室后角 13、侧脑室脉络丛 14、室间孔 15、尾状核头 16、背侧丘脑 17、尾状核尾 18、毯 19、视辐射 20、内囊 21、屏状核 22、岛叶 23、中央沟 24、岛盖 25、额下回三角部和眶部 26、外侧沟 27、缘上回 28、角回 29、顶枕沟 30、枕叶 31、距状沟 32、扣带回 33、额内侧回 34、额上回 35、额上沟 36、额中回 37、额下沟 38、扣带回峡 39、丘纹上静脉 40、额骨 41、顶骨 42、颞肌肌 43、枕骨1、胼胝体膝2、额钳3、胼胝体沟4、扣带沟5、扣带回6、额内侧回7、额上回8、额中回9、额下回 10、透明隔 11、穹窿柱 12、侧脑室前角13、尾状核头14、室间孔15、第三脑室16、背侧丘脑17、前背侧核 18、内侧背核 19、外侧背核 20、豆状核 21、内囊 22、内囊前肢 23、内囊膝 24、内囊后肢 25、外囊 26、屏状核 27、最外囊 28、岛叶 29、外侧沟 30、额、顶叶岛盖 31、颞横回 32、胼胝体压部 33、枕叶 34、颞叶 35、侧脑室后角 36、毯 37、视辐射 38、禽距 39、距状沟 40、扣带回峡 41、舌回 42、侧脑室脉络丛 43、穹窿脚 44、尾状核尾 45、小脑蚓 46、直窦 47、上矢状窦1、胼胝体膝2、透明隔3、弯窿柱4、侧脑室前角5、尾状核头6、室间孔7、第三脑室8、背侧丘脑9、后丘脑 10、豆状核 11、苍白球 12、壳 13、内囊 14、内囊前肢 15、内囊后肢 16、内囊膝 17、内囊豆状核后部 18、外囊 19、最外囊 20、屏状核 21、岛叶 22、海马旁回 23、僵三角 24、僵连合 25、松果体 26、大脑大静脉池 27、枕叶 28、侧脑室三角区 29、脉络丛 30、海马、海马伞 31、毯、视辐射 32、侧副隆起 33、小脑蚓 34、直窦 35、上矢状窦 36、大脑纵裂37、大脑镰 38、大脑内静脉 39、额上回 40、额中回 41、额下回 42、颞叶岛盖1、胼胝体膝2、扣带回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眶部6、大脑纵裂7、前连合8、终板旁回9、穹窿柱 10、侧脑室前角 11、尾状核头 1、第三脑室 13、中脑水管 14、顶盖前区 15、上丘 16、内侧膝状体 17、外侧膝状体 18、下丘脑 19、乳头丘脑束 20、内囊膝21、内囊后肢 22、豆状核 23、壳 24、苍白球 25、外囊 26、屏状核 27、最外囊 28、岛叶皮质 29、外侧沟 30、蝶嵴 31、颞叶 32、枕叶 33、小脑蚓 34、小舌 35、中央小叶 36、山顶 37、小脑幕 38、四叠体池39、海马沟、海马 40、侧脑室下角 41、毯和视辐射 42、尾状核尾 43、海马旁回 44、海马伞 45、侧副隆起 46、侧副沟 47、枕极 48、直窦49、窦汇 50、枕内隆突1、前连合2、穹窿柱3、第三脑室、下丘脑4、乳头丘脑束5、视束6、尾状核头7、内囊前肢8、豆状核壳、9、外囊 10、屏状核11、前穿质 12、最外囊 13、岛叶皮质 14、大脑纵裂 15、额叶 16、外侧沟和蝶嵴 17、终板旁回 18、胼胝体下区 19、扣带回 20、额上回21、额中回 22、额下回 23、海马旁回 24、海马 25、海马伞26、尾状核尾 27、侧副隆起 28、皮质脊髓束 29、黑质 30、红核 31、内侧丘系 32、中脑水管 33、管周灰质34、颞叶 35、枕极 36、小脑蚓 37、小脑半球 38、四叠体池 39、环池 40、窦汇 41、枕内隆突 42、小脑幕1、第三脑室2、视束3、灰结节4、乳头体5、大脑纵裂6、大脑前动脉7、颞叶8、侧脑室下角9、杏仁体 10、钩 11、外侧沟 12、蝶嵴 13、大脑中动脉 14、小舌 15、中央小叶 16、山顶 17、山坡18、蚓叶 19、齿状核 20、小脑幕 21、脚间窝 22、大脑脚 23、海马旁回24、额叶 25、直回26、眶回 27、眶沟 28、侧副沟29、枕颞沟 30、枕颞内侧回 31、枕颞外侧回 32、颞上回 33、颞中回34、额下回 35、小脑半球 36、横窦 37、窦汇 38、终板前池39、视交叉池 40、颈动脉池 41、外侧窝池 42、脚间池 43、环池 44、中脑水管 45、管周灰质 46、小脑上脚 47、小脑上脚交叉 48、黑质 49、脚底 50、滑车神经核 51、下丘 52、内侧纵束1、视交叉、视束2、视隐窝3、漏斗4、动眼神经5、颈内动脉6、大脑前动脉7、大脑中动脉8、基底动脉9、大脑后动脉 10、终板前池11、外侧窝池12、桥池13、小脑脑桥角池14、直回15、嗅束沟 16、嗅三角17、眶回 18、眶上壁 19、颞叶20、钩 21、侧脑室下角 22、杏仁体23、海马足 24、海马旁回 25、小脑幕 26、脑桥 27、脑桥基底部28、脑桥被盖部 29、第四脑室 30、正中沟 31、大脑纵裂32、外侧沟33、小脑半球 34、小脑镰 35、颞肌 36、小脑上脚 37、小脑蚓38、齿状核 39、横窦 40、乙状窦1、鞍结节2、前床突3、鞍背4、后床突5、腺垂体6、神经垂体7、视神经8、动眼神经9、颈内动脉10、海绵窦11、海绵窦间后窦12、基底动脉13、桥池14、小脑脑桥角池15、小脑幕16、眶上缘17、滑车凹和棘18、额骨 19、眉间、额窦 20、直回 21、嗅束沟 22、上斜肌23、上睑提肌 24、上直肌 25、泪腺 26、眶脂体 27、眶上裂28、蝶骨大翼 29、颞叶 30、钩31、颞骨岩部 32、颞肌 33、脑桥基底部34、脑桥被盖部 35、三叉神经 36、小脑中脚 37、齿状核 38、蚓锥体39、蚓垂 40、小脑镰 41、乙状窦 42、侧脑室下角 43、杏仁体 44、第四脑室 45、小脑半球1、眉间2、额窦3、筛小房4、蝶窦5、筛骨眶板6、额骨颧突7、蝶骨大翼8、视神经9、眼动脉 10、眼球 11、巩膜12、上睑 13、眶脂体 14、内直肌15、外直肌 16、眼球鞘 17、泪腺18、蝶窦顶 19、斜坡20、海绵窦21、颞叶22、岩部尖23、三叉神经腔24、颈内动脉海绵窦部 25、面神经 26、动眼、滑车神经 27、眼神经 28、展神经29、三叉神经30、前庭蜗神经31、内耳道32、小脑半球33、鼓室上隐窝34、乳突窦小房 35、脑桥基底部 36、基底动脉 37、桥池 38、小脑脑桥池39、脑桥被盖 40、第四脑室 41、颞肌 42、小脑蚓 43、小脑谷44、枕内嵴45、绒球46、小脑扁桃体47、二腹小叶48、下半月小叶 49、乙状窦 50、骨半规管 51、蜗螺旋管1、鼻骨2、鼻中隔3、筛小房4、筛骨眶板5、颧骨6、蝶骨大翼7、眼球8、巩膜9、巩膜筛板10、上睑 11、内直肌 12、外直肌13、眶脂体 14、眶下裂 15、蝶窦16、上颌神经 17、颞肌 18、颜肌19、颞筋膜 20、枕骨基底部 21、颈静脉结节 22、颈静脉窝 23、颈内动脉24、下颌神经25、蜗螺旋管26、听小骨27、外耳道28、乳突小房29、延髓 30、小脑半球 31、延髓前池32、基底动脉 33、脑神经 34、小脑延髓池35、第四脑室36、小脑扁桃体37、小脑谷38、乙状窦39、颞下颌关节40、枕内隆凸 41、鼓膜 42、枕动脉43、头后大直肌44、头上斜肌45、头夹肌46、颈内动脉47、锥体束48、下橄榄核49、下橄榄核门 50、橄榄小脑纤维 51、三叉神经脊束 52、小脑下脚53、孤束、孤束核 54、舌下神经核 55、前庭神经核 56、舌下神经 57、迷走神经1、角膜2、巩膜3、晶状体4、外毗5、眶脂体6、翼腭窝7、上颌神经8、鼻骨9、鼻中隔 10、筛窦11、鼻泪管 12、蝶窦 13、翼突14、蝶骨大翼 15、翼管 16、卵圆孔17、棘孔 18、颞肌 19、枕骨基底部20、颈静脉窝 21、颈动脉管 22、外耳道 23、颞下颌关节 24、下颌头25、延髓 26、小脑扁桃体 27、二腹小叶 28、乙状窦 29、颈静脉结节30、外耳廓 31、头后大直肌 32、头后小直肌 33、头半棘肌1、鼻骨2、鼻泪管3、鼻中隔4、上鼻甲5、上颌窦6、下直肌7、下斜肌8、颧弓9、翼突 10、翼腭窝11、腭降动脉 12、颞肌 13、翼外肌14、翼内肌 15、上颌动脉 16、上颌神经 17、翼静脉丛 18、鼻咽19、咽鼓管软骨 20、腭帆张肌 21、腭帆提肌 22、前纵韧带 23、头前直肌24、头长肌25、颈内动脉26、颈内静脉27、鼓部、茎突28、下颌头29、腮腺30、颞浅动脉31、下颌后静脉32、枕骨大孔33、延髓 34、枕大池35、椎动脉 36、小脑扁桃体1、鼻中隔2、中鼻甲3、上颌窦4、鼻后孔5、咽鼓管圆枕6、咽鼓管软骨7、腭帆张肌8、腭帆提肌9、咽隐窝10、咽扁桃体 11、颞肌 12、翼外肌13、翼突外板 14、下颌颈 15、翼内肌 16、乳突 17、腮腺 18、咬肌 19、颈内静脉 20、茎突21、颈内动脉 22、颈外动脉23、上颌动脉 24、枕骨髁 25、寰枕关节26、髁管 27、延髓 28、椎动脉29、枕动脉 30、头前直肌 31、头长肌 32、头后大直肌 33、头半棘肌 34、头夹肌1、鼻中隔2、下鼻甲3、上颌窦4、鼻咽5、咽鼓管腭襞6、咽隐窝7、咽扁桃体8、下颌支9、颞肌10、翼外肌 11、翼内肌 12、腭帆张肌13、翼突 14、腮腺 15、咬肌 16、头前直肌 17、胸锁乳突肌 18、二腹肌后腹19、茎突20、咽外侧间隙21、颈内动脉22、颞浅动脉23、下颌后静脉 24、上颌动脉 25、寰椎侧块26、寰椎前弓 27、寰椎横突 28、椎动脉 29、枢椎椎弓 30、齿突31、寰枢正中关节 32、寰椎横韧带 33、翼状韧带 34、寰枢外侧关节 35、脊髓颈段。

医学影像-颅脑断层解剖

医学影像-颅脑断层解剖
第四脑室
之间,呈五角形,其后外侧可
齿状核 蚓垂
见齿状核。
鞍上池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六角星形,当后界为桥脑时, 则呈五角星形。
鞍上池 脑桥
1.7 第四脑室层面
在横断层中,大致可将第四脑室分为上、中、 下三部。第四脑室的上部横断面大致呈五角形,前 方为脑桥,后外侧为小脑上脚和齿状核;中部横断 面,主要呈五角形,亦有呈三角形或新月形者,于 CT图像上常表现为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形的低 密度区;下部横断面常显著呈菱形或三角形,其前 方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颅脑断层解剖
横断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纵切面 矢状面: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冠状面: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
颅脑 CT检查方法
颅脑CT检查一般用横 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 (眼外眦与外耳道中心的连 线)或上眶耳线(眦耳线向 后倾20°角),层后 8~10mm,连续8~10个层面。
颅脑 MRI检查方法
半卵圆中心
CT
中央沟 顶枕沟
半卵圆中心
MRI
1.2 胼胝体干层面
胼胝体干出现于断面的中央。其前 部纤维伸向额叶,称额钳;后部纤维弯 入枕叶,称枕钳。其前角向前伸入额叶, 外侧可见尾状核;后角较长,突向枕叶。
34
31 29 26
大脑半球内侧面胼胝 体以后的部分由前至后依次 为扣带回峡、顶枕沟、楔叶、 矩状沟和舌回。大脑半球外 侧面最突出的变化是出现了 外侧沟后支,它均与侧脑室 16 同时出现,有的还高于侧脑 16 室。因此,侧脑室首次出现 20 层面是识别外侧沟后支的标 2221 志,而后者又是识别缘上回 和角回的标志。
14
CT
第三脑室 松果体
1.5 上丘层面
前连合 大脑脚

颅脑影像断面解剖PPT课件

颅脑影像断面解剖PPT课件
新的分叶:额,顶,颞,枕四叶加上 岛叶和边缘叶,岛叶深藏在大脑外侧 裂里面,为额,顶,颞叶覆盖,并以 环岛沟相隔;边缘叶和其有关的皮质 下结构组成边缘系统.这些皮质下结 构包括杏仁核,缰,乳头体,隔区, 以及部分丘脑,下丘脑和中脑结构.
2019/7/5

19
识别脑沟与脑回的步骤
1.先确定额上沟a,额上回1 和额中回2;
2019/7/5

36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束) 扩散张量白质束成像DTI
2019/7/5

37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病变)
2019/7/5

38
颅脑横断面解剖 --扣带回层面
此层面中央部分主要为扣带回4和楔前回6,周边一带则为额, 顶和枕叶凸面的脑沟,回.
如中央后沟不与半球间裂相交,其内侧端呈分叉鱼 尾状时,鱼尾的前,后臂呈叉状对着缘支,称中央 后沟的鱼尾征
2019/7/5

25
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和中央旁沟
中央后沟(绿色)位于中央 沟和中央前回后方,其内侧 端可为单支或鱼尾状分叉
中央后沟的前方为中央后回
(黄色)(躯体感觉)
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在中线 处相连构成中央旁小叶(灰
2019/7/5

27
顶内沟,顶上沟,顶上小叶和木契前回
顶内沟(黄色)为带多少不等分支, 行于钟面9点-7点(左)或3点- 5点(右)的连续或断续的脑沟,它 与中央后沟及其分支相交或不相交
顶内沟的内前区域为顶上小叶(灰 黄色)
顶内沟的外后区域为顶下小叶(紫 色)
顶上小叶(灰黄色)位于缘支后方, 近半球间裂区域为楔前回(黄色)

颅内神经之影像解剖PPT课件

颅内神经之影像解剖PPT课件
颅内神经
影像解剖与病例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微创介入科 阮继银
1
颅内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外加迷走副舌下
2
3
颅内神经类型
种类
颅内神经
功能
躯体运动
III、IV、VI、XII
支配起源于体节的肌肉
特殊内脏运动 V、VII、IX、X、XI
支配起源于腮弓的肌肉
一般内脏运动 III、VII、IX、X
13
视神经(CN II)
结构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觉皮层
重点内容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构成光感受器。
含有100万根神经纤维;分4段。
80%位于蝶鞍上方;上有终板和前联合,后 有垂体柄。 从视交叉绕过下丘脑向后外侧延伸,再绕过 大脑脚到达外膝状体核。 含形成视辐射的三级神经元,投射到距状裂 周围初级视觉皮层
22
38岁女性,双颞侧偏盲。 诊断:垂体大腺瘤。
23
5岁女童,出现亚急性视力丧失。
诊断:I型神经纤维瘤病。
24
17岁男性,骑摩托车意外伤后,表现急性左侧同向偏盲。
诊断:椎动脉剥离,大脑后动脉栓塞,枕叶梗塞。
25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展神经 (CN III、IV、VI)
26
动眼、滑车和外展神经 起源和走行的比较
33
外 展 神 经
34
8岁女孩,出现恶心、共济失调和左侧凝视不能。 体格检查未发现其它颅神经异常。 诊断:脑干脓肿。
35
15岁男孩,表现为复视。 查体见右侧外展神经麻痹。 诊断:斜波脊索瘤。
36
50岁女性,左侧蝶窦手术史。出现间断性水平复视。 查体发现双侧外展神经麻痹。 诊断:胆固醇肉芽肿累及双侧外展神经。

颅脑CT解剖(图文)

颅脑CT解剖(图文)

颅脑CT解剖(图文)skC影像园1、蝶窦(Sphenoid sinus)2、延髓 (Medulla oblongata)3、小脑 (cerebellum)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skC影像园4、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5、小脑中角(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6、乙状窦(Sigmoid sinus)7、颞骨及乳突气房 (Petrous temporal bone and mastoid air cells)8、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9、脑桥 (Pons) 10、垂体窝(Pituitary fossa)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11、小脑蚓部(Cerebellar vermis) 12、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13、桥前池 (Prepontine cistern) 14、鞍背 (Dorsum sellae) 15、侧脑室颞角(Tempor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16、环池 (Ambient cistern) 17、角间池 (Interpeduncular cistern) 18、大脑角 (Cerebral peduncle) 19、侧裂池 (Sylvian fissur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skC影像园skC影像园20、小脑上池 (Third ventricle) 21、侧脑室前角 (Front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21a、第三脑室 (Third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22、尾状核头部 (Head of caudate nucleus) 23、岛叶 (Insular cortex) 24、外囊 (External capsule) 25、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 26、丘脑(Thalamus)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27、纵裂 (Interhemispheric fissure) 28、内囊前肢 (An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29、内囊膝部 (Genu of internalcapsule) 30、内囊后肢(Pos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31、侧脑室三角区及脉络丛钙化(Trigone of lateral ventricle and calcified choroid plexus) 32、侧脑室枕角(Occipit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33、侧脑室体部 (Body of lateral ventricle) 34、放射冠 (Corona radiata)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35、半卵圆中心 (Centrum semiovale)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 额骨(FB—Frontal bone) 顶骨(PB —Parietal bone) 枕骨(OB—Occipital bon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36、中央前回 (Pre-central gyrus) 37、中央沟(Centralsulcus ) 38、中央后回 (Post-central gyrus)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

颅脑影像解剖

颅脑影像解剖


• 被膜及来自被膜并深入腺体的小隔内均有丰富的微血管
→正常松果体增强明显
松果体
正常解剖
垂体
•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凹陷,正常
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 8, 10, 12”(mm)原则
•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为高信号),
• 海马也称Ammon氏角,位于侧脑室颞角下部,冠状面呈C形,并与齿
状回相连共同构成S形。海马头部较饱满,其纤维向内后方聚集,形 成海马伞,进一步向后与穹隆脚相延续并通过穹隆最终止于乳头体
海马


正常解剖 间脑
•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大脑半球分界不清 • 两侧间脑之间窄腔称第三脑室 • 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
后界为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内侧界为桥脑基底部 下部和延髓上外侧部。池内有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
正常解剖 脑池
•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正常解剖 脑池
•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缘之间
正常解剖 脑池
•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后界为桥脑基
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 基底动脉环、颈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脑和底丘脑 • 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能复杂 • 上丘脑--松果体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正常解剖
松果体
• 松果体:位于四叠体池内,可能为内分泌腺体
• 通过松果体柄连于第Ⅲ脑室顶的后部,柄分为上脚和下
脚,中间夹着松果体隐窝。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
后连合,其内均含有神经纤维
• 5%的正常人松果体为囊性 • 上方与大脑大静脉相邻,前下方为四叠体板及中脑导水

头颅解剖影像

头颅解剖影像

头颅CT阅片共10层1.蝶窦层:以鼻腔后蝶窦为标志。

横断平面有脑桥、第四脑室、小脑、基底动脉、大脑颞叶、桥池2.蝶鞍层:以鼻腔后蝶窦后蝶鞍为标志。

横断面有垂体、桥池、环池、基底动脉、中脑、大脑颞叶、小脑、小脑上池、大脑枕叶、3.鞍上池层:以眼球后,蝶鞍上空部区域中脑平面为标志。

横断面有大脑额叶、交叉池、脚间池、中脑、四叠体池、小脑、小脑上池、小脑天幕、大脑枕叶、大脑镰4.第三脑室下部层:以眼球、大静脉池和狭长第三脑室为标志,横断面从内侧向外侧从前向后依次是尾状核,侧脑室三角区两侧的是丘脑,尾状核和丘脑外侧是内囊,内囊外是豆状核和壳,再外侧是外囊,再外侧是屏状核,屏状核外侧是最外囊,最外囊外侧是岛叶,岛叶外侧是外侧裂池。

再外侧是大脑颞叶,前侧是大脑额叶。

(第三脑室下部层观察内囊、外囊、侧裂池、豆状核、屏状核最清楚)5.第三脑室上部层:以见侧脑室前角但未见体部全貌为标志,横断面从内向外依次是并祗体、透明中隔、透明隔腔、丘脑、松果体、尾状核头6.侧脑室体部(全貌)层:以侧室前角、中间、下角、后脚全貌、透明中隔(全貌)为标志,横断面从内向外依次是并祗体、透明中隔(全貌)、透明隔腔全貌,尾状核头、大脑颞叶、大脑额叶、大脑枕叶7.侧脑室顶部层:以侧脑室中间顶部(不见前脚、后角)为标志横断面有大脑额叶、颞叶、并祗体顶部、外侧裂池、大脑镰、上矢状窦、下矢状窦8.半卵圆区:以大脑顶部纯脑组织但还未岛最顶部脑回为标志。

横断面有顶叶、半卵圆区、外侧裂池、大脑镰、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9.顶层:以大脑镰深部模糊为标志横断面有模糊的大脑镰、外侧裂池、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10.顶上层:以大脑镰浅部清楚为标志横断面有顶叶、脑回、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相关名词解释:1.第四脑室:为脑内部的腔隙,位于小脑与延髓和脑桥之间。

2.第三脑室:位于间脑中央,为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它的前方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后方与第四脑室相通。

头颅MRI(共74张PPT)

头颅MRI(共74张PPT)

正常轴位 T2Flair
正常轴位 T1Flair
弥散加权成像(DWI)
• 弥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的不规则 随机运动,单位是mm2/s;
• MR弥散 成 像的 宏 观表 现 用表 观 弥散 系 数
ADC 表 示 , 正 常 组 织 的 ADC 值 在 6~8×104mm2/S。
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所表
小脑扁桃体疝
后颅凹肿瘤向下推移小脑扁桃体,使 之疝入到枕大孔下方。
手术切口疝
手术后由于肿瘤复发或组织水肿引起脑组
织膨胀,致使颅内组织经手术骨窗疝至颅外。
MRI图片的基本确认
确定图片与病人相符合;
按照时间、检查方式、扫描序列排列影像资 料;
首先观察影像表现 随后了解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检查选择
中枢神经系统MRI解剖与常见病变
常见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
正常磁共振图像的特征
脑组织结构完整
脑组织界面清晰 中线及中线旁结构居中
脑室系统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完好 脑沟、脑池的形态、大小无改变 各扫描序列中脑内未见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空现象存在
颅骨结构无破坏与增生 脑内无异常强化
正常 轴位
在 红 细 胞 内 - 有 不 成 对 电 子 、 之 间 的 距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或出现异常流空
特定脑区:a、基底节区 b、鞍区 c、桥小脑角区 d、枕大孔区
离<,而且分布不均匀,故 正常情况下脑室旁可以有少许室管膜下渗出为高信号,除此之外一旦发现高信号即为异常。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中铁的性状;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中铁的性状;
有质子弛豫增强(引起T1WI高信号, T2FLAIR—低信号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二)小脑
1.小脑的位置:小脑连于脑干背侧,位于颅后窝 内,上面为大脑后部掩盖。 2.小脑的外形及功能:小脑中部狭窄,称小脑蚓, 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小脑两侧膨大,称 小脑半球,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 中各肌群的协同活动。半球腹面,蚓部两侧有一 对隆起,称小脑扁桃体,紧靠枕骨大孔,可因颅 内压骤增而疝入孔内,压迫延髓。 3.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表面覆盖一层灰质,称 小脑皮质。皮质深面为白质;藏于其中的几对灰 质团块,统称小脑核(如图11、12(小脑水平切 面)所示)。
2)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沿脑干腹外侧部上 升,行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3)锥体束:传导随意运动冲动的锥体束,下行经 过脑干腹侧,一部分纤维至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另一部分纤维集中于延髓锥体,继续下行时大部 分纤维走向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下行入脊髓遂 成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将入脊髓称皮质 脊髓前束。

脑位于颅腔内。全脑约重1400g。大脑约占颅腔容积的 3/4,覆盖间脑及小脑,并借脑干续连于脊髓。脑由神经 管前部发育而来,管腔在脑的各部形成脑室(如图所示)。
(一) 脑干
脑干为一短干,由上而下依次为中脑、脑桥、延 髓。中脑紧连间脑,延髓在枕骨大孔处续连脊髓。 脑干腹面贴于枕骨;背面与小脑相连,其间的腔 隙称第四脑室。中脑的内腔保持原始状态,称为 中脑水管。脑干表面附有10对神经根。 1. 脑干的外形 ⑴中脑:中脑腹面为一对柱状结构,称大脑脚, 两脚间的凹陷称脚间窝,第Ⅲ对脑神经沿大脑脚 出脚间窝;中脑背面为两对小丘状隆起,分别称 上丘和下丘,是视、听觉反射中枢。下丘下方有 第Ⅳ对脑神经穿出(如图6所示)。
⑵脑桥
⑵脑桥:脑桥腹面膨隆,正中有沟,容纳基底动 脉;两侧渐窄,伸向小脑;在腹外侧份有粗大的 第Ⅴ对脑神经根,脑桥腹面与延髓借延髓脑桥沟 相隔,在沟内从内侧向外侧有Ⅵ、Ⅶ、Ⅷ脑神经 根出入。脑桥背面构成菱形窝的上部(如图7沟、裂与脊 髓者相同并延续。前正中裂两侧隆起的一对锥体, 由锥体纤维(皮质脊髓束)构成,其下部可见锥 体纤维越过中线走向对侧,称为锥体交叉。前外 侧沟中有第Ⅻ对脑神经穿出,后外侧沟附有Ⅸ、 Ⅹ、Ⅺ三对脑神经根。延髓背侧,上部与脑桥共 成菱形窝;窝下由两对结节构成,后正中沟侧为 薄束结节,其外侧为楔束结节,分别延续脊髓的 薄束与楔束。

头颅影像解剖(共94张PPT)

头颅影像解剖(共94张PPT)

2、颈内动脉在颅内的分支主要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和眼动脉
(1)大脑前动脉
1)走行: 进入大脑纵裂,走行于大脑半
球内侧面,贴胼胝体上方向后行。 入大脑纵裂前,与对侧的
同名A间借前交通动脉相连。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侧脑室脉络膜丛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MRA,3D TOF模式图
(3)后交通动脉
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是颈内动脉系与椎-
基底动脉系的吻合 支。
后 交 通 动 脉
(二)椎动脉
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 颅腔,入颅后,左、右椎动脉逐渐靠拢,在延髓脑桥沟处合成 一条基底动脉。其主要分支为小脑下后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的分段
大脑后动脉的走行和分支
颅底各孔、裂、管内穿行的重要神经、血管
这些特定的中枢在整个大脑皮层上只占1/5的面积,其余面积属于联合机能区。
V1 横突孔段; V2 横段;
筛孔---嗅神经 • 视神经孔---视神经、眼动脉
• 眶上裂---动眼、滑车、外展、眼诸神经及眼上静脉 • 圆孔---上颌神经 • 卵圆孔---下颌神经,连接翼丛和海绵窦的导血管
顶枕沟动脉
距状沟动脉
颞下前动脉
颞下中动脉 颞下后动脉
中央旁动脉 楔前动脉
顶枕动脉 距状沟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颞下后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颞下前动脉 颞下中间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走行和分支
二、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分为浅、深两组。 (一)脑的浅静脉 浅静脉收集脑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直接注入静脉窦。
浅静脉以外侧沟为界 分三组:

颅脑MRI解剖PPT课件

颅脑MRI解剖PPT课件

颞下回
颞下回
颞下回
• 顶叶:位于中央沟之后,顶枕裂于枕前切迹 连线之前。在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 后回。横行的顶间沟将顶叶余部分为顶上小 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包括缘上回和角 回。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 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相关。
顶上回
顶上回
缘上 回
缘上 回
额叶
• 额叶为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之前的部分 • 额叶有中央前回、额直回、眶回、额上回、
额中回、额下回
额叶直回
额叶直回
眶回
眶回
额上回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额下回
颞叶
• 为外侧沟以下部分 • 颞叶有、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
颞上回
颞上回T1
颞上回T2
颞中回
颞中回
颞中回
豆状核壳
豆状核壳
苍白球
苍白球
尾状核
• 为一弓形棒状的灰质团块,分头、体、尾
尾状核头
尾状核头
尾状核体
尾状核体
内囊
内囊
丘脑
丘脑
半卵圆中心
半卵圆中心
大脑脚
桥脑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桥脑
三脑室
四脑室
四脑室
中脑导水管
中脑导水管
垂体
垂体
大脑镰
• 枕叶位于枕顶裂和枕前切迹连线之后。在内 侧面,距状裂和顶枕裂之间为楔叶,与侧副 裂候补之间为舌回。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枕上回
枕上回
小脑蚓部
小脑蚓部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
小脑半球
小脑半球
• 大脑内部主要结构
豆状核
• 位于岛叶深部,背侧丘脑的外侧,形状近 似白球

头颅影像学解剖PPT课件

头颅影像学解剖PPT课件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位于左右侧脑室 之间,其正常形态有助于 维持脑脊液的正常循环。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位于脊髓和大脑 之间,其正常形态有助于 维持脑脊骨折
X线平片或CT检查可见骨 折线,多见于颅盖骨。
颅骨肿瘤
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X线平片或CT检查可见颅 骨局部增厚或破坏。
内容概述
本课件将介绍头颅影像学解剖的 基本概念、头部主要结构的影像 学特征以及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
现。
通过展示各种影像学图片,帮助 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头部的结构和 功能,以及病变对头部结构的影
响。
本课件将采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和 丰富的图片,以便学习者快速掌 握头颅影像学解剖的相关知识。
02 头颅解剖基础
THANKS
头颅影像学解剖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头颅解剖基础 • 头颅影像学检查技术 • 头颅影像学正常表现 • 头颅影像学异常表现 • 病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头颅影像学解剖的基本知识,帮助医学生和医生更好地理解头部的结构和 功能。
背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头颅影像学已经成为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 段。了解头颅影像学解剖对于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制作这个ppt课件,以便 更好地传授相关知识。
颅骨发育畸形
如先天性颅骨畸形、颅骨 缺损等,X线平片或CT检 查可见异常形态或结构。
脑异常表现
脑积水
CT检查可见脑室扩大,脑实质受压变薄。
脑肿瘤
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CT检查可见颅内占位 性病变,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脑血管病变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CT检查可见低密度或高密 度灶,增强扫描可见异常强化。

《颅脑影像解剖》ppt课件

《颅脑影像解剖》ppt课件

83
脑MRI常见的异常信号
• T1WI高信号----脑血管病 –脑出血:亚急性期(3-14天),由于正铁血红蛋 白的强顺磁性表现为 T1WI 高信号 –脑梗塞:多在亚急性期,为不规则脑回状。由 于缺血使小动脉壁破坏,梗塞后血管再通或侧枝 循环建立,产生出血性变化,导致T1WI高信号 –窦栓塞:上矢状窦局部血管流空影消失呈等或 高信号
15
16
经 胼 胝 体 膝 部 断 面
31穹窿 51胼胝体膝部 53松果体 34背侧丘脑(间脑)
17
脑的正常解剖
• 额叶 –外侧裂上方和中央沟前方 • 顶叶 –外侧裂上方、中央沟后方与顶枕沟之间 • 颞叶 –外侧裂下方 • 枕叶 –半球后部、顶枕沟以后
18
主要解剖标志
• 中央沟:脑凸面中部 最深的脑沟,分隔额 、顶叶。 中央前回:宽而厚,躯体 运动中枢
• 钙化 –T1WI的信号强度与钙化颗粒的大小有关。当微 小的钙结晶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且钙的重 量百分比浓度不超过30%时,即可表现高信号( 部分胆结石T1呈高信号) –钙化颗粒表面积对T1弛豫的影响类似于大分子 蛋白,呈高信号 • 慢性肝病:基底节高信号,推测为顺磁性物质脑 内沉积 • 碘油:椎管造影,肿瘤碘油沉积。T1WI高T2WI低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二、颅脑MRI断层解剖
58
MRI常用的序列
59
1
2
3
1.额叶
2.中央沟 3.顶叶
60
1 2 3
4
1.额叶 2.半卵圆中心 3.中央沟 4.顶叶
61
1
2

CT头颅解剖(共15张PPT)

CT头颅解剖(共15张PPT)

脉池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CT表现:鞍上池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小侧脑脑上室池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上部层面 豆状核:苍白球(内)、
三角区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CT表现:四脑室(蝶鞍)层面
及后角
5cm
4cm 豆状核:苍白球(内)、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正常颅脑CT表现:四脑室(蝶鞍)层面
外侧裂
豆状核:苍白球(内)、 豆状核:苍白球(内)、 豆状核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三脑
大室脑大静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脑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外侧裂池。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豆状核:苍白球(内)、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3cm 鞍上池、环池。
CT头颅解剖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基线上:2cm 第四脑室。
3cm 鞍上池、环池。 4cm 第三脑室、四叠体池。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脑 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 外侧裂池。
四脑 室
2cm
鞍上 池
环 池
3cm
三脑 室 四叠体 池
4cm
侧脑室前

3cm 鞍上池、环池。
5cm 基线上:2cm 第四脑室。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2cm 正常颅脑CT表现:四脑室(蝶鞍)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脑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外侧裂池。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横轴位CT表现 3cm 鞍上池、环池。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上部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上部层面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上部层面

史上最详细最基础的颅脑MRI解剖

史上最详细最基础的颅脑MRI解剖

脑沟
直回
眶回
中央沟:额、顶叶的分界线, 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 回、额中回、额下回
脑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中央沟:额、顶叶的分界线, 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 回、额中回、额下回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脑沟
中央沟
中央沟:额、顶叶的分界线, 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脑沟
中央沟
中央沟:额、顶叶的分界线, 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 眶回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膝部
体部 压部
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 体部和额角的顶。
第三脑室 中脑导水管 第四脑室
脑池
脑池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 或脑池。
1. 小脑延髓池 2. 桥池(桥前池) 3. 脑桥小脑脚池 4. 环池 5. 四叠体池 6. 鞍上池 7. 大脑大静脉池 8. 大脑外侧裂池

神经系统(一)颅脑CT影像断层解剖及正常CT表现

神经系统(一)颅脑CT影像断层解剖及正常CT表现

核(壳核、苍白球)
松果体平面
关键结构:基底核 内囊 松果体
前连合平面
关键结构:前连合 中脑 小脑
乳头体平面
关键结构:乳头体 中脑 小脑
视交叉和漏斗平面
关键结构:视交叉 漏斗 第四脑室
垂体平面
关键结构:垂体 海绵窦 脑桥 小脑
经颈动脉管平面
关键结构:颈动脉管 蝶窦 额窦 筛窦
正常CT表现
三脑室后部:松果体与缰联合钙化 侧脑室脉络丛钙化(不一定对称 1/3) 大脑镰钙化 基底节区钙化(高龄) 齿状核钙化
4、新生儿及老年人
关键结构: 中央沟 额叶 顶叶
顶内沟中份平面
关键结构: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 顶内沟 顶内沟在顶叶内分隔顶上小 叶和顶下小叶。顶内沟的外 侧为顶下小叶,内侧为顶上 小叶。顶下小叶内有缘上回 和角回。
顶内沟下份平面
关键结构:扣带回 额叶 顶叶 枕叶

半卵圆中心平面
关键结构:半卵圆中心 大脑镰
五叶三沟
顶叶 额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中央沟(额、顶) 外侧沟(额、顶、颞、岛) 顶枕沟(顶、枕)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旁小叶平面
关键结构:额内侧回 中央旁小叶 楔前叶 中央旁小叶是中央前回和 中央后回在半球内侧面的 延续。其前为旁中央沟, 后为扣带沟缘支。扣带沟 缘支的后方是楔前叶。
顶内沟上份平面
松果体与缰联合钙化侧脑室脉络丛钙化不一定对称13大脑镰钙化基底节区钙化高龄齿状核钙化
神经系统(一)
颅脑CT影像断层解剖及正常CT表现
解剖
颅骨(skull)共23块(也有说29块:包括了3对听小骨)。 脑颅:8块,构成颅腔;面颅:15块,构成面部支架,人类颅骨通常由29块骨头组 成。另外有3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脑颅位后上方,略呈卵圆形,内为颅腔, 容纳脑。前下部为面颅,形成面部的基本轮廓,并参与构成眼眶、鼻腔和口 腔。脑颅和面颅可由眶上缘至外耳门上缘连线分界。连接颅骨的关节为颞下 颌关节。 脑颅:成对的(顶骨,颞骨) 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颅缝:冠状缝 人字缝 两侧矢状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侧内耳畸形相关性蜗神经发育不良: 图1:内听道形态异常;前庭发育不良。图2:右侧前庭囊泡样膨大。 图3:半规管发育不良。图4:面神经下未见蜗神经。
76岁男性,右侧听力急性丧失伴共济失调。 图1:脑桥中部外侧和右侧小脑中脚局灶性高信号。右侧内听道可见明显低信号。 图2:DWI示右侧脑桥和小脑中脚病变高信号病变。 诊断:小脑前下动脉梗塞累及迷路动脉。
Williams & Wilkins. 2009.
人体断层解剖学(研究生教材),主编:刘树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Thank you!
顶叶视辐射;颞叶视辐射。
枕叶内侧、距状沟壁和底部(17区)
3月女婴,出生后发现左眼白瞳症。 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
41岁男,1-2周前出现眼球突出伴球结膜出血。CT提示眶内占位,平扫呈稍高密度, 增强呈均匀强化。1天前视力迅速下降。 诊断:左侧视神经鞘脑膜瘤。
38岁女性,双颞侧偏盲。 诊断:垂体大腺瘤。
舌下神经: 1.神经纤维起自位于延髓背侧旁正中、第四 脑室底舌下神经核。 2.神经根走行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内 侧纵束及内侧丘系外侧,并于橄榄和椎体之 间的橄榄旁沟穿出延髓。 3.10-15根舌下神经根丝紧靠椎动脉走行并汇 集成两条神经束,然后穿透硬脑膜进入位于 颈静脉孔内下方的骨性舌下神经管。
17岁女性,表现间歇性的垂直复视。检查发现存在左侧滑车神经麻痹。 诊断:滑车神经鞘瘤。
外 展 神 经
8岁女孩,出现恶心、共济失调和左侧凝视不能。 体格检查未发现其它颅神经异常。 诊断:脑干脓肿。
15岁男孩,表现为复视。 查体见右侧外展神经麻痹。 诊断:斜波脊索瘤。
50岁女性,左侧蝶窦手术史。出现间断性水平复视。 查体发现双侧外展神经麻痹。 诊断:胆固醇肉芽肿累及双侧外展神经。
5岁女童,出现亚急性视力丧失。 诊断:I型神经纤维瘤病。
17岁男性,骑摩托车意外伤后,表现急性左侧同向偏盲。 诊断:椎动脉剥离,大脑后动脉栓塞,枕叶梗塞。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展神经 (CN III、IV、VI)
动眼、滑车和外展神经 起源和走行的比较
55岁女性,乳腺癌患者,表现左侧动脉神经麻痹。 诊断:乳腺癌转移。
严重脑外伤后出现听力丧失和面瘫。 颞骨骨折伴创伤性面瘫。
前庭蜗神经(CN VIII)
前庭神经:1.膜迷路的前庭部分(3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通过前庭上及前庭下神经传导平衡觉信息。 2.前庭神经与蜗神经共同组成前庭蜗神经。 3.前庭神经终止于前庭神经核、小脑绒球小结叶、网状结构。 4.提供头部运动和位置改变的信息,协调眼、头、颈位置姿态并提供平衡觉。
肿瘤;炎症;血管病变;创伤
嗅神经(CN I)
嗅觉系统 1、嗅觉上皮:鼻后腔上部嗅觉上皮的双极神经元 2、嗅球和嗅束:僧帽细胞和簇状细胞构成二级嗅
觉神经元。含有两种细胞轴突的嗅束向后走行 于内侧直回的外侧眶额回之间的嗅沟内。 3、嗅纹:外侧嗅纹、中嗅纹、内侧嗅纹 外侧嗅纹投射到前嗅核、杏仁核、梨状皮质 中间嗅纹投射到嗅三角 内侧嗅纹投射到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回) 4、Broca区斜角带:连接隔核和杏仁核的白质束, 将所有三个嗅区联系起来。 5、三个嗅区经前脑内侧束投射至下丘脑和脑干网状 结构;下丘脑发出嗅觉信息至网状结构、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对气味的泌涎反射)和迷走神经背侧 运动核(引起消化道蠕动加快和胃液分泌增加)。
51岁男性,左侧三叉神经上全颌 支分布区域的感觉麻木和视力下降。 鼻咽癌沿神经周围转移并扩散至颅底。
面神经(CN VII)
45岁男性,HIV阳性患者,表现为急性右侧周围性面瘫、耳痛、耳聋和眩晕症状。 检查发现软腭及外耳道数个囊泡状病变。 拉姆齐-亨特综合症(耳部带状疱疹)
48岁男性,慢性右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鼓室段神经鞘瘤。
结构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觉皮层
重点内容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构成光感受器。
含有100万根神经纤维;分4段。 80%位于蝶鞍上方;上有终板和前联合,后 有垂体柄。 从视交叉绕过下丘脑向后外侧延伸,再绕过 大脑脚到达外膝状体核。 含形成视辐射的三级神经元,投射到距状裂 周围初级视觉皮层
43岁女性,右耳出现刀刺样剧痛。 诊断:舌咽神经痛。 术中发现小脑下后动脉压迫右侧舌咽神经,行神经血管减压术后疼痛缓解。
53岁男性,表现为声音嘶哑症状。 诊断:舌咽神经神经鞘瘤。
迷走神经(CN X)
迷走神经: 1.从橄榄后沟发出,以8-10根神经根的形式穿过小脑延髓 池,然后汇聚成神经主干从颈静脉孔出颅。 2.上神经节:传递一般躯体感觉信息的感觉神经元胞体。
下神经节:内脏感觉和特殊感觉。
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小脑后下动脉、迷走神经。
55岁男性,声音嘶哑并吞咽困难。 诊断:迷走神经神经鞘瘤。
32
诊左 断面岁 :部男 颈无性 静力, 脉。声 球音 瘤嘶 。哑
, 耳 鸣 , 左 侧 失 聪 及
44岁男性,右侧颈部病变伴右侧声带麻痹。 诊断: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
脊副神经(CN XI)
起源于颈髓前角细胞柱的副神经核。其根丝从颈髓发出后合并组织一根单独的脊髓根, 在齿状韧带后方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然后自颈静脉孔的血管部出颅。
48岁男性,左侧声带麻痹,双音发声,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麻痹, 左右转头无力以及耸肩无力。 诊断:颈静脉孔神经鞘瘤。
舌下神经(CN XII)
舌下神经管、椎动脉、颈动脉、颈静脉、斜坡。
51岁女性,症状为眩晕和构音障碍。 查体:舌左偏。 诊断:延髓背侧海绵状血管瘤。
30岁女性,表现为渐进性听力减退、眩晕,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 诊断:双侧舌下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病2型。
55岁女性,患有颈动脉间隙占位病变,出现持续性左侧舌无力、萎缩及肌束震颤。 诊断:神经鞘瘤导致慢性舌去神经支配改变。
颅内神经
影像解剖与病例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微创介入科 阮继银
颅内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外加迷走副舌下
颅内神经类型
种类 躯体运内神经 III、IV、VI、XII V、VII、IX、X、XI III、VII、IX、X V、VII、IX、X IX、X I、II、VII、VIII、IX
55岁男性,出现急性右侧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 同时左眼上视困难,伴双侧不完全性上睑下垂。 右侧中脑梗死累及动脉神经核
42岁男性,主诉剧烈头痛, 伴假性脑膜炎,畏光和右侧瞳孔扩大。 诊断:右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 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滑车神经: 1.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部,动脉神经核复合体的下方。 2.神经束向下后方绕大脑导水管并于中脑上髓帆交叉,然后在对侧中脑背侧、下丘下方出脑。 3.穿过四叠体池、环池、脚池和脑桥中脑池,沿小脑幕游离边缘下方向前走行。 4.支配上斜肌,一般躯体运动神经。
三叉神经(CN V)
78岁女性,表现左面部难以忍受的刺痛。 继发神经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
47岁女性,右额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出现右面部麻木。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累及三叉神经核及三叉神经脑池段。
24岁男性,双侧面部麻木伴感觉异常。 神经纤维瘤病2型(NFl-2)伴多发神经鞘瘤。
蜗神经和听神经通路:
螺旋节 的双极 神经元
周围突 轴突
Corti器 蜗经节
内听道
蛛网膜下腔
脑干
外侧丘系
听辐射(颞横回41、42区) 内侧膝状体 对侧下丘
MRI(3D-FIESTA图像): 图1:蜗神经、前庭下神经、小脑前下动脉、耳蜗、前庭、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基底动脉。 图2:前庭上神经、面神经。 图3:前庭蜗神经分出前庭神经(后)和蜗神经(前)。
55岁男性,表现平衡失调,并诉右侧听力下降。 诊断:前庭施万细胞瘤。
53岁女性,表现为渐进性左侧近力丧失,左侧面神经麻痹及前庭功能减退。 诊断:桥小脑角脑膜瘤。
35岁女性,表现为左侧听力丧失。 诊断:表皮样囊肿。
舌咽神经(CN IX)
从橄榄的背侧和小脑下脚腹侧之间,即橄榄后沟穿刺延髓。经小脑延髓池,通过颈静脉孔出颅。
主要功能核群呈柱状排列,感觉核和运动核以界沟为分界。
颅神经病变类型
病变部位 脑干 脑池 海绵窦 眶 内听道 颅底孔隙 颅外
病变类型
缺血、梗塞;脱髓鞘病变;创伤(剪切伤或挫伤);出 血或血管畸形;感染(脑炎、脓肿) 血管病变(动脉瘤、压迫样血管袢);肿瘤;感染;其 它(脑疝引起神经受压) 肿瘤(鞍区、海绵窦旁);血管病变(动脉瘤、动静脉 瘘、动脉剥脱);炎症;感染(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创伤;炎症(病毒性神经炎);脱髓鞘(视神经炎); 感染、肿瘤;假瘤 肿瘤(神经鞘瘤、血管瘤);创伤(颞骨骨折);炎症、 感染;血管袢 肿瘤(神经鞘瘤、脑膜瘤;副神经节瘤;颅内肿瘤;沿 神经周围播散的肿瘤);血管病变;感染;创伤
参考文献
Grant解剖学图谱 ,Anne M.R.Agur, Arthur F.Dally. 译者:左焕琛. 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2011年。
颅神经解剖、病理及影像图谱. 主编:凯文 K. 宾德 主译:刘云会 辽宁科学
技术出版社. 2013年.
Atlas of Anatomy, 1st Edition. Patrick W. Tank . Thomas R. Gest. Lippincott
功能 支配起源于体节的肌肉 支配起源于腮弓的肌肉 支配内脏、腺体及平滑肌 传递来自头颈、窦腔及硬脑膜的躯体感觉 传递除痛觉外的内脏信息 传递味觉、视力、嗅觉,平衡及听觉信息
IX X XI
各颅内神经出颅位置
CN I CN II CN III IV V1 VI CN V2 CN V3
CN VII VIII CN XII
嗅球、嗅沟、筛板、鸡冠
直回、眶回、嗅束
病例1:40岁女性,表现为嗅觉缺失、鼻出血和鼻塞。 嗅神经母细胞瘤。
50岁女性,表现为人格改变、 失嗅和右侧视力丧失。检查发 现右侧嗅觉丧失、视神经萎缩 及左侧视乳头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