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从总体上看, 清末废科举、办学堂, 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变革,
毕业; 分科类, 3 年毕业; 加习科, 1 年毕业。此外, 与高等学堂平 它直接导致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行的还有进士馆, 3 年毕业; 译学馆, 5 年毕业。
的进程, 是历史的进步。废除科举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制的
势, 诏准“ 著即自丙午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
试亦即停止”[6]。自隋朝以来施行了 1300 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
一、废科举、兴学堂
至此寿终正寝。 伴随着科举制的颓废与终止, 中国近代新式学堂逐步兴起。
清 沿 明 制 , 取 士 仍 由 科 举 , 但 科 举 制 度 的 腐 败 已 彰 显 出 来 。 最早的是 1862 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此后, 洋务派兴办了 30 多
要 具 有 以 下 特 征 : 首 先 , 学 制 突 出 体 现 了“ 中 学 为 体 , 西 学 为 用 ” 的功能; 学堂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私塾、书院
的思想。封建性课程在初等、中等学堂占三分之二以上, 初等小 生徒只读儒家经书, 知识结构单调、狭窄, 而学堂不单纯读经, 还
学 堂 的 读 经 课 每 周 多 达 12 小 时 ; 同 时 , 学 制 也 规 定 了 各 级 各 类 学堂开设一定数量的西学课程,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其次, 学制所规定的学习期限长, 达 29 至 30 年。第 三, 该学制比以往的学制在教育系统方面更为周密和完备, 实业 学堂和师范学堂自成系统。从而确立了中国近代学制的基本模 式, 对以后学制组织形式有很大的影响。
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到欧美留学, 开辟了一条与科举取士不 为 政 事 之 本 ”“, 除 京 师 已 设 大 学 堂 , 各 府 及 直 隶 州 均 改 设 中 学

中国教育史维新运动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维新运动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废八股考试,改 试策论,等学校 普遍开设后,再 废科举
1
创办学校,改变 传统教育内容, 传授科学技术, 培养新型人才
2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 他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加以强调。
四、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二、清末新学制的确立 (二)癸卯学制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 对“壬寅学制”进行修改,于1904年 1月 (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 《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三、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确立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清政府为保证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 落实,1904年《学务纲要》规定专设总理 学务大臣。1905年12月,清廷批准成立学 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 关。学部内分为五司,即总务司、专门司、 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设视学官专任 巡视京外学务。
三、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确立 (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1906年4月,清政府根据学部奏请, 决定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司,统辖 全省学务。1906年5月,学部奏定,在各 厅、州、县建立劝学所,管辖本地学务。
四、教育宗旨的厘定
1906年 3月,根据学部的建议朝廷下 谕,正式确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 武,尚实”为教育宗旨。宗旨的前两项强 调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封 建教育的根本性质。后三项分别与德育、 体育和智育对应,但出发点都是国家本位。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至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育
1.了解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2.掌握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及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L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L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意义:
①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学制出台的前奏;
②对中国学术走向及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明显影响; ③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痕迹[奖励出身]。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1897 年12 月16 日, 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 设经济特科, 为废八股和科举打开了突破 口。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第一次提出废八 股的要求。 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著自下 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 《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 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 在县设立中学,在省、 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 律、 师范各专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 同时,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 学制。”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学制。 他把办学校比喻为“宜急补养以培养其中气”的 治病良方。
三、维新教育改革
(一)设立京师大学堂
(二)废除八股考试 改革科Leabharlann 制度 (三)讲求西学 建立新式学堂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孙家鼐管理大学 堂事务。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务停顿。1902年学堂 恢复(京师同文馆1902年亦并入京师大学堂)。 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 商七科的大学。1912年始更名为北京大学。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生平简介
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 南海人,字广厦,号长素, 人称南海先生。 他是近代中 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 表之一,是戊戌变法时期资 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 是维新派的杰出领袖,是我 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维新时期的教育

维新时期的教育

一、维新变法时的女子教育思想维新变法以前,女子教育问题已经受到关注,女子教育开始兴起。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陡然加剧,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救亡图存、新国富民的政治目的,在教育领域里提出了一系列与其政治目的相适应的思想。

提倡和重视女子教育便是这种思想的基本内容。

1、批判阻碍女子教育的封建伦理道德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女子是不需要文化知识的,更不需要才能。

长期以来,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女子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妇女遵循“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纲常名教。

康有为认为几千年来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之一,是剥夺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梁启超对此也痛加驳斥,认为这乃是“祸天下之道”,使妇女“于天下事一无所闻”,因而造成妇女愚昧无知,使占人口半数的女子不能自立。

他斥责封建社会,女子不仅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遭受摧残,“惟宁不业不教而已,且又戕其支体,蔀其耳目,黜其聪慧,绝其学业。

”[2]他愤怒地揭露,封建社会妇女是“闺闼禁锢,例俗束缚,惰为游民,顽若土蕃。

”[3]认为这种“智男而愚妇”的封建观念必须铲除,仿照西方各国,创办女学,使女子接受教育。

针对当时仍存在“妇女智力低于男子”、“女性先天不如男性”等观点,维新派更是给予了有力的回击。

梁启超认为女子的智力和学习等方面都不比男子差,而是“各有所长,非有轩轾”。

[4]男女都是“躯体峙立,首函清阳者,其聪明比不甚相远,所以生差别者,在智慧之开与不开耳。

”[5]提出根据女性的特点,只要对女子实施教育,则“往往有男子所不能穷之理,而妇人穷之,男子所不能创之法,而妇人创之”。

[6]这实际上是对剥夺、限制和阻碍女性教育权利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

正因为康有为、梁启超这样一大批先进的国人感时忧世,拨开传统陋习的阴霾,为女性早见天日奔走呼号,才使人们认识到女子受教育的价值,迎来女子教育风气渐开的新时代。

2、宣称女子应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妇女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她们却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二、简答题1、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422、孔子的教师观?453、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47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2、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

3、《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二、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552、三纲领八条目:91三、论述题1、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972、论述墨翟的科学教育思想。

62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成五个级别,其中能够精通儒家经书中的一种,称作,知识分子中最高级的一层,称作。

2、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

二、名词解释题1、三大文教政策:2、太学:1093、鸿都门学:110三、简答题1、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19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2、刘劭是曹魏时期的名理学家,其代表作《人物志》以人物品鉴为主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人才教育理论的专著。

二、简答题1、颜之推在儿童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152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

2、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3、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五种考试方法。

二、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175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79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0.1 复习笔记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从1898年6月11日进入高潮,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论争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兴办新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取士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等。

这一切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抵制,双方展开尖锐的论战。

这场争论反映在文化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

2.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活动自1888年,康有为上第一奏折开始,维新派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

另外,他们还在社会上广泛地制造舆论,通过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

(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以下两类:①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0)、湖南时务学堂(1897)。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

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

但这些学堂,也还存在一些封建主义因素,在课程上还有不少封建主义的内容,在道德训练的方法上,不少是出自宋明理学家的教育主张。

②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

著名的有北洋西学堂(1895)与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

其他具有维新性质的学堂如严复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徐树兰捐资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1897)、谭嗣同发起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7)等也都较为著名。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巩固教材重难点。

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精选了部分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并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目录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明朝的教育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中国教育的起源1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一、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早期改良派是19世纪7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思想群体。

他们把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实现整体改革方案的基础,在文化教育上的主张大致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全面学习西学早期改良派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的层次。

在一定程度上,早期改良派是用人类整体文化的观念来考虑中学和西学的关系,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教法度应该择善而从,不应该有古今、中外、华夷的区分,完全突破了民族文化本位观念。

(2)改革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受到了早期改良派的批判,但并未遭到彻底否定。

早期改良派仍主张保留科举制度的形态,甚至在他们设计近代学制时还考虑到与科举制度接轨。

(3)建立近代学制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郑观应。

他提出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学制系统,大、中、小学均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规定学习年限各为三年,以考试的结果为升学的标准。

鉴于当时的现实,他提出了“变通”的方法,即将科举制的进士、举人、秀才的三级科名与大、中、小三级学校相配合,并将各省、府、县的书院改为学堂。

他是国内最早倡导改书院为学堂的人。

郑观应设想的这个三级学制系统,实际上是以中等教育作为正规学制的起点的,学制中的“小学”已略相当于中等教育的起始程度。

而“各乡亦分设家塾、公塾”,初等教育主要在家塾、公塾中进行,未纳入正式学制系统,不规定学习年限,学生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小学”。

从入“小学”就开始实行分科教育,分文、武科两大类,文科类有六科:文学、政事、言语、格致、艺学、杂学;武科类只有陆军和海军两科。

这种学制设想虽然还显得粗糙,且明显有和科举挂钩的痕迹,包括三年学制年限也和科举三年一试相通。

但它反映了早期改良派要求系统地改革封建教育体制的思想,也远远超出了洋务派教育实践的水平,克服了洋务学堂孤立、分散和应急性的特点。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十一章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第一节建立学制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次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从此完全屈服于帝国主义的淫威之下。

在这种形势下,清统治当局对外为了“结与国之欢心”,对内为了缓解国人空前强烈的不满和愤怒,不得不赶忙于1901年宣布恢复“新政”,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下诏变法,在斥责康有为等不是变法,而是乱法以后,指出“皇太后何尝不许更新,损益科条?朕何尝概行除旧,酌中以御?”要求臣下“各就现在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教育领域实际上完全恢复了三年前被扼杀的“百日维新”的各项措施,如科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将各地书院改为大、中、小学堂,兴办农、工、商实业学堂等。

同时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设计新教育体制构建方案。

壬寅——癸卯学制出台前至少有两部前奏曲:其一,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参酌本国情况,拟出《京师大学堂章程》,该章程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

《京师大学堂章程》共8章5 4节,有总纲、学生功课、学生入学、学成出身、聘用教习、设官、经费等项。

京师大学堂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这个章程为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二,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于是,各类大中小学应运而生。

但是各学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校性质、课程设置以及各级各类学堂之间的统属衔接关系均没有明确规定,这样势必需要一个学制系统给予规范。

此外,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由中央兴办的以高等教育属性为主的一类学校如何向下延伸,由民间、地方兴办的以初、中等教育属性为主的一类学校如何向上衔接,散落各方、处于游离状态的各个教育实体如何系统化、整体化?至20世纪初,学制的建立已成大势所趋、呼之欲出。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
第10页,幻灯片共37页
➢(二)研究古代教育的途径
1、古籍资料记载
▪ 《礼记·礼运》
2、地下发掘与考古 3、某些处于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的教育
第11页,幻灯片共37页
➢(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
➢资产阶级“新学”与封建社会“旧学”的斗争。 “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3、现代:
“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教育改革运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社会主 义教育理论。
第6页,幻灯片共37页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 第三章 秦、汉教育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私学着重掌握的一个重点是诸子百家的教育实
践及教育思想,特别是孔子。另一个重点是中国 的书院。
第8页,幻灯片共37页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第9页,幻灯片共37页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
第28页,幻灯片共37页

第29页,幻灯片共37页
Hale Waihona Puke 射御第30页,幻灯片共37页

第31页,幻灯片共37页
六艺教育的特点
(1)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2)文武兼备;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3)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第32页,幻灯片共37页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内容大纲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以及学校教育的产生和条件,理解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思考题:1.试述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

2.试述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掌握该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第二节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第三节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和教育活动2.孔子的教育思想3.孔子的历史影响和历史地位第四节墨子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孟子的教育思想第六节荀子的教育思想第七节《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启发式原则2.教学相长3.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4.试述墨子的教育思想5.试述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6.简述《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主要贡献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汉时期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确立过程,理解汉代的文教政策,掌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秦朝的教育第二节汉代的教育1.汉代的文教政策2.汉代的教育制度3.汉代的选士制度第三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阳嘉新政2.试述汉代的文教政策3.试析汉代选士制度的利弊得失4.简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基本特征,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九品中正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的特点3.试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系统了解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以及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第二节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三节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第四节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2.简析韩愈的教育思想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宋元时期教育的变化2.理解宋代书院制度的特点3.掌握朱熹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宋代的教育1.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2.宋代的科举制度3.宋代的书院第二节辽金的教育第三节元代的教育第四节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第五节朱熹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宋代“三次兴学”2.胡瑗“苏湖教法”3.朱子读书法4.简述宋代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变化5.试述书院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6.试论王安石的教育理论和人才思想7.试述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第七章明代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明代教育的演变。

第十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十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主旋律是学习西学,而科举考试重经史, 尤重八股时文,严重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课程化
第二,近代教育应以培养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人才为目标,而科 举考试以选取单一的政治人才为目的
王韬认为“时文不废,人才不生,必去时文尚实学,乃见天下之 真才”, 主张“以学时文之精神才力,专注于器艺学术”。郑观 应也于年提出最好能“选材于学校”,如不能做到,也应改革科 举,在经史、时事、例案等传统学问之外另立一科, “挂牌招考 西学”。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 革
一、清末学制的建立
(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二)清末学制的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 清末学制的制定是中国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结
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之作,在中国教育近 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三)清末学制的补充与修正
二、废科举、兴学堂
第十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一)全面学习西学 早期改良派较之洋务派,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
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 深化学习的层次。
马建忠在1884年指出,洋务运动热衷讲求的“制造、军旅、水师诸 大端,皆其末者也”。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 革
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定教育宗旨
1906年3月,清末新政时期提出的“忠君、尊孔、 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是中国近代 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四、留学教育的勃兴
(一)留日高潮的兴起 (二)“退款兴学”与留学潮流的转向 “退款兴学”的本质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第一节 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
二、维新教育实践 (一)兴办学堂 (二)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设立京师大学堂 (二)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三)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第10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10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10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一、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1.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西学的输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西方国家的商务往来,以及伴随着商务往来的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虽然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不是中国社会从自身的文化教育发展出发的主动交流与引进,而是一种缺乏自觉的被动输入,传教士宣传科技知识也仅是以其新异性来吸引中国的学者和皇帝,减少在中国传教的阻力,但它毕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和渠道,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

但是清朝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禁教和闭关政策,阻止了“西学”的传入,把中国与世界隔绝开来,使中国的文化教育拒绝了西学的影响,依然沿着传统的方向孤立地发展着。

2.传统教育的困境由于缺乏对外的文化教育交流,自身也不注意变革,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依然保持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甚至呈现病态发展的景象,具体表现如下:(1)官学教育有名无实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一脉相承,在形式上是相当完备的。

但是各级学校中,除初等教育和部分私学进行正常教学外,其余学校特别是官学已徒具虚名,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

(2)教育内容不切实用当时人们热衷的学问有义理、词章和考据等,实际上都没有超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这些学问在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它就一筹莫展,日益显露出陈腐和无用。

(3)科举考试弊病丛生科举考试的弊病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科举使教育成为其附庸;其次,科举考试的弊病还来自其空疏的内容、专制的形式以及考试过程中种种作弊行为。

3.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中国传统教育也受到来自农民革命的冲击。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农民革命运动。

它不仅冲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引起强烈的震撼。

(1)对儒学的批判太平天国对儒学及其创始人孔子的无情批判,动摇了儒学在教育内容中的核心地位。

维新教育

维新教育

第十章维新教育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早期改良派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以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为主要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派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形成阶段,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主要代表人物;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发展阶段,以孙中山、章太炎、蔡元培为主要代表人物。

一、维新教育思想维新教育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运动,也是一场文化改良运动。

所谓维新,就是企图在不改变清朝封建统治的前提下,用和平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这一思潮主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

他们主张将教育改革作为变法之本,因而积极倡导新学,在文教领域里形成了资产阶级的维新教育运动。

(一)、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今日之患,在民智不开,故士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

”这种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

他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严复:八股取士三大害处,“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二)、兴学校,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梁启超:“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康有为《大同书》的学校体系: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严复: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三)、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严复:“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梁启超:“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

”康有为:“定宪法以出政治,明格致以兴艺学。

”二、维新教育实践积极倡导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将教育改革的主张付诸实践。

(一)、设报馆《中外纪闻》、《时务报》(二)、建学会办学会主要是为了广集维新力量。

强学会(三)、办学堂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中,创办了近百所新式学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
二、维新教育实践 (一)兴办学堂 (二)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设立京师大学堂 (二)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三)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二)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三)《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一、揭露封建教育的奴化本质 二、革命与改良政治论争中的教育定位
革命与改良 政治与教育 制度与教育等问 题的思考
三、开展革命教育活动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二)改革科举制度
第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主旋律是学习西学,而科举考试重经史, 尤重八股时文,严重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课程化
第二,近代教育应以培养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人才为目标,而科 举考试以选取单一的政治人才为目的
王韬认为“时文不废,人才不生,必去时文尚实学,乃见天下之 真才”, 主张“以学时文之精神才力,专注于器艺学术”。郑观 应也于年提出最好能“选材于学校”,如不能做到,也应改革科 举,在经史、时事、例案等传统学问之外另立一科, “挂牌招考 西学”。
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 深化学习的层次。
马建忠在1884年指出,洋务运动热衷讲求的“制造、军旅、水师诸 大端,皆其末者也”。
陈炽更直截了当地批评洋务派的学习外国是“弃其菁英而取其糟粕, 遗其大体而袭其皮毛”。
在一定程度上,早期改良派是用人类整体文化的观念来考虑中学 和西学的关系,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教法度应该择善而从,不应该 有古今、中外、华夷的区分,完全突破了民族文化本位观念。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 革
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定教育宗旨
1906年3月,清末新政时期提出的“忠君、尊孔、 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是中国近代 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四、留学教育的勃兴
(一)留日高潮的兴起 (二)“退款兴学”与留学潮流的转向 “退款兴学”的本质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的作用和宗旨 (三)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培养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 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
的第一人,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形势 对这一教育目标模式进行了论证。 (三)指摘八股考试,比较中西学风 (四)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 革
一、清末学制的建立
(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二)清末学制的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 清末学制的制定是中国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结
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之作,在中国教育近 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三)清末学制的补充与修正
二、废科举、兴学堂
第十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早期改良派是19世纪7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 个思想群体。
长期生活在外国或香港,直 接受资本主义文化熏陶的知
识分子
从小饱读四书五经,但后来 通过书本或其他途径间接接 受资本主义文化,逐渐背离 传统思想的激进士大夫
王韬(1828—1897) 容闳(1828—1912)等
陈虬(1851—1903) 汤震(1857—1917)
在思想上对洋务派有所超越 的洋务幕僚
薛福成(1838—1894) 郑观应(1842—1922)
陈炽(?——1899)等
马建忠(1845—1900)等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全面学习西学 早期改良派较之洋务派,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