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质构造
四川省区域地层

四川省东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地
年
质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上扬子分区
代
时 代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地 层
白土田组 白果湾组
须家河组
二桥组
香溪组
松桂组 大荞地组
垮洪洞组
马鞍塘组
三
中窝组 丙南组
叠
白山组
纪
盐塘组
天井山组
雷口坡组 嘉陵江组
青天堡组
四川省西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
扬子西缘,岷江流域及金沙江东侧的巴塘地区层序较完整。在几条深大 断裂带上有二叠系岩块产出于混杂堆积物中,多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基性 火山岩,火山角砾岩变质碎屑岩及硅质岩,厚500~千余米,筵类、珊瑚及 腕足类化石均较丰富。金沙江一带存在大量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及中酸性火山熔岩,总厚可达3000米以上。三叠系全区普遍发育,厚度巨 大,甘孜-理塘断裂带以东的马尔康—雅江地区为一套厚度达数千米至愈万 米的灰、黑色变质砂、板岩系,具复理石特征,富含海相双壳类化石,以 Halobia具代表性,称为”西康群”。北部阿坝地区该套砂、板岩系以黄绿 色为主,富含火山碎屑,称为“草地群”。甘孜-理塘断裂带以西的义敦地 区,统称“义敦群”,总厚度超过5000米;下、中统以砂板岩为主,夹数 量有限的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及硅质岩;上统以灰色砂、板岩为主,夹 大量碳酸盐岩、基性及中酸性火山岩,常构成互层,含丰富的海相双壳类、 腕足类、六射珊瑚及头足类化石,上部广泛含有煤层。此外,在岷江东侧 出露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三叠系,未变质,缺失上统,残厚1500米左右, 旧称”漳腊群”。金沙江东侧也有下三叠统分布,为杂色板岩夹中酸性火 山岩,厚数百米;得荣等局部地区出露少量紫红色砂、砾岩夹泥灰岩互层, 厚数百米,过去称“茨冈组”,可能为藏东三叠系的东延部分。
构造地质基础及四川区域地质构造格架

1、
断层要素
断层面:切断岩石并使两侧岩石发生位移的断裂面。 常有檫痕和镜面。
断层带:由一系列断层面或由较宽的破碎带组成的大型断层。 带内岩石破碎,常发育断层角砾岩、断层泥、超碎裂岩和 糜棱岩。断裂带一般宽达数米,甚至几公里。
断层线: 断层与地面的交线 断层产状:以断层面的产状表示,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表示方法:走向/倾向 倾角(或倾向 倾角) 断层盘 断层面两侧发生位移的岩块。 ●倾斜断层:断层面上侧岩块为上盘,下侧为下盘。 ●直立断层:据断层走向将两盘分为东西盘、南北盘、北 东、南西盘或北西、南东盘。 ●根据断层的运动方式:相对向上运动的为上升盘,向下 运动的为下降盘。
颗粒变粗
(2)形态和形成机制分类:
a,褶劈理:先存面理发 生微小褶皱,褶皱的一 翼强烈变形甚至断裂形 成的面理。
b。分异面理:变形变 质过程中成分分异形成 的面理
c。糜棱面理
糜棱岩是岩石受剪切应 变发生韧性变形形成的 一种构造岩。 糜棱岩中矿物定向排列、 受剪切变形形成的面理。 主要有S、C和C’面理。
5断层运动性质的判别
(1)地层关系 大型断层:正断层-地层缺失,逆断层-地层重复
(2).标志物的错断:
包括岩层、岩脉、 不整合面、先期断 层和侵入体边界等。
倾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关系 为:tanβ =
tanα .cosω (式中α 为
真倾角,β 为视倾角, ω 真倾向线与视倾向线 之间夹角)
●线状产状要素:倾伏向、
倾伏角、侧伏向、侧伏
角
3、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V字形法则)
●水平岩层 露头线
与等高线平行或重 合
●直立岩层 露头线
不受地形影响,始 终呈直线延伸;
四川自然地理特征

四川自然地理特征一地貌特征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是第二台阶上相对凹下的部分,盆底海拔200—750米。
盆地大致以广元-雅安-叙永-奉节为界,极其完整,面积16.5万平方公里。
盆地广泛出露侏罗-白垩纪的红色岩系,又有“红色盆地”之称。
盆西平原区,界于龙泉山和龙门山之间,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海拔450—750米,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度3—11‰。
自流灌溉,土壤肥沃,有“天府”的美誉。
盆中丘陵区,位于龙泉山与华蓥山之间,面积6.03万平方公里,为典型的红岩丘陵区,海拔300—600米,比高多20—200米。
地势总体由北向南倾斜。
北边最高海拔1051米,南边富顺城南沱江水面最低,海拔265米。
盆东平行岭谷区,界于方斗山与华蓥山之间,面积4.25万平方公里。
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南西的条形山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为盆地最高点。
谷地海拔300—500米川北米仓山、大巴山米仓山、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北缘,为川陕与川鄂的界山。
山岭海拔1500 —2200米,相对高差700—1200米。
米仓山主峰光雾山海拔2567米,大巴山主峰海拔2767米。
是山势雄伟、岩溶发育的中山区,面积达1.95万平方公里。
川西南山地川西南山地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含凉山州全部,总面积7.07万平方公里。
山势起伏,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亦有超过4000米的,如小相岭海拔4500米。
山脉走向南北居多,如大凉山、小凉山、小相岭、牦牛山、螺髻山等。
其间最著名的山峰是海拔3099米的峨眉山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该地貌位于川西高原北部,大致在德格、甘孜、炉霍、道孚、康定一线以北,总面积约16.60万平方公里。
地势从西向东呈梯级下降,切割加剧。
西边为典型的丘状高原,地面波状起伏。
海拔高程,石渠、色达一带为4500—4700米,阿坝、壤塘约4000—4200米,红原、若尔盖一带为3400—3600米。
四川地质地貌情况

四川地质地貌概况—研究四川峨眉山地质地貌及丹霞地貌的特点作者:张茜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摘要:将四川地貌格局分为三大单元:东部的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的高山高原和西南部的中山宽谷及四川盆地边缘山区,并分析了这四大单元的地势差异、地貌结构。
关键词:四川省,地貌格局,峨眉山,丹霞地貌,正文: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形复杂多样。
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最低点在南边泸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米。
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一)四川地貌特点1.四川盆地底部地区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脉所环抱。
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
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
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区。
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山地两个地貌亚区。
广安市附近的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2.四川盆地边缘地区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
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
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
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
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3.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
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或两山夹一谷。
四川地质地貌情况

四川地质地貌概况—研究四川峨眉山地质地貌及丹霞地貌的特点作者:张茜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摘要:将四川地貌格局分为三大单元:东部的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的高山高原和西南部的中山宽谷及四川盆地边缘山区,并分析了这四大单元的地势差异、地貌结构。
关键词:四川省,地貌格局,峨眉山,丹霞地貌,正文: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形复杂多样。
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最低点在南边泸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米。
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一)四川地貌特点1.四川盆地底部地区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脉所环抱。
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
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
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区。
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山地两个地貌亚区。
广安市附近的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2.四川盆地边缘地区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
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
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
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
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3.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
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或两山夹一谷。
四川盆地自然地理概述

地质构造深刻地制约着盆地的地貌发育,盆地的范围 与四川台坳范围基本吻合,周围褶断带则成为盆缘山地。 盆地的几何形状、地貌类型及其分布,都和构造息息相 关。
地貌发育
盆地内部平均海拔400一500米,丘陵占面积一半以 上;低山仅见于东部,海拔700一1000米:平原而积较小, 分布在西部,平均海拔500一600米,边缘山地则以低山、 中山为主,以北部西部山岭较高峻。不论盆地或盆缘山 地,地貌的结构格局,都与构造紧密相应。总之,地貌上也 是一个典型盆地,是一个位于我国地势变化第二梯级中 的大型盆地,这是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点。地貌作为自 然景观形成因素之一,它对其他因素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它使景观带有丘陵性盆地型的色彩,这和长江中下游以 丘陵平原型为主的景观迥然不同。
从地质构造看,它为扬子准地台的重要部分,即比较稳定 的四川台坳,它沉积有厚达3000米以上的中生代红层。它的 基底,东部活动性较大,中生代盖层较薄,形成一系列向斜开阔, 背斜狭窄的褶皱构造:中部基底稳定,中生代盖层较厚,形成平 缓守窿或鼻状构造;西部由于边缘基底断裂,形成尤门山山前 凹陷,堆积有第四系.盆地的周围则为初断带所环绕,出露有较 古老的地层。
四川盆地的地带阵因素都受到地貌这一非地带性因 素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如四川盆地的气侯属于湿润 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貌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浓厚 的地域性特色,而有异于长江中下游。
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 冷月均温5~8℃,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 无霜期长280~350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最热月气 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近30℃,盆地东南部极端最 高温往往超过40℃,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 部严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 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 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盆地气温东高西低, 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 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
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的地质背景

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的地质背景一、本文概述基于上述资料,《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的地质背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着四川盆地志留纪地层中页岩气的形成与富集机理,特别是针对龙马溪组底部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剖析四川盆地这一特定区域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通过揭示其构造演化历史、地层分布特征以及页岩的空间展布规律,着重探讨了龙马溪组页岩烃源岩的生烃作用历程及其与页岩气成藏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的成藏地质背景,重点关注了盆地内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作为烃源岩的特殊属性及其对页岩气形成的决定性影响。
结合四川盆地独特的构造格局、复杂的断裂与褶皱构造特征,以及较高的地温梯度等有利地质条件,本文首先梳理了盆地的地质历史与构造演化过程,其次详细阐述了龙马溪组页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厚度等因素,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促成了页岩气的有效生成与长期稳定保存。
文中还特别评估了威远、泸州、宜宾和自贡等地的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利页岩气成藏区带的识别标志和评价标准,为今后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地质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策略。
二、四川地区地质背景四川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理位置独特,跨越了多个构造单元,包括扬子地块、秦岭造山带和松潘甘孜褶皱带等。
这一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为四川地区的页岩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川地区的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为页岩气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地层基础。
志留系地层是四川地区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位之一。
志留系地层在四川地区分布广泛,厚度较大,且富含有机质,为页岩气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在构造方面,四川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
这些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地层的展布和变形,还为页岩气的聚集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特别是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构造活动,对四川地区页岩气的成藏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川省区域地层

黄龙组 总长沟组 马角坝组 茅坝组
石 炭 系
干沟组 沙窝子组 河心组
D3
泥 盆 纪
烂泥塘组
曲靖组 坡脚组 缩头山组
观雾山组
D2
养马坝组 甘溪组 平驿脯组 捧达组
D1
泥 盆 系
坡松冲组
四川省西部泥盆-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地 层 区 分 区 小 区
昌都-思茅 地层区 金沙江地层分区 奔子栏江达小区
灯影组 观音崖组 列古六组 澄江组
灯影组 观音崖组 列古六组
灯影组 陡山沱组
震 旦 系
新 元 古 代
苏雄组
盐边群/会理群/登相营群/峨边群/火地垭 群
莲沱组
板溪群
河口岩群
下村岩群
中 元 古 代
康定群
康定群
四川省西部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地 层 区 分 区 小 区
昌都-思茅 地层区
巴颜喀拉地层区
四川省东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地 质 时 代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上扬子分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二桥组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年 代 地 层
白土田组 松桂组
白果湾组 大荞地组 丙南组 垮洪洞组
须家河组 马鞍塘组 天井山组 雷口坡组 嘉陵江组 铜街子组 飞仙关组 大冶组 夜郎组
中上元古界岩石 基底地层 地层出露范围
前震旦纪基底,主要出露在康定至攀 枝花地区,龙门山、米苍山地区也有 断续出露,属中条期;上部变质地层 以会理群、盐边群、峨边群等地层 为代表,分布于泸定至攀枝花广泛 地区,属中浅变质岩系,为晋宁期变 质作用变质作用产物,构成扬子克拉 通的褶皱基底。盖层:部分的变质 岩由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叠 系变质地层组成,主要分布于四川 的西部和西北部,具有多期变质作用 的特点,以浅变质岩系为主,部分地 区可达中深变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地质构造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它跨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北部为古亚洲构造域。
四川境内东、西部构造分带明显,大致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准地台(台区),以西是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槽区)。
此外,玛沁、略阳、城口、房县一带以北属秦岭褶皱系。
东部扬子准地台基底具双层结构,下构造层为结晶基底,由康定群及其相当岩群组成,同位素年龄 19 — 29.5 亿年。
上构造层是褶皱基底,由会理群及其相当岩层组成,同位素年龄 8.5 - 17.0 亿年。
西部槽区也发现上构造层岩群,如恰斯群,它与会理群相似。
东部台区的盖层是上震旦统-中三叠统,属海相地台型沉积。
西部槽区的震旦系-三叠系为冒地槽型沉积。
各类构造形态及空间分布,东西两部明显不同。
台区川中为舒缓斜、穹隆与向斜,川东为梳状褶皱,川东南是垛状褶皱,川西北为短轴褶皱。
西部槽区构造线多为北西和北北西向,或呈向南凸出的弧型褶皱。
四川地质构造孕震形势图
为了更好地普及地震地质知识,我们特作此图。
这里我还想用几句通俗易懂的话简单地解释一下。
(1)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
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换句话说,本来还需
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
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
提前达到了。
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即今后几年重
点的防范区域。
(2)松潘-甘孜地块像一个巨大的抽屉,两边是水平走滑断层(北边的昆仑山断裂和南边的鲜水河断裂,前端是龙门山推覆(斜冲)断裂。
过去两千年,这个“抽屉”的前端被坚硬的彭灌杂岩顽强地抵着,龙门
山中部相对稳定。
5.12那天“抽屉”的前端向东猛冲了几米,“抽屉”
两侧的走滑运动今后也要跟上,以免落后。
加之西边的青藏高原还紧
紧地在后面推着,前拉后推,“抽屉”那有不动之理?
-------------------------------------------------------------------------------
2008年7月7日补
据路透社7月7日报道,美国地质学家在7月6日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指出,今年5月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令该地区重要地质断层应力恶化,可能在超过240公里外引发大的余震。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汤姆-帕森斯(Tom Parsons)和他的同僚们在文章中
写道,“2008年5月12日四川东部地区发生的7.9级地震已造成惨重损失,它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引发大的余震,因为它令四川盆地内及周遭的重要断层破坏应力显著增加。
”
Ulster 大学地球物理学家约翰-迈可克劳斯基(John McCloskey )表示,(汶川)这样大的地震导致周围的岩石变形;帕森斯研究小组在文章中演示了他们的计算方法,并清楚地展示出,有数个大的断层应力已增大到足以引发其它大的地震,其中有一些计算应力已超出根据以往报告可引发大地震应力的数倍。
目前,地震学家表示,已录得汶川地震后已发生了至少150次4级以上的余震,最大震级6级,6.9级余震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汤姆-帕森斯研究小组发表的文章标题为:Stress changes from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ncreased hazard in the Sichuan basin, by T. Parsons, C. Ji, E. Kirby, published in Nature, July 7, 2008, 请点击: Nature 2008-07-07(pdf文件).
汤姆-帕森斯等的文章主要结论有: 7.9级大地震后,7.0级左右的余震在一两年后都有可能发生,重点防范的地区是:鲜水河断裂、东昆仑断裂、雅安断裂、成都盆地内部的熊坡断裂和成都东南的龙泉山断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