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质构造
四川省区域地层
四川省东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地
年
质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上扬子分区
代
时 代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地 层
白土田组 白果湾组
须家河组
二桥组
香溪组
松桂组 大荞地组
垮洪洞组
马鞍塘组
三
中窝组 丙南组
叠
白山组
纪
盐塘组
天井山组
雷口坡组 嘉陵江组
青天堡组
四川省西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
扬子西缘,岷江流域及金沙江东侧的巴塘地区层序较完整。在几条深大 断裂带上有二叠系岩块产出于混杂堆积物中,多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基性 火山岩,火山角砾岩变质碎屑岩及硅质岩,厚500~千余米,筵类、珊瑚及 腕足类化石均较丰富。金沙江一带存在大量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及中酸性火山熔岩,总厚可达3000米以上。三叠系全区普遍发育,厚度巨 大,甘孜-理塘断裂带以东的马尔康—雅江地区为一套厚度达数千米至愈万 米的灰、黑色变质砂、板岩系,具复理石特征,富含海相双壳类化石,以 Halobia具代表性,称为”西康群”。北部阿坝地区该套砂、板岩系以黄绿 色为主,富含火山碎屑,称为“草地群”。甘孜-理塘断裂带以西的义敦地 区,统称“义敦群”,总厚度超过5000米;下、中统以砂板岩为主,夹数 量有限的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及硅质岩;上统以灰色砂、板岩为主,夹 大量碳酸盐岩、基性及中酸性火山岩,常构成互层,含丰富的海相双壳类、 腕足类、六射珊瑚及头足类化石,上部广泛含有煤层。此外,在岷江东侧 出露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三叠系,未变质,缺失上统,残厚1500米左右, 旧称”漳腊群”。金沙江东侧也有下三叠统分布,为杂色板岩夹中酸性火 山岩,厚数百米;得荣等局部地区出露少量紫红色砂、砾岩夹泥灰岩互层, 厚数百米,过去称“茨冈组”,可能为藏东三叠系的东延部分。
构造地质基础及四川区域地质构造格架
1、
断层要素
断层面:切断岩石并使两侧岩石发生位移的断裂面。 常有檫痕和镜面。
断层带:由一系列断层面或由较宽的破碎带组成的大型断层。 带内岩石破碎,常发育断层角砾岩、断层泥、超碎裂岩和 糜棱岩。断裂带一般宽达数米,甚至几公里。
断层线: 断层与地面的交线 断层产状:以断层面的产状表示,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表示方法:走向/倾向 倾角(或倾向 倾角) 断层盘 断层面两侧发生位移的岩块。 ●倾斜断层:断层面上侧岩块为上盘,下侧为下盘。 ●直立断层:据断层走向将两盘分为东西盘、南北盘、北 东、南西盘或北西、南东盘。 ●根据断层的运动方式:相对向上运动的为上升盘,向下 运动的为下降盘。
颗粒变粗
(2)形态和形成机制分类:
a,褶劈理:先存面理发 生微小褶皱,褶皱的一 翼强烈变形甚至断裂形 成的面理。
b。分异面理:变形变 质过程中成分分异形成 的面理
c。糜棱面理
糜棱岩是岩石受剪切应 变发生韧性变形形成的 一种构造岩。 糜棱岩中矿物定向排列、 受剪切变形形成的面理。 主要有S、C和C’面理。
5断层运动性质的判别
(1)地层关系 大型断层:正断层-地层缺失,逆断层-地层重复
(2).标志物的错断:
包括岩层、岩脉、 不整合面、先期断 层和侵入体边界等。
倾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关系 为:tanβ =
tanα .cosω (式中α 为
真倾角,β 为视倾角, ω 真倾向线与视倾向线 之间夹角)
●线状产状要素:倾伏向、
倾伏角、侧伏向、侧伏
角
3、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V字形法则)
●水平岩层 露头线
与等高线平行或重 合
●直立岩层 露头线
不受地形影响,始 终呈直线延伸;
四川自然地理特征
四川自然地理特征一地貌特征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是第二台阶上相对凹下的部分,盆底海拔200—750米。
盆地大致以广元-雅安-叙永-奉节为界,极其完整,面积16.5万平方公里。
盆地广泛出露侏罗-白垩纪的红色岩系,又有“红色盆地”之称。
盆西平原区,界于龙泉山和龙门山之间,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海拔450—750米,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度3—11‰。
自流灌溉,土壤肥沃,有“天府”的美誉。
盆中丘陵区,位于龙泉山与华蓥山之间,面积6.03万平方公里,为典型的红岩丘陵区,海拔300—600米,比高多20—200米。
地势总体由北向南倾斜。
北边最高海拔1051米,南边富顺城南沱江水面最低,海拔265米。
盆东平行岭谷区,界于方斗山与华蓥山之间,面积4.25万平方公里。
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南西的条形山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为盆地最高点。
谷地海拔300—500米川北米仓山、大巴山米仓山、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北缘,为川陕与川鄂的界山。
山岭海拔1500 —2200米,相对高差700—1200米。
米仓山主峰光雾山海拔2567米,大巴山主峰海拔2767米。
是山势雄伟、岩溶发育的中山区,面积达1.95万平方公里。
川西南山地川西南山地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含凉山州全部,总面积7.07万平方公里。
山势起伏,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亦有超过4000米的,如小相岭海拔4500米。
山脉走向南北居多,如大凉山、小凉山、小相岭、牦牛山、螺髻山等。
其间最著名的山峰是海拔3099米的峨眉山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该地貌位于川西高原北部,大致在德格、甘孜、炉霍、道孚、康定一线以北,总面积约16.60万平方公里。
地势从西向东呈梯级下降,切割加剧。
西边为典型的丘状高原,地面波状起伏。
海拔高程,石渠、色达一带为4500—4700米,阿坝、壤塘约4000—4200米,红原、若尔盖一带为3400—3600米。
四川地质地貌情况
四川地质地貌概况—研究四川峨眉山地质地貌及丹霞地貌的特点作者:张茜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摘要:将四川地貌格局分为三大单元:东部的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的高山高原和西南部的中山宽谷及四川盆地边缘山区,并分析了这四大单元的地势差异、地貌结构。
关键词:四川省,地貌格局,峨眉山,丹霞地貌,正文: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形复杂多样。
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最低点在南边泸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米。
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一)四川地貌特点1.四川盆地底部地区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脉所环抱。
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
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
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区。
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山地两个地貌亚区。
广安市附近的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2.四川盆地边缘地区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
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
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
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
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3.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
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或两山夹一谷。
四川地质地貌情况
四川地质地貌概况—研究四川峨眉山地质地貌及丹霞地貌的特点作者:张茜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摘要:将四川地貌格局分为三大单元:东部的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的高山高原和西南部的中山宽谷及四川盆地边缘山区,并分析了这四大单元的地势差异、地貌结构。
关键词:四川省,地貌格局,峨眉山,丹霞地貌,正文: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形复杂多样。
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最低点在南边泸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米。
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一)四川地貌特点1.四川盆地底部地区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脉所环抱。
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
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
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区。
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山地两个地貌亚区。
广安市附近的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2.四川盆地边缘地区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
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
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
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
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3.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
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或两山夹一谷。
四川盆地自然地理概述
地质构造深刻地制约着盆地的地貌发育,盆地的范围 与四川台坳范围基本吻合,周围褶断带则成为盆缘山地。 盆地的几何形状、地貌类型及其分布,都和构造息息相 关。
地貌发育
盆地内部平均海拔400一500米,丘陵占面积一半以 上;低山仅见于东部,海拔700一1000米:平原而积较小, 分布在西部,平均海拔500一600米,边缘山地则以低山、 中山为主,以北部西部山岭较高峻。不论盆地或盆缘山 地,地貌的结构格局,都与构造紧密相应。总之,地貌上也 是一个典型盆地,是一个位于我国地势变化第二梯级中 的大型盆地,这是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点。地貌作为自 然景观形成因素之一,它对其他因素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它使景观带有丘陵性盆地型的色彩,这和长江中下游以 丘陵平原型为主的景观迥然不同。
从地质构造看,它为扬子准地台的重要部分,即比较稳定 的四川台坳,它沉积有厚达3000米以上的中生代红层。它的 基底,东部活动性较大,中生代盖层较薄,形成一系列向斜开阔, 背斜狭窄的褶皱构造:中部基底稳定,中生代盖层较厚,形成平 缓守窿或鼻状构造;西部由于边缘基底断裂,形成尤门山山前 凹陷,堆积有第四系.盆地的周围则为初断带所环绕,出露有较 古老的地层。
四川盆地的地带阵因素都受到地貌这一非地带性因 素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如四川盆地的气侯属于湿润 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貌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浓厚 的地域性特色,而有异于长江中下游。
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 冷月均温5~8℃,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 无霜期长280~350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最热月气 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近30℃,盆地东南部极端最 高温往往超过40℃,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 部严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 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 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盆地气温东高西低, 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 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
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的地质背景
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的地质背景一、本文概述基于上述资料,《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的地质背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着四川盆地志留纪地层中页岩气的形成与富集机理,特别是针对龙马溪组底部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剖析四川盆地这一特定区域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通过揭示其构造演化历史、地层分布特征以及页岩的空间展布规律,着重探讨了龙马溪组页岩烃源岩的生烃作用历程及其与页岩气成藏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的成藏地质背景,重点关注了盆地内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作为烃源岩的特殊属性及其对页岩气形成的决定性影响。
结合四川盆地独特的构造格局、复杂的断裂与褶皱构造特征,以及较高的地温梯度等有利地质条件,本文首先梳理了盆地的地质历史与构造演化过程,其次详细阐述了龙马溪组页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厚度等因素,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促成了页岩气的有效生成与长期稳定保存。
文中还特别评估了威远、泸州、宜宾和自贡等地的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利页岩气成藏区带的识别标志和评价标准,为今后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地质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策略。
二、四川地区地质背景四川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理位置独特,跨越了多个构造单元,包括扬子地块、秦岭造山带和松潘甘孜褶皱带等。
这一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为四川地区的页岩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川地区的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为页岩气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地层基础。
志留系地层是四川地区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位之一。
志留系地层在四川地区分布广泛,厚度较大,且富含有机质,为页岩气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在构造方面,四川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
这些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地层的展布和变形,还为页岩气的聚集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特别是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构造活动,对四川地区页岩气的成藏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川省区域地层
黄龙组 总长沟组 马角坝组 茅坝组
石 炭 系
干沟组 沙窝子组 河心组
D3
泥 盆 纪
烂泥塘组
曲靖组 坡脚组 缩头山组
观雾山组
D2
养马坝组 甘溪组 平驿脯组 捧达组
D1
泥 盆 系
坡松冲组
四川省西部泥盆-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地 层 区 分 区 小 区
昌都-思茅 地层区 金沙江地层分区 奔子栏江达小区
灯影组 观音崖组 列古六组 澄江组
灯影组 观音崖组 列古六组
灯影组 陡山沱组
震 旦 系
新 元 古 代
苏雄组
盐边群/会理群/登相营群/峨边群/火地垭 群
莲沱组
板溪群
河口岩群
下村岩群
中 元 古 代
康定群
康定群
四川省西部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地 层 区 分 区 小 区
昌都-思茅 地层区
巴颜喀拉地层区
四川省东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地 质 时 代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上扬子分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二桥组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年 代 地 层
白土田组 松桂组
白果湾组 大荞地组 丙南组 垮洪洞组
须家河组 马鞍塘组 天井山组 雷口坡组 嘉陵江组 铜街子组 飞仙关组 大冶组 夜郎组
中上元古界岩石 基底地层 地层出露范围
前震旦纪基底,主要出露在康定至攀 枝花地区,龙门山、米苍山地区也有 断续出露,属中条期;上部变质地层 以会理群、盐边群、峨边群等地层 为代表,分布于泸定至攀枝花广泛 地区,属中浅变质岩系,为晋宁期变 质作用变质作用产物,构成扬子克拉 通的褶皱基底。盖层:部分的变质 岩由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叠 系变质地层组成,主要分布于四川 的西部和西北部,具有多期变质作用 的特点,以浅变质岩系为主,部分地 区可达中深变质。
四川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评价
四川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评价导读: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禀赋好,不同构造单元均有地热资源存在。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带地热资源赋存的构造层往往不相同,存在着地热条件和成热模式差异,增加了地热勘探开发选区难度。
为此,本文系统总结了四川盆地的地热储层、地热流体、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场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比研究了四川盆地不同类型盆山结构区的地热储盖层组合和地热条件的异同性,指出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有利勘探靶区。
研究建议以中~下三叠统和中二叠统岩溶型热储为重点层系,尤其在川东和川西地区二者勘探潜力较大,其次优选其他海相层系岩溶型热储进行勘探,而陆相碎屑岩热储层盖层、地下水补给和热源等条件较差,勘探潜力一般,开发风险高且需谨慎。
研究成果提高了四川盆地地热地质条件的认识,为四川盆地地热勘探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勘探靶区选择指明了方向。
另外,本文插图十分清晰精美,资料丰富、值得学习和借鉴。
0引言地热能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化石燃料碳替代的主要能源之一。
我国地热资源禀赋良好,年热值可达3.06×1018kWh,分布广泛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分带性。
加大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提升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比,进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受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等影响,四川盆地风能和光能的应用前景不乐观,地热成为可再生能源中主要开发利用方向。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基地,勘探程度较高,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非常丰富,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川盆地为典型的多旋回沉积盆地,地热资源较好,但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热储构造复杂,新生代地表差异隆升剥蚀,导致盆地不同构造带的地热条件差异较大,地热成因模式不清,制约着四川盆地的地热勘探开发利用。
本文初步梳理了四川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和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了四川盆地不同盆山结构区地热条件和勘查潜力,提出了四川盆地不同构造带的有利勘查区和重点目的层,可为四川盆地及周缘地热勘查、选区、选靶提供依据,提高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凉山州区域地质
四川省凉山州地质概况区域工程地质凉山州幅员范围内南北向断裂发育,并与北东和北西构造交汇,同时存在东西向古老,经地震和地质调查证实,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具有持续活动性。
地貌以高山、高中山为主,河系发育,山高坡陡,沟谷深切。
除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展布松散土石外,斜坡地域为其碎屑岩、变质岩、碳酸盐岩和岩浆岩所展露。
构造复杂,断裂纵横交错,断隙发育,岩石。
此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发育,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安宁河、则木河、水江等活动断裂分布区工程地质条件差,每逢雨季,河谷两侧常有崩塌、泥石流、滑生,给铁路、公路交通造成极大困难。
岩浆岩和变质岩及活动性断裂非常展布区,地基良好,边破稳定,地质条件较好。
(一)区域工程地质条件1.区域稳定性(1)活动性断裂,在东西向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各种活动性断裂构造,控制区内山脉、、盆地的形成,使州内的地质灾害十分频繁。
境内共有活动性断裂26条,均为压性和压扭性断裂。
其北向10条,安宁河东、西两支活动强烈外,余此如磨盘山、甘洛——美姑断裂活动程度较强至弱;北8条,除卧罗河、金河——箐河等3条活动程度强烈外,南河、里庄等断裂均属强烈至弱;北西向断裂,活动程度除石棉、辣子乡等3条强烈外,其余5条均属较强。
(2)地震,有安宁河地震断裂带、盐源地震断裂带、理塘地震带南端(木里地区)及马边地震带,构造地动强烈。
区内自公元前111年至公元1981年共记载了大于或等于7级的强震2次,最大震级7.7级。
2.工程地质岩组特征境内出露地层齐全,岩浆活动明显,岩组众多,据其岩石类型、岩体结构及其工质特征将区内划分四个工程地质岩类。
(1)松散软弱土石类主要为第四系不同成因的粘性土、砂类土和卵漂(碎石)石层和第三系弱胶结的粘土砂岩和砂岩等组成。
呈散体和软塑结构。
岩层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岩性、成层组合条件和饱水情况。
特含水砂层对岩层的稳定性影响极大,工程建设的地下边坡部分需采取专门的加固和维护措施。
凉山州区域地质
四川省凉山州地质概况工程地质凉山州幅员范围内南北向断裂发育,并与北东和北西构造交汇,同时存在东西向古老构造,经地震和证实,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具有持续活动性。
以高山、高中山为主,河系发育,山高坡陡,沟谷深切。
除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展布松散土石外,岭脊斜坡地域为、变质岩、碳酸盐岩和岩浆岩所展露。
构造复杂,断裂纵横交错,断隙发育,岩石破碎。
此外,崩塌、滑坡、泥石工程地质现象发育,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河、则木河、水江等活动断裂分布区工程地质条件差,每逢雨季,河谷两侧常有崩塌、泥石流、滑坡发生,给铁路、造成极大困难。
岩浆岩和变质岩及活动性断裂非常展布区,地基良好,边破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域稳定性(1)活动性断裂,在东西向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各种活动性断裂构造,控制区内山脉、河流、盆地的形成,地质灾害十分频繁。
境内共有活动性断裂26条,均为压性和压扭性断裂。
其中南北向10条,安宁河东、西两支活,余此如磨盘山、甘洛——美姑断裂活动程度较强至弱;北东向8条,除卧罗河、金河——箐河等3条活动程度强河、里庄等断裂均属强烈至弱;北西向断裂8条,活动程度除石棉、辣子乡等3条强烈外,其余5条均属较强。
地震,有安宁河地震断裂带、盐源地震断裂带、理塘地震带南端(木里地区)及马边地震带,构造地震活动强烈。
区内111年至公元1981年共记载了大于或等于7级的强震2次,最大震级7.7级。
程地质岩组特征境内出露地层齐全,岩浆活动明显,岩组众多,据其岩石类型、岩体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将区个工程地质岩类。
松散软弱土石类主要为第四系不同成因的粘性土、砂类土和卵漂(碎石)石层和第三系弱胶结的粘土岩粉砂岩和砂岩等散体和软塑结构。
岩层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岩性、成层组合条件和饱水情况。
特别是含水砂层对岩层的稳定性影响程建设的地下边坡部分需采取专门的加固和维护措施。
土石主要分布于河漫滩阶地及山前地带。
由全新世冲积、冲洪积亚粘土、亚砂土、砂砾卵石组成,局部地段有淤泥。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与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 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1.构造特征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与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1.1基底特征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与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1.2区域构造特征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与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盆地内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范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内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1〕川东南坳褶区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与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与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2〕川中隆起区介于华蓥山断裂与龙泉山断裂之间,包括川中平缓褶带和川西南低陡褶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弱的地区.区内构造平缓,断层少见,地层倾角仅1°~5°,少有大于10°者,均属平缓褶皱类型.构造线方向多呈近东西向,但受邻区影响,也有北东和北西向者,个别呈现旋卷构造,如威远、中台山等构造.3〕川西北坳陷区指龙泉山以西的川西和川北地区,包括川西低陡构造带和川北低平构造带,是盆地内白垩系、古近系主要分布和第四系大片覆盖区,也是川西北前陆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坳陷区.区内南段和靠盆地西缘的山前带因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带影响,表皮褶皱强烈.北段主要为一区域大向斜〔梓潼凹陷和苍溪向斜〕以与九龙山和南阳场构造带褶皱平缓,只有龙门山前山带印支期构造褶皱强烈.背斜构造类型划分四川盆地是一个以压性为主、兼具扭动的压扭性盆地,受基底和盖层沉积幅度的影响,环绕川中刚硬基底,在盆地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背斜构造,有的地面显现,有的则潜伏地下.背斜构造类型的划分方法很多,有的根据褶皱强度、构造顶部和两翼倾角大小、褶皱强度系数〔闭合度/短轴〕、受力性质……等等.本书从油气富集与保存角度出发,结合构造特征分析,将四川盆地背斜构造分为梳状、似梳状、箱状、膝状、高丘状、低丘状等6 种类型.1〕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强、顶部尖、两翼陡、构造狭窄,褶皱强烈,两翼伴有倾轴逆断层,以陡翼最发育.地腹构造多向缓翼偏移,在断下盘常形成陡带—牵引次一级潜伏构造.梳状背斜主体的嘉二段石膏层〔区域盖层〕被破坏后,一般只有残余气藏;下盘潜伏构造是主要的找气圈闭.2〕似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中等,顶部圆缓,翼部稍陡,两翼倾角一般<45°,构造褶皱适中,形态较完整,沿长轴裂缝发育.当地腹断层切轴、切顶时会造成气藏散失.似梳状构造顶部也有相对尖陡者,核部地层出露较老,嘉陵江组区域盖层遭受破坏,使气藏的保存条件变差.3〕箱状背斜多为狭长型构造,受力较强,其显著特点是顶部宽平、两翼陡峻,张应力集中在构造顶部,沿长轴与宽缓的顶部裂缝发育〔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一般有利于天然气富集与保存.但该类构造向地腹深处有变尖变陡的趋势,且伴有切轴逆断层发育,不利于气藏保存.4〕膝状背斜该类构造的形态和裂缝发育特征,和箱状构造相似,顶部平缓,一翼陡、一翼缓,呈不对称状,地腹主断层多发生在陡翼,缓翼断层规模小,一般构造的完整性较好,且沿轴部裂缝发育,有利于气藏的富集和保存.5〕高丘状背斜该类构造褶皱强度弱,多为短轴背斜,顶圆翼缓〔<25°〕,常不对称.沿长轴和顶部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发育,形成网状渗滤通道,有利于气藏高产.高丘状构造出露地层新,褶皱适中,地腹断层发育的规模不大,是含气条件较理想的构造.6〕低丘状背斜该类构造一般多为区域向斜中的低平穹隆背斜,褶皱平缓,上下构造形态变异小.有时受断层或不同组系构造的影响,在地腹形成局部潜伏高点.由于受力弱,裂缝发育程度不均,有利于气藏保存,但高产条件较差.1.3断裂发育特征四川盆地定型在喜山期,是水平应力挤压作用的结果.由挤压褶皱相伴生的地层断裂属逆断层性质.从油气勘探的实用性出发,本书姑且将盆地的断裂分为深大断裂〔含基底断裂〕和一般断裂.深大断裂对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深大断裂对构造格局的控制是十分明显的.如龙门山、城口、安宁河等断裂都是发生在晋宁期的深断裂,是造成断层两侧地质构造迥然不同和引起周边古陆变迁与构造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类不同地史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底断裂,是地台内部的次一级深大断裂,对盆地边界的形成、盆地内部隆起和坳陷的变迁以与区域岩性岩相变化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如华蓥山、龙泉山断裂,是盆内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两者之间为川中隆起区,华蓥山以东是川东南坳褶区,龙泉山以西是川西坳陷区;同时在它们的两侧,对各时代地层的缺留、岩性岩相的变迁都有明显的区别.又如建始~彭水、普雄河~小江、峨眉山~瓦山等断裂,对盆地东南和西南边界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影响除上述深大断裂、基底断裂外,一般在特定的地质时期内,断裂活动的时间相对短、且受构造滑脱层控制的、与构造褶皱带或局部构造相伴生的断裂,这里统称一般断裂.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垂向变异产生重要影响.如川东高陡构造,浅层断裂不发育,构造完整;中层〔嘉一段~石炭系厚约1300m〕构造对应浅层构造的陡翼和缓翼肩部,发育了倾轴逆断层,形成断垒式主体背斜,其背斜轴部向浅层构造缓翼偏移1~2km;陡翼断下盘出现主断凹,与浅层构造轴部相对应;过主断凹连接潜伏构造,与浅层构造陡翼或陡缓转折带相对应;在地面构造缓翼,因构造干扰复合形成舒缓带,对应中层构造缓翼倾轴断层上盘,出现潜高,且与主体背斜间有缓断凹相隔.深层〔志留系滑脱层与其以下地层〕构造褶皱趋于平缓.又如川西低陡构造,受加里东古隆起影响,二叠系与寒武系直接接触;印支期以来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影响,在其前渊坳陷,形成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直到喜山期沿中三叠统形成"L 型"滑脱面表皮褶皱,两期构造在滑脱断层面上下的形态变异是极为复杂的.1.4构造与油气的关系众所周知,油气藏形成离不开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与其上覆岩层要素与圈闭形成和烃类的生成、运移与聚集作用的综合.十分明显3 大地质要素和4 大地质作用,离开了构造运动促进了沉积盆地的形成——"没有盆地,便没有石油"这一精辟的论断;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充填,才形成了烃源岩、储集岩、盖层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对成烃作用产生影响,改善了地壳的莫霍面以上的地温梯度以与构造多旋回导致生烃作用多旋回;构造活动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因为油气进入储集层即开始二次运移,但大规模的区域构造运动,才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有了充足的浮力和水动力〕.下面着重介绍构造活动对油气的聚集与破坏作用.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构造运动促使岩层发生形变而形成背斜褶皱、断裂构造等.当构造圈闭的形成时间与运聚期配置就能形成各种构造油气藏.据统计,世界特大型、大型气田的圈闭中,构造背斜、断背斜约占70%以上,我国大中型气田占70%;四川盆地背斜油气田的比例更高,即便是有地层、岩性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几乎都要有背斜因素的配置.纯粹的地层或岩性圈闭,因其裂缝不发育,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很低,很难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藏.构造活动期与生气期的关系,决定天然气资源聚集程度在一个含油气盆地中,只有那些在区域性大规模油气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构造圈闭,才有可能聚集油气形成构造油气藏.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构造是很完整的,它的圈闭面积850km2,闭合度895m,无论从圈闭面积还是闭合度讲,震旦系气藏的充满程度只有25%.这就不能不令人考虑成藏的关键时刻的配置问题.震旦、寒武系源岩的成油高峰期在二叠系、成气高峰期在侏罗系,而构造最终形成在第三纪,好比客人错过了宴席时间!所幸的是,它位于加里东古隆起的上斜坡,在古隆起上的古气藏调整中,保存了残余气藏.相反,位于古隆起下斜坡至坳陷的构造,不仅生气高峰期提前,而且构造条件也远不与威远,所以经历30 余年对震旦系追索式勘探,均以无果而终.构造活动对聚集成藏的天然气的破坏与再调整作用在地质历史中已形成的天然气藏能否存在,决定于天然气藏形成后是否遭受破坏或改造.若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最后一幕构造运动则决定盆地的地质构造现状,是最终控制天然气区域性运移的时间,于是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继承性发展的构造,促使原有圈闭进一步发育定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如上述威远构造;另一种是构造活动比较强烈,改变了原来构造面貌,打破了已有的油气聚集平衡状态,使油气重新分配,如川东石炭系气藏.与此同时,由于天然气要求盖层和遮挡条件比石油更严密,强烈的构造运动直接造成气藏的破坏,如川东高陡构造的主体,出露地层老,嘉二段石膏层被剥蚀的构造圈闭,一般无石炭系气藏存在.四川盆地的构造定型是喜山期,一般都晚于侏罗系与其以下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通过该期构造活动的再调整作用,所以现今所发现气藏,基本上都是晚期成藏.天然气晚期成藏比石油成藏更普遍.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疏导与散失作用大量油气勘探事实表明,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双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即人们通常谓称的烃源断层与溢散断层.毫无疑问,断层切割地层,断层面与其伴生的裂缝,提供了渗流通道,促使油气运移,特别是天然气,由于它的流动性强,又具有弹性驱动〔流体势差条件下〕的特点,发生长距离运移,一旦有储层的圈闭存在,就能聚集成藏.所以,次生气藏比次生油藏更普遍,如川##区的蓬莱镇组等气藏.本来中上侏罗统河道砂岩储层,发育在大套红层泥岩中,距下伏上三叠统须五段煤系源岩约,如果缺乏烃源断层是很难成藏的.与此同时,断层在切割地层中,往往不仅破坏了圈闭的完整性,而且破坏了盖层和侧向遮挡条件,不利于油气保存,甚至使圈闭中已聚集的油气被渗漏散失.大量的地面油气苗或呈串珠状分散的油气化探异常,无不例外地说明,这种溢散断层〔包括伴生的裂缝〕对盖层,包括直接和间接盖层的破坏或者造成断层上、下盘疏导层〔储层〕对接而丧失了侧向遮挡条件.大量的断层研究表明,断层对油气的保存,一般地说,断层未切穿所有盖层〔即不通天〕;断层与其圈闭的搭配的〔断点〕低;断层上、下盘地层无疏导层;平缓断层比陡倾断层的上覆地层应力大〔闭合性好〕以与断层的性质、要素、发生与演化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对断层封闭性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2.地层特征四川盆地地层层系齐全、厚度大,具有多层系、多旋回的特点.盆地边缘主要分布元古界、古生界.大凉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岩浆岩出露,构成环绕四川盆地的周边.此外,华蓥山背斜核部有古生界出露;中生界遍与盆地内部;新生界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与现代河流的两岸.盆地基底为中上元古代前震旦系,主要由一套变质岩与岩浆岩组成,厚度1000m 至愈10000m.其上覆盖层的沉积时代齐全,总厚4000~12000m.四川盆地的构造发展与演化,决定了它的沉积物充填类型.古生代以拉张为主,以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在海侵早期,泥质岩类发育;海退晚期,盆地中部潮坪〔Z2dn、C2hl〕、礁〔P2ch〕相发育.中生代三叠纪盆地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以碳酸盐岩蒸发海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受海水频繁进退影响,滩相或潮坪相发育.印支早期〔T2 末〕海水退缩,上三叠统除在川西坳陷残留海相向湖相的砂、泥岩沉积外,中生代侏罗纪盆地转向挤压为主,在龙门山、大巴山前渊坳陷形成前陆盆地,其中川西坳陷形成巨厚的须家河组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最厚逾4000m〕;在大巴山前渊,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相沉积厚逾6000m.四川盆地的多旋回演化特征,决定了它的多生、储、盖组合.2.1烃源岩特征地壳中天然气与石油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但是,基于烃源岩的类型不同,其干酪根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含凝析油〕的数量和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天然气为主,通常称为气源岩;以藻类和低等水生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液态烃为主,通常称为油源岩.但随着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增高,形成石油的各类油源岩也是生成天然气的重要气源岩.根据岩相、岩性、有机质类型、可溶组分的组成、烃源岩构成和烃演化特征,四川盆地存在3 大类源岩:煤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系泥质岩和煤,是有潜在成烃远景的天然气源岩,即通常谓称的煤成气.据H/C 和O/C 原子比统计,煤系烃源岩属腐殖型〔Ⅲ型〕有机质,少部分滨海沼泽相煤属Ⅱ型有机质.煤系烃源岩除生气为主外,也可生成少量原油与凝析油.四川盆地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上二叠统、上三叠统,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4%、1.0%~1.5%,均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泥质岩〔非煤系〕烃源岩泥质岩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烃源岩类型.根据沉积环境和演化特点,又分以古生代为主的海相沉积黑色页岩烃源岩—寒武系和志留系;以中生代湖相沉积为主的泥质烃源岩—侏罗系.寒武系、志留系、侏罗系的泥质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67%、0.83%、0.88%,它们以Ⅰ型干酪根为主,Ⅱ型次之,少量为Ⅲ型.碳酸盐岩烃源岩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特别发育,从震旦系~中三叠统都有分布.但大多数有机碳含量低,热演化程度高,除了一些薄层烃源岩外,真正够格的烃源岩非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0.34%~0.94%〕莫属.除此,还有侏罗系湖相碳酸盐岩介壳灰岩〔有机碳含量0.34%〕.它们均属Ⅰ型和Ⅱ型干酪根.以上,有关有效烃岩的判识指标与评价方法,参见《天然气资源勘探》一书P34~36.资源评价结果根据2002 年最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四川盆地的石油总地质资源量为4.26×108t,剩余地质资源量3.57×108t;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5.35×1012m3;剩余地质资源量4.63×1012m3.1〕资源的层位分布特征石油资源均分布在侏罗系.天然气资源分布在侏罗系~寒武系,共12 个组系.其中,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三叠统和石炭系相对丰富,约占盆地的51%;其次是侏罗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分别占盆地的8%~9%;资源量最少的层系是下古生界和震旦系,分别占盆地的2%~3%.2〕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石油资源仅分布在盆地的川中、川东和川北3 个区块.其中,川中区块最多,占盆地的48%;川东和川北区块分别占盆地的29%和23%.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盆地的6 个区块.川东区块最为丰富,占盆地的43.26%;其次依次是川西〔占23.46%〕、川中〔占12.43%〕、川北〔占9.65%〕、川西南和川南区块〔分别占6.22%和4.98%〕.3〕资源的深度分布特征四川盆地石油资源基本分布在3000m 内.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2000~3500m 中深层,约占41%;次为3500~4500m 的深层,约占31%;小于2000m 的浅层和大于4500m 的超深层,各占14%左右.此外,从天然气成因看,以海相油型气为主,约占盆地的71%;其次为煤型气,约占25%.从天然气地理环境看,有49%的资源分布在丘陵地区;次为山区,约占38%;平原区仅占13%,且主要集中在川西区块.2.2储集层特征四川盆地已发现的储集层从震旦系到上侏罗统计有25 个之多,随着新区、新的领域勘探,新的储集层还在继续发现.从岩石类型讲主要是碳酸盐岩,次为碎屑岩,罕见玄武岩.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中三叠统至震旦系,包括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段、雷一 1 亚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嘉五段、嘉四 1 亚段、嘉三段、嘉二3 亚段、嘉二2 亚段、嘉二1~嘉一段和飞仙关组的飞一~三段;上二叠统的长兴组,下二叠统的茅口组和栖霞组;石炭系的黄龙组;下奥陶统;寒武系洗象池组、遇仙寺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等,均属于海相碳酸盐岩.另有下侏罗统的大安寨介壳灰岩,属湖泊相碳酸盐岩.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1〕有利的沉积相国内外已发现的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浅水台地相、蒸发海台地相、滩坝相、生物礁相和藻成因白云岩相中.四川盆地也无例外,如震旦系潮坪相粘连藻白云岩,石炭系潮坪相白云岩,长兴组生物礁相白云岩,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滩鲕粒白云岩,嘉陵江组粒屑滩白云岩以与雷口坡组潮坪相白云岩等,这些有利沉积岩相经过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晚期成岩作用以与构造期改造,原生孔隙几乎殆尽,而保留了各式各样的溶蚀孔、洞、缝、喉道,一般形成裂缝~孔隙型或孔〔洞〕隙型储渗体.2〕有利的成岩作用有利的成岩作用,包括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早、晚期成岩等作用.实压、压溶、胶结、充填作用等,对储集空间产生不利的影响.准同生期在其海〔湖〕底、潮上,大气淡水产生混合水环境,易形成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特别是对上述有利的碳酸盐岩沉积相带更为有利.早期成岩和晚期成岩作用,分别发生在浅埋藏和中深~深埋藏环境,受大气淡水、地层水性质、有机质演化和地温、地压等因素影响,产生埋藏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化、大气淡水溶蚀和有机酸溶蚀等作用,促使孔隙体积增大.表生成岩作用,是受构造抬升运动影响,进入表生成岩环境,使已固结成岩地层遭受风化淋滤、剥蚀,在古岩溶渗流带和潜流带顶部形成溶蚀孔、洞、缝,有利于储集层发育.四川盆地震旦纪末的桐湾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下二叠世的东吴运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等,都在相对应地层的剥蚀面附近形成了风化壳,有利于碳酸盐岩孔洞~裂缝型储层发育.3〕构造作用四川盆地自中三叠世末至今,发生的印支~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从形成盆地雏形直到定型,由于东南方向的太平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印度板块与亚殴板块的碰撞,在强大挤压应力作用下,伴随褶皱、断裂产生了大量的挤压、扭压裂缝,在力学中和面以上属张开性质,对储层,特别是致密层段改造产生重要的影响.据研究,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岩石力学性质〔脆性〕、岩石成分〔质纯〕、地层厚度〔薄层〕等密切相关.因此,四川盆地二、三叠系中的性脆、质纯、薄层、致密碳酸盐岩的裂缝型储层发育〔表2-1〕.碎屑岩储层碎屑岩储层发育于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砂岩.包括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厚层块状砂岩,侏罗系下统的珍珠冲段、凉高山段,中统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上统的蓬莱镇组薄砂层.控制有利碎屑岩储层发育的因素有:1〕有利的沉积相。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日益受到全球。
我国对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四川盆地作为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其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备受。
本文将围绕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展开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四川省和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区。
盆地内地形复杂,山脉、丘陵和高原等地貌交错分布。
四川盆地的形成始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四川盆地内的地层结构复杂,由志留纪到第三纪地层均有发育。
其中,志留纪和二叠纪地层为页岩气的主要储层。
这些地层在沉积环境中处于适宜的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四川盆地的气源条件十分优越,其中古生物化石和有机质是页岩气形成的主要来源。
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这些有机质会发生降解和裂解,形成大量的页岩气。
同时,四川盆地的煤系地层也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气源。
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对页岩气的形成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泥岩和灰岩等。
这些岩石类型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页岩中的多种矿物成分也对页岩气的生成和储集产生影响。
储层物性是影响页岩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川盆地内的页岩储层具有较好的物性条件,包括高渗透率、高孔隙度和低含水饱和度等特征。
这些特征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和开采。
本文从四川盆地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出发,对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具备了志留纪和二叠纪地层发育、优越的气源条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以及良好的储层物性等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为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
但是,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备受。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一、本文概述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具有丰富油气资源的沉积盆地。
其下古生界地层发育完整,沉积了丰富的烃源岩和储集层,为油气的生成和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由于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复杂,油气勘探难度较大,因此,对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油气地质条件,包括烃源岩特征、储集层特征、盖层特征以及油气运移和聚集规律等。
通过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对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油气勘探前景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文章将首先介绍四川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发育、构造演化以及沉积环境等。
然后,重点分析下古生界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估其生烃潜力。
接着,研究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含油性,评价其储油能力。
对盖层的封闭性能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综合分析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规律,评价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油气勘探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取得新的突破。
二、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地层特征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的叠合盆地。
其下古生界地层发育齐全,主要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这些地层在盆地的不同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分布和发育特征。
寒武系地层在四川盆地中广泛分布,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夹有少量的碎屑岩。
这一时期的沉积环境多为浅海相,地层中富含化石,是研究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窗口。
奥陶系地层则主要发育在盆地的东部和南部,以碎屑岩为主,夹有碳酸盐岩。
奥陶纪时期,盆地经历了多次海平面升降,形成了多个沉积旋回,地层中可见丰富的生物化石和沉积构造。
志留系地层在盆地中分布较为局限,主要出露在盆地的边缘地区。
这一时期的地层以碎屑岩为主,沉积环境多变,既有深海相沉积,也有浅海相和滨海相沉积。
成都市地质构造及背景1
扬子地块岩石圈显示为高速、坚固和稳定特性,而松 潘——甘孜地块为低速、软弱及易于破碎。在松潘——甘孜 地块中,中地壳内普遍存在一个低速层,它是引起中上地壳 推覆运动的滑脱层,龙门山的推覆构造就是上部地壳仰冲的 结果。低速层在龙门山推覆体内有所抬升,使脆性上地壳有 所减薄并发生破裂。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为14 km,正好位于 龙门山推覆体的映秀——北川主中央断裂带上。
成都断陷盆地的基岩主要为白垩纪砂泥岩和第三纪 碎屑岩,盆地内充满了第四纪冲积、洪积物,形成了成 都平原。成都断陷盆地具有不对称的特点,第四纪北西 厚南东薄,竹瓦铺至茶店子间为第四纪最厚的中心沉陷 区,其两侧分布受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和蒲江——新 津——德阳隐伏断裂所控制,第四纪沉积等厚线长轴方 向沿龙门山作N 30°E方向延伸,最大厚度达541米,在 郫县竹瓦铺附近。
成都盆地内分布有多条断层,这些断层有的部分出露地 表,有的则全部隐伏于第四纪覆盖层之下,延伸方向以北 东—南西向为主,规模较大,一般延长在30km以上,多表 现为逆冲断层。盆地东部逆冲断层一般消失在中三叠统雷口 坡组(T2l)构造滑脱层中,以向南东倾斜,向北西逆冲的 断层为主,且规模较大。盆地西部的逆断层多构成叠瓦式组 合,呈前展式扩展。逆冲断层均系中更新统以来(18万年) 以来的活动断层。
1.2 深部构造背景
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岩石圈结构与性质存在 重大差异。研究表明,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 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正好是莫霍界面深度明显变化的地带, 亦即地壳厚度变化的梯度带。莫霍界面的深度由四川盆地西 缘的42 km左右,到松潘—甘孜地块的腹地增大到60 km以 上,跨龙门山形成一个莫霍界面下降约15~20 km深的陡降 带
1.3 区域动力学环境
四川省康定市二郎东石膏矿地质构造特征
四川省康定市二郎东石膏矿地质构造特征发布时间:2021-06-10T14:52:35.633Z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4月作者:曾琨,姚伟,冯娜[导读] 四川省康定市二郎东石膏矿位于扬子陆块(西缘)→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Ⅰ)—金汤弧型滑脱—推覆带(Ⅰ3)西南端。
区域上受(盐井—捧达)弧形断裂带控制。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二地质队曾琨,姚伟,冯娜 611730摘要:四川省康定市二郎东石膏矿位于扬子陆块(西缘)→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Ⅰ)—金汤弧型滑脱—推覆带(Ⅰ3)西南端。
区域上受(盐井—捧达)弧形断裂带控制。
南西为拉角沟逆冲-推覆构造,以北为鸭公沟断层。
断裂构造对矿体南部有一定的错动作用,小型断裂构造对矿体局部有轻微的破坏作用。
二郎向斜南东翼的次级构造—二郎东背斜对石膏矿体的形态塑造和产状变化起到了极大作用。
关键词:二郎东石膏矿;构造;四川省康定市1、前言四川省康定市二郎东石膏矿普查是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二地质队完成的四川省地勘基金地质找矿项目,实施时间为2012年—2016年。
2、交通位置矿区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50°方向直距50km处,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三合乡赤绒村境内,距离成都约340km,距离康定市约90km。
康定市区沿G318国道至瓦斯沟口有大约30km,瓦斯沟口沿S211省道至三合乡有大约35km,三合乡至赤绒村有大约15km土石公路,赤绒村至矿区无公路,仅有10km山路相连。
3、地质构造3.1大地构造位置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西缘)→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Ⅰ)—金汤弧型滑脱—推覆带(Ⅰ3)西南端。
3.2 区域构造(1)矿区区域上受(盐井—捧达)弧形断裂带控制,位于断裂带的北西段。
该断裂带为金汤弧形滑脱-推覆带(Ⅰ3)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Ⅰ2)及康滇基底隆起带(Ⅰ1)之间的边界断裂带。
断裂带北西端为(吆堂子—跃坝)弧形断裂带切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地质构造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它跨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北部为古亚洲构造域。
四川境内东、西部构造分带明显,大致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准地台(台区),以西是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槽区)。
此外,玛沁、略阳、城口、房县一带以北属秦岭褶皱系。
东部扬子准地台基底具双层结构,下构造层为结晶基底,由康定群及其相当岩群组成,同位素年龄 19 — 29.5 亿年。
上构造层是褶皱基底,由会理群及其相当岩层组成,同位素年龄 8.5 - 17.0 亿年。
西部槽区也发现上构造层岩群,如恰斯群,它与会理群相似。
东部台区的盖层是上震旦统-中三叠统,属海相地台型沉积。
西部槽区的震旦系-三叠系为冒地槽型沉积。
各类构造形态及空间分布,东西两部明显不同。
台区川中为舒缓斜、穹隆与向斜,川东为梳状褶皱,川东南是垛状褶皱,川西北为短轴褶皱。
西部槽区构造线多为北西和北北西向,或呈向南凸出的弧型褶皱。
四川地质构造孕震形势图
为了更好地普及地震地质知识,我们特作此图。
这里我还想用几句通俗易懂的话简单地解释一下。
(1)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
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换句话说,本来还需
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
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
提前达到了。
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即今后几年重
点的防范区域。
(2)松潘-甘孜地块像一个巨大的抽屉,两边是水平走滑断层(北边的昆仑山断裂和南边的鲜水河断裂,前端是龙门山推覆(斜冲)断裂。
过去两千年,这个“抽屉”的前端被坚硬的彭灌杂岩顽强地抵着,龙门
山中部相对稳定。
5.12那天“抽屉”的前端向东猛冲了几米,“抽屉”
两侧的走滑运动今后也要跟上,以免落后。
加之西边的青藏高原还紧
紧地在后面推着,前拉后推,“抽屉”那有不动之理?
-------------------------------------------------------------------------------
2008年7月7日补
据路透社7月7日报道,美国地质学家在7月6日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指出,今年5月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令该地区重要地质断层应力恶化,可能在超过240公里外引发大的余震。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汤姆-帕森斯(Tom Parsons)和他的同僚们在文章中
写道,“2008年5月12日四川东部地区发生的7.9级地震已造成惨重损失,它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引发大的余震,因为它令四川盆地内及周遭的重要断层破坏应力显著增加。
”
Ulster 大学地球物理学家约翰-迈可克劳斯基(John McCloskey )表示,(汶川)这样大的地震导致周围的岩石变形;帕森斯研究小组在文章中演示了他们的计算方法,并清楚地展示出,有数个大的断层应力已增大到足以引发其它大的地震,其中有一些计算应力已超出根据以往报告可引发大地震应力的数倍。
目前,地震学家表示,已录得汶川地震后已发生了至少150次4级以上的余震,最大震级6级,6.9级余震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汤姆-帕森斯研究小组发表的文章标题为:Stress changes from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ncreased hazard in the Sichuan basin, by T. Parsons, C. Ji, E. Kirby, published in Nature, July 7, 2008, 请点击: Nature 2008-07-07(pdf文件).
汤姆-帕森斯等的文章主要结论有: 7.9级大地震后,7.0级左右的余震在一两年后都有可能发生,重点防范的地区是:鲜水河断裂、东昆仑断裂、雅安断裂、成都盆地内部的熊坡断裂和成都东南的龙泉山断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