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拼接)
故宫的建筑工艺古代技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故宫的建筑工艺古代技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故宫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宫殿之一,其建筑工艺展示了古代技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宫的建筑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独特魅力。
故宫的建筑工艺采用了众多的传统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木结构工艺。
在古代中国,木材被广泛建筑中使用,而故宫的建筑工艺则将木材工艺发挥到了极致。
故宫的建筑结构复杂而精细,采用了榫卯结构和斗拱相承的特殊技术。
这种结构方法不使用任何金属连接件,完全凭借木材的榫卯融合,使得整个建筑结构稳定而坚固。
这一木结构工艺的应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也为故宫的精美建筑形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故宫的建筑工艺还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细腻与精致。
宫殿的屋檐、门窗、雕梁画栋等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特别是屋脊上的瓦当,经过精心雕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形象,形态优美,栩栩如生。
这些细致的装饰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纯熟的艺术技巧。
通过精心设计和杰出的工艺,故宫的建筑工艺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致美学和浓厚文化内涵。
另外,故宫的建筑工艺还注重色彩的运用。
故宫的墙壁多以红色为主色调,这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中的一大特点。
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也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在红色基调的映衬下,故宫的金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这种色彩运用不仅让故宫建筑更加富丽堂皇,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色彩的独特感知和追求。
此外,故宫的建筑工艺还注重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宫殿的布局和整体结构,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对称美的追求。
例如,故宫的大殿和其他建筑物均是以中轴线为对称轴进行布局,左右对称,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气势。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使得故宫的建筑风格统一而和谐,也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平衡和谐的追求。
总结起来,故宫的建筑工艺展示了古代技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其木结构工艺、细腻的装饰工艺、精选的色彩运用以及对称与平衡的布局原则,都使得故宫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中国古代地庭院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艺术一、庭院的布局①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深似海”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②建筑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
中国古代拼接方法
中国古代拼接方法
中国古代拼接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
1. 对接拼接:将两块或多块物料的对接部分相互嵌套,通过榫卯、卯榫、榫头等方式进行连接。
这种方法常用于木结构建筑中,如榫卯结构的木屋、木桥等。
2. 缝合拼接:将两块或多块物料的边缘部分相互缝合,通过针线、线扣等方式进行连接。
这种方法常用于纺织品、皮革制品等的制作中。
3. 粘合拼接:将两块或多块物料的表面涂上胶水或粘合剂,然后将它们粘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常用于陶瓷、玻璃等材料的拼接中。
4. 焊接拼接:将两块或多块金属物料的表面加热至熔化状态,然后使它们相互融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常用于金属制品的制作中。
5. 衔接拼接:将两块或多块物料的特定部分进行凹凸相互衔接,通过插入或套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这种方法常用于陶瓷、石材等制品的拼接中。
这些古代拼接方法在中国的历史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演化出多种特色的拼接技术和工艺。
中国古建筑(环艺) PPT
科学性-永定土楼
5
艺术性-古代园林
6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北京典型的四合院 住宅,可以说是一 个中国封建大家庭 在建筑上的缩影
7
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8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原 始 社 会
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从 穴居、巢居开始,逐步地掌握 了一些营建房屋的技术,并利 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 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形成 了最早的房屋。
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为保持建筑物正 中开门的特征,所以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在间数 中,往往以“九五”象征帝王之尊(面阔九间,进 深五间)。
27
面 阔 五 间(六根柱子面阔五间)
28
(3)台基(基座)
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鹿回头
高台基高于低台基; 级数多高于级数少; 汉白玉高于其他台基; 须弥座高于其他台基; 有栏杆栏板高于无栏杆栏
10
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 奴隶社会
商朝后期,奴隶主们已 经开始建造大规模的宫 室和陵墓。
到了西周以后的春秋时 代,统治阶级营造了许 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 城市,这些城市的城壁 用夯土筑造,宫室则多 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 过商、周以来的不断改 进,从此成为中国建筑 的主要结构方式
板。
29
须弥座台基与汉白玉台基
30
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思想
1、四种观念 (1)天人合一的观念; (2)敬天祀祖的礼制观念; (3)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 (4)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
2、两大特色 (1)平面构图。(2)木结构建筑,并辅以砖 瓦。
中国古代拼接方法
中国古代的拼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中国木工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拼接方法。
它通过在两个或多个木材的端面上雕刻出榫和卯,然后将它们相互嵌合,形成稳固的连接。
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和木质工艺品中。
2.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拼接方法。
它通过将多个石块或木材按照特定的形状相互拼接,在建筑物的梁柱之间形成弯曲的结构,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3. 鞍口榫结构:鞍口榫结构是中国古代木工技术中的一种高级拼接方法。
它通过在木材的端面上雕刻出特殊形状的凹槽和凸起,然后将它们相互嵌合,形成紧密的连接。
鞍口榫结构常用于制作高档家具和建筑构件。
4. 箩卜头结构:箩卜头结构是中国古代木工技术中的一种特殊拼接方法。
它通过在木材的端面上雕刻出圆形的凹槽和凸起,然后将它们相互嵌合,形成紧密的连接。
箩卜头结构常用于制作漏斗、盖子和容器等物品。
这些古代拼接方法在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和工艺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对现代木工技术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1。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艺术一、庭院的布局①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深似海”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②建筑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一、审美意识的独特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意识注重整体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
古代建筑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力求营造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美感。
同时,中
国古代建筑也注重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常常受到风水学
的影响,追求祥瑞吉祥的寓意。
二、建筑布局的对称性和规整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通常追求对称、规整和整体的均衡美。
建筑的平
面布局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即所谓的“三间式”布局,指的是中间
的主体建筑和两侧的辅助建筑之间通过轴线对称排列。
这种布局形式体现
了一种规整的美学观念。
三、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精细性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结构安全和材料精细。
木结构是古代建筑的主要结
构形式,通过工匠的巧妙设计和拼接技术,使建筑具有坚固的结构,又能
保持轻巧灵活的特点。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常使用砖石、木材、瓦片等材料,这些材料经过精心的处理和加工,使建筑具有雅致的质感。
四、装饰艺术的丰富性
五、园林建筑的理念和技艺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建筑融
入了诗词、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注重创造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环境。
园林建筑以山水为主题,以石雕、假山、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手法
表达出自然景观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是以整体和谐、平衡美、装饰精雕细琢、追求自然和谐等特点为主。
这些美学特征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建筑组合方式
中国古建筑的组合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院落式组合**: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方式。
多个庭院和建筑相连组成,常用于宫殿、寺庙、府邸等大型建筑。
通过院落的布局和建筑的位置来表达权威、尊贵和崇高的意义。
2. **串联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常见于山地建筑,如福建土楼。
由于地势的限制,建筑采用串联的方式,一楼托二楼,层层叠叠,外观独特。
3. **群组式组合**:这种方式主要见于宫殿建筑群中,以主殿为中心,配以廊、庑、楼、阁等建筑,形成一组严谨的建筑群。
如故宫的建筑群,以乾清宫为中心,左右对称,层层展开。
4. **自由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常见于园林建筑,建筑师遵循自然地形,结合山水、花木、石材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灵活多变的建筑空间。
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等。
以上就是中国古建筑的几种组合方式,这些方式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图文并茂+明暗与立体
教学目标
• 1.知识:学会运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
• 2.技能:学习用绘画表现自编故事的形式特 点,通过创作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物 动作的画法。
• 3.情感:通过画自编故事,使学生从生活中 体会真、善 、美。
故事画的创作步骤
把纸对折一下, 我们发现了什么变化?
明和暗有了 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对比非常强烈的明 暗变化。
把纸揉 皱了,又会发 生什么变化?
纸上出 现了丰富的明 暗变化。
通过以上四步的观察,我们能够总结出, 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 一定的明暗变化。
如果我们用笔,把这种深浅不同的明与 暗表现出来,就能画出具有立体感的物 体。下面我们以石膏球体为例了解一下 用笔表现所需要的几个要素。
第五步:整理完成。
课上作业
进行素描石膏正方体的创作。
注意: 灰调的多少 高光的位置 明暗交界线是否准确 投影是否准确 反光的亮度。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 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 变化表现石膏集合体的立体感,希望 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 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 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外
建
群
装
观
筑
体
饰
造
结
布
色
型
构
局
彩
外观造型
我国古代建筑 由屋顶、屋身和台 基三部分组成。屋 顶的样式有多种; 屋身正面多为开敞 的门扉;台基常以 白石雕刻而成,配 以栏杆和台阶。
屋顶 屋身 台基
建筑结构
我国古代建筑主要 采用木结构,它的基本 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 成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手法与设计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手法与设计特点古代中国的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艺术手法和设计特点独具一格,对后世的建筑、艺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从简陋的茅草屋到宏伟壮丽的宫殿、庙宇和园林,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设计特点。
I. 古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可以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建筑都很简单,以茅草和土坯为主要材料,建造方式也很简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更为坚固耐用的材料如砖石、木材等,并发明了更加先进的建筑工具和技术。
商周时期,中国建筑技术开始进入成熟期,宫殿、城墙等建筑开始兴起。
这时期的建筑具有极强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装饰相对简单。
随着汉代的到来,建筑艺术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宫殿、陵墓、寺庙等建筑都具有更为华丽的装饰和精致的工艺。
唐宋时期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黄金时期。
在此期间,建筑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宫廷建筑、庙宇、画廊、园林等建筑都呈现出极为细腻多彩的装饰手法和巧妙的布局设计。
明清时期,古代中国建筑的建造技术和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各地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II. 古代中国建筑的设计特点古代中国建筑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式样严谨古代中国建筑的结构式样通常采用榫卯结构或者斗拱结构,各部件之间拼接严谨。
建筑中的梁、柱、墙等部位均有规定的位置和功能,形成了一种严谨统一的结构。
2. 意蕴深刻古代中国建筑的设计注重意蕴和内涵,建筑中的花鸟、动物、文字等图案常常与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3. 象征意义古代中国建筑的设计常常采用象征意义丰富的元素,如龙、凤、狮子等。
这些元素在建筑中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具有象征丰富的文化内涵。
4. 色彩丰富古代中国建筑的色彩很丰富,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官方建筑和民间建筑都采用了大量的彩画和彩瓦,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文化和审美趋向。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作业(附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作业(附答案)1 平面布局单选题:1、下列哪项属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主要特色之一:A.建筑群的组合 B.精美的单栋建筑C. 庭院的多种组合D.房间按功能分区答案:1.A多选题1,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主要有哪几种方式?A.纵向递进式 B. 辐射扩散式C.横向递进式 D. 自由散布式答案: 1.ACD2 艺术形象(造型特点)单选题:1,中国古代建筑的式样是指______。
A.单体建筑造型B.建筑屋顶造型C.建筑外观风格D.建筑装饰特点答案:1.B多选题:1.中国古代建筑外观造型的基本特点是______。
A.大屋顶 B.斗拱C. 三段式D.多种屋顶式样答案:1.ACD3材料和结构的特点单选题1、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材料是()。
A,以砖为主 B,以土为主 C,以木为主 D,以石为主答案:1、C4装饰艺术特点单选题1,中国古建筑中的“三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砖雕 B,木雕 C,根雕 D,石雕答案:1、C5 城市规划特点单选题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制度和思想,主要体现的是()。
A,政治性因素 B,商业因素 C,人口的因素 D,军事战争答案:1,A6,中国古代建筑制度单选题1,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样式的最高等级是()。
A,悬山 B,歇山 C,庑殿 D,硬山答案:1,C多选题1,中国古代建筑制度化的主要内容表现为()。
A建筑等级制度 B 建筑地域性分区制度 C建筑风水制度 D工官制度2,中国古代建筑等级表现在()。
A屋顶样式 B房间数 C开间数 D建筑色彩 E建筑高度 F彩画样式3,彩画样式有哪些()。
A龙凤彩画 B 和玺彩画 C旋子彩画 D花鸟彩画 E苏式彩画答案:1,AD 2,ACDF 3,ABCE7,中国古建筑的地域特色单选题1,中国建筑的地域特色体现在建筑的____________。
A、平面布局B、外观造型C、结构、材料、装饰艺术D、ABC都有体现。
2,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有哪些类型________________。
古建筑的名词解释
古建筑的名词解释古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丰富内涵。
它们凝聚着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建筑美学的追求。
以下是对古建筑常见名词的解释,带你深入了解这一千年古老的建筑艺术。
1. 亭台楼阁: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亭台是指建在水面上的小型建筑物,常用于赏景或休憩。
楼阁则是高耸入云的建筑,除了供人休息观赏外,也常用于仪式和娱乐活动。
2. 角楼:角楼是古代城墙或城门中的一种建筑物。
它位于城墙或城门的拐角处,通常用作防守和瞭望。
角楼形式多样,既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圆形、六角形甚至多边形的。
3. 台基:台基是支撑古建筑主体的基座。
它通常是石砌的,用于提高建筑的高度和稳定性。
台基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建筑的规模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4. 梁柱:梁柱是古代建筑中承担荷载的结构构件。
梁是横向承载力的主要构件,通常横跨在柱子之间,起到支撑和分布力量的作用。
柱子则是直立的纵向承重结构,起到支撑梁和屋顶的作用。
5. 彩绘:彩绘是古建筑装饰中常见的一种技法。
通过将颜料涂在墙面、梁柱等建筑元素上,使建筑物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彩绘可以表达建筑物所代表的题材、历史故事和宗教信仰等,是古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6. 青砖:青砖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
它由粘土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呈现出青灰色的外观。
青砖既坚固耐用,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广泛应用于屋顶、墙壁和地面的建造。
7.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拱形结构。
它由多个拱石构成,形成一个类似梯形的结构。
斗拱不仅可以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还可以增强建筑的美观度,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寺庙、宫殿和园林建筑中。
8. 花样木构:花样木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传统的木结构形式。
它采用木材进行雕刻和拼接,形成具有装饰性和结构性的木构件。
花样木构常用于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造型,展示了古代木工的高超技艺。
9. 石雕:石雕是利用石材进行雕刻艺术的一种形式。
古代建筑中的装饰艺术
古代建筑中的装饰艺术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体现了建筑的功能性,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装饰艺术作为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注重美学效果,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本文将从古代建筑中的装饰艺术角度来探讨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一、雕刻艺术雕刻艺术是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古代建筑的门额、柱子、梁架等部位,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作品。
古代建筑雕刻多以花鸟、人物和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将这些题材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建筑之上。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增添了建筑的艺术美感,更凸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彩绘艺术彩绘艺术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方式。
在古代宫殿、寺庙等建筑中,壁画和彩绘经常出现在墙壁、天花板等部位。
这些彩绘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构图,将丰富多彩的图案和故事展现在眼前。
彩绘艺术不仅使建筑更加美丽,还起到了宣扬文化、教育民众的作用。
三、瓦当艺术瓦当艺术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独特装饰方式。
在古代建筑的屋脊、檐角处,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瓦当。
这些瓦当形状各异,有的是动物形象,有的是花草图案,有的是神话故事的场景。
瓦当既起到了装饰建筑的作用,又具有保护建筑的功能。
瓦当艺术的精湛和独特性,是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木构件艺术木构件艺术是古代建筑中的重要装饰元素之一。
在古代建筑的梁架、门窗等部分,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木构件。
这些木构件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展现了中国古代木工艺术的精髓。
木构件的雕刻和拼接工艺,使得古代建筑更加精细和华丽,成为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五、砖雕艺术砖雕艺术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方式。
在古代建筑的墙壁、门窗等部位,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砖雕作品。
这些砖雕作品形状各异,有的是人物形象,有的是花鸟图案,有的是几何纹样。
砖雕艺术通过砖块的雕刻和拼接,将精美的图案和故事展现在建筑之上。
砖雕艺术的精湛和独特性,是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石雕艺术石雕艺术是古代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方式之一。
搭石的优秀教案
搭石的优秀教案搭石是指利用石块进行堆叠拼接而成的一种建造方法,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搭石不仅在建筑领域中应用广泛,而且也是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介绍一份关于搭石的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搭石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认识搭石在古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搭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搭石实践活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石块、木块、胶水、尺子、铅笔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有关搭石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搭石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搭石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搭石有更直观的了解。
3.实践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石块和木块,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尝试搭石的方法和技巧,并尝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简单的搭石作品。
4.展示和交流(10分钟)让每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搭石作品展示给其他小组观看,并进行交流和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讨论和分享,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5.总结和评价(5分钟)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和引导。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四、教学延伸1.邀请专业的搭石工匠或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搭石表演或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搭石的技巧和艺术。
2.组织学生参观搭石作品集中的地方,如古建筑、石窟等,激发学生对搭石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组织学生进行搭石比赛,通过比赛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搭石的概念和历史,并能够亲身体验和实践搭石的过程,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展示和交流活动,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中国古代建筑拼接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拼接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拼接方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建筑艺术博大精深,被誉为人类建筑文化的瑰宝。
在古代,人们发明了许多独特的建筑拼接方式,其中的奥妙令人惊叹。
从材料分类来看,中国古代的建筑材料主要分为木、石、砖和土,在它们之间的组合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拼接方式,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木构建筑的拼接方式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主要采用榫卯结构,这种拼接方式具有天然的弹性,可以有效地缓解地震带来的冲击。
榫卯结构主要由“榫”和“卯”两部分组成。
“榫”是指在木材的端部雕刻成一定的形状,用于承载力荷的零件,“卯”是指在木材的侧面开出一定的槽口,让“榫”嵌入其中,达到紧密的拼接效果。
这种拼接方式在古代的建筑中广泛应用,如故宫的房梁和柱子都采用了榫卯结构。
石材建筑的拼接方式中国古代的石材建筑采用的是榫接和镶嵌两种方式。
榫接是指将石块的表面切割成一定的形状,通过榫头和榫眼的相互咬合来实现石块之间的连接。
而镶嵌是指将石材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用铜裹住,并通过夹持的方式固定在墙体上。
这种方法在明清时期较为流行,镶嵌的石材多为龙凤、花卉等图案。
砖瓦建筑的拼接方式砖瓦建筑的拼接方式主要有垛口、椽子和榫嵌三种。
垛口是指将砖头竖向交错摆放,相互咬合形成的锯齿状缝隙,让墙体更加坚固牢固;椽子是指搭建在房梁之间的横向砖瓦构件,采用半圆形的拼接方式,使得结构更加牢固,同时还能美化建筑外观;榫嵌是指将砖头通过榫眼和榫头连接起来,形成直线或者弧形的拱券结构。
土建筑的拼接方式土建筑主要采用“夯土法”或“夹墙法”,其中“夯土法”是指将湿润的泥糊夯实到厚木板上,夯压过程中要不断浇水以增加韧性和灌注度。
而“夹墙法”是指将夯土和竹条夹在两块木板之间,形成一道约30厘米宽的墙体。
这种方法在地震时具有比较好的抗震性,因此在青海震区仍有很多这种结构的土楼保持完好。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建筑拼接方式在现代的建筑中仍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带给人们舒适的居住体验,也展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术木构与石构的建筑技艺
中国古代建筑术木构与石构的建筑技艺中国古代建筑术源远流长,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精湛木构与石构建筑技艺。
这些技艺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建筑水平,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分析中国古代建筑术中木构与石构建筑技艺的特点和发展。
一、木构建筑技艺木构建筑技艺是中国古代建筑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榫卯结构为基础。
古代中国人精湛的木工技艺使得木构建筑能够承受巨大的重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震性。
古代中国的木构建筑在结构上分为檩式和斗拱式。
檩式建筑以横梁和纵梁组成的檩架为主,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如宫殿和寺庙。
而斗拱式建筑采用了斗拱的结构,能够更好地分散重力,适合用于桥梁和楼台等建筑。
木构建筑技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斗拱技术。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由多个石块或木材垒砌而成。
斗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结构可以使整个建筑更加稳固,并且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二、石构建筑技艺石构建筑技艺在中国古代建筑术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石构建筑以石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通过雕刻和拼接来完成建筑结构。
石构建筑技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
古代中国人发现了石头的硬度和耐久性,开始使用石材来建造耐久的建筑物。
石构建筑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石材的开采、切割、打磨和拼接等工序,技艺十分繁琐。
石构建筑技艺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城墙。
城墙要求高度牢固和防御力强,因此需要使用坚固的石块来建造。
通过巧妙地拼接和固定石块,古代中国人成功地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城墙,如万里长城。
三、木构与石构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术在木构和石构建筑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即木石结构。
木石结构将木构和石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木构建筑的灵活性,又兼具了石构建筑的稳定性。
木石结构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统治者展示权威和地位的象征。
宫殿建筑通常采用木构作为主要结构,而利用石构来加固和装饰。
制作榫卯斗拱结构模型作文
制作榫卯斗拱结构模型作文《制作榫卯斗拱结构模型:一场有趣的手工挑战》榫卯斗拱结构,那可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神奇存在,就像是一个超复杂又超酷的积木组合。
我心血来潮,打算制作一个榫卯斗拱结构模型。
当我把那些被称为“榫”和“卯”的小木块拿在手里时,感觉就像拿到了神秘的魔法拼图碎片。
这些小木块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其实各个都大有乾坤。
我坐在我的小桌前,桌上堆满了工具,像锯子、砂纸、小锤子啥的,看着就有干活的架势。
我开始摆弄那些木块,先拿起一块当成主体,这就像在选房子的顶梁柱一样。
然后我瞅准一个带有凹槽的“卯”木块,打算把一个小“榫”木块塞进去。
嘿,我以为这就跟把钥匙插进锁眼一样简单,哪知道这个小榫木块倔强得很,怎么就是塞不进去。
我瞅着他俩干瞪眼了好一会儿,感觉这两个木块在互相较劲儿,谁也不服谁。
我仔细一观察,发现原来是榫木块的边角有点粗糙,比卯口稍微大了那么一丢丢。
得嘞,我只能拿出砂纸开始打磨,就像给这个小榫木块做按摩似的。
我一下一下在砂纸上磨着,还不小心磨到了自己的手指头,那一瞬间疼得我直咧嘴。
不过我可没被这点小挫折打败,毕竟我的目标可是打造出超酷的榫卯斗拱模型。
磨了几下再试,嘿,这次榫木块听话多了,轻轻松松就被我塞进了卯口里,那种感觉就像打赢了一场小战役。
有了这个成功的经验,我干得更起劲儿了。
慢慢地,我的斗拱结构开始有了雏形。
那些木块你挨我、我挨你,靠着榫卯紧密地契合在一起。
我一边做一边想象着古代的工匠们,他们没有那么多先进的工具,却能建造出宏伟的建筑,那得多厉害啊。
我这一个小小的模型就搞得我手忙脚乱的,他们可是在建造真正的大家伙呢。
几个小时过去了,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塞不进、磨一磨、再塞的过程后,我终于制作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榫卯斗拱结构模型。
虽然它没有古建筑上的斗拱那么精美高大,可那也是我花费了很多心血的成果啊。
我把那个小小的模型捧在手里,就像捧着稀世珍宝一样,毕竟这可是我跟那些倔强的木块斗智斗勇的见证呢。
榫卯节点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榫卯节点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榫卯节点类型是一种在木工工艺中常见的连接节点类型。
它通过将一个凸出的部分(榫)和一个凹进的部分(卯)相嵌合,来实现构件之间的连接。
榫卯节点常用于木结构建筑、家具制作和木制工艺品中,具有稳固、美观和便于拆装的特点。
在木工工艺中,榫卯连接是一种传统且经典的连接方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连接手段,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榫卯节点的巧妙组合和拼接,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木制构件,展现出木材的自然美和艺术价值。
不同的榫卯节点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常见的榫卯节点类型包括榫卯榫、榫卯卯、榫卯榫卯等。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形式和使用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榫卯节点类型进行介绍和分析。
通过对它们的结构特点、连接方式和应用案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榫卯节点在木工工艺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榫卯节点类型的特点和应用,为木工工艺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榫卯节点类型,希望能够推动木工工艺的发展与创新,提高木制品的质量和设计水平。
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榫卯节点类型,并对它们的结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范围进行分析和讨论。
最后,我们将对榫卯节点类型的意义和应用进行总结,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榫卯节点类型的原理和应用,为实际工作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无论是从事木工工艺行业的从业者,还是对木材加工和木制品设计感兴趣的爱好者,本文都将为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整体布局。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有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和布局。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1. 引言部分:本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的介绍。
文化遗产知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工艺美术——红砖青瓦,木饰花珑,感受建筑艺术的内涵和魅力
文化遗产知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工艺美术——红砖青瓦,木饰花珑,感受建筑艺术的内涵和魅力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其中的工艺美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红砖青瓦、木饰花珑等传统工艺,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雄浑气势和精湛工艺,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风貌。
今天,我们将一起感受传统建筑的内涵和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红砖青瓦红砖青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浓郁的中国气息。
古时候,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有石、木、泥、竹、茅草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材料就是砖和瓦。
砖瓦不仅是建筑的基本材料,也是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砖青瓦的色彩配合,自古就被誉为“天人合一”的理想和境界。
红砖青瓦外观朴拙大方,内在却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砖砌墙面,线条清晰,标志着中国古建筑的秩序性和均衡美。
瓦面斑驳,纵横交错,近看是“血珀之华”,远观是“碧蓝长空之浩渺”。
在中国传统建筑成果展示中,天安门广场上的庆云门、颐和园中的琉璃瓦、北京城楼的灰砖青瓦等都是红砖青瓦经典的代表。
然而,这种看似朴素的材料,却需要熟练的手艺和精湛的工艺。
无论是制砖、烘烤、砌筑、嵌缝,每个环节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这些传统功夫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饰花珑木饰花珑则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又一大家族。
在古代,中国建筑中的木、石、砖、瓦等材料,秉承着追求美感和实用性兼备的理念,经过雕刻、拼接、彩绘等加工后,生动表现了建筑艺术的威严和华贵。
尤其是木饰,更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中的代表。
木饰花珑是指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雕刻、拼接等工艺,构建起精美的装饰构件,然后将其放置在建筑体上,起到某种美学效果的现象。
这些精雕细琢的木饰构件,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中国古代木工技艺的精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印记。
木饰花珑包括藤镂、浮雕、透雕、对称、挂叶等多种形式,经常与传统古建筑彼此交错。
在城市中心区,护城河边的古城墙、九江的古民居、黄鹤楼等古迹上,都能看到精美的木饰花珑,让人叹为观止,感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拼接)
苏州园林
留 园
狮子林
沧浪亭
苏பைடு நூலகம்园林景观
网师园 拙政园 环秀山庄
怡园
中国古建筑形式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建 筑所特有的 大屋顶。因为中国建筑釆用的是木结构体系, 用木料构成的屋顶部分 在房屋的总体型中就相对地显得 大些,房屋的面积越大,它们的屋顶 也越高大。这种屋 顶不但体型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屋顶四面的 屋檐 也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这也是中 国建筑所 特有的。在欧洲一些国家的乡村也有许多木结 构的农舍,它们的屋顶 也很大,有的屋顶高度甚至相当 于屋身部分的三倍,看上去比中国建 筑的屋顶还要高大, 但屋顶面和屋檐都是笔直的。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 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 加上一些装饰, 这样的大屋顶甚至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个 部 分。
•
布达拉宫
西藏拉萨的 布达拉宫建于唐 朝初,这座宫殿 外观13层,内为 9层,高200多米, 分“红宫”和 “白宫”两大部 分,红宫居中央 是宗教和政治文 化活动中心。
布达拉宫
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 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全寺为木质框架式 结构,依照力学原 理,半插横梁为基, 巧借岩石暗托,梁 柱上下一体,廊栏 左右紧联
四合院
庭院幽深 砖墙泥瓦 经典的灰色
规模最大、形态最为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就是北京明、 清两朝的宫城,即紫禁城。
民居建筑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从穴居、巢居开始,逐步地掌握了 一些营建房屋的技术,并利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创造了 原始的木架建筑,形成了最早的房屋。
南方天井院
乾清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汉族的一种 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 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 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 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 “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 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 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 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 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 院深深深几许”。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1 宫 殿 建 筑 2 佛 教 建 筑
3 园 林 建 筑
4 民 居 建 筑
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
故宫
•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 朝的宫殿,为我国现存最大最 完整的古建筑群。
它规模浩大,占地约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704间, 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 煌的彩画。故宫中有三大殿、四门。
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
• 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 时,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 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 有六十多处。 • 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 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 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 变化无穷。 •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 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 翘楚。
•
天井住宅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 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屋三开间居中,两 边各为一开间的厢房,前面为高墙,墙上开 门。在浙江将这种形式称为“三间两搭厢”。 也有正房不止三开间,厢房不止一间的,那 么按它们的间数分别称为五间两厢、五间四 厢、七间四厢等。中央的天井也随着间数的 加多而增大。 • 另一种是四面都是房围合而成的天井院, 在浙江称为“对合”。这里的正房称上房, 隔天井靠街 的称下房,大门多开在下房的中 央开间。
苏州园林
留 园
狮子林
沧浪亭
苏州园林景观
网师园 拙政园 环秀山庄
怡园
中国古建筑形式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建 筑所特有的 大屋顶。因为中国建筑釆用的是木结构体系, 用木料构成的屋顶部分 在房屋的总体型中就相对地显得 大些,房屋的面积越大,它们的屋顶 也越高大。这种屋 顶不但体型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屋顶四面的 屋檐 也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这也是中 国建筑所 特有的。在欧洲一些国家的乡村也有许多木结 构的农舍,它们的屋顶 也很大,有的屋顶高度甚至相当 于屋身部分的三倍,看上去比中国建 筑的屋顶还要高大, 但屋顶面和屋檐都是笔直的。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 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 加上一些装饰, 这样的大屋顶甚至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个 部 分。
•
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 朝第三位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开始营造紫禁城宫 殿,至明永乐十八(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 代星象学,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 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据统计,在 紫禁 城内所有建筑总共有近千幢房屋。 • 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帝王处理 政务的殿堂总是放 在宫城的前面,称为前朝;生 活起居部分放在后面,称为后寝或后宫; 这种合 乎实际功能需要的前朝后寝的布局成了历代皇宫 的基本格局。 明朝的紫禁城也是这样,在这里, 属于前朝部分的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 位于中轴线的前部,它们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 日召见朝 廷文武百官,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不 但有庞大的殿堂和广阔的庭院, 还要有做各项准 备和作为储存设备的众多配殿与廊庑。
•
布达拉宫
西藏拉萨的 布达拉宫建于唐 朝初,这座宫殿 外观13层,内为 9层,高200多米化活动中心。
布达拉宫
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 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全寺为木质框架式 结构,依照力学原 理,半插横梁为基, 巧借岩石暗托,梁 柱上下一体,廊栏 左右紧联
山 西 悬 空 寺 (北 魏)
福建寺庙建筑屋顶
中国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庙堂建筑 ,大多数在 山中或高山顶建造庙观。其主要目的是登高远望, 僧人道士进行修行,环境好,一是敬神;二是迎 接神仙;三是一尘不染;四是长生不老;五是它 能与世隔绝。同时,还使广大信士登入空门,引 其入胜,思想开阔,使人神往,体现仙境高不可 攀,令人向往的意境。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 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 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 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 称。
城防建筑
南京城墙(明代)
城防建筑
俗称明城墙,历时21年 建成,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 界第一大城墙。
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古代军 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 大成之作。
天坛
祭祀建筑
明十三陵
陵墓建筑
北京四合院与紫禁城
中国古建筑釆用木结构体系。因此与西方建筑相比,建筑 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单纯而规整,形体也并不高大。 普通的住房,寺庙的佛殿,园林的厅堂,宫殿殿堂莫不如此。 相比而言,即使是宫城 中的宫殿也没有罗马的浴场、高直的 教堂那样复杂的平面构成和雄伟 的外观形象。宫殿、寺庙、 园林、住宅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上的需求, 不靠单体建筑的 平面和体形,而是依靠它们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来适应 和满足。 如果说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个体建筑所表现的宏伟 与壮丽上,那么中国古建筑艺术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群体所表现 出来的 博大与壮观。
中和殿
保和殿
神武门 午门
明时称之为玄武门,后妃及皇室人员 出入所用,皇帝选秀,1924年傅仪也 由此门被驱逐出去 。
看图总结故宫的特点
对称
庄严肃穆的佛教建筑
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高110余米, 东西长360多米,山下海拔3650米
八、佛寺与佛殿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 大量的佛教寺庙。
•
后寝部分有处于中轴线上的乾清、交泰、 坤宁三座宫,它们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 和处理日常公务及举行内朝小礼仪的场所。 三宫的 两边有供太后、太妃居住的西六宫; 供皇妃居住的东六宫和供皇太子 居住的东 西六所,供宗教与祭祀用的一些殿堂,供 皇帝休息、游乐的 御花园以及大量服务性 建筑也散布在后寝区里。所有这些前朝、 后寝 两部分的各种建筑都按照它们不同的 功能和性质分别组成一个又一个院落,前 后左右并列在一起,相互之间既有分隔, 又有甬道相联,组 成庞大规模的皇宫建筑 群。
乾清宫
乾清宫明清两代皇帝在紫禁城中处理日 常政事的地方。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 朝的顺治、康熙都以乾清宫为寝宫。
太和殿鸱吻
吻兽高达3.5米
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 位骑禽的“仙人”,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太和殿 才能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9个。其他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 天安门上也是9个小兽。
北京故宫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图为模型
太和殿 (金銮宝殿)
东西63米,南北35米,长宽之 比为9:5,皇帝即位、婚礼、 生日、元旦都是在这里过。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皇 帝上朝唱所,通 常 此举 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 极即位、皇帝大婚、册 立皇后、命将出征。清 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 新进士的殿试,是中国 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寺院的大门、供奉天王的天王殿、供奉佛与菩萨像 的大雄宝殿、诵经修 行的法堂与经楼,按佛教的规则 先后排列在寺院的南北中轴线上,在 它们的两边和四 周布置着待客、存物、僧人居住和生活用房。有的寺 院还在前院两边建有悬挂钟、鼓的钟楼与鼓楼,在中 轴线上或两边加建观音殿、毗卢殿等殿堂。总之,佛 寺的发展并没有打破这种院落式的建筑格局。现在留 存下来的早期寺院,如河北正定的隆兴寺、天津蓟县 的独乐寺、浙江宁波的保国寺、天童寺都是这样的布 局。 • 四合院的群组适应了佛教的要求,群组中的建筑 同样也满足了供奉佛像和进行佛事活动的需要,所以, 中国传统的殿堂建筑也成了佛寺殿堂的形式。山西五 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是 中国 现存最早的两座木建筑之一。大殿面阔七开间34米, 进深17.66米,殿内沿着后墙设有贯穿中央五开间的佛 坛,坛上供奉着佛及菩萨塑像30余尊。
江南地区也有许多合院式住宅,它们的形式是四周 的房屋被联结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所以称为 “天井院”住宅。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属暖温带到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多梅雨,夏 季炎热,冬季阴寒。人口密度大,因而这里的四合院, 三面或者四面的房屋都是两层, 从平面到结构都相互联成一体,中央 围出一个小天井,这样既保持了四合院住宅内部 环境私密与安静的优 点,又节约用地,还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
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遣吏赴西域求法, 当他们陪同天竺高僧驮着佛经、佛像回到洛阳时,先 是住在当时专门接待外国来客的鸿胪寺,第二年才另 建住所。因高僧为西方来客,所以仍以寺相称, 因负 佛经、佛像来中国的是白马,因而定名为“白马寺”, 这应该是中 国第一座佛寺建筑,从此之后,原来作为 中国官署的名称“寺”,逐渐 便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称 了。同时,由于佛教的迅速传播,一时专门的佛寺还 很少。不少官吏、富商将自己的住宅献出来当作寺院, 被称为 “舍宅为寺”。在这种合院式的建筑里,前厅 成了供奉佛像的佛殿,后堂作为学习佛经的经堂,厢 房、后院成了僧人居住生活用房。
四合院
庭院幽深 砖墙泥瓦 经典的灰色
规模最大、形态最为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就是北京明、 清两朝的宫城,即紫禁城。
民居建筑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从穴居、巢居开始,逐步地掌握了 一些营建房屋的技术,并利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创造了 原始的木架建筑,形成了最早的房屋。
南方天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