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经皮给药载体-传递体
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组成及应用
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组成及应用
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主要由纳米微针、基底材料、运载载体和渗透增强剂等组成。
其应用主要包括药物递送、基因治疗、疫苗接种等方面。
纳米微针是由纳米级材料制成的微米级针状结构,其基底材料通常采用聚合物、硅等材料,可以在不破坏皮肤屏障的前提下将药物、基因等载体输送到皮肤深层或局部组织中。
运载载体可以将药物或基因等载体稳定地包装起来,并保障该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时间和过程。
而渗透增强剂的作用则是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渗透性,使药物能够更好地穿透皮肤屏障,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递送、基因治疗、疫苗接种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疫苗接种方面,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可以实现快速、有效和无痛等特点,提高了人们对接种的接受度,从而推动了疫苗接种工作的普及。
总之,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给药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在药物递送、基因治疗、疫苗接种等多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透皮给药系统(TDDS)中促透剂技术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TDDS)中促透剂技术的发展【关键词】经皮给药系统;透皮促进剂;综述文献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一般指应用黏合剂的皮肤贴片型的透皮给药新制剂。
新型的透皮给药制剂是通过适当的剂型设计,采用控释手段,使药物经皮肤恒速、持久地进入体循环的一种新的给药技术。
具有三大优点:药物不受肝脏和胃肠道的“首过效应”的影响;可以长时间按需要的速率将药物输入体内,血药浓度保持恒定;使用方便,具有释放药物的可撤性,尤其适用于老人、孩子和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1]。
透皮吸收剂型充分体现了中医内病外治的治疗原则,也是实现中药剂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1 促透剂技术的发展化学促渗法[4]主要是选择各种渗透促进剂改善皮肤的渗透性。
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absorption promoter)是指所有能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药物透皮量而对皮肤不造成严重刺激和损害的物质。
透皮促进剂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即对皮肤及人体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反应及无药理作用;与药物及其他附加剂的相容性,包括不产生物理化学作用、不影响药物活性并与药物性质相匹配;应用时能很快起作用,但去除后不影响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损失;无色、无臭;在促渗效果上,应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可预测,适合于多种药物,但在具体某一制剂中又有专一性等特点。
在生理上可接受的理想透皮促进剂,应该与透皮体系和谐共存并且互补[2]。
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促进剂能够完全的满足条件,目前应用的渗透促进剂都各自具有优缺点。
目前,较为常用的促透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1 吸水保湿类如角质保湿剂尿素、吡咯酮类衍生物。
其作用机理是增加皮肤角质层的水化作用增加细胞间双层膜的流动或无序性,因此能增加亲水性和亲脂性化合物的渗透。
1.2 有机溶剂类如乙醇、丙二醇(PG)、二甲基亚砜、酯类等。
经皮给药制剂 PPT
• 6、醇类化合物 •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和提取角质层
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 非极性药物的经皮透过。
• 7、其他吸收促进剂 • 挥发油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二)物理方法
• 1、离子导入技术 (iontophoresis) • 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电流离子经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
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
• 2、超声导入
• 超声波技术作为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药物的经皮吸收, 首先是由Fellinger和Schmid把氢化可的松软膏用于关 节炎治疗中。
• 3、微针
第三节 经皮给药贴剂设计与生产工艺
• 一、药物选择原则
• 1、剂量 • 2、理化性质 • 3、生物学性质
关性的研究。
(二)其他一些质量控制
• 粘性是TDDS制剂的重要性质之一。 1、粘附力(adhesive strength)的测定 • 粘附力指的是贴剂与皮肤或与基材充分接触
后产生的抵抗力。 • 通常采纳测定剥离力的方法,一般使用剥离
角度为180°,即PSTC-1法(PSTC,pressuresensitive tape council)。 • 180°剥离试验能够得到压敏胶变形和破坏的 状态,同时容易得到重现性良好的结果。
经皮给药制剂
第一节 概述
• 一、经皮传递系统(TD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TTS) • 系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
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 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 广义的经皮吸收制剂既能够起局部治疗作用也能够起全身 治疗作用。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主要由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胶 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在此系统中,药物贮库黏附在背衬层上,另一 面覆盖控释膜,贮库中药物分子通过控释膜释放。
控释膜的外层涂有压敏胶,以帮助贴片粘附于皮 肤。压敏胶中也可加入药物作为负荷剂量,使药 物能够较快达到治疗的血药水平。
该装置很适合研究液体介质中成分的经皮扩 散而不受重力的影响。
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
流通扩散池由两个不锈钢半室叠合而成, 皮肤样本固定在两个半室之间,用螺丝钉固 定。另配有一玻璃贮藏液管,采用恒流蠕动 泵从贮藏液管向接受室定量输入接受液(如 4ml/h),由另一侧管流出。
这种装置可较好地模拟药物经皮渗透的 实际过程。
3、氮酮类化合物
月桂氮卓酮(laurocapam),也称Azone。 Azone能够扩大角质层中的细胞间孔隙,提高 通过细胞间隙的水溶性药物的透过量,促进溶 解在低级醇当中的脂溶性药物的透过。
Azone不仅对小分子药物有渗透作用,对蛋白 质类、多肽类药物也有促进作用。此外, Azone与其他促进剂合用常有更佳效果,如与 丙二醇、油酸等都可配伍使用。
保护层
保护层的作用是指防止胶黏层的粘连,使用 前撕去使释放药物。
一般选用自由能低的塑料薄膜。如聚乙烯 (PE)、聚苯乙烯(PS)、硅化聚氧乙烯、聚 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等。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经皮给药系统根据其类型与组成有不同的制 备方法,主要分三种类型:涂膜复合工艺、充 填热合工艺及骨架粘合工艺。
1、有机溶剂类
包括乙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低分 子量)、乙酸乙酯、丁醇、异丙醇。这类低级醇 在经皮给药制剂中经常用作溶剂,溶解药物,同 时溶胀角质层中的类脂,从而具有一定的促渗作 用。
新型经皮给药载体—醇质体的研究进展
新型经皮给药载体—醇质体的研究进展[目的]探究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醇质体的研究进展。
[方法]以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依据,对醇质体各方面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醇质体结构较稳定,包封效果好,且对皮肤的渗透性好。
[结论]醇质体在临床上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上的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标签:经皮给药;醇质体;脂质体前言醇质体的制备及特性最早由Touitou等[1]提出的,是用一定浓度的乙醇(高于30%)代替脂质体中使用的胆固醇,与普通脂质体相比较,其粒径小,Zeta 电位为负值,对皮肤的刺激性低等特点。
现本文对醇质体的渗透机制、性质、应用作一简单综述。
1醇质体的促渗透机制1.1穿透机制囊泡型制剂(醇质体)本身可以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囊泡作为药物的载体,带着药物进入角质层。
Touitou等[2]用激光扫描聚焦显微镜观察醇质体、脂质体和乙醇水溶液携带荧光探针的透皮吸收。
1.2融合机制[3]醇质体的磷脂与角质层的脂质相融合,在醇质体的渗透过程中角质层脂质双层中疏水性尾部排列紊乱,从而包封在醇质体中的药物可通过扩散和毛细吸力作用进入深层皮肤的细胞间隙,并进入血液循环。
2醇质体的性质2.1形态性质透射电镜(TEM)显示,醇质体是一种球形,粒径均匀,粒径范围从30 nm 到几微米,大部分属于多室载体[4]。
通过扫描电镜(SEM)证实大部分囊泡为不规则球形,表明醇质体具有延展性[5-6]。
2.2 Zeta电位Zeta电位是衡量微粒体系带电多少的重要指标。
不含乙醇的脂质体表面带正电荷,含一定浓度乙醇的醇质体可以改变脂质体的表面电荷,当乙醇浓度为30%时表面带负电。
故含一定浓度乙醇的醇质体对阳离子的包封率高[7]。
生理条件下皮肤表面带负电荷,而包封阳离子型药物的醇质体带正电荷,正负电荷的亲和作用可使药物透皮量增加[8]。
2.3包封率包封率是醇质体研究的主要指标,通常采用透析法或超速离心法来测定包封率,一般超速离心法测得的包封率相比透析法要低。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进入组织或体液循环的方法 • 有显著的促透作用 • 药物量消耗大、导入机体的药量相对较小 • 不能精确计算导入量,需要有专门仪器
离子导入贴片
• 离子导入贴片
离子导入是用利用电场的驱动作用,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速 率的一种方法。在离子导入系统中,一对很接近的电极被置于皮肤 上,在皮肤和下面的毛细血管间建立了一个电极电位。离子导入法 可有效地扩大能经皮转运的化合物的范围,包括蛋白质类和肽类。 因为电流可以被开、关和改变,所以离子导入能被快速发动和取消, 使药物的转运被很好地控制和调整。
• 今后10 — 15年内,有1/3的现用药将采用透皮吸收制剂.
二.经皮给药促渗技术研究进展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经皮渗透吸收途径
完整表皮 药物
角质层、真皮
毛细血管 体循环
皮夫附属器 药物
毛囊、皮脂腺、 汗腺
体循环
化学方法
• 前体药物(Pro - drug) : 主要通过适当的衍生化改变药物的溶解特性等 理化性质,使药物易于渗透进入皮肤;待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再经相 应酶的代谢产生活性成分,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经皮给药应用
•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 ERT(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雌激素替代疗法 已有60年的历
史。大量研究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症,老年 性痴呆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防治作用。
经皮给药应用
•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骨疏松危险降低60℅。 • 然而ERT相关的癌变发生率增加一直是影响起普及的重要因素,从长期临床统
经皮给药载体在未来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
经皮给药载体在未来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任何美容化妆品在供给使用前,均必须制成适合于各种应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称为剂型。
在应用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根据护肤产品途径不同,同一种产品还可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来应用。
一般美容化妆品制成不同的剂型后,消费者使用要方便,易于接受,且效果要好,同时增加了产品的稳定性,减少毒副作用,也便于产品的贮存、运输和携带。
目前护肤产品常用的剂型有软膏剂、乳剂、溶液剂、膜剂、凝胶剂等。
然而由于皮肤的天然屏障,阻碍功效成分进入体内,即使是剂量低、疗效高的一些成分,普通制剂的透皮速率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如何保证足够量的美容功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体内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是护肤产品研究的重点,而医药领域中的经皮给药载体的发展及应用对于解决美容化妆品透皮速率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启发。
目前,有些药物经皮载体已开始在护肤产品中应用,如醇质体、类脂囊泡、柔性纳米脂质体、纳米乳等等,有些正在不断问世,有些仍在孕育和萌芽之中。
这些新的剂型具有比普通剂型更好的稳定性、皮肤渗透率、毒副作用,在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价值日益提高,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经皮给药载体在皮肤化妆品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经皮给药载体在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可以解决美容化妆品面临的许多问题,如提高功效成分的透皮速率、提高功效成分的稳定性、增加功效成分在载体中的溶解度等等,并在美容化妆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优势。
1 醇质体(Ethosomes):针对传统脂质体转运药物到达皮肤深层的作用不明显,rrouitou E在其发表的专利和研究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脂质体,即醇质体。
醇质体的特点在于含有高浓度的醇,高浓度的醇可以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溶解度,还能使角质层脱水和脱脂,能保持长时间的促渗效果。
另外高浓度的醇可以增强醇质体膜的柔性和流动性,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易于变形穿透皮肤屏障的特点。
目前应用醇质体研究的药物有米诺地儿、阿昔洛韦、杆菌肽、普莱洛尔、苯海索、大麻酚等。
药物传递系统
药物传递系统药物传递系统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
它通过有效的途径将药物输送到患者体内,以治疗疾病、缓解疼痛或提供其他必要的药物治疗。
本文将从药物传递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药物传递系统的定义及分类药物传递系统是指将药物从给药途径转运到靶组织或靶细胞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旨在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给药途径的不同,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经口给药系统经口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经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具有方便、无痛、易接受的特点。
然而,经口给药也因药物的吸收受限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肠道给药系统肠道给药系统是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肠道特定部位的途径。
这种给药方式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减少药物在肠道中的代谢和消除。
肠道给药系统包括溶解片、控制释放片和肠黏附片等。
3. 经皮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是将药物通过患者的皮肤输送到靶组织或靶细胞的途径。
这种给药方式具有无痛、方便、可持续性和可控性等优势。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突破了皮肤屏障,使药物经皮输送成为可能。
4. 靶向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是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途径。
这种给药方式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性质、载体材料和靶向传递途径等来实现。
5. 符合给药系统符合给药系统是一种依赖于患者的自身行为,通过控制药物的剂量、时间和频率等给予药物的途径。
例如,使用口服胶囊、贴片或注射器等应用形式,以满足患者独特的药物需求。
这种给药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确保药物的有效输送。
二、药物传递系统的应用领域药物传递系统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1. 癌症治疗药物传递系统可以通过靶向给药方式将抗癌药物输送到癌细胞,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害,并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针对癌症细胞表面的靶向分子,药物可以更精确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并有效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透皮给药制剂
主要包含含量测定、体外释放度检验,体外经皮 透过性测定及粘着性能检验等。
2、体内评价
主要是指生物利用度测定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透皮给药制剂
第38页
(二)其它一些质量控制
粘性是TDDS制剂主要性质之一。
1、粘附力测定
粘附力指是贴剂与皮肤或与基材充分接触后产生 抵抗力。
通常采取测定剥离力方法,普通使用剥离角度为 180°。
药品释放是先溶解在水溶性聚合物中,继而向骨 架分配,扩散经过骨架到达皮肤表面。
透皮给药制剂
第19页
三、经皮吸收制剂分类
包囊储库型:
将药品制成微型胶囊后分散在胶粘剂中,涂布在 背衬膜上,加保护膜而成。亦能够将经皮吸收促 进剂制成微型胶囊,与药品一起分散在压敏胶或 聚合物骨架中,促进剂释放速率控制药品经皮吸 收速率。
透皮给药制剂
第14页
三、经皮吸收制剂分类
充填封闭型:
与复合膜型不一样是其药品储库是液体或软膏和 凝胶等半固体充填封闭于背衬膜与控释膜之间。
透皮给药制剂
第15页
三、经皮吸收制剂分类
多储库型:
该类系统能够有经皮吸收促进剂和药品两个储库, 二者之间用控释膜隔开,控释膜用于控制经皮吸 收促进剂释放速度进而控制药品经皮吸收速度。 该类系统适合用于药品与促进剂长久接触会产生 相互作用或促进剂需控制释放情况。
透皮给药制剂
第16页
三、经皮吸收制剂分类
使用者活化型:
有些药品制成经皮给药系统在存放过程中不稳定, 为克服这个问题,有些人设计了(UATS),这种系 统含有没有渗透活性药品及活化剂,二者之间由 隔膜分隔开,无渗透活性药品在存放过程中较稳 定,应用前使用者稍施压力使隔离膜破裂,无渗 透活性药品与活化剂混合转变成具渗透活性药品。
经皮给药综述
经皮给药研究综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指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该给药方式不仅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还能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药理效应、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治疗效果。
经皮给药现已成为继片剂、注射剂之后的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它可为一些长期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创造一种简单、方便和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
但由于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点、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剂型因素等,经皮给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皮肤是限制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屏障。
因此,在进行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时,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辅料才能完成。
本文就经皮给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综述。
1、经皮给药机制药物经皮吸收目前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活性表皮进入真皮,再由毛细管进行体循环;另一种是透过皮肤的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的吸收到达真皮后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还有一种是以组织通道传递组织液、化学物质和物理量。
其中,前两种是最常见的经皮给药机制。
皮肤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一直延伸至皮肤的马氏层,负责氧份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运,带走代谢废物,同时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制剂应用到皮肤上后,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后被毛细血管吸收入体循环。
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药物才适于经皮给药(表1),但大多数药物不能满足。
因此,如何使药物突破角质层进行透皮吸收,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重点。
表1 适合经皮给药的药物性质2、经皮给药新剂型2.1 纳米粒纳米粒高度分散,可通过毛囊或角质层,能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缓释药物、保护药物避免降解,有效克服皮肤等生物屏障,为生物大分子药物及口服、注射难于发挥药效的药物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有:固体脂质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和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粒。
柔性纳米脂质体经皮给药新载体的研究进展
有表面活性剂胆酸钠的FNL、含3%的双戊烯和3%的氮酮 对酮康唑的促透效果。临床实验证明酮康唑FNL具有以下 优点:①药物消除半衰期长;②体内分布改变,特殊毒性如肾 毒性大大减少;③急性毒性降低;④可聚集到感染部位,对被 吞噬或为被吞噬的真菌都能杀灭;⑤耐受性良好。尚北城 等旧1用超声分散法并结合微孔滤膜法制备酮康唑FNL体, 在电镜下观察所制备的酮康唑FNL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 粒径为146.7rim。变形性实验结果也表明FNL较普通脂质 体具有显著的可变形性,在受到向内的水化压力与自发脱水 压力差时,可发生高效通透,且这种变形性随外力增加而增 加。 4.2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癌症是人类的大敌,在攻克癌症儇垒中,目前化疗还是 主要的手段,而提高化疗效果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药物的靶向 性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旧“。FNL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具 有能增加与癌细胞的亲和力,在肿瘤组织能保持较高的药物 浓度,持续作用时间长,全身吸收药量少,降低用药剂量,提 高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优点。卢懿等m1制备的长 春新碱FNL,平均粒径为63nm,通过改良的Franz扩散池研 究发现其体外透皮过程符合多项式方程,12h累积透皮百分 率为67.4%。实验以长春新碱注射液为对照,长春新碱 FNL在血液中滞留时间延长了12倍,大鼠淋巴中靶向指数 增加了2.75倍,说明FNL可良好地载带长春新碱透过皮肤 进入体循环,具有较好的透皮淋巴靶向性,可作为新型的淋 巴靶向给药系统。 4.3作为激素类药物的载体 激素类药物包人FNL后具有很大的优越性:①浓集于 炎症部位便于细胞吞噬;②避免游离药物与血浆蛋白作用, 一旦到达炎症部位,就可以释药;③在较低剂苗情况下便能 发挥疗效,从而减少激素类药物因剂镀过高引起的并发症和 副作用。郭健新等旧1以FNL为载体进行r胰岛素经皮渗透 的研究,实验将胰岛素FNL非封闭性涂布于小鼠皮肤表面, 用酶.苯酚法测定小鼠血糖,并与胰岛素普通脂质体、胰岛素 溶液比较。结果表明,lh内降糖百分率为(21.42-1-
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究
成果与展望
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提高了药物的吸收效率和生物利用度,降低了药物的使用量和副作用;二是实现 了药物的缓释和控释,提高了药物治疗效果和患者依从性;三是简化了药物的使 用方法和生产工艺,降低了治疗成本。
未来,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将面临以下发展机遇:一是针对 不同疾病和患者需求,开发个性化的给药方案;二是结合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 3D打印等,实现可溶性微针的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应用;三是推动相关政策和法 规的完善,促进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应用。
口腔颊黏膜给药主要通过颊黏膜的细胞间通道进行药物转运,其优点是颊黏 膜致密、血流量丰富,可实现药物的迅速吸收。舌下黏膜给药则通过舌下腺的导 管系统进行药物递送,具有较高的药物吸收效率和可操作性。牙龈黏膜给药作为 一种新型的口腔黏膜给药方式,通过牙龈黏膜的隐窝-沟网状结构进行药物转运, 具有较高的药物滞留时间和生物利用度。
结论
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究为生物医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 的给药方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虽然目前该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和挑战,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可溶性微针经皮递送 生物大分子药物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内容
引言
生物大分子药物因其具有卓越的生物活性与特异性和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重 要性,已成为了现代药物治疗学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分子 量大、水溶性差、易被酶降解等诸多因素,使得其口服给药难度较大。口腔黏膜 给药作为一种直接将药物递送至循环系统的非侵入性给药方式,具有方便、快捷、 痛苦小等优点,成为了生物大分子药物给药的研究重点。
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1)深入探究口腔黏膜细胞的生理特点和分子机制, 寻找更为精确的药物递送靶点;2)研发新型的生物大分子药物载体材料,提高 药物的递送效率和稳定性;3)优化给药方案,包括药物剂量、给药频率和给药 方式等方面,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患者依从性;4)加强体内外实验研究,充 分评估生物大分子药物口腔黏膜递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
醇质体及其凝胶与皮肤美容抗衰老制剂
醇质体及其凝胶与皮肤美容抗衰老制剂作者:丁克祥研究团队来源:《中国化妆品》 2013年第17期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丁克祥研究团队杨永鹏董萍朱晓亮梁虹左夏林尹晴郝林琳罗迎霞丁宇丁克祥摘要:目的:醇质体(Ethosomes)作为近期发现的经皮药物传递载体在临床医学和药学领域已广泛应用,而将它作为面部美容和皮肤抗衰老制剂中功效成分的经皮传递载体,在皮肤抗衰老美容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却是鲜为人知。
为此,我们通过对目前一些可用于皮肤美容抗衰老醇质体及其凝胶的综述,希望提供一些较为先进和实用的皮肤美容抗衰老新型制剂及其应用研究最新进展给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者、产品开发者和使用消费者等参考和借鉴。
方法: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已报道或公布的专利与非专利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对当今正在研发和应用的皮肤美容抗衰老醇质体及其凝胶进行专题介绍。
结果:采用系统综述和专题介绍的这部分皮肤美容抗衰老醇质体及其凝胶制剂主要包括五大部分:第一是细胞生长因子醇质体及其凝胶(rhEGF醇质体及其凝胶和rhaFGF醇质体及其凝胶);第二是天然药物醇质体及其凝胶(GA醇质体及其凝胶、GB醇质体及其凝胶和Arbutin醇质体及其凝胶);第三是自由基清除剂醇质体及其凝胶(VE醇质体及其凝胶和SOD醇质体及其凝胶);第四是抗皮肤光老化醇质体及其凝胶(主要是ATRA醇质体及其凝胶);第五是雌激素醇质体及其凝胶(炔雌醇醇质体及其凝胶)。
结论:实验研究证明,皮肤美容抗衰老醇质体及其凝胶剂是一类性能较好、应用较为理想的新型制剂,特别是它在制备方法上简单、方便、快速、易于操作;在理化特性上粒径小、分散好、包封好、稳定性好;在药学上具有易透皮、渗透好、吸收快,且具有缓释和控释效应等优势;在疗效上具有作用更久、疗效更快、使用更安全等特点。
所有这些均提示,它在未来皮肤美容抗衰老方面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生命力。
但需要说明的是,皮肤美容抗衰老醇质体及其凝胶制剂在美容医学和皮肤抗衰老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起步不久,对于它的理化特性、制备工艺、剂型剂量、促渗机制、使用安全性、疗效性及生物学效应等尚需进行更加系统探讨和更加深入研究。
透皮给药制剂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皮肤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角质层、生
长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角质层和生长
表皮合称表皮(epidermis)。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到毛细血
管,转移到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
要途径。
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二、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经皮吸收促进剂: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 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刺激、 无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稳定、与药 物及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反应性、起效快 以及作用时间长。
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①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 非离子型和卵磷脂);②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乙酸乙酯、
①除去角质层; ②角质层的水化作用; ③离子渗透法; ④电致孔法; ⑤超声波 法; ⑥温热热能法; ⑦无针注射系统, 包括无针液体注射器、无针粉末注射器。
2、化学方法(chemical approach) ①脂质类物质的合成; ②角质层去脂质化; ③化学吸收促进剂的合用; ④前体药物的合成。
3、生化学方法(biochemical approach)
重福副作用的药物。
2、分子大小及脂溶性
分子量大于600的物质较难通过角质层。 药物的扩散系 数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或立方根成反比,分子量愈大,分 子体积愈大,扩散系数愈小;
3、pH和pKa; 很多药物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它们以分子形式存在时 有较大的经皮透过能力,而离子型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角质 层。 4、TDDS中药物浓度; 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是依赖于浓度梯度的被动扩散,其推 动力是皮肤两侧的浓度梯度,TDDS中的药量对维持该浓度 梯度具有重要作用。 5、熔点与热力活度。 熔点高的水溶性或亲水性的药物,在角质层的透过速率较 低。 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依赖于药物热力学活度,其活度在饱 和状态下最大。
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1.概述
• 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概念 • 临床用途与意义 • 药物经皮吸收给药的特点 •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 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及组成
第4页,共66页。
1.1经皮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概念
•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剂 型,即透皮贴片(dermal patch),广义的 经皮给药系统可包括软膏、硬膏、巴布剂等 传统经皮给药剂型。
第40页,共66页。
• 超声波法
– 影响因素
• 导入药量与超声频率、强度、暴露时间、药物性质相 关
• 超声波空化效应大小与超声波频率成反比,低频超声 波穿透力强
• 超声波强度越大,对皮肤影响越大,易导致损伤
第41页,共66页。
• 超声波法
– 实例
• 甘露醇(M=180)经皮吸收提高20倍 • 菊糖(M=5000)经皮吸收提高33倍 • EMLA(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局部麻醉皮肤涂抹后
第7页,共66页。
1.4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 两条途径
第8页,共66页。
• 透过组织通道运送、吸收
– 组织通道:直径 50-100 nm –传递组织液、化学物质和物理量的多孔介质通
道,是药物经皮转运的一条途径
第9页,共66页。
1.5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及组成
第10页,共66页。
• 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
第3பைடு நூலகம்页,共66页。
• 电致孔法
– 采用瞬时(ms/µs)高电压脉冲使细胞膜等脂质双分子层形成暂
时可逆的亲水性孔道从而增强细胞及组织膜的渗透性以利于经皮 给药的一种方法。
– 适用药物
传递体作为酮康唑经皮渗透载体的体外研究
传递体作为酮康唑经皮渗透载体的体外研究
刘倩;高玮;尚北城
【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
【年(卷),期】2005(23)4
【摘要】目的:制备酮康唑传递体,测定其含量;研究酮康唑传递体的经皮渗透促进作用.方法:用旋转蒸发法制备酮康唑传递体,反相HPLC法测定酮康唑的含量.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体外经皮渗透实验.以兔皮背部皮肤为透皮屏障,紫外分分光光度法测定普通纳米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胆酸钠酮康唑传递体(KCZ TF)、含3%的双戊烯(3%DP)和3%的氮酮(3%AZ)对酮康唑的促透效果.结果:制得酮康唑传递体.各种促进剂对酮康唑的促透效果顺序为:传递体>3%双戊烯>3%氮酮>普通纳米脂质体.结论:实验证明,传递体对酮康唑具有良好的促透作用,与其它促透剂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的差异(P<0.01).
【总页数】5页(P207-210,223)
【作者】刘倩;高玮;尚北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药材处,北京,100853;北京市药品检验所,北京,100035;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总医院药剂科,云南,昆明,65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
【相关文献】
1.丹参酮脂质传递体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J], 陆晓红;刘建平;赵华;段繁
2.传递体作为双氯芬酸钠经皮渗透载体的研究 [J], 陈鹰;陈松;李海萍
3.不同浓度氮酮薄荷醇对酮康唑体外经皮渗透作用的影响 [J], 蔡文贺;林德贵
4.药物经皮渗透的新载体——传递体 [J], 翁伟宇;徐惠南
5.酮康唑传递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J], 尚北城;迟翠华;唐冰;徐贵丽;田小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醇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醇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梁文迪;贾佳佳;代英辉;王东凯
【期刊名称】《中国药剂学杂志》
【年(卷),期】2022(20)3
【摘要】目的综述了醇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概况,期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醇质体的组成成分、经皮渗透性能、制备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现阶段醇质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提出展望。
结果醇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经皮给药载体,具有制备方式简单、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脂质载体的研究热点之一。
结论作为新型的经皮给药载体,醇质体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应用潜力。
【总页数】7页(P89-95)
【作者】梁文迪;贾佳佳;代英辉;王东凯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
【相关文献】
1.含醇脂质体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醇质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3.醇质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醇质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5.醇质体在兽用药物经皮给药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