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感悟 张扬个性——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胆感悟张扬个性——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看法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洋溢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本文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疑点;主体性;大胆感悟;意境;情感

作者简介:王贤彪,任教于广东省博罗县石湾中学。

语文课的组织和教学应当是师生个性和思维自由驰骋的最好空间,这也是语

文和其它许多学科在教学上的不同之所在。另外,初中学生是一个个充满青春活

力的生命体,均有着各自独特的思维和感受。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方式,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的组织和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探究、

感悟、表达、拓展的空间。尤其是古诗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或者理解古诗的

时候,不要刻意地要求学生要和自己所想象的要一摸一样,而要为学生充分地展

示学习过程、抒发个人感受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

得到更好的领会,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那么究竟应该为学生创造怎样的

条件呢?

首先,引导学生在探究古诗时从“疑”中体现主体性、能动性。

在当前提倡生本教育的大氛围下,鼓励学生大胆的自由质疑、自主的理解课

文的内容和课文的主旨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诗歌教学更是这样,

因为人们一致认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也就是说诗歌的

诗意、所创设的物境、情境、意境留给人想象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所以在讲授

古诗词的时候,要放手让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领会诗中的主旨和

意境,教师只是在旁边巡回指导提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好古诗,也有利于培

养学生对古诗歌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组织和教学古诗歌的过程中,不能因

为古诗产生的年代距今久远,背景陌生,理解不易,就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事实上,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自读自悟的自由

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注解,给他们设置恰当的疑点,让他们去找寻各

个“疑”点的答案,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能力,运用自己的知识完

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答案,学生学习诗歌、探究诗歌的主

动性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只要教师在组织和教学古诗的过程中多注意这样的

训练,那学生学习或者自学古诗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同时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也

能得到迅速的提高。

其次,注意引导学生大胆感悟,张扬个性,使得诗歌的意境更臻完美。

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的确,在有些诗歌中写

景抒情交互进行,景因情设,情因景生,讲求景、情、理有机结合。其中唐代的

曾巩在评价李白的诗歌时,就有“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

描绘;宋代文学家张舜民也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说。另外,意大利著

名的画家达芬奇也把绘画比作“哑巴诗”,把诗比作“瞎子画”;后人也有许多评论诗、画的佳话。苏轼评论王维的诗歌《使至塞上》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

到了诗画结合的最高境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诗中有画”的古诗。

笔者在教学这类诗歌的时候,着重要求学生利用入画的形式,尝试将诗与画巧妙

的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去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在脑海里构

建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恢宏的景象或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昼夜和冬春交替的景象来。

另外很多古诗中,作者在描绘画面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意愿寄托在

其中,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也就是说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同时有的诗还通过对具体形象、景物的描写,寓抽象道理

于具体的形象,讲求哲理自然体现,有浑然天成之感。正如黑格尔说的诗歌是一

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因而,学生选择诗歌画面的过程,就是每个人在脑海里对诗的意境进行再造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是解读诗歌意象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古诗本身具有不确

定性和模糊朦胧性的特点,加之每位学生的生活体验、文化基础、气质性格、审

美情趣均各不相同,教师应包容学生在对诗境理解方面存在的相对差异,要鼓励

学生不局限于一种大众认同的意境,应能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大胆

感悟,张扬个性,以便对古诗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朦胧性的意象进行多元

化的解读,让古诗的意境也能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样性深深地烙在每个同学

的心中。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从自己的理解中比对着找出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以及

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使诗歌的意境

留给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最后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将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美拓展延伸,使之完善人性

的美,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

诗歌是一种最早出现的、最富于表现力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

史上,诗歌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内容、形式都是丰富多样的。内容上最具有心灵性,形式上最富有审美意味,是文学的精华和灵魂。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为人类提供了一个

美丽的“精神家园”,是人们高尚的“精神伴侣”,在文学审美的系统中占据着重要

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要仔细地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各种“美”,细细地品味。而诗歌中的这种“美”就是黑格尔说的“诗人应当深入到精神内容意蕴

的深处,把隐藏在那里的东西搜寻出来,带到意识的光辉里”中的“那里的东西”。

而我们现在所学的课本中也有许多优秀诗歌作品,处处闪烁着社会生活的美和人

的心灵美。譬如,屈原《离骚》中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就表白了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使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杜甫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则充分地表现了作

者关心天下百姓,愿意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再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

现出李白和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喻意了只要明月还在,

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还有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却在有意无意之间抒发出他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给人以无限的启示和激励。总之,同是体现人性美、情感美的诗歌,虽然情调或表达有所不同,然而正是这些不同却又很好地体现了诗人的语

言特色、性格情怀与人生感悟。对此,只要能善于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探究,大胆地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由诗人而别人而自己的自由地推敲窥探诗

人或别人独特的语言魅力,自觉地走近诗人或别人独特的情感世界,自主地品味

诗人或别人独特的人生感悟。从不同格调、情调、内容的古诗词中,丰富自己的

情感体验,领会其中的生活哲理,加深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去完善人性的美。那

么这时候就达到了诗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的高尚的“精神伴侣”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是个学习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