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论语选读(一)(教用完整版)

合集下载

论语选(完整版.教用)

论语选(完整版.教用)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写作背景孔门讲学本在用世,故有“如或知尔”之问。

子路长于治军,冉有长于理财,公西华长于外交礼节,三人各有专长,可备世用。

孔子既肯定三子之淑世襟怀,也赞许曾皙祥和悠然的境界。

文中具体呈现了孔子循循善诱、随机点拨的教育方式,孔门师生讲学的情景,及弟子的个性抱负。

二、《论语》与孔子(二)孔子生平三、国学常识(一)四书(二)十三经沿革注:四库全书中,经部除了十三经之外,另有四书类以及小学类(如:许慎‧说文解字)。

(四)孔门圣人五、难句精解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请弟子说说自己的志向。

由此可见孔子于课堂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及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自言志向是治国必能使人民有勇,且知礼义。

由此可见子路的自信自负与直率。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自言志向是使人民富足。

先言“六、七十”,后言“五、六十”,表现冉求个性的退缩保守。

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自言志向是从事外交会盟之事。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之前三子所言只在具体实践事功,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则已达礼乐之治的太平景象,和悦快乐的物我合一境界,有人与大自然、个人与群体的和谐。

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路志在治国,但谦让不足,不免有骄矜之气,所以需要节制。

但孔子仍肯定子路的志向。

7.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冉求从“方六、七十”到“五、六十”,显示个性谦退。

孔子也肯定冉求的治国志向。

8.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祭祀、朝觐与会盟,都是国家大事。

孔子肯定了公西华治国的志向,外交、礼仪的才华。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3篇)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3篇)

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3篇)论语课教案论语一课教案篇一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乎传(chuán)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是儒家学派重要著作之一。

它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门徒所撰,讲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

下面是《论语》的全文。

第一章:学而篇谨遵尊敬,不敢忘怀。

至于饮食,衣服,无不恭敬。

朝以问道,暮以讲义,不厌诲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友谋而不专乎道谋而不诚乎已可矣。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三章:八佾篇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四章:里仁篇子曰:“里仁之余,民免而无耻。

里仁之余,邦必兴。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问政。

子曰:“树不必修,无过於阴几而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半。

修之於国,其德乃旅。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无所不备。

”第六章:雍也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童蒙之时,衣敝而好古,习俗一成而不易,能以侨维,不能以动易,吾不知所以然。

”第八章:泰伯篇泰伯启,与他人交涉不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九章:里鉴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第十章:先进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第十一章:学到老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二章:西泠子篇子曰:“志士恒志也,不矜不伐,不悔不求,得道者兼容天下。

”第十三章:公山弗扰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十四章:雯雯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十五章:阳货篇阳货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曾有过於孔子者。

”由此,可知孔子之博学多才。

第十六章:德行篇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第十七章:颜渊篇颜渊问在学过何事?子曰:“多闻则其深,着力则其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国学经典校本教材之论语选读200篇(精编高一学生版)

国学经典校本教材之论语选读200篇(精编高一学生版)

市中学《论语》选读(学生版)(20篇492章选读约200章)选编:杜映桃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高一上期《论语·学而》篇第一(共16则,选10则)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4.【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离开自己家便敬重兄长,谨慎寡言,说话诚实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

”5.【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效力),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7、【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大意】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得恰当为可贵。

08_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_第六课 论道德修养[13页]

08_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_第六课 论道德修养[13页]

第六課論道德修養(一)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子曰:「不患無位○1,患所以立○2;不患莫己知○3,求為可知也。

」─里仁第四‧一四○1位:指職位。

○2立:指立身於職位的才學品德。

○3莫己知:即「莫知己」,指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

章旨孔子勉人力求充實自己的才學品德。

研析孔子之所以好學不倦,除了為提升個人的才學與品德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志向,就是希望在春秋亂世中能淑世濟民。

本章孔子告訴我們,要擔憂的不是沒有職位,而是自己是否有才德能夠勝任職務。

孔子強調「君子求諸己」(衛靈公),他認為人只要自我要求,不斷充實,能卓然自立,自然就「不患無位」了。

孔子雖然說「不患莫己知」、「人不知而不慍」,這是君子的修養,但是如果沒有禮賢下士的明君,即使有才德也無從發揮。

諸葛亮自言「不求聞達於諸侯」,若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恐怕只會「躬耕南陽」而終老一生。

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也就是希望能有機會施展才能,以實現自己救世的理想。

如果沒有明君主動禮聘,有時適當的自我宣傳、毛遂自薦,也是有必要的。

名言◎每個人都是靠自己的本事而受人尊重。

(古希臘‧伊索寓言)◎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法國‧巴斯德)(二)德不孤必有鄰子曰:「德不孤○1,必有鄰○2。

」─里仁第四‧二五○1德不孤:有德的人不會孤立。

○2鄰:本義為鄰居,引申指親近的人或志同道合的人。

章旨孔子勉人修德。

研析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人。

因此有德的人必不會孤立,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之親近,這正印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

孔子身處亂世,諸侯彼此攻伐,社會唯利是圖。

孔子修身行道,力圖撥亂反正,因此有三千弟子向他請益學習,其中賢達成名者多達七十二位,對當代及後世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這也說明了「德不孤,必有鄰」的道理。

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公孫丑下)◎有高尚思想的人永不孤獨。

(英國‧西德尼)事例證嚴法師的精神感召一九六六年,證嚴法師在花蓮縣創立慈濟功德會。

剛開始,靠著幾位弟子做手工,用一針一線縫出慈濟的雛型。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代序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代序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3.学生互评:
-同伴评价: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作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小组讨论: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论语》选读内容,评价彼此的思考和理解程度。
4.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6.持续关注:
-关注学生长期发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通过持续观察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趋势和潜力,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支持。
板书设计
1.教学内容回顾:
- ①《论语》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解读
- ③《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分析
2.教学内容呈现:
- ①《论语》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相关书籍:《论语译注》、《论语解读》、《论语新解》等,供学生深入研究《论语》的内涵和思想。
2.学术论文:提供一些关于《论语》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文章,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3.网络资源:推荐一些权威的网站和在线资源,如中国哲学网、儒家思想网站等,供学生浏览和学习。
4.影视作品:《孔子》、《论语故事》等与《论语》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论语》的内容。
5.文化遗址:推荐一些与孔子和《论语》相关的文化遗址,如曲阜孔庙、孔林等,供学生实地考察和体验。
二、拓展建议
1.深入阅读:《论语》选读教材的学习内容只是《论语》的一部分,建议学生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论语》全书,以全面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导。
2.对比研究:鼓励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论语》译注和解读,分析其差异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国学课本《论语》全文

国学课本《论语》全文

《论语》学而篇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选读读本(电子稿)

《论语》选读读本(电子稿)

《论语》选读第一章仁:仁者爱人(一)樊迟①问仁②。

子曰:“爱人。

”问知③。

子曰:“知人④。

”①樊(fán)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末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学生。

他求知心切,多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

②仁:二人成仁,即待人要亲善、关爱。

《论语》共有59章提到“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仁可以视为全德”。

③知:通“智”,智慧。

④知人:了解人。

(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②。

”①.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②反是:和这相反。

(三)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②仁,斯仁至矣。

”①仁远乎哉:仁德难道离我很远吗?②欲:想要,希望。

(四)子曰:“里①仁为美。

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①里:住处,这里用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居住。

③焉得知: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五)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①,执事敬②,与人忠③。

虽之④夷狄⑤,不可弃也。

”①居处恭: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

恭,端正。

②执事敬:工作严肃认真。

执事,担任工作。

③忠:忠心诚意。

④之:去,到,往。

⑤夷狄:边远蛮荒之地。

子曰:“当①仁,不让于师②。

”①当:面对。

②不让于师: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让,谦让。

(七)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①好:喜好。

②恶:厌恶,讨厌。

(八)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鲜③矣仁!”①巧言:花言巧语。

②令色:伪善的面貌。

③鲜(xiǎn):少。

第二章德:君子怀德(一)子曰:“君子怀①德②,小人怀土③;君子怀刑④,小人怀惠⑤。

”①怀:思,思念。

②德:道德,品行。

古时写作“惠”,从字的构造看,由“直”,“心”两个部件组成。

“直”是“值”的本字,相遇,相当之义;“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

“德”字的本义为心、行之所值,即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价值观。

③土:土地,乡土。

④刑:法度,规范。

⑤惠:恩惠,利益。

(二)子曰:“君子喻①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

03_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_第一课 孔子的为人[13页]

03_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_第一课 孔子的为人[13页]

第一課孔子的為人(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1,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6。

」─為政第二.四○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我十五歲時,便立志發憤向學。

有,音ㄧㄡˋ,同「又」。

○2三十而立:三十歲時就能明道守禮,懂得立身處世之道。

○3不惑:能通達事理而沒有疑惑。

○4天命:指上天所賦予的使命。

○5耳順:耳聞其言就能知道說話者的心意。

○6從心所欲不踰矩:隨心意行事,而不會踰越法度。

從,隨。

踰,音ㄩˊ,超越。

矩,木工用以畫方形或直角用的曲尺,此處引申當「法度」講。

章旨孔子自述一生為學業的歷程。

研析此章乃孔子晚年自言為學進德的歷程與境界。

他認為ㄩˊ自己並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學而知之者,靠著不斷求知來提升自我。

十五歲就「志於學」,所學包括求取知識和學習做人的道理,尤其偏重於後者。

三十歲時就能卓然自立,言行都能合乎禮法。

「不惑」是指遇到問題時能夠明確地分析、果決地判斷,不致於陷入迷惑。

「知天命」是指明白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努力去實踐,至於是否能達成,就無須去計較成敗得失了。

「耳順」指聽到別人的言論,就能知道他的旨意,不論毀譽褒貶,都能處之泰然,展現寬容的氣度。

「從心所欲,不踰矩」是指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能從容自在,又不會踰越禮法,達到圓融自得的最高境界。

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三歲,這段話是他在離開人世前對自己生平的回顧,展現出不斷學習與力求上進的態度,可說是「終身學習」的最佳典範。

名言◎人不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來造就自己。

(德國‧歌德)◎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論語 堯曰)譯不懂得命運,無法成為君子。

事例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以發揚周文化為己任孔子五十五歲開始周遊列國,先到了衛國。

第二年離開衛國赴陳國途中,路過匡地(今河南省 長垣縣),因孔子的長相很像攻打過匡地的陽虎,匡人以為陽虎又來了,因此將孔子師徒圍困了五天五夜。

弟子都非常害怕,孔子安撫學生說:「周文王已經死了,周朝的文化不是要靠我來繼承、發揚嗎?上天如果要毀滅這個文化,就不會讓我擔負起維護它的責任。

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一名师资料汇编正规版

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一名师资料汇编正规版

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一名师资料汇编(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儒家经典选读》《学而篇第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融)注: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周代的制度规定,公侯伯子男为五等爵位,其中“子”是五等爵位之一。

因此,能称为子,是具有一定身份的表现。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周制,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大夫虽贵,不敢称子。

春秋自僖文以后,执政之卿始称子。

”如周王辅臣有称刘子、单子者,齐国则有高子、国子者。

‘王朝生称子,没配谥称公,列国生称子,没配谥亦称子。

此其别也。

’(汪中《述学别录》)“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得称子,老子、孔子是也。

”(顾炎武语)其实,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往往用“吾子”尊称他国卿大夫,用作第二人称。

一些人的“字”中间,也用“子”作为美称。

因此,子虽然是男子的通称,但是,其中包含者对其地位、道德的尊美之意,邢疏云:“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

”后世同他来称谓学派宗师,也是这个道理。

曰,直译为“说”。

皇侃疏引用《说文解字》云“开口吐舌谓之曰”。

邢疏也引用《说文解字》云“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

”所引文字不同。

段注校订为:“从口,乙象口气出也。

”学,《说文》云:“学,觉悟也。

”《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

”朱熹注云:“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时,以时,按时。

作为副词成分。

皇疏云: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是就年中为时,三是就日中为时。

一就身中者,《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也。

既必需时,故《内则》(《礼记·内则))曰:“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记,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

”二就年中为时者。

《王制》(《礼记·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

论语(带拼音版) 完整版

论语(带拼音版) 完整版

论语xuéér dì yī学而第一wéi zhèng dìèr为政第二bā yì dì sān八佾第三lǐ rén dì sì里仁第四gōng yě cháng dì wǔ公冶长第五yōng yě dì liù雍也第六shùér dì qī述而第七tài bó dì bā泰伯第八zǐ hǎn dì jiǔ子罕第九xiāng dǎng dì shí乡党第十xiān jìn dì shí yī先进第十一yán yuān dì shíèr颜渊第十二zǐ lù dì shí sān 子路第十三xiàn wèn dì shí sì宪问第十四wèi líng gōng dì shí wǔ卫灵公第十五jì shì dì shí liù季氏第十六yáng huò dì shí qī阳货第十七wēi zǐ dì shí bā微子第十八zǐ zhāng dì shí jiǔ子张第十九yáo yuē dìèr shí尧曰第二十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论语选读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论语选读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選讀(一)孔子與論語簡介一、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魯國昌平鄉鄹(今山東省曲阜縣)人。

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壽七十三。

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命運多舛,故曾自謂:「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孔子從小聰慧勤學,愛好禮儀。

六歲即與群兒陳俎豆,玩祭祀。

十五歲立志向學,十九歲娶宋女丌官氏,翌年生孔鯉。

年二十曾為委吏,主管食廩出納。

二十一任乘田,主管祭牲飼養。

二十七歲時,郯子(郯國之君)來魯,孔子見而學古官名。

其後適周,問禮於老子,訪樂於萇弘;也曾學琴於師襄。

由於他好學不厭,誨人不倦,漸漸成為禮學權威。

孔子三十五歲時,魯國內爭,孔子往齊,與齊景公論政,景公悅而欲以為大夫,為晏嬰所阻,遂返魯。

魯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歲),孔子為中都宰,一年而升司空,旋晉司寇。

輔定公會齊於夾谷,孔子攝相事,以禮懾服齊景公與晏子,使齊歸還鄆讙、汶陽、龜陰之田。

魯定公十二年,與聞國政,魯國大治。

翌年,齊贈魯君以女樂,定公樂而徬之,不理政事,孔子見改革無望,遂去魯而周遊列國。

歷經衛、宋、陳、蔡、葉,最後至楚。

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年六十八歲。

季康子以幣迎他返魯,結束十四年遊說生涯。

返國後,哀公與季康子均從之問政,然終不能用他。

孔子於是乃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成六經,備王道,並與弟子講學於洙、泗之間,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及門者三千,成名者七十有二,開啟我國平民教育之先河。

又五年而逝世。

國人尊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

二、孔子之思想孔子乃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聖聖相傳之道統,益以發揚光大,建立了儒家的學術思想,成為我國學術文化之中心,使民族與文化綿延不墜。

孔子的學說以「仁」為道德的中心,以「君子」為成德之標準。

他示人以仁存心,以義為質,克己復禮,依禮行事。

為人應由「己愛而愛人」,進而「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他以為「忠恕」乃行仁之方,「孝悌」為行仁之本,處世宜由盡己之心,進而推己及人。

高职语文课本_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语选读

高职语文课本_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语选读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语选读(一)题解论语是了解孔子人格及思想最重要的典籍。

“论”是“论纂”,指讨论编辑;“语”是“言语”,指孔子及时人的谈话。

“论纂”孔子的“言语”,故称论语,也就是“孔子语录汇编”之意。

论语今传本共二十篇,每篇取首章之二、三字为篇名,与内容无关,始于学而篇,终于尧曰篇。

本课以孔子的为人、论学、论仁为纲,精择相关篇章详加阐述。

● 论语的价值解析与现代意义论语是十三经之一,为儒家代表性的著作,全书以“仁”为宗旨,揭示了为学、修养、教育、政治……等人生哲理,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书中透过至圣先师孔子与时人的对答,既言修己之学、待人之道,亦言齐家之方、治国之法。

南宋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成四书章句集注,其中论语居“四书”之首,从此成为后人必读之书,对后世的学术、政治、思想、文化,影响极为深远,故后人赞叹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又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论语所呈现的处世智慧与人文关怀,使人在明是非、别善恶之余,以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唤醒内在的自觉,活出自身的尊严,找到自己人生坐标上的定位与价值。

两千多年来,论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不只成为国人生活的经典,同时兼备提升社会和谐的力量,更成为中国文化传扬于世界的重要代表作。

孔子思想对南韩、日本、越南等国,自古即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孔子思想不但继续影响亚洲国家,也受到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重视,二○○九年时,美国众议院甚至决议纪念孔子诞辰,肯定他对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巨大贡献。

足见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的思想对世界各国发挥持续性的影响力,而得以促进人类的和谐。

作者论语一书的作者,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据此说法:论语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谈话。

其中有的是当时的直接纪录,有的则是弟子们根据相互传闻而记下的间接纪录。

初中《论语》选读教材

初中《论语》选读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论语》六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活在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受到了周礼的熏陶。

他很早就立志学习古代文化,从中寻找治国育人的道理。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到二十岁左右,孔子做过两次小官。

三十岁时,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开始了他此后从未间断的教育生涯。

大约从四十岁到五十岁时,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整理、研讨古代文化典籍。

从五十岁到五十四岁,孔子可谓官运亨通,一路升迁,做到了大司寇。

后因与鲁国执政大夫季桓子矛盾激化而下野。

从五十五岁开始,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到过卫、曹、宋、陈、蔡、郑、楚等国,前后经历十四年,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以整理文献教授学生为业,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五经”乃有定本。

七十三岁时,孔子年老体衰,“寝疾,七日而殁”。

《论语》和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最基本、最可靠的资料。

全书搜集材料509条,其中涉及教育的言行371条,内有孔子的教育言行333条。

在《论语》中,孔子对教育对象、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和师生关系等都有论述。

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子的弟子的言行而成的。

12_论语选_课文[118页]

12_论语选_课文[118页]
──〈衛靈公〉第十五.一
十、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處 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 惡乎 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 違仁,造次 必於 是,顛沛 必於是。」 ──〈里仁〉第四. 五
十一、知其不可而為之
子路宿於石門 。晨門 曰:「奚自 ?」子 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 之者 與 ?」 ──〈憲問〉第十四.四一
──〈述而〉第七.一八 四、弟子入孝出悌
子曰:「弟子 入則孝,出則弟 ,謹而信
,汎愛眾 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學而〉第一.六
五、誦詩三百
子曰:「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不達
;使於四方,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為
?」
──〈子路〉第十三.五
六、古之學者為己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 ,今之學者為人 。
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述而〉第七.一五
──〈雍也〉第六.一〇
十二、苗而不秀
子曰:「苗而不秀 者,有矣夫!秀而不實 者,有矣夫!」 ──〈子罕〉第九.二一
十三、一以貫之 子曰:「賜也,女以 予為多學而識 之者與 ?」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 一以貫之 。」 ──〈衛靈公〉第十五.二
十四、學而不思則罔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
(一)學習與成長
一、學而時習之
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
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一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 樂之者 。」 ──〈雍也〉第六.一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语选读(一)壹、国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二、“论语”简介
三、孔子弟子简介
貳、课文深究
參、形音义比较一、形似字
二、一字多音
肆、修辞举隅
伍、延伸学习一、年龄代称
二、延伸阅读
(一)史记.孔子世家赞
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语译:太史公说:诗经:“高山哪,让人仰望。

大路啊,让人行走。

”即使我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但我总向往着那个伟大的目标。

每当我一读孔子的书时,心里总是想象着他的为人。

我曾经到过鲁国,参观过孔子庙里陈列着的那些车子、衣帽、礼器等,那里的儒生们都按时到孔子的故居去演习礼仪,我见了那种场面也不由得为之流连徘徊舍不得离去。

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也多的是了,但他们大多数都是活着的时候非常显赫,而死了以后名声也不再流传。

唯有孔子,活着的时候是一个平民百姓,死去又已经十几代了,而学者们至今把他奉为宗师。

现在起上从天子王侯,所有中国讲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言论做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真可以算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二)论为学
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语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却没有什么益处;与其这样,倒不如去学习来得好。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
虽是愚笨的人也会变得聪明,虽是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陸、统测试题精选
1.阅读下文,回答(1)~(3)题。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

”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交,则失德。

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反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刘向说苑)
(A)“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郢书燕“说”,犹存其名
(C)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甲)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乙)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D)】(1)依据上文,下列何者含有“亟欲争胜”的意味?
(A)盍各言尔志(B)愿闻子之志(C)唯我与尔有是夫(D)子行三军,则谁与【解析】(A)询问语气。

(B)希望语气。

(C)肯定语句。

(D)“谁与”二字,含有亟欲争胜(非常希望争取优胜)之意。

【(B)】(2)要通过“论语竞技场”关卡,小华须挑出一组文句,且文句的意思能和(甲)、(乙)两段文字中的某处句意相符。

若他想顺利过关,应挑出:
(A)不求完美,不争功劳(B)待时而动,能屈能伸
(C)少宜戒斗,老宜无悔(D)锲而不舍,有志竟成
【解析】(乙)文内容旨在叙述孔子称许颜渊用行舍藏,处世合宜,并戒勉子路勿逞血气之勇。

【语译】(乙)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我就出来实现理想;舍弃我,我就退而修身养德。

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吧!”子路听了问道:“如果老师统率三军出征,会和谁同去呢?”孔子说:
“空手搏虎,徒步渡水,到死还不知悔悟的人,我是不会和他一起的。

必定要遇事而能
戒慎恐惧,善用谋略而能成事的人(我才会和他同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