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决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事实雄辩证明:苏联如果不是利用“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优势,就不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短期内集中调动国家有限资源实现工业化、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自己的国家。当然斯大林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有深刻教训,对苏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些教训是应认真总结和汲取的。

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第一,苏联模式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的特征,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规划和宏观调控。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的高度集中,就是把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全部集中于中央,把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配权集中于中央,实行部门管理。

第二,在落后的国家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十月革命后,苏联在当时非常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依靠苏联模式所蕴涵的积极性,仅用了20年不到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强大的工业国。

第三苏联模式创造了苏联难得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苏联模式为苏联创造了难得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

第四,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捍卫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成果,推动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苏联模式的弊端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

干部队伍的政策,赋予各级干部程度不等的特权,直接诱发了特权阶层的产生,最终导致腐败成为苏联社会的毒瘤。

四、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他们都曾做过一些执政党建设工作,然而收效甚微。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民主集中制成为造成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苏联模式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模式,它给苏联以及人类带来的巨大贡献是史无前例的。人们不能简单的将苏联模式中一些具体形式上的弊端夸大为苏联模式本质上的弊端,,更加不能将这些弊端直接作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对于苏联模式的研究目前还远远不够,我们应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来全面、辩证地评价苏联模式。

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中正确评价中国模式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模式, 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 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研究中, 认识苏联模式是怎样从成功走向失败, 中国是怎样从学习苏联模式到突破苏联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 实现纵向突破和横向超越。中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但并不十全十美, 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完善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转型而形成的。

1、政治方面: 所有制结构, 既不搞西方的私有化, 也不搞纯粹的公有制, 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 不再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地对立起来; 分配原则, 既不搞西方的按资分配, 也不搞单一的按劳分配, 而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 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 经济体制, 既不搞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 也不搞传统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2、政治方面: 国体, 既拒绝西方的资产阶级专政, 也不照搬传统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 而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这一国体标志和体现政权具有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职能, 不断扩大民主范畴, 并避免无产阶级专政的滥用; 政体, 既不搞西方的议会制、总统制, 也不照搬苏维埃, 而是实行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 既不搞西方的多党制, 也不搞传统社会主义的一党制, 而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发展战略, 坚持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保障人权, 发展民主, 从人治走向法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文化方面:意识形态, 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统领, 确立指导地位, 防止思想混乱、社会动荡, 又要多元兼容并存, 防止封闭僵化、一潭死水, 提高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思想教育, 既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又要关心和照顾个人利益, 我们不提倡个人主义, 但不一般地反对个人主义, 而是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利益, 使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术领域,实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反对权力干预学术, 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和学派, 纵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横向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 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4、对外关系方面: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和核心利益,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 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 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路子。

总括上述,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中对原有的体制和道路作了很大调整、改革和提升, 中国模式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苏联模式。从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外关系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说明中国模式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并没有变, 其中变化的部分是变得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国内外都有一种舆论, 说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 是没有根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