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者、学派以及传播效果专题总结33页
传播学概论期末总结
传播学概论期末总结首先,我在课程中学习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信息传播现象。
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传播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以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媒体传播、群体传播、个人传播等各种传播形式,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政策、传播技术等各个层面。
而传播学的任务则是探讨信息的传播过程,分析传播行为及其效果,理解信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其次,我学习了传播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型和观点。
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几种代表性的传播学理论,如传播学效应理论、媒体生态学、符号互动理论等。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传播学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等,来探索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此外,我还学习到了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社会舆情管理、品牌传播、政治宣传等。
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一些传播学在实践中的案例和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进一步认识到传播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如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个人形象和信息,提高信息处理和传播的效率。
此外,学习传播学还让我意识到信息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力。
传播学的研究不仅关注信息的传递,还关注信息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学习传播学,我了解到信息传播可以改变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甚至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媒体广告、政府宣传、社交网络等不同形式的传播渠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因此,了解传播学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传播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深刻认识到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传播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
它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提高我们的信息处理和沟通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播学三大学派(陈力丹总结)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施拉姆(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2.麦克卢汉3.梅罗维茨4.莱文森5.詹姆斯·凯瑞(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
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
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
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
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
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
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
代表作:《软边缘》(1997)。
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
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
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
第二章 传播学史和传播学主要流派总结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1.从传播的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五个环节 2.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人类传播的主要作用
传播的5W理论,或称5W模式
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是五个环节:
1. 2. 谁 (Who)——传播主体 说什么 (Says What )——传播内容
3.
4. 5.
通过什么渠道 ( In Which Channel )——传播媒介
对谁说 ( To Whom )——传播对象 产生了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传播效果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说话人——说话内容——听话人
与5W相对应的传播学五种研究:
1. 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 ( control analysis )
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 国际法协会主席
国际政治心理学协会名誉主席
二战期间负责美国国会图书馆“战时传播研究部” 多届美国政府顾问
1926年发表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与李普曼的《舆论学》被认为是早期传播研究的两部经典之作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成名作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外部条件:
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
大众传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传播学的诞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传播
内部条件:
传播学是诸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 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 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1.行为科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行为科学
1.传播学的成长过程
传播学: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就 对辩论、对话、说服等主题进行过许多探讨。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所谓功能,总是意味着对某种需要的满足。功能的思想 契合了美国的民族精神,也符合当权者对社会整合有序的管 理诉求。 经验—功能学派的研究通常得到私人企业或政府的赞助, 把学术研究和政治利益、商业利益相结合。因而,它的要旨 是通过实证研究找到社会管理传播的技术,或经营传播业的 技巧。它的研究成果表现为客观的话语,但是同时无形中塑 造着通过传播的社会认同、制度性秩序。 它实际上寻找的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不同传媒的受众的 某种共同认同的东西,以便更充分地利用这种资源,达到最 大限度的政治控制或最大限度的市场开发的目的,因而它的 功能主义价值取向预设现存社会的合理性。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二、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 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 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 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 术主义范式‛。该学派以以下几位学者及其理论为 代表: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三论‛本身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它们的出 发点是承认非人的生物体、计算机、人类社会和思维之间 存在相似性。从这样的认识前提出发研究传播,看重的是 人机交流的物理功能设计和传播过程的技术特性。此后几 十年,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循着这样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了传播的工程技术理论。 广义上,他们的研究属于传播学的一个很大的领域,但 与人文社会科学距离较远,而传播学关于媒介形态对社会 影响的研究,是‚三论‛关于传播的观点在社会科学领域 的延伸。在新传播技术急遽发展的当今,这种研究显现出 有力的生机,比如近些年关于Web2.0、手机新功能的研 究。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传播学总论期末期末总结
传播学总论期末期末总结传播学总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播现象及其规律。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我对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媒体与社会关系、信息与认知关系、传播过程与效果关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传播学总论课程学习的总结。
一、传播学基本理论传播学总论课程介绍了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理论,使我对传播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内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了解到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传播现象研究、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技术和传播规律研究等四个方面,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和解读不同传播现象提供了指导。
二、传播媒介与社会关系在课程中,我学习了传播媒介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我了解到媒介在社会中既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互相塑造和影响着对方。
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行为。
三、信息与认知关系课程还介绍了信息与认知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信息与认知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传播,人们获取并加工信息,进而形成认知。
我学习了信息的特征与分类、信息加工的过程和认知的理论模型。
了解了信息的特征和加工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并能够设计更有效的信息传播策略。
四、传播过程与效果关系课程还讲解了传播过程与效果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传播过程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它涉及到信息源选择、编码传输、传播渠道选择、信息接收与解码等环节。
传播效果则指的是信息传播后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
通过学习传播过程与效果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评估和改进传播策略。
五、课程启示与收获通过学习传播学总论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传播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效果理论是研究媒介如何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重要部分。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能够迅速、直接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受众被视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抵抗力和自主性。
魔弹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当时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报纸等刚刚兴起,人们对其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非如此被动,魔弹论逐渐被其他更复杂的理论所取代。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不是像魔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和直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是有限效果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改变选民投票意向方面效果有限,人际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表明,受众并非完全被媒介所左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社会关系等因素来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接受。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而是众多中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在有限效果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其中,议程设置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影响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的认知。
媒体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传播效果理论的总结
传播效果理论的总结 (2005-07-08 16:23)对传播效果理论这一块,一直比较混乱和零散。
今天下午利用网络整理了一下,思路清晰了一些。
因为上班,课本不在身边,难免会有纰漏和不足。
请大家补充指正,互相帮助进步吧。
传播效果理论是传播学理论的核心。
它涉及到媒介和受众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也是传播过程的一个验证和终点。
什么是传播效果?严格的说它是传播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它被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效果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较之于三个阶段,我比较倾向于这个)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回归强效果论一.枪弹论:也叫强效果理论。
由德弗勒等人提出,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
二战法西斯宣传与“火星人事件”。
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地夸大化。
它的含义是: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
大众传媒的力量不可抗拒,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刺激—反映”机制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它的不足之处: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忽视了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忽视了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传播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在于传播媒介如何在社会中发挥实际作用,特别是传播媒介对于个人意见和态度的"说服性效果。
"这一时期的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力有限,甚至十分有限,可以被称为"有限效果"模式。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 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 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 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 术主义范式”。该学派以以下几位学者及其理论为 代表: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 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
•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 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 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 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 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 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实际上寻找的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不同传媒的受众的 某种共同认同的东西,以便更充分地利用这种资源,达到最 大限度的政治控制或最大限度的市场开发的目的,因而它的 功能主义价值取向预设现存社会的合理性。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
一、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
信息论与传播学研究密切相关。1948年,申农发表了《通 信的数学理论》,用以论证当时美国正在试验的计算机原理。 该论文被视为信息论的奠基之作。申农从通信的角度定义传播, 他写道:“通讯的基本问题是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 另一端所挑选的消息。”他认为,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或减 少不确定性的东西。为此,他提出一个机器对机器或人-机-人通 信的传播模式:
其次,主要依赖的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技术本身也存在局限, 前者概论意义上的有效性不足以说明人的精神的复杂性,后者特 定环境下的结论和社会实际环境存在差距;
传播学总结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1、两个学派传播学传统学派、行政管理学派、经验学派/实证学派媒介研究批判学派地位自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萌芽,传播学开始形成,并占据主流地位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发展起来,后来被作为传统学派的对立面价值观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传播者和传播控制者出谋划策对现存的传播制度、传播文化进行批判,寻找社会公众可能的抗争方式方法论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出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硕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出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硕二、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生平:美国传播学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1932年(25岁)获衣阿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波士顿先驱报》记者、编辑,美联社记者衣阿华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新闻学院院长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传播研究所主任巨大贡献:1,综合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研究,系统化、结构化前人成果,创立了新学科——传播学。
创立传播学的标志:1949年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
2,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代表作:《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3,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
1982年访问中国。
《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1956):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三人合作出版。
论述了新闻媒介的四种理论模式,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模式。
5W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给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3、四个代表人物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1890-1949)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1912-1961 )简介1918年,16岁考入芝加哥大学1926年,24岁获得政治学博士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助教、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耶鲁大学法学教授;燕京大学客座教授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出生于德国,1914年(24岁)柏林大学博士毕业;格式塔学派1932年移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应用社会学领域影响深远1925年(24岁)获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什瓦大学获得人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1935年赴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1940年,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开展关于失业、大众传播、竞选与政治活动、教育与心理、社会研究方法与程序、市场研究等的应用研究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36年(24岁)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耶鲁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助理教授、教授、主任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改变“研究课题,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二战期间,主持美国陆军部关于军事教育影响对军人影响的研究二战后继续态度与说服的研究贡献主要贡献:1,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2,提出“5W”(如上表)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3,开创“内容分析法”,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立下功勋。
传播学 总结
前传:传播学研究史(上)-----------------三大来源和四大先驱一、传播学科兴起原因促成传播学科兴起与繁盛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科自身因素:诸多学科交叉互渗;外在环境因素:德国纳粹上台之后,大批欧洲学者“流亡“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二、传播学理论大河的三大源头其一,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其二,以“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为主的信息科学;其三,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1、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科学。
2、以“三论”为主的信息科学----信息论:创始人:香农。
香农信息论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提供了具有传播史意义的“信息”概念。
香农信息概念: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较早地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虽有缺憾,但有极大贡献。
(最早以图解方式建构传播模式;提出过去传播研究中未被关注的新课题,像噪音和冗余信息问题,对于传播效果研究有启示。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后被誉为控制论之父。
主要主张:任何系统按一定秩序运行,偶然随意因素影响,系统有从有序向无序,从确定向不确定变化倾向,因此需要控制才能良好运行。
控制论实质:系统调节。
有效调节需要信息反馈。
对于传播学研究的贡献:“反馈”的概念引入。
反馈成为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媒介制度、传播效果研究领域都渗透反馈概念。
----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主要特性:整体性和互相依存性。
传播学各学派
传播学各学派传播学各学派⼀、经验学派1.什么是经验学派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2.经验学派的特点对现⾏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
他们把社会视为⼀个能够⾃我调节和平衡的有机⽣物体。
经验学派在⽅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场,在⽅向上坚持实⽤主义的研究⽬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3.经验学派的奠基者及其主要理论经验学派的奠基⼈主要有两位,分别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除了这两位之外,美国⼼理学家霍夫兰和卢因也对该学派有重要影响。
拉斯韦尔(1)5w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最早以建⽴模式的⽅法对⼈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2)三功能说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种:1 )环境监视功能。
2 )社会协调功能。
3 )社会遗产继承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1)两级传播个⼈不是与社会隔离的,⽽是与群体中的其他⼈相互影响的;对媒介讯息的响应和反应不是直接和及时的,⽽是通过“中间站”传递的,并受到其影响;对⼤众媒介的讯息接收并不等于反应,不接收亦不等于⽆反应,因为受传者原来的⽴场和⼈际传播中的次要接收都在发挥重要作⽤;⾯对媒介运动,有⼀类⼈积极地接收和传播来⾃媒介的观点,⽽另⼀类⼈则主要依靠个⼈接触接受指导。
在⼤众传播的条件下,⼈际传播仍在积极地发挥作⽤,对⼤众传播的状态和效果具有重⼤影响。
(2)意见领袖(3)睡眠者效应由于时间间隔使⼈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传播学三大学派(陈力丹总结)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 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 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 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 的思想中,包含着对媒介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的深刻认识。
三、“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也被称为“传播学批判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 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 (1951) 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 世纪 60 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 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 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 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一、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二、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系统论;控制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方法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本文将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实证主义学派、诠释主义学派和批判主义学派。
通过深入探讨各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与争议,以期为未来传播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实证主义学派是传播学研究中最早出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包括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等。
该学派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传播效果进行定量和可证实的研究。
他们传播活动中的受众行为、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过程的结构与功能,强调以客观、中立和经验主义的态度进行研究。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内容分析等。
其中,问卷调查和实验是该学派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数据来源方面,实证主义学派注重利用大型样本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表明,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显著的。
例如,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媒介依存理论”,阐述了大众媒介对公众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
然而,实证主义学派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该学派过于强调客观性和量化研究,忽视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短期效果上,而忽视了长期效果和深层次的影响。
诠释主义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是传播文本的意义和理解,以及传播过程中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舒尔茨、霍顿等。
诠释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深入理解传播文本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意义,来揭示传播效果的本质。
诠释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话语分析、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注重从受众的角度理解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内容对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诠释主义学派更倾向于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观察等。
诠释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例如,舒尔茨和霍顿在《大众传播:意义的纠结》一书中提出“意义的纠结”理论,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干扰和误导。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内容提要本文从传播学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学派,分别对它们的形成背景和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三个方法论学派的任何一个,都难以充分阐释如此丰富和复杂的传播现象,需要在方法论上相互补充,因为组合的整体力量大于分散力量之和。
关键词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我们历来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
近来读了陈卫星和胡翼青的书《传播的观念》、《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很受启发。
我赞同他们将传播学划分为三个学派,虽然表述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总的看法相同。
陈卫星划分为经验-功能、控制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三个学派;胡翼青划分为经验主义、技术主义、批判主义三种研究范式。
这样的划分对于深刻理解传播学很有必要。
过去把技术主义控制论方向的传播研究大多归到经验主义学派,也有的被归到批判学派。
其实,它与这两个学派的思路很不相同。
在新媒介技术急遽发展的当前,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到了应当独立看待的时候了。
斟酌用词,“批判学派”之说,难以显示出所指学派的方法论特征,概括得过于笼统;“结构主义方法论”,体现不出该学派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即追究表象背后的权力因素。
“经验主义”亦没有完整地表现出这个学派的方法论特征。
技术主义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三论”,特别是控制论。
出于以上的考虑,我使用“经验-功能”、“技术控制论”、“结构主义符号-权力”这样的表述,从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三个学派,与陈、胡的划分依据差不多,有些地方略有不同。
传播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为说明学派的划分,需要讨论传播学得以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
自从人类文明以来,信息的传播并没有被当作一种专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任何学科的发轫都源于社会关注,而任何社会关注来源于重大的社会变迁。
传播得以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只能追溯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
传播学主要学派
.
14
文化分析
伯明翰学派 Stuart Hall
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 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的二律背反功能: 以“不偏不党”的面目出现,提高社会成员对现存制度的向心力;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 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1、产生背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第
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国 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
22
发展学派
.
32
媒介塑造现代性人格
人的现代性形成与大众传媒的使用密切相关。传统 人倾向于将大众传媒视为危险之物,认为它败坏 了良好的风尚和道德,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因而 抱有敌意;
而现代人则愿意积极同信息来源保持接触。较现代 的人对新的现代大众传播工具较信任,不太现代 的人则重视传统的消息来源。
“霸权”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 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而实现“霸权”的 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力结构和社会生 产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
“强制装置”和意识形态“霸权装置” 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描述为社会的“普遍利益” 操纵形成“社会合意”
.
28
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7)扩大上下沟通的政策“对话”。 8)执守社会规范,使人不敢轻易逾矩。 9)形成文化口味。 10)改变比较不重要的态度,疏导强固的态度。
大众传播学流派及观点梳理.
⼤众传播学流派及观点梳理.四川⼤学⼤学传播学内部讲义——传播学流派传播学诞⽣于20世纪三四⼗年代,作为⼀门新兴学科,是在借鉴三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以及社会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展⾄今,传播学研究可以划分为三⼤基础学派:控制论学派、经验功能学派和结构主义符号学派。
控制论学派看重⼈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经验功能学派出于既定的政治和经济⽬的考察对⼤众的劝说和暗⽰,结构主义符号学则探索符号—认识—权⼒之间的相互运作。
⼀、经验功能学派/ 传统学派(Empirical School):主要指以经验性、定量的研究⽅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侧重于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
把媒介看成现代民主的新⼯具和社会调整的决定性机制,从⽽成为⼀种⿎吹西⽅社会制度价值和现存事物状态的再⽣产的理论。
注重定量分析,主要采⽤⽥野调查、实验室观察等⽅式进⾏研究。
(经验性研究⽅法指运⽤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社会现象或社会⾏为进⾏实证考察的⽅法。
)功能分析学派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将传播学研究分为控制研究(who)、内容研究(what)、媒介分析(in which channel)、受众研究(to whom)和效果研究(with what effect)五个领域,其中,⼜以效果研究为重中之重。
1、两个重要特征:(1)实⽤主义的研究⽬的;(实⽤主义认为判断事物(或真理)的标准不是思想或语⾔本⾝,⽽是思想所引起的客观⾏为,认为“真理就是效⽤“,⽽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于社会现实⽣活,解决实际问题。
)(2)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以美国的研究为代表,强调传播媒介及结构只是众多单元之⼀。
它们与社会上其它单元如政治及经济系统,各为⾃⾝的利益⽽联盟或抗争。
传媒因应不同的社会条件及状况⽽发挥不同的功能。
认为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没有⼀个社会单元可独占所有资源或权⼒。
有些时候政治系统可能占优,但有时经济作⽤却是最重要的。
传播学自己的总结
第一章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递行—地形)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第二章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作用: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
什么是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象征性社会互动定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是,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
对受传者而言,是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
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传播学教程课程学习总结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①“枪弹论”阶段The Magic Bullet Theory –②有限效果论阶段Limited Effect Theory –③适度效果论阶段New theory of effect study –④强大效果论阶段
•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
–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 ;
–传媒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
•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 (gatekeeper)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 自由主义理论(Liberalist Theory)
– 社会责任理论 (Theory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 民主参与理论(Theory of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 “休眠效果” sleeper effect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 “议程设置”理论(The Agenda-setting) • “沉默的螺旋”理论( The Spiral of Slience) • “培养”理论(The Cultivation Theory) • “新闻框架”理论(News Frame) •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 刻版印象(Stereotyp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传播学者(一)三位欧洲大师: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说19世纪三位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间接地影响了20世纪在美国崛起的传播学:芝加哥学派中的社会学家为进化论所吸引;法兰克福学派将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法相结合;互动传播的帕洛阿尔托学派通过研究相关传播来反对弗洛伊德的内心理论;拉斯韦尔热衷于精神分析的思考;霍夫兰的说服研究则在弗洛伊德理论那里找到了间接的基础。
1、查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对于传播学者来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是达尔文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领域。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科学思想和传播学产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1)它系统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直接影响了马克思;而马克思主义又是传播学批评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2)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库利、帕克等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家引向了社会学领域;库利、帕克说芝加哥学派的领袖,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3)达尔文的理论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研究的开展;(4)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都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们所使用。
2、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之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
今天许多重要的传播学理论都在个体当中寻求推动行为变化的力量,如海德的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不一致理论、佩蒂和卡尔奥普的态度变化的详尽可能性模式等。
这些理论都假定,个体失衡的、不一致的或不和谐的状态,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而导致了个体行为的变化。
(2)霍夫兰所开创的人格研究的学术传统是从C·赫尔德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而赫尔德学习理论又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3)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了批评的传播研究。
例如,对于偏见的研究,在阿多诺等人的《权威人格》中有所论述,它代表了一种以量化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格问题的精神分析理论。
(4)深受弗洛伊德影响的帕洛阿尔托小组(Palo Alto group):帕洛阿尔托小组的研究的是交往传播,他们重视作为理解个体行为的手段的个人与他人的传播关系,完成了从关注个体内在动力向关注个体交往或关系模式的转向。
【见传播学派—批判学派】3、卡尔·马克思:“在任何社会,获取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资源方面的不平等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一种文化,这一文化引起了某种类型的重大社会冲突。
”这里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批判性,即社会是不完美的,需要加以改变。
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视为社会上层建筑的大众媒体,经常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他们认为,在西方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体的内容为社会阶级关系所控制,媒体成立巩固社会统治的工具。
(二)四大先驱:对于传播现象给予较多研究、直接促成传播学产生的学者,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以及拉扎斯菲尔德。
他们的学术背景、事业生涯和兴趣爱好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们的家庭大多与欧洲大陆有着某种联系,其学术成果与欧洲学术有某种渊源,有两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移居美国。
这四位学者还都有较富裕的家境,较丰富的学识,进最好的大学,广泛涉猎欧美不同学科。
他们都在中年时期突然改变事业生涯,从他们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转向传播研究,并以恢宏的气度一起结识。
他们都在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出版了有关专著。
他们的四周均聚集一批后来都成为该学科领袖的年轻学者,和一批批听他们授课的莘莘学子。
在他们的传播研究中,都着重态度、行为改变的效果研究。
正是这些推动了传播学的产生,确定了传播研究的某些方向,积聚了研究力量,为传播学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1、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1926年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通过描述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宣传研究的经典著作。
《世界革命的宣传》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宣传分析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等。
(1)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明确提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3)宣传的四个目的:激起对敌人的仇恨;保持与盟邦的友好关系;与中立者保持友好关系,并尽可能与其达成协作;瓦解敌人的斗志。
2、库尔特·卢因( / 勒温):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1)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并将其应用于传播学领域:早期主要研究个体精神过程,后来转向群体传播对于个人行为的效果的研究。
开创了群体传播中的经典实验,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借用物理学中的“场论”来类比心理活动;最先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观点、动机、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群体动力论认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群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群体与个体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
群体的规范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行为。
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它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它所属的群体因素。
)(2)最早提出“把关”和“把关人”的概念。
《群体生活的渠道》对把关过程做了理论阐述,指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带有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而那些能够控制信息流动的人就是把个人。
二战期间他进行了有关军队士气的研究和劝说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1)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运用实地调查法对广播媒介进行了研究,对当代大众传播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2)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以美国总统选举为课题,进行了“伊利县调查”,并发表了《人民的选择》和《选举》,是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
在书中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而有限的,传播环节中存在众多因素,使传播学结束了“枪弹论”时代,进入“有限效果论”时代。
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哥伦比亚学派”。
4、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在传播学方面,主要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主持军方有关电影对军人影响的研究,被认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2)他首次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并将之应用于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并从信源可信性、传播技巧等方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他的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涉及现实社会中的媒介和大众传播,而主要是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研究对象范围有限。
领导、创立了“耶鲁学派”。
(三)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
(1)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把美国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
传播学创立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2)他还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创建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观点或新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如提出了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即媒介或信息被受众选择的或然率=预期的报偿/ 付出的代价;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首先致力于小媒介的建设,解决当务之急,而不应脱离国情,一味追求西方的速度。
(四)其他人物:1、李普曼:美国专栏作家,政论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两次获普利策奖。
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
《舆论学》被公认为是传播领域的奠基之作,该书揭示了传播和媒介对人类想象世界的构建作用,提出了刻板印象、假环境等著名概念,对议程设置理论、舆论研究、宣传研究影响极大。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象征性现实):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环境不是对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媒介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可能与真实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从这一观点出发,产生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议题——议程设置理论。
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她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2、伯纳德·贝雷尔森:美国社会学家,是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在进行伊里县研究时的重要合作者。
他曾经做过报纸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并推动了内容分析法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3、罗伯特·默顿:美国社会学家,在哥伦比亚大学与保罗·拉扎斯菲尔德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他的理论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方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他最著名的社会学成就是有关社会失范的理论。
4、罗伯特·哈钦斯:20世纪30-40年代曾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并出任“大众媒体自由与责任委员会”的主席。
该委员会后来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业》报告开创了社会责任论的新时代。
5、西奥多·阿多诺: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
曾接受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的邀请到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广播研究,但是因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分歧而没有成功,这引发了对于传播学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阵营的第一次讨论。
他对资本主义文明进程中文化工业造成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6、埃弗雷特·M·罗杰斯:美国传播学家。
他对于传播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创立了创新扩散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传播学新兴分支——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二是撰写了《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重新梳理了早期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和发展历史。
二、传播学流派[一] 经验学派 / 传统学派(Empirical School):主要指以经验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侧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经验性研究方法指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