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
效率 , 现整个调 查流程 的信息化 工作过程 。 实 城市环 境地质 调查信息 化建设 的总体框架设 计
充分 考虑 了如 下 因素 : ( ) 争 在数 据 采 集 、 据 管 理 、 据处 理 、 1力 数 数 数 据服务 等阶段实 现数 字 化 工作 的衔 接 , 充分 发 挥数 据库建设 的基础作 用 。 () 2 正确 面对计算 机 P C机 环境 的广泛 应用 , 把
籀
一
要 从提供全程支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主流程信息化 的技术手段出发 , 依据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 范, 制定了统 的数据库标准 , 对城市环境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总 体框架进行 了设计 , 分析 了城 市环 境地质调查 评价 信息系统组成 、 功
能及应 用模式 , 重点研制了为调查评价各过应用。
展 , 市化进 程 不断 加 快 , 类 的 活 动 已经 成 为 一 城 人
种地 质 营力 , 强烈 地 作 用 于地 质 环 境 , 城 市地 质 使 环境 不断 恶 化 , 城 市 土 地 利 用 、 源 开 发 、 物 与 资 废
处置 、 环境 保 护 和 灾 害 防 治 等 有 关 的 环 境 地 质 问 题 日益 突 出 , 至 直 接 影 响 和 制 约 着 城 市 的 发 展 甚
收稿 日期 :0 0—0 21 _ 2 7~0
基金项 目: 国土资源部 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资助( 0 0 1 , B 70 ) 中国地质科 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科研业务 费资助( K 2 ) S  ̄0 7 作者简介: 张礼中, 16 ( 99一) 研究员 , 男, 博士 , 主要从事水工环信息工 程技术
地质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地质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从技术方面来看,地质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
个方面:
1. 数据采集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面调查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以实现对地质数据的高效、精准采集。
2. 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云计算、大数
据技术等,以实现对海量地质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快速检索。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包括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等技术,以实现对地质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
4. 可视化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以实现对地质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和空间分析。
从应用方面来看,地质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可以包括:
1. 地质勘查与资源评价,利用地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勘查和评价。
2. 地质灾害预警与风险评估,利用地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的预警和风险评估。
3. 环境保护与地质环境监测,利用地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地下水、土壤、地质构造等的监测和保护。
从管理方面来看,地质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可以包括:
1. 数据标准与规范,建立统一的地质数据标准和规范,以实现地质数据的互操作和共享。
2. 信息安全与保密,建立健全的地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地质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3. 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加强地质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推动地质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综上所述,地质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多方面的,涉及技术、应用和管理等多个层面,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满足地质勘查和资源评价、地质灾害预警和风险评估、环境保护和地质环境监测等需求。
地质领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地质领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地质领域也迫切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管理能力。
本文旨在制定地质领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以满足地质工作的需求和挑战。
二、目标与目标1. 实现地质数据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建立完善的地质信息系统,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支持决策和科研工作。
3. 加强地质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
4. 推进地质信息化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地质工作的协同开展。
三、建设内容与步骤1. 地质数据的数字化存储与管理a. 建立地质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分类化和归档化。
b. 开展地质数据的扫描、录入和编码工作,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和规范。
c. 配备专门的数据管理人员,负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更新工作。
2. 地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a. 统一选择并采购地质信息系统软件,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功能完善。
b. 进行地质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包括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和功能模块开发。
c. 组织地质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d. 推广地质信息系统的应用,鼓励地质工作者主动使用系统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
3. 地质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a. 搭建地质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邮件系统和会议系统。
b. 推广信息化办公和电子文档管理,减少纸质文件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环保意识。
c.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地质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存储和传输。
4. 地质信息化融合发展a. 加强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地质信息化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
b. 寻求外部资源和技术支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地质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资源投入和保障1. 资金投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包括硬件设备采购、软件开发、数据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方面。
地质大数据实施方案
地质大数据实施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地质领域,大数据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为地质勘探、资源评价、灾害预警等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地质大数据实施方案,对于推动地质工作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采集。
地质大数据的实施首先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工作。
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勘探、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地球物理勘探等多种数据源的整合和采集。
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对地质信息的全面、高效、精准的采集,构建起完整的地质数据体系。
二、数据存储。
采集到的地质大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
建立起高效、安全、稳定的数据存储系统,保障地质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标准化处理,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奠定基础。
三、数据分析。
地质大数据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包括数据分析环节。
通过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统计分析等手段,对地质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其中蕴含的规律和信息。
为地质资源的评价、勘探方向的确定、灾害风险的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数据应用。
最终的目的是将地质大数据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
可以通过地质信息平台、地质信息服务系统等方式,将数据应用于地质勘探开发、资源评价利用、环境保护治理等方面。
为决策者、研究人员、企业和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地质信息支持。
五、安全保障。
在地质大数据实施过程中,安全保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包括数据的安全存储、传输、使用等方面,需要建立起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确保地质大数据的安全可靠。
六、技术支持。
地质大数据实施需要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
包括但不限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为地质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七、人才培养。
地质大数据实施方案还需要关注人才培养。
培养一支掌握地质学、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具备地质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为地质大数据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方案
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方案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方案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应用,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和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国土资源局作为一个集土地、矿产、水资源等多种领域于一身的国家重要部门,信息化建设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方案概述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方案是以全面推进信息化为目标,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业务流程优化、管理决策智能化为手段,为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综合信息化服务的一项计划。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是本方案的核心,它是集成土地、矿产、水资源等多种资源信息的一个综合平台。
通过平台,不同领域的信息能够进行交互、共享和整合,从而避免了信息孤岛和数据资源浪费。
平台上将包括各种数据资源,如遥感影像、地理信息、地下水位等等,同时还涵盖了各种日常业务信息,如土地证书信息、矿产勘察申报信息等等。
为建立这样的信息共享平台,国土资源局将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并将增加新的数据接入渠道。
这些新的数据接入渠道包括开放数据和第三方数据接入,从而使得平台所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和准确。
2.优化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除了要提供信息资源外,还需要优化现有的业务流程。
优化业务流程可以提高业务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
国土资源局将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审视和分析,从而找出瓶颈和优化空间。
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以达成预期的改善效果。
3.实现管理决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的另一重要目标就是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国土资源局也不例外。
智能化的决策需要建立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
国土资源局将建立一个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对庞大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为决策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此外,还将开发一套智能决策系统,以实现对日常业务和重大决策的智能辅助。
4.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土资源局也没有忽视这一点。
地质资料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地质资料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一、资料数字化
1.资料扫描:将纸质地质资料通过扫描仪转换为数字格式,
可以选择高清扫描或普通扫描,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分辨率和图
像格式。
2.影像处理:对扫描后的图片进行处理,包括裁剪、去除噪声、增强对比度、调整色彩等操作,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可读性。
3.OCR识别:对图像中的文字进行OCR (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识别,将文字信息转化
为可编辑和可搜索的格式。
4.数据整理:对数字化的地质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内容、格式、时间等进行归档,建立一套标准的文件命名和目录结构。
二、数据库建设
1.数据库设计:根据地质资料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数据库的
结构和关系模型,确定数据表的字段和属性。
2.数据导入:将数字化的地质资料导入数据库中,可以使用ETL(ExtractTransformLoad)工具进行数据清洗和转换,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数据库管理: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权限
管理、备份恢复等功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数据查询与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灵活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支持多种查询方式和数据可视化展示,提高地质数据的利用价值。
5.数据共享与交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数据上传、下载和共享功能,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和数据标准,方便地质专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技术支持与培训
1.技术支持: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包括系统维护、故障排除、升级更新等,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2.用户培训:开展用户培训工作,包括数据库操作、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提升用户的使用能力和效率。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研究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研究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将地质环境的采集、处理、分析、展示等过程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建设,以提升地质环境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
本文就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地质环境是指地壳、大气等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1.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信息化建设可以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地质环境数据,为地质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和依据。
2. 优化资源利用: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通过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可以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和防治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
4. 加强国家安全保障:地质灾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通过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预测、监测和预防,提升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二、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目前,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1. 数据采集与存储:利用传感器、遥感、卫星等技术手段进行地质环境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形成数据库或数据仓库。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数学统计、人工智能、模型仿真等方法对地质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 数据展示与平台建设:通过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将地质环境数据以图形、文字等形式进行展示,并建立相关的信息平台。
4. 应用与决策支持:将地质环境信息化应用于资源评价、环境评估、灾害预测等领域,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提高地质环境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准确性,研究数据传输和网络互联技术,实现地质环境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共享。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研究地质环境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和算法,提高其效率和精度,实现对地质环境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挖掘。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公布(附全文)
⾃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案公布(附全⽂)近⽇,⾃然资源部印发《⾃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案》(以下简称“⽅案”)。
⽅案从背景形势、需求分析、信息化基础状况、总体框架、组织实施、保障措施等⽅⾯对⾃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进⾏了明确。
⽅案提出,将围绕⽣态⽂明建设⽬标和⽹络强国战略部署,充分运⽤移动互联⽹、云计算、⼤数据、物联⽹、三维仿真、⼈⼯智能等新⼀代信息技术,建成以第三次全国国⼟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为基础,以⾃然资源“⼀张⽹”“⼀张图”“⼀个平台”为⽀撑,⾯向⾃然资源部调查评价、监管决策和政务服务的信息化体系。
建设发展⽬标⽅案明确了⾃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发展⽬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然资源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统⼀融合的⾃然资源信息化框架体系,⼀批以统⼀平台为⽀撑的、贯穿四级的重要信息系统上线运⾏,实现⾃然资源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明显提升部门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社会化服务⽔平。
初步建成⾃然资源“⼀张⽹”“⼀张图”,基本建成国⼟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初步形成统⼀规范、多级联动的⾃然资源政务服务系统,实现⼟地、矿产、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等审批及⾃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等业务的“⼀⽹通办”;接⼊国家⼀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总对总”信息共享范围不断扩⼤,服务国家⽬标的能⼒显著增强。
⾃然资源信息化基本组成到2025年,形成⾃然资源动态监测和态势感知能⼒,实现对国⼟空间的全时全域⽴体监控;建成以⾃然资源“⼀张图”为基础的⾃然资源⼤数据体系,基本形成“数据驱动、精准治理”的⾃然资源监管决策机制;“互联⽹+⾃然资源政务服务”体系全⾯建成联⽹运⾏,服务事项标准统⼀、整体联动、业务协同,⾃然资源政务服务和共享开放能⼒全⾯提⾼。
⾃然资源部信息化总体架构为:以政策、制度、标准为基础,以安全运维为保障,在“⼀张⽹”、“⼀张图”、“⼀个平台”基础上⽀撑“三⼤应⽤体系”。
六⼤主要任务⽅案明确了⾃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的六⼤主要任务。
地质信息化工作方案
地质信息化工作方案背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质勘探、矿产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等领域也逐渐向信息化转型。
地质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地质综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共享、传输、查询、分析和决策等,以支持地质勘探、矿产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
因此,地质信息化已成为地质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和前沿热点。
目的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地质信息化工作方案,以指导地质部门和企业进行地质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地质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地质工作的高效、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内容一、地质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和要求1.基础条件:–具备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具备信息化人才和管理水平;–具备信息化安全保障和法律法规环境。
2.要求:–满足地质工作的实际需求;–服务地质工作的全过程;–实现地质信息的数字化、共享化和可视化;–保障地质信息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使用。
二、地质信息化的功能与应用地质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包括以下基本模块和功能:1.数据管理模块:–地质基础数据管理;–地质实验数据管理;–地质调查数据管理;–地质成果数据管理。
2.空间信息处理模块:–地质实体空间数据管理;–地质分析与模型构建;–地质空间分析和可视化。
3.决策支持模块:–GI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地质资源评价与预测;–地质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
地质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数据准备阶段:–搜集和整理地质数据;–确认数据的重要性和可靠性;–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和修正。
2.系统设计阶段:–制定地质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要求;–确定地质信息化系统的结构和架构;–编制地质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3.系统开发阶段:–选型和采购地质信息化系统的软硬件;–进行地质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建库和系统集成;–进行地质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测试和调试。
4.系统应用阶段:–推广和应用地质信息化系统;–进行地质信息化系统的培训和支持服务;–定期维护和升级地质信息化系统。
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
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是为了推动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制定的,旨在建立一个全面、准确、实用的自然资源信息化平台,提高自然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保障国家自然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总体目标1.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
2.提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3.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目标。
二、建设内容1.建设基础数据库,包括地理信息、地质勘查、环境监测、水文水资源、气象、测绘等方面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和融合。
2.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开发利用、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管理模块,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3.建设自然资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将自然资源管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挖掘,形成智能化决策支持。
4.建设自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自然资源信息、咨询、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的需求。
三、建设步骤1.确定建设目标和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和时间表。
2.建设基础数据库,进行数据采集、整合和存储。
3.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管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4.建设自然资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数据挖掘和分析。
5.建设自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的自然资源服务。
四、建设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建设管理机制。
2.加强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提高建设质量和管理能力。
3.加强安全保障,确保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安全可靠。
4.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五、预期效果1.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2.提高自然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和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提高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民参与的资源管理格局。
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总体目标
一— - — +
瑗 通野验 肇地 水 查 范 层过 收 漂下勘供
由省 地质环 境 监测 总站 承 担 的“ 源县 地方 病 地下 肇 水 勘查 与供 水安 全示 范项 目” 日前通 过 野外 验收 。 经 过 总站 2个 月 的野外 工 作 , 本 查 明 了肇 源 县地 基
方病严重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 环境地质 问题 、 水文
信 化 络 设 作给 充 要 质灾 事 信 以 地 环 管 信 等;本 通 各 信息 j 息 和网 建 工 予了 分: 地 害 件 息 及 质 境 理 息 基 开 全国 省 网
肯 同时 做好今后 定, 对 信息化建 络, 成覆 设} 形 盖全国、 互通 业 网 连接。 行业 的专 信息 络 { 工作 提出了明 求。 确要 { 建成 后的中 地 境信息网, 到信息 国 质环 将达 覆盖全国 环境变 地质 化状 中国 质环境监测院 地 信息室 况, 成既为 提供管 有{ 形 政府 理决策 信息, 社会公众 又为 提供及时 质环境 的地
关人员就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工作f 动态服务信息。 同时, 为地质环境科学研究 提供数据通道和基础信息, 真正
作案同时规划了下一步信息网t耋 蓑 方 辈出 地质环境信息网络体系。 撕 提 躺 合 全 竺 完 支 综画 供 卫詈詈兽答詈 -
,
・—— -
+
一 +
- +
- +
解决病 区人 民的安 全饮水 问题 奠 定 了基础 。 ( 雯) 翟
黑江土源0, 龙国资 2 2 0司 7
维普资讯
以满足政府 、社会对地质环境 建设 的工作内容。参会 的各省地质 充分展示 了我 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和 信息的需求 ,进一步促进地质环境 环境监测总站 的代表分别介绍 了本 网络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 。 来 自全国 l 个省 的= 砖滥 测 0 信息工作 的开展 ,发挥信息工作的 省信息化和网络建设取得 的成果和
信息化建设在地质环境中运用
试论信息化建设在地质环境中的运用摘要:信息化建设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信息化建设也给广大客户带来了方便。
本文对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和信息化建设在地质环境中的目标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质环境;信息;标准;网络;数据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地质环境信息化的意义1.1地质环境信息化是地质环境领域的创新战略信息化不能仅仅是地质环境工作附属的技术手段,要使地质环境工作一如既往地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以信息化为支撑点,创造新的成果、新的工作流程和新的应用服务。
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向更深、更广的应用领域渗透,从根本上触动地质环境领域的现有工作,从环境地质调查的野外数据采集、地质灾害监测,到海量异构数据的快速传输、综合管理、最终实现综合评价和提供多目标的应用服务,开创地质环境信息工作的新纪元。
1.2地质环境信息化是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是一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新疆各级政府面临着繁重的应急抢险任务,因此,地质环境信息化可以为各级政府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地质灾害提供支撑。
1.3地质环境信息化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工作是国土资源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的完整数据体系,形成一体化综合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快速响应和多目标的应用系统,建立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促进地质环境评价、规划、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使地质环境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4加大地质资料成果服务的需要地质环境信息作为地质资料成果的一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地质环境工作成果的载体和基本要素。
目前,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资金投入、人才技术、资料信息等要素分散,已成为影响地质环境管理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地质资料信息等公共服务产品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环境管理的进程。
7省份试点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
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资源供需全球化、加强政策宏观调
控、强化环境生态保护等形势外,更应强 i 所人 才和 智能化,重视资源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 究,加大政府的推广示范和引导力度,挖掘资源综合利
用潜力,采纳合理的矿产勘查和 【 活动支持系统。四
是确立矿 第一产业定位,完善矿业财税体制,尊重矿
Mi n e r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l
矿 产 勘 查I
7 省份试 点地质环 境信息化建设
日前 , 由国土 资源 部地 质 环 境 司和 中 国地质 环境监 测院联合主 办的全 国省级地质 环境信息化 建
北地 区成矿 地质特征及 找矿 新发现、华北平 原地 下 水演变 机制研究若干进 展、 白云鄂博矿床成 因、青
藏高原东缘新构造等 。 1 2 0 0 名科 技 工作 者在 l 7 个 分会场 参 加本 届年 会 ,共收 录论 文摘要 5 0 0 余篇 ,反 映 了近年 来我 国 地质科学领域 的研究现状和 最新成果 。
设研讨会 在重庆市 召开 。会议透 露,全 国地质环境 信 息化 建设将于 2 0 江叠合矿床成矿 与找矿 、 山区城镇化 的地 质 灾害 问题研究 、与地 幔柱有关 的铜镍 硫化物矿 床成 因、中 国北方沉积 盆地铀矿勘 查进 展和展望 、亚洲
东 部 非海 相 与海 相 早 白垩 世地 层 的对 比和 古地 理
业特有规律,推动矿业产业定位改革 。消除价款 “ 异 化”,维护探 广 叔 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勘查基
中国地质 学会学术年会在 昆明举行
1 0 月l 7 —2 0 日,中国地质 学会2 0 1 3 年学术 年会
在 云 南 昆 明召 开 ,会 议 主题 为 “ 推动 地质 科 技 创
我国正绘制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
化 建设方案 》 ( 以下简称 《 方 案 》 ) ,详 细 部 署2 0 1 3 年至2 0 l 7 年 的 国家 地 质 环 境 信 息化 建 设
工作 。
批 整装 勘 查 区在矿 种 的选 择上 ,除 了原有 的铀 、
铁 、铜 、铝 、铅锌 、金 、钾 盐等 紧缺 和大 宗支 柱
占总投 入 的 比例 由2 0 1 1 年 的5 6 . 2 % 上升  ̄ ] i 6 4 . 9 % 。
从首 批整 装勘 查 区 实施 情况 评估 结 果看 ,总
体进 展顺 利 ,成 果好 于 预期 ,被 评 为优 秀级 的整 装勘 查 区2 5 片 , 良好 级2 l 片 ,一 般 l 片 。其 中, 鄂 尔多 斯 的铀矿 ;四川 I 攀西 、新疆 阿吾 拉勒 、江
3 4 2
叠加 。用 表层 含 量减 去深 层 含量 ,即得 出重 金属
元素 “ 人类 污染 图” 。
Mi n e r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l
矿 产 勘 查l
作 为 国土 资源 大 调 查重 要 成果 及 全 国土 壤 污 染 状 况 调查 专 项 ,全 国多 目标 区域 地 球 化学 调 查
品 。深层 样 品来 自 1米 以下 ,基 本代 表未 受人 类 污染 的 自然 界地 球化 学背 景 ;表 层样 品来 自地 表
2 5 厘 米 以 内,是 自然 地质 背 景与 人类 活 动污 染 的
完 成 国家 级 、省 级地 质环 境数 据 中心 及 条件 具备 的地 州级 、 县市 级数 据节 点 的建 设和 信 息平 台部 署 ,基 本 实现 全 国地 质环 境信 息 化 四级 体系 的互 联 互通 和全 国地质 环 境管 理工 作信 息化 。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智能、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全方位、动态监测。
2、整合和共享环境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
3、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提升公众对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参与度,增强环保意识。
二、建设内容1、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监测站点的布局,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如传感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实现对环境质量的实时、连续监测。
同时,建立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环境数据中心建设搭建统一的环境数据中心,整合来自各个监测站点、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环境数据,包括污染源排放数据、环境质量数据、生态状况数据等。
建立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3、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涵盖环境审批、执法监督、应急管理、污染防治等业务模块。
实现环境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流程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系统的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实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4、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技术,构建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对环境数据的分析和模拟,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评估环保政策和措施的效果,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建立大气污染扩散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浓度,为制定应急减排措施提供参考。
5、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搭建公众参与环保的信息化平台,如环保网站、移动应用等。
通过平台向公众发布环境信息,包括环境质量状况、环保政策法规、企业环境行为等。
同时,提供公众举报、投诉和建议的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传统的环境保护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管理需求。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和处理,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环境监管的力度,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二、建设目标1、实现环境数据的全面采集和整合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各类环境要素的数据,以及污染源排放、环境质量监测等相关数据,并进行整合和分析,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提升环境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实时监测,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环境信息的共享和公开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平台,实现环境信息在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共享和公开,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4、提高环境管理的决策水平通过对环境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5、增强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建立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降低环境风险。
三、建设内容1、环境数据采集系统(1)在重点污染源、环境敏感区域等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如水质监测仪、空气质量监测仪等,实时采集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数据。
(2)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等手段,获取大范围的环境数据。
(3)建立人工监测网络,定期进行采样和检测,补充和校准在线监测数据。
2、环境数据传输网络(1)建设高速、稳定的环境数据传输网络,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输到数据中心。
(2)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如光纤通信、4G/5G 网络等,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3、环境数据中心(1)建立集中式的环境数据中心,存储和管理各类环境数据。
(2)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海量环境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
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设计设计方案
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设计设计方案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案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智慧化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地质行业也不例外,构建一套智能化的地质信息化系统可以为地质工作提供更快速、精准、高效的支持,提高地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就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需求分析根据地质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数据管理:对地质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包括采集、存储、处理、共享和应用等。
系统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地质数据,如测量数据、地质勘探数据、地震数据等。
2.地质图像分析:系统应能提供对地质图像的分析和识别功能,能够根据地质图像数据提供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等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并能进行地质图像的处理和可视化展示。
3.模型建立:系统应能构建各类地质模型,包括地质结构模型、沉积模型、地下水模型等,为地质科研和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4.决策支持:系统应能为地质决策提供支持,能够根据现有的数据和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和优化,提供决策支持的建议。
5.协同办公:系统应能实现地质工作的协同办公,包括任务分配、工作进度跟踪、团队协作等。
三、系统架构设计基于以上需求,智慧地质信息化系统的架构分为前端、后台和数据三个层次。
1.前端层:前端层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界面,用户通过前端界面进行数据查询、分析、可视化等操作。
前端界面应具备友好的交互界面、多样化的数据展示方式,并支持多终端访问。
2.后台层:后台层负责系统的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管理。
后台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能够满足用户的数据需求和操作。
后台层还需提供模型建立和决策支持功能,为用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数据层:数据层是系统的基础,包括地质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据层应具备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和查询能力,同时支持多种数据类型和格式。
四、功能实现方法1.数据管理:采用分布式数据库进行地质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查询功能。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总体方案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总体方案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总体方案旨在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具体内容包括:
1. 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施,同时完善软件系统,提高信息化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2. 推进数据共享和集成,实现资源信息共享,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
3.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包括信息安全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4.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针对信息泄露、数据丢失、网络攻击等风险,建立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响应机制。
5. 推动业务应用系统的升级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与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实现信息化的无缝衔接。
6. 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信息化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与企业和高校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部信息化总体方案着眼于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实现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目录一、建设背景 (1)二、目标任务 (2)(一)总体目标 (2)(二)总体任务 (2)三、总体架构 (3)(一)建设框架 (3)(二)应用体系 (3)(三)服务对象与内容 (4)四、主要建设内容 (6)(一)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建设 (6)(二)地质环境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6)(三)地质环境网络环境建设 (7)(四)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 (7)(五)地质环境业务支撑系统建设 (7)(六)地质环境决策支持分析系统建设 (9)(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9)五、实施计划 (9)(一)第一阶段 (10)(二)第二阶段 (10)(三)第三阶段 (11)六、保障措施 (11)(一)组织保障 (11)(二)制度保障 (11)(三)经费保障 (12)(四)队伍保障 (12)一、建设背景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标志着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同时,破解市场经济、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土资源管理难题,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强国土资源监督和管理工作,推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地质环境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
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今后一段时期的地质环境信息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依托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果,研究建立涵盖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监测及保护的信息化体系,推动信息化成果的深化应用,提高地质环境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信息支撑及决策支持服务。
我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
国家级信息网络框架基本形成,数据标准及规范初步建立,全国尺度的基础数据库建设取得进展,研发了多种地质环境专业应用软件,国家级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初具规模。
但是,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的统筹整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地质环境数据管理和存储分散,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导致数据共享难度较大,海量数据集成度较低,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地质环境信息的多目标服务能力较低,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防灾减灾等对地质环境信息越来越高的需求。
地质环境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体系。
因此,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建立业务支撑、决策支持和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地质环境管理和服务水平。
本方案以国家级地质环境信息节点建设为基础,分阶段进行。
2013年完善系统和平台建设,加大推广力度;至2017年,基本完成国家级、省级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及条件具备的地州级、县市级数据节点的建设和信息平台部署,基本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四级体系的互联互通和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信息化。
二、目标任务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总体框架是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标准,依托国土资源主干网络和业务网络,构建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开发土地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矿产资源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地质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综合事务(包括公文、会议等)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开展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管理和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保障,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提供全面有效技术支持。
地质环境信息化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总体目标根据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建立和完善部、省两级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推进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整合各类地质环境信息资源,构建国家级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促进省级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及地州、县市级数据节点建设,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的大综合、大协作和大集成。
进一步建成系统一体化、数据集成化、信息综合化和成果可视化的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平台,构建一个互连互通、资源充分共享的数字地质环境,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总体任务依托国土资源主干网、业务网,建设和完善部省两级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海量地质环境数据,开展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热、地质遗迹等专业数据库的集成和整合工作。
按照采集与监测、分析与预警、决策与处置的总体思路,整合各类地质环境信息资源,构建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促进省级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及地州、县市级数据节点建设。
建立并完善地质环境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支撑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指挥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平台,整体提升地质环境信息的采集与监测、分析与预警、决策与处置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设系统一体化、数据集成化、信息综合化和成果可视化的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逐步建成部、省两级地质环境信息中心。
三、总体架构(一)建设框架图1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遵循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建设框架,以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和经费为保障,基于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依托国土资源主干网、业务网等基础设施与网络环境,建设国土资源部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研发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决策支撑系统和应急技术支撑平台,建立统一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政府管理应用服务、政府决策支持服务、专业应用研究服务和社会公众信息服务。
全面提升面向领导决策、政府管理、专业研究、公众服务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能力。
(二)应用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 业务应用信息服务 政务管理 应用服务 政府决策 支持服务专业应用 研究服务 社会公众 信息服务 信息平台 政务管理 信息系统 业务支撑 系统决策支持 系统 应急技术 支撑平台 数据中心 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基础环境网络环境 地质环境骨干网 应急卫星资源网 动态数据监测网 国土资源主干网、业务网 组织体系、制度保障、人才队伍、经费保障图2 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应用架构针对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用户,优化全国地质环境业务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形成以服务为中心的高效运行模式和信息化组织结构。
地质环境国家级节点按全功能设计,是国家地质环境规划、重大决策制定的信息支撑点,也是特大型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指挥的决策支撑点,包括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地质环境业务支撑系统和应急技术支撑平台等;地质环境省级节点在功能上与国家级节点基本类似,在管理地域上限制在本辖区范围内;地质环境地(州)、县(市)级节点主要担负数据采集、数据汇总和向上级节点汇交。
地质环境国家级节点和省级节点,通过数据汇交、共享和交换,构成国土资源国家级节点和省级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服务对象与内容地质环境信息化服务对象是部—省—市—县四级政府主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公众。
1.为政府主管机关及地质环境监测部门提供决策支撑服务为政府主管机关及地质环境监测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区域地质环境总体状况信息,支撑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指挥、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
(1)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管理、决策和统一对外服务的数据和信息支撑。
(2)通过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节点建设,为国土资源监督管理提供各类地质环境调查和动态监测信息服务。
(3)为编制全国地质环境状况评价报告、全国地下水状况与形势分析报告、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形势分析报告、全国地质灾害现状与形势分析报告、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报告以及各类地质环境相关的专报、通报等专项工作提供信息处理和分析平台。
(4)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提供各类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服务。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发育、发生、变化趋势及防治状况,地下水利用、污染与保护情况,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与整治情况,地面沉降及地质遗迹保护状况等专业信息;提供地质灾害预警和指挥服务,支持地质灾害快速发现、鉴别和处置,快速搭建应急通信平台,进行远程技术会商和应急指挥。
(5)建立地质环境“一张图”数据库,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析及资源承载力评价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为国土资源政务管理、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2.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研究服务为业务专家及技术人员提供操作简单、方便的数据采集软件,辅助完成现场或远程数据采集和快速处理;实时获取业务工作所需要的数据资源及相关分析工具,进行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及预警预报等;提供高效、便捷的数据目录检索服务、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服务、专题图辅助编制服务、决策分析应用服务、专题分析研究服务等。
3.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知识及地质环境保护信息查询服务为公众提供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预报及预警、避让及保护措施信息、地下水污染程度、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信息、国家在地质环境保护方面部署重点工作、科研项目及相关成果信息以及热点新闻等地质环境状况、科普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查询,提高全社会保护地质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四、主要建设内容(一)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建设1.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目标是保证地质环境数据从生产、汇交、整合、管理、更新、共享到应用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
主要由基础设施标准、数据资源标准、应用开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信息化建设管理标准等组成。
地质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组织完成,各省级地质环境管理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完善和补充。
2.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建设依托全国地质环境调查、监测等工作体系和分布式网络系统,面向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热等地质环境专业领域,建设具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数据服务和数据交换等功能的数据中心。
为兼顾数据安全和应用便利性,将数据中心结构分为四个层次——源数据层、操作处理层、分析处理层和服务层。
分别建设基础数据库、操作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并建立数据交换系统,提供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功能。
通过数据汇交和信息共享交换机制,为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提供管理和服务所需的数据和信息。
(二)地质环境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地质环境业务支撑系统形成的数据纳入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系统中,实现对全国地质环境相关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与采矿权登记管理、采矿权年检、探矿权登记、执法检查等信息的相互印证与关联。
同时,将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和地质环境管理数据库纳入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为基础的矿政管理核心数据库,为矿业权、建设用地等行政审批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信息的统一管理,为管理机关全面掌握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以及项目成果提供信息支撑。
将各级地质环境政务管理系统纳入本级电子政务审批平台统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