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饮湖上初晴后雨2

合集下载

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学习古诗,使其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品味诗句、分析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意、探讨创作背景,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感悟、诗意与词语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的意境描绘,我会通过图片展示和实际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描绘美景相关的实际问题。
2.朗诵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诗歌朗诵体验。通过朗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美丽的自然景色让你忍不住想要赞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美景的奥秘。
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诗歌朗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诗意理解:通过分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诗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湖光”、“山色”、“晴方好”、“雨亦奇”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优秀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相关文章,欢迎欣赏。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1《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这首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在晴天和下雨天时候的景色,从“晴方好”“雨亦奇”这六个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评价之高,可以看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可想当时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诗的三、四句作者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并且将西湖的美和西施相比,让读者可以进一步领略到西湖的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写的是西湖晴天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西湖,水波荡漾,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的是雨天的景色,在蒙蒙细雨中,西湖周围的群山,看上去迷迷茫茫,如梦如幻,非常奇妙。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在西湖游玩饮酒,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小雨,这一切诗人都看在眼里,都觉得很美。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别开生面,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2一、关于教材——行走字里行间,赴一个超尘的邀约。

一直以来都喜欢古的言语,太美,太好,喜欢《诗经》的信手拈来、喜欢乐府的脱口成章;喜欢魏晋的狷狂、喜欢隋唐的豪迈;喜欢楚辞的浪漫至天马行空、喜欢元曲的俚俗到市井闲谈;喜欢李太白的泼墨、杜工部的蹙眉、王维的疏离、义山的隐涩……太多了,多到不能言语。

只能说:都好。

古人留下太多隽永的语句供后人咂摸,这些句子意味深长辞令清减,就好像是孩童时代嘴里的一枚咸甜微酸的话梅,小小的一粒。

小学三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饮湖①上初晴②后雨水光潋滟③晴方好④,山色空蒙⑤雨亦奇⑥。

欲把西湖比西子⑦,淡妆⑧浓抹⑨总相宜⑩。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壮丽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淡妆浓抹,她总是显得那么美丽。

小学三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知识点注释: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

湖,指杭州西湖。

②初晴:起初开始放晴。

晴,一作“睛”。

③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④方好:正显得美。

⑤空濛: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

谢玄晖诗:“空濛如薄雾”。

濛,一作“蒙”。

⑥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⑦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⑧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⑨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

抹,涂脂抹粉。

⑩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夏天的一次游玩后。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是中国历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小学三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教学目标:1、认读“亦、妆”两个生字,借助有关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重点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解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解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解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 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 第二首。

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 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 得知,这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 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 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 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 喻, 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 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 同有一个“西”字, 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 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 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 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 总是风姿绰约的; 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此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 的别称。

此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 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人教部编版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

人教部编版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

理解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解: 饮:饮酒。 湖上——点名地点 初晴后雨——表明天气
170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在西 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 了大雨,两种不同的景致,他都很欣赏,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刘禹锡, (772—842) 唐
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 阳人,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 枝词》《乌衣巷》等。
理解诗意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和: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比喻
未:没有。
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洞庭湖的波光交相 辉映,融为一体。湖面风平浪静,像一面 尚未打磨的镜子。
理解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山色迷蒙 远山朦胧 迷雾浓云
亦:也。
雨天,西湖云雾迷茫,景色朦胧, 也是那么奇妙!
理解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理解诗意
古诗大意: 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
群山若隐若现。若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浓妆艳抹还是 淡描峨眉,都美妙无比。
主题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 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 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表达了对西湖的赞美。
主题思想
《望洞庭》描写了诗人在秋夜遥望洞庭湖的湖光山 色,描绘了一幅淡雅清丽的洞庭山水美景图,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案_2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案_2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饮”字,会认“亦”、“抹”、“宜”三个生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预习:搜集苏轼与西湖的小故事,有条件的上网了解西湖、欣赏西湖美景教学过程:一、“饮”字导入,解诗题1、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在中国,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字吗?(出示课件,“饮”的古字)2、汉字是表意的,字的左下角是一个酒杯,右边是一个人,把舌头伸进酒杯要去......所以,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字?是的,所以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品酒吟叹。

(带领学生一起书写“饮”字)3、古人啊,最喜欢一边品酒一边吟诗了。

这不,900多年前,大文豪苏轼在与客人泛舟西湖时,被晴雨皆宜的西湖美景给迷住了,便饮酒做起诗来了,你听——4、读着读着,你从诗题里知道了了哪些信息呢?二、初读古诗,明节奏1、读古诗,读准字音师:苏轼笔下的西湖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读上四遍,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明白吗?师:自由朗读,开始!师:郎朗书声是课堂上最美的音符,我看大家都读得这么认真,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里的生字、难读的字,他读准了没有。

2.读古诗,读出节奏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3、读古诗,读出韵味师:都想读,我们一起读!来,抬头,坐正,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气沉丹田。

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好!味道出来了。

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古诗三首-2》人教(部编版) (共26张PPT)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古诗三首-2》人教(部编版) (共26张PPT)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不仅 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 美,更是因为二者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 眉,总是风姿绰约。
读一读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 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 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 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 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 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写一写
“初”的字理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体
写一写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独体字:
半包围结构:
①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②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
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③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你觉得这条水泥道美吗?从哪些句子 感受到了美?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画出 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 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 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 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 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 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 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
快速阅读第8自然,抓住段中的动 词,体会作者的心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散文,2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散文,2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散文,2篇(完整)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散文1初夏的早晨,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映照在湖面上,把湖水都染成了桔色。

苏轼坐在游船上一边观赏美丽的西湖一边饮酒。

这时的湖面犹如一面铜镜。

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上荡起层层细波,像鱼鳞金光闪闪;像丝绸光滑柔顺。

多美的西湖啊!湖水的美在予它的静与幽。

它既不象大海一样惊涛骇浪,变化莫测,也不象江河般川流不息,源远流长。

它象一位饱读诗书的姑娘,优雅,恬静,秀美。

让他联想起战国时那充满智慧与胆略的美女__西施他还沉浸在这美景中时,远处传来了阵阵欢笑声把他拉了回来。

太阳已高高升起,这时的西湖充满生机。

湖中的荷花在阳光照耀下伴随着美妙的歌声翩翩起舞。

瞧,那亭亭玉立的花骨朵,.白中透着点粉红在风中摇曳着,若大的湖面就像一个舞台。

看这边,一个个碧绿的像大圆盘似的荷叶,它们像是伴舞者,主角就是那些含苞欲放的荷花,有粉白。

粉红。

鲜红,头顶的露珠像是一顶皇冠,把它们装扮得更加美丽。

忽然,太阳像害羞的孩子一样,钻到云层里,天也变得灰蒙蒙的。

云也似乎要凑个热闹,越积越多,越积越厚。

小雨滴也被感染了,纷纷挣脱天空妈妈的怀抱争先恐后地来到大地上。

苏轼急忙躲进船舱里。

这时的湖面好似一张蹦蹦床,小雨滴在上面跳跃,欢唱。

渐渐地湖面被层层雨雾所笼罩,影影绰绰,朦朦胧胧。

几艘小巧而精致的画船缓缓驶来。

让人如同进入仙境般。

慢慢地,雨停了,但湖面上仍荡漾着一层雾气,如诗如画。

这时的西湖象一幅细致精妙的水彩画。

阳光下的西湖就象活泼,健康,充满生机的姑娘;雨中的西湖却多了几分柔弱让人怜爱。

苏轼望着这人间天堂般的景色,提笔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欲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散文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印湖上初晴后雨古诗的意思

印湖上初晴后雨古诗的意思

印湖上初晴后雨古诗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全文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

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雨后》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雨后》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引一引1、今天老师要带去游览西湖。

(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

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回忆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课件出示:知诗人---读诗句----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背诗篇4、那么,这节课我们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自我探究,感知古诗的内容。

1、请同学们参考出示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跟小伙伴一起学古诗。

2、遇到有困难的地方请做好记号,还要准备派代表发言。

3、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学。

四、吟诵品读,深入感悟1、知诗人:(1)请两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汇报自己小组了解到的诗人资料。

比一比哪个组说的更详细,资料更有价值。

(2)课件出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和枯木怪石。

2、读诗句:(1)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很有名的。

要读好诗,首先要把生字给读对,请两位同学来辨认这两个字:“亦”、“妆”。

把音读准,再说说自己怎么记住它的。

“亦”:yi整体认读音节,独体字,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妆”:后鼻音ang要读准音,左右结构,部首是“女字旁”。

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三年级下册

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三年级下册

作者介绍
作家名片: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蜀道难》《将进酒》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创作背景
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 自己的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 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着 长江顺流而下,看到了长江 两岸的风景,被眼前雄奇秀 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 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望天门山》。
结构梳理
天门中断 楚江开
长孤
望 天
碧水东流
山水相映 江 帆
至此回
灵乘
门 青山 山
孤帆
相对出 以动写静
日边来
秀风 浩破 荡浪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名胜区。汉时 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古来人们 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 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 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 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结构梳理

湖月 洞庭湖 潭面
相和 如镜
和平宁静

景色 迷人

山水 山水一体 君山
青色 山水相衬 青螺
主旨概括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 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 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 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随堂练习
一、填一填。 《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_雄__伟__壮__美_和
一个“回”字,把 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 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单独、一个。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课件]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课件]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抬眼远望,看到了怎样的洞庭山水? ▪看着这样的山水,诗人又想到了什么?
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两首诗的 生字词,了解了两首诗的大意,欣赏了诗人笔下的西 湖和洞庭湖的美景,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山水的赞美 和喜爱之情。
1.背诵本课的三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2.预习《富饶的西沙群岛》。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杭州西湖
洞庭湖
合作探究
探究一 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理解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在西湖上饮酒 刚开始天晴后又转为下雨
诗人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 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 美景,起初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雨来。在这种情境下,苏 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读准读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准节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理解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
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 水面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 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 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划节奏。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近景 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色。
▪诗人后面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远景 山水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是什么意思? ▪月光和湖光交融在一起,是 一种怎样的画面? ▪“无风”的水面像什么呢?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件 (2)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件 (2)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晴天 和雨天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 热爱和赞美。
水光潋滟晴方好,
正。
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水光潋滟 波光粼粼
10
山色空蒙雨亦奇。
空蒙:迷茫的样子。
11
雨中,西湖的山峰
,像

➢ 苏轼喜欢西湖雨天时的景色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迷茫缥缈的样子。
山色空蒙雨亦奇。
奇妙、 奇特
也。
诗意: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水光潋滟晴方好


抹宜
涂抹 适宜
多音字我会读
抹粉 mǒ 抹
淡妆浓抹
mā 抹布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欲 把 西 湖 比 西 子, 淡 妆 浓 抹 总 相 宜。
一起解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事件:喝酒 地点:西湖 天气:先晴天后下雨
波光闪动的样子。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代表作有《饮湖 上初晴后雨》《惠崇春 江晚景》《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等。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亦是
你用什么好办法 记住这些生字的呢?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浓意抹:晴天雨天的风淡景妆都很美。
晴天西湖——浓妆
雨天西湖——淡妆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22
➢ 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赏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赏析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作者任杭州通判期间。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赏析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一作:浓妆淡抹)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因此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诗的上阙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作者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作者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作者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阙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作者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2 饮湖上初晴后雨

2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澈合 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诗文《东坡七集》,词 集《东坡乐府》等。
1.朗读诗文,学习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晴天的西湖哪里美? 雨天的西湖又是哪里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晴天的西湖哪里美? 雨天的西湖又是哪里美?
“好”和“奇”字有什么好处呢?
“好”和“奇”分别写出了诗人对西湖 美景的赞美,在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 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西湖 天然美景 比 喻 西子 绝代佳人 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新颖奇妙,别开
生面,西湖是天然美景,西施是绝代佳人, 天生丽质是西湖、西子共同的特色,比喻 贴切而自然。
西湖
晴天雨天都是 天然美景
比喻 天生丽质
西子
浓妆淡抹都是 绝代佳人
诗人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西湖美景的? 赞美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晴天时美;
雨天美;
任何情况下都美。
赞美了西湖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晴天时,西湖波光闪动,风景秀丽; 雨天时,山峦在细雨中迷蒙缥缈,别也 有一种奇特的美。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 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丽多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西湖:水光潋滟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雨天西湖:山色空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亦:也。
诗意:晴天时,西湖波光闪动,风景秀丽; 雨天时,山峦在细雨中迷蒙缥缈,别也有 一种奇特的美。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2)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2)
· 比喻
天然美景
天生丽质
绝代佳人
西湖之美,何止在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 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西湖的景色各不相同, 美不胜收。“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西湖在任何情况下都美丽动人。
饮湖上 初晴后雨
晴方好 雨亦奇 比西子 总相宜
借景抒情 贴切比喻
晴浓 雨淡 皆俱 美佳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的不同 风姿,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波光闪动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 明媚
想象
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的阳光洒 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
赏西湖之“雨”
云雾迷茫缥缈的样子
山色空蒙雨亦奇
想象
淡雅
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的雨洒在
西湖上,西湖________。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时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 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 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朦朦胧胧, 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示例:楚江两岸,天门山夹江对峙, 宛如两道屏障,巍峨耸立,一片孤帆如 离弦之箭,像从日边驶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示例:夜色中,洞庭湖上溶溶的月 光和淼淼的水色交相融合,湖面风平浪 静,仿佛一面尚未磨拭的铜镜。
收集其他描写祖国山水的作品,试着 品析背诵。
17 古诗三首
李白 (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 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 “李杜”。有《李太白集》。
默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将自己感受到的美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出来教学: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一位诗人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学生:苏轼)师:现在我们再来了解有关苏轼的其它资料(出示作者简介)。

师:苏轼曾两次到杭州做官,他被西湖的美丽风光深深吸引,写下了许多赞美西湖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机板书,学生齐读课题)二、题目分析1、出示问题:读完题目,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2、总结。

三、诗意理解1、师:西湖的天气瞬息万变,那么西湖的景色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西湖晴天和雨天下的风景。

请你们认真看,看看晴天和雨天的西湖风光特点有何不同?2、播放课件。

(抽生说一说西湖美丽风光的不同特点)3、师:诗人如何用诗句描绘这样的画面?引出古诗第一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理解句意。

4、师:看到这样各具特色的美景,作者想起了谁?(西施)5、出示课件,了解西施。

6、作者想到了美女西施,情不自禁,吟诵了诗句,出示课件,理解句意。

7、出示课件,再读古诗,抽生再说一说诗意。

8、问题:你能根据诗意找出西湖与西施的共同点吗?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相机板书)四、拓展升华1、师:不光苏轼喜欢西湖,赞美西湖,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句,我们一起来读两首吧!出示课件:学生齐读,教师简单解释诗意。

2、师:这两首诗所描绘的正是西湖十景中“苏堤春晓、曲院风荷”,现在,我就带领大家到西湖去,去欣赏西湖有名的十处景观。

播放课件,教师简单介绍。

3、师:同学们,欣赏完西湖美丽的风光,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4、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我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为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的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五:作业1、搜集有关“西湖十景”的诗句。

2、背默古诗,用自己的话和同桌交流古诗大意。

六: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西施晴天浓妆雨天淡妆美景美人(热爱、赞美)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

“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

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

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

天门山,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

【其他资料】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南岸,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课后作业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代诗人 。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 和 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 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1.李白“诗仙”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望洞庭》改写秋高气爽,明月当空,诗人刘禹锡乘着马车去来到了洞庭湖边。

刘禹锡静静地站在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月光洒在洞庭湖湖面上,那皎洁的月光和洞庭湖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色。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诗人远远望去,在皓月银辉下,湖中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刘禹锡被眼前这美景陶醉了,于是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