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DOC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doc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224406a658f5f61fb636660a.png)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 1章到第 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 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精品文库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 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60% 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欢迎下载 2精品文库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 (邺城 ):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 18 章市广场为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c6f2e14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2.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复习资料模拟练习题答案(四)《第四版》上册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复习资料模拟练习题答案(四)《第四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23832f1c1c708a1284a4481.png)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复习资料模拟练习题答案(四)《第四版》上册一.选择题1.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着共同的( D ),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
A.规划对象和规划目标B.除了在规划层次上有上下关系外,还有共同的规划对象和规划目标C.有上下层次关系D.除有上下层次关系,还有共同的规划对象。
2.城市性质是由城市的( D )决定的。
A.城市规模B.城市主导产业C.城市的职能D.城市的主导职能3.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时,通常把工业区按当地盛行风向布置于生活居住区的( B )。
A.上风向B.下风向C.夏季最小风频的下风向D边缘4.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主要分为( A )三大类。
A.一类用地、二类用地、三类用地B.自然条件评定、建设条件评定、经济性评定C.宏观区位、中观区位、微观区位D.适于建设、不适建设、劣质用地5.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D )年。
A.5 B.10 C.15 D.206.下列( B )不属于城市规划纲要的内容。
A.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B.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C.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D.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的城镇布局7.城市用地具有的属性为( C )A.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法律属性B.自然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C.经济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D.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承载性8.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要做的是( C )。
A.确定城市人口规模B.确定城市用地规模C.确定城市性质D.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措施9.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 C )。
A.城市用地规模B.工业用地C.城市用地功能组织D.居住用地10.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口是指( C )。
A.市区、近郊区、远郊区和卫星城的非农业人口B.市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非农业人口C.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D.市区的非农业人口11.城市人口可分为( B )。
A.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B.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C.基本人口、服务人口D.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12.城市用地布局中要贯彻留有余地,以下( B )对上述原则的理解是错的。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pptx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pptx](https://img.taocdn.com/s3/m/6ae30479a5e9856a5712603f.png)
5
学海无涯
2、城乡规划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 规划。 第一产业: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以消费的产 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残矿业、执照也、店里、 燃气及水的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第六章 经济与产业 第七章 人口与社会
三、 用地评定的分类
13
学海无涯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 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二章 城乡区域规划 一、 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 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11
学海无涯
第十二章 城乡区域规划 一、 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 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二、 都市区规划 1、大都市区概念:宝货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 的具有 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 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②社会经济 发展的 空间需求;③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④空间结构规划;⑤综 合交通网络规划;⑥基础设施规划;⑦生态系统规划;⑧大都市区规 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以城 第 1 章到第 18 章 市广场为中心。
城规原理复习资料.doc
![城规原理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c54416e0e53a580216fcfebe.png)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通过空间资源配管,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城市规划系列上一级国土规划本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安排根据城市发展的资源及其他条件,做出城市终极规模的预测。
一般不设年限。
/ 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为10—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3-5年•城市分级/ 大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万。
, 中等城市:市区和近郊非农业人口20万50万。
, 小城市:市区和近郊非农业人口20万•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城市规划的阶段: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根据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 编制单位:设市•城市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
需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山市人民政府负责编制。
/县(自治县、镇)人民政府所在的镇的总体规划巾县(自治县、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详细规划由县(自治县、镇)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其它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3)、提出城市人口和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空间布局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和城市道路广场系统5)、综合协调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山东省兖州经济开发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3OU**«♦♦・・,w w9一vr,Cl?Wil.r?-<11a■M It匚33MM—>>A.>!■■■■工E;a LZ ■—rr.-f3一一•t9一一r?--4r•MT・■•» 1 m•.X tf一n r IE A!n,—».・■=•二-■ •■Frr•二wr.上海网济rtrbJWMWitWRKt 山东省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8)、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9)、提出城市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10)、确定风景名胜、文物占迹、传统街区的保护控制范围和保护措施,编制历史义化名城保护规划11)、确定旧区改建规划12)、郊区规划13)、进行综合经济技术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措施14)、编制近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 详细划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0144551f46527d3250ce018.png)
城市规划原理(四)一.名词解释1.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就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诺瑟姆曲线: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提出的,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3.田园城市: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4.卫星城镇(卧城):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生产工作和文化需求需上母城去解决。
5.《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6.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底在智利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
7.邻里单位:由美国克拉伦斯·佩里1929年提出,指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组成功能齐全的居住区。
8.小区规划:9.有机疏散思想: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提出有机疏散的思想。
10.全球城:全球城市(Global city),又称世界级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
11.全球化:通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而世界贸易所涉及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12.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3.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https://img.taocdn.com/s3/m/3d8a7abca98271fe900ef950.png)
第一章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 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 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 城市化水平高。
8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再城市化9、1989 年12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
而在2007 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1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2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3 田园城市的理论4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5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 城市全球化;2 区域一体化;3 信息网络化;4 全球城镇化。
6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 3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 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 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 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1、1909 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 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aad4a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f.png)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考试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79e7434dd88d0d232d46a10.png)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考试资料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及圁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3、城市化包括三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
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丌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丌断增加;②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革命后,工业丌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丌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③圁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不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4、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城镇总人口5、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①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②中期阶段——由亍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丌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田园城市”的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
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5.8万人)成圀状分布。
“田园城市”思想:城市分散发展——新建城市——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田园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囿组成,有6条大道由同心囿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20h㎡的公园。
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其中包括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它们的外面是一圀占地58h㎡的公园,公园外圀是一些商庖、商品展觅馆,再外一圀为住宅,再外面为宽128m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圀花园住宅。
4、卫星城的实践的三个阶段:第一代,卧城;第二代,半独立的卫星城;第三代,独立的卫星城(也叫独立的新城)。
5、柯布西埃1922 年发表了“明日城市”的觃划方案。
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主张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幵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不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戒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城市规划基础学习知识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城市规划基础学习知识原理(第四版),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fd3982f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6.png)
城市规划基础学习知识原理(第四版),第六章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①.经济视角的城市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
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
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会失效。
造成垄断行为的原因,包括规模经济造成的自然垄断,或者政治观致引起的垄断。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7c24f56f1aff00bed51e99.png)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作者: 收集于网络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与人类文明史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l、城市物质构成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四、城市与区域发展(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城镇体系的概念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参考模板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参考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70f1b2a700abb68a982fbe1.png)
一、1、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镇化概念:人口积聚于城市,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城市规划的概念:“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各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是政府确定城镇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镇人民坏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文化、游憩活动高度聚集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各各项开发和建设行为,以及对城镇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依法确定的城市规划是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
”二、1、西周--奴隶制社会--《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规划的城市是方圆九里,每边设三座城门,城中九条南北向道路九条东西向道路,南北向道路宽九轨,(宫殿)左边是祭祀的庙堂(太庙),右边是社稷坛,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东周--奴隶制——封建制--儒家、道家、法家《管子》: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意义: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封建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3点影响: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中国传统建筑类型;家哲学思想: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天人合一”道家思想:阴阳、风水、八卦。
3、分散:霍华德“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重点共11页word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重点共11页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4379c95c1c708a1284a4491.png)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0669cfb5ef7ba0d4b733b0c.png)
城市规划原理1.邻里单位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对城市的各项要素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更合理制定规划。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的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
规划要与时俱进,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展现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寻求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
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4、田园城市: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5、卫星城市: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6、柯布西耶: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7、《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8、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9、《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体制一、城乡规划法1、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1、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实施性规划。
2、城乡规划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一产业: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以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残矿业、执照也、店里、燃气及水的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七章人口与社会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机械增长率=(本年嵌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一、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特点1、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应道措施。
2、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具有地方性;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具有实践性。
二、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1、总规纲要的主要内容:市域城镇体系纲要;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智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市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提出简历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人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3、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①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②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③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④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⑤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
⑥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5、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强制性内容。
6、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①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②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③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④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⑤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⑥竖向规划设计;⑦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实用性评价一、土地分类(详见复印资料)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1、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些自然要素的影响,需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活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2、工业用地选址:位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相对风向是,平行布局。
3、热岛效应: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三、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1、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些自然要素的影响,需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活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2、工业用地选址:位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相对风向是,平行布局。
3、热岛效应: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三、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网格状环形放射状2、分散式布局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卫星状五、总规“七线”规定城市绿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紫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限。
城市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城市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是滴等城市地标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城市红线:城市道路控制线是指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道路两侧边界控制线。
城市黑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
城市橙线:是指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范围的界线。
第十四章控规1控规的13项指标:规定性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层数,绿地率,公建配套项目,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建筑后退用地边界,社会停车场库,配建停车库,地块出入口方位、数量和允许开口路段引导性控制指标:建筑形体、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内容2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