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认知的发展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资料

练习曲线3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练习次数
(四)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 段性的对立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阶段1:乳儿期/婴儿早期(0~1岁) 阶段2:婴儿期/婴儿晚期(1~3岁) 阶段3:学龄前期/幼儿期(3~6、7岁) 阶段4:学龄初期/学童期(6、7~11、12岁) 阶段5: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岁) 阶段6: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4、15~17、18岁)
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主要是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 :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要证明线段AB和CD相等(目标),如果 它们是同一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平分线(情 景),则只要证这两个角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行动)”
二、知识学习的方式
什么是学习? 学习与发展
二、知识学习的方式
(一)发现学习
1、什么是发现学习? 2、发现学习在教育上的意义 3、发现学习模式的教学应用 4、对发现学习的批评
二、知识学习的方式
(二)接受学习
1、什么是接受学习? 2、接受学习的基本过程 3、接受学习在教育上的意义
第三节 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概述
(一)什么是技能
中班 80.8 71.7 50.8 50.0 65.8 22.5 59.2 63.3
大班 97.5 90.0 77.5 85.8 90.8 48.3 73.3 83.3
全体 74.7 70.8 54.7 59.2 66.1 33.3 57.2 62.5
幼儿时间定向的正确率(%)
第二章青少年认知的过渡.ppt

从相对的角度看,青少年时期智力相对稳定。即, 其在同年龄人中的相对位置比较稳定。
从绝对的角度看,青少年时期智力有较大的发展。
特点: 知觉速度缓慢 范围狭窄 内容贫乏 记忆差,回忆容易出错、歪曲 言语发展慢、晚,词汇量小
青少年智力上的性别差异
综合的角度看,男女之间智力无差异,但是在擅长 的智力领域有差异。
男性在数的推理和空间判断方面优于女性 女性在言语流畅和机械记忆方面优于男性
为什么在社会各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男 性占大多数??
时记忆、短时记忆、 硬盘等存储设备上
长时记忆
信息处理 CPU进行逻辑运算 人脑对信息进行处理
信息输出
通过行为、表情、语 运用显示器、打印机
言等方式将信息处理 等设备进行信息输出
结果表现出来
青少年时期信息加工的特点
注意能力提高 记忆能力增长(信息储存) 信息加工速度提升 比儿童更有计划性 对自己思维能力的认知(元认知)能力有所增长
多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三元”智力
成分智力:获取、存储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与IQ类似) 经验智力:直觉和创造力的能力(类似于创造力) 情境智力:实际思考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的 数学的 空间的 运动的 自我反省的 人际关系的 音乐的
青少年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从绝对的角度看,青少年时期智力有较大的发展。
特点: 知觉速度缓慢 范围狭窄 内容贫乏 记忆差,回忆容易出错、歪曲 言语发展慢、晚,词汇量小
青少年智力上的性别差异
综合的角度看,男女之间智力无差异,但是在擅长 的智力领域有差异。
男性在数的推理和空间判断方面优于女性 女性在言语流畅和机械记忆方面优于男性
为什么在社会各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男 性占大多数??
时记忆、短时记忆、 硬盘等存储设备上
长时记忆
信息处理 CPU进行逻辑运算 人脑对信息进行处理
信息输出
通过行为、表情、语 运用显示器、打印机
言等方式将信息处理 等设备进行信息输出
结果表现出来
青少年时期信息加工的特点
注意能力提高 记忆能力增长(信息储存) 信息加工速度提升 比儿童更有计划性 对自己思维能力的认知(元认知)能力有所增长
多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三元”智力
成分智力:获取、存储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与IQ类似) 经验智力:直觉和创造力的能力(类似于创造力) 情境智力:实际思考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的 数学的 空间的 运动的 自我反省的 人际关系的 音乐的
青少年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第六讲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能力并非只是一般认知能力的一种简单的表现或 反映,同时两者的发展也不是完全平行的。
加德纳把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看 作智力的一种。
二、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
(一)自我中心的含义 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 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 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对象上。 (二)去自我中心
Elkind (1976)认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 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imagnary audience)和个人童 话(personal fable)。 假 想 观 众 : 注 意 获 得 行 为 (attention-getting behavior)——希望被他人注意、觉察,希望自己在舞台 上。 个人童话:青少年自我中心中关于个人独特性的认识。 青少年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关注假想观众的重要性,使 得青少年形成了个体独特感和个体永久性。 个体独特感使得青少年感到没有人了解他们的真正感受 。
去中心化 (decentralism)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 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 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去中心化 的过程。 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不仅发生在幼儿期,事实上,可以发 生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因此,从自我中心状态到解除 自我中心的过渡是认识在任何发展水平上的特征。
(二)青少年对社会规则的认知 1. 社会规则范畴 按照两个维度——破坏规则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 以及规则是适用于每个人还是仅仅适用于特定的社 会群 体 的 成 员 , 可 以区分出三类规则: 道德规则 (moral rules) 、社会习俗 (social conventions) 、 个人规则(personal rules)。
第五讲--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界和外部世界,但思维仍是直觉性的,常常不合逻辑,尚 未形成真正的运算能力,是一个达到真正运算水平之前的 组织和准备时期。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或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性。
三山实验
B A
D
C
13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611y)
儿童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守恒能力和可逆性思维;已经能 够根据具体事物进行形象的逻辑思维,但只限于眼前的 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
向儿童呈现I
10
向儿童呈现II
重量守恒: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I
向儿童呈现II
体积守恒: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 不变。
向儿童呈现I
向儿童呈现II
发展阶段之间的变化实质上是心理结构的变化。 心理结构的变化源于主体面临许多新的客体和情境,拥 有了许多新经验,从而产生了心理结构操作功能上的不 11 平衡,激发个体产生更为复杂和抽象化的心理结构。
重量、摆锤下落点的高度、最初的推动力 青少年期的个体已经具有了较高的“归纳—推理”能力。15
3. 化学混色实验 任务开始时,4个大瓶子、1个标识瓶和2个烧杯摆放
在儿童面前的桌子上。 每一个瓶子盛有一种透明液体。把1号瓶和3号瓶中
的液体在烧杯中混合,然后滴入标识瓶中的溶液, 混合液体变成黄色。 如果2号瓶中的化学液体加入烧杯,混合液体仍为黄 色。 4号瓶中的液体加入后,混合液体变为无色透明液体。
个体通过两种动作获得两种不同的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 辑经验。
物理经验:直接反映了客体的某些性质,为主体提供了有关 客体的知识。
5
数理逻辑经验:主体对动作协调进行反省抽象所形成的经验, 反映的是主体动作间的联系。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或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性。
三山实验
B A
D
C
13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611y)
儿童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守恒能力和可逆性思维;已经能 够根据具体事物进行形象的逻辑思维,但只限于眼前的 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
向儿童呈现I
10
向儿童呈现II
重量守恒: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I
向儿童呈现II
体积守恒: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 不变。
向儿童呈现I
向儿童呈现II
发展阶段之间的变化实质上是心理结构的变化。 心理结构的变化源于主体面临许多新的客体和情境,拥 有了许多新经验,从而产生了心理结构操作功能上的不 11 平衡,激发个体产生更为复杂和抽象化的心理结构。
重量、摆锤下落点的高度、最初的推动力 青少年期的个体已经具有了较高的“归纳—推理”能力。15
3. 化学混色实验 任务开始时,4个大瓶子、1个标识瓶和2个烧杯摆放
在儿童面前的桌子上。 每一个瓶子盛有一种透明液体。把1号瓶和3号瓶中
的液体在烧杯中混合,然后滴入标识瓶中的溶液, 混合液体变成黄色。 如果2号瓶中的化学液体加入烧杯,混合液体仍为黄 色。 4号瓶中的液体加入后,混合液体变为无色透明液体。
个体通过两种动作获得两种不同的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 辑经验。
物理经验:直接反映了客体的某些性质,为主体提供了有关 客体的知识。
5
数理逻辑经验:主体对动作协调进行反省抽象所形成的经验, 反映的是主体动作间的联系。
青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

• (一)概述 • (二)大脑发育 • (三)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
发展特点
1
(一)概述
• 儿童认知发展属于心理发展或心理发育范 畴心理发展指体或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持 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 从物种发生和进化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 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人的心理是人脑对 客观现实的反映。
• 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客观现实是心 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人通过系列心理活 动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
• 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方 向发展。
4
•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包括二个重要部分, • 一是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等,这些过程具有鲜明的年龄 特征,尤其是思维过程; • 二是社会性发展过程,包括兴趣、动机、 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人格等, 人格的年龄特征研究是其重要环节之一。
17
1. 婴儿期
• 儿童从出生至2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 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性智力活 动,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力活动。
•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
肩(4个月)、翻身(6个月)、坐(7个 月)、爬行(8个月)和站立、行走(1二 个月)、跳(2岁)等;
• 另一方面,儿童早期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 性,如某侧脑半球受损时,另一侧半球会 出现代偿性功能。如5岁儿童任何一侧脑半 球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语言功能损害, 因为语言中枢可以移向另一侧脑半球。说 明,早期诊断和干预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 受损功能的修复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12
• 7~8岁儿童脑的质变加速进行,神经突触 分支变得更多更密,大量神经环路形成。
18
• (2)精细动作,包括视线跟随、手握物、 手指动作等;
发展特点
1
(一)概述
• 儿童认知发展属于心理发展或心理发育范 畴心理发展指体或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持 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 从物种发生和进化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 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人的心理是人脑对 客观现实的反映。
• 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客观现实是心 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人通过系列心理活 动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
• 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方 向发展。
4
•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包括二个重要部分, • 一是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等,这些过程具有鲜明的年龄 特征,尤其是思维过程; • 二是社会性发展过程,包括兴趣、动机、 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人格等, 人格的年龄特征研究是其重要环节之一。
17
1. 婴儿期
• 儿童从出生至2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 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性智力活 动,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力活动。
•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
肩(4个月)、翻身(6个月)、坐(7个 月)、爬行(8个月)和站立、行走(1二 个月)、跳(2岁)等;
• 另一方面,儿童早期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 性,如某侧脑半球受损时,另一侧半球会 出现代偿性功能。如5岁儿童任何一侧脑半 球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语言功能损害, 因为语言中枢可以移向另一侧脑半球。说 明,早期诊断和干预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 受损功能的修复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12
• 7~8岁儿童脑的质变加速进行,神经突触 分支变得更多更密,大量神经环路形成。
18
• (2)精细动作,包括视线跟随、手握物、 手指动作等;
《青少年心理学》第3章 青少年的认知

Ö 在解释个体的认知活动时 , 该理论强调随年龄增长而不断 加强的知识技能 , 注重心理资源 、信息加工速度 、认知策 略等方面的研究 。
二 、信息加工
Ö 信息加工理论关心的是青少年的大脑如何工作 。青春期大脑结构的改变和神经髓 鞘化为认知资源的增加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Ö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会受到加工速度和信息容量的影响 , 也就是认知资源的影响。
Ö 随着从小学到初中 、初中到高中的每一 次学校变化 , 青少年的成绩分数会下降 。 Ö 追踪研究发现升入初中的学校转变消极影响更大 , 尤其是对女孩的自尊而言 , 它在女孩
进入初中以后急剧下降 , 之后逐渐会恢复
Ö 相应地 , 青少年的自信和自我价值也会进行调整 。学校的转变常常使得环境变化无法很 好地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要 。
Ö 形式运算思维比具体运算思维更抽象 , 青少年不再只局限于将实际的 、具体的经 验作为思维的参照 , 他们可以虚构想象情境(纯粹假设的可能性时间或抽象命 题) ,并试图对其进行逻辑推理。
Ö 青少年可以进行形式推理 , 可以从抽象的概念出发 ,将推理的结果应用于具体的 情境中。
Ö 青少年在形式运算阶段还能够使用命题思维。 Ö 直到15岁以后 , 青少年才会完全具备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能力。
二 、青春期社会方言
Ö 有语言学家认为 , 青少年的言语构成了一种属于他们的方言——“青春期社会 方言 ”
Ö 青少年方言或俚语主要在相同年龄群体内使用 , 词语的含义显得有些模糊 、古怪 、轻率 , 或 者对成年人不敬 。
Ö 词汇会因为性别 、种族 、年龄 、地区 、邻里 、学校类型而千差万别 , 也会因为团体的不同而 大相径庭 。
遗传因素能够解释这
种性别差异 , 比如女
二 、信息加工
Ö 信息加工理论关心的是青少年的大脑如何工作 。青春期大脑结构的改变和神经髓 鞘化为认知资源的增加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Ö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会受到加工速度和信息容量的影响 , 也就是认知资源的影响。
Ö 随着从小学到初中 、初中到高中的每一 次学校变化 , 青少年的成绩分数会下降 。 Ö 追踪研究发现升入初中的学校转变消极影响更大 , 尤其是对女孩的自尊而言 , 它在女孩
进入初中以后急剧下降 , 之后逐渐会恢复
Ö 相应地 , 青少年的自信和自我价值也会进行调整 。学校的转变常常使得环境变化无法很 好地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要 。
Ö 形式运算思维比具体运算思维更抽象 , 青少年不再只局限于将实际的 、具体的经 验作为思维的参照 , 他们可以虚构想象情境(纯粹假设的可能性时间或抽象命 题) ,并试图对其进行逻辑推理。
Ö 青少年可以进行形式推理 , 可以从抽象的概念出发 ,将推理的结果应用于具体的 情境中。
Ö 青少年在形式运算阶段还能够使用命题思维。 Ö 直到15岁以后 , 青少年才会完全具备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能力。
二 、青春期社会方言
Ö 有语言学家认为 , 青少年的言语构成了一种属于他们的方言——“青春期社会 方言 ”
Ö 青少年方言或俚语主要在相同年龄群体内使用 , 词语的含义显得有些模糊 、古怪 、轻率 , 或 者对成年人不敬 。
Ö 词汇会因为性别 、种族 、年龄 、地区 、邻里 、学校类型而千差万别 , 也会因为团体的不同而 大相径庭 。
遗传因素能够解释这
种性别差异 , 比如女
青少年心理学 课件 第五章 青少年的自我与社会认知

二 、 自我的整合
Ö 青少年在必须把自我分化为多种角色同时 , 形式运算思维的出现也 迫使其整合并形成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理论。
Ö 这些刚刚崭露头角的形式运算思维技能首先使得青少年能够检测到自我在不 同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 , 之后就提供了对这种明显的矛盾进行整合的认知能 力。
Ö 研究表明 , 14 -15岁的青少年不仅发现了自己不同角色( 比如 ,与父母 、朋 友及恋人在一起时的角色) 之间南辕北辙 ,而且与年龄较小( 11 -12岁) 及 年龄较大( 17 -18岁) 的青少年相比较 ,他们对这些矛盾更感到困扰。
(三) 性别 • 在青少年期 , 女孩的自尊比男孩的自尊低一些 。
( 四) 压力 • 随着消极生活事件的增加 , 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是下降的
四 、 自我概念的改善
一是确定自尊的来源;
改善 青少年的自尊
二是给予情绪情感支持; 三是创造成就感的体验;
四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03
第三节 自我认同的形成与状态
一 、 自我的表现类型
(三) 现实的与理想的自我 、真实的与虚假的自我
Ö 尽管一些理论家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强烈差异是适应不良 的 ,但是另外一些人却不这么看 , 尤其是在青少年期更不是那样。
Ö 现实自我和可能自我的意识为一些青少年提供了努力朝着自己的理想 型自我和避免成为恐惧型自我的动机。
二 、 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影响
(四)职业期望
Ö 已经为自己确定了事业目标的青少年的自尊更高
Ö 期望事业成功的男孩会表现出强烈的自尊感 , 而没有这种想法的男孩常常想的是全 面地改变自我 , 这反映了他们的自我拒绝 。
Ö 青少年的学业自尊是其最终的职业选择的有力预测因素
Ö 低自尊的人会回避自己被迫行使领导权的, 也不想被别人指挥。
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发展与教育课件

18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
社会思维类型
假想观众 希望被他人注 意、觉察
个人神话
没有人真正了 解他们的真正 感受;远离现 实的世界。
19
❖个人神话的三个成分:
▪ “独一无二” ——特殊,无人理解;抑郁 、孤独。
▪ “无懈可击” ——高的自我价值感、违纪 行为。
▪ “无所不能” —— 高的自我价值感、好的 应对方式。
❖ 在错误信念任务中,主试向儿童描述一个故事情 景(通常故事中主人公的信念与事实不相符), 然后主试向儿童提问,看儿童是否能推断出主人 公的真实信念。
45
错误信念任务(false belief task)
❖ 测试任务 ❖ (1)意外转移任务:儿童看到实验者和小明的男孩一起。
实验者在小明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 小明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移到 另一个地方藏起来。问儿童被试巧克力实际在何处,以及 当小明回来后,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巧克力。
33
阶段4:社会与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15岁及 以上),进入青春期的个体试图将别人的观 点置于自己建构的社会系统中加以比较。即 青少年相信处于相同社会团体的个体会有相 似的观点。
34
塞尔曼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与青少年观点采择能力
大多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 (12岁-15岁以上)
程、心理状态或属性的推论、信念或观念。 ❖ 实线箭头代表外显的社会行为,而不是隐蔽的心理行为。
5
社会认知的性质
❖自我既可能拥有各种关于另个人或一组人的认
知,也能拥有各种关于自己的认知。
❖社会认知也能够包含个体间或群体间的各种不
同关系和相互作用。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
社会思维类型
假想观众 希望被他人注 意、觉察
个人神话
没有人真正了 解他们的真正 感受;远离现 实的世界。
19
❖个人神话的三个成分:
▪ “独一无二” ——特殊,无人理解;抑郁 、孤独。
▪ “无懈可击” ——高的自我价值感、违纪 行为。
▪ “无所不能” —— 高的自我价值感、好的 应对方式。
❖ 在错误信念任务中,主试向儿童描述一个故事情 景(通常故事中主人公的信念与事实不相符), 然后主试向儿童提问,看儿童是否能推断出主人 公的真实信念。
45
错误信念任务(false belief task)
❖ 测试任务 ❖ (1)意外转移任务:儿童看到实验者和小明的男孩一起。
实验者在小明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 小明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移到 另一个地方藏起来。问儿童被试巧克力实际在何处,以及 当小明回来后,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巧克力。
33
阶段4:社会与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15岁及 以上),进入青春期的个体试图将别人的观 点置于自己建构的社会系统中加以比较。即 青少年相信处于相同社会团体的个体会有相 似的观点。
34
塞尔曼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与青少年观点采择能力
大多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 (12岁-15岁以上)
程、心理状态或属性的推论、信念或观念。 ❖ 实线箭头代表外显的社会行为,而不是隐蔽的心理行为。
5
社会认知的性质
❖自我既可能拥有各种关于另个人或一组人的认
知,也能拥有各种关于自己的认知。
❖社会认知也能够包含个体间或群体间的各种不
同关系和相互作用。
青少年认知的发展107页PPT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第五讲 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 局限: 局限: • (1)皮亚杰可能低估了他所认为的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 ) 的思维能力,而高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的思维能力,而高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 (2)皮亚杰提出形式运算出现于青春期早期,但近来研究表明能够 )皮亚杰提出形式运算出现于青春期早期, 教具体思维者进行抽象推理,尽管这些影响是短暂的。 教具体思维者进行抽象推理,尽管这些影响是短暂的。皮亚杰提出认 知发展有四个阶段,但也可能认知发展还存在第五阶段。 知发展有四个阶段,但也可能认知发展还存在第五阶段。 • (3)皮亚杰对于社会与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作用关注的不够,对 )皮亚杰对于社会与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作用关注的不够, 于教育和学习对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估计不够。 于教育和学习对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估计不够。
• 3.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 .顺应 : 的过程。 的过程。 • 4.平衡 平衡(equilibration):而不平衡是认知冲突的一种状态。 平衡 :而不平衡是认知冲突的一种状态。 当个体的经验不能与预期相匹配时,它就会出现。 当个体的经验不能与预期相匹配时,它就会出现。 • 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已有的图式 同化-不平衡 顺应 平衡 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已有的图式-同化 不平衡 顺应-平衡 同化 不平衡-顺应 平衡… • 认知不平衡(cognitive disequilibrium) )
•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 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四个方面: 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四个方面: • (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 ) • (2)心理活动的抽象 概括性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 •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 间接的、 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认为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 维果斯基认为从个体发展来看, 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 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 语言符号这一中介 (mediation)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 )环节, 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 内化:通过语言符号等中介把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知识经 内化: 验转变为儿童个体的经验。 验转变为儿童个体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到他知道“张三的妈妈、李四的妈妈、 任何人的妈妈”,才可以认为他掌握 了“妈妈”这个概念。
周岁以后的儿童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
这个时期的儿童对客体的感知跟儿童自 身行动是分不开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 的,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更没有计划。
画画是先画后解释。 登高拿东西,会搬椅子,但是要说怎么 拿,就说不清了。 动作思维是相对简单的思维,是对脑力 要求比较小的思维。成人也常用。比如下棋、 笔算、画草图帮助思维。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 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 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 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
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 。不仅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而且 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
1、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 2、稳定性。 3、可变性 。
(五)认知发展与学习
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体认知功能 的提高和完善是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的,同时,一 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 。
首先,个体的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综合性 认知活动。
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以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技 能为中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发展是学习 活动的结果。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 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 育过程。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 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
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 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 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 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 实施影响。
客体守恒规则
拉、摸、藏等动作帮助他掌握“客体守 恒”
宝宝五岁了,妈妈要教他学习数学了,他 已经会数数了。妈妈昨天教他2+2=4。他不懂。
但是,妈妈问:“妈妈给了2块饼干,爸爸 给了2块饼干,你有几块饼干?”宝宝伸出一只 手,竖起2根手指,再竖起2根手指,然后连续 数了一遍,肯定地告诉妈妈:“四块!”妈妈 高兴地亲了他一下。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 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 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社会和教育向个 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 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 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
(四)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2-7岁 前运算阶段
7-11岁 具体运算阶段
11-
形式运算阶段
15/20岁
特征
在做一些动作时学习协调感知 活动
可以使用诸如语言之类的符号, 但是欠缺心理运算能力
具有心理运算能力,但仅限于 具体直接的体验,不会进行假 设性思考
具有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能 够做出假设并系统的进行论证, 具有反省思维能力
儿童思维发展中的有趣有趣现象
皮亚杰提出,行为结构是通过图式(schemes) 形成、实施和发展的,这种图式是用来组织和 说明信息的。
图式包括同化(assimilation:改变新知识以适应 已有的图式)和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图 式以适应新知识)两种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
年龄 阶段 0-2岁 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特别强调“操作”这个概念,他认 为儿童的数理逻辑经验都是由“操作”而来。
“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应当在活动(动作)中去寻找一切认识 的源泉,即认识起源于动作。”
皮亚杰的“动作”概念有二:
主体对客体作用的动作:推、摸、扔 等等。
认知系统的协调,即认知图式
在皮亚杰看来,这些对客体的动作才是智力的源泉。
相关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 的反映。
两大特性: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 同特征抽取出来,或者多次感知到的事 物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
间接性(凭借已经有的知识
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 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 过程称为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 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 整到完整,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 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他照镜子、吃脚趾,帮助他形成自我意识。
世上最美味的 是我的手指!
他敲敲打打帮助他懂得物体的“软硬、轻 重”的等概念。
他爬、走帮助他达到手眼协调,走路帮助 他看见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角。
有一个刚刚做了爷爷的人,在《新民晚 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下班回家,儿媳抱 着七个月大的孙子说:“快告诉爷爷,普希 京在哪里?”小孙子很快把头专向了普希京 的画像!这位爷爷很愉快地写道:“瞧,七 个月的孩子就知道了普希金!”
第三,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 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习效率 产生影响。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皮亚杰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思维方式不同,因 此致力研究认知如何随着年龄而改变。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成熟(maturation)必需的,但影响有限。
青少年认知的发展优秀课件
一个不想思考的人是顽固者,一个不能 思考的人是傻瓜,一个不敢思考的人是 奴隶。-----杜伦孟德
主要内容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3、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4、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5、青少年的社会认知 6、影响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重要原因
这个七个月大的孩子,是否已经知道: “普希金”三个字的语音指的是墙上的画像?
所以,这个时候的婴儿,会有一些奇怪的 表现:
问他“灯灯呢?”他一定是看他房间里的 那盏灯。因为他是在那个地方经常听大人说 “这是灯,灯灯”。
要到门口才会做“飞吻,拜拜”,因为最 初是在大门口学会的。
看见妈妈了,能认识妈妈喊妈妈,“妈 妈”这个发音还不是“词”,还不是 概念,因为是特指他的妈妈,不理解 妈妈这个概念的本质。
周岁以后的儿童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
这个时期的儿童对客体的感知跟儿童自 身行动是分不开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 的,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更没有计划。
画画是先画后解释。 登高拿东西,会搬椅子,但是要说怎么 拿,就说不清了。 动作思维是相对简单的思维,是对脑力 要求比较小的思维。成人也常用。比如下棋、 笔算、画草图帮助思维。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 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 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 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
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 。不仅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而且 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
1、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 2、稳定性。 3、可变性 。
(五)认知发展与学习
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体认知功能 的提高和完善是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的,同时,一 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 。
首先,个体的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综合性 认知活动。
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以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技 能为中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发展是学习 活动的结果。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 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 育过程。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 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
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 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 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 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 实施影响。
客体守恒规则
拉、摸、藏等动作帮助他掌握“客体守 恒”
宝宝五岁了,妈妈要教他学习数学了,他 已经会数数了。妈妈昨天教他2+2=4。他不懂。
但是,妈妈问:“妈妈给了2块饼干,爸爸 给了2块饼干,你有几块饼干?”宝宝伸出一只 手,竖起2根手指,再竖起2根手指,然后连续 数了一遍,肯定地告诉妈妈:“四块!”妈妈 高兴地亲了他一下。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 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 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社会和教育向个 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 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 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
(四)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2-7岁 前运算阶段
7-11岁 具体运算阶段
11-
形式运算阶段
15/20岁
特征
在做一些动作时学习协调感知 活动
可以使用诸如语言之类的符号, 但是欠缺心理运算能力
具有心理运算能力,但仅限于 具体直接的体验,不会进行假 设性思考
具有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能 够做出假设并系统的进行论证, 具有反省思维能力
儿童思维发展中的有趣有趣现象
皮亚杰提出,行为结构是通过图式(schemes) 形成、实施和发展的,这种图式是用来组织和 说明信息的。
图式包括同化(assimilation:改变新知识以适应 已有的图式)和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图 式以适应新知识)两种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
年龄 阶段 0-2岁 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特别强调“操作”这个概念,他认 为儿童的数理逻辑经验都是由“操作”而来。
“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应当在活动(动作)中去寻找一切认识 的源泉,即认识起源于动作。”
皮亚杰的“动作”概念有二:
主体对客体作用的动作:推、摸、扔 等等。
认知系统的协调,即认知图式
在皮亚杰看来,这些对客体的动作才是智力的源泉。
相关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 的反映。
两大特性: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 同特征抽取出来,或者多次感知到的事 物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
间接性(凭借已经有的知识
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 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 过程称为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 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 整到完整,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 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他照镜子、吃脚趾,帮助他形成自我意识。
世上最美味的 是我的手指!
他敲敲打打帮助他懂得物体的“软硬、轻 重”的等概念。
他爬、走帮助他达到手眼协调,走路帮助 他看见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角。
有一个刚刚做了爷爷的人,在《新民晚 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下班回家,儿媳抱 着七个月大的孙子说:“快告诉爷爷,普希 京在哪里?”小孙子很快把头专向了普希京 的画像!这位爷爷很愉快地写道:“瞧,七 个月的孩子就知道了普希金!”
第三,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 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习效率 产生影响。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皮亚杰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思维方式不同,因 此致力研究认知如何随着年龄而改变。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成熟(maturation)必需的,但影响有限。
青少年认知的发展优秀课件
一个不想思考的人是顽固者,一个不能 思考的人是傻瓜,一个不敢思考的人是 奴隶。-----杜伦孟德
主要内容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3、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4、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5、青少年的社会认知 6、影响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重要原因
这个七个月大的孩子,是否已经知道: “普希金”三个字的语音指的是墙上的画像?
所以,这个时候的婴儿,会有一些奇怪的 表现:
问他“灯灯呢?”他一定是看他房间里的 那盏灯。因为他是在那个地方经常听大人说 “这是灯,灯灯”。
要到门口才会做“飞吻,拜拜”,因为最 初是在大门口学会的。
看见妈妈了,能认识妈妈喊妈妈,“妈 妈”这个发音还不是“词”,还不是 概念,因为是特指他的妈妈,不理解 妈妈这个概念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