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归总问题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 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  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 青岛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能够运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2. 归总问题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归一问题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讲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例题,展示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归一问题的解题步骤。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第二课时:归总问题一、复习导入1. 复习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解决归一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讲解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例题,展示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2. 是否通过例题,清晰地展示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 是否引导学生总结出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4. 课堂练习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学生反思1. 是否理解并掌握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3. 是否能够在解题过程中,保持逻辑清晰,避免出错?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讲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概念和特点,通过例题,清晰地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列方程解归一归总问题(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列方程解归一归总问题(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列方程解归一归总问题(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的“列方程解归一归总问题”展开。

内容涉及归一问题的基本概念、方程的建立与求解、以及归总问题的实际应用。

学生将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归一问题的核心是找到一个不变量,通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同时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化为归一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建立和求解方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归一问题,并能够熟练解决。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1. 归一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2. 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3.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归一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练习题和答案。

3. 纸和笔。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 利用PPT或黑板展示一个归一问题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归一问题的特征。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此类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阶段:概念讲解- 讲解归一问题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找到不变量,并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实例演练- 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归一问题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第四阶段:归总问题- 讲解归总问题的概念,并展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归一问题。

- 让学生尝试解决几个归总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阶段:总结和反思-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收获。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1. 归一问题的定义和特征。

2. 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3. 实际问题转化为归一问题的方法。

4. 归总问题的概念和应用。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

2. 尝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将其转化为归一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和特征,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教案: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四年级数学教案在解答某些应用题时,常常需要先找出“单一量”,然后以这个“单一量”为标准,根据其它条件求出结果。

用这种解题思路解答的应用题,称为归一问题。

所谓“单一量”是指单位时间的工作量、物品的单价、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所走的路程等。

例1 一种钢轨,4根共重1900千克,现在有95000千克钢,可以制造这种钢轨多少根?(损耗忽略不计)分析:以一根钢轨的重量为单一量。

(1)一根钢轨重多少千克?1900÷4=475(千克)。

(2)95000千克能制造多少根钢轨?95000÷475=200(根)。

解:95000÷(1900÷4)=200(根)。

答:可以制造200根钢轨。

例2 王家养了5头奶牛,7天产牛奶630千克,照这样计算,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分析:以1头奶牛1天产的牛奶为单一量。

(1)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630÷5÷7=18(千克)。

(2)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18×8×15=2160(千克)。

解:(630÷5÷7)×8×15=2160(千克)。

答:可产牛奶2160千克。

例3 三台同样的磨面机2.5时可以磨面粉2400千克,8台这样的磨面机磨25600千克面粉需要多少时间?分析与解:以1台磨面机1时磨的面粉为单一量。

(1)1台磨面机1时磨面粉多少千克?2400÷3÷2.5=320(千克)。

(2)8台磨面机磨25600千克面粉需要多少小时?25600÷320÷8=10(时)。

综合列式为25600÷(2400÷3÷2.5)÷8=10(时)。

归一问题教案

归一问题教案

归一问题教案第一篇:归一问题教案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归一问题的基本结构。

2.会借助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能正确找到中间问题,初步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揭示课题: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今天我们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2.出示例8:3.提问: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请您默读题目。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能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题意吗?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画图分析题意(1)学生独立画图,教师搜集资源。

(2)四人小组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图意,再由其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关注:题目中的三条信息与一个问题在图中是如何表示的。

2.列式解答提出要求: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1)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搜集资源。

(2)两人组说说算式的意思。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算式的意思,再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预设1:分步关注:为什么用除法和乘法。

预设2:综合关注:算式的意思。

3.检验提问:我们解决对了吗?怎样检验。

关注:(1)鼓励方法多样化。

(2)如果没有出现书上的方法,要由教师出示。

4.拓展(1)出示想一想:提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2)学生独立解答,师搜集资源。

关注:有画图及检验的。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再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5.小结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吗?监控: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三.巩固提升 1.出示:提问:你能自己解决一个这样的问题吗?请大家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师关注学困生。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再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4.这两个问题和例题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监控:都是先求出一样东西的价钱。

归一问题(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归一问题(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归一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概念,能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概念,能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归一问题的模型,并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归一问题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归一问题的模型。

(2)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举例说明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归一问题,并与同学分享。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归一问题2. 板书内容:(1)归一问题的概念(2)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归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课后评价通过课后评价,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1.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归一问题的模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具体的生活场景,从中发现归一问题的存在。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简单的购物场景,提问学生:“如果你有10元钱,可以买几个苹果?”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有20元钱,可以买几个苹果?”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无论金额如何变化,苹果的单价是不变的,这就是归一问题的核心思想。

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的作业设计案例

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的作业设计案例

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的作业设计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作业设计案例:归一问题归总问题一、背景介绍:在学习数学和统计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归一化和归总化问题。

归一化是将数据或者变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处理,让它们处于同一范围内,方便比较和分析;而归总化则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汇总,得出总体的特征和概况。

归一问题归总问题是数学和统计学中的基础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作业设计目标:1. 理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归一化和归总化的常用方法和技巧;3. 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1.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例如某个学校的学生成绩数据,要求学生将成绩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归总,得出学校的总体成绩特点。

2. 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利用Excel或者Python等工具进行归一化和归总处理,并分析处理结果。

3. 要求学生编写实验报告,包括问题的描述、处理方法的选择和步骤、处理结果的分析等内容。

1. 归一化和归总化处理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2. 处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 报告撰写的清晰度和逻辑性;4. 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设计“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技能。

第二篇示例: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需要,设计一份关于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的作业设计案例。

作业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深入探究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作业目标:1.了解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能够运用相关方法和技巧解决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归一”问题》教案

《“归一”问题》教案
《“归一”问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归一”问题》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理解“归一”问题的概念,即通过一定的运算,将问题简化为一个单一的计算步骤。
2.掌握解决“归一”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等。
3.学会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找零、配料计算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归一”问题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归一”问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解决“归一”问题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举例: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对于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的本质,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和图示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其原理。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分析、归纳等步骤,将问题转化为“归一”问题,如“这个问题里有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归一”问题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掌握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而有的学生则对这些运算定律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对于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我会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运用“归一”问题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以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对于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我会通过设计更多有趣的实例,帮助他们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原理,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这些运制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的作业设计案例

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的作业设计案例

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的作业设计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归一问题归总问题在数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时常常遇到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是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准备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针对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的作业设计案例进行详细探讨。

一、案例背景假设有一群学生正在学习代数,并且已经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

现在他们将要学习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教师设计了以下的作业案例。

二、作业设计1. 理解归一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进行实际计算,了解什么是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是指通过对方程两侧同时除以一个公因式或者乘上一个公倍数,使得方程的系数变成1,从而简化方程的求解过程。

让学生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实践归一问题的求解,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接着,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归一问题。

例如:a. 3x + 6 = 15b. 2(y-4) = 10要求学生将方程进行归一后,进一步求解方程并给出答案。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归总问题的概念。

归总问题是指将一个复杂的方程进行简化,通过对方程中相同的项合并,使得方程的求解更加简便。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归总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归总问题来解决复杂的方程。

5. 平时练习在日常的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来解决。

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多加练习,提高对这两个概念的熟练度和熟悉度。

三、总结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案例,学生可以逐步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希望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

解决问题之归一、归总问题

解决问题之归一、归总问题

小升初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用归一、归总解决问题类题目有较高的区分度和判断能力,形成方法。

2、多种途径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3. 引导学生用一些学用的数学思维方式(列表、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价值。

4.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用图形表征两次归一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5.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列表或画图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形表征两次归一问题。

【教学流程】【含义】1、归一问题:在解答某些应用题时,常常需要先找出“单位量”,再以这个“单位量”为标准,根据其它条件求出所求数量,这类应用题被称为归一问题。

这里的“单位量”常指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价、单产量、速度等。

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位量”的归一问题称为“单归一;用两步运算才能求出“单位量”的归一问题称为“双归一”。

2、归总问题:是指解答某些应用题时,需要先找出“总量”,再根据其它条件求出所求数量。

这里“总量”是指总路程、总产量、工作总量、总价等。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解题思路和方法】1、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解决归一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单位量不变,总量随着份数的变化而变化,其中蕴藏着正比例函数关系;解决归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总量不变,单位量随着份数的变化而变化,其中蕴藏中反比例函数关系。

通过列表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比较好的策略。

2、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求总量的,求出一个单位量之后,然后利用乘法求出结果,这种问题叫做正归一问题(也称正归一);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再求几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另一种是求份数的,求出一个单位量后,再用包含除法求出所求的结果,这类问题叫做反归一问题(也称反归一)。

信息窗二(归一、归总问题)-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归一、归总问题)-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归一、归总问题)-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在解决归一、归总问题时,我们需要将一些相同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归纳。

这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尤为重要。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归一、归总问题的解决是数学思维的体现,也是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机会。

本次教案将会以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为教学实例,向学生们系统阐述归一、归总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教学目标1.理解归一、归总问题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归一、归总问题的解决方法。

3.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归总问题在学习归一、归总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归总问题。

•归总问题:将一些相同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归纳的问题比如,这几个数字:2,4,6,8,10,它们都是偶数。

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汇总,写出2、4、6、8、10都是偶数,这就是归总问题。

2. 归一问题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将不同但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信息转化为具有共性的信息的问题。

比如,小华、小李、小张、小红都有爱好,小华喜欢读书,小李喜欢打篮球,小张喜欢跳绳,小红喜欢游泳。

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归一,写出他们都有一个爱好,这就是归一问题。

示例1:数与衣服让学生通过观察下面的数据和图片,进行思考:提供一张图片,图片上有5件不同个子的衣服,衣服的价格分别是:50元、100元、80元、90元、60元。

然后,老师提问:这些衣服的价格有什么共性?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这些衣服的价格都是整十数。

示例2:待定数让学生完成以下画线数学问题:【例1】52-比-22=10求“-比-”代表的数。

学生可以将“比”代表的数设为x,然后列出等式:52 - x = 22 + 10然后,通过简单计算得出x=40。

这就是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归一、归总问题综合练习•手工制作:学生可以根据家庭所拥有的玩具进行分类,将相同种类的玩具做成一组,不同的种类,则分别放入不同的盒子中。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 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 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归一”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含义。

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归一”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归一”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归一”问题的含义及解题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归一”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程度。

2.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含义,掌握解题方法。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导入”和“案例分析”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关键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下面将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两个环节。

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清晰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本质。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例如分配糖果、分组活动等,引出“归一”问题。

1. 定义解释:首先,向学生解释“归一”问题的定义。

指出“归一”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多个数量合并成一个单位数量的问题。

例如,如果有10个糖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多少糖果,这就是一个“归一”问题。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正确判断归一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定义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归一问题的定义及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归一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指导,总结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是否存在归一问题,尝试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归一问题的定义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的实际应用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归一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如何将不同的问题归纳为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法。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理解问题:首先要读懂题目,明确问题所求的是什么。

《“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归一”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用综合算式解决“归一问题”的能力。

2. 经历用图式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式与算式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意识和能力。

3. 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和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归一”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问题。

(用图式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平板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一)自主提问。

出示:“妈妈带了18元钱,正好买了3个碗。

”1.你能说说这句话中包含的信息吗?2.根据题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合适的问题吗?请在平板上选择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3个选项:①一共花了多少元?②每个碗多少元?③买8个同样的碗多少元?(学生拖动选择问题,教师展示学生答题情况,全班判断正误。

)为什么不选①?(3个碗一共花了18元,题目中已经告诉了。

)同学们也没有选择第三个问题,其实第三个问题也能解决。

(二)揭示课题。

出示:“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归一”问题是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通过解答复习的内容,将两步解决的一个问题化为两问的问题,逐个解决,降低了难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顺利过渡。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出示:妈妈买3个碗要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拿到题目我们先要做什么?阅读与理解。

(板书:阅读与理解)请你快速读题,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讨论“同样的碗”的意思。

生1:就是和前面“买 3个碗要18元”一样的碗。

生2:就是和前面买的碗价钱一样。

(二)数形结合,表征题意。

(阅读与理解)1.画图表征题意,作品反馈交流。

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题目的信息和问题吗?(学生在平板上画出示意图)(1)(2)(3)(4)(5)你认为哪幅图能对题意表达得更清楚呢?为什么?图(1),每个碗 6元这个信息,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不能这样直接出示,应该先表示出3个碗要18元的信息。

小学数学归一问题教案

小学数学归一问题教案

小学数学归一问题教案篇一:归一问题教案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页例8。

练习十五7、8、9、10 教学目的:1、能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引入。

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1、买3支同样的钢笔用12元钱,平均每支钢笔用多少钱?2、一个算草本2元钱,买5个算草本要用多少钱?动脑筋:口头提问题再解答。

1、4位小朋友共搬了20盆花,___________?(强调平均)2、小白兔1天需要吃6个胡萝卜,吃了5天,__________?为新课内容扫清障碍,搭建台阶。

复习了这些学过的知识就是为了把今天的新知识学好。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题1。

1、出示例题: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

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你们能帮妈妈算一算,应该付多少钱吗?2、同桌讨论后汇报。

3、生列式:18÷3=6(元)6×8=48(元)4、师:你回答的非常正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5、师:看问题,想求:8个同样的碗应付多少钱?就得知道什么条件?(一个碗多少钱)我们来往前看,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碗多少钱?(18元可以买3个碗)6、谁能像这样说一说。

下面就请你用这个方法试一试解决下一个问题: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7、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都需要2步计算,大家来说一说这类题应该怎样解决呢?师小结:看清题意,仔细分析。

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看问题想,要想求出这个问题得知道什么?可以先看前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二)教学例题2。

1、出示例题: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1. 读一读这道题,想一想和刚才的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小升初数学——14归一归总问题(教案)

小升初数学——14归一归总问题(教案)

14.归一、归总问题知识要点梳理一、归一问题1.归一问题来历:我国珠算除法中有一种方法,称为归除法,除数是几,就称几归;除数是8,就称为8归。

而归一的意思,就是用除法求出单一量,这就是归一的说法。

在解答某些应用题时,常常需要先找出“单一量”,然后以这个“单一量”为标准,根据其他条件求出结果。

用这种解题思路解答的应用题,称为归一问题。

所谓“单一量”是指单位时间的工作量、物品的单价、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所走的路程等。

2.归一问题有两种基本类型如下:3.正、反归一问题的相同点是:第一步先求出单一量;不同点是:第二步正归一是乘法,反归一是除法。

二、归总问题与归一问题类似的是归总问题,归一问题是找出“单一量”,而归总问题是先找出“总量”,然后再根据其他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

所谓“总量”是指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亩地上的总产量、总路程、总产量、工作总量、物品的总价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解题思路: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考点精讲分析考点1 正归一问题【例1】一只小蜗牛6分钟爬行12分米,照这样速度1小时爬行多少米?【答案】①小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分米?12÷6=2(分米)②1小时爬几米?1小时=60分2×60=120(分米)=12(米)答:小蜗牛1小时爬行12米。

【例2】王奶奶家养了5头奶牛,7天产牛奶630千克,照这样计算,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答案】①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630÷5÷7=18(千克)②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多少千克?18×8×15=2160(千克)答:8头奶牛15天可产牛奶2160千克。

考点2 反归一问题【例3】5台车床3小时生产240个,照这样计算,20台这样的车床4小时可以生产零件多少个?5小时生产160个零件,至少需要几台车床?【答案】①1台机床1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240÷5÷3=16(个)②20台这样的车床4小时可以生产零件多少个?20×4×16=1280(个)③5小时生产160个零件,至少需要几台车床?160÷5÷16=2(台)答:20台这样的车床4小时可以生产零件1280个;5小时生产160个零件需要2台车床。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之归一、归总问题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之归一、归总问题

小升初解决问题——归一、归总问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用归一、归总解决问题类题目有较高的区分度和判断能力,形成方法。

2、多种途径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3. 引导学生用一些学用的数学思维方式(列表、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价值。

4.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用图形表征两次归一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5.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列表或画图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形表征两次归一问题。

【教学流程】【含义】1、归一问题:在解答某些应用题时,常常需要先找出“单位量”,再以这个“单位量”为标准,根据其它条件求出所求数量,这类应用题被称为归一问题。

这里的“单位量”常指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价、单产量、速度等。

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位量”的归一问题称为“单归一;用两步运算才能求出“单位量”的归一问题称为“双归一”。

2、归总问题:是指解答某些应用题时,需要先找出“总量”,再根据其它条件求出所求数量。

这里“总量”是指总路程、总产量、工作总量、总价等。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解题思路和方法】1、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解决归一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单位量不变,总量随着份数的变化而变化,其中蕴藏着正比例函数关系;解决归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总量不变,单位量随着份数的变化而变化,其中蕴藏中反比例函数关系。

通过列表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比较好的策略。

2、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求总量的,求出一个单位量之后,然后利用乘法求出结果,这种问题叫做正归一问题(也称正归一);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再求几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另一种是求份数的,求出一个单位量后,再用包含除法求出所求的结果,这类问题叫做反归一问题(也称反归一)。

信息窗二(归一、归总问题)-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归一、归总问题)-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归一、归总问题)-青岛五四学制版三年级
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归一和归总的概念;
2.能够灵活运用归一和归总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归一和归总的概念;
2.教学难点: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归一和归总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归一和归总的概念讲解
1.分别介绍归一和归总在数学中的含义以及应用场景;
2.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2. 归一的运用
1.教师给出一组具体的数据,并引导学生用归一的方法计算各数据的比例;
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目,掌握归一方法的应用。

3. 归总的运用
1.教师给出一组具体的数据,并引导学生用归总的方法计算各数据的总和或平均数;
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目,掌握归总方法的应用。

4. 实际问题解决
1.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归一和归总的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
1.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测试,检测学生对归一和归总的掌握程度;
2.课后布置练习题目,作为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讲解归一和归总的概念以及运用,其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目,学生的反应相对积极。

但是,整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可以考虑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也要注意授课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信息窗二(归一、归总问题)-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归一、归总问题)-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归一、归总问题)-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归一、归总问题的概念和基本操作;2.掌握归一、归总问题在数学中的应用;3.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归一、归总问题。

2.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归一、归总问题的概念和基本操作;2.归一、归总问题在数学中的应用。

3.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运用归一、归总问题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思维转换的能力培养。

4.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归一、归总问题的概念和基本操作;2.案例演练,引导学生掌握归一、归总问题的应用;3.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维转换的能力培养。

5. 教学过程5.1 导入老师可以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归一问题?举一个例子。

2.什么是归总问题?举一个例子。

5.2 讲授5.2.1 归一问题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1.定义:归一就是一堆物品中抽出一个标准物品,把其他物品都与标准物品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然后将不同的地方表示出来。

2.操作方法:分析不同的地方,找到相同的特征,然后用这些特征表示出来。

3.应用:比较不同的数据,求出它们的相似性,例如:分析一班和二班的考试成绩,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

5.2.2 归总问题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1.定义:归总就是把一堆东西中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合。

2.操作方法:识别相同的地方,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

3.应用: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它们共同的特征,例如:统计一班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5.3 案例演练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以下案例:小明在做数学作业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所学校的体育馆里,有5个班的学生在练习,每个班的学生数分别为23、19、26、20和22人。

请你统计一下这五个班的学生人数总共有多少人。

”请学生运用归总问题的方法,把这五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加起来,得出答案是:110人。

5.4 课堂讨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归一、归总问题解决?2.归一、归总问题的常见应用有哪些?3.学生如何把一组数据进行归一、归总?6. 课堂作业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1.请掌握以上讲解的概念和应用,熟练掌握归一、归总问题的操作方法;2.请按照老师所给的数据,完成归一、归总问题的练习。

“归一、归总应用题”导学设计

“归一、归总应用题”导学设计

“归一、归总应用题”导学设计◆执教丁晶评析姜政数学·导学设计有些教师就用例题作尝试题,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做完尝试题后,立即翻开课本看例题,发现自己做的同课本例题一样,会分外高兴。

这时课本例题起着验证的作用。

采用这种方式的前提,一般应是教材难度不大,估计学生未自学课本也能自行解决的。

有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编出尝试题。

例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教师先演示:教师一手拿5支红铅笔,另一手拿3支篮铅笔,然后两手合起来,再拿出2支铅笔送给小朋友。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后编出题目:“老师有5支红铅笔,3支篮铅笔,送给小朋友2支,还剩多少支?”尝试题出示后,要注意创设尝试的气氛,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

教师可进行启发性的谈话:“这道题就是这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谁会做这道题目?”“老师还没有教,谁敢试一试?”“看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道题。

”先让学生思考一番,然后转入下一步。

◎责编张沁芳【导学内容简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应用题例3~例5”(第107页~114页)是反映正、反比例关系的归一、归总两步计算应用题。

这组应用题是在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和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

重点是:进一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和归总的两步应用题,理解和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

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培养联贯、有序思考能力,学好较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渗透函数思想,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都是重要的基础。

尤其是归一、归总应用题两解法的学习,对于沟通用算术法、比例、分数解应用题的联系,培养作为创新能力核心的求异思维能力,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这组应用题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归一和归总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是:把归一、归总应用题的结构方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实施应用题的整体结构教学。

通过本课学习拟达到以下目标:1.初步知道归一、归总应用题的函数关系,渗透函数思想教育;2.掌握归一、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会正确地列综合算式解答;提高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联贯、有序的思维能力;3.通过“同素材、异结构”题组学习归一、归总应用题的整体,渗透事物普遍联系观点的教育,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初步分析、比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一、归总解决问题》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用归一、归总解决问题类题目
有较高的区分度和判断能力,形成方法。

2、多种途径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
程。

(二)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红红用12元买了2本书,每本书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想法。

生:12÷2=6(元)表示1本书需要
6元。

师追问:什么时候用除法?
生:像这样求平均每本书的价钱用除法。

师出示补充条件:现在红红要买5本书送给她的好朋友,提
问:红红需要付多少钱?
师:请你独立思考,并在练习纸上写出算式并解答。

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明明带了36元钱可以买几本这样的书?
小结:像这样先求一本书的价钱,再算5本书的价钱或者36元可以买几本书的问题,我们都把它们叫做归一问题。

师:说得真好,你们真会思考。

2、买了新书后,红红非常的兴奋,她打算每天看12页,6天全部看完,可是最近学习比较紧张,每天只能看9页,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忙计算一下,几天能看完呢?
师:这题我们又该怎么思考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像这样先算总数的问题也有它的名字,叫——归总问题。

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复习归一、归总问题。

二、巩固练习:基础碰碰车
1、饼干:8元牛奶3元果汁:元巧克力:24元
(1)买三盒巧克力的钱可以买几包饼干?
(2)买4瓶果汁要20元钱,35元可以买几瓶果汁?
(3)张老师给我们小队每人一包饼干,一共花了40元钱。

她还想给每人买一包牛奶,买牛奶需要多少钱?
2、“植树节”到了,学校组织三年级的同学去植树,56棵树苗可以植7行。

(1)72棵树苗可以植几行?(2)如果想植5行树,需要多少棵树苗?
(三)拓展练习:升级跷跷板
1、
根据线段图,编写一道解决问题。

2、请你先把问题补充完整,再计算。

三年级同学排练团体操,如果每行排16人,正好排4行,____________﹖
3、小林用小棒摆了8个三角形。

如果用这些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多少个?(图形的边不能重合)
四、智慧摩天轮
五、总结回顾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是啊,我们复习了归一、归总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这里面的学问可多哩!我们知道要根据不同的题目进行不同的分析,还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