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讲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长篇小说的独特贡献短篇小说创作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蚀》三部曲
《蚀》是茅盾的处女作,由 三个略有连续性的中篇组成: 《幻灭》 、《动摇》 、《追 求》 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 名。 无以一贯之的中心人物和故 事情节,各部结构自行独立。
《蚀》的价值: 真实、直接、及时而充分地投射出大革命失败
前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软弱与追求。作品富有 历史感和时代感,具体说来: (1)从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心路历程的独特视角来透视大革命。 (2)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时代女性形象: 遵循个人价值理念,放纵自我,追求个人肉身的 愉悦和精神的瞬间欢畅。静女士、方太太属于一类; 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属另一类。 (3) “时代写生”的多声部结构特色: 《幻灭》的单线结构;《动摇》双线结构;《追求》 多条线平行发展。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一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茅盾( 1896—1981 ),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 是发表小说《幻灭》时 用的笔名。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有 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 奠定了基础。
文学活动与创作时期
1926 年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 留在广州,进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成为当 时担任代理宣传部长的毛泽东的秘书。 1927 年初,到武汉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 汉分校的政治教官。四月担任国民党湖北省 党部机关报《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 1927年7月,汪精卫背叛革命后,本来要去南 昌参加起义,但在江西牯岭生病,错过了参 加起义的机会。
(三)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贡 献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盾小说数量多,样式全。他一生共有长篇小说 6部, 短篇小说7部54篇,中篇小说9部。茅盾的主要贡献 在其长篇小说。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茅盾在小说领域中建立了全 新的文学范式: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范式。 这种文学范式所包含的内容是:历史性的巨大内 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典型的 创造等。(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
2、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 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善于从错 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 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 如《子夜》中吴荪甫形象
3、两大“人物形象系列”的创造
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 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和谐、匀称,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 神联系:静女士、方太太; 热烈、狂欢,从道德伦理、生活追求到性格、 气质都迥异于传统东方女性,是受着欧风 美雨的新思潮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型女 性——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 人”。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 30年代都市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品。
老通宝勤劳质朴,迷信守旧,安稳靠天, 凭血汗谋生,以忠厚传家,体现了中国农 民百折不挠的顽强生命意志和固有的美德。 老通宝悲剧的双重性:封闭自守、盲目排 外等陈旧的小农思想行为方式无法在近代 社会变迁中作出合理的反应,而近代中国 社会变迁又是以日益加深的半封建半殖民 地化的畸形形态给这种小农以致命的磨难。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1、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
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 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 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 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霜叶红似二月花》《虹》《蚀》《子夜》 《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 《林家铺子》《第一阶段的故事》《锻炼》《腐 蚀》, 唯一剧作《清明前后》
(3)作品结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4)艺术表现: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 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 (5)语言:简洁、细腻、生动
四、《春蚕》
《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 和《林家铺子》等是《子夜》所遗落的题材 的横向拓展; 《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代表作,是表现 中国二三十年代丰收成灾题材作品的杰作。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之六:茅盾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之六:茅盾中国现代文学之六:茅盾1.生平与创作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896年7 月4 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是位思想开明的医生,母亲陈爱珠知书达理,对茅盾管教甚严,在茅盾幼年时即教给他许多文学、地理和历史方面的知识。
家庭的熏陶培养了茅盾对文学的兴趣。
茅盾说:"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幼年时读过家塾、私塾,学过《三字经》,1907年进入乌镇植材高等小学读书,接触了修身教科书和历史教科书以及《礼记》、《古文观止》等文章,并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1911年转入嘉兴中学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因抨击学监而被学校除名,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
那时,茅盾所读的书都是中国古籍,除了正统的经史子集外,还博览了小说、戏曲、弹词,尤其是对小说有特别强烈的兴趣,以至于写作文都有点小说的味道。
1913年茅盾中学毕业以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8 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在《学生杂志》、《学灯》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1916至1926年,是茅盾文学活动的第一个时期。
主要从事了三方面的工作:其一是从事文学理论的建设。
他一方面正面宣传、倡导写实主义,认为" 文学是表现人生的东西;不论它是客观的描写事物,或是主观的描写理想,总须以人生为对象" ,另一方面他对旧的文学观点" 文以载道" 进行批评,同时反对把文学当做游戏,当做消遣品。
阐述这些观点的文章很多,如《文学与人生》、《" 大转变时期" 何时到来呢?》、《社会背景与创作》、《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等。
这些文章表达了他的文学观点:文学应反映人生、表现社会,文学创作应充分揭示出社会背景,文学应担负起唤起民众的重大力量的重任。
他的文学观点对新文学理论的建设,对于批判封建复古派起到了重大作用,对新文学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摘要】茅盾,以其勇于面向世界开放与贴近实际的文化心态,凭借高尚的文人品格与精致入微的笔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
本文将结合矛盾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文学创作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深入探析矛盾小说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建构方面的影响。
矛盾在“五四”时期就对西方现代文体的理论进行了介绍,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茅盾就在文学小说的文体建构上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成为了继鲁迅之后公认的小说文体家,对小说文体的改进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矛盾文体文学贡献【序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茅盾先生的作品研读,归纳总结出茅盾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独特贡献。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茅盾“社会分析”小说对文体构建的影响、茅盾的心理描写成为文体构建革新的催化剂、茅盾的文体构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等几大方面。
通过研究分析求证,阐述出茅盾小说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在文体构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正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曾主编汉口《民国日报》。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与鲁迅、郭沫若一起,开辟了一条中国文化、文学现代化的新路。
茅盾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在勤奋多产的创作历程中,通过在短篇小说领域开创“社会分析”小说创造模式,在长篇小说领域开创“史诗”式长篇小说文体,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表现形式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极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的写实性,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水藻行》、《烟云》等,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一、文体的概念要研究茅盾在文学构建方面的独特贡献,首先要了解一下文体的概念。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摘要】茅盾,以其勇于面向世界开放和贴近实际的文化心态,凭借高尚的文人品格和精致入微的笔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
本文将结合矛盾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文学创作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深入探析矛盾小说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建构方面的影响。
矛盾在“五四”时期就对西方现代文体的理论进行了介绍,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茅盾就在文学小说的文体建构上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成为了继鲁迅之后公认的小说文体家,对小说文体的改进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矛盾文体文学贡献【序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茅盾先生的作品研读,归纳总结出茅盾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独特贡献。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茅盾“社会分析”小说对文体构建的影响、茅盾的心理描写成为文体构建革新的催化剂、茅盾的文体构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等几大方面。
通过研究分析求证,阐述出茅盾小说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在文体构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正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曾主编汉口《民国日报》。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和鲁迅、郭沫若一起,开辟了一条中国文化、文学现代化的新路。
茅盾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在勤奋多产的创作历程中,通过在短篇小说领域开创“社会分析”小说创造模式,在长篇小说领域开创“史诗”式长篇小说文体,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表现形式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极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的写实性,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水藻行》、《烟云》等,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一、文体的概念要研究茅盾在文学构建方面的独特贡献,首先要了解一下文体的概念。
茅盾
三 长篇小说代表作之《子夜》
《子夜》创作于 1931年 10 月至 1932年 12 月。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 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瞿秋白 我对《子夜》读得越仔细,就越是不由自主 地要把吴荪甫仅仅看作一个与我们相通的普 通男子,就好象我也只是将桂奶奶看作一个 有刚性的寡妇一样。 ——王晓明 “子夜”的命名寓意:子夜,即半夜子时, 十一点到一点的深夜。既已半夜,离黎明不 远了。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 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 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 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 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茅盾出身于受维新思潮影响的小康家庭, 从小就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从1911年春到1913年夏,茅盾先后在浙 江省立二中(今湖州中学)、省立三中 (今嘉兴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读书, 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古典名著。 在湖州中学期间,国文课代课教员钱玄 同曾为茅盾的作文《志在鸿鹄》写下 “是将来能为文者”的批语。1913—— 1916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在我病好了的时候,正是中国革命转向新的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进行的激烈的时候,我那时打 算用小说的形式写出以下的三个方面:(一)民 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 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 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二)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 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本书的写作方法是这样的:先把人物想好,列一 个人物表,把他们的性格发展以及连带关系等等 都定出来,然后再拟出故事的大纲,把它分章分 段,使他们联接呼应。” ——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茅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著有许多影响深远的小说、散文等。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家茅盾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的文学特色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现当代文学茅盾
• 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的、 甚至是正在发生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 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历史性的巨大内 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 创造时代典型的努力,都是建筑在精细观 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 进行分析之上的。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 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史诗;理性)
第六章 茅盾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1896~1981),浙江桐乡人,原 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 1927年发表中篇小说《幻灭》时 开始使用的笔名。1913年考入北 大预科,1916年毕业后无力升学 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0 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 1921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并 任机关刊物《小说月报》的主编。
二、人物形象 吴荪甫是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形象。他反对帝国主义,同买办资本家较量 的勇气,有发展民族工业的宏愿,同时有魄 力和铁腕、有才干和学识(被茅盾誉为“二 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 子”) ;但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和帝国 主义经济侵略加深的社会背景没有为他提供 条件。他的失败,来自于他自身的性格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不足,更多的是社会的 原因。因此他只能陷入种种矛盾之中,形成 既坚定、果断、刚强、自信,又悲观、虚弱、 犹豫、观望的双重性格。 他的悲剧命运正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并 没有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社会在 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 赵伯韬:30年代中国买办资本家的形象。 (骄横狡诈、粗鄙无耻、淫荡腐朽 。) • 屠维岳:工头,资本家走狗。(机警 、干 练,冷静、大胆,阴险、凶残。) • 冯云卿: • 交际花徐曼丽、经济学教授李玉亭、颓废 诗人范博文等,都是30年代中国都市特有 的人物。
• 主题:小说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 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主线,反映 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面貌,说明在帝 国主义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不可能振兴民族工业,领导中国 革命。吴荪甫的悲剧说明了30年代中国并没 有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在资本主义压迫下 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生平及文学成就一、生平茅盾(1896-198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生于1896年,1981年逝世,享年86岁,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
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所用的笔名。
茅盾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的秀才,思想比较开明,注重自然科学,希望儿子学实业,没想到茅盾却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父亲早逝,茅盾是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的。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大家闺秀,通文理,有远见,对孩子们要求严格,茅盾称自己的母亲是他"第一个启蒙老师",非常敬佩。
茅盾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因为家里穷中止了学业,同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作编辑。
1920年开始主持《小说月报》的"小说新潮栏",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同年11月接编并且开始着手改革《小说月报》,1920年年底至1921年1月,和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新文学建设理论。
二、文学成就茅盾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新文学理论倡导、新文学创作批评、外国文学介绍和文学创作等各个方面。
(一)新文学理论建设在1927年茅盾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前,其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新文学理论的建树和批评上。
从"五四"时期提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到1925年之后向前推进,演变为革命现实主义,他都是核心人物之一,可以说,茅盾为我国现代文学中革命现实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所提出的"为人生"的文学观,对于文学研究会宗旨的形成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茅盾认为:文学的目的,不是高兴时的游戏与失意时的消遣,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
"为人生"这一命题的反命题,不是后来出现的创造社的"为艺术",而是民国初年的通俗小说如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等"全然脱离人生的滥调的中国式的唯美的文学作品"。
茅盾
一、生平简介
1896—1981, 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政治活动
1921——1927——1981
文学活动
《蚀》三部曲,《虹》(1927—1929); 《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1930—1937); 《腐蚀》,《第一阶段的故事》(未完),《霜叶红似二月 花》,《锻炼》(未完》,《秋涝》(未完)(1938— 1949)。
(二)《子夜》 1931.10——1932.12, 1933.1出版; 1.创作背景、意图 “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 托派; 资产阶级学者; 革命派。
2.《子夜》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史上的 里程碑意义: a.《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 长篇小说,它描绘了广阔多彩的生活画面, 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纷繁复 杂的社会矛盾; 三对 民族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
公债市场胜利—与赵决战—决战失败 踌躇满志—举棋不定—心灰意冷
c.在工厂管理和家庭生活中具有独断专横 的封建家长作风。
“他是一位能干出众的‘大将军’,但没有 可托心腹的副官或参谋长。”
“这个英雄的失败被写得像希腊神话中的 英雄的死亡一般地使读者惋惜。”
——韩侍桁《<子夜>的艺术思想及人物》
地主:
吴老太爷—“封建僵尸”,老朽冥顽,“风化” 冯云卿—“诗礼传家”,“寓公”,向资产阶级妥协,丢 弃了封建的伦理道德. 曾沧海
买办资本家:尚仲礼,杜竹斋,
赵伯韬—买办资本家,高傲狂妄老奸巨猾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王和甫—轮船公司总经理 买办资产阶级的 孙吉人—煤矿公司总经理 牺牲品 朱吟秋—丝厂老板 大鱼吃小鱼的 陈君宜—绸厂老板 牺牲品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摘要: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凭借独有且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祖国与人民的骄傲,而其名讳也留存在史册。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茅盾,就凭借自身贡献屹立其中。
他凭借豪迈的气势与细腻的文笔,深刻且全面的影响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史,也塑造了群星的人物形象与艺术角色,开创性的使用众多类型的文学体裁。
关键词:矛盾小说;艺术典范;体裁多样化一、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典型茅盾创作艺术的独特之处是创造出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与艺术典型,表现出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的缩影。
茅盾在人物塑造上的成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人物形象刻画增加了与众不同的色彩。
《蚀》中的章静、方罗兰、章秋柳、胡国光》〈〈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婉卿,《子夜》的赵伯韬、屠维岳、冯云卿等。
上述焕然一新的人物角色塑造方式具有独特之处。
茅盾喜欢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且借此呈现出同一人群的阶级特点。
以《子夜》中刻画的资产阶级和其追随者的形象来说,赵伯韬是帝国主义豢养且成为其走狗的掮客,作者将其当道投机领域内进行塑造,彰显他的阴谋诡计,且从私生活上体现出他蔑视女性的可悲灵魂。
工贼屠维岳以及奠干丞则是不同性格特色的角色,前者骄奢淫逸,后者软弱无能。
不管是赵伯韬还是屠维岳都具备明显的性格特征,上述人物形象,在那个时期和未来文学发展中都是少见的,在创作地主豪绅形象上,具有无法比拟的文学成就。
鲁迅是当时文学发展的代表,他强调呈现出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时期“旧中国晦暗乡村”地主豪绅的顽固、蛮横和落后。
茅盾在创作豪绅形象上具有无法比拟的价值。
但是,他所塑造的人物特征并不相同,他强调体现出地主阶级在巨大的社会变化中的迷茫无措与落后。
鲁迅习惯搜画化方式,彰显人物特点,茅盾则通过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
《动摇》的劣绅胡国光形象就是通过其“老狐狸”的突出特征来刻画的。
二、选取题材的贡献茅盾创作的重要题材各不相同。
九讲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长篇小说的独特贡献短篇小说创作
第九讲 茅 盾
(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
理论研究(一年); 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 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
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
第九讲 茅 盾
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例如农村 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这决不像某一 班人所想象那样单纯),以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外 史》,——我本来都打算连锁到现在这本书的总结构 之内;又如书中已经描写到的几个小结构,本也打算 还要发展得充分些;可是都因为今夏的酷热损害了我 的健康,只好马马虎虎割弃了,因而本书就成为现在 的样子——偏重于都市生活的描写。
第九讲 茅 盾
三、短篇小说创作 □《林家铺子》 □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第九讲 茅 盾
四、关于“社会剖析小说” 严家炎称之为“社会剖析小说”,主要特征: (1)把小说创作与社会科学分析结合起来,用马 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来剖析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的 角度来揭示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变迁。 (2)借鉴19世纪欧洲经典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往往选取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视角,作家的情感隐藏在 写实性描写之中,并注意塑造复杂性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物,重视 环境与人物的相互制约,更注重环境对人物的作用。
第九讲 茅 盾
她们以活泼开朗,甚至还带点强悍和粗犷的 个性爆发出迷人的光彩,以她们的青春和美丽嘲 弄着男性世界;但也容易陷入偏激与颓废之中。 可以说,她们是一群最敏锐地感应并反映出时代 风云的女性。与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庐隐笔下 的时代女性,如露莎等比较起来,已有了更多地 反抗男性世界的自信与勇气,当然也多了一层玩 世不恭的色彩。
第九章 茅盾
“茅盾文学奖”,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遗嘱中要求恢
复党籍,捐出25万元,设立“茅盾文学基金 会”,每三年评一次“茅盾文学奖”,鼓励 长篇小说的创作。由于茅盾在文学上的杰出 贡献,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 “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文学史界近年来 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吴老太爷:顽固保守
,是封建僵尸的代表
人物。 赵伯韬作为帝国主义的掮客,买办资产阶 级的代表,金融界的巨头,是以吴荪甫的 对立面形象而存在的。 屠维岳这一奴才形象的刻划同样是成功的
四、艺术成就
一、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 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 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 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 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 跨度小人物众多。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 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运用科学的社会理论 ,
着重从社会经济分析 入手,并与政治、文 化、社会心理和家庭 生活的分析相结合,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中国社会做出的艺术 “定性”分析。
三、《子夜》的人物形象
吴荪甫----一个性格鲜
明而又矛盾复杂的民 族资本家的典型。是
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一 个悲剧人物的典型。体 现了30年代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的特征,是一个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失败 的悲剧英雄。
第二节 《子夜》
一、《子夜》的题目寓 意 象征中国当时的社会 现状 原名《夕阳》
梗概
小说共十九章,开头部分的结构,包括序幕和 开端,即第一至第三章,作者起笔不凡,他 在全书的矛盾冲突展开之前,巧妙地安排了 一个戏剧性的序幕——吴老太爷的死,点明 时代特点,引出矛盾冲突。吴老太爷是“因 地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 有燎原之势”而来到上海起笔。
茅盾
生平与创作
4.创作的延续期(1938—1949)抗 战时期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 那里跑?》)、《腐蚀》、《霜叶 红似二月花》等,以及《白杨礼 赞》、《风景谈》等许多散文,还 写了一个剧本《清明前后》。 5.文学活动的后期(1949—1981)
二、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书一切人物、事件的联结点和矛盾斗争的契合点。
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而又矛盾复杂的民族资本家 的典型:如:雄心与颓废、刚毅与犹豫、强悍与恐怖、冒险与胆怯、威
严与懦弱、希望与失望。性格的主导方面是刚愎自用、争强好胜、精明能干。
作品通过对在几条战线(与买办资产阶级、工农阶级、其 他资产阶级)上拼命奋斗、挣扎、却又最终破了产的复杂 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塑造,揭示了三十年代中国现实 社会性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的主题,精确地概括出了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必然的历史命运 。
(二)“社会剖析小说”
指3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剖析重大社会问题的小 说。其特点是:①作家有明确的创作动机,对生活 和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分析,②选取能反 映社会生活本质,时代性强的重大题材,③运用现 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向,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④具 有鲜明的理性色彩。茅盾的《子夜》、《林家铺 子》、《春蚕》等作品,都属于社会剖析小说。
乌镇现有茅盾故居,现为茅盾文学 奖永久颁奖地。
生平与创作
1 . 早 期 文 学 活 动 时 期 ( 1916—1927 )
1921年茅盾与郑振铎、叶绍钧等人 发起组成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并革 新《小说月报》,积极倡导“为人 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1925年,他连续发表了《论无产阶 级艺术》等文章,较系统地提出了 建设无产阶级艺术的主张,标志着 茅盾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 义文学观发展到了无产阶级文艺观 的新阶段。
茅盾散文创作的风格及其作品介绍
身边到处全是地雷 !一脚踏下去 ,就轰炸了一个 ! —— 躺在床上的吴荪甫久久不能入睡,只有这样恐怖的感 想反复揉他那发胀发热的脑袋。而且无论在社会上 ,在家 庭中,他的权威又已处处露着败象,成了总崩溃!他额角 上的血管突突地跳,他身下的钢丝软垫忽然变成了刀山似 的;他身边的少奶奶却又在梦中呻吟呜咽。
必读书目 茅 盾:《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
《风景谈》、《白杨礼赞》
习 题
1.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三十年代开创了新 的文学范式? 2.试析《子夜》的结构艺术。 3.如何认识《腐蚀》的现实主义成就?
沈雁冰
茅盾散文创作的风 格及其作品介绍
一 、茅盾 (一)革命作家 · 社会活动家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 桐乡县乌镇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茅盾是他创作 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茅盾于1933年考 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因家境窘迫 ,辍学就业, 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工作, 从此步入了文坛。 茅 盾于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成为中国共 产党第一 批党员之一 ,参与了党的筹建工作,并投身于党 所领导的社会斗争和革命文艺活动。他在小说、散文、评 论等方面均有贡献,小说成就最高。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左翼文学的奠基人 。 (二)早期文艺思想
B 林家铺子倒闭:以城镇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剖析 (战乱 ,钱庄催债 —— 农村凋敝,生意萧条 —— 同行竞 争,落井下石——官吏讹诈,军队勒索)
(四)《腐蚀》 1、 政治小说 A 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的黑幕 B 失足青年心灵挣扎与自新
2、 心理小说
A “内视点”的形式:日记体
B 深层心理的冲突:主人公“旧我”与“新我”的心 灵矛盾和交战
[练习]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笔记
茅盾一、概述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五四时期,茅盾大力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
茅盾认为新文学不仅要“表现人生”,还须“指导人生”,不仅要以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出社会和人生的病苦,还须指出未来的希望,来激励人心,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
1929年著长篇小说《虹》,作品把知识青年寻求新的生活道路放在较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递进描写,深刻地描摹了一代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五卅时期如何冲破牢笼,走上与人民大众携手战斗的艰难心灵历程。
小说的女主人公是梅女士。
1930年,茅盾开始创作两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1932年到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长篇小说《子夜》的问世,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还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
1938年茅盾以卢沟桥事变为背景创作了《第一阶段的故事》,同时还著有散文集《炮火的洗礼》。
1939年到1944年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走上岗位》,短篇小说集《委屈》、《耶稣之死》,散文集《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劫后拾遗》、《归途杂拾》等。
《腐蚀》旨在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的特务统治的黑暗,被人称作“是一部用血写成的特务反动分子的罪行记录”小说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形成了有别于茅盾其他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形式(日记体)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是这部小说成为茅盾40年代创作的高峰,《霜叶红似二月花》以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江南一个小县城为背景的小说,它揭示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和人际关系,歌颂了呼唤民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五四启蒙思潮,这部作品,更多的采用了民族的形成和风格。
建国后,茅盾停止了文学创作,主要从事文学评论的撰写工作。
二、《蚀》《蚀》诗集茅盾的小说处女作。
它是由三个系列的中篇所组成的:《幻灭》、《动摇》、《追求》。
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的阶级分化。
【现代文学】茅盾小说的成就及贡献
【现代文学】茅盾小说的成就及贡献开创新的文学样式茅盾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社会剖析小说是指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
茅盾通过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努力构建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茅盾在运用思想对社会现象不懈的理解和分析中,构思长篇巨制。
他从《蚀》(《幻灭》《动摇》《追求》)到《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达到的高峰。
茅盾的小说成就一、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同步,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1.《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深刻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2.在《虹》里,通过时代女性梅行素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大波澜中的种种挣扎、反抗,写出了中国知识青年从单纯反抗封建婚姻对个人的压迫到投身群众斗争行列的曲折历程。
3.在《子夜》里,通过描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作家准确地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力求完整地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
4.茅盾小说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必然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其爱情描写从属于青年知识分子阶层,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小说叙述人显出个人化经验的缺乏,更多以历史代言者的面目亮相。
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并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尤其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 茅 盾
茅盾精心构思《子夜》的艺术结构,自觉设 计“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来表现纷繁复杂的生活。 小说情节安排有条不紊,线索杂而不乱,情绪有 张有弛,互相纠缠的多重矛盾的同时出现,既多 侧面地展示了吴荪甫的性格,也能揭示各种矛盾 的内在联系。 作者承认有“半肢瘫痪”现象 。
第九讲 茅 盾
2、《子夜》最成功的是典型形象的塑造。 最成功的是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赵伯韬、杜竹斋、冯云卿、屠维岳等也都个性鲜明。 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 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 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 体,合二为一。
第九讲 茅 盾
作者自述
《〈子夜〉跋》: 《子夜》十九章,始作于一九三一年十月,至一九三 二年十二月五日脱稿;其间因病,因事,因上海战事, 因天热,作而复辍者,综计亦有八个月之多,所以也还 是仓卒成书,未遑细细推敲。 但构思时间却比较的长些。一九三○年夏秋之交,我 因为神经衰弱,胃病,目疾,同时并作,足有半年多不 能读书作文,于是每天访亲问友,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 消磨时光。就在那时候,我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现象的企图。后来我的病好些,就时常想实现我这“野 心”。到一九三一年十月,乃整理所得的材料,开始写 作。所以此书在构思上,我算是用过一番心的。
第九讲 茅 盾
1、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 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
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 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 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 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 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了 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叶子铭《谈<子夜)的结构艺术》一文中提出“三线 交叉说”。
第九讲 茅 盾
她们以活泼开朗,甚至还带点强悍和粗犷的 个性爆发出迷人的光彩,以她们的青春和美丽嘲 弄着男性世界;但也容易陷入偏激与颓废之中。 可以说,她们是一群最敏锐地感应并反映出时代 风云的女性。与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庐隐笔下 的时代女性,如露莎等比较起来,已有了更多地 反抗男性世界的自信与勇气,当然也多了一层玩 世不恭的色彩。
第九讲 茅 盾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 性格的人,但是因为一九三○年半殖民地的中国不
同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是 非常暗淡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的动摇性。当时,他们的“出路”是两条: (一)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二)与封建 势力妥协。他们终于走了这两条路。
第九讲 茅 盾
◆鲁迅:“茅盾作一小说曰《子夜》,计三十余万字,
是他们所不能及的。” (1933年2月9日致曹靖华信)
◆瞿秋白:“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
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 ” (《〈子夜〉和国货年》)
◆夏志清:“由于出色的现代中国小说不多,《子夜》
也因此在现代中国重要的小说中,占了一个地位。我们在上 面说它是失败之作,乃是以茅盾过去的成就和可能的成就来 衡量它的缘故。” (《中国现代小说史》)
第九讲 茅 盾
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例如农村
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这决不像某一 班人所想象那样单纯),以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 外史》,——我本来都打算连锁到现在这本书的总结 构之内;又如书中已经描写到的几个小结构,本也打 算还要发展得充分些;可是都因为今夏的酷热损害了 我的健康,只好马马虎虎割弃了,因而本书就成为现 在的样子——偏重于都市生活的描写。
第九讲 茅 盾
乌 镇
第九讲 茅 盾
□茅盾的文学主张 1921年发起创立文学研究会,他的文学主张也成 为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为 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主张,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 思潮,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 品的阵地,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第九讲 茅 盾
二、茅盾长篇小说的独特贡献 □《蚀》三部曲(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
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
表现了大革命前后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
精神历程,即革命到来之前的昂奋和革命既到的幻 灭,革命斗争剧烈的动摇和革命失败后不甘寂寞的 追求,从而构成大革命前后部分革命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的精神史。
第九讲 茅 盾
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①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 史遭遇和命运。 ②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业救国道路在 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③说明中国当时社会的性质,不是已走上资本 主义发展道路了,而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 更加殖民地化。
第九讲 茅 盾
创作意图“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 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产阶级发展的道路,中 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 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 茅盾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 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因为193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 前途是非常暗淡的。”
第九讲
茅 盾
※生平与创作道路 ※长篇小说的独特贡献 ※短篇小说创作
第九讲 茅 盾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生平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 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 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 基人之一。 浙江桐乡县乌镇,是近代以来中国农 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 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 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第九讲 茅 盾
2、开创了新的“三部曲”艺术形式 《蚀》三部曲的各部相对独立,主人公也不一致, 只是通过一些次要人物(如《动摇》中的史俊、李克, 《追求》中的王诗陶、赵赤珠都是《幻灭》中S大学的 学生)连贯起来,时间上既相互衔接又略有重合(如 《幻灭》的后半部时间正是《动摇》的全部时间),既 各有重点又前后相续地反映出一段时间的社会生活。其 长处是既保持了三部曲的整体性,又突出了各部的独立 性,如同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 郭沫若1926年《漂流三部曲》结构是统一的,连续 的,以一个主人公贯穿始终(自叙传性的)。
第九讲 茅 盾
(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 理论研究(一年); 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 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 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
第九讲 茅 盾
□文学创作道路 由准备而开始而发展成熟,不断深化的过程。 1、准备期(1916-1926):理论和生活的积累期。 2、起步期(1927-30年代初):创作《蚀》三部曲, 《野蔷薇》,初步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 3、成熟期(30年代-抗战爆发):代表作《子夜》、 《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4、转化期(抗战爆发后):《腐蚀》、《霜叶红似二 月花》,转化主要体现在逐步流露出作家敏锐的主观感受, 创作的视点(视野)发生变化。《子夜》是俯视图,是全景 图;《腐蚀》则浓缩了,是解剖图。
第九讲 茅 盾
1、时代系列女性形象的塑造
茅盾说:《蚀》中“女子虽然很多,我所着力 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 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 (《从牯岭到东京》)前者更多秉承着传统的妇女 理想人格的内质,含蓄、羞涩、腼腆,但也多少有 点忧郁与阴鸷。后者则更多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 熏陶,既对传统道德观念大胆叛逆,又追逐着时代 浪潮的新奇。
第九讲 茅,开办有近万人的裕 华丝厂。主要性格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 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 的关系中,表现出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 吴 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 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吴荪甫形象的塑造,是 《子夜》也是茅盾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第九讲 茅 盾
3、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成功运用细节描 写的手法,多处用细节表现有历史跨度的东西,场 景、环境描写(赵伯韬、吴荪甫),心理描写(杜 竹斋)。语言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作家个性化的 叙述语言,客观、准确、冷峻,人物语言充满鲜活 的、个性化的特点,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人物语 言越鲜活,越富有个性化,越显示出茅盾叙述语言 的客观、准确、冷峻。
第九讲 茅 盾
3、细腻的心理刻画、广阔的时代透
视等也很有特色,并在茅盾以后的创作 中有更长足的发展。
第九讲 茅 盾
□ 《子夜》
《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反映时 代社会生活,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 说的成功与成熟。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即深 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 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 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寓意是很深的。
第九讲 茅 盾
《〈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我那时打算用小说的形式写出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 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 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 削;(二)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 争;(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 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第九讲 茅 盾
三、短篇小说创作 □《林家铺子》 □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第九讲 茅 盾
四、关于“社会剖析小说” 严家炎称之为“社会剖析小说”,主要特征: (1)把小说创作与社会科学分析结合起来,用马 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来剖析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的 角度来揭示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变迁。 (2)借鉴19世纪欧洲经典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往往选取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视角,作家的情感隐藏在 写实性描写之中,并注意塑造复杂性格的人物,重视 环境与人物的相互制约,更注重环境对人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