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原因一.政治方面1.社会动荡,民生困苦佛教虽两汉时传入,但因当时社会安定,并没发展余地。
至东汉末三国时代始开始兴盛,至魏晋南北朝更普遍为人民所接受。
此现象之产生,是由于汉末黄巾之乱,州牧割据,国内大乱,人民生活痛苦,加上战争频仍,使他们对现实感到失望。
而此时完成之道教,仅以方术之运用作为吸引手段,但方术有时会用尽,加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久己变成没有灵魂之空架,故闻有如来的救苦救难,谁不愿托身自庇?2.君主杀戮太多,借信佛以赎罪当时军阀互并,一旦得帝位,便屠杀前朝子孙。
许多时君主都因疑而惧,因惧而思悔,恰好佛教专讲因果报应,他们怕自己入地狱,也怕子孙受祸,遂向佛求怜愍。
但他们更有一种心理:只要他日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故现今就算如何作恶,只要在最后能向善,便可到西方极乐世界。
有些君主有竟出现先忏悔,后杀人的情况。
南齐书临贺王子岳传:“延兴、建武中,凡三诛诸王。
每一行事,高宗辄先烧香火,鸣咽涕泣,众以此辄知其夜当相杀戮也。
”而人民见佛家思想使执政者较为宽仁,认为佛教即使未验于来生,但已见效于当时,乃纷纷信佛以求庇护。
3.君主弘法,上行下效三国时吴国孙权因康僧会之灵异,在建业设建初寺,是为佛教传入江南之始。
东晋元帝时曾诏佛僧入内殿讲经,后世君主多仿效之。
南北朝时,君主多信佛,如宋文帝用慧琳,武帝用法显参与朝政,时人称之为“黑衣宰相”,以其时之僧穿黑衣也。
又如梁武帝皈依佛法,迎达摩于广州,大弘佛法,且三次舍身同泰寺,陈文帝亦因常幸佛寺而不理朝政。
南朝的齐高帝、梁武帝、陈武帝,北朝的魏孝文帝、齐文帝、宣帝、周文帝、均曾舍其宫苑,以造佛寺。
甚者,北朝的胡太后恣行淫秽,鸩杀孝明帝,而为了赎罪,大力建设佛寺,不惜减少百官俸禄十分之一。
北方之后赵石勒信佛图澄,以之为国师,后秦姚苌奉鸠摩罗什,北魏诸帝(道武、明元、文成)均崇佛,以僧人为国师,大力建寺造塔。
文成帝更凿山西云冈石窟,孝文帝开洛阳龙门石窟,与敦煌石窟同列世界三大佛教艺术,可见北朝佛教之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交汇。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古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佛教艺术之源”。
本文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出发,探究佛教对这个时期的影响和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大乘起信论》和《涅槃经》的传入,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1、《大乘起信论》的传入和研究《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对中国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经典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对《大乘起信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仅有利于佛教的宣传和传播,也有利于佛教的自身发展和壮大。
2、《涅槃经》的传入和研究《涅槃经》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也对中国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学者对《涅槃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对该经典进行了解读和注释,使得这个经典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佛教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文化对儒道文化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发生了交集和相互融合。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是因为它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联系。
这种联系使得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思想得到了不断地传播和发展,乃至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的发展,从佛教的传入、汉地佛教的兴盛、佛教译经及其思想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武帝时期,当时佛教还只是一种外来的宗教,而且还没有在中国社会中建立起来。
这种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改变。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开始渐渐扎根并发展壮大,并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书记载,魏晋时期有许多外来的佛教僧人来到中国,他们将佛教的宗教信仰传播给了中国的民众。
这些佛教僧人中不乏卓越的学者,他们对佛教教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并通过译经的方式将佛教经典传达给了中国的读者。
二、汉地佛教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汉地佛教逐渐兴盛起来。
与此同时,佛教团体和寺庙也纷纷涌现,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新兴力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团体和寺庙的建设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南朝梁、陈等政权的承认和支持,佛教的信徒人数也迅速增加。
在北魏时期,佛教得到了孝文帝的支持,隋唐时期佛教进一步兴盛,并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
三、佛教译经及其思想贡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兴盛不仅体现在佛教团体和寺庙的建设上,更重要的是,佛教的教义在中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融入了中国社会。
在这个时期,佛教翻译家们不断将佛教经典译成汉语,并在中国推广。
他们努力回答中国人民的疑问和关切,并将佛教的思想与中国先贤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产生了许多富有灵魂的文化。
同时,佛教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慈悲、非暴力、色心乱想的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一个重要价值。
四、结语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佛教得以在中国社会中渐渐扎根,并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1)重义解轻信仰;文人们关心的是佛教教
义,但不热衷于佛的信仰。 (2)儒释调和;文人们通常把佛教思想与占 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统一起来,儒释互为表 里来寻求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中没有解决好的 关于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
(二)佛教与玄言诗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流行,为文人接受佛教提
涅槃学派:
是以研习和弘扬大乘《涅槃经》而得名的佛
教学派;其主要思想是:“泥洹不灭,佛有 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三、神灭与神不灭的“佛教事件”
南北朝时期佛教徒与排佛者之间进行了一场
有关神(灵魂)是否因死亡而灭绝的争论。 神灭论主张人死则形神具灭。代表人物:范 缜《神灭论》 神不灭论认为人死而灵魂依然存在。代表人 物: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急剧发展的时期,
据唐法琳《辨正论》记载,魏国境内曾有 “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如此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的
大力扶植。 南朝梁武帝以为道有96种,唯佛为尊;他曾 施舍千万财物,广建寺庙,立八仗佛,富丽 堂皇,宏伟壮观。 北魏道武帝,“好黄老,颇览佛教”,在他 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见诸沙门、道士,皆 致精敬”
2、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提出“形尽神灭”的观 点。 “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 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 故数尽而不穷” 精神是无名无相的,它能感受到外物而活动,也能 凭借某种规律而行动;虽然能感受到外物,但它本 身不是物,所以物消失了,它仍然存在;虽然能凭 借某种规律,但它本身不是规律,所以规律不在了, 它依然永恒。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时期,当时佛教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佛教在魏晋时期的传播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说时期、译经时期、确立时期。
传说时期是指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佛法只是口耳相传,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文字记载。
根据传说,佛经是借助于外部神力,如播音天或金刚力士等帮助,传达了佛陀的教诲。
在这个时期,佛教还没有在中国得到真正的传播。
译经时期是指佛教教义开始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播到中国,由志士愿意前往印度神学院专门学习佛法,再翻译成中文传到中国。
在这个时期,因为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中国对佛教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不断提高。
在确立时期,也称佛教汉化时期,佛教已经在中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学者开始将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了具有本土特点和风格的佛教文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社会影响随着佛教经书和学派不断涌入中国,佛教逐渐成为了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首先,佛教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和宗教理念。
佛教强调无我、空、缘起等思想,让人们对自己的人生和人生目的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次,佛教规定清净四德:慈、舍、戒、净,对于当时治乱不安的魏晋南北朝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疗愈作用。
最后,佛教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观念和文化交流作用,致力于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佛教在当时的文化产生了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既具有独特的意义,又通过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了有趣的文化现象。
佛教教义通过汉译佛经进入中国,在语言和文学上与中国先民的思想和内涵有很多相通之处,甚至有一些交融的必要性,因为汉语的演变和于佛教教义理念上的互补相辅,使佛教思想不断进一步汉化。
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关于文学、美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卓越论述。
经过无数志士的努力,佛教逐渐被接受和认识,成为一个广泛的艺术、思想和文化交流平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国佛教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佛教思想家和文化精英。
在这个时期,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兴盛和发展,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变革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佛教的传播和影响,但正式进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
由于汉朝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使得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发展。
但随着汉朝的衰落和分裂,佛教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阻力。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真正成为一种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宗教文化。
佛教在这个时期的传播和扎根,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使得周围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和融合。
佛教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推动。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生活日益繁忙。
佛教的出现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种心灵的安宁和思想的寄托。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教团为例,当时的佛教教团可以轻松地穿越国界,将佛教思想和文化传播到各地。
佛教教团通常由一些有着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人士组成。
这些人士不仅掌握了佛教经典的精髓,还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
他们以佛教教义为核心,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既理性又富有情感的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也在思想框架、宗教庙宇、艺术表现、文学创作等方面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
佛教思想家如竺法深、慧远、慧灯等在经学、哲学和逻辑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一些寺庙建筑、雕塑、壁画等文化遗产,不仅是艺术上的珍品,而且也是佛教文化在建筑和艺术方面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学创作,擅长于描写情感,通常把佛教的思想融入到文艺作品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段时间的佛教传播史、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华文化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最早传入汉地的实际上是周朝时期的西域摩揭陀人,在中国西北地区留下了一些坐佛和石窟,这是早期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起源之一。
但是真正的佛教传播要从东汉末年开始。
东汉末年,司马昭定都洛阳,佛教教义开始传入,洛阳的寺庙和信徒逐渐增多。
三国时期各国政权多繁荣,民间信仰盛行,佛教传到各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最早的佛教宗派是硕朵塔,由于缺乏教规而在三国末年灭绝。
同时,三国时期还有一些传道者如拘谨、佛陀跋摩等传播佛教教义。
二、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魏晋时期佛教宗派开始多样化,佛教中随着以佛陀大成者为首的大乘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佛教流派和宗派,如:东晋永嘉佛教、南北朝天台宗、华严宗等。
随着佛教宗派的不断扩大,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愈加显著。
佛教信仰善于整合不同的诸子百家思想,魏晋时期佛教与道教的有机结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佛教中的慈悲思想与道教中的强调修行同样引起人们的共鸣,使得两者在中国文化中大为发展。
同时,佛教僧侣的生活方式也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过更为深入的影响是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融,这也就使得佛教能够被融入中华文化中。
三、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发展日新月异,同时又碰到了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的冲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魏的天台宗和南朝的华严宗。
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佛教宗派起伏的时期,佛教的发展不管是在宗教上还是文化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此时佛教进一步融入中国文化及经验,在南北朝期间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宗派与思想,形成了与中华文化的双向交流。
此时期更是佛教化政治的重要阶段,佛教教义的倡导者先虽不至于直接执政,但确实达到了颇有影响的地位。
四、结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不仅仅是佛教教义的发展,还有佛教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此时期佛教对中华文化的交融也达到了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佛教传播和影响也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佛教逐渐从外族文化变成了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后来的历史方式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状况、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献的特点。
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状况1.1佛教的传入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早发展的时期之一,也是佛教在中国逐步转变成为本土文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的时期,佛教传入不仅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2佛教的传播途径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通过外来官僚、商人、僧人等逐渐传播开来。
其中,外来僧侣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将佛教思想传入了中国,还在传播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使佛教思想的传播更加深入。
此外,一些地方政治权力的崛起和发展也为佛教在当地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如四川的蜀汉、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梁、陈等。
1.3佛教的传播趋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成为了一个趋势,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士都在接受和传播佛教思想。
特别是在统治阶级中,佛教的影响日益扩大。
一些皇帝、王侯、官僚开始信仰佛教,并在各自行政区域内修建寺庙、塔城等,推广佛教教育。
这无疑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2.1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佛教逐渐从外来文化转变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文化影响在言、志、行等方面均能体现出来。
佛教强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倡导人们追求“放下世俗的羁绊,超越缘起的束缚”,这种精神也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如《庄子》、《论语》、《史记》等文化经典中均有佛教思想的体现。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佛教与文学
2、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提出“形尽神灭”的观 点。
❖ “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 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 故数尽而不穷”
❖ 精神是无名无相的,它能感受到外物而活动,也能 凭借某种规律而行动;虽然能感受到外物,但它本 身不是物,所以物消失了,它仍然存在;虽然能凭 借某种规律,但它本身不是规律,所以规律不在了, 它依然永恒。
5、庐山东林杂诗 (晋)慧远
❖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 这首诗写慧远登临庐山时触景生情,产生了对佛理 禅机的感悟。
❖ 高山上散发着清新空气,幽谷中驻留着神仙踪迹。
❖ “僧祇户”是专供僧侣谷物的农户,多为掠 夺过来的俘虏。
❖ “佛图户”是专为寺庙充劳役和耕种的奴隶, 由判重罪的犯人充当。
二、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学派
❖毗昙学派:亦称毗昙宗,起于南北朝。
以研习和传播说一切有部论书《阿毗昙》及 其思想的佛学派别。它主要是通过对佛教法 相的分析来表述“四谛”等佛教的基本思想 以论证解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 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 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途竞进;虽乘危履石,并 以所悦为安。既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 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 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 后,峦阜周回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 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 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 披面;柽松芒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宗教信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宗教信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佛教与宗教信仰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同时,道教、儒教等传统宗教也在这一时期继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和宗教信仰多元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权更迭频繁。
社会不稳定、战乱频发,人们对传统信仰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得以迅速传入中国。
佛教起源于印度,弘扬人间解脱、涵盖众生平等的思想,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佛教传播到中国后,吸收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融合了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逐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成为当时社会不稳定时期的一种精神寄托。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1.皇室的佛教信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皇帝对佛教抱有崇敬之心。
例如,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曾亲自前往讲经的地方听佛教讲座,还广泛征集佛经,推崇佛教的思想。
南北朝时期的一些皇帝也高度重视佛教,并亲自参与佛教的事务,给予佛教以权威和地位。
2.文化人士的佛教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佛教学者和翻译家。
他们研究佛教经典,将其翻译成中文,有力推动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其中最有名的是鲁仲连和竺法深等人,他们为后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寺庙的建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寺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三国时期开始,各地纷纷修建大规模的佛教寺院,成为信仰中心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寺庙不仅是供奉佛陀的场所,也是学习佛教教义、修行修养的地方。
三、宗教信仰多元化尽管佛教在这一时期的传播与发展颇为显著,但它并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宗教信仰。
相反,道教、儒教等传统宗教同样保持了自己的影响力,并继续发展壮大。
1.道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兴起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道教在这一时期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义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流派,同时也受到了道教、儒教等其他文化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一些特点和发展情况。
一. 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的发展从西汉末年开始,中国开始了对佛教的接触和传播。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佛教教义和经书的传播已经在中国逐渐流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文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流派的发展。
在佛教的创始时期,僧侣们主要传授的是入定、精进和戒律等方面的教义,而这些教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进一步完善和传递。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发展阶段,被称为南北朝佛教文化之盛。
二、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的特点1、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入的融合。
佛教被中国人接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的许多领域。
佛教的信仰、行为和修行方法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了佛教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融合的结果是佛教文化在中国有了强大的影响力。
2、注重修身养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佛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精神上的修行,使个人能够获得成长、疗愈和涅槃的状态。
佛教强调了人们对自身的了解和思考,并且把心灵的平和、快乐和智慧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为流传,并被中国的社会接受和喜爱。
3、崇尚禅宗禅宗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主要流派,也是佛教中最受欢迎的流派之一。
禅宗讲究“无我无物,不住色空”,这种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庸”、“道家非为”等思想相互交融。
禅宗认为通过冥想和禅修,人们可以体验到自己的本质,获得更高的智慧和精神成长。
禅宗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积极、繁荣和多元化的时期,也是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期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被视为佛教与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其他宗教信仰也同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持有,形成了多元、多样的宗教体系。
本文将围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宗教信仰展开论述。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1. 佛教传入中国的经历佛教作为一种印度的宗教信仰体系,第一次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特别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如匈奴和鲜卑等,对佛教的宣传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佛教与社会的相关性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其与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而佛教提供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寄托,给予人们对苦难世界的安慰与希望。
3. 佛教的影响力与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佛教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
同时,佛教寺庙也成为人们信仰和追求宗教方面的极重要场所,佛教僧侣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秩序。
二、其他宗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1. 道教的兴起与佛教并驾齐驱的宗教信仰是道教。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道教主张追求长生不老和炼丹修炼等,与佛教的教义有所区别。
道教的兴起对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继续尽管佛教和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并未完全被替代。
中国神话、儒家经典等仍然在人们的信仰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多元性的一面。
三、佛教与宗教信仰的影响1. 文化与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艺术独特的造型与风格在中国的石窟艺术、壁画、佛像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
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经历了一个发展的空前阶段。
这个阶段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其间取得了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佛教文化的部分面貌。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出现的时间比较的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以及道教和儒学两种思想文化的角逐,在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背景1、佛教传入中国据传,佛教最早是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汉代中国。
但是进一步发展非常缓慢,在魏晋时期才真正开始快速传教。
在4世纪中叶之后,佛教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影响范围逐渐扩展到中原地区以至于中国各个角落。
2、社会矛盾变相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应该指出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曾经受到长期的排斥与打压。
这是由于佛教一度被认为是吸引民众注意力和地位的渗透性宗教,且夹杂着异族色彩。
但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压力的巨大推动下,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宗教里程碑性的信仰之路,也是一种社会矛盾解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被视为是中国佛教兴起的重要背景。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主流文化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宗教等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佛教文化范畴内渗透着诸多的民间道德和价值观念,并推动了当时绘画、文学、建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1、佛教发挥调和作用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扮演的,是一种代表社会和谐的角色。
佛教强调导致和谐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包括丰富生活与理智对待自我、族群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佛教的传播还推动着心理、文化和美学等领域的增进和提高。
2、佛教的教义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佛教的理论体系以空和无为观念为单体,激发了当时各种文化模式的变迁。
比如说,在绘画方面,佛教的传入推动了壁画的兴盛,还开创了中国绘画中的新时代;在音乐方面,佛教也推动了当时民间音乐、宫廷音乐等各种音乐形式的进步和发展。
三、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特点1、佛教规模空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是持续增长的,形成了极其剧烈的发展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与政治变革密不可分。
佛教的传入更是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传入据考证,佛教最早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
当时,一些有知识的中国人和外国僧人在印度等地接触学习佛教,将其带回中国。
最初,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真正开始盛行。
二、佛教的影响1. 文化发展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入,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发展。
佛教为中国带来了印度文化和高度发达的佛教文明,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同时也为中国文人提供了更广泛的文化背景和学问视野。
2. 宗教信仰佛教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很快就获得了大量信徒。
佛教让中国人找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生命意义和境界,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影响。
3. 艺术发展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的艺术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起来以后,不断演变,形成了众多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艺术形式,如佛像、壁画、宝塔、经幡等。
三、佛教的继承1. 道教的继承在唐朝以前,佛教受到了道教的继承,道教取经向仙派、炼丹术等与佛教的介入直接相对抗或者接纳传统的儒、法、道思想形成独立的宗教。
此外,佛教对于道教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2. 禅宗的继承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现,为禅宗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在那个时期,禅宗的诞生和传播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四、佛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佛教文化在中国现代传承中也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
中国大陆的佛教文化传承有很多,其中崇尚禅修的佛学中心数量最多。
现代佛教文化还在以不同的形式、方式和角度来介绍和宣传佛教文化,如读书会、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为禅宗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积极推崇佛教的时期,佛教的影响深刻地渗透进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1. 对婚姻、生育的影响佛教强调菩提道场,主张修行者必须生活在清净无垢的环境中,因此禁止出家人结婚生育。
这导致许多有志于修行的男女出家为僧尼,进而避开了婚姻和繁衍后代的责任,造成了社会上的一定程度的人口流失。
2. 对阶级关系的影响在佛教的教义中,一切众生平等,因此贵族和平民在佛教的环境下不再有明显的阶级区别。
此外,佛教信仰的强调对于尘缘和名利的离弃,也培养了人们追求平和、淡泊的心态,许多绅士大族出家为僧尼,以此告别尘世的财富和权力。
3. 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十分深刻。
在诗歌、书法、石刻、绘画等方面,佛教元素都有所体现。
其中石窟壁画和石刻佛像更是成为了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二、佛教在文化方面的影响佛教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方面,还深入到了文化领域中,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佛教与道家、儒家的相互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家、儒家的思想交流日益频繁。
佛教强调的无我、空性、菩提心等思想与道家的自然观、无为而治的思想相通。
而佛教看重的菩萨的慈悲之心、普度众生的理念也与儒家注重的仁爱、成就天下的思想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这些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国哲学和文化在相互融合中不断发展。
2. 佛教的语言文学方面的影响佛教的经典、教义著作,以及佛教的禅宗、律宗等派别所提倡的策福、律咒等,都对中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如《法华经》、《般若心经》等被誉为佛教大经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及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语言方面,佛教衍生的一些词汇以及翻译经文的方法都对汉语言言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影响。
三、佛教在艺术方面的影响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艺术领域的影响也很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里,佛教的传播和影响逐渐加深,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和文化。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从东北印度传入中国的,随着经过长途跋涉,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和组织,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因为受到了大乘经典的影响,促使了它的文化特征愈加丰富,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二、佛教文化与当时的政治局势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一个乱世,但同时又是一个承载了艺术、文化、宗教与哲学交汇的繁华时期。
这个时期,有很多政府和皇室对佛教的支持和赞赏,这种奉佛教为国家宗教的风气,促使了佛教在文化和艺术上的蓬勃发展,因为佛教的宗教性质,它与时政有一定的联系。
三、佛教艺术的繁荣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助推了佛教艺术、文化的繁荣。
在艺术领域,佛像、佛塔、佛龛、佛殿等众多佛教建筑和装饰开始出现。
佛教艺术主张“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菩萨和佛的造像,不断推动佛教艺术的发展和改进。
它们的造型通常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奥秘性,派生出了许多业已闻名的佛教艺术品。
四、佛教艺术与民间文化融合佛教艺术与民间文化的融合,创造了很多让人们赞叹的作品。
出现了舞狮舞龙、民间表演艺术、带发饰等等佛教艺术物品。
除了民间文化,佛教艺术还与一些专业人士联系,比如许多散文作家的作品、壁画创作者和曲艺演员的创作等等,都与佛教艺术息息相关。
五、独特的文化传承佛教艺术与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独特文化传承。
佛教的传播、宣传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这对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佛教所包含的慈悲、智慧和宽容等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开创了独特的艺术和文化。
六、佛教艺术的现代价值随着时间流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意义,为人们所珍爱和向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变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传播和变迁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的佛教传播和变迁,并探讨它们对中国佛教史的影响。
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多个特点。
首先是官方支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皇帝和贵族都对佛教持有宽容和支持的态度。
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和北朝北魏文成帝都曾经表达过对佛教的崇敬之情。
这些官方的支持,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民间接受。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也逐渐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接受。
这些民众多为低层社会,他们因为苦难和痛苦来寻求救赎和安慰,佛教的教义和宣传为他们提供了心灵寄托和慰藉。
最后是与其他宗教的相互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和儒教等其他宗教之间也有着相互的影响。
佛教吸收了道教的神仙、神话和神术等多个元素,使佛教更加适应中国文化。
与此同时,佛教也部分取代了儒教的地位,成为了社会道德和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传播中也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迁。
首先是兴盛阶段。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一些伟大的佛教大师和著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慧能禅师和《法华经》。
这些佛教大师和著作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衰落阶段。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部分原因在于佛教传统的僧俗增长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导致了对佛教信仰的质疑和批判。
此外,也受到了士族文化和偏向儒学的影响,佛教在很多领域也遭遇到了排斥。
最后是复兴阶段。
在唐朝时期,佛教经历了一次复兴。
在唐太宗时期,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和支持。
大量僧人被提升为官职,儒法相互融合的局面也开始改变。
这次复兴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对中国佛教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和变迁对中国佛教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与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与宗教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和宗教信仰,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于中国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据传说,佛教最早是由景教和尸利弗尸摩护法两位护法从西域传入中国,汉武帝时期,佛教曾经传入汉朝。
但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真正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社会矛盾尖锐,道教、儒教等传统宗教在困境中,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的教义和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国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特点1.禅宗文化的兴起禅宗的诞生和发展,是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禅宗注重体验、感觉、直觉和真实性,追求人的内心解脱和超越,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相吻合,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2.文艺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萌芽了许多新的形式,如壁画、佛像等,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教义和文化。
这些艺术作品的创建和发展,不仅激发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创新,也为后来的唐代佛教艺术奠定了基础。
3.僧侣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修行的中心由居士客家转向僧侣客家。
随着僧侣文化的发展,僧侣们开始开展宗教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增加了佛教的软实力,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信仰的转变1.传统宗教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信仰的转变,不仅涉及佛教等新兴宗教的增长,还涉及到传统宗教的转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儒教等传统宗教的信仰存在了一定的衰退,而佛教则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信仰。
2.社会氛围的转变之前提到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整个社会处于建立新秩序的阶段。
这种社会氛围,促进了宗教信仰的转变。
佛教宗教信仰强调忏悔、自我宽容、超越肉体等,满足了当时人们内心对精神信仰的渴求,从而得到了广泛接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传播与信仰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逐渐从外来宗教转变为中国本土信仰,同时也与当地文化相融合。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途径、佛教的信仰特点以及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的传播途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外来传教士的传授,二是通过译经活动。
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一些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将佛教教义传授给中国人,并建立起一些佛教寺院。
与此同时,随着佛经的译出,佛教的教义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佛教的传播途径多样化,既通过口述传授,又通过书面文字的传播,使得佛教的信仰逐渐深入人心。
二、佛教的信仰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信仰特点日益显现。
一方面,佛教鼓励个体的修行与解脱,提倡人们放下尘世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佛教倡导世间诸行无常,追求涅槃。
另一方面,佛教也强调世俗事务中的慈悲与智慧。
佛教教义中的慈悲观念对于中国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慈悲精神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倡导。
三、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信仰逐渐融入当时社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
首先,佛教的寺院逐渐兴起,成为人们参与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人们寻求内心平静的道场。
其次,佛教的信仰理念对于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佛教宣扬的慈悲、智慧、谦逊等思想与当时充斥着争斗和权谋的社会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了人们对佛教的关注和倡导。
此外,佛教的信仰也影响了社会习俗和艺术创作。
比如,佛教所倡导的对生命的尊重和世间万物的平等观念,使得人们对待他人和动物更加关切;佛教的艺术主题和形式也开始渗透到当时的绘画、雕塑和文学作品中。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传播与信仰的重要时期。
佛教通过外来传教士的传授和佛经的译出,逐渐在当地得到传播;佛教的信仰特点则体现为个体修行与解脱、慈悲与智慧的倡导;佛教的影响则体现在寺院兴起、信仰的普及以及社会习俗和艺术创作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动荡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文化与艺术创作的时期。
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兴盛,对当时的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逐渐开始在中国得到推广,成为当时的一种主要文化现象。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传播,佛教信仰由一些湖南、江西等地方逐渐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罗兰说过,“一个文化的出现往往涉及多个因素的交织,来源于多种文化的互动与叠加。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文化在中国也得到了生长。
佛教文化的兴盛为当时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
例如,佛教艺术家们开始在艺术作品中表现自己的宗教信仰,塑造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佛像和佛教图案,在经典装饰、建筑雕塑、壁画等文化艺术领域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同时,佛教文化也为中国当时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新的理念,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这种影响对中国后来的文化艺术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文化与艺术的相互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与艺术的相互影响达到了顶峰。
佛教文化为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创作题材,创作出了许多充满哲学思想的佛教艺术品,如“莲花会”、“观音菩萨”、佛像等等。
佛教艺术品形象的变化表明了佛教文化思想的演变。
同时,艺术又为佛教文化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
例如,佛教艺术品中经常出现佛教故事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这些作品直观地将佛教思想传达给观众,成为佛教学识普及的重要途径。
除此之外,佛教文化与艺术之间还相互渗透,在艺术方面引入了佛教艺术表现手法,如线描、晕染等,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创新。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兴起也为佛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佛教建筑被广泛应用于寺庙、塔、佛像和石窟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建筑在造型、构造和装饰上都高度凝练了佛教信仰和文化的核心思想,如盘云式结构、经幢式建筑、宝顶式建筑等,都表现出佛教信仰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道林《逍遥论》
•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 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 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 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 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 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逍遥也。 若夫有欲当其所足,怏然有似天真,犹饥 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 觞爵于醪醴哉?茍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牟子
• The Mou-tzu was written as a sort of defense of Buddhism, supposedly by an author bearing the same name, to explain why he was converted. The main body of the treatise is in the form of questions and answers. Some of the questions asked are: • (1)What does the term “Buddha”mean? • (2)If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is so venerable and grand, then why is it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sages Yao, Shun, Duke Chou, or Confucius didi not practice of it? • (3)By shaving their heads, are not the Buddhist Monks being unfilial to their ancestors? • (4)How can the Buddhist say that when a person dies, he becomes reborn in another life?
目录2
• 三、 般若空宗(93) 般若空宗之一(93) ⒈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 分别品》(93) ⒉ 《大般若经(第十会) •般若理趣分》(95) ⒊ 第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 (105) ⒋ 第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 之二(111) • 般若空宗之二(122) ⒈ 《中论•观因缘品》 (122) ⒉ 《中论•观本住品第九》 (127) ⒊ 《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130) ⒋ 《中论•观涅槃品第二 十五》(134) ⒌ 《中论》校勘说明 (138) ⒍ 《百论•破情品》(140) ⒎ 《百论•破尘品》(142)
目录3
• 四、 经部及其发展(144) • 经部及其发展之二:《成 实论》摘抄(二)(160) 经部及其发展之一:《成 实论》摘抄(一)(144) ⒌ 心性本净因客尘故不净 ⒈ 论门及立论(144) 问题(160) ⒉ 三世有无问题(146) ⒍ 有我、无我(有人、无 ⒊ 一切有、一切无问题 人)问题(160) (150) ⒎ 根知、识知(164) ⒋ 有中阴、无中阴问题 ⒏ 成实关于假名之学说 (159) (168) ⒐ 附录:金陵刻经处版本 叙文(切有部(31) • 一、 原始佛教(1) 分部与一切有部之一(31) ⒈ 《沙门果经》(又见 ⒈ 《〈异部宗轮论〉述记》 《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 (卷中)(31) 史料》中)(1) ⒉ 《〈异部宗轮论〉述记》 ⒉ 《梵动经》(又见《汉 (卷下)(41) 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 分部及一切有部之二(55) 中)(6) ⒈ 《入阿毗达磨论》(卷 ⒊ 《箭喻经》(15) 上)(55) ⒋ 《五阴譬喻经》(18) ⒉ 《入阿毗达磨论》(卷 ⒌ 《度经》(19) 下)(62) ⒍ 《法句经》第三十七 ⒊ 附录:《〈入阿毗达磨 (21) 论〉通解》(70) ⒎ 《大缘方便经》(22) ⒋ 《杂心论》摘录(79) ⒏ 《四姓经》(26)
• 俄見兩沙門,謂荷:“汝識我不?”荷答:“不識。” 沙門曰:“今宜歸命釋迦文佛。”荷如言發念,因隨 沙門俱行。遙見一城,類長安城,而色甚黑,蓋鐵城 也。見人身甚長大,膚黑如漆,頭髮曳地。沙門曰: “此獄中鬼也。”其處甚寒,有冰如席,飛散著人, 著頭,頭斷;著腳,腳斷。二沙門云:“此寒冰獄 也。”荷便識宿命,知兩沙門往維衛佛時,並其師也。 作沙彌時,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雖有佛,竟不得 見從。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晉中。又見從伯, 在此獄裏。謂荷曰:“昔在鄴時,不知事佛。見人灌 像,聊試學之;而不肯還直,今故受罪。猶有灌福, 幸得生天。”次見刀山地獄。次第經歷,觀見甚多。 獄獄異城,不相雜廁。人數如沙,不可稱計。楚毒科 法,略與經說相符。
目录4
• 经部及其发展之三:《俱舍论》 • ⒎ 论不相应行——四相(225) (附光记)摘录(一)(175) (附录:《成实论•不相应行 ⒈ 无为法(175) 品》)(238) ⒉ 无表色的有无(论四大种) ⒏ 无为非因非实有(239) (181) ⒐ 论有表、无表(247) ⒊ 从眼、耳、鼻谈到蕴、处、 经部及其发展之六:《俱舍论》 界三项假实问题(187) (附光记)摘录(四)(259) ⒋ 根见、识见之讨论(193) 10. 论无表之有无(259) 11. 三世有之讨论(269) 经部及其发展之四:《俱舍论》 (附光记)摘录(二)(205) 经部及其发展之七:《俱舍论• ⒌ 论俱生法之一——色法俱生 破我执品》(附光记)摘录 (205) (五)(282) ⒍ 论俱生法之二(212) 经部及其发展之八:《俱舍论 (1)心、心所法俱生(212) 记》卷第九十九、一〇〇(296) (附录:《成实论•立无数品》) (215) (2)论不相应行——得非得 (释种子义)(216) 经部及其发展之五:《俱舍论》 (附光记)摘录(三)(225)
魏晋南北朝佛教三大潮流
• 士大夫佛教(南朝的佛玄) • 国家佛教(北朝的佛道) • 民众佛教 • 宋人张端义《贵耳集》:“古今治天下多 有所尚,唐虞尚德,夏尚功,商尚老,周 尚亲,秦尚刑法,汉尚材谋,东汉尚节义, 魏尚辞章,晋尚清谈,周隋尚望族,唐尚 制度文华,本朝尚法令议论。” • (吴晗《论社会风气》)
读经
• 《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是 汤用彤先生的遗稿。汤先生于 1954年前后以卡片记录和抄写 的材料汇集编选了《印度佛教 汉文资料选编》的内容,今由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建欣副研 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强昱教 授校点整理。汉文佛经中保存 了很多印度佛教的原典,而这 些原典的梵文本早已失传,因 此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诚如 汤先生所言:“在大藏经中广 泛抄集,无论经论或章疏中的 有关资料长篇或零片均行编入。 目的为今后研究印度哲学者之 用,不作任何加工,只于资料 注明出处或译者人名年代等。”
六家七宗
• 六家七宗一般指:本无宗、本无异宗、即 色宗、心无宗、含识宗、幻化宗、以及缘 会宗。 •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道安的“本无宗”,竺 法深和竺法汰的“本无异宗”,支遁的色 宗,支愍度、竺法蕴和道恒的“心无义”, 于法开的“含识宗”,道壹的“幻化宗”, 于道邃的“缘会宗”等。
Buddhim in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 (Kenneth K. S. Chen)
• As for the last question about rebirth after death, Mou-tzu explains that in death only the material body perishes, but a soul or spirit remains to live on and on. The body is like the leaves and roots of plants, while the soul is like the seed. The leaves and roots may wither and perish, but the seeds will continue to live forever, producing new plants again and again.
• 自荷履踐地獄,示有光景。俄而忽見金色,暉明皎然。見人長 二丈許,相好嚴華,體黃金色。左右並曰:“觀世大士也。” 皆起迎禮。有二沙門,形質相類,並行而東。荷作禮畢。菩薩 具為說法,可千餘言,末云:“凡為亡人設福,若父母兄弟, 爰至七世姻媾親戚,朋友路人,或在精舍,或在家中,亡者受 苦,即得免脫。七月望日,沙門受臘;此時設供,彌為勝也。 若制器物,以充供養,器器摽題,言為某人親奉上三寶,福施 彌多,其慶逾速。沙門白衣,見身為過,及宿世之罪,種種惡 業,能於眾中儘自髮露,不失事條,勤誠懺悔者,罪即消滅。 如其弱顏羞慚,恥於大眾露其過者,可在屏處,默自記說,不 失事者,罪亦除滅。若有所遺漏,非故隱蔽,雖不獲免,受報 稍輕。若不能悔,無慚愧心,此名執過不反,命終之後,克墜 地獄。又他造塔及與堂殿,雖複一土一木,若染若碧,率誠供 助,獲福甚多。若見塔殿,或有草穢,不加耘除,蹈之而行, 禮拜功德,隨即盡矣。”又曰:“經者尊典化導之津。《波羅 密經》功德最勝。《首楞嚴》亦其次也。若有善人,讀誦經處, 其地皆為金剛,但肉眼眾生,不能見耳。能勤諷持,不墜地獄。 《般若》定本,及如來缽,後當東至漢地。能立一善,於此經 缽,受報生天,倍得功德。”所說甚廣,略要載之。
• 荷臨辭去,謂曰:“汝應曆劫,備受罪報。以嘗聞經法,生 歡喜心,今當見受輕報,一過便免。汝得濟活,可作沙門。 洛陽、臨淄、建業、鄮陰、成都五處,並有阿育王塔。又吳 中兩石像,育王所使鬼神造也,頗得真相。能往禮拜者,不 墮地獄。”語已東行。荷作禮而別。出南大道,廣百余步。 道上行者,不可稱計。道邊有高座,高數十丈,有沙門坐之。 左右僧眾,列倚甚多。有人執筆,北面而立,謂荷曰:“在 襄陽時,何故殺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加創耳。又 不啖肉,何緣受報?”時即見襄陽殺鹿之地,草樹山澗,忽 然滿目。所乘黑馬,並皆能言。悉證荷殺鹿年月時日。荷懼 然無對。須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鑊湯中。自視四體,潰然 爛碎。有風吹身,聚小岸邊,忽然不覺還複全形。執筆者複 問:“汝又射雉,亦嘗殺雁。”言已,叉投鑊湯,如前爛法。 受此報已,乃遣荷去。入一大城,有人居焉。謂荷曰:“汝 受輕罪,又得還生,是福力所扶。而今以後,複作罪不?” 乃遣人送荷。遙見故身,意不欲還。送人推引,久久乃附形, 而得蘇活。奉法精勤,遂即出家,字曰慧達。太元末,尚在 京師。後往許昌,不知所終。(《珠林》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