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佛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佛教三大潮流
• 士大夫佛教(南朝的佛玄) • 国家佛教(北朝的佛道) • 民众佛教 • 宋人张端义《贵耳集》:“古今治天下多 有所尚,唐虞尚德,夏尚功,商尚老,周 尚亲,秦尚刑法,汉尚材谋,东汉尚节义, 魏尚辞章,晋尚清谈,周隋尚望族,唐尚 制度文华,本朝尚法令议论。” • (吴晗《论社会风气》)
Bud源自文库him in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 (Kenneth K. S. Chen)
• As for the last question about rebirth after death, Mou-tzu explains that in death only the material body perishes, but a soul or spirit remains to live on and on. The body is like the leaves and roots of plants, while the soul is like the seed. The leaves and roots may wither and perish, but the seeds will continue to live forever, producing new plants again and again.
開光大舍
聽世尊講經,得超度
生前
地府審判
諸地獄受苦
受變形城
輪回
刘萨荷(慧达)故事
• 晉沙門慧達,姓劉名薩荷,西河離石人也。未出家時,長 於軍旅,不聞佛法;尚氣武,好畋獵。年三十一,暴病而 死。體尚溫柔,家未殮。至七日而蘇。說云:將盡之時, 見有兩人執縛將去,向西北行。行路轉高,稍得平衢。兩 邊列樹。見有一人,執弓帶劍,當衢而立。指語兩人,將 荷西行。見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入一家,有女子美容 服。荷就乞食,空中聲言,勿與之也。有人從地踴出,執 鐵杵,將欲擊之。荷遽走,曆入十許家皆然,遂無所得。 複西北行,見一嫗乘車,與荷一卷書。荷受之。西至一家, 館宇華整。有嫗坐於戶外,口中虎牙。屋內床帳光麗,竹 席青幾,複有女子處之。問荷:“得書來不?”荷以書卷 與之。女取餘書比之。
目录4
• 经部及其发展之三:《俱舍论》 • ⒎ 论不相应行——四相(225) (附光记)摘录(一)(175) (附录:《成实论•不相应行 ⒈ 无为法(175) 品》)(238) ⒉ 无表色的有无(论四大种) ⒏ 无为非因非实有(239) (181) ⒐ 论有表、无表(247) ⒊ 从眼、耳、鼻谈到蕴、处、 经部及其发展之六:《俱舍论》 界三项假实问题(187) (附光记)摘录(四)(259) ⒋ 根见、识见之讨论(193) 10. 论无表之有无(259) 11. 三世有之讨论(269) 经部及其发展之四:《俱舍论》 (附光记)摘录(二)(205) 经部及其发展之七:《俱舍论• ⒌ 论俱生法之一——色法俱生 破我执品》(附光记)摘录 (205) (五)(282) ⒍ 论俱生法之二(212) 经部及其发展之八:《俱舍论 (1)心、心所法俱生(212) 记》卷第九十九、一〇〇(296) (附录:《成实论•立无数品》) (215) (2)论不相应行——得非得 (释种子义)(216) 经部及其发展之五:《俱舍论》 (附光记)摘录(三)(225)
读经
• 《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是 汤用彤先生的遗稿。汤先生于 1954年前后以卡片记录和抄写 的材料汇集编选了《印度佛教 汉文资料选编》的内容,今由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建欣副研 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强昱教 授校点整理。汉文佛经中保存 了很多印度佛教的原典,而这 些原典的梵文本早已失传,因 此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诚如 汤先生所言:“在大藏经中广 泛抄集,无论经论或章疏中的 有关资料长篇或零片均行编入。 目的为今后研究印度哲学者之 用,不作任何加工,只于资料 注明出处或译者人名年代等。”
• 俄見兩沙門,謂荷:“汝識我不?”荷答:“不識。” 沙門曰:“今宜歸命釋迦文佛。”荷如言發念,因隨 沙門俱行。遙見一城,類長安城,而色甚黑,蓋鐵城 也。見人身甚長大,膚黑如漆,頭髮曳地。沙門曰: “此獄中鬼也。”其處甚寒,有冰如席,飛散著人, 著頭,頭斷;著腳,腳斷。二沙門云:“此寒冰獄 也。”荷便識宿命,知兩沙門往維衛佛時,並其師也。 作沙彌時,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雖有佛,竟不得 見從。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晉中。又見從伯, 在此獄裏。謂荷曰:“昔在鄴時,不知事佛。見人灌 像,聊試學之;而不肯還直,今故受罪。猶有灌福, 幸得生天。”次見刀山地獄。次第經歷,觀見甚多。 獄獄異城,不相雜廁。人數如沙,不可稱計。楚毒科 法,略與經說相符。
目录5
• 五、 唯识法相学说(323) (一) 唯识阿赖耶识缘起 (323) (二) 法相百六法(340) • 附录四有关资料汇编 1. 关于用彤先生编选《印度佛 教汉文资料选编》的说明汤一 介(386) 2. 佛典举要赵建永整理(390) 3. 汤用彤先生谈印度佛教哲学 附录一印度非外道的或关于佛 教的资料(备存)(348) 武维琴整理(397) 4. 汤用彤先生对印度佛教思想 附录二印度哲学的资料(非外 道或有关佛教、另存的)(366) 的研究武维琴(404) 附录三存档(374) 5. 汤用彤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 屈大成(412) 6. 汤用彤哈佛大学时期宗教学 文稿探赜赵建永(425) 7. 回忆汤用彤先生的治学精神 及其两篇逸稿石峻(440)
• 荷臨辭去,謂曰:“汝應曆劫,備受罪報。以嘗聞經法,生 歡喜心,今當見受輕報,一過便免。汝得濟活,可作沙門。 洛陽、臨淄、建業、鄮陰、成都五處,並有阿育王塔。又吳 中兩石像,育王所使鬼神造也,頗得真相。能往禮拜者,不 墮地獄。”語已東行。荷作禮而別。出南大道,廣百余步。 道上行者,不可稱計。道邊有高座,高數十丈,有沙門坐之。 左右僧眾,列倚甚多。有人執筆,北面而立,謂荷曰:“在 襄陽時,何故殺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加創耳。又 不啖肉,何緣受報?”時即見襄陽殺鹿之地,草樹山澗,忽 然滿目。所乘黑馬,並皆能言。悉證荷殺鹿年月時日。荷懼 然無對。須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鑊湯中。自視四體,潰然 爛碎。有風吹身,聚小岸邊,忽然不覺還複全形。執筆者複 問:“汝又射雉,亦嘗殺雁。”言已,叉投鑊湯,如前爛法。 受此報已,乃遣荷去。入一大城,有人居焉。謂荷曰:“汝 受輕罪,又得還生,是福力所扶。而今以後,複作罪不?” 乃遣人送荷。遙見故身,意不欲還。送人推引,久久乃附形, 而得蘇活。奉法精勤,遂即出家,字曰慧達。太元末,尚在 京師。後往許昌,不知所終。(《珠林》八十六)
• 自荷履踐地獄,示有光景。俄而忽見金色,暉明皎然。見人長 二丈許,相好嚴華,體黃金色。左右並曰:“觀世大士也。” 皆起迎禮。有二沙門,形質相類,並行而東。荷作禮畢。菩薩 具為說法,可千餘言,末云:“凡為亡人設福,若父母兄弟, 爰至七世姻媾親戚,朋友路人,或在精舍,或在家中,亡者受 苦,即得免脫。七月望日,沙門受臘;此時設供,彌為勝也。 若制器物,以充供養,器器摽題,言為某人親奉上三寶,福施 彌多,其慶逾速。沙門白衣,見身為過,及宿世之罪,種種惡 業,能於眾中儘自髮露,不失事條,勤誠懺悔者,罪即消滅。 如其弱顏羞慚,恥於大眾露其過者,可在屏處,默自記說,不 失事者,罪亦除滅。若有所遺漏,非故隱蔽,雖不獲免,受報 稍輕。若不能悔,無慚愧心,此名執過不反,命終之後,克墜 地獄。又他造塔及與堂殿,雖複一土一木,若染若碧,率誠供 助,獲福甚多。若見塔殿,或有草穢,不加耘除,蹈之而行, 禮拜功德,隨即盡矣。”又曰:“經者尊典化導之津。《波羅 密經》功德最勝。《首楞嚴》亦其次也。若有善人,讀誦經處, 其地皆為金剛,但肉眼眾生,不能見耳。能勤諷持,不墜地獄。 《般若》定本,及如來缽,後當東至漢地。能立一善,於此經 缽,受報生天,倍得功德。”所說甚廣,略要載之。
目录3
• 四、 经部及其发展(144) • 经部及其发展之二:《成 实论》摘抄(二)(160) 经部及其发展之一:《成 实论》摘抄(一)(144) ⒌ 心性本净因客尘故不净 ⒈ 论门及立论(144) 问题(160) ⒉ 三世有无问题(146) ⒍ 有我、无我(有人、无 ⒊ 一切有、一切无问题 人)问题(160) (150) ⒎ 根知、识知(164) ⒋ 有中阴、无中阴问题 ⒏ 成实关于假名之学说 (159) (168) ⒐ 附录:金陵刻经处版本 叙文(172)
支道林《逍遥论》
•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 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 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 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 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 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逍遥也。 若夫有欲当其所足,怏然有似天真,犹饥 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 觞爵于醪醴哉?茍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目录2
• 三、 般若空宗(93) 般若空宗之一(93) ⒈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 分别品》(93) ⒉ 《大般若经(第十会) •般若理趣分》(95) ⒊ 第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 (105) ⒋ 第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 之二(111) • 般若空宗之二(122) ⒈ 《中论•观因缘品》 (122) ⒉ 《中论•观本住品第九》 (127) ⒊ 《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130) ⒋ 《中论•观涅槃品第二 十五》(134) ⒌ 《中论》校勘说明 (138) ⒍ 《百论•破情品》(140) ⒎ 《百论•破尘品》(142)
牟子
• The Mou-tzu was written as a sort of defense of Buddhism, supposedly by an author bearing the same name, to explain why he was converted. The main body of the treatise is in the form of questions and answers. Some of the questions asked are: • (1)What does the term “Buddha”mean? • (2)If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is so venerable and grand, then why is it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sages Yao, Shun, Duke Chou, or Confucius didi not practice of it? • (3)By shaving their heads, are not the Buddhist Monks being unfilial to their ancestors? • (4)How can the Buddhist say that when a person dies, he becomes reborn in another life?
目录1
• 二、 分部及一切有部(31) • 一、 原始佛教(1) 分部与一切有部之一(31) ⒈ 《沙门果经》(又见 ⒈ 《〈异部宗轮论〉述记》 《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 (卷中)(31) 史料》中)(1) ⒉ 《〈异部宗轮论〉述记》 ⒉ 《梵动经》(又见《汉 (卷下)(41) 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 分部及一切有部之二(55) 中)(6) ⒈ 《入阿毗达磨论》(卷 ⒊ 《箭喻经》(15) 上)(55) ⒋ 《五阴譬喻经》(18) ⒉ 《入阿毗达磨论》(卷 ⒌ 《度经》(19) 下)(62) ⒍ 《法句经》第三十七 ⒊ 附录:《〈入阿毗达磨 (21) 论〉通解》(70) ⒎ 《大缘方便经》(22) ⒋ 《杂心论》摘录(79) ⒏ 《四姓经》(26)
六家七宗
• 六家七宗一般指:本无宗、本无异宗、即 色宗、心无宗、含识宗、幻化宗、以及缘 会宗。 •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道安的“本无宗”,竺 法深和竺法汰的“本无异宗”,支遁的色 宗,支愍度、竺法蕴和道恒的“心无义”, 于法开的“含识宗”,道壹的“幻化宗”, 于道邃的“缘会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