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名词英文及相关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药物、机体、相互作用。

2.药物(drug):是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的化学物质。

3.毒物(poison,toxicant):指损害机体的一类化学物质。

毒物与药物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仅存在着剂量的差别。

药理学的两个方面:(1)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受体的基本概念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内源性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

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为配体或配基。

而受体上能与配体相结合的活性基团,称为受点或位点。

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可使受体数目减少;如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可使受体向下调节,其疗效逐渐下降。

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长期使用拮抗剂,出现受体数目增加;如用普奈洛尔突然停药,可出现肾上腺素能受体向上调节,而引起反跳现象,表现为敏感性增高激动剂也称完全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

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却因占据受体而能拮抗激动剂的部分生理效应。

竞争性拮抗剂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与受体结合,但缺乏内在活性,不能产生效应,同时由于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剂的效应。

但可通过增加激动剂浓度使其达到单用激动剂时水平,称竞争性拮抗剂。

pD2 (亲和力参数):激动剂达最大效应一半时所需的浓度负的对数值。

如-lg10 =7, -lg10 =4,此值越大,亲和力越大。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解 秘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解 秘籍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药物的膜转运服从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

3、单纯扩散: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差限制的过程。

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

5、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6、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7、肝首过效应(liver first pass effect):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8、血-脑脊液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

9、蓄积(accumulation):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的现象。

10、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包括靶组织)的过程。

11、肝清除率(CL h):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肝脏清除掉,即单位时间肝脏清除药物的总量与当时血浆浓度的比值。

12、肝提取率(ER):药物通过肝脏从门脉血清除的分数,介于0~1之间。

13、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药物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

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

膜孔转运: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膜上有0.4-0.8nm大小的微孔,这些贯穿细胞膜且充满水的微孔是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途径。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较低浓度向高浓度侧的转运。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吸收:物质通过细胞膜或其它膜状物而到达细胞内部的过程。

药物分布: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V: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

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血药蛋白结合:进入血液的药物,一部分在血液中呈非结合的游离状态存在,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成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活性,“储存”于血液中,不能向组织器官内转运。

血脑屏障: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前体药物:有一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产生有活性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

酶诱导作用:药物代谢被酶促进的现象。

酶抑制作用:药物代谢被酶减慢的现象。

首过效应: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

第二相反应:即结合反应,通常是药物或第一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体内内源性物质反应生成结合物。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必须版)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必须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透过细胞膜向机体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是指药物在吸收过程中或进入体循环后,受体液环境、肠道菌丛体内酶系统等的作用导致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也称为生物转化。

排泄: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2.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各包括哪些方面?剂型因素:剂型种类、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制剂处方、配伍药物在处方及体内的相互作用,以及制备工艺、贮存条件和给药方法等。

生物因素:种属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及遗传因素等。

3.简述生物药剂学的研究目的,请举例说明。

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及制剂工艺、指导合理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4."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正确吗?请分析原因。

不正确。

因为随着生物药剂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药物在一定中所产生的效应除了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外,还受到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影响,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影响对药物疗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不正确。

第二章药物的吸收1.名词解释胃空速率:单位时间内胃内容物的排出量。

多晶型:同一化学结构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晶。

溶出速度:是指固体药物制剂中有效成分在特定的溶解介质中的溶解速度和程度。

pH-分配学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词汇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词汇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词汇※<A>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rption 吸收Absorption pharmacokinetics 吸收动力学Absorption routes 吸收途径Absorption rate 吸收速率Absorption rate constant 吸收速率常数Absorptive epithelium 吸收上皮Accumulation 累积Accumulation factor 累积因子Accuracy 准确度Acetylation 乙酰化Acid glycoprotein 酸性糖蛋白Active transport 主动转运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原子吸收光谱法Additive 加和型Additive errors 加和型误差Adipose 脂肪Administration protocol 给药方案Administration route 给药途径Adverse reaction 不良反应Age differences 年龄差异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AIC判据Albumin 白蛋白All-or-none response 全或无效应Amino acid conjugation 氨基酸结合Analog 类似物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ANOVA方差分析Anatomic Volume 解剖学体积Antagonism 拮抗作用Antiproliferation assays 抑制增殖法Apical membrane 顶端表面Apoprotein 载脂蛋白脱辅基蛋白Apparatus 仪器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表观分布容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曲线下面积Aromatisation 芳构化Artery 动脉室Artifical biological membrane 人工生物膜Aryl 芳基Ascorbic acid 抗坏血酸维生素C Assistant in study design 辅助实验设计Average steady-state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平均稳态血浆药物浓度Azo reductase 含氮还原酶※<B>Backward elimination 逆向剔除Bacteria flora 菌丛Basal membrane 基底膜Base structural model 基础结构模型Basolateral membrane 侧底膜Bayesian estimation 贝易斯氏评估法Bayesian optimization 贝易斯优化法Bile 胆汁Billiary clearance 胆汁清除率Biliary excretion 胆汁排泄Binding 结合Binding site 结合部位Bioactivation 生物活化Bioavailability, BA 生物利用度Bioequivalence, BE 生物等效性Biological factors 生理因素Biological half life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specimen 生物样品Biomembrane limit 膜限速型Biopharmaceutics 生物药剂学Bioequivalency criteria 生物等效性判断标准Biotransformation 生物转化Biowaiver 生物豁免Blood brain barrier, BBB BBB血脑屏障Blood clearance 血液清除率Blood flow rate-limited models 血流速度限速模型Blood flux in tissue 组织血流量Body fluid 体液Buccal absorption of drug 口腔用药的吸收Buccal mucosa 口腔粘膜颊粘膜Buccal spray formulation 口腔喷雾制剂※<C>Capacity limited 容量限制Carrier mediated transport 载体转运Catenary model 链状模型Caucasion 白种人Central compartment 中央室Characteristic 特点Chelate 螯合物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products 中药制剂Cholesterol esterase 胆固醇酯酶Chromatogram 色谱图Circulation 循环Classification 分类Clearance 清除率Clinical testing in first phase I期临床试验Clinical testing in second phase Ⅱ期临床试验Clinical testing in third phase Ⅲ期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simulation 临床实验计划仿真Clockwise hysteresis loop 顺时针滞后回线Collection 采集Combined administration 合并用药Combined errors 结合型误差Common liposomes, CL 普通脂质体Compartment models 隔室模型Compartments 隔室Competitive interaction 竞争性相互作用Complements 补体Complex 络合物Confidential interval 置信区间Conjugation with glucuronic acid 葡萄糖醛酸结合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 控释制剂Control stream 控制文件Conventional tablet 普通片Convergence 收敛Convolution 卷积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对应关系Corticosteroids 皮质甾体类Counter-clockwise hysteresis loop 逆时针滞后回线Countermeasure 对策Course in infusion period 滴注期间Covariance 协方差Covariates 相关因素Creatinine 肌酐Creatinine clearance 肌酐清除率Cytochrome P450, CYP450 细胞色素P450 Cytoplasm 细胞质Cytosis 胞饮作用Cytosol 胞浆胞液质※<D>Data File 数据文件Data Inspection 检视数据Deamination 脱氨基Deconvolution 反卷积Degree of fluctuation, DF DF波动度Delayed release preparations 迟释制剂Desaturation 降低饱和度Desmosome 桥粒Desulfuration 脱硫Detoxication 解毒Diagnosis 诊断Diffusion 扩散作用Dietary factors 食物因素Displacement 置换作用Disposition 处置Dissolution 溶解作用Distribution 分布Dosage adjustment 剂量调整Dosage form 剂型Dosage form design 剂型设计Dosage regimen 给药方案Dose 剂量dose-proportionality study 剂量均衡研究Dropping pills 滴丸Drug absorption via eyes 眼部用药物的吸收Drug binding 药物结合Drug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血浆中药物浓度Drug Delivery System, DDS 药物给药系统Drug interaction 药物相互作用Drug-plasma protein binding ratio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Drug-Protein Binding 药物蛋白结合Drug transport to foetus 胎内转运※<E>Efficient concentration range 有效浓度范围Efflux 外排Electrolyte 电解质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电喷雾离子化Elimination 消除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 消除速度常数Elongation 延长Emulsion 乳剂Endocytosis 入胞作用Endoplasmic reticulum 内质网Enterohepatic cycle 肠肝循环Enzyme 酶Enzyme induction 酶诱导Enzyme inhibition 酶抑制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ELISA 酶联免疫法Enzymes or carrier-mediated system 酶或载体—传递系统Epithelium cell 上皮细胞Epoxide hydrolase 环化物水解酶Erosion 溶蚀Excretion 排泄Exocytosis 出胞作用Exons 外显子Experimental design 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procedures 实验过程Exponential errors 指数型误差Exposure-response studies 疗效研究Extended least squares, ELS 扩展最小二乘法Extended-release preparations 缓控释制剂Extent of absorption 吸收程度External predictability 外延预见性Extraction ratio 抽取比Extract recovery rate 提取回收率Extrapolation 外推法Extravascular administration 血管外给药※<F>F test F检验Facilitated diffusion 促进扩散Factors of dosage forms 剂型因素Fasting 禁食Fibronectin 纤粘连蛋白First order rate 一级速度First Moment 一阶矩First order absorption 一级吸收First-order conditional estimation, FOCE 一级条件评估法First-order estimation, FO 一级评估法Fiest-order kinetics 一级动力学First pass effect 首过作用首过效应Fixed-effect parameters 固定效应参数Flavoprotein reductaseNADPH-细胞色素还原酶附属黄素蛋白还原酶Flow-through cell dissolution method 流室法Fluorescent detection method 荧光检测法Fraction of steady-state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达稳分数Free drug 游离药物Free drug concentration 游离药物浓度※<G>Gap junction 有隙结合Gas chromatography, GC 气相色谱法Gasrtointestinal tract, GI tract 胃肠道Gender differences 性别差异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ing, GAM 通用迭加模型化法Glimepiride 谷胱甘肽Global minimum 整体最小值Glomerular filtration 肾小球过滤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肾小球过滤率Glucuonide conjugation 葡萄糖醛酸结合Glutathione conjugation 谷胱甘肽结合Glycine conjugation 甘氨酸结合Glycocalyx 多糖—蛋白质复合体Goodness of Fit 拟合优度Graded response 梯度效应Graphic method 图解法Gut wall clearance肠壁清除率※<H>Half life 半衰期Health volunteers 健康志愿者Hemodialysis 血液透析Hepatic artery perfusion administration 肝动脉灌注给药Hepatic clearance, Clh 肝清除率Hierarchical Models 相同系列药物动力学模型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高效液相色谱Higuchi equation Higuchi 方程Homologous 类似Human liver cytochrome P450 人类肝细胞色素P450 Hydrolysis 水解Hydroxylation 羟基化Hysteresis 滞后Hysteresis of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血药浓度滞后于药理效应Hysteresis of response 药理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I>Immunoradio metrec assays, IRMA 免疫放射定量法Incompatibility 配伍禁忌Independent 无关,独立Individual parameters 个体参数Individual variability 个体差异Individualization of drug dosage regimen 给药方案的个体化Inducer 诱导剂Induction 诱导Infusion 输注Inhibition 抑制Inhibitor 抑制剂Initial dose 速释部分Initial values 初始值Injection sites 注射部位Insulin 胰岛素Inter-compartmental clearance 隔室间清除率Inter-individual model 个体间模型Inter-individual random effects 个体间随机效应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个体间变异性Intermittence intravenous infusion 间歇静脉输液Internal predictability 内延预见性Inter-occasion random effects 实验间随机效应Intestinal bacterium flora 肠道菌丛Intestinal metabolism 肠道代谢Intra-individual model 个体内模型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 个体内变异性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肌内给药Intramuscular injection 肌内注射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腹腔给药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静脉给药Intravenous infusion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jection 静脉注射Intrinsic clearance固有清除率内在清除率Inulin 菊粉In vitro experiments 体外试验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 IVIVC 体外体内相关关系In vitro mean dissolution time, MDT vitro 体外平均溶出时间In vivo Mean dissolution time, MDT vivo 体内平均溶出时间Ion exchange 离子交换Isoform 异构体Isozyme 同工酶※<K>Kerckring 环状皱褶Kidney 肾※<L>Lag time 滞后时间Laplace transform 拉普拉斯变换Lateral intercellular fluid 侧细胞间隙液Lateral membrane 侧细胞膜Least detection amount 最小检测量Linearity 线性Linear models 线性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线性回归法Linear relationship 线性关系Lipoprotein 脂蛋白Liposomes 脂质体Liver flow 肝血流Local minimum 局部最小值Loading dose 负荷剂量Logarithmic models 对数模型Long circulation time liposomes 长循环脂质体Loo-Riegelman method Loo-Riegelman法Lowest detection concentration 最低检测浓度Lowest limit of quantitation 定量下限Lowest steady-state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最低稳态血药浓度Lung clearance 肺清除率Lymphatic circulation 淋巴循环Lymphatic system 淋巴系统※<M>Maintenance dose 维持剂量Mass balance study 质量平衡研究Masticatory mucosa 咀嚼粘膜Maximum likelihood 最大似然性Mean absolute prediction error, MAPE 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ean absorption time, MAT 平均吸收时间Mean disintegration time, MDIT 平均崩解时间Mean dissolution time, MDT 平均溶出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 MRT 平均驻留时间Mean sojourn time 平均逗留时间Mean squares 均方Mean transit time 平均转运时间Membrane-limited models 膜限速模型Membrane-mobile transport 膜动转运Membrane transport 膜转运Metabolism 代谢Metabolism enzymes 代谢酶Metabolism locations 代谢部位Metabolites 代谢物Metabolites clearance, Clm 代谢物清除率Method of residuals 残数法剩余法Methylation 甲基化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constant 米氏常数Microbial assays 微生物检定法Microsomal P-450 mixed-function oxygenases 肝微粒体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Microspheres 微球Microvilli 微绒毛Minimum drug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血浆中最小药物浓度Mixed effects modeling 混合效应模型化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 混合功能氧化酶Models 模型Modeling efficiency 模型效能Model validation 模型验证Modified release preparations 调释制剂Molecular mechanisms 分子机制Mono-exponential equation 单指数项公式Mono-oxygenase 单氧加合酶Mucous membrane injury 粘膜损伤Multi-compartment models 多室模型延迟分布模型Multi-exponential equation 多指数项公式Multi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multifactor ANOVA 多因素方差分析Multiple dosage 多剂量给药Multiple-dosage function 多剂量函数Multiple-dosage regimen 多剂量给药方案Multiple intravenous injection 多次静脉注射Myoglobin 肌血球素※<N>Naive average data, NAD 简单平均数据法Naive pool data, NPD 简单合并数据法Nanoparticles 纳米粒Nasal cavity 鼻腔Nasal mucosa 鼻粘膜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ephron 肾原Nephrotoxicity 肾毒性No hysteresis 无滞后Non-compartmental analysis, NCA 非隔室模型法Non-compartmental assistant Technology 非隔室辅助技术Nonionized form 非离子型Non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s, NONMEM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pharmacokinetics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Non-linear relationship 非线性关系Nonparametric test 非参数检验※<O>Objective function, OF 目标函数Observed values 观测值One-compartment model 一室模型(单室模型)Onset 发生Open randomized two-way crossover design 开放随机两路交叉实验设计Open crossover randomized design 开放交叉随机设计Oral administration 口服给药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常规最小二乘法Organ 器官Organ clearance 器官清除率Original data 原始数据Osmosis 渗透压作用Outlier 偏离数据Outlier consideration 异常值的考虑Over-parameterized 过度参数化Oxidation 氧化Oxidation reactions 氧化反应※<P>Paracellular pathway 细胞旁路通道Parameters 参数Passive diffusion 被动扩散Pathways 途径Patient 病人Peak concentration 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 of drug in plasma 血浆中药物峰浓度Poly-peptide 多肽Percent of absorption 吸收百分数Percent of fluctuation, PF 波动百分数Perfused liver 灌注肝脏Period 周期Peripheral compartments 外周室Peristalsis 蠕动Permeability of cell membrane 细胞膜的通透性P-glycoprotein, p-gp P-糖蛋白Phagocytosis 吞噬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药物剂型pharmaceutical equivalents 药剂等效性Pharmacokinetic models 药物动力学模型Pharmacokinetic physiological models 药物动力学的生理模型Pharmacological effects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icacy 药理效应Pharmacokinetics, PK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link model 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统一模型Pharmacodynamics, PD 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 model 药效动力学模型Phase II metabolism 第II相代谢Phase I metabolism 第I相代谢pH-partition hypothesis pH分配假说Physiological function 生理功能Physiological compartment models 生理房室模型Physiological pharmacokinetic models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Physiological pharmacokinetics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Pigment 色素Physicochemical factors 理化因素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of drug 药物理化性质Physiological factors 生理因素Physiology 生理Physiological pharmacokinetic models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Pinocytosis 吞噬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血浆药物浓度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Plasma drug-protein binding 血浆药物蛋白结合Plasma metabolite concentration 血浆代谢物浓度Plasma protein binding 血浆蛋白结合Plateau level 坪浓度Polymorphism 多态性Population averag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群体平均动力学参数Population model 群体模型Population parameters 群体参数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群体药物动力学Post-absorptive phase 吸收后相Post-distributive phase 分布后相Posterior probability 后发概率practical pharmacokinetic program 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Precision 精密度Preclinical 临床前的Prediction errors 预测偏差Prediction precision 预测精度Predicted values 拟合值Preliminary structural model 初始结构模型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叠加原理Prior distribution 前置分布Prodrug 前体药物Proliferation assays 细胞增殖法Proportional 比例型Proportional errors 比例型误差Prosthehetic group 辅基Protein 蛋白质Pseudo-distribution equilibrium 伪分布平衡Pseudo steady state 伪稳态Pulmonary location 肺部Pulsatile drug delivery system 脉冲式释药系统※<Q、R>QQuality controlled samples 质控样品Quality control 质量控制Quick tissue 快分布组织RRadioimmuno assays, RIA 放射免疫法Random error model 随机误差模型Rapid intravenous injection 快速静脉注射Rate constants 速度常数Rate method 速度法Re-absorption 重吸收Receptor location 受体部位Recovery 回收率Rectal absorption 直肠吸收Rectal blood circulation 直肠部位的血液循环Rectal mucosa 直肠黏膜Reductase 还原酶Reduction 还原Reductive metabolism 还原代谢Reference individual 参比个体Reference product 参比制剂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Fr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ease 释放Release medium 释放介质Release standard 释放度标准Renal 肾的Renal clearance, Clr 肾清除率Renal excretion 肾排泄Renal failure 肾衰Renal impairment 肾功能衰竭Renal tubular 肾小管Renal tubular re-absorption 肾小管重吸收Renal tubular secretion 肾小管分泌Repeatability 重现性Repeated one-point method 重复一点法Requirements 要求Research field 研究内容Reside 驻留Respiration 呼吸Respiration organ 呼吸器官Response 效应Residuals 残留误差Residual random effects 残留随机效应Reversal 恢复Rich Data 富集数据Ritschel one-point method Ritschel 一点法Rotating bottle method 转瓶法Rough surfac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粗面内质网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给药途径※<S、T>SSafety and efficacy therapy 安全有效用药Saliva 唾液Scale up 外推Scale-Up/Post-Approval Changes, SUPAC 放大/审批后变化Second moment 二阶矩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retion 分泌Sensitivity 灵敏度Serum creatinine 血清肌酐Sigma curve 西格玛曲线Sigma-minus method 亏量法(总和减量法)Sigmoid curve S型曲线Sigmoid model Hill’s方程Simulated design 模拟设计Single-dose administration 单剂量(单次)给药Single dose response 单剂量效应Sink condition 漏槽条件Skin 皮肤Slow Tissue 慢分布组织Smooth surfac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滑面内质网Soluble cell sap fraction 可溶性细胞液部分Solvent drag effect 溶媒牵引效应Stability 稳定性Steady-state volume of distribution 稳态分布容积Sparse data 稀疏数据Special dosage forms 特殊剂型Special populations 特殊人群Specialized mucosa 特性粘膜Species 种属Species differences 种属差异Specificity 特异性专属性Square sum of residual error 残差平方和Stagnant layer 不流动水层Standard curve 标准曲线Standard two stage, STS 标准两步法Statistical analysis 统计分析Statistical moments 统计矩Statistical moment theory 统计矩原理Steady state 稳态Steady state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稳态血药浓度Stealth liposomes, SL 隐形脂质体Steroid 类固醇Steroid-sulfatases 类固醇-硫酸酯酶Structure 结构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GI epithelial cells 胃肠道上皮细胞的构造与功能Subcutaneous injections 皮下注射Subgroup 亚群体Subjects 受试者Sublingual administration 舌下给药Sublingual mucosa 舌下粘膜Subpopulation 亚群Substrate 底物Sulfate conjugation 硫酸盐结合Sulfation 硫酸结合Sum of squares 平方和Summation 相加Superposition method 叠加法Susceptible subject 易受影响的患者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缓释制剂Sweating 出汗Synergism 协同作用Systemic clearance 全身清除率TTargeting 靶向化Taylor expansion 泰勒展开Tenous capsule 眼球囊Test product 试验制剂Therapy drug monitoring, TDM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index 治疗指数Thermospray 热喷雾Three-compartment models 三室模型Though concentration 谷浓度Though concentration during steady state 稳态谷浓度Thromboxane 血栓素Tight junction 紧密结合Tissue 组织Tissue components 组织成分Tissue interstitial fluid 组织间隙Tolerance 耐受性Topping effect 尖峰效应Total clearance 总清除率Toxication and emergency treatment 中毒急救Transcellular pathway 经细胞转运通道Transdermal absorption 经皮肤吸收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经皮给药Transdermal penetration 经皮渗透Transport 转运Transport mechanism of drug 药物的转运机理Trapezoidal rule 梯形法Treatment 处理Trial Simulator 实验计划仿真器Trophoblastic epithelium 营养上皮层Two-compartment models 二室模型Two one sided tests 双单侧t检验Two period 双周期Two preparations 双制剂Two-way crossover bioequivalence studies 双周期交叉生物等效性研究Typical value 典型值※<U~Z>UUnwanted 非预期的Uniformity 均一性Unit impulse response 单位刺激反应Unit line 单位线Urinary drug concentration 尿药浓度Urinary excretion 尿排泄Urinary excretion rate 尿排泄速率VVagina 阴道Vaginal Mucosa 阴道黏膜Validation 校验Variance of mean residence time, VRT 平均驻留时间的方差Vein 静脉室Villi 绒毛Viscre 内脏Volumes of distribution 分布容积volunteers or patients studies 人体试验WWagner method Wagner法Wagner-Nelson method Wagner-Nelson法Waiver requirements 放弃(生物等效性研究)要求Washout period 洗净期Weibull distribution function Weibull分布函数Weighted Least Squares WLS加权最小二乘法Weighted residuals 加权残留误差XXenobiotic 外源物, 异生素ZZero Moment 零阶矩Zero-order absorption 零级吸收Zero-order kinetics 零级动力学Zero order rate 零级速度Zero-order release 零级释放。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BE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BE

PK参数
• 一般用非房室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来估算药代动 力学参数。 • 生物等效性研究中,主要评价三个参数Cmax, Tmax, AUC。
生物等效检验方法
• • • • 置信区间法 等效性检验法 贝叶斯法 非参数检验法
• 目前主要是:90%置信区间法(AUC 和 Cmax)和非参数检验法(Tmax)结合 使用
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
• 优先考虑程度从高到低排列: 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药效动力学研究方法 临床比较试验方法 体外研究方法
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 通过测量不同时间点的生物样本中药物浓度,
获得药物浓度-时间曲线(Concentration-Time
curve,C-T)来反映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吸收到体
循环中的动态过程。并经过适当的数据,得出
• 治疗等效性(Therapeutic equivalence): 如果两制剂含有相同活性成分,并且临 床上显示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 认为两制剂具有治疗等效性。
• BA 和BE 均是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 ,BA 强调反映药物活性成分 • 到达体内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是新药研 究过程中选择合适给药途径和确 • 定用药方案(如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的重 要依据之一。BE 则重点在于以预 • 先确定的等效标准和限度进行的比较,是 保证含同一药物活性成分的不同 • 制剂体内行为一致性的依据,是判断后研 发产品是否可替换已上市药品使
• 受试者应经过全面体检,身体健康,无心、肝、肾、消化 道、神经系统、精神异常及代谢异常等病史; • 体格检查示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状况、肝、肾功能 和血象无异常,避免药物体内过程受到疾病干扰; • 根据药物类别和安全性情况,还应在试验前、试验期间、 试验后进行特殊项目检查,如降糖药应检查血糖水平。 • 为避免其他药物干扰,试验前两周内及试验期间禁服任何 其他药物。 • 实验期间禁烟、酒及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某些可能影响代 谢的果汁等,以免干扰药物体内代谢。 • 受试者应无烟、酒嗜好。如有吸烟史,在讨论结果时应考 虑可能的影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学第⼀章⽣物药剂学概述1、⽣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题,判断之类的)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药⽅法制剂处⽅中所⽤的辅料的性质及⽤量处⽅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3、⽣物因素(⼩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药部位进⼊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结构发⽣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设计?不好筛选合适的盐慢筛选不同的晶型改善化合物结构快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不好⽆影响P-糖蛋⽩底物增加脂溶性好不稳定改善化合物结构胃中稳定性稳定不稳定肠代谢代谢稳定6、⽚剂⼝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答:⽚剂⼝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章⼝服药物的吸收1、⽣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类③蛋⽩质⽣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2、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transcellular pathway):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的载体作⽤,透过细胞⽽被吸收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2 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6.降低治疗费用7.避免法律纠纷。

3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4 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又叫生物转化。

5 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6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7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8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9 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10 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Dn::溶出数。

Do:计量数。

An:吸收数12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 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14 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首过效应: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转化而使药物进入体循环前降解或失活,这种作用称为肝首过效应。

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的现象。

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由两个肾的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体积血脑屏障: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

肾清除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分钟计),肾能使多少容积血浆(通常以毫升计)中的药物清除出去的能力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的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致力于用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隔室模型:将整个机体按动力学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把这些隔室串接起来构成的足以反映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模型。

速率常数:描述速率过程变化快慢的参数。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表观分布容积: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

多剂量函数:稳态血药浓度: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达坪分数:达坪分数是指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相当于坪浓度的分数。

滞后时间:血管外给药后,药物往往不能立即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从开始给药到血液中出现药物所需的时间称为滞后时间。

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在静脉滴注前或重复给药的首次给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AUC除以时间间隔τ所得的商称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蓄积系数:又叫蓄积因子或积累系数,系指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比值,以R表示。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名词英文及相关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名词英文及相关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名词英文及相关名词解释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名词英文及相关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ADME3、转运(transport):吸收+分布+排泄,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排泄,消除(elimination):代谢+排泄第二章药物的吸收1、药物吸收(absorption of drug):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物质通过生物膜的现象。

3、跨细胞途径(transcellular pathway):指一些脂溶性药物借助细胞膜的脂溶性、或者特殊转运机制的药物借助膜蛋白的作用、或者大分子和颗粒状物质借助特殊细胞的作用等,而穿过细胞膜的转运途径。

4、细胞间途径(paracellular pathway):指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连接处微孔而进行扩散的转运途径。

5、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6、单纯扩散/被动扩散(simple diffusion),促进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7、膜孔转运(membrane pore transport):物质通过细胞间微孔按单纯扩散机制转运的过程。

8、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借助载体蛋白的帮助由低浓度向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解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解

1.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酶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变化,称为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过程,又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2.首过效应(first past effect):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人体循环的原形药物减少的现象.3肝提取率(extraction ratio, ER):在肝细胞内随胆汁排出和由药酶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药物比例。

4.排泄(Excretion):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药物消除。

5.肾小球滤过率(th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GFR有性别和种族差异正常成年男子:125ml/min疾病造成肾功能不全时,GFR↓ GFR 用于推测各种物质在肾单位中的变化【肾清除率=GFR→只有肾小球滤过;肾清除率<GFR→有一部分被重吸收;肾清除率>GFR→有一部分由肾小管分泌】6.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被肾小球滤过!7.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被重新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如胆汁排泄量多,药物体内停留时间明显延长)意义:对血药浓度、药效强度、维持时间长短以及是否出现毒性等具有重要意义!8.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 应用动力学(kinetics)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即ADME)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致力于用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9.单室模型(single compartment model)又称一室模型,是指药物在体内后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即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此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隔室。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名词解释: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又叫生物转化。

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Dn::溶出数。

Do:计量数。

An:吸收数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肝肠循环:直接或间接在小肠,肝脏血循环。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

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

单位为min-1或h-1。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滞后时间:有些口服制剂,服用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吸收,滞后时间是指给药开始只血液中开始出现药物的那段时间。

Css(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达坪分数fss(n):是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Css的分数。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药物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

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

膜孔转运: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膜上有大小的微孔,这些贯穿细胞膜且充满水的微孔是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途径。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较低浓度向高浓度侧的转运。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吸收:物质通过细胞膜或其它膜状物而到达细胞内部的过程。

药物分布: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V: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

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血药蛋白结合:进入血液的药物,一部分在血液中呈非结合的游离状态存在,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成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活性,“储存”于血液中,不能向组织器官内转运。

血脑屏障: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前体药物:有一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产生有活性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

酶诱导作用:药物代谢被酶促进的现象。

酶抑制作用:药物代谢被酶减慢的现象。

首过效应: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的解离状态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崩解(disintegration)系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散成碎粒的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

V = X/C (单位:L 或L/kg)●表观分布容积V: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

表示该药物的分布特性,对于某一具体药物,V通常是定值。

●波动百分数: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的百分比。

●波动度(DF):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差,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比值,用DF表示。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某些药物因肝肠循环可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被称为双峰现象。

●代谢又称生物转化,是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

代谢产物通常极性­●单室模型:某些药物进入体内后迅速向全身组织器官分布,并迅速达到分布动态平衡●二阶矩:平均滞留时间的方差(VRT)表示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的变异程度。

●非线性速度过程:当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过程不具有上述特征,其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时,其速度过程被称为非线性速度过程。

●负荷剂量:在滴注开始时,需要静注一个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或接近C ss的95%或99%,继之以静脉滴注来维持改浓度。

●肝首过作用: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而使药物进入体循环前降解或失活,这种作用称为“肝首过作用”或“肝首过效应”。

●隔室模型又称房室模型,是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

●解离度通常脂溶性较大未解离型分子容易通过类脂膜,而解离后的离子型不易透过,难以吸收。

●绝对生物利用度(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通常认为静脉给药制剂生物利用度为100%)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生物药剂学和药代动力学名解和简答

生物药剂学和药代动力学名解和简答

生物药剂学和药代动力学名解和简答第一篇:生物药剂学和药代动力学名解和简答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肝首过效应: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转化而使药物进入体循环前降解或失活,这种作用称为肝首过效应。

首过效应: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的现象。

双峰现象:某些药物因肝肠循环可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称为双峰现象。

崩解: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散成碎粒的过程,用崩解时限来描述。

溶出速率(溶出度):是指规定溶出介质中,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中药物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血药蛋白结合:进入血液的药物,一部分在血液中呈非结合的游离状态存在,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成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活性,“储存”于血液中,不能向组织器官内转运。

前体药物:有一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产生有活性的代谢产物。

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表观分布容积V: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

血脑屏障: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

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

第二相反应:即结合反应,通常是药物或第一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体内内源性物质反应生成结合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理论概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理论概念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80%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前相互关系的科学。

ADME 4 个概念:Absorption(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Distribution(分布):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Metabolism(代谢/biotransformation):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Excretion(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Transport(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

Disposition(处置):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Elimination(消除):药物的代谢与排泄的过程。

剂型因素:不仅包括药剂学中的各种剂型,也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制剂的处方组成,以及制备工艺和剂型及给药方法。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以及遗传因素。

药物效应: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由于药物的两重性特征,药物效应既指治疗作用也指不良反应「副作用和毒性」。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原发作用。

Picture 1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问答:药物的膜转运机制)药物→胃肠道上皮细胞→体循环→各组织器官膜转运: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

细胞膜:主要是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生物膜的性质:1、膜的流动性「构成膜的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的蛋白质、脂类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3、膜结构的半透性「膜结构具有半透性,某些药物能顺利通过,另一些药物则不能通过」。

膜的转运途径: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上皮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中镶嵌多种药物转运蛋白」;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静茹体循环的过程」药物转运机制:1、被动转运: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质竞争抑制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名词英文及相关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ADME
3、转运(transport):吸收+分布+排泄,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排泄,消除(elimination):代谢+排泄
第二章药物的吸收
1、药物吸收(absorption of drug):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物质通过生物膜的现象。

3、跨细胞途径(transcellular pathway):指一些脂溶性药物借助细胞膜的脂溶性、或者特殊转运机制的药物借助膜蛋白的作用、或者大分子和颗粒状物质借助特殊细胞的作用等,而穿过细胞膜的转运途径。

4、细胞间途径(paracellular pathway):指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连接处微孔而进行扩散的转运途径。

5、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6、单纯扩散/被动扩散(simple diffusion),促进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7、膜孔转运(membrane pore transport):物质通过细胞间微孔按单纯扩散机制转运的过程。

8、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借助载体蛋白的帮助由低浓度向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9、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包括入胞作用(endocytosis),出胞作用(exocytosis)
10、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外排转运体对抗肿瘤药物的外排作用会导致肿瘤细胞内药量减少,从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下降。

11、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2、肝首过效应(live first pass effect):经胃肠道给药的药物在尚未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前即在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液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

13、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指经胆汁排入肠道内的药物,在肠道中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4、pH-分配假说(pH-partition hypothesis):药物的吸收取决于吸收部位pH条件下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假说。

1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根据药物的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

16、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 An):反映药物在胃肠道渗透性高低的函数。

(无单位!)
17、剂量数(dose number, Do):药物溶解性能的函数。

18、溶出数(dissolution number, Dn):反映药物从制剂中释放速度的函数。

第三章药物的分布
1、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rug):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

2、药物蓄积(accumulation):当长期连续用药时,机体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假设药物在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溶解所需的体液总体积,无解剖学生理意义,表示药物在血浆和组织间动态分布的特性。

4、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从血液中直接转运至脑内时的血液-脑组织屏障。

5、膜间转运(inter-membrane transfer):指微粒和相邻的细胞膜间的脂质成分发生相互交换作用。

6、接触释放(contact release):微粒和细胞接触后,微粒中的药物释放并向细胞内转运。

第四章药物的代谢
1、药物代谢/生物转化(drug metabolism/biotransformation):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

2、肝清除率(hepatic clearance, Cl h):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最终所含的药物被肝脏清除。

3、肝提取率(extraction ratio, ER)
4、基于代谢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metabolism-mediated drug-drug interactions, MDDIs):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同时或前后序贯用药时,在代谢环节发生了相互作用,可分为酶诱导作用和酶抑制作用。

5、前体药物(pro-drug):指将活性药物衍生化成药理惰性物质,但该惰性物质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后,能够转化为原来的母体药物,再发挥治疗作用。

第五章药物的排泄
1、药物的排泄(excretion of drug):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肾排泄(renal excretion)和胆汁排泄(biliary excretion)为最重要的排泄途径。

2、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3、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 Cl r):指肾脏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被完全清楚了某物质的血浆容积就称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

第六章药物动力学
1、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量变规律的学科。

2、一级速率过程(first order rate processes):指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3、零级速率过程(zero order rate processes):指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物量或药物浓度无关。

4、隔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将整个机体按药物转运速率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
室,这些隔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反映药物在机体的动力学特征。

5、中央室(central compartment),外周室(peripheral compartment)
6、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描述速率过程变化快慢的重要参数。

7、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 life):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8、清除率(clearance):指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相当于多少体积血液中的药物完全清除,即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

9、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state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11、负荷剂量(loading dose)
12、剂量依赖性药物动力学(dose-dependent pharmacokinetics),时间依赖性药物动力学(time-dependent pharmacokinetics)
13、统计矩原理(statistical moment theory)
第七章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1、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BA):指制剂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2、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 abc):指同一种药物血管外给药与静脉给药比较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

3、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F rel):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微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

4、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 BE):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予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5、药学等效性/药剂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可认为药学等效。

6、治疗等效性(therapeutic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有相同活性成分,并且临床上显示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认为两制剂具有治疗等效性。

7、基本相似药物(essentially similar product):如果两个制剂具有等量且符合同一质量标准的药物活性成分,具有相同剂型,并且经过证明具有生物等效性,则两个制剂可认为是基本相似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