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docx
成功的管理学案例50个
成功的管理学案例50个成功管理学是把成功学与管理学结合起来,把人的成功看成系统工程来运筹与管理、把成功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构的新学科。
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管理学案例,从这些成功的管理学案例中学习管理的秘诀!成功的管理学案例1:鱼王的儿子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
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
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
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成功的管理学案例2:河边的苹果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
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
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
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
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管理学经典案例
管理学经典案例篇一:管理学十个经典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一、案例介绍郭宁最近被一家生产机电产品的公司聘为总裁。
在他准备去接任此职位的前一天晚上,他浮想联翩,回忆起他在该公司工作30多年的情况。
他在大学时学的是工业管理,大学毕业获得学位后就到该公司工作,最初担任液压装配单位的助理监督。
他当时感到真不知道如何工作,因为它对液压装配所知甚少。
在管理上也没有实际经验,他感到几乎每天都手忙脚乱。
可是他非常认真好学,它一方面仔细参阅该单位所定的工作手册,并努力学习有关的技术书刊;另一方面监督长也对他主动指点使他渐渐摆脱了困境,胜任了工作。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他已有能力独担液压装配的监督长工作。
可是,当时公司没有提升他为监督长,而是直接提升他为装配部经理。
负责包括液压装配在内的四个装配单位的领导工作。
在他当助理监督时,它主要关心的是每日的作业管理,技术性很强。
而当他担任装配部经理时,他发现自己不能只关心当天的装配工作状况,还得作出此后数周乃至数月的规划,还要完成许多报告和参加许多会议,而没有多少时间去从事自己过去喜欢的技术工作。
当上装配部经理不久,他就发现原有的装配工作手册已基本过时,因为公司已安装了许多新的设备,吸收了一些新的技术,这令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去修订工作手册,使之切合实际。
在修订手册的过程中,他发现要让装配工作与整个公司的生产作业协调起来是需要有很多讲究的。
他还主动到几个工厂去访问,学到了许多新的工作方法,他也把这些吸收到修订的工作手册中去。
由于该公司的生产工艺频繁发生变化,工作手册也经常修订,郭宁对此都完成得很出色。
他工作了几年后,不但自己学会了做这些工作,而且还学会如何把这些工作交给助手去做。
教他们如何做好,这样,他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规划工作和帮助他的下属工作得更好,以及花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会议、批阅报告和完成自己向上级的工作汇报。
当他担任装配部经理6年之后,正好该公司负责规划工作的副总裁辞职应聘于其它公司,郭宁便主动申请担任此一任务。
最全管理学案例完整版.doc
管理学案例【计划篇】1、成功的秘诀:贝尔纳的最佳回答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戏剧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急之下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种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
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问题:(1)请简单评价贝尔纳的回答;(2)由此案例,你觉得管理企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答:(1)贝尔纳做事目标清晰且专注,这样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2)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重点阐述目标的重要性和意义。
目标是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体现在:目标提供了计划和决策准;目标是协调岗位、部门之间关系的基础;好的目标能够激励人的内在工作热情;目标达成度是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2、“困难”的选择:把最胖的推下去学生会举办有奖征答,赛题是:五个名人搭乘一个气球,五个人分别代表各自领域的最高水平:一个是文学家,一个是化学家,一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医学家,一个是气象学家。
气球突然遇到风暴,要把其中两个人推下去,才能保证气球的安全,问题是,究竟把哪两个人推下去?不久,接到了许多答案,其中大多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地分析论证各人的功过轻重,然后拿出自己的看法。
但最后评审委员会却把头奖给了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两个推下去!”问题:(1)你同意那个学生的观点吗?如果是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2)什么是决策?(3)你觉得决策在管理过程中地位如何?答:(1)略。
(2)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3)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适当论述)。
决策是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体现在: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生存与发展;决策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体现了高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决策能力是衡量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上》为了进一步丰富本科层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帮助并不具备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开拓视野,从而对实践中企业的经营运作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至理性认识,本人精心搜集编写了本案例集,作为在校学生《管理学》课程配套使用的辅助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相关管理专业配套使用的案例教学参考资料。
在工商管理教育中引进案例教学始于美国哈佛大学。
经过近百年的积累和发展,案例教学已成为西方国家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案例教学主要着眼于知识的运用,通过案例讨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作为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首先应着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地探讨企业的经营案例,学习和借鉴这些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就能够收到较好的、系统的学习效果,为今后进入社会、真正参与实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案例集共计20个案例,对应于《管理学》教材的章节,基本覆盖了本科层次管理学课程的全部内容。
有些案例来自公开报道,有些案例选自国内外知名院校的案例集,也有一些案例是我们根据有关的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典型性。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
2008年12月22日目录案例1;瑞星读《甲申三百年》案例2:雀巢公司婴儿奶粉危机的经验与教训案例3:新华制药ERP应用分析案例4:肯德基在中国案例5:乔森家具公司五年目标案例6:开发新产品与改进现有产品之争案例7:通用与福特迥异的跨国并购战略及成效案例8:目标管理案例9:三九企业的组织设计与变革案例10:平安机械公司的员工由走到留案例11:聘不聘高薪人员案例12:海尔的文化战略与理念营造案例13:大学生做股长案例14:职工积极企业生辉案例15:先锋公司的沟通制度案例16:客户服务质量控制案例17:甲级烟车间的“点检制”案例18:英特尔的创新理念案例19:不断翻新领先潮流案例20:黄浦江畔的曙光案例1:瑞星读《甲申三百年祭》1993年,瑞星打败100多家竞争对手,占据80%以上的反病毒市场,业绩不仅好过现在年营业额高达3.2亿元的用友,也好于当时如日中天的晓军。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1.安通公司的投资决策安通公司是一家特种机械制造公司。
该公司下设10个专业工厂,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拥有20亿资产,8万员工,其xx本部员工200人。
本部员工xx60%以上技术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学特种机械专业的。
该公司所属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政府有关部门集xx采购,供应全国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安通公司的生产经营呈现较好的局面,在机械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该公司仍保持各厂都有较饱和的产品。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市场开始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
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曾透露,如果三年不买安通公司的产品,仍可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安通公司领导连续召开两次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
第一次会议专门分析形势。
xx总经理主持会议,他说,安通公司要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取得稳定的效益,首先必须分析形势,认清形势,才能适应形势。
我们的产品在全国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如果不是有政府主管部门干预和集xx采购,我们的生产能力一下子就过剩30%,甚至更多。
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负责经营的xx副总经理说,改革开放以来,全公司的资金利润率达到了8%左右,局全国机械行业平均水平之上。
但是现在产品单一,又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今后再保持这样的发展水平很难。
目前,公司本部和各厂都有富裕资金和富余人员,应该做出新的选择。
分管技术工作的xx 副总经理说,总公司和各厂的产品特别是有一部分产品通过近几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本是能满足国内市场目前的需要,总公司和各厂的专业技术力量很强,如果没有新产品持续不断开发出来,单靠现有老产品很难使本行业有较大发展,专业人员也要流失。
其他的副总们也都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安通公司所面临的形势,大家都感到这次会议开得及时,开得必要。
第二次会议仍有xx总主持。
他说,我们上次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使我们大家头脑更清醒,认识更加一至,这就是总公司要适应新形势,必须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
分管经营的xx副总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富余人员和富余资金,寻找新的门路,发展多种经营。
管理学案例分析(超全有答案).doc.doc
一、管理与管理者案例1 甜美的音乐马丁吉他公司成立于1833年,位于宾夕法尼亚州拿撒勒市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乐器制造商之一,就像Steinway的大钢琴、Rolls Royce的轿车,或者Buffet的单簧管一样,马丁吉他每把价格超过10 000美元,却是你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之一。
这家家族式的企业历经艰难岁月,已经延续了六代。
目前的首席执行官是克里斯琴·弗雷德里克·马丁四世,他秉承了吉他的制作手艺。
他甚至遍访公司在全世界的经销商,为它们举办培训讲座。
很少有哪家公司像马丁吉他一样有这么持久的声誉,那么,公司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的管理和杰出的领导技能,它使组织成员始终关注像质量这样的重要问题。
马丁吉他公司自创办起做任何事都非常重视质量。
即使近年来在产品设计、分销系统以及制造方法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公司始终坚持对质量的承诺。
公司在坚守优质音乐标准和满足特定顾客需求方面的坚定性渗透到公司从上到下的每一个角落。
不仅如此,公司在质量管理中长期坚持生态保护政策。
因为制作吉他需要用到天然木材,公司非常审慎和负责地使用这些传统的天然材料,并鼓励引入可再生的替代木材品种。
基于对顾客的研究,马丁公司向市场推出了采用表面有缺陷的天然木材制作的高档吉他,然而,这在其他厂家看来几乎是无法接受的。
马丁公司使新老传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虽然设备和工具逐年更新,雇员始终坚守着高标准的优质音乐原则。
所制作的吉他要符合这些严格的标准,要求雇员极为专注和耐心。
家庭成员弗兰克·亨利·马丁在1904年出版的公司产品目录的前言里向潜在的顾客解释道:“怎么制作具有如此绝妙声音的吉他并不是一个秘密。
它需要细心和耐心。
细心是指要仔细选择材料,巧妙安排各种部件。
关注每一个使演奏者感到惬意的细节。
所谓耐心是指做任何一件事不要怕花时间。
优质的吉他是不能用劣质产品的价格造出来的。
但是谁会因为买了一把价格不菲的优质吉他而后悔呢?”虽然100年过去了,但这些话仍然是公司理念的表述。
成功的管理学案例50个
成功的管理学案例50个管理学是把成功学与管理学结合起来,把人的成功看成系统工程来运筹与管理、把成功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构的新学科。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管理学案例,从这些成功的管理学案例中管理的秘诀!成功的管理学案例1:鱼王的儿子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
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
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
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成功的管理学案例2:河边的苹果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
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
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
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
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管理学中的案例[全文5篇]
管理学中的案例[全文5篇]第一篇:管理学中的案例一家IT公司的老板,每年中秋节,老板会额外给员工发放一笔1000院奖金。
但几年下来,老板感到这笔奖金正在丧失它应有的作用,因为员工在领取奖金的时候反应相当平和,每个人都像领取自己的薪水一样自然,并且在随后的工作中,也没有人会为这1000元表现的特别努力。
既然奖金起不到激励作用,老板决定停发,加上行业不景气,这样做也可以减少公司的一部分开支。
但停发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公司上下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抱怨老板的决定,有些员工明显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老板很困惑,为什么有奖金的时候,没有人会为此在工作上表现的积极主动,而取消奖金之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职责抱怨甚至消极怠工呢?激励是有个时效性的,当然是过了那个时段,自然是不会起作用的,激励的过程中,必须把握适度,以保证本身资本,同时也不能够忽视时效性助理工程师黄大佑,一个名牌大学高材生,毕业后工作已8年,于4年前应聘调到一家大厂工程部负责技术工作,工作诚恳负责,技术能力强,很快就成为厂里有口皆碑的“四大金刚”之一,名字仅排在厂技术部主管陈工之后。
然而,工资却同仓管人员不相上下,夫妻小孩三口尚住在来时住的那间平房。
对此,他心中时常有些不平。
罗厂长,一个有名的识才的老厂长,“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孙中山先生名言,在各种公开场合不知被他引述了多少遍,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做了。
4年前,黄大佑调来报到时,门口用红纸写的“热烈欢迎黄大佑工程师到我厂工作”几个不凡的颜体大字,是罗厂长亲自吩咐人秘部主任落实的,并且交代要把“助理工程师”的“助理”两字去掉。
这确实使黄大佑当时工作更卖劲。
两年前,厂里有指标申报工程师,黄大佑属于有条件申报之列,但名额却让给一个没有文凭、工作平平的若同志。
他想问一下厂长,谁知,他未去找厂长,厂长却先来找他了:“黄工,你年轻,机会有的是”。
去年,他想反映一下工资问题,这问题确实重要,来这里其中一个目的不就是想得高一点工资,提高一下生活待遇吗?但是几次想开口,都没有勇气讲出来。
管理学案例分析(超全有答案)
一、管理与管理者案例1 甜美的音乐马丁吉他公司成立于1833年,位于宾夕法尼亚州拿撒勒市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乐器制造商之一,就像Steinway的大钢琴、Rolls Royce的轿车,或者Buffet的单簧管一样,马丁吉他每把价格超过10 000美元,却是你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之一。
这家家族式的企业历经艰难岁月,已经延续了六代。
目前的首席执行官是克里斯琴·弗雷德里克·马丁四世,他秉承了吉他的制作手艺。
他甚至遍访公司在全世界的经销商,为它们举办培训讲座。
很少有哪家公司像马丁吉他一样有这么持久的声誉,那么,公司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的管理和杰出的领导技能,它使组织成员始终关注像质量这样的重要问题。
马丁吉他公司自创办起做任何事都非常重视质量。
即使近年来在产品设计、分销系统以及制造方法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公司始终坚持对质量的承诺。
公司在坚守优质音乐标准和满足特定顾客需求方面的坚定性渗透到公司从上到下的每一个角落。
不仅如此,公司在质量管理中长期坚持生态保护政策。
因为制作吉他需要用到天然木材,公司非常审慎和负责地使用这些传统的天然材料,并鼓励引入可再生的替代木材品种。
基于对顾客的研究,马丁公司向市场推出了采用表面有缺陷的天然木材制作的高档吉他,然而,这在其他厂家看来几乎是无法接受的。
马丁公司使新老传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虽然设备和工具逐年更新,雇员始终坚守着高标准的优质音乐原则。
所制作的吉他要符合这些严格的标准,要求雇员极为专注和耐心。
家庭成员弗兰克·亨利·马丁在1904年出版的公司产品目录的前言里向潜在的顾客解释道:“怎么制作具有如此绝妙声音的吉他并不是一个秘密。
它需要细心和耐心。
细心是指要仔细选择材料,巧妙安排各种部件。
关注每一个使演奏者感到惬意的细节。
所谓耐心是指做任何一件事不要怕花时间。
优质的吉他是不能用劣质产品的价格造出来的。
但是谁会因为买了一把价格不菲的优质吉他而后悔呢?”虽然100年过去了,但这些话仍然是公司理念的表述。
管理学案例分析全集(期末考试必用).doc
管理学案例分析全集(期末考试必用)1、“荣华鸡”那里去了前几年曲对洋快餐在大陆备大屮城市登陆,上海一家快餐公司推出了“荣华鸡”屮式快餐。
这种快餐很符合屮国人的口味,一条鸡腿,蛋炒饭或肉炒饭,再配上鸡腿,时令青菜,经济实惠。
一时风靡上海滩。
“荣华鸡”还大打广告战,“荣华鸡香喷喷”、“那里有肯徳基,那里就有荣华鸡”除了在上海开设分店外,他们还在北京等大城市开设了分店。
一时间,生意兴隆,大有把肯徳基赶下大海Z势。
但时间不长,荣华鸡就口渐萧条了,设在外地的分店纷纷关门。
什么原因呢?其一,屮式快餐的崛起,如兰州牛肉拉面;其二,荣华鸡缺乏创新,吃过以示感觉不过如此;其三,荣华鸡不同分丿占,口味不同,配料不同,即使同一分店不同季节,配料也不同;更不用说不同厨师手艺的不同。
阅读上述案例后,根据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分析荣华鸡失败的原因,提出发展中式快餐的道路。
答题要点:这个案例已经给定了范围,这个失败的主要原因(1)屮式(2)缺乏创新,要树立起竞争对手不具备的优势。
(3)根据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屮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设备材料。
使作业环境标准化同时还要配备第一流的工人,标准化才能实现大批量,大批量才能实现低成木。
肯徳基胜出的原因就在这里。
屮式快餐的发展Z路(1)实现原材料、制做、服务标准化,扩大批量,降低成木实行连锁经营。
(2)改善卫生条件和就餐环境。
(3)不断创新适应不同消费人群的不同需求。
2、“难忘的礼品"干-名是装配车间的一名青工,爱喝酒,讲哥们义气,喜欢打架,为此,受过劳动教养的处分。
但也有优点,干活不惜力,为人豪爽。
在最近的一次突击装配任务屮,优质高效的完成了任务,获得了车间一致好评。
获得了优秀突击队员的光荣称号。
厂部决定每人奖励1000 圆。
别人的奖励都不成问题,王名的奖励可让车间领导犯了难。
育接发钱吧,王名肯定会带儿个哥们去饭馆吃一顿。
管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合集)
管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合集)案例一:通用电气的“数一数二”战略在20世纪80年代,通用电气(GE)面临市场萎缩、竞争力下降的困境。
新任CEO杰克·韦尔奇提出了“数一数二”战略,即要求GE 在所有业务领域要么做到行业第一,要么做到行业第二。
这一战略的实施,促使GE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和剥离,最终使公司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
案例二:丰田的精益生产丰田公司通过精益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
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浪费,通过持续改进,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
丰田的案例展示了管理如何在生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的思路。
案例三:苹果的“颠覆性创新”苹果公司以其颠覆性的产品和创新精神,成为了科技行业的领导者。
从iPod到iPhone,再到iPad,苹果不断推出划时代的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苹果的案例告诉我们,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案例四:海底捞的服务管理海底捞以卓越的服务闻名于世。
它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口碑和忠诚度。
海底捞的案例展示了服务管理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通过服务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方法。
这些案例只是管理学经典案例的冰山一角。
每一个案例都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和实践经验。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的本质,掌握管理的技巧,提升管理的能力。
在未来的管理实践中,让我们以这些经典案例为鉴,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管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合集)案例五:西南航空的成本控制策略西南航空以其独特的成本控制策略,在竞争激烈的航空市场中脱颖而出。
公司通过简化机舱布局、减少航班周转时间、使用单一机型等方式,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
西南航空的案例展示了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在成本压力下保持竞争优势的思路。
管理系统学经典案例20篇
管理学经典案例20篇1.安通公司的投资决策安通公司是一家特种机械制造公司。
该公司下设10个专业工厂,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拥有20亿资产,8万员工,其中本部员工200人。
本部员工中60%以上技术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学特种机械专业的。
该公司所属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政府有关部门集中采购,供应全国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安通公司的生产经营呈现较好的局面,在机械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该公司仍保持各厂都有较饱和的产品。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市场开始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
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曾透露,如果三年不买安通公司的产品,仍可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安通公司领导连续召开两次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
第一次会议专门分析形势。
刘总经理主持会议,他说,安通公司要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取得稳定的效益,首先必须分析形势,认清形势,才能适应形势。
我们的产品在全国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如果不是有政府主管部门干预和集中采购,我们的生产能力一下子就过剩30%,甚至更多。
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负责经营的李副总经理说,改革开放以来,全公司的资金利润率达到了8%左右,局全国机械行业平均水平之上。
但是现在产品单一,又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今后再保持这样的发展水平很难。
目前,公司本部和各厂都有富裕资金和富余人员,应该做出新的选择。
分管技术工作的赵副总经理说,总公司和各厂的产品特别是有一部分产品通过近几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本是能满足国内市场目前的需要,总公司和各厂的专业技术力量很强,如果没有新产品持续不断开发出来,单靠现有老产品很难使本行业有较大发展,专业人员也要流失。
其他的副总们也都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安通公司所面临的形势,大家都感到这次会议开得及时,开得必要。
第二次会议仍有刘总主持。
他说,我们上次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使我们大家头脑更清醒,认识更加一至,这就是总公司要适应新形势,必须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
分管经营的李副总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富余人员和富余资金,寻找新的门路,发展多种经营。
管理学精选案例
管理学精选案例管理学精选案例1、忙碌的生产部长金星公司是一家生产住宅建筑用品的企业。
王雷是该厂的生产部长,他的直接上级是公司总经理。
张立是装配车间的主任,归王雷领导。
张立手下有7名工人负责装配住宅中的各种用锁。
一天,总经理打电话对王雷说:“我们收到好几次客户投诉,说我们的锁装配得不好。
”王雷很快作了调查,向总经理汇报说:“那些蹩脚的锁的装配,没有我的责任。
那是装配车间主任张立的失职,他没有去检查手下的工人是否按正确的装配程序工作。
”王雷同时向总经理汇报了他在这个星期所做的几件重要的工作:A.对工厂的下半年生产进度与人员使用作了初步安排;且在装卸码头指导搬运工人们使用一台新买的起重机;C.对一位求职者进行面试,填补厂里质量管理职位的空缺;D.包装生产线上一位操作工去看病,他顶班在生产线上干了大半天;E.将生产系统中有关人员间的关系作了一点调整,让工程师们以后直接向工厂的总监汇报工作,不必再通过总工程师。
那天从总经理那里汇报回来,王雷抓紧时间办妥了事:一是与工会处理了一桩劳资纠纷;二是向厂里的基层管理人员解释了在工伤赔偿政策上打算作哪些改动;三是同销售部经理讨论了产品的更新换代问题;再是打电话给一家供应厂商,告诉他们有一台关键的加工机器坏了,无法修理,请他们速来换一台;最后还考虑了如何改进厂里的制造工艺。
待办完这些事,他一看表才知早巳过了下班的时间。
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王雷和张立分别是这家企业哪一层次的管理人员?( B )A.高层和中层的B. 中层和基层的C.高层和基层的D.都是中层的2.关于锁的装配不善问题,公司总经理应该首先责成谁负起最终责任?这依据的是什么原则?( C )A.装配车间主任,监督职责明确原则B.装配车间的工人们,执行职责明确原则C.生产部长,责任的不可下授原则 D.依据责权对等原则,没人该对此负责3.王雷向总经理汇报说他这星期做了几件重要的工作,请在下列空格里依次写下这些工作所体现的活动或职能性质:A.———— B.————C.————D.——-—E.————(答案A计划B领导C组织D非管理工作E组织)4.劳资纠纷的处理和工伤赔偿政策的解释都共同需要何种管理技能?( A ) A.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 C.概念技能 D.根本不需要管理方面的技能5.产品更新换代和制造工艺改进都对管理工作的职能和技能有些什么要求?( D )A.它们都是技术方面的问题,与管理工作无关B.它们都涉及到管理中的决策职能,所以只要具备概念技能就可做好该类工作C.它们是纯粹技术领域的业务决策,做好该项决策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技能,但主要限于技术技能方面D.技术领域的决策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同时具备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有时还需人际技能6.打电话请供应厂商来换一台同目前用坏的机器一样的设备,这是设备简单替换问题,需要的管理技能主要是( B )。
成功的管理学案例50个
成功的管理学案例50个成功管理学是把成功学与管理学结合起来,把人的成功看成系统工程来运筹与管理、把成功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构的新学科。
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管理学案例,从这些成功的管理学案例中学习管理的秘诀!成功的管理学案例1:鱼王的儿子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
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
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
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成功的管理学案例2:河边的苹果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
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
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
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
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
管理学经典案例.docx第三篇计划[ 案例一 ]快餐店的计划[ 案例二 ]目标管理案例一快餐店的计划约瑟夫? 斯卡格斯先生在美国公共卫生局工作二十年后退休不干了。
他把他的储蓄存款投资到五家快餐馆。
这五家快餐馆是依照获得很大成就的肯塔基油煎鸡全国联营公司的情况经营的。
以前的老板是一个小城市的银行家,他一度想重新创新肯塔基油煎鸡公司所取得的成就。
当事实证明不能如愿以偿时,他把商店卖给了斯卡格斯。
斯卡格斯在投资前事先进行了研究,这使他深信,只要运用基本的管理原则和技术,这五家商店的利润就能比以前增加。
首先,他以为,以前的商店所有者听任这五家商店的经理各自经营,而没有给予集中的指导,这种做法是一个错误。
他认为,即使这些商店遍及整个州,因而无法对他们进行日常的监督,但是仍应设法作出努力。
同时,他也不想用呆板的章程和程序约束商店经理的手脚,从而挫伤他们的主动性。
他认为,把“良好的管理”引进到这个系统的最好的办法是,首先执行主要的管理职能----计划。
斯卡格斯在同五家商店的经理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计划的概念是以他在公共卫生局的经验为基础的。
对这个被称之为POAR的计划可做如下解释:POAR是由组成计划的四个要素----问题(Problem)、目标(Objectives)、活动(Activities)和资源(Resources)这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缩写而成的。
因此,计划人员(在这个实例中是五家商店的经理)奉命为他们的各自的商店所确定的每一个问题制定年度行动计划。
因而此后分配资金以及报告进展情况都将以这些计划为依据。
商店的经理同意斯卡格斯的以下看法,对计划予以更多的强调,应该使人们更明白需要做些什么事情,使所有五家商店获得更多的利润。
他们也同意斯卡格斯有权期望他们按他的指示办事,但是他们对POAR能否适用于企业的计划,多少有点怀疑。
他们要求斯卡格斯用例子来说明他的主张。
于是他把他在公共卫生局工作时制定的关于家庭计划的规划拿出来给他们看。
管理学案例——精选推荐
管理学案例案例1:某房地产集团属下一家物业经营管理公司,成立初期,该公司非常注重管理的规范化和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制定了一套较科学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公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公司的业务增长了110%。
随着公司业务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员工也增加了很多,人数达到了220多人。
但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没有随公司业务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还是沿用以前的。
公司领导原以为公司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经营业绩理应超过以前,但事实上,整个公司的经营业绩出现不断滑坡,客户的投诉也不断增加,员工的工作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出现了部分技术、管理骨干离职,其他人员也出现不稳定的预兆。
其中:公司工程部经理在得知自己的收入与后勤部经理的收入相差很少时,感到不公平,他认为工程部经理这一岗位相对后勤部经理,工作难度大、责任重,应该在薪酬上体现出这种差别,所以,工作起来没有了以前那种干劲,后来辞职而去。
因为员工的流失、员工工作缺乏积极性,致使该公司的经营一度出现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的领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对公司内部管理的深入了解和诊断,发现问题出在公司的薪酬系统上,而且关键的技术骨干力量的薪酬水平较市场明显偏低,对外缺乏竞争力;公司的薪酬结构也不尽合理,对内缺乏公平,从而导致技术骨干和部分中层管理人员流失。
针对这一具体问题,该公司就薪酬水平进行了市场调查和分析,并对公司原有薪酬制度进行调整,制定了新的与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相匹配的薪资方案,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发展又开始恢复良好的势头。
案例2:工人们为何不满?高明最近由大冶某总公司委派到下属的油漆厂,但任油漆厂厂长助理,以协助厂长搞好管理工作。
高明毕业于某名牌大学,主修企业管理,来油漆厂之前在公司企业管理处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这次来油漆厂工作,他信心十足。
到油漆厂上班的第一周,高明深入车间体察“民情”。
一周后,他不仅对工厂的生产流程已了如指掌,同时也发现生产效率低下,工人们怨声载道,他们认为在车间工作又脏又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经典案例 20 篇1.安通公司的投资决策安通公司是一家特种机械制造公司。
该公司下设10个专业工厂,分布在全国10 个省市,拥有 20 亿资产, 8 万员工,其中本部员工200 人。
本部员工中60%以上技术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学特种机械专业的。
该公司所属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政府有关部门集中采购,供应全国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安通公司的生产经营呈现较好的局面,在机械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该公司仍保持各厂都有较饱和的产品。
但是,进入90 年代以后,国内市场开始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
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曾透露,如果三年不买安通公司的产品,仍可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安通公司领导连续召开两次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
第一次会议专门分析形势。
刘总经理主持会议,他说,安通公司要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取得稳定的效益,首先必须分析形势,认清形势,才能适应形势。
我们的产品在全国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如果不是有政府主管部门干预和集中采购,我们的生产能力一下子就过剩30%,甚至更多。
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负责经营的李副总经理说,改革开放以来,全公司的资金利润率达到了8%左右,局全国机械行业平均水平之上。
但是现在产品单一,又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今后再保持这样的发展水平很难。
目前,公司本部和各厂都有富裕资金和富余人员,应该做出新的选择。
分管技术工作的赵副总经理说,总公司和各厂的产品特别是有一部分产品通过近几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本是能满足国内市场目前的需要,总公司和各厂的专业技术力量很强,如果没有新产品持续不断开发出来,单靠现有老产品很难使本行业有较大发展,专业人员也要流失。
其他的副总们也都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安通公司所面临的形势,大家都感到这次会议开得及时,开得必要。
第二次会议仍有刘总主持。
他说,我们上次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使我们大家头脑更清醒,认识更加一至,这就是总公司要适应新形势,必须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
分管经营的李副总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富余人员和富余资金,寻找新的门路,发展多种经营。
要敢于进入机械行业外的产品。
现在,国家不是提倡发展第三产业吗,我们应该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开展多种经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分管技术的赵总谈到,安通公司的产品虽然经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已经升级换代,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有相当差距。
我们现在应该充分利用技术力量和资金,进一步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为国内市场作一些储备,以适应未来市场的需要,同时争取把产品打到国际市场上去。
其他各位老总也都一致认为,安通公司必须发展,不能停滞不前。
大家认为,安通公司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企业,虽然现在主产品是供大于求的趋势,但现在特别是将来还是有比较稳定的市场的,这个主业绝不能放松,但是单靠这个主业要想过得富裕是不行的,要不断地开辟新的经营领域,开展多种经营。
基于这样的认识,安通公司提出了适应市场的新的经营战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立足本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两次会议统一了思想,提出了新的经营战略,各个分厂和本部各个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研究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这时,安通公司听到这样两条信息:一是山东省有一家饭店正在建设之中,由于缺乏资金,就要面临停工。
该饭店投资 100 万元,地处市中心,据预测年利润率可达25%以上, 4 年就可全部收回投资,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
二是辽宁省有个年产40 万吨的煤矿,正在筹资,寻求合作伙伴。
该矿允诺投资回报率至少20%,目前煤炭正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也是很可观的。
听到这两条信息后,总公司派出两队人马分别到山东省和辽宁省了解情况。
几天后,两队人马回到总部,证实了两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而且经营者都是国营单位,投资前景看好,并写了向山东省饭店和辽宁省煤矿分别投资50 万元的请示报告。
请示报告很快批了下来,资金迅速划了过去。
由于有了这笔资金的注入,山东省的饭店得以顺利施工,并于第二年开始营业,饭店开始营业以后,安通公司的有关领导出差路过,也到饭店看过,看上去饭店经营得还不错,也上档次。
到第三年的年底,传来消息,山东省饭店全年亏损10 万元,辽宁省煤矿亏损 5万元,都没有利润可分。
第四年也是这种局面,饭店和煤矿都是小亏,没有利润可分。
安通公司对此感到很棘手,一下子拿不出有效策略。
1.安通公司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如果存在问题,主要问题是什么?2.安通公司应对饭店和煤矿采取什么样对策?参考答案 :根据SWOT 分析,安通公司具有良好的内部资源条件,(人、财、物 )优势明显,但产品单一,供大于求,面临外部环境的威胁,因此开辟新市场,实行多元化经营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投资煤矿和餐饮业,论证不充分。
加之行业跨度大,在该领域的经营业务中,安通不具备一定优势。
投产后,又缺乏必要监控和指导,以致造成经营不善和亏损。
对策(1)对两个项目进行再论证和追踪决策决定取舍,如有继续发展的机会应加强监控和管理,力争尽快扭亏为盈(2)利用企业的资源和人力优势,引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2.洋厂长施密特河南汽轮机厂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给国家多做贡献,大胆解放思想,经省里有关领导部门同意,从德国退休企业家协会聘请了63 岁的管理专家、退休前曾任德国同类企业总经理的施密特先生来华出任该厂正厂长,此举在三省尚属首创。
消息传开,立即引起了多方面人士的关注。
有关汽轮机厂先进管理、从严治厂等报道时有所闻,赴该厂参观经的人们络绎不绝。
省里领导定期会见这样洋厂长,询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施密特先生提出的一些与宏观环境有关的问题。
连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对此也颇为关心,几次会见过施密先生,征询他对经济改革和企业管理的意见。
在企业内部,尽管施密特先生认为不如他在德国公司里那么得心应手,但总的来说,指挥还是有效的,他也确实竭尽全力在工作着,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在华期间体重下降了18 磅。
一晃,两年的合同期满,施密特先生留下了几十万字的治厂经验和建议,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和敬意,也带着一丝未尽壮志的遗憾,告别了河南汽轮机厂,踏上了归程。
洋厂长在河南汽轮机厂的是非功过,一直是厂内外有关人士议论的热点。
可以说,从聘请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同看法。
碍于情面及传统习俗,过去在公开场合下都是颂扬褒奖的言词,而且在欢送施密特的仪式上,还由省领导颁发给奖券和荣誉证书等。
如今人己离去,分歧逐渐公开,有些观点截然不同,各持己见,各陈理由,而且涉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中央有关部门的一位领导同志建议我们整理一下这方面的材料,供有关方面参考。
为此,我们走访了河南汽轮机厂及相关单位。
在厂内召开了六次座谈会,分别听取不同层次的职工对施密特厂长的评价,同时查阅了许多资料。
现将两种最不同的观点简要汇总如下,供企业界有关领导部门的同志们分析参考,希望从中能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使今后的国际智力引进工作能取得较大的实效。
持肯定意见的同志认为:施密特虽然没有过去媒介所说的那么完美,但也绝不像在一些人讲的那么不行。
他来河南工作了两年,尽管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但毕竟付出了巨大努力,而且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取得一定成绩。
需要强调的是,施密特在德国的生活条件远比这里优势,给他的待遇虽然在我们眼里似乎己令咋舌,但按德国的标准衡量,几乎是半义务性的服务。
况且,前一时期报刊电台广为宣传的 26 万字的《汽轮机厂管理改革方案》,就是他离职前一个月里,基本上是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
对此,施密物先生没有索取一分钱的报酬。
他来厂后推行的“三扳斧”可以概括为抓纪律、抓质量、抓干部。
应当说,他的每一斧砍的都是地方,都是我们全民所有制企业里普遍存在的、急于解决又不易解决的难题。
河南省经委整理出一本厚达342 页的《施密特管理经验谈》汇编集。
一位颇有影响的中央部委领导同志为该书写的序言中对施密特作了极为中肯的评价:我们应该学习他不图安逸、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严以律己、一丝不苟的精神;学习他从细小而关键的事抓起、一抓起底的求实精神;学习他时时处处精打细算的勤俭精神。
所有这些事迹和介绍,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施密特是一位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好老头。
持否定意见的同志认为:尽管前面讲的都是事实,但衡量企业领导干部优劣的主要标志是业绩。
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只要在我国企业里工作,都得用“德、能、勤、绩,以绩为主”这个准绳来考核。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外国专家这方面要求更高一些,因为毕竟是花了远远高于我国企业领导人的薪金把他请来的,他们应当做出更大的贡献。
事实上也确有这样成功的外国专家,如同样在两年前北京钢琴厂请来的德国专家切尔,但任该厂的技术副厂长,就很有成效。
他领导该厂的技术人员,仅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开发出新一代钢琴,并利用切尔在国际享有的钢琴制作专家的知名席,产品出口东南亚,一炮打响,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所以,虽然在切尔身上每月要付出一万出美金的代价,但大家都觉得很值,认为引进专家—-开发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这条路走得很对头。
但是,施密特却令人大失所望。
他在就职演说中曾明确提出三大任职目标:一是在不增加设备、资金和人员的前提下,把产量提高 25%;二是汽轮机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他在离任时的实际状况是:产量倒反而比两年前下降了13%;质量—-在给施密特送行后的第二天,中央部委派人来厂全面测试检查,结论是“产品达不到优质标准”;至于开拓国际市场,事实是他没有为该厂向国外推销过一台机器。
虽然从主观愿望上,施密特确实想把企业搞好,而且在德国任职期间,他的业绩也确属上乘,但他所推行的某些措施,明明在我们这儿是行不通的,可是权威部门一再表态,明确支持他硬行贯彻。
职工群众包括相当一部分厂级及中层干部气不顺,因此造成了越搞越糟的客观结果。
可以说,这是一颗崇洋媚外的苦果,应当从中认真吸取教训。
当我们在综合整理这份材料时,又传来了最新消息:这位闻名遐迩的施密特先生,不久前又被请到了山西。
《消息快报》是这样报道的:66 岁高龄的施密特先生德国飞抵北京,当即转车于次日上午9 点到达太原,午饭后没有休息马上直往工作地点。
他来到省级先进企业山西内燃机厂后,不顾旅途疲劳,当天就深入车间科室进行调查研究,继续发扬他过去检查工作时采取的“三件宝”精神:手电筒、磁铁棒和放大镜。
他用手电筒在每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寻找“蛛丝马迹”,发现没有达到文明生产要求的地方,并当即严肃指出:他用磁铁棒在机床上翻来倒去,发现沾有铁屑就要“大做文章”;他用放大镜检查零部件光洁度,任何不符合图纸要求的产品休想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
三天后,施密特先生对该厂生产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 70 多条中肯意见,把这个省级先进企业搞得“翻江倒海,人人自危。
”消息传到河南,持肯定意见者进一步找到了这位洋厂长敬业务实、雷厉风行等优秀品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