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bc25b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9.png)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背景。
2. 简述《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
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家的感受,引出《夜归鹿门歌》的主题。
2. 介绍孟浩然: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强调其诗歌风格。
3. 创作背景介绍:《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4. 学习目标说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鹿门”、“夜归”等。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分享法: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1. 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情感体验。
3. 分享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四章:创作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
教学内容:1. 创作指导:教师提供创作指导,帮助学生创作诗词。
2.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指导创作自己的诗词。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59b82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9.png)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一、知识反馈:默写二、导入并介绍孟浩然: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憾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
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
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唯有:独有,只有。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159c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f.png)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隐逸的情怀和归隐的乐趣,领悟理趣和情怀的美。
二、教学内容
简析背景,导入新课。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串讲诗歌,赏析名句。
总结、扩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把握诗的意境。
(2)当堂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难点:
(1)隐逸情怀和生活乐趣的真正含义。
(2)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与《归去来兮辞》,感受隐逸情怀及艺术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2. 点拨法;3. 讨论法;4. 比较法。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检查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评估学生对不同风格古诗的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诗歌基本常识和文学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和提升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诗歌。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科学,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反思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7eeb9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1.png)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案:夜归鹿门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故事《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分析:《夜归鹿门歌》2.文学背景:唐代民间故事3.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舞剧《鹿钟离》,通过欣赏舞蹈,引领学生进入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学习氛围。
2.导入知识:教师简单介绍《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唐代民间故事,被誉为唐代四大名曲之一3.教学重点: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
5.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6.学生表演:学生分组,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编写自己的版本并进行表演。
7.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8.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如《长恨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夜归鹿门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好的理解。
2.学生通过讨论和表演,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夜归鹿门歌》故事文本2.《鹿钟离》舞蹈片段视频3.《夜归鹿门歌》其他版本的录音或视频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夜归鹿门歌》,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魅力,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延伸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丰富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附鉴赏)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附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4906c72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0.png)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附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诗歌内容赏析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e83db3b0c22590103029d79.png)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夜归鹿门歌》说课稿1一、说教材《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自主赏析篇目。
单元要求学习通过把握古典诗歌中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其特有的意境美。
本单元是建立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要求的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对诗人生平和为人的探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对诗歌意境的欣赏,要反复诵读,通过联想与想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同时还要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解读意象丰富的内蕴,走进诗人借以营造的意境,进而把握诗人情志。
因此,本单元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诗歌情景相融的特点。
《夜归鹿门歌》是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表现隐逸情志的优秀篇目,要叙写夜归的行程中营造一种含蓄而隽永的意境,在质朴简约的白描中表现出冲淡隐逸情趣。
风格独特,意境淡远。
是实现情景交融的诗歌鉴赏教学的范例。
二、说学情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
但深层次的把握意象内蕴,体悟意境及鉴赏能力的精细化尚不到位。
本单元教学中着力调动学生进行想像与联想,掌握诗歌意象意境的特点,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
学习精细化的鉴赏方法。
冲淡是本首诗人的境界,又是诗的风格,是诗的意境,它无形有味,很难把握,但这对学生实现诗境鉴赏,提高审美情趣,把握诗人情志非常重要,感受冲淡之美是本课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内容与主旨。
2.掌握意象意境的概念,搞清二者的关系,掌握把握诗歌意境的方法3.了解本诗冲淡之美并把握其特征过程与方法:1. 感情地吟咏、诵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境。
2.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对诗歌内容与主旨的理解并互相促进3.在对比阅读中使学生学习精细化鉴赏,把握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冲淡之美是一种人生态度,不能接受这种美的心灵是残缺的心灵同,感受这种美的境界,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完善人格。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856ce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3.png)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孟浩然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孟浩然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分析。
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孟浩然的生平简介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浩然其他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教师答疑解惑,总结诗文主题。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提升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夜归鹿门歌》 说课稿
![《夜归鹿门歌》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12f6db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01.png)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夜归鹿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一首诗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从岘山到鹿门山途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语言自然平淡,意境清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深层次的情感挖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此外,高二学生对于隐逸文化可能了解较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学会通过意象分析和意境感悟来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会诗人的淡泊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隐逸的深层原因,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轻松学习《夜归鹿门歌》的教案
![轻松学习《夜归鹿门歌》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9ec91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f.png)
本次教案的主要内容是轻松学习《夜归鹿门歌》,为学生提供详尽的文化背景和阅读方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唐诗佳作。
同时,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一、课堂的准备1、介绍唐诗文化在教学前,可以先介绍唐诗的历史背景、特点、韵律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唐诗形式和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让学生预习《夜归鹿门歌》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一遍《夜归鹿门歌》,了解诗词的大意和基本结构,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深度探讨。
二、课堂教学1、文化背景可以从《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历史、文学成就等多个方面展开讲解,让学生对唐代文化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2、结构解析通过逐句解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并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之间的关系,掌握诗歌的整体结构。
3、韵律探讨针对《夜归鹿门歌》的韵律特点,让学生体验诗歌音韵的美感,了解韵律对于诗歌意境的表达作用。
4、阅读体验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艺修养和审美素质。
三、作业布置1、回顾总结通过回顾总结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记忆,检验教学成效。
2、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应的诗歌资源,让他们在自主读诗的基础上,深化对唐诗的理解与欣赏。
四、教学亮点1、强调文化背景通过介绍唐代文化、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构建整个教学的文化语境,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的魅力与意义。
2、注重阅读体验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引导他们理解和感悟文艺之美。
3、个性化学习在教学的后期,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文学天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对《夜归鹿门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还掌握了诗歌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本教案强调了文化背景的重要性、阅读体验的必要性和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得诗歌教学变得更为科学、有趣和有效。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教案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7495f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9.png)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教案【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教案】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归途中的美景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山水之美和故乡之情的赞美。
本教案将以夜归鹿门山歌为基础,设计一堂中学生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1.了解《夜归鹿门山歌》的背景和作者孟浩然;2.理解诗人表达的美景和故乡之情;3.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山水诗的能力;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夜归鹿门山歌》的基本内容;2.理解并感知诗人的理想乡村风景;3.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1.展示《夜归鹿门山歌》的诗句或诗画与学生分享,引起学生对夜晚归途和山水的思考;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与向往,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重要性。
核心教学:1.介绍作者孟浩然的生平和主题:孟浩然是唐代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以山水诗著称。
他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自然山水的美景结合,以表达对理想故乡的向往。
2.解读《夜归鹿门山歌》的诗句:利用投影或黑板,呈现诗句,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句的美景描写:带领学生分析文中描绘的夜晚景色,如月亮、明媚星斗、山川河流等,让学生感受到山水之美。
4.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乡情表达: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带领学生欣赏诗人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5.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并认真准备后续的组内展示。
展示与总结:1.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各自对《夜归鹿门山歌》的理解和感受;2.汇总学生的发言和展示,总结诗中表达的美景和乡情;3.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之情。
四、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制作海报或PPT,展示对《夜归鹿门山歌》的理解;2.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写一首自己的山水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向往。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评价学生的小组展示和个人作业;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7ff59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8.png)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绘表达的情感。
2. 诗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意义。
4.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5. 诗词鉴赏: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夜归鹿门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2. 诗词鉴赏练习: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解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691e9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7.png)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
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知人论世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
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
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
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
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fe082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8.png)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所见的景象以及内心的感慨。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简介2.1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他的诗以写景见长,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
2.2 作品简介《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诗中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经过鹿门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背景唐玄宗开元年间,孟浩然游历江南,返回途中经过鹿门山,被山间的美景所吸引,夜晚归家时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夜归鹿门歌》。
3.2 诗歌内容解析诗中通过描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等景象,展现了夜晚的山中美景。
诗人以“鹿门月照”寓意自己归隐的心态,表达了对淡泊名利、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四章:教学活动设计4.1 朗读欣赏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各自的感悟。
4.3 诗句接龙以诗句接龙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5.3 选择一首孟浩然的其它诗作,进行阅读和解析。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1. 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诗境和诗风。
2. 分析孟浩然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6.2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寓意和象征的手法。
2. 感悟诗人在归隐与入仕之间的矛盾心理。
第七章:教学方法与手段7.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4210d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a.png)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能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孟浩生的生平和对这首诗的背景。
解释诗中的“鹿门”指的是哪里,其象征意义。
2.2 诗文内容分析: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语和意象。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诗文主题的思考。
3.2 朗读与讨论:分组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3.3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解答,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4.3 默写与表达能力:安排课后默写练习,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默写练习,加深对诗文的记忆。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以这首诗为灵感写一篇小文章。
5.2 课堂小结: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参考书:指定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包括古诗文的原文和注释。
提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6.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PPT或使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诗文的意境和背景。
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15000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0.png)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夜归鹿门歌》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夜归鹿门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意境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孟浩然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人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拓宽视野。
八、教学资源1.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夜归鹿门歌》的注释译文。
3. 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每课时教学内容:讲解诗歌、鉴赏与讨论、创意表达等。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18235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a.png)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深入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培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理解孟浩然的隐逸情怀,引导学生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
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详细解读《夜归鹿门歌》的诗句及含义。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讲述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夜归鹿门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夜归鹿门歌》,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深入理解诗中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画面。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分析:通过对诗中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从中学到的生活启示。
总结: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思想,强调诗中传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评价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观察、口头反馈、作业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个人感悟等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不足之处。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eb6a8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d.png)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夜归鹿门时的所见所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二章:诗人简介2.1 诗人孟浩生简介介绍孟浩生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2 孟浩生的诗风特点分析孟浩生诗风的清新、淡雅、自然等特点。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内容概述讲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描绘诗人夜归鹿门所见所感。
3.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鹿门”、“夜江”、“月”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3.3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诗歌在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诗歌鉴赏4.1 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
4.2 欣赏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画面,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3 背诵与默写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第五章:拓展与提升5.1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夜晚的诗篇,与《夜归鹿门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5.2 创作练习以“夜”为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5.3 文化探究了解古代诗人夜晚活动的习俗,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夜归鹿门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6.2 问题解答学生提出关于《夜归鹿门歌》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第七章:古代文学背景7.1 唐代文学概况介绍唐代的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7.2 诗歌流派简介讲解唐代诗歌的流派,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并与孟浩然的诗风进行对比。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4606a28ce2f0066f4332257.png)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之阿布丰王创作《夜归鹿门歌》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夜归鹿门歌》,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一、说教材《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位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自主赏析篇目,是伟年夜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所写的.本单位是建立在第一单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对诗人生平、经历和时代布景的探究上,进一步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因此,在本单位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诗歌情景相融的特点.二、说学情通过第一单位的学习,学生基天性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掌控诗歌的主旨.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意境方面,还有所欠缺.本单位将着力调动通过想像与联想,掌握诗歌情景交融特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三、说教学目标通过单位提示,我们知道本单位主要学习如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为此,针对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意;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发挥想象,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四、说教学重、难点感受意境之美是本课重、难点:1、掌控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2、感受作者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隐藏着的孤寂无奈的心灵.五、说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到达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根据学生实际,我将运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注重诗歌的诵读,利用多种方式展开.2、引导法: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融入课堂,以到达循序渐进的效果.3、讨论法: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充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4、比较法:在比较阅读中,使学生深入的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在教室配备有多媒体,结合ppt课件进行教学)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多媒体,用李白、杜甫的诗句(对孟浩然的评价导入).(二) 知人论世针对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将根据几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展开: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2、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知道的实际情况自由发言.)通过设置以上问题,介绍作者生平经历、品格、追求,提高学生课堂介入度,为后面鉴赏诗歌作具体的铺垫.(三)以意逆志这一部份,我将率领学生精读课文,具体分析诗歌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整体掌控诗歌年夜意. 将以小组合作鉴赏的方式,从字、词、句入手,理解内容及主旨.(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本环节是本单位学习的重点部份,将引导学生从场景及意象入手,分析其特点,感受其意境,实现情与景交融的目标.针对这一环节,在率领学生整体感知全诗的基础上,我将设置以下几个问题.问题设置:(1)诗歌中选择了哪些意象?(2)展开联想,从意象的归类中你看到了几幅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些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3)如果你是诗人,这这种美妙的意境下,通过诗歌你想要转达什么情感?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介入,让学生紧扣诗歌,并能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更深入的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五)知识拓展——“炼字”题型答题技巧通过本诗的学习,抓住与高考题型相关的知识点,我将结合本诗设置出与“炼字”题型有关答题技巧,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问题设置如下:有人说“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用的很妙,你同意吗?为什么?在以上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我将出示类似的提问方式:如①这一联中最生动逼真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醒学生,在答此类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并通过课件,展示答题步伐:(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六)安插作业——比较阅读用课件展示王维的《归嵩山作》问题安插:将本诗与王维的诗进行比较阅读,根据本诗掌握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分析方法,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通过比较阅读作业的安插,便于学生在课后巩固本节所掌握的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也在分歧水平上调动了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积极性.(七)教学反思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还是有很多缺乏之处,具体如下:1、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落实不够因为语文的主观性很强,自主学习环节所给与的助读资料很多,学生是否认真阅读,这是其一,还有就是学生手头的资料很多,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等问题是否是出自自己思考的结果,这是其二,还有相当一部份学生自主学习填写内容过简,所以自主学习环节必需保证,这是高效课堂的强有力的保证.2、自己备课有待细化有专家说“备课用加法,上课用减法”,此言甚之,可是自己在备课环节还是不够细致,例如,本文与王维《归嵩山作》比力阅读的理解不够透彻,比力阅读这一问题就有失偏颇,没有给学生很好的分析透彻两篇文章的异同.3、对诗歌的引导方法分歧毛病诗歌重在吟咏,可是由于自己的诵读功底不是很厚,于是在诵读环节给学生的示范性不够.本单位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诗境,我在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方面做得不是很扎实,没有充沛拓展,每一首诗歌学完,总觉得或多或少有些缺憾.4、自己理性的分析太多我们学校一再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课堂的主任必需是学生,可是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还是没有完全改变,依然是自己理性的分析太多,而经过学生自己分析、消化、思考过的内容太少,造成课堂烦闷、课堂精彩的生成绩无从谈起,所以以后在这方面加强.总之,在学校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以来,自己虽然努力实践,可是还是存在很多不尽如意的处所,希望我早日能趋于成熟,很好的驾驭自己的课堂,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享受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夜归鹿门歌》,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
一、说教材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自主赏析篇目,是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所写的。
本单元是建立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对诗人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探究上,进一步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诗歌情景相融的特点。
二、说学情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
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意境方面,还有所欠缺。
本单元将着力调动通过想像与联想,掌握诗歌情景交融特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为此,针对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意;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发挥想象,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四、说教学重、难点
感受意境之美是本课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2、感受作者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的孤寂无奈的心灵。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根据学生实际,我将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注重诗歌的诵读,利用多种方式展开。
2、引导法: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融入课堂,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3、讨论法: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4、对比法:在对比阅读中,使学生深入的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在教室配备有多媒体,结合ppt课件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用李白、杜甫的诗句(对孟浩然的评价导入)。
(二) 知人论世
针对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将根据几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展开:
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
2、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知道的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
通过设置以上问题,介绍作者生平经历、品格、追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为后面鉴赏诗歌作具体的铺垫。
(三)以意逆志
这一部分,我将带领学生精读课文,具体分析诗歌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整体把握诗歌大意。
将以小组合作鉴赏的方式,从字、词、句入手,理解内容及主旨。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本环节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部分,将引导学生从场景及意象入手,分析其特点,感受其意境,实现情与景交融的目标。
针对这一环节,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全诗的基础上,我将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设置:(1)诗歌中选择了哪些意象?
(2)展开联想,从意象的归类中你看到了几幅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些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3)如果你是诗人,这这种美妙的意境下,通过诗歌你想要传达什
么情感?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紧扣诗歌,并能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更深入的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五)知识拓展——“炼字”题型答题技巧
通过本诗的学习,抓住与高考题型相关的知识点,我将结合本诗设置出与“炼字”题型有关答题技巧,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问题设置如下:有人说“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用的很妙,你同意吗?为什么?在以上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我将出示类似的提问方式:如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提醒学生,在答此类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并通过课件,展示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对比阅读用课件展示王维的《归嵩山作》
问题布置:将本诗与王维的诗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本诗掌握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分析方法,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通过对比阅读作业的布置,便于学生在课后巩固本节所掌握的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也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积极性。
(七)教学反思
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1、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落实不够
因为语文的主观性很强,自主学习环节所给与的助读材料很多,学生是否认真阅读,这是其一,还有就是学生手头的资料很多,对于文章结构的分析等问题是否是出自自己思考的结果,这是其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填写内容过简,所以自主学习环节必须保证,这是高效课堂的强有力的保证。
2、自己备课有待细化
有专家说“备课用加法,上课用减法”,此言甚之,可是自己在备课环节还是不够细致,例如,本文与王维《归嵩山作》比较阅读的理解不够透彻,比较阅读这一问题就有失偏颇,没有给学生很好的分析透彻两篇文章的异同。
3、对诗歌的引导方法不对
诗歌重在吟咏,可是由于自己的诵读功底不是很厚,于是在诵读环节给学生的示范性不够。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诗境,我在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方面做得不是很扎实,没有充分拓展,每一首诗歌学完,总觉得或多或少有些缺憾。
4、自己理性的分析太多
我们学校一再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课堂的主任必须是学生,可是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还是没有完全改变,依然是自己理性的分析太多,而经过学生自己分析、消化、
思考过的内容太少,造成课堂沉闷、课堂精彩的生成就无从谈起,所以以后在这方面加强。
总之,在学校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以来,自己虽然努力实践,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希望我早日能趋于成熟,很好的驾驭自己的课堂,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享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