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损害及预防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职业病是指因长期从事其中一种职业或特定工作环境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危害因素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和温度等。
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因素,高强度的噪声会导致听力损害,并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预防噪声危害可以采取隔音措施、佩戴耳塞或耳罩等个体防护措施。
震动是指机器设备造成的振动,长期接触震动会引起手臂、脊柱和内脏等方面的损伤。
防护措施包括加装减震装置、改进工作技术、合理安排工作等措施。
辐射是指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危害,如X射线、紫外线、粒子辐射等。
防护措施包括加强辐射源的封闭和屏蔽、规范操作规程、佩戴防护设备等。
高温、低温和高压等极端温度和压力也会造成人体伤害,预防措施包括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间隔、改善工作环境等。
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农药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进入人体,引起急、慢性中毒和致畸。
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和标识、加强通风换气、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等。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病原体和动植物等。
职业性感染是生物因素的主要危害。
接触病人、动物、垃圾处理等工作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求、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等。
心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作压力大、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良工作环境、推行工作休息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三篇)
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一、生物危害1. 传染病危害:传染病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流感、肺结核、艾滋病等。
这些传染病可能通过空气飞沫、接触、食物污染、水源感染等途径传播,对工作者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
防护措施:- 身着防护服,包括口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携带消毒洗手液等。
- 在疫情高发期间尽量避免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
- 健康监测,如定期体温检测、体检等。
2. 动植物危害:在农业、畜牧业、林业等行业,工作者可能会接触到具有攻击性的动物,如蛇、蚊子、老鼠等。
同时,也会接触到具有刺激性和毒性的植物。
防护措施:- 身着适当的防护装备,如穿戴紧密的工作服、戴上防护手套等。
- 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了解哪些动植物具有危害性,并学会正确处理遭遇危险情况的方法。
- 在作业区域放置警示标志,提醒工作者注意危险动植物的存在。
- 定期接受培训,提高对动植物危害防护的意识和技能。
3. 病原菌危害:在医疗保健行业、实验室工作中,接触或处理含有病原菌的样本或文化液时,工作者可能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如埃博拉病毒、沙门氏菌等。
防护措施:- 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口罩、防护手套等。
- 遵守有关病原菌的安全操作规程,如正确处理和处置样本、文化液等。
- 做好消毒与清洁工作,确保工作环境的卫生和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 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病原菌危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物理危害1. 红外线与紫外线辐射危害:在一些行业,如电子制造、焊接、灯光舞台等,工作者可能会接触到红外线和紫外线辐射,从而对眼睛、皮肤等进行损害。
防护措施:- 戴上适合的护目镜或防护面具,确保眼部和面部的安全。
- 身着防护服,尽量遮挡皮肤,减少辐射对皮肤的伤害。
- 控制辐射源的强度和暴露时间,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
- 定期接受眼部和皮肤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噪声危害:在一些行业,如机械制造、建筑施工、航空维修等,可能会接触到高强度的噪声,对听力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作场所的职业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在职业上,许多工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
这些危害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威胁生命安全。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方法。
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高温、低温、高空和电离辐射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人体感觉不适、致病或职业病。
预防方法:1)在符合安全标准的环境下工作,并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2)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3)加强劳动保护,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和传播;4)加强环境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环境异常并采取措施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害气体、毒性物质、化学品等。
有些化学物质会进入人体内部,对人体的器官、内分泌系统进行损害,导致职业病和其他严重健康问题。
预防方法:1)强制涉及化学危害职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2)对可燃、爆炸危险的化学品进行专门的存储、管理和运输;3)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是可以引发传染病疫情的危险因素。
在一些行业领域,如医疗、畜牧业、养殖业等,这种危害更加常见。
预防方法:1)建立和完善疫情防控系统,加强对工人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的监测和管理;2)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指的是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良的影响。
预防方法:1)建立健康管理机制,对从事在工作中出现不良心理状况的员工进行心理评估;2)进行职业心理援助,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提高员工的心理抗压能力。
职业健康问题是一个兼顾人和企业双方的问题。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企业要在职业危害预防方面投入足够的资源,建立和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职业危害。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1. 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高温、低温、高湿度等。
可导致听力损害、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控制措施包括通过加装隔音设备、进行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耳塞、护目镜等。
2. 化学因素:如有害气体、毒性物质、粉尘、有害物质等。
可导致中毒、损害肝脏、肺部等。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通风换气、隔离有害物质、佩戴防护装备等。
3.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霉菌等。
可导致传染病。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卫生管理、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做好职业暴露监测等。
4. 人体姿势和劳动强度:如长时间站立、坐姿不当、高度重复工作等。
可导致骨骼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控制措施包括改善工作姿势、配备辅助设备、定期休息等。
5. 精神压力和工作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大、工作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
可导致心理疾病、身心疲惫等。
控制措施包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组织心理辅导、提供健康的员工关系等。
在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生产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向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使他们了解职业病的危害、防护知识和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强化个人防护措施: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面具、手套、护目镜等,确保员工在工作中佩戴并正确使用。
3. 加强作业环境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噪音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定期体检和职业危害监测: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对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职业危害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治职业病。
5. 优化工作流程和设备: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引进先进设备,减少职工长时间高强度的重复劳动,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6. 加强职业病预防控制:建立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加强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职业病的诊断、治疗与监测等。
7. 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对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确保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及其防护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及其防护一、硫化氢主要危害: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属高毒类。
急性中毒:轻者表现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鼻、咽部烧灼感。
中度中毒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头痛、头晕、乏力、呕吐、轻度意识障碍。
咳嗽、胸闷呈现化学性支气管和肺炎肺水肿征象。
重度中毒者可在数秒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样死亡。
长期高浓度接触可引起眼和呼吸道炎症,重者角膜溃疡、视力模糊。
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周围神经炎等。
目标疾病职业病: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GBZ31)职业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2、伴肺功能损害的呼吸系统疾病;3、器质性心脏病。
预防措施:1、提高自动化和密闭化程度,加强通风排毒;2、穿静电工作服,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3、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和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4、进入密闭空间或高浓度作业区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过滤防毒面罩和面具。
二、苯主要危害:属高毒类。
急性中毒:在短时间内吸入大量的苯蒸气可引起急性中毒。
初起粘膜刺激症状,随后表现兴奋及醉酒征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重者可出现震颤、谵妄、昏迷、抽搐、血压下降,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慢性中毒者:最常见的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和造血系统损害。
早期白细胞持续下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可同时有血小板下降,皮肤粘膜出血等。
晚期可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少数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血病。
经常接触苯,皮肤可因脱脂变得干燥、脱屑、皲裂、过敏性湿疹和毛囊炎等。
目标疾病职业病:1、职业性慢性苯中毒(GBZ68);2、职业性苯所致白血病(GBZ94)。
职业禁忌证:1、上岗前检查血象,检查结果低于正常参考值(白细胞计数低于4.5×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8×1010/L,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4×1012/L,女性低于3.5×1012/L或血红蛋白定量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2、造血系统疾病如各种类型的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血红蛋白病、血液肿瘤以及凝血障碍疾病等;3、脾功能亢进。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1
噪声
噪声聋
2
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皮肤 接触性皮炎、 氯化氢及盐 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 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 酸 牙酸蚀病
3
氢氧化钠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皮肤 灼伤
4
硫酸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皮肤 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 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 牙酸蚀病
5
氨
氨中毒
6
甲醇
甲醇中毒
眼睛暴露氢氟酸可快速产生疼痛、流泪、结膜发红、角膜混浊等症状。 皮肤及黏膜接触、呼吸道吸入及肠胃道摄入,皮肤若接触到50%以上较 高浓度的氢氟酸,会立刻引起疼痛、泛白、红肿反应,1至2小时内产生 水泡,6至24小时则会坏死及溃烂,若接触到10%以下较低浓度者,则往 往于6小时或更长时间才发生疼痛等症状,因此常被当事人忽略而太晚处 理,最后造成永久性伤害,一般常见受伤害的部位为手指。 接触 30% 以上浓度的氢氟酸,疼痛和皮损常立即发生。浓度介于20%至 50%,灼伤通常会在数小时内变得明显。接触低浓度时,常经数小时始出 现疼痛及皮肤灼伤。局部皮损初起呈红斑,随即转为有红晕的白色水肿, 继而变为淡青灰色坏死,而后复以棕褐色或黑色厚痂,脱痂后形成溃疡。 手指部位的损害常转为大疱, 氢氟酸酸雾可引起皮肤瘙痒及皮炎。剂量大时亦可造成皮肤、胃肠道和 呼吸道粘膜的灼伤。 除了酸性腐蚀伤害外,进入人体的氟离子可能与钙、镁离子结合,导致 血钙过低、血镁过低和血钾过高,进而影响神经和心脏血管系统。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 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 医。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分 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 洗至少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 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立即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抢救。
职业健康宣传材料常见有害因素危害及防护
职业健康宣传材料常见有害因素危害及防护亲爱的大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职业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让大家对职业健康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常见的有害因素危害及防护方法。
希望通过这份宣传材料,能够为大家的工作生活带来一些帮助。
物理因素是指空气温度、噪音、辐射、震动等因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会导致中暑、皮肤病等健康问题。
而高噪音环境则会造成听力损害、睡眠障碍等。
辐射和震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应对这些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
在高温环境下,我们应该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增加水分摄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之下。
对于高噪音工作环境,要戴上适当的耳塞或耳罩,减少噪音对听力的影响。
对于辐射和震动,我们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选择安全可靠的办法来减少危害。
化学因素是指常见的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例如,氨气回收工人易患硫磺酸烟雾中毒,农药生产人员易受到农药的毒害等。
长期接触这些有毒化学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为了预防化学有害因素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化学品的性质和毒性,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面具等。
其次,在操作化学品时,应确保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或吸入到肺部。
生物因素是指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对人体的危害。
例如,医护人员易受到病原菌和疾病传播的威胁,农业从业者易感染寄生虫等。
接触这些生物因素会引发传染病,损害人体健康。
为了防止生物因素的危害,我们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和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工作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健康检测。
心理因素是指工作中的压力、紧张和冲突等因素对人体心理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长期的工作压力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为了预防心理因素的危害,我们需要调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保持积极的心态。
可以通过进行适当的休闲活动、参与运动、与亲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工作压力。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1.物理因素:常见的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和高温等。
-噪声: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会导致听力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耳塞或耳罩,减少噪声源的强度。
-振动: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会导致手指麻木、肌肉疼痛等问题。
防护措施包括减少振动源的强度,使用振动吸收装置。
-电磁辐射: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环境下会导致电离辐射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远离辐射源,使用屏蔽设备。
-高温: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会导致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
防护措施包括定期休息、提供防护服和饮水设施。
2.化学因素: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有害化学物质、粉尘、气体和蒸汽等。
-有害化学物质: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如中毒和癌症。
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设备,提供通风装置,并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
-粉尘:长期吸入粉尘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提供通风装置,并经常进行清洁和封闭粉尘源。
-气体和蒸汽:吸入有毒气体和蒸汽会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呼吸器、提供通风装置,并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
3.生物因素:常见的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细菌和病毒:接触细菌和病毒会导致感染和传染病。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勤洗手、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并定期消毒和清洁工作场所。
-寄生虫:接触寄生虫会导致寄生虫感染。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服、使用避虫剂,并保持环境清洁。
4.心理因素:常见的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压力、长时间工作和疲劳等。
-长时间工作:长期超时工作会导致身体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防护措施包括提供适当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并安排必要的轮班制度。
5.人机工效因素:常见的人机工效因素包括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和工作环境。
-工作设备:使用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会导致肌肉骨骼疾病。
防护措施包括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设备,如调节座椅高度和角度,提供合适的键盘和鼠标等。
-工作环境: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作环境会导致眼睛疲劳和颈部疼痛。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损害及预防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损害及预防一.生产性毒物1.对于生产性毒物有哪些接触机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操作或生产环节有接触到毒物,例如原材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化学反应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而引起冒锅和冲料,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入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此外,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条件下亦有机会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
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地窖、矿井下的废巷、化粪池、腌菜池等)作业接触硫化氢,含砷矿渣的酸化或加水处理时接触砷化氢而致急性中毒者常见文献报告。
2.生产性毒物有哪些健康危害?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会逐渐蓄积于体内,这种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当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一致时,则易发生慢性中毒,例如有机汞化合物蓄积于脑组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非其毒作用靶器官的蓄积部位则称为该毒物的“储存库”,如铅蓄积于骨骼内。
储存库内的毒物处于相对无活性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属保护机制,对毒性危害起缓冲作用。
但在某些条件下,如感染、服用酸性药物等,体内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库内的毒物可释放入血液,有可能诱发或加重毒性反应。
有些毒物因其代谢迅速,停止接触后,体内的含量很快降低,难以检出;但反复接触,因损伤蓄积,仍可引起慢性中毒。
例如反复接触低浓度有机磷农药,由于每次接触所致的胆碱酯酶活力轻微抑制的叠加作用,最终引起酶活性明显抑制,而呈现所谓的功能蓄积。
3.生产性毒物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危害。
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具体控制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危害与安全防范知识
职业危害与安全防范知识
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伤害的各种危险因素。
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我们需要了解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措施。
职业危害的种类
职业危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 物理危害:包括噪音、震动、高温、低温、辐射等对工人身体的直接伤害。
2. 化学危害:包括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易燃物质等对工人的有害影响。
3. 生物危害: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生物因素对工人的健康威胁。
4. 人为危害:包括工伤事故、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对工人的安全风险。
安全防范知识与措施
为了降低职业危害对工人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安全防范知识和措施:
1. 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例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以保护工人的身体免受直接伤害。
2. 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安装排气设备、加强通风等。
3.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确保工人掌握必要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5.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安全监督和检查。
总结
了解职业危害与安全防范知识对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职业危害对工人的影响,并为工作环境创造更安全的条件。
以上是关于职业危害与安全防范知识的简要介绍,请大家都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常见职业危害的类别及防护
常见职业危害的类别及防护1. 物理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物理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气候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噪声:戴耳塞或耳罩;远离噪声来源;安装隔音设备。
- 震动:使用减震器材或黑胶隔振垫;改善工作条件,如增加提供个人护具等。
- 辐射:使用屏蔽设备,如铅板或防护屏;远离辐射源;减少辐射暴露时间。
- 气候:穿戴适宜的防护服装;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提供充足的饮水和休息时间。
2. 化学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化学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有毒气体、蒸气、粉尘、溶剂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有毒气体和蒸气:保持通风良好;佩戴呼吸器具;避免长时间暴露。
- 粉尘:使用排尘设备,如排尘罩;佩戴口罩或防尘面具;保持工作环境清洁。
- 溶剂:使用低挥发性溶剂;减少接触面积;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3. 生物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生物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细菌、病毒等: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定期消毒工作区域;遵循个人卫生习惯。
- 真菌:保持工作环境干燥和清洁;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定期检查空气质量。
- 寄生虫:使用虫媒防护装备,如防蚊网、防蜱衣;清理工作区域,避免滋生虫害。
4. 人因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人因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人体姿势不良、长时间待机、劳动强度过大等。
针对这些职业危害,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人体姿势不良: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台椅;定期休息和做适宜的体操活动;学习正确的工作姿势。
- 长时间待机:定期休息和活动;进行体能训练,增强耐力;分配合理的工作时间。
- 劳动强度过大:采用合理的工作工艺和工具;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避免超负荷工作;关注员工的身体状况。
5. 心理因素类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心理因素类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不良、工作不满意等。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1、焦炉煤气(1)健康危害:焦炉煤气吸入人体后,健康危害主要来自一氧化碳,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组织缺氧,特别是大脑层细胞,就会丧失活动能力,以至丧失生命。
甲烷属“单纯窒息性”气体,无害但高浓度时因缺氧窒息而引起中毒,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25%-30%时出现头昏、呼吸加速、运动失调。
(2)理化特性: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气体,易发生中毒、火灾和爆炸事故。
(3)应急处理:救护者采取自保措施进入煤气区域,将伤员移到空气流动处;松解伤者衣扣及裤带,盖好衣物及被子,注意保暖;若喝水给予热糖茶水,必要时可针刺人中穴;对呼吸困难或刚停止呼吸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挤压术;中毒者在恢复知觉前,不得送往较远的医院。
(4)注意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加强通风;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空气呼吸器;进入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需有人监护。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注意通风、戴防毒面具(5)一氧化碳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限值20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限值30mg/m3,实测值mg/m3(6)图标:当心有毒气体2、粉尘(1)健康危害: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引发尘肺病。
还可以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皮炎、眼结膜损害等。
(2)理化特性: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混合性粉尘(3)应急处理:发现身体状况异常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4)注意防护: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除尘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除尘设施运转正常。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戴防尘口罩、注意通风。
(5)限值:总尘4mg/m3,呼尘2.5mg/m3,实测值mg/m3(6)图标:注意防尘。
3、噪声(1)健康危害:致使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
4、风 即通风。包括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通风装臵。 5、护 即加强个人防护和增强体质。 6、管 即加强防尘工作的技术管理。 7、教 即做好防尘工作的宣传教育。 8、查 即加强对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
三、 毒物及其控制
一般来说,凡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 物质称为毒物。 (一)、工业毒物的分类 1、按照工业毒物的来源分类 1)原料和生产辅助材料:原料本身就 是有毒物质,例如,油漆中的溶剂(苯及 同系物),压铸铅字用的铅。
三、 毒物及其控制
3)硫化氢(H2S):主要作用于中枢 神经系统。 4)氯气(Cl2):慢性中毒可引起慢 性支气管炎、肺功能减退,接触0.5-1h亦 有生命危险。 5)光气(COCl2) 6)二氧化氮(NO2)
三、 毒物及其控制 (五)、影响工业毒物危害人体的因素 1、化学结构的影响 2、理化特性的影响 3、毒物的相加作用 4、生产环境状况的影响 5、个人体质差别。
安全培训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
一、 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存在 的不良因素 , 这些职业危害给从业人员 带来各种职业病 . 许多职业病严重损害 从业人员的健康及劳动能力 , 其治疗和 康复费用昂贵 , 给从业人员 , 用人单位 , 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一、 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一)、职业有害因素的主要种类
二、 粉尘及其控制
工艺上的防尘措施包括从工艺方法上和从工艺布臵上两 个方面。 1、工艺方法上的防尘措施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
2、工艺布臵上的防尘措施 1)从通风角度考虑 2)从隔离角度考虑 3)从工艺流程角度考虑
二、 粉尘及其控制 3、湿式作业
对工件或原料加入适量的水份使之湿润 后进行操作,防止粉尘的飞扬,称为湿式 作业。
常见职业危害类型及预防措施有哪些
常见职业危害类型及预防措施有哪些职业危害是指工作场所或工作过程中可能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一些因素,包括化学危害、物理危害、生物危害和心理危害等。
这些危害因素可能对工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和家庭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职业危害类型及预防措施。
一、化学危害化学危害是职业卫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危害类型,指在工作中接触到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造成的损害。
包括:有机蒸气、气体、液体、固体、尘埃、烟雾、颗粒等。
常见的化学危害有有机溶剂、重金属、化工原料等。
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有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2. 使用防护设备和隔离控制措施。
3. 建立化学危险品的管理系统。
4. 教育工人注意化学危害,了解预防方法。
二、物理危害物理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机械损伤、电辐射、低温高温等造成的人体损害。
常见的物理危害有动力机械、电磁场、高压电、高温和低温等。
预防措施:1. 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如护栏、警示标志、护眼镜等。
2. 定期进行设施设备检修和维护保养。
3. 根据工作场所环境条件选用适当的劳动保护用品,如防寒衣、防护面罩、耳塞、耳罩等。
4. 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持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
三、生物危害生物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接触感染病原微生物、长时间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等因素造成的人体损伤。
常见的生物危害包括:病菌、病毒、真菌等。
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个人卫生防护。
2. 建立个人卫生保健制度、对工作室定期消毒。
3.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4. 对敏感人群和易感人群特别加强保护。
四、心理危害心理危害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如焦虑、抑郁、压力等。
这些危害因素可能对人的身体、情感和个人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预防措施:1. 水平的管理,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减轻工人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2. 多参加社会活动、健身、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及心理抵抗力。
常见职业病危害及预防
常见职业病危害及预防在服装厂生产作业活动中,充斥着各种有害因素,其中包括物理化因素及其他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职业有害因素。
这些危害因素严重威胁着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这些危害因素及预防伤害的措施。
气体检测仪1、服装面料本身对人体的损害。
这种损害主要表现为化学刺激和变-态反应,可致使人体皮肤发炎、湿疹等。
2、缝纫机转动产生噪声危害。
机器愈密、噪声愈强,长期下去容易对人体听力及神经造成损伤。
3、空间密集,照明不足,可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
4、缝纫工长期保持坐位前倾姿势操作,可发生腰腿痛。
熨烫工长时间手拿熨斗,可发生右肢酸痛,工龄长的工人甚至发生腕部腱鞘炎、肩周炎、颈椎病等。
以上就是服装厂作业常见的几种危害因素,下满我们针对这几种危害因素,来谈谈预防呼减轻职业病危害的办法。
工人在进入生产作业车间时,要佩服好专门的防护用品,如防护口罩、防护服、眼罩、耳塞等,做好全面的身体防护措施。
必要时还可安装气体检测仪,对车间内空气环境质量做好检测。
保持作业车间卫生良好,经常消毒,开窗通风,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作业环境。
企业可适时地组织员工在休息期间做做保健操,预防职业病危害发生。
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检查落实工人作业场所的安全情况,如个人防护用品是否佩戴,车间通风是否良好等。
常见职业病危害及预防 [篇2]企业职工对职业病的预防及措施一、电、气焊、气割中毒事故及其防止措施:电、气焊、气割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有毒气体,蒸气和烟尘,常见情况有:1、电、气焊接有色金属有时会产生有毒蒸气和烟尘。
焊铅时会产生铅蒸气,引起铅中毒。
焊黄铜时会产生锌蒸气,引起锌中毒;焊铝及铝合金时要用铝气焊熔剂,会产生氟化物烟尘,也会引起急性中毒。
阅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2、在狭小的作业空间焊接有涂层(涂漆、塑料或镀铅、锌等)的焊件时,由于涂层物质在高温作用下蒸发或裂解形成有毒气体和有毒蒸气等。
3、在有毒介质的容器或环境中焊接时,没有采取通风和个人防护措施时,造成急性中毒。
什么是职业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
什么是职业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一、职业危害定义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生产性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放射性物质而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二、职业危害的严重性从200年前的产业革命至今,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地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近年来,ILO 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发生各类事故125亿人次,死亡100万人,平均每秒有4人受到伤害,每100个死者中有7人死于职业事故,欧盟每年有8000人死于事故和职业病,发展中国家每年有21 万人死于职业事故,1.5 亿工人遭受职业伤害。
我国职业危害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全国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2500万人以上,到1998年,全国累积尘肺患者542041人,累积死亡127147人,目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人数,职业危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及新发职业病人数,中国均局世界首位。
三、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1.职业危害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安全权利、健康权利、生命权利(人权)。
2.职业危害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灾难,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不利因素。
3.职业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每年职业病损失近百亿元。
4.职业危害有损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成为国外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借口。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五、职业病目录1.尘肺:矽肺、煤工尘肺、碳黑尘肺、滑石尘肺、电焊工尘肺等13种。
2.职业性放射疾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疾病、内照射放射病等11 种。
3.职业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氨中毒、氯气中毒、氮氧化和物中毒、苯中毒、四氯化碳中毒等56种。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2篇)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一、电子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铅:焊锡、装配工序可接触铅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早期可出现乏力、肌肉关节酸痛,严重者可出现腹痛、神经衰弱综合症。
随着病程进展,可累及神经、造血、消化等系统以及肾脏受损。
2、有机溶剂:生产中使用的松香、元件清洁剂、脏水、原料等均含各种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三氯乙烯、正已烷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3、物理因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调频测试等工序产生的高频电磁辐射对接触者的健康可能产生损害。
4、其它有害因素:高温、粉尘、净化车间空气污染、流水线作业的心理紧张、超微行业视觉疲劳以及持续不良操作体位等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防护要点1、加强伯作业场所的通风除毒、减噪隔音、屏蔽。
2、使用防毒面罩、手套、眼镜、耳塞等防护用品。
3、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压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救援和控制措施。
二、印刷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印刷过程中从油墨的调制、印刷、洗板、切纸、钉书等环节均可产生多种职业病有害因素,但最引人关注的是印刷行业中易患“脚软病”。
在印刷过程,中工人常用“白电油”清洗印板,而“白电油”的主要成分是正已烷。
正已烷具有高挥发性和高脂溶性,并有蓄积作用。
急性毒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抵制,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正已烷的工人可发生周围神经病,早期表现为跑动或上楼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肌肉萎缩、下肢瘫痪。
防护要点1、作业场所要安装通风除毒装置,工人配戴防毒口罩作业。
2、“白电油”清洗液储存罐(桶)要加盖,沾有“白电油”的抹布用后存放于密闭的容器中。
3、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应早脱离接触,及时治疗。
三、家具制造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要尘:在锯木、刨木过程中均可产生大最的木尘,吸入粉尘后,可能引起对气管哮喘、过敏性肺炎;长期吸入可致慢性呼吸道炎症,严重者可出现肺纤维化改变。
2、有机溶剂:在家具制造中使用大最的胶合板或某些涂料,常温下就有甲醛、酚类等有害物质逸出,工人接触可引起眼、鼻、咽喉等刺激症状。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损害及预防
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伤害及预防一.生产性毒物1.对于生产性毒物有哪些接触时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操作或者生产环节有接触到毒物,例如原材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材料的加工、搬运、贮存;化学反响掌握不当或者加料失误而引起冒锅和冲料,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入反响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者出料口发生阻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此外,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肯定条件下亦有时机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
例如,在有机物积累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地窖、矿井下的废巷、化粪池、腌菜池等) 作业接触硫化氢,含砷矿渣的酸化或者加水处理时接触砷化氢而致急性中毒者常见文献报告。
2.生产性毒物有哪些安康危害?进入机体的毒物或者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彻底排出则会渐渐蓄积于体内,这种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根抵。
当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全都时,则易发生慢性中毒,例如有机汞化合物蓄积于脑组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伤害。
非其毒作用靶器官的蓄积部位则称为该毒物的“储存库”,如铅蓄积于骨骼内。
储存库内的毒物处于相对无活性状态,在肯定程度上属爱护机制,对毒性危害起缓冲作用。
但在某些条件下,如感染、服用酸性药物等,体内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库内的毒物可释放入血液,有可能诱发或者加重毒性反响。
有些毒物因其代谢快速,停顿接触后,体内的含量很快降低,难以检出;但反复接触,因损伤蓄积,仍可引起慢性中毒。
例如反复接触低浓度有机磷农药,由于每次接触所致的胆碱酯酶活力稍微抑制的叠加作用,最终引起酶活性明显抑制,而呈现所谓的功能蓄积。
3.生产性毒物的预防掌握措施有哪些?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需实行综合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消退、掌握或者尽可能削减毒物对职工的危害。
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详细掌握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SM-ZD-19391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损害及预防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对健康损害及预防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生产性毒物1.对于生产性毒物有哪些接触机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操作或生产环节有接触到毒物,例如原材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化学反应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而引起冒锅和冲料,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入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此外,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条件下亦有机会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
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地窖、矿井下的废巷、化粪池、腌菜池等)作业接触硫化氢,含砷矿渣的酸化或加水处理时接触砷化氢而致急性中毒者常见文献报告。
2.生产性毒物有哪些健康危害?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会逐渐蓄积于体内,这种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当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一致时,则易发生慢性中毒,例如有机汞化合物蓄积于脑组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非其毒作用靶器官的蓄积部位则称为该毒物的“储存库”,如铅蓄积于骨骼内。
储存库内的毒物处于相对无活性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属保护机制,对毒性危害起缓冲作用。
但在某些条件下,如感染、服用酸性药物等,体内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库内的毒物可释放入血液,有可能诱发或加重毒性反应。
有些毒物因其代谢迅速,停止接触后,体内的含量很快降低,难以检出;但反复接触,因损伤蓄积,仍可引起慢性中毒。
例如反复接触低浓度有机磷农药,由于每次接触所致的胆碱酯酶活力轻微抑制的叠加作用,最终引起酶活性明显抑制,而呈现所谓的功能蓄积。
3.生产性毒物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危害。
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具体控制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例如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汞仪表,使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的油漆,其稀料改为二甲苯等。
但替代物不能影响产品质量,并需经毒理学评价,其实际危害性较小方可应用。
因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高毒原料时,应强化通风排毒措施,实行特殊管理。
降低毒物浓度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
其中心环节是加强技术革新和通风排毒措施,将环境中毒物浓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技术革新:对生产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应尽可能采取密闭生产,清楚毒物逸散的条件。
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尽可能采取遥控或程序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操作者接触毒物的机会。
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业环境空气中时,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出。
其中最常用的为局部抽出式通风。
工艺、建筑布局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等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
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放散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对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可产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建筑物结构表面应符合有关卫生要求,防止沾积尘毒及二次飞扬。
个体防护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
个体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和皮肤防护用品等。
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
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时经常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很好发挥效用。
职业卫生服务健全的职业卫生服务在预防职业中毒中极为重要,职业卫生人员除积极参与以上工作外,应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监督;对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实施健康监护,认真做好上岗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发现早期的健康损害,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生产性粉尘1.对于生产性粉尘有哪些暴露机会?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输、隧道开凿、筑路等;冶金工业中的原材料准备、矿石粉碎、筛分、配料等;机械铸造工业中原材料破碎、配料、清砂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的原料加工;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处理加工、包装物品等生产过程。
凡防尘措施不够完善,均可能有大量粉尘外逸,污染生产环境。
2.生产性粉尘有什么健康危害?所有不溶或难溶的粉尘对身体都是有害的,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不同,可引起不同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尘肺: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粉尘导致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一类疾病。
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危害,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无进展,X线胸片阴影可逐渐消退。
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吸入棉、亚麻、大麻等粉尘可引起棉尘症;吸入被霉菌、细菌或血清蛋白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纤维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呼吸系统肿瘤:石棉、放射性矿物、镍、铬、砷等粉尘均可致肺部肿瘤。
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2.局部作用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粘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液腺分泌增加,阻留更多粉尘,久之酿成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终造成萎缩性病变,呼吸道抵御能力下降。
体表长期接触粉尘还可导致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
金属磨料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
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
3.中毒作用吸入铅、砷、锰等粉尘可在呼吸道粘膜很快溶解吸收,导致中毒。
3.对于生产性粉尘有哪些预防控制措施?粉尘危害非常普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尤其发展中国家为甚,全世界大约近上亿劳动者接触粉尘危害。
我国情况并不乐观,尘肺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必须采取强有力和效果明显的措施。
法律措施立法和执法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防止粉尘危害、保护工人健康的法令和条例。
195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防止矽尘危害技术措施办法》、《矿山防止矽尘危害技术措施暂行办法》;1987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防治条例》和经过修订的《粉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实施办法》,使尘肺防治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管理轨道;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强调职业危害的宏观控制和企业法人与劳动者的责任、权利、义务,将控制职业危害的责任赋予企业的每一个人,是促进企业搞好尘肺防治工作的法律保证;尤其是20xx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方针,明确分清用人单位、劳动者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职业病防治中的责任,对从宏观到微观控制粉尘危害、防治尘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1979年卫生部颁发的《工业企业卫生标准》TJ36-79中对9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作了规定,1983年-1996年又增加了40项粉尘卫生标准,总共达49项。
20xx 年4月8日卫生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规定的粉尘标准为47项,包括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两项指标,其中13项又分为总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石棉又分为总尘和纤维浓度。
技术措施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预防尘肺最根本的措施。
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如遥控操纵、计算机控制、隔室监控等措施避免工人接触粉尘;采用风力运输、负压吸砂等措施减少粉尘外溢;用含石英低、危害较小的石灰石代替石英砂作为铸型材料。
湿式作业为一种相对经济又简单实用的防、降尘措施,在考虑湿式作业时,需考虑喷雾水滴大小与捕捉尘粒能力间的关系,提高效率,节约用水,并注意水的再利用,避免污染水源。
密闭抽风除尘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密闭抽风除尘方法。
如采用密闭尘源和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溢。
抽出的含尘空气在经除尘装置处理后排出大气。
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在作业现场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水平时,可佩戴防尘护具作为辅助防护措施。
效果较好的有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适用于粉尘浓度高的环境。
在粉尘浓度低的环境可佩戴防尘口罩。
我国在控制粉尘危害、预防尘肺发生方面,结合国情做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将上述防、降尘措施概括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对我国控制粉尘危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高温作业1.高温的职业接触机会有哪些?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
这些生产场所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低,形成干热环境。
印染、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常达90%以上。
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直接辐射作用外,还受到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
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较高温车间为低,但其作用的时间较长,加之中午前后气温较高,形成高温与热辐射的联合作业环境。
2.高温作业对健康有些什么危害?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
但是如果温度过高,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中暑。
中暑按照发病机理可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