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版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 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温州钟灵毓秀,有许多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民俗。

下列诗句与温州“民俗风 物〃无关的一项是()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何用游山双不惜,棕鞋也似笋鞋轻。

【答案】B 【解析】【分析】A.池上楼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中山公园积谷山西麓,为纪念南朝 诗人谢灵运所建造,因其有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世,后人遂称该楼为“池上 楼〃。

B.本诗句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 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农家祭社祈年,满 着丰收的期待。

陆游在这里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 对吾土吾民之爱。

C.赵师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南宋诗人。

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诗人。

D.温州竹枝词始于宋:在刘禹锡等人的倡导下,温州历代有不少诗人,纷纷学写竹枝词, 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意韵俱美的佳作。

在清同治年间,温州前后出现了四位诗 人,他们是郭钟岳、钱子奇、方鼎锐、戴文俊。

他们互相应和,留下《东瓯百咏》、《温 州竹枝词》、《瓯江竹枝词》三部书,共三百多首,这是温州竹枝词创作的高峰。

故选 B 。

故答案为:B【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理解诗句内容,明确是否体现温州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 民俗,选出合适的选项。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答案】B【解析】【分析】A.这两句诗写的是清明节。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称谓说法正确的是()A. 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

(司空、司徒、司寇、司马)B. 妻子:古代指老婆。

C. 寡人:古代国君、诸侯及大臣称自己的谦词。

D. 夫子:古时对丈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

【答案】 A【解析】【分析】A.说法正确。

B.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

C.寡人: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王侯夫人的自称。

D.夫子:古时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等相关知识,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令郎是对方的儿子,令堂是对方的父亲,令爱是对方的女儿。

B.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一句中的“汉之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C.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为会元,而殿试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

D. 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

如“弱冠”指男子十六岁,表示已成年,“花甲”指六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

【答案】 B【解析】【分析】A项错误。

令堂是对方的父亲;B项正确;C项错误。

殿试的一、二、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D项错误。

古人常用特定称谓来代替年龄。

如“弱冠”指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故答案为:B【点评】对于传统文化常识要熟知,注意敬称、谦称、科举考试制度、特定称谓、历法、礼节等。

3.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率意灵动体式全无定法,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B. 张老师在书房里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经霜更知秋水明”,下联是“历劫方显钢骨硬”。

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1 小题,每题3 分,共计63分,)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唯一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B.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15篇、外篇7篇、杂篇11篇。

C.《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东汉经学家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用于贵族宴享,共160篇,是诗的精华;“雅”,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是些歌功颂德之作,共40篇。

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的第四篇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成为“韩柳”。

C.《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奖。

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D.《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演讲。

在讲演中闻一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其代表作《红烛》《死水》《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

3. 下列关于诗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诗文革新人物,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B.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尊为“诗圣”,作品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有《杜工部集》传世。

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解析】【分析】D项“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辞,“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辞。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认真的判断。

2.对下列文学常识、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定”指每晚八时左右。

B.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 “我坚信:虽然道路坎坷泥泞,但是曙光就在前方。

”这个句子是单句。

D. “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选项“并列关系的复句”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3.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因罪贬官”,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迁、谪、除、罢、免、黜、陟。

B. 《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皇帝年号纪年,“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

C.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答案】 A【解析】【分析】A.“陟”是“提拔,奖赏”,不是表示官员罢免降职。

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及古文化常识的把握,注意古代官职的知识。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对联“失马真成福,移山未必愚”取材于韩愈的《马说》与《列子》,化用了“伯乐相马”“愚公移山”的典故。

B. 成语“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豁然开朗”分别出自《孟子》、曹操的《龟虽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C. 古人常言“二十加冠、三十而立、四十知天命、五十不惑、六十耳顺”。

D.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范仲俺。

【答案】 B【解析】【分析】A错误,典故不是出自于“伯乐相马”,而是出自于《塞翁失马》。

C错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D错误,稼轩是辛弃疾。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必要部分。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含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A. 口吃 B. 好说谎 C. 喜欢骂人 D. 喜欢无病呻吟【答案】 A【解析】【分析】“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故答案为:A【点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2.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说”“铭”“记”“表”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我们学过张潮的《核舟记》、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马说》、刘禹锡的《陋室铭》。

B.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其中“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韵和写作内容。

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古人还常以“丝竹”代表音乐。

B. 我国古代表示自我谦称的词有:“愚、鄙、敝、卑、仆”等。

帝王自我谦称的词有:“孤、寡、不谷”等。

C. 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

D.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伉俪指夫妻,不是朋友。

其它别称都对。

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

其诗多咏山水田园。

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B.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会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都是词牌名。

C. “婵娟”形容月色明媚,常用来指代明月。

明月的别称还有蟾宫、广寒、望舒等。

D. 司马迁是西汉文学家、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答案】 D【解析】【分析】ABC.正确;D.有误,《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不是编年体通史。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文学常识浩如烟海,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

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

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

3.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

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

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马说》等题目中的“铭”“记”“表”“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春秋到秦汉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C. 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D.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范文正,王安石为王文公等。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表述错误,《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故答案为:B【点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要熟知牢记。

对于作家作品、古代文体、称谓等要记忆。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六更。

C. 《沁园春▪雪》中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D. 《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里的“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现指信使。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一夜分为五更,不是六更。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A. 樽B. 白C. 觥D. 筹【答案】 D【解析】【分析】ABC三个词语都是酒杯的意思,D.“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doc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doc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对人的年龄有特殊的表达,如“黄发垂髫”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既加冠”中“加冠”指男子 20 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 《送东阳马生序》中“今诸生学于太学”中,“太学”是古代学校名称,一般设在州府所在地,是州府的最高学府。

就读于此的学生由朝廷供给粮食。

C. “往来无白丁”“臣本布衣”中的“白丁”和“布衣”都是对普通老百姓的特称。

除此外,还有“氓”“黎民”“庶人”“黔首”等称呼。

D.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矜”指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不能做事的人。

【答案】 B【解析】【分析】 B 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一般设立在在京师。

故答案为: 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明、清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

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探花”“榜眼”。

B.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同乡。

C.《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

D.《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称为“回”或“节”。

【答案】 A【解析】【分析】 A 项,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内容大都来自课内篇目有关的内容。

【精品】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

【精品】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

【精品】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分别出自于《战国策》《桃花源记》。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 “弱冠”是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花甲”是六十四,“天命”是五十岁。

故按从小到大的正确排序应为:“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

故答案为: 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习俗有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

诗歌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些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名篇,也都出自“唐宋八大家”之手。

C.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

问候别人的母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D.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飞鸟集》《园丁集》等,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有误,《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他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即临别赠言。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 《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话剧,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

C.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错在“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正确的说法是每一幕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前一幕情节成为下一幕内容的铺垫,下一幕也会提及或解决前一幕中未解决的矛盾冲突。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词又称长短句,源于唐,盛于宋。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豪放词创于苏轼,到辛弃疾发扬光大。

B.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十二地支不仅对应了十二生肖,也与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对应。

《智取生辰纲》中说“辰牌起身”,“辰牌”对应的是上午七时到九时的时间。

C. 《水浒传》中,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D.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宋: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周敦颐。

B. 年号:庆历、崇祯、元丰、太元。

C. 泰戈尔:《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吉檀迦利》。

D. 律诗:《月夜忆舍弟》《水调歌头》《商山早行》《长沙过贾谊宅》。

【答案】 D【解析】【分析】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不是律诗。

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曹刿论战》选自纪传体史书《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选自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B. 日本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中作为一只猫的“我”,只能把看到的故事用“我”觉得最有趣——荒诞、新奇、夸张、诙谐——的方式讲给人们听。

C.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D. “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此句为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A【解析】【分析】A.《左转》属于编年体。

《三国志》属于纪传体。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及复句关系的辨析。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常见的复句类型有:并列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等。

答题时要分析句子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据此辨析复句类型。

也可以根据关联词辨析。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阿城的《溜索》都是短篇小说,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是中篇小说。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

B.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后世沿用之。

C.春社,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拜祭先祖,祈求丰收。

D.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的能力。

A.正确;B.正确;C有误;春社,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拜祭灶神,祈求丰收。

D.正确。

故答案为:C【点评】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选自法家经典著作《孟子》。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宋代散文家,字景濂。

B.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腐儒的典型是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是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是马静、鲁编修。

C.中国古代的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D.“这个会议被他搅得不欢而散〃和“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这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

【答案】A【解析】【分析】A.《鱼我所欲也》选自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宋濂是元末明初散文集,不是宋代的。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还考查主动句和被动句。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精品】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

【精品】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

【精品】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对人的年龄有特殊的表达,如“黄发垂髫”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既加冠”中“加冠”指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 《送东阳马生序》中“今诸生学于太学”中,“太学”是古代学校名称,一般设在州府所在地,是州府的最高学府。

就读于此的学生由朝廷供给粮食。

C. “往来无白丁”“臣本布衣”中的“白丁”和“布衣”都是对普通老百姓的特称。

除此外,还有“氓”“黎民”“庶人”“黔首”等称呼。

D.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矜”指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不能做事的人。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一般设立在在京师。

故答案为:B【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不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A. 张孝祥B. 辛弃疾C. 苏轼D. 柳永【答案】 D【解析】【分析】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筹交错”“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觥”“白”都有酒杯的意思。

B. 成语“心旷神怡”“气象万千”“峰回路转”均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C. “年少万兜鍪”中的“兜鍪”本意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凝结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B. 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 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D.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礼物》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三国志》不是文学名著,它是一部史书,应该为《三国演义》。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的是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文学和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2.文中有许多表称谓的词语,下列对文中各种称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B. “我小老”是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C. “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谦称,是旧时人们拉关系时的客套语。

D. “生”是旧时对读书人或晚辈的称呼,如“晚生”是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世先生”是敬称。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称谓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考生要注意对文中称谓的学习,注意区别和理解。

3.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docx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docx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 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垂髻之年:三四岁至七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束发:束扎发髻,男子十五岁。

B.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

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俊友》等。

C.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D.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平时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本题D 项中“卿”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爱称,故D 的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 D【点评】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学文化常识只要稍加留心,注意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六更。

C. 《沁园春 ?雪》中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D. 《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里的“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现指信使。

【答案】B【解析】【分析】 ACD表述正确。

B.一夜分为五更,不是六更。

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小联结识了许多朋友,时常保持联系,互通资讯相互帮助,成了“后天亲人”,这可以用下列哪句话来表达()A. 德不孤,必有邻B.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C.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D.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答案】 B【解析】【分析】A项,“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B项,“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意思是:天下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样。

C项,“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的意思是: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D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意思是: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是对心目中的追求表达出非常的向往。

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先天亲人”。

“后天亲人”是相对“先天亲人”而言的,指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的人。

据此,符合题意的是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辨析。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D.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

问候别人的父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答案】 C【解析】【分析】A.《乡愁》是余光中的作品;B . 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铭”;D.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故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见教”是敬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C. 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 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欧阳修的《卖油翁》。

【答案】 D【解析】【分析】D项“一鼓作气”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曹刿论战》,表述有误,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敬辞谦称、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习俗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知识和常识,找到关键词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曹刿论战》选自纪传体史书《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选自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B. 日本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中作为一只猫的“我”,只能把看到的故事用“我”觉得最有趣——荒诞、新奇、夸张、诙谐——的方式讲给人们听。

C.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D. “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此句为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A【解析】【分析】A.《左转》属于编年体。

《三国志》属于纪传体。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及复句关系的辨析。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常见的复句类型有:并列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等。

答题时要分析句子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据此辨析复句类型。

也可以根据关联词辨析。

4.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和《春秋》。

B. “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C. 《小石潭记》《屈原》《海燕》《白杨礼赞》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郭沫若、高尔基、茅盾。

D. 红孩儿、小福子、奥斯特洛夫斯基、孔乙己分别是《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答案】 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ABC正确。

D项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5.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变中见真谛。

鲁迅的《故乡》通过闰土的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变化反映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现实。

B. 成语“温故知新”“扑朔迷离”“水落石出”分别出自《论语》、北朝民歌《木兰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C. 古人作品命名形式多样,有的以地域命名,如《柳河东集》;有的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还有的以字号命名,如《东坡乐府》。

D.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等。

【答案】 B【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 “水落石出”不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是出自欧阳修的《岳阳楼记》。

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6.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率意灵动体式全无定法,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B. 张老师在书房里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经霜更知秋水明”,下联是“历劫方显钢骨硬”。

李老师说上下联挂反了。

李老师的判断是对的。

C.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通常会去登高,然后喝一些雄黄酒,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活动丰富多彩。

D. 小明在家不爱学习,妈妈教导他说:“我今年40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知道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要改正啊!”【答案】 B【解析】【分析】A项错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项正确。

C项错误,赏月、猜灯谜不是重阳节的习俗。

D项错误,知天命表示年龄“五十岁”。

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必要部分。

B.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主要讲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

C. 佃农指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D.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 A【解析】【分析】A错误,背景和结语不是必要部分。

故答案为:A【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8.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9.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有人连中三元,“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

B.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在称呼上很是讲究,“君”“足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C. 古人会以籍贯称呼对方,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D. 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豆蔻、始龀、弱冠、不惑、知命、耳顺等。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始龀”指六七岁,“豆蔻”指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不惑、知命、耳顺”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故这句话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辨析。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出来的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B. 《桃花源记》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这是借用人的特征来指一类人的手法,例如“布衣”指平民。

C. 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取中者即为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应是会试。

D.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宋濂,宋代文学家,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答案】 D【解析】【分析】D“宋濂,宋代文学家”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宋濂是明代文学家。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内容。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课本内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

11.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华夏子孙,你知道下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吗?(1)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________。

(2)“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写宝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________。

(3)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女子十五岁被称为“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