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西方古代教育史的差异。总体我把要讲的内容划分为四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史特色,西方古代教育史特色,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教育史
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了周成为“序”。“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增生、附生。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
专馆。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
2.中国古代教育四大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在如下四大特色:
第一,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
第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
第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第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二、西方古代教育
(一)西方古代教育概述
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要溯源到古代希腊时期,古代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杰出的代表。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这是一种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他充分吸取了斯巴达国立教育和雅典和谐教育的经验,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主张,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资本阶级教育思想的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特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经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包括儿童思维、热情和性格的发展。
西方古代教育特色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教育目的论:培养治国人才,历史上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
德育论与智育论:A、教人学会做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B、智慧即德行。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的行事,智慧就是道德。“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
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同时,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C、自制是德行的基础。D、守法就是正义。正义的行为和其他一切道德都是智慧。E、身教重于言教。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学习即回忆”。达哥拉斯灵魂不死思想的影响,认为人出生已经获得一切知识,学习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开启了“内化说”,与洛克的“白板说”相对立。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第一,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第二,主张对儿童通过游戏、讲故事、音乐等方法进行教育,但其内容要经过检查。第三,最高教育目标: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五个阶段:(1)学前教育阶段。(2)初等教育阶段(7至16、17岁)。
(3)军人教育阶段(17 至20岁)。(4)哲学家预备教育阶段(20至30岁)。(5)哲学家教育阶段(30至35岁)。第四,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第五,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古代“四艺”。第六,国家负责教育和养育。
特点: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3、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灵魂论与教育。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意义:人也是动物,不能不正视这一点;其次,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理性;第三,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德、智、体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儿童成长三阶段:0~7岁、7~14岁、14~21岁。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教育作用论。影响人的发展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型,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张本。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
西方古代教育的三本代表书籍
1、《演说术原理》——昆体良
2、《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马丁·路德
3、《论儿童的教育》——蒙田
三、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
(一)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教育从未从政治中分离出来。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始终强调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忽视教育与生产力的密切关系。学校教育就只为统治阶级培养、选拔治术人才,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工具。在西方的古代社会,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