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生物的特征》教案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61e10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9.png)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三、教学重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四、教学难点:1. 生物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生物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等。
2. 学生听讲,记录重要内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生活实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生物的特征来解释实例中的现象。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生物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和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生物的特征》教案一
![《生物的特征》教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237795a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3.png)
《生物的特征》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
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教学难点理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理解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如树木、花朵、小鸟、石头、汽车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举例说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动物通过捕食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解释生物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如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以人体排尿、排汗和植物落叶等为例,说明生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和意义。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讲述含羞草受到触碰会闭合叶片、草履虫能躲避有害刺激等现象,让学生理解生物具有应激性。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动物的繁殖过程图片,如种子发芽、小鸡破壳而出等,让学生感受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现象。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举例说明子女与父母在相貌、性格等方面的相似和差异,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讲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展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图片,强调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生物的七个特征,并强调这些特征是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生物的重要依据。
(四)课堂练习通过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举例说明它们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并写一篇观察报告。
《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5篇)
![《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6db63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a.png)
《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的特征》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生物的特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景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
(二)小组学习、质疑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请说出你的理由。
因为机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不存在构成细胞的有机物,同时,机器人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机器人不是生物。
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尽管生石花的肉质看起来像石头,但生石花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石花的肉质叶与仙人球的肉质茎类似;生石花能从小长大;生石花能开出各种颜色的花,还能结出种子,表明它能进行繁殖;生石花长有根,可以从土壤中获取水和无机盐,等等。
查阅生石花的资料可知,生石花是一种植物,因此,它就是生物。
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物慢慢堆积的结果。
同时钟乳石没有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如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不是生物。
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可以看它是不是“活”的,看它是不是具有生命现象,即看它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72515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8.png)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生物学的定义和意义。
生物的特征概述。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特征。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的特征。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讨论的积极性。
理解度:通过学生对生物特征的描述和举例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分析不同生物的营养需求。
2.2 教学内容生物的营养来源和吸收方式。
植物和动物的营养需求。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生物的营养需求。
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生物的营养方式。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理解度:通过学生对不同生物营养需求的描述和分析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生物能进行呼吸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能进行呼吸。
分析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
3.2 教学内容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呼吸器官。
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呼吸过程。
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生物的呼吸方式。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理解度:通过学生对不同生物呼吸方式的描述和分析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分析不同生物的废物排出方式。
4.2 教学内容生物的废物排出机制和排泄器官。
不同生物的废物排出方式。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观察,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废物排出过程。
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生物的废物排出方式。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理解度:通过学生对不同生物废物排出方式的描述和分析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9篇
![《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52b47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2.png)
《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9篇《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1一、教学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准备: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
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
![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532c12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1.png)
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方法;
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生物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的特征是指生物体内具有的生命特性,如生长、繁殖,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等。
难点: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生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1. 图片或实物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2. PPT课件;
3. 学生活动手册;
4. 小组讨论或实验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老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生物和非生物,并引导学生讨论他们之间的区别。
二、学习生物的特征(15分钟)
1. 通过PPT介绍生物的特征:生长、繁殖、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等;
2. 分组讨论生物具体的特征,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三、实验环节(20分钟)
老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征。
四、总结归纳(5分钟)
老师总结生物的特征,并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家里或校园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并写一份观察报告。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生物的特征展开教学,通过实物展示、PPT介绍和实验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
未来教学中可以添加更多的案例和实验,加深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05b93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0.png)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4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生态系统的概念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环保教育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制作临时装片和规范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了解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生物的特征》教案(合集15篇)
![《生物的特征》教案(合集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3ce80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3.png)
《生物的特征》教案(合集15篇)《生物的特征》教案11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通过观察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学情分析生理方面,这时的学生无论是身体形态还是生理功能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生理的发展必然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所以这时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说教感到厌倦等心理问题;生理的发展同样会对智力产生影响,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由于学生具有以上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充分起到组织和带领的作用,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通过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感知力,记忆力,情感力都有所提高,从而是学习成绩的到提高,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住人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段。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这门课叫生物,到底什么是生物?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大家能不能说出什么是生物?大家可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举出一些事物,并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学生可思考,讨论并交流)[讲授新课]一、观察分析——什么是生物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的基本要求:1、要有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我们观察一段多媒体片段,大家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看谁记得最多,分得准确。
准备好了吗?开始。
多媒体演示学生: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紧张记录。
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生物的特征》参考教案
![《生物的特征》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36898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0.png)
《生物的特征》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能够列举出生物的主要特征;(3)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生物的特征;(2)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生物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2. 教学难点:(1)生物特征的理解和应用;(2)生物与非生物的鉴别。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 观察法: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实例;3. 实验法:进行生物特征的实验;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总结生物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PPT、生物与非生物的实例物品;2. 实验材料: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样本;3. 教学场地:教室、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物的实例;(2)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特征?2. 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1)介绍生物的定义;(2)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繁殖、应激性等。
3. 观察与实验:(1)分组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实例物品;(2)进行生物特征的实验,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应激性等。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总结生物的特征;(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生物特征;(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6. 布置作业:(1)课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生物特征;(2)观察周围的环境,列举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实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b98b9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a.png)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等。
(2)学会观察和分析生物的特征,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生物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的生物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生物特征的本质和相互联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
2. 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3. 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熟悉教学内容。
2. 学生准备:预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相关概念。
3.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生物标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展示生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生物特征的认识。
3. 探究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生物的特征。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生物的特征。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生物特征的本质和相互联系。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收获。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强调重点。
(2)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所学。
6. 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生物的特征。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拓宽知识视野。
7. 板书设计:生物的特征1. 生活需要营养2. 能进行呼吸3. 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 能生长和繁殖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 由细胞构成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8450a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1.png)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掌握生物的营养特征;
3. 理解生物的生殖特征。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基本特征;
2. 生物的营养特征;
3. 生物的生殖特征。
教学难点:
1. 基本特征和进化特征的区别;
2. 生物包括哪些不同种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
2. 生物类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教具:白板、彩色笔、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呈现一些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二、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15分钟)
1. 生物是有机体;
2. 生物是可以进行新陈代谢的;
3. 生物是有生长发育的能力的。
三、探讨生物的营养特征(20分钟)
1. 生物的营养来源:光合作用和异养作用;
2. 植物类生物的营养特征;
3. 动物类生物的营养特征。
四、讨论生物的生殖特征(20分钟)
1. 生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2. 有性繁殖的优势和劣势;
3. 无性繁殖的类型和特点。
五、课堂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学生讨论生物特征与进化关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
六、课后作业(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完成生物特征的笔记。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参与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营养特征和生殖特征,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记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生物的特征》教案
![《生物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450b2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8.png)
《生物的特征》教案《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活动、繁殖、生长以及应激性等方面。
2、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形成对生命的初步认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生命活动:介绍生物体具有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基本生命活动。
2、繁殖:阐述生物体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等方式繁衍后代的过程。
3、生长:讲解生物体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经过代谢转化为自身组织,实现生长的过程。
4、应激性:阐述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包括趋利避害等行为。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活动、繁殖、生长以及应激性等方面。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形成对生命的初步认识。
四、教学方法1、实物展示:利用动植物标本等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的基本特征。
2、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和结构特征。
3、讲解讨论: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步骤1、导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基本特征。
2、新课学习:依次介绍生命活动、繁殖、生长以及应激性等生物特征,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讲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围绕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等进行讨论。
4、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反馈。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繁殖、生长、应激性。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与非生物有着本质区别。
3、生物的特征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生物的特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人类利用生物资源的依据。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和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7篇)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c6031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b.png)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7篇)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一第一章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一、重点难点:1.认识显微镜的部分名称;2.如何在低倍镜下调焦并找到要看的物体;3.细胞各结构的功能;4.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二、知识点1.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光线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3.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4.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5.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一手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玻片的边缘,另一只手拿纱布将玻片放在两层纱布之间,用食指和拇指夹住轻轻擦拭,用力要均匀。
6.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7.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
8.植物体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植物体从小到大是体内细胞增多和增大的结果,而不是水和养料堆积增多使植物体长大的。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一、重点难点:1.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2.植物体、动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3.细胞的分化。
4.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知识点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c70b64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9.png)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生物的特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程的起始章节;只要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生物分类、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内容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的开端,对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建立生物学基本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区别。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自主总结生物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应激性和遗传性。
【教学难点】:理解新陈代谢和应激性的概念及其在生物体中的表现。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对生物的特征没有系统的认识,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的特征及相关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
3.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感受生物的特征。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理解生物的特征。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通过展示动植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提问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生物。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特征》,一起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1)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动物(如猫、狗)、植物(如树木、花朵)、微生物(如细菌、真菌)以及非生物(如石头、机器人、汽车)。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1.2《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1.2《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12a884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9.png)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机器人跳舞”,我们观察了周围环境中的生物,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呢?生物有什么特征。
生物能进行呼吸
吸入氧气,排除二氧化碳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反射和应激性
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长大、产卵、结种子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子代和亲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拓展
辨别生活中的生物:生石花、钟乳石、珊瑚、珊瑚虫、新冠病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板书设计
反思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特征,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又存在差异,这些就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图1-10)。
5、生物是否还有其他的特征?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出汗、呼吸、排尿。说明排遗不是排出废物
课堂小结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除病毒外,生物都有细胞结构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需要阳光,动物要进食
(3)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
(2)从认识生物的特征引发学生对大自然中生物现状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归纳出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都有遗传变异的特性等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
生物的特征初中教案
![生物的特征初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e6475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5.png)
生物的特征初中教案【教学对象】初中生物教学【教学内容】一、什么是生物:- 生物是指那些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遗传物质传递的生物体。
二、生物体的特征:1. 细胞结构:生物体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
2. 生命活动:生物体具有呼吸、营养、运动、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
3. 遗传物质:生物体遗传物质是DNA,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实现生物的繁殖和进化。
4. 反应能力:生物体能够对外界环境刺激做出适应性反应,提高生存机会。
【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 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进化和环境适应能力。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生物的特征。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的特征与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系。
3.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观察生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1. 介绍生物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有哪些特征。
2. 展示生物细胞结构的图片,讲解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特征。
4.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影响。
5. 总结生物的特征,对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复习。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理解。
希望学生可以继续关注生物的研究和发展,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课后作业】1. 化石燃料是生物的哪些特征形成的?2. 通过观察细胞结构的图片,总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
3.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
4. 准备展示生物的特征和特点的PPT,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后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生物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
![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21feb6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7b.png)
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篇1一、教学目标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难点和重点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教学设计1、什么是生物?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或实地考察大自然。
(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2、提出问题:“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生物的特征: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
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f2be92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6.png)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学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新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强。
具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力,但理性认识不强。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还要加强。
学生有一定的小学自然基础,但缺乏正确的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
结合学生和课本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探究法”,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在整堂课中主要以学生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为主,把学生生活中了解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引导学生去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义所在;穿插一些小游戏,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举例说明生物有的共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提升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及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重点:1.举例说明生物有的共同特征。
2.加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学生讨论的组织。
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媒体身边常见事物的图片(山、石、树、昆虫等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上新课前先做一个游戏:教师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如盆栽植物、小动物)和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根据初一新生好奇的特点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质疑启思,讨论问题:讨论的问题是:①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但能解决问题,还能使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
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
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
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
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
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
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
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
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
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研究、讨论、汇报、发言、补充发言等形式来完成。
挖掘学生身边的事情,回顾学生已有的知识。
教师既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参与者。
可以展开思路,大胆去想。
给每个学生参与创造了机会,因为发言的人多,信息广,给每个人的学习也创造了机会。
通过讨论和交流,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