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科学与艺术之关系》阅读练习及答案
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语文版九下册
科学与艺术一、基础题(18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我们必需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
B.这部影片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获得了“最佳故事片”题名。
C.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D.骄傲自满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拌脚石。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B.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大名鼎鼎,各种流派不胜枚举。
C.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新鲜活泼、姹紫嫣红的素材,我们应该能够写出好文章。
D.节日的东大街,张灯结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大染坊》这部电影塑造了民族企业家陈寿亭的英雄事迹。
B.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哈利·波特》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有较大的兴趣。
5.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夸张)B.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使语意连贯、逻辑顺序合理的一句是()(3分)正在开发浪潮中的中国西部的上空,将出现一批卫星,它们像“眼睛”一样俯瞰大地,通过遥感技术,为西部地区等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A.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灾害分布清查。
B.生态环境治理、国土资源调查、灾害分布清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C.国土资源调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灾害分布清查。
D.灾害分布清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国土资源清查。
二、整体感悟(10分)1.“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科学与艺术练习 (新版)语文版
12 科学与艺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阐.述(shàn)婵.娟(chán)鉴.赏(jiàn)B.奠.定(diàn) 潜.意识(qián) 狭.小(xiá)C.辐.射(fú) 依赖.(nài) 共鸣.(mǐnɡ)D.夸.克(kuā) 咏.诵(yǒnɡ) 崇.高(cónɡ)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____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____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A.无论都因此B.无论都并C.尽管但并 D.尽管但因此3.(天津中考)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雨果说:“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元素。
4.(临沂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B.第六届中国(费县)国际赏石旅游文化节开幕之际,来自国内的百余位赏石名家齐聚费县,以石为媒,以石会友,助推费县旅游事业。
C.2016年4月4日。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
D.5月21日,临沂厉家寨樱桃节大山景区登山活动如期举行。
看到初夏临港新城的壮美景色,让游客们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
5.下面各项中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②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吴国盛《科学与艺术》阅读训练及答案
吴国盛《科学与艺术》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在现有的认知中,科学与艺术相去甚远。
科学属于理工科,艺术属于人文学科;科学家往往被想象为一丝不苟、衣着整洁,艺术家则是不修边幅的形象;科学研究是集体协作、分工明确,艺术创作是内心独白;科研成果通常表现为公式、符号,高深莫测,艺术作品则非常亲和,大家都懂。
概括来说,科学和艺术最大的不同是:科学求真,艺术求美。
但是,一些科学家并不认同科学和艺术的分歧。
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都是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科学、艺术之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同。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表示:“让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
”数学家外尔甚至说:“我一辈子就是想把真和美结合在一起,如果实在结合不了,我就选择美。
科学理论的成就在于美学价值,缺陷的地方恰恰就是艺术上不足的地方。
”顶级科学家高调宣传“美高于真”,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其实,science(科学)这个词来自拉丁文scientia(科学),表达的是希腊文episteme(知识)的意思。
而艺术、技术等词统统来自希腊文techne(艺术)一词。
古希腊人认为,艺术、技术是比科学“低等”的存在。
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自然高于人工,越是没用的东西越高级,越是自由的事物越是无功利。
科学研究自然的奥秘,崇尚科学就是遵循自然;而艺术、技术的产生,本质上都是造出了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是违背自然的。
科学重要而艺术不重要,是因为艺术有实用价值,有功利目的,在“自然”的层面比较低级。
科学和艺术的分化并不是古以有之,启蒙运动的时期,科学、艺术才正式成为两个门类,至今不过二三百年。
近代以来,科学处于下行的过程,从高高在上的地位慢慢跌落到工匠层面,由纯粹科学变成技术科、技艺科,由求真的科学变成求力的科学。
与此同时艺术不断上升,从低级的实用之学慢慢演变为具有纯粹审美性质的自由之艺,这个时候它才获得高雅的境界,具有陶冶心灵的力量。
关于科学和艺术原文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关于科学和艺术原文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2分)澄明的夜空给予人们宇宙的宁静感是一个错觉,宇宙本身就是从混乱中诞生,也可能最终走向一个混乱的结局。
虽然这个理论从根本上背离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关于宇宙是最完美的艺术作品的概念,要接受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毕竟是客观存在。
20世纪物理学大师劳厄说过一番话,对于如何看待物理学中美的观念的发展和变迁是很有见地的。
他说:“物理学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观察量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如果把劳厄话中物理学这个词儿改成艺术,把观察量这个词儿改成艺术对象,于是他的话变成:“艺术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艺术对象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这番话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美的观念不是同样很有见地的吗?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不一定。
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
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
如果它们确是被挖掘到的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
美不能先验地规定,就像毕达哥拉斯和开普勒那样。
大师也会犯错误的,有时还是大错误。
20世纪的一位数学大师外尔说:“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不得不在两者中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正是他关于美的先验的标准使他相信左和右在宇宙里是对称的,从而放弃了他发现的一个重要理论——中微子的两分量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左和右是完全不对称的。
然而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证明,这个被发现者放弃的理论其实是正确的。
外尔的观点在科学界是很典型的,他的朋友爱因斯坦也是。
选自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阅读题答案
选自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人可以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人惯于对外界的影响〔包括别人的思想〕起剧烈的反应。
一类人那么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切事物。
前一类人甚至在孩提时期就对别人教给自己的一切提出疑问,并往往叛逆传统和习俗。
他们富有新奇心,要自己去探究事物。
第二类人更简单适应生活,而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更能积累正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
后一类人的头脑充斥了公认的观点和固定的看法,而反应型的人那么具有较少的固定观念,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可变。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根据这两个极端来划分,从而隶属于某一种,但显着,接近被动型的人是不适于从事讨论工作的。
怎样选择有前途的人来从事科学讨论工作,或是判断自己是否相宜,这是个难题。
列出一连串所需的品行条件对解决问题并无多大援助,由于目前还没有一种客观的手段来衡量所列出的特点。
然而,心理学家有一天或许会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可以设计一种试验,来测验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
这可以衡量人们新奇心和观测力的大小,即他发觉四周环境中事物的胜利率,由于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的发觉过程。
还可以设计一些试验,来检验人们概括的技能以及能否提出与已知资料相适应的假说的技能。
或许对科学的喜爱可这样来考察:看他们在获知科学上的新发觉时是兴奋还是相反,据此进行判断。
一般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同学讨论技能的强弱,由于考试往往有利于积累知识的人,而不利于思想家。
超卓的考生并不肯定擅长于讨论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闻名的科学家那么往往在考试上表现得不好。
埃里希完全是靠着考官们的好心而通过医学毕业考试的,由于考官们很有见识,承认他有非常的才能。
而爱因斯坦那么在工艺学校入学考试中不及格。
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同学,擅长思索、勇于批判的同学在积累知识方面很有可能处在不利的地位。
我留意到,在英国很多生物学或非生物科学方面的讨论人员都是博物学家或者在青年时期曾是博物学爱好者。
【中考真题】河南省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中考真题】河南省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23分)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共8处11项,其中有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少林寺、久①(符负)盛名的学府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等。
这些历史建筑宛如镶嵌在②(崇祟)山峻岭间的颗颗明珠,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数千年来,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何为“天地之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成员梳理了河南“米”字形高铁网的构建过程,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
4.小组成员写了一段与河南小麦育种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
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
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促进了优质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为河南小麦的丰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①每一个优质麦种都凝聚着育种人的智慧②多个“第一”的背后,优质麦种是关键③创新集成了多套小麦育种技术体系④河南小麦育种人综合利用远缘杂交、分子标记等技术5.小组成员想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焦裕禄同志的故事,需要给下面文字材料配一幅图。
A、B两幅备选图,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小组成员围绕活动主题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科技时代的艺术与教育》阅读答案
《科技时代的艺术与教育》阅读答案科学思维擅长把繁复的世界概念化、明确化、单纯化。
科学家能够从纷繁多变的客观现象中去查找规律,发觉本质,归纳概念,变混沌为清楚,变偶然为必定。
艺术思维那么擅长把现实世界形象化、模糊化、丰富化,艺术家喜爱用感性的方式捕获现实的生动瞬间和性格差异,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精彩多样,追求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感受,变点滴为大海,变平淡为奇妙。
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认识世界的关系就好比数码相机成像过程,科学思维如同把丰富多彩的景色编码成简约的数字符号,记录在相机储存卡里面,看上去特别的简约枯燥,但它记载着纷繁生动的客观对象;而艺术思维如同把内存卡里的数码符号转化为图片的形象化过程,它会让无生命的数字转化成有生命活力的充斥美感的图像。
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科学元素如影随形。
一是科学领域的许多讨论方向,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主题。
在科技时代,当代艺术家的视野有了很大的拓展,不论是航空航天、宇宙神秘,还是基因细胞、微观世界;无论是机械动能,还是光学电子,这些都成了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主题。
二是科技领域的讨论成果已成为当今艺术关注的焦点。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许多科技的发现和讨论成果,时时都会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它的身影,无论是飞机、汽车还是家用电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都成为艺术家的爱好点和关注点,成为他们艺术构思、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三是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成为艺术试验探究的动因和引领。
艺术像科学一样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究。
当代的影像、装置、观念等多种艺术的试验与探究,无不是基于当代科技的革命,如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由此可见,科学主题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
科技时代的艺术在表现方式与方法上有三大特征。
一是将科技成果和最新技术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和载体,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和作品形态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
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高科技的手段已成为艺术家语言表现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 鄂教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鄂教版[含答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鄂教版[含答案]第8课科学与艺术的同步实践【同步评价】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单词加标点符号。
婵娟()结晶()奠定()2、填空:(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赢家。
⑵ 本文的论点是正确的。
⑶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
(4)苏轼《祝福》中的句子:,。
3.请你简要地告诉我们,科学和艺术在哪些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4.论证的三个要素是什么?5、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6、(2021年梧州试题)结合语境,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a.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形容色彩绚丽)b.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c.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当船工)d.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实行阳光招生。
(指公开、公平、公正的夏季招生)二、同步解读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性,他们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如诗歌、绘画、音乐等,使用创新的方法来激发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情感。
例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向月亮要酒时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同样,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或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无论是原著还是译本,也会在数百年前的英国读者和观众中产生类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对自然现象进行了新的、准确的抽象。
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法则。
法律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虽然来自用心爱心专心-1-然而,现象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是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为的,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与艺术家的创作是一样的。
实用类文本艺术与科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
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
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
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
"“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
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
"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
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
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
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
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
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
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
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
什么是生命的意文,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
'‘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
“与科学相比,艺术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条路。
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练习题答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练习题答案1. 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2、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3、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4、支撑爱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样的启发5、从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6、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7、谈谈你对下面四句话的理解..1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2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9.爱因斯坦的认识和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10、.本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参考答案1、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作了铺垫..2、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因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科学家..意思对即可3、①从认识上说二者都是没有终点的世界;都需要不断追求;②从创造上说二者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的..意思对即可4、三大支柱是:科学、艺术、哲学.. 一个人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5、提示:一是文中读到了什么;作者向告诉我们什么;二是给你什么启示;要联系自己和社会..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正在滑坡;时代需要科学;同样需要人文;需要二者的统一..可以这么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学者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高度统一..这篇课文的主旨显然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6、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热爱程度..他在研究物理学时每天都拉小提琴..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曾与普朗克合奏.. 他还推崇文学;文学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7、1 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告诉我们;不论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美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残缺的..2这句话突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理性的追求与感情的渴望都是必需的;那么科学与艺术正好从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满足的途径..9.启发人们;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没有定向的中学生来说;既要学好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也要学好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绝不应存有偏科现象..10、.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想北平1、“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既是“ 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老舍的孝母之心在文坛中也是传为佳话的;他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欲落泪..母亲牵动他的心神;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作者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他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2、老舍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情感明确: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①“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明确: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当然这说不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所以;他决定写“我的北平”..②作者笔下“我的北平”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第二段;“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段③反复说“说不出”却说了很多;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明确:想说而说不出的爱..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明确:“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老舍用对母亲的爱老舍的孝母之心在文坛中也是传为佳话的来形容对北平的爱..他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不放心母亲的健康而欲落泪..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作者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出了他对北平那不同寻常又那么深刻的“说也说不出”的爱..3、他笔下的北平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合理、人为之中显出自然;贴近自然..4、作者是怎样写北平的特点的①对比手法..作者将北平和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进行比较;突出北平的好处..第四、五段作者将北平和巴黎进行比较;巴黎太热闹;而北平动中有静;巴黎的布置比起北平来还差点;突出北平宁静、布置匀调的特点..第六段将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进行对比;表明作者对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第七段: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③细节描写如:“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4.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讨论想北平是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呢他又不愿只“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知识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我的北平”;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把对北平的爱上升为对母亲的爱的地步;并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他和北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的关系..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北京是大都市;却保持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快乐而安适;还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使人更接近自然;因此北京虽是有钱人的天堂;但“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照样可以在北平享受清福..1、像北平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过渡到人;通过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小中见大”..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他只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一些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的热烈情怀..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是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可归结到他的“平民意识”上..2、第四段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表现了北平生活环境的宁静快乐舒适..3、如何理解“虽然;那里也有空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明确: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那份宁静快乐;实现无欲无求..4、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但作者为什么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它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明确: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是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来看待北平的;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这实际上是他的“平民意识”5、文章最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段话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直接抒发对北平的想念之情..本文写于1936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当时不在北平..但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忧心如焚;对家乡的思念比平时更为强烈;结尾一句;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①作者爱北平;想北平;但“想”北平“想”到“要落泪”;这是因“爱”而生的什么情感乡愁..②触发“乡愁”的原因有很多;飘零在外的游子失意时会有;得意时也会有..“乡愁”的内涵很丰富;老舍的“乡愁”有没有特别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品味其具体内涵..明确:文中相关“落泪”的语句: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老舍的“乡愁”不是由于自我的失意或得意;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北平的关心和爱护;是典型的“舍予”之“爱”;是真爱;是大爱..6、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①用词口语化..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口语化的词通俗易懂;显示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②比喻等手法的运用;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令人回味无穷..③善用对比1.对本文第1—3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要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2.第2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3.第4—7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析第4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语在文中的含义..5.第4段“摇篮”写出了北平什么特点第5段“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6.从第⑥⑦段中;找出与下面句中“感到寂苦”对比着写的一个句子..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7.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8.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说“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指的是什么意思9.本文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假如住在巴黎会感到“寂苦”;而后面又说巴黎“太热闹”10.从文章第七段来看;北平的好处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参考答案2.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3.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4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4.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意思对即可写出两点即可5.. 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写出了北平的安适、温暖.. 1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2处处设备的完全;又处处有空 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6.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7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8.指作者对北平的爱是要说而说不出来的..9.作者要是住在巴黎会因为思乡而感到寂寞孤苦..“太热闹”指的是巴黎不象北平那样动中有静;有很多地方使人疲乏;需要酒精和咖啡的刺激..10.书多;古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的一、“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二、“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2、文中作者忆写了哪三件与蔡元培先生交往的故事1、初见蔡先生;感受其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2、请先生开证明;亲见其从容不迫的书生本色和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3、在美聆听先生演讲;再次领受其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3、作者在写第三件事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蔡先生什么特点运用了侧面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蔡先生慈祥诚恳、幽默风趣的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4、第六段中;“蔡先生一进会场….好像是听到一声口令”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来表现北大学子对蔡先生发自内心的崇敬.. 细节5、作者写这三件事惜墨如金;是否有不够具体生动之嫌从这三件事中如何理解“春风化雨”1、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回忆本身;而在表现蔡先生的人格风范;故不需要详细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也不需要仔细交代前因后果;只需要勾勒出蔡先生的精神风貌即可..2、这三件事皆为平凡琐事;文章也无前因后果的交代和渲染烘托的描写;但是多年之后先生的态度、言辞、教诲憬然在目;足见先生之人格对作者的感化;这就是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是平凡中的伟大..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的首先阐述了“兼容并包”的内涵;即不问政治派别和意见;不问年龄和资历;唯才是举;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其次论述了“兼容并包”教育思想的影响:1、将北大由“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2、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7、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是怎样的关系两者不是并列的;更不是割裂的;是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的..春风化雨是兼容并包的基础;兼容并包是春风化雨的体现;二两者的实质是统一的;那就是真诚..因为只有真诚的人;才有春风化雨的力量;有了春风化雨的力量;才有兼容并包的理想和实践..8、如何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是指文章的高度;“道中庸”是指为人处世的态度..即具有极高明的理想和境界;却又选择中庸的处世之道和行为..9、根据文章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蔡元培是一个怎样的人蔡元培先生是具有春风化雨人格魅力和兼容并包教育思想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10、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作者心中蔡元培先生的地位: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在本文至少包括三层含义;请回答有哪三层含义1、蔡元培是我所认识的敬爱的师长.. 2、蔡元培先生是北大卓越的领导者..3、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12、你认为;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独特之处1、以小见大2、叙议结合3、结构井然;前后呼应;开合有度..。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 语文版
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一、基础题(18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我们必需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
B.这部影片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获得了“最佳故事片”题名。
C.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D.骄傲自满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拌脚石。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B.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大名鼎鼎,各种流派不胜枚举。
C.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新鲜活泼、姹紫嫣红的素材,我们应该能够写出好文章。
D.节日的东大街,张灯结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大染坊》这部电影塑造了民族企业家陈寿亭的英雄事迹。
B.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哈利·波特》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有较大的兴趣。
5.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夸张)B.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使语意连贯、逻辑顺序合理的一句是()(3分)正在开发浪潮中的中国西部的上空,将出现一批卫星,它们像“眼睛”一样俯瞰大地,通过遥感技术,为西部地区等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A.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灾害分布清查。
B.生态环境治理、国土资源调查、灾害分布清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C.国土资源调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灾害分布清查。
D.灾害分布清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国土资源清查。
二、整体感悟(10分)1.“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谈谈科学与文艺》阅读试题与答案
《谈谈科学与文艺》阅读试题与答案《谈谈科学与文艺》阅读试题与答案谈谈科学与文艺有位哲学家说过:晶体由于格式有余而缺乏韵味,烟雾因其过于混地而趣情。
科学,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艺术这种文化的混饨。
但是,20世纪大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与艺术愈来愈统一起来,正像晶体与混饨在凝聚态物理学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样。
不管他们自己意识到没有,文学艺术家们实际上在做着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实施着一种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
他们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事物同构起来,从而通过信息反馈的方法,驱使现实生活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移动。
这种行为模式,同物理学家用橡皮膜上小球的运动模拟电磁场中电子的轨迹,同军事家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模拟战争的场面,同化学家用温度、压力的变化迫使化学反应向着同构方向移动,同工程师用仿生学的技术建造现代化的大楼等等,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文艺活动和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大自然(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有机过程。
不同的是,文艺现象偏重于感性,科学现象侧重于理性;文艺现象偏重于表现,科学现象倒重于内涵;文艺现象偏重于形象,科学现象侧重于抽象;文艺现象善于用生活原形说话,科学现象善于用生活逻缉论证;文艺现象常常把平凡的事件表现得生动、活泼、多变,而科学现象则往往把复杂的故事描述得单调、冰冷、静寂。
一句话,文艺现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学现象,科学现象是模式化的艺术现象。
报告文学与特写最讲究真实性,因而也最无模式可言,但是,只要进入小说领域,生活便加入作家的思想,开始了文艺的模式化进程。
如果说通俗小说仅仅包含了普通生活的逻辑的话,那么,哲理小说则以时代精神,把生活凝固在理想的模式中去。
有人说:'叫。
说是哲学对文艺的渗透,诗歌是数学对文艺的渗透。
这话是有道理的。
最自由的诗歌,也要讲究音韵。
最格律的诗词,几乎可以用布尔代数写出通项公式来。
随着电子计算机对文艺的入侵,人们简直可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判断一个小说家的特征文风,就像侦探家用指纹来判断犯人的罪行一样。
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科学与艺术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
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②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
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pián zhī,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叫胼胝体)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
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伟大的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③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
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④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
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大融合。
⑤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取得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列举物理学家牛顿和画家梵高的事例,主要说明科学与艺术的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必定会带来困窘,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关于科学和艺术原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科学和艺术原文阅读题及答案关于科学和艺术原文阅读题及答案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2分)澄明的夜空给予人们宇宙的宁静感是一个错觉,宇宙本身就是从混乱中诞生,也可能最终走向一个混乱的结局。
虽然这个理论从根本上背离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关于宇宙是最完美的艺术作品的概念,要接受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毕竟是客观存在。
20世纪物理学大师劳厄说过一番话,对于如何看待物理学中美的观念的发展和变迁是很有见地的。
他说:“物理学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观察量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如果把劳厄话中物理学这个词儿改成艺术,把观察量这个词儿改成艺术对象,于是他的话变成:“艺术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艺术对象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这番话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美的观念不是同样很有见地的吗?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不一定。
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
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
如果它们确是被挖掘到的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
美不能先验地规定,就像毕达哥拉斯和开普勒那样。
大师也会犯错误的,有时还是大错误。
20世纪的一位数学大师外尔说:“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不得不在两者中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正是他关于美的先验的标准使他相信左和右在宇宙里是对称的,从而放弃了他发现的一个重要理论——中微子的两分量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左和右是完全不对称的。
然而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证明,这个被发现者放弃的'理论其实是正确的。
外尔的观点在科学界是很典型的,他的朋友爱因斯坦也是一样,爱因斯坦认为,美是探求理论物理学中重要结果的一个指导原则。
不过,在平衡美学的追求与科学的探索时,我想,当年第谷对开普勒的忠告是非常值得记取的。
《科学研究的艺术》阅读题及答案
《科学研究的艺术》阅读题及答案《科学研究的艺术》阅读题及答案人可以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人惯于对外界的影响(包括别人的思想)起强烈的反应。
一类人则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切事物。
前一类人甚至在孩提时期就对别人教给自己的一切提出疑问,并往往叛逆传统和习俗。
他们富有好奇心,要自己去探索事物。
第二类人更容易适应生活,而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能积累正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
后一类人的头脑充满了公认的观点和固定的看法,而反应型的人则具有较少的固定观念,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可变。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按照这两个极端来划分,从而隶属于某一种,但显然,接近被动型的人是不适于从事研究工作的。
怎样选择有前途的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是判断自己是否适宜,这是个难题。
列出一连串所需的品格条件对解决问题并无多大帮助,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客观的手段来衡量所列出的特点。
然而,心理学家有一天也许会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可以设计一种实验,来测验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
这可以衡量人们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大小,即他发现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成功率,因为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过程。
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来检验人们概括的能力以及能否提出与已知资料相适应的假说的能力。
也许对科学的热爱可这样来考察:看他们在获知科学上的`新发现时是高兴还是相反,据此进行判断。
普通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学生研究能力的强弱,因为考试往往有利于积累知识的人,而不利于思想家。
出色的考生并不一定擅长于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则往往在考试上表现得不好。
埃里希完全是靠着考官们的好心而通过医学毕业考试的,因为考官们很有见识,承认他有特殊的才能。
而爱因斯坦则在工艺学校入学考试中不及格。
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在积累知识方面很有可能处在不利的地位。
我注意到,在英国许多生物学或非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都是博物学家或者在青年时期曾是博物学爱好者。
年轻人爱好博物学的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可贵的迹象,说明他有研究的才能。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阅读题含答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阅读题含答案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阅读题含答案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译文/容士毅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没有触及、发掘。
这不论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
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最意味深长的动人的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
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学科的两大支柱。
在科学上面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和声。
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
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
在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
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这是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
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他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
”而大艺术家有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
(完整版)科学与艺术练习题
(完整版)科学与艺术练习题.txt问题一请列举三个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似之处。
- 创造力:科学和艺术都需要创造力,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表达观点。
- 观察和实验:科学和艺术都需要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现象和实践探索,以进一步理解和表达所涉及的概念。
- 形式表达:科学和艺术都使用语言、符号和形式来表达想法和概念,以便与他人交流和理解。
问题二请解释艺术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艺术在科学研究中有以下作用:- 视觉化思维:艺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形式,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这些概念。
- 创造启发:艺术作品的创造力和独特性可以启发科学家寻找新的研究问题和解决方案,激发创新思维。
- 跨学科合作:艺术和科学的合作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以实现跨学科的研究和发现。
问题三请举一个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实际例子。
一个实际例子是科学与艺术在生物美学领域的结合。
生物美学探索生物系统和自然之美,结合了科学的研究和艺术的表达。
通过艺术的手法,科学家可以将生物学原理转化为艺术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传达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认识和体验。
例如,科学家可以使用微观摄影技术将细胞和微生物的复杂结构展现出来,通过艺术的表达形式唤起人们的惊叹和对自然界的热爱。
这种结合将科学和艺术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奇妙之处,还加深了人们对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解和兴趣。
问题四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如何促进创新和发展?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促进创新和发展的方式包括:- 跨界合作:科学家和艺术家可以共同合作,将不同领域的思维和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对问题的多角度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 创造力的互补:科学和艺术都需要创造力,相辅相成。
科学的理性和逻辑思维结合艺术的想象力和表达方式,有助于创造出独特的创新成果。
- 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可以激发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推动人们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视野。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为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思维和方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繁荣。
科学与艺术 同步练习 语文版 九下册
科学与艺术一、基础题(18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我们必需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
B.这部影片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获得了“最佳故事片”题名。
C.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D.骄傲自满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拌脚石。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B.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大名鼎鼎,各种流派不胜枚举。
C.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新鲜活泼、姹紫嫣红的素材,我们应该能够写出好文章。
D.节日的东大街,张灯结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大染坊》这部电影塑造了民族企业家陈寿亭的英雄事迹。
B.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哈利·波特》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有较大的兴趣。
5.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夸张)B.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使语意连贯、逻辑顺序合理的一句是()(3分)正在开发浪潮中的中国西部的上空,将出现一批卫星,它们像“眼睛”一样俯瞰大地,通过遥感技术,为西部地区等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A.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灾害分布清查。
B.生态环境治理、国土资源调查、灾害分布清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C.国土资源调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灾害分布清查。
D.灾害分布清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国土资源清查。
二、整体感悟(10分)1.“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智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在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联系方式,考察二者在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二者的关系很有意义。
古代文明中,艺术与萌芽时期的科学的结合是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来完成的,有关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后来的古希腊的史料几乎都是神话与宗教。
据记载,古埃及的医学史涉及一个有关“贺鲁斯之眼”的神话,这个神话使埃及人将“贺鲁斯之眼”崇敬为守护与康复的象征,以至于“R”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生的处方笺上。
金字塔的修建可以看成是神话幻想和科学的完美结合,这些埃及王朝的法老们幻想能够使之再生的陵墓以最简单的几何形状获得最抽象的艺术效果。
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也与神话直接相关,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认为大地是被某种有力的能够负重的动物驮在背上的,并以这些动物因为过于劳累导致腿脚抖动来解释地震的成因。
古代科学与艺术神话的这种从内容到形式近乎自然的融合,既与当时的科学发展状态有关,也与神话的性质和形成背景有关。
文艺复兴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绘画和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将绘画艺术和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人物之一是意大利的达·芬奇。
他创作了一系列详细记录人体结构及功能的笔记和素描,具有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近代以来,将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
英国优秀的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童年时期恰好是牛顿确立经典力学并在数学和天文学、光学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黄金时代,他在诗中这样赞美牛顿:大自然及其规律,隐匿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一切变得光明。
不仅是诗人,思想家
们还用其他的文学形式来赞美科学,比如托马斯·莫尔以水手对话的形式写成幻想小说《乌托邦》,书中的“乌托邦人”竟然掌握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加以运用。
空想主义者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也描述了公有社会里所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术。
当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
从20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和当代艺术又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结合方式呈现给世界,二者交融的侧重点不仅在于内容或者形式,更在于成果的相互利用,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的广泛渗透。
首先,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多种科技手段的参与和支持。
各类艺术形式无不充分利用科学,尤其是当代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们正是巧妙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
当然,科学和技术不仅是手段,很多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就显示出极强的艺术性。
比如数学家们用透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奇幻迷离,这种全新的艺术格调带给人们以对称与和谐的美感。
其次,科学自身的发展与普及也需要艺术家的帮助,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在很多国家的城市里都有艺术家们参与科学普及和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二者相互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成为人类灿烂文化的两翼。
当科学与艺术寻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必将散发出无尽的光彩。
(摘编自《讨论科学与艺术之关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医学史上的“贺鲁斯之眼”、法老的陵墓、把大地驮在背上的动物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代科学与神话近乎自然的融合。
B.文艺复兴后先进的科学技术兴起,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小说《乌托邦》《太阳城》和蒲柏的诗歌都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价值。
C.为了充分地利用现当代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巧妙地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
D数学家用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显示出全新的艺术格调,这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了从古至今社会生活中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许多具体实例,论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B.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艺术广泛渗透,这是文章论述当代艺术与科学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前提。
C.文章中三个历史阶段的科学与艺术相互关系的论证重点,始终与二者结合交融的内容或形式有关。
D.文章按照远古时代、近代和当代的顺序论述了各个历史阶段中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对人类历史阶段性的考察,我们发现,科学对艺术的影响是不断加强、不断深化的过程。
B.如果没有现当代多种科学技术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就很难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
C.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它们的结合是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必然。
D.如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能够寻找到一条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径。
答案:
1.A【解析】B项,根据文意,只有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具备艺术与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C项,前后分句逻辑关系错误。
D项,“这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于文不符,不是“科技手段”,而是“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
2.B【解析】科技与艺术广泛渗透,不是“前提”;科技向社会广泛渗透才是“前提
3.D【解析】条件与结论不匹配。
寻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径,必须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