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参考答案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到,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理论基础。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意义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各具特点。二者的辩证关系是:一是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二是二者相互区别,普遍性是共性、一般,特殊性是个性、个别,共性指包含个别事物共同本性的东西,并不包含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8、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1). 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9、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0、否定之否定规律及现实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为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是事物得发展和完善。
同时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发展还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
掌握该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能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道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轮上的错误:缺乏实践的观点,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
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是不科学的。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人物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的同对象相接处,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表现。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等意识形式,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4、认识的过程(2次飞跃及条件);理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两次飞跃表现为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调起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 2
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具体性)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6、客观真理与主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可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可观的。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成的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7、真理与谬误
①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己的过程。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论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现实意义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是把中国认识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的桥梁;
(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有重要意义。
a.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突破旧的思想观念,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做到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C.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从片面的生产力标准、经济标准中醒悟过来,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的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