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阶段( 文革结束) 第六阶段(1966.6 ~文革结束) 文革背景期” “文革背景期”曲折发展
• 1966 年5 月至 1976 年10 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 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 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 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 学校停止了招生,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并没有完全停 止,1971 年4 月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 进行教育革命,把年轻一代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 人。但此次会议更多的是强调“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 方针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进一步确立毛泽东的无产阶 级教育路线,反对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此后,思想政治 教育课基本上被一些人利用作为他们篡党夺权服务的工具, 以致名存实亡。
社会主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考察(1949—1978)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吴英俊

社会主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考察
• 1949——1978 • 1978——今 1978——

社会主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 考察(1949—1978)
• 第一阶段(1949 .10 ~1952 底)国民经济恢复背景期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1953 初~1956 底)社会主义改造背景期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1957 初~1960 底)“左”倾运动冲击背景 第三阶段( 期 • 第四阶段( 1961 初~1963 底)调整背景期 第四阶段( • 第五阶段(1964 ~1966 . 5 )“反修防修”背景期 第五阶段( 反修防修” • 第六阶段(1966.6 ~文革结束)“文革背景期” 第六阶段( 文革结束) 文革背景期”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1949 .10 ~1952 底) 国民经济恢复背景期
• 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和长期形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 经验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新民主主 义思想教育,主要锋芒指向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 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中学中的重要地位。此 时,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 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 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思 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学校内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 会、少年儿童队组织,形成了以普遍开设政治课为主体, 密切结合各项政治运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1957 初~1960 底) “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思政教育
这一时期,曾一度强调加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 育,恢复政治课,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 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紧接着进行的“大跃进”和 “教育革命”、“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 “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由于 “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切围绕着运动转。在政治课 教学上,以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替了原来 设置的政治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小资料
• 196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 教育部临时党组发布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 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当时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 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是配合学 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 阶级争夺青年一代。围绕新的任务,教育部对课 程进行了新的调整,并提出了编写新教材的原则 和要求。

第五阶段(1964 ~1966.5) “反修防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 育 • 1964 年春节,以毛泽东就教育问题发表的“春节谈话”
为始,发表了一系列对教育问题的指示,其中很多内容对 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讲话内容也包含一 些“左”的因素。随着中苏分裂,美国采取反共的“和平 演变”战略,毛泽东日益重视“反修防修”,并展开了一 系列“反修防修”的运动,一时间,“反修防修”席卷教 育领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在 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的问题,同时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的影 响下,使本已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日益加强的阶级和阶 级斗争意识更加强化。1964 年 7、8 月间,全国高、中等 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阶级斗争教育成为政治 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以“阶级斗 争为纲”的迷误之中。 • 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 学解放军、学大庆运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继续加强和 校外教育、家庭教育。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1961 初~1963 底) 调整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贯彻“八字方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为标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扭转前一 时期“左”的倾向,政治课也开始进行调整,并继续通过 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时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中,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切实贯 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又不放松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 政治教育、榜样教育、劳动实践,又加强了以学生守则为 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既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校内各教育 阵地的作用,又开始重视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 但是 1962 年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强调阶级斗争为 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左”的影响,开始加强 贯彻阶级教育,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波折。可以说, 这一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伴随着正确的内容又交 织着“左”的偏向。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53 初~1956 底)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
• 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 划,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宪法》,着 手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与此相适应,中学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了社会 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通过各科 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 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使政治课的地位日 益弱化。此时,加强了时事政策教育,在实践中开辟了学 生守则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途径, 逐步形成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由班主任、团、队、学生会 等各方面配合的经常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参考资料
• 王 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考 察》 • 江芳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的历 史考察》 • 易春秋:《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博士论文) • 王大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历史演 变及思考》(硕士论文)

谢 谢!



资料补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历次调整
• 1950 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指示,在大学开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民主主义论》 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该课程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为教材(1953年该课程被改称为《中国革命史》。1961年改为《中共 党史》)。此时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两本:《马恩列斯语录》 (中宣部编)和《苏联政治经济学习》教材。由于苏联色彩浓厚,毛泽 东提出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编写我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一 年后,该教材出版。 • 1 9 5 7 年,“大鸣大放”开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除《社会主 义教育》外全部停止。课程以毛泽东著作为指导,根据《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12 个小题目逐章展开学习。到 1966 年,高等 学校停止招生,所有课程都被停开。 • 1 9 7 1 年,高校复课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以讲解包括《共产 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在内的 4 本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为主, 教学成了政治运动的附属物,直 到 “ 文 革 ” 结 束 。





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思考
• 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评价及几点思考。可 以说,建国十七年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过挫折和 失误,但总的来说,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要的,经验 是可贵的。成绩:完成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转变; 确立了政治课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建立了一套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彻了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的原则;注意加强课外教育和校外教育的作用;加强学 生日常生活规范的教育;注重榜样教育;加强劳动教育。 失误:“阶级斗争为纲”;“围绕政治运动转”;“以红 代专”。 • 思考:只有摆正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的位置,才能发挥它 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 的作用;必须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正确处理理 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形势任务的关系;正确处 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必须处理好继承、借 鉴与创新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 会教育的合力作用。

迎接春天
• 1978 年4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 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 《意见》),对建国以来28 年全国高等学校 马列主义理论课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 对“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高 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破坏进行了批判, 重新明确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目的和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