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

合集下载

“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问题研究述评

“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问题研究述评

150“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问题研究述评文/魏蒨 师吉金 陈立新(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摘要:正确处理“四史”教育问题,是推进和贯彻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工作的关键。

这一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重视,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研究了当前“四史”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各类问题;研究了针对“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问题该从哪方面着手解决,着重体现以“四史”为主线贯通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全过程;研究了“四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的重要意义。

这些结果表明,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范围和深度都很广阔,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关键词:“四史”教育 关系 融合 意义 优点与不足 措施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核心内容是落实好“四史”教育。

“四史”具有丰富的理论资源、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勇于担当使命的“最佳教材”。

学术界从多个视角探讨“四史”在高校教育中的渗透问题,针对“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问题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在关系研究对“四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主要体现在对“四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在统一探索。

学术界针对这一关系进行了重点研究。

“四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洽融成为不少研究者们探究的着力点,许多研究者有不同的见解和论述。

有研究者从关系维度认为:厘清“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之间的关系,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载体推动“四史”教育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相贯通、教学要求相契合。

[1]此外,不少研究者也针对“四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之间的潜在联系进行了探究:党从建立之初,就重视“社会发展史”教育,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论知识点

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论知识点
一、结构分析二、设计意图三、操作建议四、评价建议
五、教学资源链接
使用新教材的教学步骤设计(参考)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标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教材?思想政治(新)教材有哪些特点?
【提醒:区分“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特点。”】
3、介绍思想政治必修模块的内容框架。
4、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如何使用思想政治教材?
2、政治课改革的进程
1)标志思想政治课进入改革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2)第一阶段:改革实验:1985-1992
第二阶段:调整完善:1992-1994
第三阶段:总结发展:1994-1999
第四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改革(1999至今)P4第四阶段概况?)
4、政治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第二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及其把握
(1)含义:P33
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们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2)以知识、情感、行为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
(3)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三维目标”)
2、课程标准确定的政治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政治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P16表格
(二)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
1.课程目标定位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P16理论探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回顾

205区域治理WISDOM EXCHANGE作者简介:贾 茹,生于1997年,中央财经大学硕士一年级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回顾中央财经大学 贾茹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改革中持续创新。

主要经历了初始构建时期、曲折发展时期、改革探索时期、深化创新时期等几个重点阶段。

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进程,是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改进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9-0205-0002目前,国内高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基础课程之列,又名高校思政课。

其不仅关乎当代青年的思想水平,还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土壤,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途径,更是高校贯彻落实教书育人的主要课堂。

自建国以来,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质的突破。

在过去的七十年里,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优化高校思政课,其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初始构建时期、曲折发展时期、改革探索时期、深化创新时期。

一、初始构建时期(1949—1956)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国民经济及其他事业的恢复发展也变得实际可行。

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高校也开始了思政课的探索,此时正值新民主主义发展至社会主义的重要阶段,必须在坚持两大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开展高校思政课,一是消灭旧社会的落后思想,二是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由此可知,除了革命性以外,这一时期开展思政课的主要特性还包括历史继承性。

1949年末,教育部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全国课程教材与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950年,我国针对高等学校开展课程改革工作,并逐步落实《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其中同样提到要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政治课程,具体为“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章
1.重教的行为 2.教育形 式刻板 3.压制对情感的意 识和表达 1.重学的行为 2.教育形式灵活 3.体现对情感的意识和表达
(四)重教育方法,倡导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 (五)重主智主义,强调博雅教育。 (六)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
博雅教育
何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译自由教育、普通教育、文雅教 育)?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有人说:“‘博雅教育’这个词,就 其最直接的语境来看,如今已成了一种带有不同意思的口号式的东西 了。它通常表示这个词的创造者所赞许的一种教育的形式。” 彼得森 将博雅教育界定为“以尽可能多的主要的思维方式来培养理智。”他 列出的这类思维方式有逻辑的、经验的,道德的和审美的。这里所说 的“思方面来理解:
第三节 东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差异比较
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 洋文明主动是也。┅┅ 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 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 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 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 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 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 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 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人之哲学 为求凉哲学,西人之哲学为求温哲学,求凉者必静,求温者必 动。”(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言治季刊》 1918年7月。)
类 别
思想政治 教育价值 取向

1.调和社会和自我 2.重知识的应用价值 3.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世俗性
西
1.重个性自由和主体意识 2.重知识的内在价值 3.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教性
教育者与 受教育者 关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5、强调引导青年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
(三)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列宁反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才 能使人们懂得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斯大林进一步认为,在社会主义时期,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 教育尤为重要。 3、列宁在创建布尔什维克党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这一 概念,并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做了大量的政治教育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 ;斯大林在联共“十七大”总结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 ”的概念,并明确规定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六项具体任务,等等。这些概 念、理论的提出,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对苏联、东欧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借鉴 (一)对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借鉴
1、强调对青年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系统制定共产主义教育计划; 3、利用群众团体,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对东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借鉴
1、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东欧各国普遍重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东欧各国普遍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在对人民群众进行法 制教育; 4、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是东欧各国对青年一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 突出的特点。
2、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
西方就开始提倡人的价值和尊严,注意人的需要和利益,强调人的地 位和作用。这种人道主义的原则成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 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在昆体良、卢梭、裴斯塔洛齐等人的德育思想中,认为从小培养和发 展儿童之间的友谊关系、培养他们善良的爱人之心是必须的;要通过 多种教育来激发、唤起儿童的友爱、信任、感激的种子;学校应给学 生那些能促进人类福利的价值观,用服务的精神熏陶每一个人;每个 人从幼年起就要学会关注别人的精神世界,学会给别人带来快乐。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历史考察与经验总结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历史考察与经验总结

年 1 月, 1 毛泽东在《 井冈山的斗争》 中指出: “ 我们感觉无产
阶级 思想领导 的问题 , 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问题 。边界各 县 的党 , 乎完全是农 民成分 的党, 几 若不给 以无 产阶级 的思 想领导, 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99 1 月在古田 闭 12 年 2 会议 上毛泽东 明确指 出要将党 内思想教育列为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切 的任务 之一 , 坚决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 首次明确提出了 思想 建党 的要求 , 标志着从思想上建党原则 的确立。13 年 1 99 O
才成 为可能。 对于新生 的中国共产党来说 , 的思想建设是极其重 党
靠力量也都是工人 阶级 , 命和斗争 的战场主要在 中心城 革 市; 在此基础上 , 欧洲 无产阶级政党都很 自然地 主要由工 人组成 , 从这 个意义 上来说 , 的性 质天然是无产 阶级政 党 党。 工人集 中在城市 , 了解接受革命思想相对来说更便捷 , 由于大生产 的锻炼 , 阶级矛盾尖锐 , 工人 的纪律性都很强 , 所以 , 欧洲无产 阶级政党 的思想建 没问题不像我们 中国共 产党这样 突出 。但是 中国共 产党 的情况 和前者有 很大不 同: 中国的实际是工人 人数较少 , 而农 民 占到 了人 口的绝 大多数 , 工人阶级是 中国革命 的领 导阶级 , 命 主要依 靠 革 力量是农 民; 在经历 了革命斗争 的挫折 以后 , 毛泽 东等党 的领导人逐步认识 到中国的革命不能在 中心碱 市展开 , 而 只能走农村包 围城市 的道路 , 革命 的主战场转 向了农村 。 如果 只吸收工人 阶级入 党 , 的发展壮大就受 到工人阶级 党 人数较少 的限制 , 并且 , 在农村根本没有工人 , 党的生存 发 展非 常困难 , 也就无法完成无产阶级革命 的任务 。而吸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则是 学 校 思 想 建 设 工作 的 中心 环 节 ”1,指 示 由教 育部 负 [“ 4 责筹 划 ,在 中 国人 民大 学 创 设 马 克思 列 宁 主义 研 究 班 , 为

高 校 思想 政 治 理 论 课教 师 队伍 建 设 的 历 史 回顾
新中国成 立后 ,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 系的 确立 与发展 , 与不同时期 国际 国内形势变化和我国社会经 济、 政治等 发展状况相联 系 , 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师 队伍 建 设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工作 ; 选拔 比较 优 秀 的 教 师人 中国 人 民 大学 马 列 主 义研 究
定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同时进行 , 他们 的生活待遇应与其他 学科 教师一样 。同时 , 重申了马列主义教研 室为 系( ) 处 级
建制 , 直属校党委领导。18 应 9 4年 9月 4日, 中宣部 、 教育 部印发《 关于加强 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 干规定》 指出 :提高教师 队伍的政治和业务水平 , , “ 是提高 教学质量的关键 。 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马列主义课教师队
对新 的形 势 和 要 求 , 察 和 总结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考
唯物 主义( 括社会发展史 )新民主主 义论 ( 括近代中 包 、 包 国革命运动史 ) 为全体学生 的必修课程 , 、 、 列 文 法 教育 ( 或 师范 ) 院毕业班学生必修政治经济学。以此 为标志 , 中 学 新 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拉开了重新规划 、 置的序幕 。 这 设 “
中 图分 类 号 :6 1 G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02 28 (09 3 1 8 O 1 0- 59 20 )2—0 6一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肩负着对 大学生 进行系统 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 育 、 播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重 传 任 。这支队伍的政治素质 、 理论修养 、 科研能力 、 教学水平 以及稳定程度如何 ,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教学 改 革与建设 、 系到党和 国家对大学生进行 思想 政治教育的 关 成效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 伴 史沿革 , 其教师队伍建设也走过 了六十年 的发展历程。面

高中思政课四史教育

高中思政课四史教育

高中思政课四史教育高中思政课四史教育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这四个方面内容是思政课的重点内容,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发展的脉络,激发他们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中国共产党党史是思政课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党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理论,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通过学习党史,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爱党、爱国的情感,培养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

其次,新中国史是思政课四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学习新中国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中国成立的光辉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通过学习新中国史,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困难和敌人的决心和勇气,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和信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另外,改革开放史是思政课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改革开放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成就。

通过学习改革开放史,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支持,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最后,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思政课四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优势。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和支持,激发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综上所述,高中思政课四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知识复习要点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知识复习要点

导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分析一、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看法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三、思想政治教育失范的主要原因1、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滞后性(思想活动问题)2、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教育者问题)3、环境发生变化(环境问题)4、人们的价值取向扭曲(教育对象问题)四、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后果1、出现道德失范现象2、出现教育薄弱环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一、几个概念的区别1、政治工作: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2、思想工作: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其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补:思想工作可分为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和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不是所有的思想工作都是政治工作。

如非政治性思想问题的解决主要是思想工作的任务,而主要不是政治工作的任务。

也不是所有的政治工作都是思想工作。

如组织工作、纪检工作等只是政治工作,而不是思想工作。

3、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性思想工作与思想性政治工作的总称。

二、理解这个概念要注意三点:1、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活动,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曰思想性的政治工作。

2、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曰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3、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的简单相加,而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和融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发展变化规律,以及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水准的矛盾。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附录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圣才出品】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附录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圣才出品】

附录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复习笔记一、剥削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1.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批判继承(1)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①夏商时代,出现了伦理方面的教育;②西周时代,思想道德教育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③春秋末期,孔子在天道观、人性论和政治伦理学的基础上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礼教思想始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当然也成为封建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④进入近现代社会后,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一样,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处在变革之中,带有很强的过渡性质。

(2)对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继承①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表现出鲜明的特点:a.在道德教育思想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b.在教育目标上,注重“修身为本”,强调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圣贤”、“君子”;c.在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d.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②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传统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a.灌输式教育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b.公私德不分的倾向突出,或者说是重私德而轻公德;c.“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严重。

2.国外剥削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批判借鉴(1)国外剥削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①在国外,主要是在欧洲,早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制城邦国家中,思想政治教育就开始出现;②罗马共和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家庭展开,青少年通过家庭生活及长辈日常的教诲,受到虔敬、恭顺、勇敢、爱国、守法、认真、谦虚谨慎等道德品质的教育;③罗马帝国时期,随着国家实力的壮大,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变为忠臣和顺民的教育;④在中世纪欧洲封建专制和基督教神权统治下,思想道德教育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服务的;⑤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这是思想政治领域的一场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政治变革作了思想舆论准备;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a.宣扬本国现行经济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反对社会主义,各国都将向国民灌输这一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b.宣传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多种“美德”,强调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c.对公民进行带有民族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的“爱国主义教育”。

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作 家 、医生 、记 者 、教师 等等 。他们 被称 之 为 非体制 知 识分 子 ,即 “ 与现 存社 会一 一政 治 体制 并无 内在必 然 联系 的科学 家 、文 人 、 自由职业 者 。”② 建 国初期 ,党 的思想政 治 教育所 指 向的对 象主要 是后 面两者 ,尤
其 是第三 类知识 分子 。这里主要 简析第 三类知 识分子 的思 想政治 状况和特 点。

新 中 国成 立初 期 ,中 国共 产党 根据 《 共 同纲 领》第 四十 七条 之规 定一一 “ 人 民政府 应 给青年 知 识分子 和 旧知 识分子 以革命 的政 治教 育 ,以应革命 工作和 国家建设 工作 的广泛 需要 ” ①, 确定 了 “ 团结 、教育 、 使用 ” 知识 分子 的政策 ,以帮助 从 旧社会 过来 的知 识分子 通 过教 育、改造 逐 步成 为工 人阶级 的知 识分 子 ,为新 中 国建设 添砖加 瓦。在教 育改造知 识分子 的过程 中,党 的思想政治教 育发挥 了积极 的作用 。
② 何沁主编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史 ( 第二版)》 ,北京 : 高等教 育出版社 ,1 9 9 9年 ,第 6 2页。
54
的作为 该体 制有 机成 员 的知 识分 子 , “ 他们 对 于该社 会 体制 的建 构 、运行 ,以及该 社 会 的统 治集 团确 立其
在政 治一 一意识 形态 上合理 合法 的支配地 位起 着不 可替代 的立 法与 阐释作 用 。 ”① 这 部分人 比例 很小 ;二是 建 国前 夕 毕业和 在 校 的广 大 青年 学生 ;三 是从 国统 区过 来 的高 级 知识 分子 ,包 括各 类专 家 、学者 、教 授 、
的基于 近代 以来 西方 国家 长期 对 中 国的文化 侵 略和奴 化 教 育 以及 这些 人 留学 英 、美 的经历 而形 成 的政 治思 想 倾 向,与 党领 导 的革命 事业 、党 的政 策和 主 张是不 相 吻合 的 。这 种状 况 的存 在 ,既不 利 于知 识分 子 自身 的进 步 、 难 以适应新 社会 的需要 , 又影 响着他 们在新 中国经济文化 建设 中作用 的发挥 , 正如毛 泽东所 言:“ 过

1949-1956年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1949-1956年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2017年2月第35卷第1期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Feb.2017Vol.35 No.1 1949一1956年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张玉刚(中国矿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100083)摘要:1949 — 1956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党情、国情、世情,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体系,对广大干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经验教训表明,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具体目标和根本目标的有机统一,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体系,以增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1949 —1956年;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根本目标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和新中国 的建立,中国的社会性质已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而是进入了带有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 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是转变为“三座 大山”的残余势力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1949一1952年),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资 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1953— 1956年)。

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强调指出:“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w 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根本变化决定了党和国家的 中心任务已经由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夺取国家 政权转移到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的任务、恢复和发 展国民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上来。

由此 可见,如何实现执政条件下对国家建设等各项事业 的正确领导,使国家走上良好的发展轨道,进而建立 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 一个崭新课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要破解新 课题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特别 是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政治教育内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政治教育内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政治教育内容》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新中国的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方向。

在新中国的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教育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教育,使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3. 法治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的政治教育中,法治意识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4. 道德伦理教育道德伦理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新中国的政治教育中,道德伦理教育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信守信、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同时也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体现和要求。

总之,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政治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等方面。

这些内容旨在加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四史”教育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

通过对“四史”教育内涵的界定,分析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联系,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文章从三重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深入剖析“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大学生提供参考。

在历史逻辑方面,文章将回顾“四史”教育的历史演变,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揭示“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渊源。

在理论逻辑方面,文章将探讨“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联系,分析“四史”教育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理论支撑,以及如何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的元素。

在实践逻辑方面,文章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探讨如何通过“四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旨在通过三重逻辑的分析,全面深入地探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历史逻辑:传承与发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蕴含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中国,“四史”教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更是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把握历史的重要工具。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历史的发扬与创新。

传承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深入挖掘“四史”教育资源,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生动的案例教学,将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传递给学生。

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要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历史教育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影响的历史考察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影响的历史考察

作者: 许慎[1]
作者机构: [1]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研究
页码: 77-8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摘要: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从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研究的重要因素,“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既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确立的重要依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教育领域的诸多探索推动并实现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贯通与互动:从实践需要到理论内生,两者价值宗旨稳定共生;从被动需求到主动要求,两者属种关系日渐明朗;从动员激励到学会生活,两者人本倾向愈发突出。

进入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创新发展的价值旨归。

思想政治原理方法

思想政治原理方法

思想政治原理方法思想政治原理方法第二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考察1 .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 .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1-1 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科建设1-2 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学科建设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2-1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服务的2-2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理,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实质社会意识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它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既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3 关于政治与经济辨证关系的原理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较道德、文艺等上层建筑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经济,所以在上层建筑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政治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形式有:武装斗争,法律斗争,思想理论斗争等2-4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法制教育为辅的方针,在执行法纪中伴以说服教育毛泽东同志把这种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概括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是我们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方法的直接理论依据.2-5 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它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为指导,才可以科学地分析教育对象的特点,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6 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确定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涵义----指每一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资本主义私有制阻碍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分工使工人变成片面发展的人,使他们畸形发展.” 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历史条件。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
社会 需要 思想 政治 教育 矛 盾
现存 状况
差距
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要点
• 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指出:“科学研究 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 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实 践活动领域所特有的矛盾是反映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 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与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准 和行为表现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 在的根据、发展的内在动力,并统帅着其他矛盾。解 决这一特殊矛盾,是其他学科难以承担的,只能由思 想政治教育学来承担。
一、思想政教育建设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化的发展历程)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发展 • (即在特定的时空境遇下,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指向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拓展性,从而 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4.
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期
• 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对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对最 广泛的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 决议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这是我军建设和思想政 治工作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 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重要标 志。——周恩来等在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又多次 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 。——1942-1944年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 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极大提高了党员的思想素质和理论修 养。——1944年,《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报告和毛泽东 整顿三风一起,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1945 年,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此, 毛思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和中心教育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考察(1949—1978)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吴英俊
社会主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考察
• 1949——1978 • 1978——今 1978——
社会主义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 考察(1949—1978)
• 第一阶段(1949 .10 ~1952 底)国民经济恢复背景期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1953 初~1956 底)社会主义改造背景期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1957 初~1960 底)“左”倾运动冲击背景 第三阶段( 期 • 第四阶段( 1961 初~1963 底)调整背景期 第四阶段( • 第五阶段(1964 ~1966 . 5 )“反修防修”背景期 第五阶段( 反修防修” • 第六阶段(1966.6 ~文革结束)“文革背景期” 第六阶段( 文革结束) 文革背景期”
参考资料
• 王 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考 察》 • 江芳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的历 史考察》 • 易春秋:《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博士论文) • 王大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历史演 变及思考》(硕士论文)
谢 谢!
小资料
• 196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 教育部临时党组发布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 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当时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 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是配合学 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 阶级争夺青年一代。围绕新的任务,教育部对课 程进行了新的调整,并提出了编写新教材的原则 和要求。
第五阶段(1964 ~1966.5) “反修防修”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 育 • 1964 年春节,以毛泽东就教育问题发表的“春节谈话”
为始,发表了一系列对教育问题的指示,其中很多内容对 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讲话内容也包含一 些“左”的因素。随着中苏分裂,美国采取反共的“和平 演变”战略,毛泽东日益重视“反修防修”,并展开了一 系列“反修防修”的运动,一时间,“反修防修”席卷教 育领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在 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的问题,同时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的影 响下,使本已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日益加强的阶级和阶 级斗争意识更加强化。1964 年 7、8 月间,全国高、中等 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阶级斗争教育成为政治 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以“阶级斗 争为纲”的迷误之中。 • 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 学解放军、学大庆运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继续加强和 校外教育、家庭教育。
资料补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历次调整
• 1950 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指示,在大学开设以《新民主主义论》 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该课程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为教材(1953年该课程被改称为《中国革命史》。1961年改为《中共 党史》)。此时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两本:《马恩列斯语录》 (中宣部编)和《苏联政治经济学习》教材。由于苏联色彩浓厚,毛泽 东提出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编写我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一 年后,该教材出版。 • 1 9 5 7 年,“大鸣大放”开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除《社会主 义教育》外全部停止。课程以毛泽东著作为指导,根据《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12 个小题目逐章展开学习。到 1966 年,高等 学校停止招生,所有课程都被停开。 • 1 9 7 1 年,高校复课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以讲解包括《共产 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在内的 4 本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为主, 教学成了政治运动的附属物,直 到 “ 文 革 ” 结 束 。


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思考
• 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评价及几点思考。可 以说,建国十七年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过挫折和 失误,但总的来说,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要的,经验 是可贵的。成绩:完成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转变; 确立了政治课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建立了一套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彻了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的原则;注意加强课外教育和校外教育的作用;加强学 生日常生活规范的教育;注重榜样教育;加强劳动教育。 失误:“阶级斗争为纲”;“围绕政治运动转”;“以红 代专”。 • 思考:只有摆正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的位置,才能发挥它 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 的作用;必须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正确处理理 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形势任务的关系;正确处 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必须处理好继承、借 鉴与创新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 会教育的合力作用。
迎接春天
• 1978 年4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 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 《意见》),对建国以来28 年全国高等学校 马列主义理论课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 对“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高 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破坏进行了批判, 重新明确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目的和任务。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1957 初~1960 底) “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思政教育
这一时期,曾一度强调加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 育,恢复政治课,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 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紧接着进行的“大跃进”和 “教育革命”、“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 “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由于 “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切围绕着运动转。在政治课 教学上,以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替了原来 设置的政治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1961 初~1963 底) 调整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贯彻“八字方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为标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扭转前一 时期“左”的倾向,政治课也开始进行调整,并继续通过 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时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中,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切实贯 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又不放松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 政治教育、榜样教育、劳动实践,又加强了以学生守则为 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既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校内各教育 阵地的作用,又开始重视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 但是 1962 年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强调阶级斗争为 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左”的影响,开始加强 贯彻阶级教育,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波折。可以说, 这一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伴随着正确的内容又交 织着“左”的偏向。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1949 .10 ~1952 底) 国民经济恢复背景期
• 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和长期形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 经验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新民主主 义思想教育,主要锋芒指向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 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中学中的重要地位。此 时,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 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 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思 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学校内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 会、少年儿童队组织,形成了以普遍开设政治课为主体, 密切结合各项政治运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第六阶段( 文革结束) 第六阶段(1966.6 ~文革结束) 文革背景期” “文革背景期”曲折发展
• 1966 年5 月至 1976 年10 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 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 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 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 学校停止了招生,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并没有完全停 止,1971 年4 月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 进行教育革命,把年轻一代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 人。但此次会议更多的是强调“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 方针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进一步确立毛泽东的无产阶 级教育路线,反对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此后,思想政治 教育课基本上被一些人利用作为他们篡党夺权服务的工具, 以致名存实亡。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53 初~1956 底)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
• 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 划,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宪法》,着 手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与此相适应,中学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了社会 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通过各科 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 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使政治课的地位日 益弱化。此时,加强了时事政策教育,在实践中开辟了学 生守则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途径, 逐步形成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由班主任、团、队、学生会 等各方面配合的经常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