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学生版)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荆轲刺秦王知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A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3.函封之: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B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C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D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以......为迟2.群臣怪之 : 以......为怪四、文言句式:A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B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C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7.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8.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以”的用法(部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帅本明整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12、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三、词类活用【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

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1.太子迟之认为……迟。

1.略:掠夺,攻取。

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

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

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

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

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2)请允许我。

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

10.诚:(1)如果真的。

诚能得樊将军首。

(2)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顾:(1)副词,只是,不过。

顾计不知所出耳。

2.动词,回头。

终于不顾荆轲的顾虑,笑着前往武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与)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关键信息项:1、故事背景2、人物形象3、情节发展4、重要语句5、历史影响11 故事背景111 战国末期的局势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统一之势渐显。

112 燕国的处境燕国弱小,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燕太子丹急于寻找救国之策。

12 人物形象121 荆轲勇敢无畏,有侠义心肠,为了国家和正义甘愿冒险。

具备智谋和决断力,策划刺杀行动。

122 燕太子丹忧国忧民,急于挽救燕国危亡。

性格有些急躁和冲动。

123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具有强大的统治欲望和威严。

13 情节发展131 荆轲受命燕太子丹重托荆轲,荆轲答应前往秦国行刺。

132 准备工作荆轲等待助手,准备信物,樊於期自刎献头。

133 易水送别众人送别荆轲,场面悲壮,荆轲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4 图穷匕见荆轲在秦殿上展开地图,匕首露出,刺杀秦王未遂。

14 重要语句14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体现了荆轲的决心和悲壮的心境。

142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描写秦武阳的胆怯,与荆轲形成对比。

15 历史影响151 成为中国古代刺客文化的代表荆轲的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刺客形象的典型。

152 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们的反抗精神展示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们为了国家存亡所做出的努力。

153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上述知识点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故事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勇气、智慧和忠诚。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国势力强大,已先后灭掉了韩、赵等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等结交,深受燕太子丹的信任。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抵抗秦国的侵略。

为了实现刺杀秦王的计划,他精心策划,并全力支持荆轲。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他具有雄才大略,致力于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

三、故事情节1、密谋策划燕太子丹找到荆轲,向他表明了刺杀秦王的想法。

荆轲起初有所犹豫,但在太子丹的一再恳求下,最终答应了。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还找来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场面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歌词充分表达了荆轲此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3、秦廷行刺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进入秦宫。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突变,引起了秦王的怀疑。

荆轲机智地解释,缓解了局面。

当荆轲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图穷匕见,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但秦王在群臣的提醒下,绕柱躲避,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反被侍卫所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3、一词多义(1)发①发尽上指冠发,头发。

②顷之未发发,出发。

③发图发,打开。

(2)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兵器。

②不及召下兵兵,士兵。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03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如果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复 命,就是小子。
小子,对人的轻蔑称呼。
通“返”,返回。

这句话的意思是 竖子
02
一词多义
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绕着。

跑,这里指秦王边绕着柱子跑边 拔剑。
秦王因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副词,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 真”、“果真”。

高兴,这里指秦王不高兴。
05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要点一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今天去了而不能复命的,那是没 用的人!”。
要点二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心疾首 的”。
省略句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寡人",意为 “现在危急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顾计不知所出耳”的“顾”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顾” 表示“只是”、“不过”,而现代汉语中的“顾”则通常表示“照顾”、“回顾”。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总结词
古今异义,古意今义不同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的“预”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预”表示“预先”、 “事先”,而现代汉语中的“预”则通常表示“预备”、“预想”。

返回,这里指回来复命。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拿起。

举、持。这里指举剑直刺秦王。

伸直。这里指挺直身体。

挣断。这里指挣断了袖子。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请3、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确,确实4、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5、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6、而右手揕其胸揕:刺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见+动词,表被动8、人不敢与忤视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请:敬辞,请允许我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打开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15、轲自知事不就就:成功16、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二、虚词1、乃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连词,于是,就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连词,才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乃:连词,于是,就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连词,于是,就⑤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副词,竟然2、之①丹不忍以己之私之:助词,的②愿足下更虑之之:代词,代这个主意③乃欲以生劫之之:代词,代秦王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之:助词,的3、而①今行而无信而:表转折关系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连词,因为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⑤箕踞以骂曰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⑥使工以药淬之以: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认为……慢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5、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6、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7、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8、群臣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9、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四、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害怕4、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绕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五、古今异义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某一方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5、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六、特殊句式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3、使毕使于前介宾后置句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宾后置句5、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兼并各国。

燕国面临被秦国攻灭的危险,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侵略。

二、人物分析1、荆轲荆轲是一个勇敢、有谋略、重义气的侠客。

他接受太子丹的委托,决心以死相拼,刺杀秦王。

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但最终刺杀失败,英勇就义。

2、燕太子丹太子丹急于救国,想出了刺杀秦王的计划。

他对荆轲有知遇之恩,但在筹划过程中显得有些急躁和考虑不周。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和果断的性格。

在面对荆轲的刺杀时,展现出了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信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刎,取得首级。

同时,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为他送行。

场面悲壮,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义无反顾的决心。

3、秦廷刺杀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露出胆怯之色,引起秦王怀疑。

荆轲独自上前,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刺杀,但被秦王挣脱。

秦王绕柱躲避,荆轲最终被赶来的侍卫所杀。

四、重要语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句生动地表现了荆轲出发时的悲壮心情和坚定决心。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这是荆轲在刺杀秦王时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他的目的和期望。

五、文学手法1、对比通过荆轲的勇敢无畏与秦舞阳的胆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2、烘托易水送别的场景烘托出荆轲此行的悲壮和决绝。

六、历史影响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英勇行为被后世传颂,成为了反抗暴政、英勇无畏的象征。

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末期各国对秦国兼并的恐惧和反抗。

七、重点字词1、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灭掉韩、赵两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进攻。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与高渐离等结交,被燕太子丹所赏识。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逃回燕国后,一直谋划抵抗秦国。

他是荆轲刺秦的策划者和支持者。

3、秦王嬴政即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当时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燕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礼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私自会见樊於期,说明来意,樊於期为报太子丹之恩,自刎献上首级。

荆轲又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在匕首上涂上剧毒,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悲壮。

3、入秦宫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大变,引起秦王怀疑,荆轲巧妙解释化解危机。

4、图穷匕见荆轲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持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挣脱,绕柱而走,群臣惊慌失措。

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被秦王侍卫所杀。

四、文学手法1、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义无反顾。

2、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准备刺杀的周密策划,到易水送别的悲壮,再到秦宫刺杀的紧张激烈,充满了悬念和转折。

3、运用对比手法。

如荆轲的勇敢果决与秦舞阳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五、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今义指生活贫困。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

5、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见”表被动)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同“悦”,喜悦,高兴)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通“已经”,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通“返”,返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惊恐,害怕) 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现出来) 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猝”,突然)
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感到……迟缓)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感到……奇怪) 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子) 士皆垂泪涕泣(名词作动词,哭)
又前而为歌曰(名词作动词,上前)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使……知道) 乃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上朝的衣服)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踞:坐着)
二、一词多义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军队) 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 不及召下兵(名词,士兵)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形容词,处于困境) 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打开到尽头)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思(名词,私事) 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私自,私下) 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终已不顾(动词,回头)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表判断)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 3、定语后置 金千金,邑万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4、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又前而为歌曰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秦国与六国之间的争霸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王朝,而在秦王嬴政即位之前,中国的领土上存在着六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齐、楚、燕、韩、赵和魏,这六国在争夺中国的统一权力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二、秦王嬴政的与独裁秦王嬴政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例如变法、开拓新疆、进行中央集权等。

他还通过秦国的强大军队,征服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三、楚国与秦国的敌对关系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国家,与秦国一直维持着敌对关系。

秦与楚之间的战争是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背景。

四、荆轲的身份和背景荆轲是魏国人,他是一名猛士和剑术高手。

据说他曾经是秦国的客卿,但之后被秦王下令杀害其妻子,因此对秦王怀有复仇的心态。

五、谋刺秦王的计划荆轲打算刺杀秦王,以报杀害其妻子的仇恨。

他通过暗示的方式询问齐国使臣,请求支持他的计划,并告诉使臣,他会以自杀为名接近秦王,然后行刺。

六、韩非子与荆轲的联络据一些史书记载,韩非子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与秦王有很好的关系。

韩非子被认为是荆轲的指点人,韩非子给了荆轲很多关于刺秦的建议,并指导他如何行动。

七、荆轲刺秦的行动荆轲拿了一把带有毒刃的剑,然后装疯卖傻地向秦王走去。

当他到秦王面前时,他突然拔剑刺向秦王,但被秦王的侍卫及时制止并捕获。

八、刺杀失败及后果荆轲的刺杀行动未能成功,他被捕后,秦王下令处死了他。

秦王感到害怕,决定离开邸宅,以解现有的政治危机。

九、荆轲的才华与传说虽然荆轲的刺杀未能成功,但他的勇气和才华使他在历史上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关于荆轲的传说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他被视为一个英雄和反抗者,并被后人称赞为爱国主义者。

这些知识点是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一些基本归纳,如果需要详细了解此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史书。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二(10)(11)班复习资料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5.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三、词类活用【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礼品)物,厚遗(赠送,给予)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实在)振(通“震”惊恐,害怕)怖大王之威,不敢兴以拒(抵抗)大王,愿(希望)举(全)国为内臣,比(并;列)诸侯之列,给(供)贡职如(像……一样)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封,燕王拜送于庭(通“廷”朝廷),使(派遣)使(使者)以(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大王。唯(希望)大王命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皆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为(发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哭)泣。又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声调激愤)羽声,士皆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发尽(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登上)车而去,终已不顾(不回头)。
到达秦国之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先替他在秦王面前进言,说:”燕王实在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抵抗大王,希望全国都做秦国的臣民,在诸侯的行列里并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匣子封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拜送之礼,派遣使者来使大王知道。希望大王命令他。”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掷击荆轲。秦王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掷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可以解燕国之患。

(4)乃今得闻教。

(5)人不敢与忤视。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图穷而匕首见。

(6)卒起不意。

(7)秦王还柱而走。

三、古今异义词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仰天太息流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
(4)复为慷慨羽声
(5)持千金之资币物
(6)诸郎中执兵
(7)乃其引匕首提秦王
四、词类活用
1.①进兵北略地()
②函封之()
③发尽上指冠()
④箕踞以骂曰()
2.①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前为谢曰/左右既前()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③士皆垂泪涕泣()乃朝服,设九宾()
3.其人居远未来()
4、使使以闻大王()
5.①太子迟之()②群臣怪之()
五、一词多义
2、不及召下兵()
3、秦兵旦暮渡易水()
【穷】1、图穷而匕首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2、恐惧不敢自陈()
【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2、乃遂私见樊矜期()
【还】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秦王还柱而走()
【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图】1、唯君图之()
2、图穷匕首见()
【室】1、拔剑,剑长,操其室()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2、将军身被坚执锐()
【请】1、乃请荆卿曰()
2、请辞决矣()
【次】1、以次进()
2、次所旁丛祠中()
【信】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听其言而信其行()
3、言必信,行必果()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2、辞曰:“臣之壮也……()
【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3、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就】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2、轲自知事不就()
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见】1、见陵之耻()
2、图穷而匕首()
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诚】1、诚能得樊将军首()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以】1、以刀试人()
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日以尽矣()
6、皆白衣冠以送之()
7、以次进()
8、以故荆轲逐秦王()【乃】1、家祭无忘告乃翁()2、乃欲以生劫之()
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4、乃今得闻教()
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2、秦王购之金千斤()
3、为之奈何()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5、顷之未发()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7、太子迟之()
8、今太子迟之()
【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乃为装遣荆轲()
3、为变徵之声()
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5、原举国为内臣()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 金千斤
(2)取之 ( ) 百金
(3)欲与 ( ) 俱 ( )
(4)待吾客与 ( ) 俱 ( )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 留待
(6)嘉为 ( ) 先言于秦王曰
(7)见燕使者 ( ) 咸阳宫
(8)使 ( ) 毕使于前
(9)群臣侍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0)献 ( ) 秦王
(11)比 ( ) 诸侯之列
(12)而 ( ) 秦法……
(13)皆陈 ( ) 殿下
3、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2)常痛于骨髓
(3)取之(以)百金
(4)嘉为先言于秦王
(5)给贡职如郡县
(6)燕王拜送于庭
(7)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8)使毕使于前
(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1)群臣侍殿上者
(1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
(1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
(14)仆所以留者/事所以不成者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