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20)要点
淹溺与触电最终
病情判断
诊断要点: 淹溺史,面部青紫肿胀、四肢厥冷、呼吸心 跳微弱或停止;口鼻充满泡沫或污泥、杂 草,腹部膨胀,胃内充水扩张。
淹 溺--- 救治与护理
(一)现场救护 (二)医院内救护 (三)护理要点
迅速使溺水者出水
救护者应镇静,尽可能脱去衣裤、鞋靴、义齿 。 如救护者不习水性,可带救生圈、塑料泡沫板、木 板或用小船等,或投下绳索、竹竿等,使淹溺者握住 再拖带上岸。 注意不要被溺水者紧抱缠身而双双发生危险,如被 抱住,应放手自沉,使淹溺者手松开,再进行救护。
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海水(高渗)
钙、镁离子使 肺泡上皮细胞 和肺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受损
肺组织内呈 高渗状态
海水淹溺
高钙血症 高镁血症
大量水分 及蛋白质 向肺间质 和肺泡腔 内渗出
心律失常,心脏停搏 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急性肺 水肿
心力衰 竭死亡
淹 溺 ---发病机制
冷水淹溺 在冷水中,体温迅速降低,体 内中心温度下降至30~34℃时,可使神志丧 失,加重误吸窒息,还可诱发严重心律失常。 然而,人体沉溺在冷水中,由于潜水反射使 得心跳减慢,外周血管收缩,这样可使更多 的动脉血供应心脏和大脑;同时低温时组织 氧耗减少,延长了溺水者的可能生存时间, 因此即使沉溺长达1小时,也应积极抢救。
淹 溺 ---发病机制
淹溺时水的成分及水温不同,引起的损 害也有所不同。
淹 溺 ---发病机制
淡水淹溺 吸入呼吸道的水属低渗,迅 速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肺泡 壁上皮细胞受到损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减少,引起肺泡塌陷,进一步阻碍气体交 换,造成全身严重缺氧。淡水进入血液循 环,稀释血液,引起低钠、低氯及低蛋白 血症。红细胞在低渗血浆中破坏而发生血 管内溶血,引起高钾血症甚至心搏骤停。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淹溺救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淹溺救治指南1. 干性淹溺人入水后因强烈刺激(如惊慌、恐惧、骤然寒冷等)引起喉头发生反射性痉挛致声门关闭,造成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死亡。
当喉头痉挛时,可引起心脏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图1)。
在所有溺死者中约10%~40%可能为干性淹溺,(尸检发现溺死者中仅约10%吸入相当量的水)。
通常干性淹溺以低氧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为主,多不伴有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
2. 湿性淹溺人淹没于水中,本能地引起反应性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
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及肺内分流增加,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呼吸道内的水迅速经肺泡吸收到血液循环。
3、浸渍综合征低于5℃的冷水淹没后,迷走神经介入引起心动过缓和室颤,诱发心搏骤停,与干性淹溺的发生机制相同。
但与中枢性低体温所致室颤不同,冷水浸渍后即刻导致心律紊乱致心搏骤停。
淡水(Fresh Water)淹溺:江、河、湖、池中的水一般属于低渗,统称为淡水。
因此我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淹溺者绝大多数为淡水淹溺,所以这里我们主要论述淡水淹溺。
淡水属于低渗性液体,当大量淡水吸入呼吸道和肺泡后,影响通气和换气功能;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壁的上皮细胞损伤,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肺泡萎陷河肺不张,产生动静脉分流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进一步阻碍气体交换而加重缺氧,低氧血症呈进行性加重,造成全身严重缺氧,最终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淡水由肺泡壁吸收后,很快进入血液循环(主要在静脉内),血容量相对增加,血液被稀释,使静脉压迅速升高,动脉压迅速降低,出现低钠、低氯、低蛋白血症;血中的红细胞在低渗血浆中肿胀、破裂,致血管内溶血,导致高钾血症,诱发室颤而致心脏停搏(临床实践中,溶血引起的室颤并不常见);溶血后过量的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此外,血容量急剧增加又可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及脑水肿的发生(图2)。
2020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要点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也在不断更新。
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最新的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更新要点。
本文将对这些更新要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最新的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
一、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1. 心肺复苏的顺序:在202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建议首先进行心肺复苏的救助者应该是检查患者的呼吸,接着查看患者的循环情况,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先检查循环再查看呼吸。
这是因为最新的研究发现,在心肺复苏中先进行胸外按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2. 胸外按压频率:根据最新的指南,在进行胸外按压时,救助者应该保持每分钟至少100到120次的按压频率,而不是以前的100次以下。
这一变化是基于多项临床研究的结果,可以更有效地保持患者的循环功能。
3. 使用AED的建议:针对心脏骤停患者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在最新的指南中提出了更多的建议。
救助者应该尽可能早地使用AED进行除颤,不需要等到专业医疗人员到场时才使用。
AED的使用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延长到30秒的静电期,这也是新的指南要点之一。
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要点1. 心血管急救的新药物:在2020年的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添加了一些新的药物选择,例如硝酸甘油和吗啡。
这些药物能够在急性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血管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指南中予以了推荐。
2. 血栓溶解治疗的时间窗口: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栓溶解治疗,在新的指南中对时间窗口进行了一些更新。
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血栓溶解治疗的时间窗口可以延长到12小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延长到24小时。
3. 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的协同:最新的心血管急救指南更加强调了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的协同作用。
救助者在进行急救时应该注重心肺复苏的随时可能性,并与专业医疗人员保持密切通联,以便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其他急救措施。
2020版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适应医学发展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新 的心肺复苏技术和理念不 断涌现,需要不断更新指 南以适应发展需求。
普及心肺复苏知识
通过指南的推广和普及, 提高公众对心肺复苏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全民 急救能力的提升。
指南更新内容概述
强调团队合作
关注患者安全
新版指南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在心肺复苏中 的重要性,包括早期预警、快速响应、高 效协作等方面。
新版指南对患者安全给予了更多关注,包 括在复苏过程中减少并发症、降低感染风 险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推广新技术
强化培训和教育
新版指南推广了一些新的心肺复苏技术, 如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等,这些新技 术在提高复苏成功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有效沟通
团队成员之间应保持清晰、准确的沟通,确保信息传递无误,提高抢救效率。 同时,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也至关重要,及时告知病情和抢救进展,取得家属的 理解和支持。
PART 03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评估现场安全与环境
确认现场安全
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必须首先确认现场安全,避免对施救 者和患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应采取 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等措施,降低交 叉感染风险。同时,对复苏设备和环 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根据可能接触到的病原体类型和风险 等级,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 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PART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指南更新亮点回顾
1 2
成功复苏后,患者应接受全面的复苏后治疗,包括优化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以 及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最新心肺复苏新标准
最新心肺复苏新标准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护技术,用于挽救因心脏骤停或呼吸骤停而导致的生命威胁。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心肺复苏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最新的心肺复苏新标准将为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急救方法,从而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首先,最新的心肺复苏新标准强调了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在心脏骤停发生后,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因此,急救人员需要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而不是等待医护人员到达。
根据最新标准,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应该在发现心脏骤停后的几秒钟内,这将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其次,最新的心肺复苏新标准强调了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这包括正确的按压深度和频率,以及有效的通气。
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不正确会导致心肺复苏的失败,因此急救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技巧。
此外,最新标准还推荐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心脏除颤,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心脏的正常跳动。
最新的心肺复苏新标准还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合作,互相配合,以确保急救过程的顺利进行。
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效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除此之外,最新的心肺复苏新标准还对特定人群进行了特殊的急救处理要求。
例如,对于儿童和婴儿的心肺复苏,需要使用不同的按压深度和频率,以及不同的通气方法。
对于溺水患者和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也有相应的急救处理要求。
总之,最新的心肺复苏新标准为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心肺复苏方法。
通过早期心肺复苏、高质量的急救技术和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最新的心肺复苏新标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急救技能,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2020新版心肺复苏
时间与抢救成功率
开始抢救时间 1分
< 4分 4-6分 >6分 >10分
心肺复苏成功率 90% 60% 10% 4% 0.09%
五、心肺复苏(CPR)
心肺复苏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 是指对心搏骤停的患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心脏按压、快
速除颤、人工呼吸,使其循环、呼吸和大脑功能得以控制/部 分恢复的急救技术。大力提升急救的施救能力,切实实施高质 量的CPR,也就成了CA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保证。
三、心搏骤停类型
(一)心室颤动/无脉性室速 (二)心脏停搏 (三)心电-机械分离
心室颤动或扑动 心脏停搏和心电-机械分离
无脉性室速
四、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突然倒地/突发全身抽搐是启动CPR的信号
一旦发现有人倒地,应立即过去呼唤,检查判断意识是否清 醒或丧失,以便做出正确的鉴别诊断:
晕厥:短暂的意识丧失,呼之可应,有睁眼反应,不需要CPR
一、心搏骤停定义
CA本质上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或疾病 状态的终末表现,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 常常是心源性猝死的直接首要因素。CA发作突然, 约10s左右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如在4~6min黄金时 段及时救治可获存活,贻误者将出现生物学死亡, 且罕见自发逆转者。
二、心搏骤停病因
成人: 心脏疾病(冠心病最多见) 创伤、淹溺、药物过量、窒息、出血等
2010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 CPR)指 南,重新安排了CPR传统的三个步骤, 从原来的 A-B-C改为CA-B。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一)生存链
1)早期识别与呼叫;
2)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
2020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识别 胸部按压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除颤
03 心肺复苏操作要点
识别
首先确定现场安全!!!
一叫:判断有无意识(<10秒)
1. 拍打双肩 2. 大声呼换
二叫:呼救;拨打急救电话
(先急救,再求救)
03 心肺复苏操作要点
识别
专业人士: 摸颈动脉脉搏,在喉结左右约两
指幅处,单侧触摸、力度适中,时 间<10秒 非专业人士: 立即胸外心脏按压!!
2019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最新心肺复苏(CPR) 指南。
《2019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02 2020年新指南主张
02 2020年新指南主张
1)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2)按压深度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
✔
03 心肺复苏操作要点
开放气道(A,airway)
A1清理口腔 清除呼吸道杂物:假牙、呕吐物、
血液等
03 心肺复苏操作要点
A2开放气道 ➢体位:病人平卧在平地或硬板上,采用
仰头抬颌法使病人口腔与咽喉成直线。 ➢操作方法:术者站在病人的右侧,左手
放在病人的前额,用力将头部下压,右 手置于病人下颌骨下缘将颜部向上,向 前抬起,可以起到通畅呼吸道的作用。
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 、气道和呼吸
02 2020年新指南主张
• 心脏除颤时除颤能量不变(双向波200J、单向波360J),但更强调CPR • 仅做1次电击之后立即行CPR每2分钟检查1次心律 • 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PEA)者常规使
2020心肺复苏指南
• 强调“用力按,快速按,不间断” • 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的CPR和同
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CPR存活率相近
2020心肺复苏指南
• 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如 为软床,身下应放一木板,以保 证按压有效,但不要为了找木 板而延误抢救时间
• 抢救者应紧靠患者胸部一侧, 为保证按压时力量垂直作用于 胸骨,抢救者可根据患者所处 位置的高低采用跪式或用脚凳 等不同体位
生存链一分为二的意义
• 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链与2010年版指南相同,强调及时识别和 呼救,胸外按压为主,尽早除颤,等待专业团队赶到后,尽早 送到医院。
• 院内心脏骤停的生存链则强调加强监控,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多学科多团队的协作。
• 快速反应系统:针对心脏呼吸骤停高危患者,能提供即时监控 ,并迅速启动急救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复苏。
心肺复苏(CPR)
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以心脏按压 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以人工呼吸代 替患者的自主呼吸。
心肺脑复苏(CPCR)
强调维持脑组织的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力争脑功能的 完全恢复。
2020心肺复苏指南
2015指南:两条生存链(院内和院外)
2020心肺复苏指南
2020心肺复苏指南
二、启动急救系统
• 如果患者没有 反应、没有呼 吸或仅仅是喘 息,则施救者 应怀疑发生心 脏骤停。立即 就近呼救。同 时检查呼吸脉 搏,然后启动 应急反应系统
取 消 了 2010 年 指 南 “看、听和感觉呼吸”
2020心肺复苏指南
三、检查大动脉搏动(5-10秒)
左手扶头,右手的食、中指找准喉头,滑向气管与乳头肌间, 即可感到颈动脉搏动,要轻触,不可用力过大按压,时间不要 超过10秒钟。专业急救人员2020亦心肺可复苏触指南摸股动脉搏动。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组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VF),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以纠正缺氧,并努力恢复自主呼吸。
一、成人基本生命支持(ABLS)(一) 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应症1. 呼吸骤停很多原因可造成呼吸骤停,包括溺水、卒中、气道异物阻塞、吸人烟雾、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伤、窒息、创伤。
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
原发性呼吸停止后1分钟,心脏也将停止跳动,此时做胸外按压的数分钟内仍可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
当呼吸骤停或自主呼吸不足时,保证气道通畅,进行紧急人工通气非常重要,可防止心脏发生停搏。
心脏骤停早期,可出现无效的“叹息样”呼吸动作,但不能与有效的呼吸动作相混淆。
2. 心脏骤停除了上述能引起呼吸骤停并进而引起心跳骤停的原因外,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重型颅脑损伤、心脏或大血管破裂引起的大失血、药物或毒物中毒、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或低血钾等。
心脏骤停时血液循环停止,各重要脏器失去氧供,如不能在数分钟恢复血供,大脑等生命重要器官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二) 现场复苏程序BLS的判断阶段极其关键,患者只有经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接受更进一步的CPR(纠正体位、开放气道、人工通气或胸外按压)。
判断时间要求非常短暂、迅速。
1. 判断患者反应当目击者如非医务人员,患者没有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即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并立即开始CPR(如图1)。
2. 启动EMSS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CPR。
对溺水、严重创伤、中毒应先CPR再电话呼救,并由医生在电话里提供初步的救治指导。
如果有多人在场,启动EMSS与CPR应同时进行(如图2)。
3. 患者的体位须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如要将患者翻转,颈部应与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面上,如果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能移动患者,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20)要点淹溺又称溺水,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CA)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万余人死于淹溺,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平均每年有近3万名儿童死于淹溺,淹溺已成为其第一死因;故淹溺是急诊重要的理化损伤综合征之一。
1 相关定义与术语1.1 淹溺淹溺又称溺水,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
1.2 水中获救指游泳期间经历一定程度的危难,但意识仍清醒的,患者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只表现短暂、轻微的症状,如咳嗽,但很快好转,常被留在岸边休息,一般不被送至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1.3 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CA)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发生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的临床急症,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抢救困难、病死率高,但可以预防,常于游泳、船只沉没、潜水、意外及自杀等情况下发生。
1.4 溺死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是一种“致死”性的事件,溺死通常描述溺水后24h 内死亡患者,即溺水后在复苏现场、急诊科或医院内经历心脏停搏并复苏无效宣布死亡的溺水事件。
1.5 溺死相关死亡如果死亡发生在溺水24h后,可定义为溺死相关死亡。
1.6 溺水者在溺水相关死亡之前,患者常被称为溺水者。
1.7 近乎溺死或溺闭描述溺水后存活超过24h,并需积极救治一种以上溺水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并发症可能包括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性并发症等。
不过,目前溺死、溺死相关死亡、近乎溺死或溺闭等定义还存在争议,因为溺死与近乎溺死通常不能依据时间(24h)来区分。
1.8 CA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
1.9 CPR是应对CA,能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以求达到心脏自主循环恢复(ROSC)、自主呼吸和自主意识的挽救生命技术。
2024心肺复苏及心脏骤停核心总结
2024心肺复苏及心脏骤停核心总结心肺复苏(CPR)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必备技能。
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声明呼吁,改善心肺复苏培训,能救助更多生命,每一个公民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关键时刻可以保命的一项急救措施。
1、基本概念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2、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1、古代心肺复苏《金匮要略》为东汉末年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
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2、现代心肺复苏现代心肺复苏(CPR)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普及最为广泛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的普及和应用已经让无数人重获生命。
麻醉医生PeterSafar(彼得•沙法)(1924年4月12日-2003年8月2日),捷克裔奥地利人,正是这项急救技术的开创者。
PeterSafar曾经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麻醉科主任,创建了美国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被公认为是美国危重症医学三位奠基人之一、现代救护车系统创始人、灾难医学先驱以及低温治疗脑外伤与脑缺血的先驱。
被誉为,现代心肺复苏术的先驱,被称为"CPR心肺复苏术之父"。
3、中国心肺复苏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教授,作为我国急救、复苏事业的先驱者,李宗浩以文学方式记录了他见证的我国心肺复苏发展历程,以通俗语言普及心肺复苏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淹溺 病情说明指导书
淹溺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淹溺概述淹溺(drowning)又称溺水,是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反射性引起喉痉挛和(或)呼吸障碍,引起窒息和缺氧,使机体处于危急状态。
临床表现常见有呼吸暂停、心搏减弱、血压下降、呕吐、神智丧失、抽搐等。
由于淹溺极容易造成缺氧,引起呼吸和心搏停止,进而导致死亡,因此,对溺水者必须尽快行心肺复苏术(CPR),并启动急救医疗救助系统。
英文名称:drowning其它名称:溺水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理化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头部,咽喉,颈部,气管,胸部,肺脏常见症状:呼吸暂停、心搏减弱、血压下降、呕吐、神智丧失、抽搐主要病因:与不会游泳、不慎落水、投水自杀、洪水灾害等因素有关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尿常规、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X 线检查、MRI 检查重要提醒:淹溺极容易造成缺氧,由此导致呼吸和心搏停止而致死亡,对溺水者必须尽快行 CPR,并启动急救医疗救助系统。
临床分类:1、根据浸没介质不同分类(1)淡水淹溺:约90%淹溺者发生于淡水(江河、湖泊或池塘),其中50%在游泳池。
淡水较血浆或其他体液渗透压低。
浸没后,通过呼吸道或胃肠道进入体内的淡水迅速吸收到血液循环,使血容量增加。
严重者引起溶血,出现高钾血症和血红蛋白尿。
淡水吸入还可引起肺损伤,影响气体交换,造成全身缺氧。
(2)海水淹溺:海水是高渗透压性液体,当海水吸入肺泡后,使血液中的水分大量进入肺内,以造成严重的肺水肿。
可出现高钠、高氯、高钙等电解质紊乱。
随着动脉血压的严重降低,心肌因缺氧等出现心力衰竭,终至停搏。
2、根据淹溺的时间和程度分类(1)轻度淹溺:落水片刻,患者仅吸入或吞入少量的液体。
症状较轻。
(2)中度淹溺:溺水1~2分钟,患者因不能耐受缺氧而吸入大量水分,75%的患者产生肺水肿。
心肺复苏中国专家建议 (完整版)
心肺复苏:中国专家建议(完整版)心脏骤停(SCA)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
高质量心肺复苏(CPR)对于SCA的救治至关重要。
CPR主要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成功的CPR需要一整套协调的措施,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即组成5环生存链:(1)立即识别SCA并启动急救系统;(2)强调胸外按压的早期CPR;(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SCA后管理。
基于目前对CPR的认识,建议先进行胸外按压(C),再进行开放气道(A)和人工呼吸(B),即CPR的程序是C-A-B(新生儿除外)。
1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LS)BLS是SCA后挽救生命的基础,主要是指徒手实施CPR。
基本内容包括识别SCA、呼叫急救系统、尽早开始CPR、迅速使用除颤器/AED除颤。
1.1 立即识别和呼叫急救系统如果发现患者突然倒地且意识丧失,在确定周围环境安全后,施救者应立即拍打患者的双肩并呼叫患者,以判断患者的反应。
一旦发现患者无呼吸或异常呼吸(如叹气样呼吸)或无反应,施救者可假定患者发生SCA,应在最短时间内启动急救系统(即呼叫120等)后立即对该患者进行CPR。
1.2 脉搏检查非专业救援人员可以不检查脉搏直接开始胸外按压。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果在10秒内无法明确感觉到脉搏,应开始胸外按压。
1.3 尽早开始CPR心肺复苏2011中国专家共识推荐CPR时应先进行胸外按压,再进行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C-A-B),未经培训的普通施救者可实施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1.3.1 成人胸外按压技术胸外按压是指在胸骨下1/2中部进行有节奏的快速用力按压,通过增加胸内压和直接压迫心脏而产生血流。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至少5cm或胸廓前后径的1/3,在每次按压后要允许胸廓完全回弹。
当有两名或以上的施救者在场时,应每2分钟轮换一次以保证按压的质量。
尽可能减少中断胸外按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20)要点
淹溺又称溺水,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CA)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万余人死于淹溺,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平均每年有近3万名儿童死于淹溺,淹溺已成为其第一死因;故淹溺是急诊重要的理化损伤综合征之一。
1 相关定义与术语
1.1 淹溺
淹溺又称溺水,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
1.2 水中获救
指游泳期间经历一定程度的危难,但意识仍清醒的,患者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只表现短暂、轻微的症状,如咳嗽,但很快好转,常被留在岸边休息,一般不被送至
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1.3 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CA)
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发生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的临床急症,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抢救困难、病死率高,但可以预防,常于游泳、船只沉没、潜水、意外及自杀等情况下发生。
1.4 溺死
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是一种“致死”性的事件,溺死通常描述溺水后24h 内死亡患者,即溺水后在复苏现场、急诊科或医院内经历心脏停搏并复苏无
效宣布死亡的溺水事件。
1.5 溺死相关死亡
如果死亡发生在溺水24h后,可定义为溺死相关死亡。
1.6 溺水者
在溺水相关死亡之前,患者常被称为溺水者。
1.7 近乎溺死或溺闭
描述溺水后存活超过24h,并需积极救治一种以上溺水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并发症可能包括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性并发症等。
不过,目前溺死、溺死相关死亡、近乎溺死或溺闭等定义还存在争议,因为溺死与近乎溺死通常不能依据时间(24h)来区分。
1.8 CA
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
1.9 CPR
是应对CA,能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以求达到心脏自主循环恢复(ROSC)、自主呼吸和自主意识的挽救生命技术。
2 DCA前期的“三预”方针
2.1 DCA前期的预防
2.1.1 水域的管理
2.1.2 水岸急救体系的建立
2.1.3 开展淹溺预防宣教并采取必要措施
2.2 DCA前期的预识
2.2.1 自救方法
2.2.2 互救方法
2.2.3 水中复苏(IWR)
2.3 DCA 前期的预警
2.3.1 淹溺的风险因素
2.3.2 淹溺的临床表现落水时间短者,或人体吸入水量2.2mL/kg 时,可出现轻度缺氧现象,表现为口唇、四肢末端青紫,面部肿胀,四肢发硬,呼吸浅表。
人体吸入水量在10mL/kg以上者则1min 内即出现低血氧症,或落水时间长者,出现严重缺氧。
表现为面色青紫,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或泥沙,四肢冰冷,昏迷,瞳孔散大,呼吸、心搏停止。
溺死者多呈面色青紫、两眼红肿,口腔、气管、胃及肺内有很多水泡沫,上腹部膨隆,皮肤肿胀,全身冰冷。
另有一种溺水者因落水后惊慌而迅速昏迷,或因冷水强烈刺激而引起喉头痉挛和声带关闭导致呼吸、心搏停止,虽肺内进水不多,亦可致死。
2.3.3 淹溺的预后评估
3 DCA中期CPR的“三化”方法
3.1 DCA中期CPR的标准化
3.1.1 判断患者意识
3.1.2 判断患者呼吸和脉搏
3.1.3 启动EMSS EMSS是贯穿院外心脏停搏(OHCA)患者抢救全程的关键,是整个生存链串联、稳固的核心。
3.1.4 人工通气
3.1.5 实施高质量的CPR 实施高质量的CPR成为DCA患者救治能否成功
的关键和根本保证。
强调对CPR操作的标准化,核心是要确保实施高质量的CPR。
高质量 CPR内容包括:快速按压(按压速率100~120次/min)、用力按压(成人按压深度 5~6cm),胸廓充分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按压分数>60%)和避免过度通气。
3.2 DCA中期CPR的多元化
3.2.1 单纯胸外按压CPR
3.2.2 体外膜肺CPR(ECPR)
3.2.3 机械复苏装置CPR
3.2.4 腹部心肺复苏
3.3 DCA中期CPR的个体化
3.3.1 干性淹溺中的神经反射在实际救护中,不管是“干性淹溺”还是“湿性淹溺”,溺水者被救上岸以后,抢救人员并不能从某些特定症状中判断患者是处于“干性淹溺”还是“湿性淹溺”状态,故不管是何种状态,其抢救的方法是一样的,即优先进行CPR。
3.3.2 湿性淹溺中的相关并发症
(1)呼吸衰竭:
(2)体内低渗状态:
(3)体内高渗状态:
(4)酸碱失衡:
3.3.3 淹溺后相关并发症
(1)胃进水:
(2)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3)体温过低:
(4)过敏反应:
(5)氯气中毒:
(6)癫痫发作:
(7)颈椎损伤:
(8)减压病:
4 DCA后期CPR的“三生”方略
4.1 DCA后期的复生
ROSC后的首要目标包括稳定复苏后血流动力学、优化生命参数及解除CA 病因和诱因,我们称之为“复生”。
4.1.1 气道管理(airway,A)
4.1.2 呼吸氧合(breathing,B)
4.1.3 循环支持(circulation,C)
4.2 DCA 后期的超生
从CA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的“复生”阶段到器官功能恢复的“超级生命支持”的“超生”阶段,CA患者复苏后脑损伤、心功能障碍、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多器官功能损伤)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与其预后密切相关,积极处理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和原发病,可提高CA患者的出院存活率并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2.1 连续性血液净化
4.2.2 目标温度管理(TTM)
4.2.3 ECMO
4.2.4 神经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4.3 CA后期的延生
4.3.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CDCD)概念4.3.2 中国心脏死亡诊断标准
4.3.3 CDCD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