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史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
学习科学发展史的意义及怎样学好科学发展史
学习科学发展史的意义及怎样学好科学发展史科学发展史的内容研究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必须吸收国际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丰富成果,需要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深沉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当代的科学技术史已不再局限于描述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演变(如各种各样的学科史)以及为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树碑立传这样一些传统的历史体裁,而是致力于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与技术特性,从而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进人类文化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往往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政策等密切相关,因而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科学技术史学者的重视。
对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探讨,受到了国际科学技术世界的重视,出现了许多重视成果。
相比之下,我们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还很封闭,亟待吸取相关研究的经验。
近三十多年来,科学技术史领域内借鉴哲学、人类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科技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和交叉,形成了科学技术史领域内的多种研究取向和路径,极大地拓展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和视野。
科学技术史领域的这种变化,既有其学科发展的内在理路,更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和文化问题在科技史领域的反映。
在科学技术主导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但是科技发展所引起的诸如生态环境问题和伦理困境等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这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索科学技术的特性和本质以及科技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史也是其相关学科如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的基础。
因此,科学技术史,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工作,不仅仅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内部需要,也是以科学技术史为中心的相关学科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
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科学史》读后感自宇宙形成至今已有过百亿年了,20 亿年前单细胞藻类出现,生命由此开始进化。
到后来进化成人类。
在生命进化过程中,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都在不断地探索。
然而人类的大脑进化的比动物高级一些,“人类会使用工具”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即便是高动物一等的人类也抵不过大自然。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大自然就在不断地做斗争。
古时候人们敬畏大自然,认为大自然有神奇的魔力,是他们所不能抗拒的,于是所谓的神便出现了,而神的使者边去推崇他们的神。
所以宗教便产生了。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人发现所谓的神根本不存在,他们便是“无神论者”。
在此期间,也产生了一种学问叫做“哲学”。
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 W.C.丹皮尔著述的《科学史》一书便讲述了科学、哲学和宗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自发生,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相互纠葛。
作者 W.C.丹皮尔先生以批评,实证精神对科学思想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就斐然。
作者的眼光犀利独到,从古代一直叙述到现代。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怀着敬畏的精神去对待,去分析^p 以前对自然科学哲学有所贡献的人或书籍。
作者从不从某一个片面去看待问题,也不对任何一个时期的人或著作抱有偏见。
作者在书的结尾介绍了科学的哲学,也对科学的哲学的未来做了展望。
《科学史》又名《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是一本值得拜读的科学史经典名著。
同时,它也是论述哲学的一本著作。
全书一共 12 讲。
从时间的角度上讲,作者从古代世界的科学写到 20 世纪的科学;从科学的角度上讲,从科学的萌芽到科学的慢慢成长再到科学的坚实壮大;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从以前的低级的不合理的哲学到以后的高级的行思缜密的哲学。
全书语言平稳,尊重历史,尊重各个阶段的成果。
《科学史》一书将带你领略到科学及哲学的发展历程,让你对着两者有充分的认识。
《科学史》一书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从古代世界的科学开始写起,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牛顿时代一直写到 18、19 世纪的物理学、生物学、科学与哲学思想,最后又探讨了恒星宇宙,以及对科学的哲学的展望。
科学教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贡献
科学教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贡献
科学教学中融入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内容,对改进科学教学和培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到科学是个渐进的学习过程。
许多科学成果都是经过众多科学家长期积累和探索得出的,没有什么成果是突然形成的。
这可以培养学生进行长期持续学习的态度,也可以减少对科学研究结果的过于理想化看法。
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中常有假设被推翻,新的理论取代旧理论的历史事实。
这可以培养学生开放和宽容的心态,不对现有科学成果极度绝对化。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科学哲学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研究中的思想偏差和误区。
例如过于注重实验而忽略理论抽象、把个案当成普遍规律等问题。
这有助于学生养成以理性和审慎的态度研究问题的好习惯。
科学教学中融入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为今后成为一名负责任的科学工作者奠定良好基础。
这对深入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方法也都很重要。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在阅读《科学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蕴含的历史深度和广度所吸引。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还通过对科学进步的详细阐述,让我对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探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之前,我对科学的起源一直持有简单的看法,认为科学是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然而,《科学史》却指出,科学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它的真正发展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
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之前,我对科学的发展持有线性的观念,认为科学是不断进步的,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科学史》却指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纠错和改进的过程。
每一次的科学进步都是建立在无数的实验和失败的基础上的,而且新的科学理论往往会对旧的理论产生挑战和质疑。
这种科学的进步方式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践性。
《科学史》还介绍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他们的重要发现。
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和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的精神和价值。
他们的发现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他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对人类智慧的证明。
这些科学家的事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力量。
《科学史》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
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的历史深度和广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价值。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钱三强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和“科学界的楷模”。
他在科学史上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核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上,还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钱三强的科学史贡献。
钱三强在科学史上的贡献首先体现在核物理领域。
他参与了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萨克莱委员会)的工作,负责研究原子能利用的可能性。
他发现了重元素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在核物理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发现。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The real tenacity should be thorough when we cry, openness when we laugh, fullness when we speak, and don'thesitate when we do.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科学的历程读后感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这个疑问并不存在在这本书里:它讲述的是与“技术”相关的那部分的“科学”史;属于科学史,同时也是一部技术源流史。
而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讨论: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需要读什么——科学史?技术史?还是科学哲学史?何兆武老师有一本小书《西方哲学精神》,编自给清华中文系本科生上的三次讲座,序言中自谦为“简单通俗的即兴讲话”;书中推荐了一些“关于西方哲学的原始材料”,称“这些书已经是损之又损,简到最低程度了”。
近代哲学只选了三位,分别是培根、笛卡儿和帕斯卡。
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惊讶,近代哲学居然撇开卢梭!换言之我很不服:我也是读过数理化、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的人,在学生生涯中根本没有接触过培根,笛卡儿不就是发明了坐标系,帕斯卡是大气压的单位而已,居然能够代表近代哲学?——在读完《新工具》、《方法谈》和《思想录》之后,剩下的只有羞愧了。
没有人能够否认现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来自西方,在此基础上,有一种经过认真研究后得出的“推论”是:中国放任自流的话,或许能够生出高度发展的科学,但绝非现代科学。
简而言之,二者间不是速度的差异、而是方向的不同。
认识到这一点也为了了解这一点,科学哲学史就绝非需要而是必要了。
科学史和技术史可以告诉我们:科学和技术是如何达到现代的高度。
而科学哲学史则回答了:为什么走上现在这个方向?为什么这样高度的发展是可能的?正如笛卡儿在《方法谈》中所说:在学习了大量经典、得到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后,才有可能着手搭建自己的思想大厦。
对于急需积攒物质资料的阶段而言,一本好的科学史、技术史如《科学的历程》是卓然有效的,而在此之后,起码需要“简到最低”的“原始材料”:培根、笛卡儿、帕斯卡,以及一本科学哲学史——比如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
中国科学创新历史论文
中国科学创新历史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科学传统的国家,其科技创新历史可追溯至古代。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农业、医学、天文学、工程学和其他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就。
中国的科学创新历史不仅是国家骄傲,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包括但不限于汉朝时期的铁制农具、唐朝时期的火药、宋朝时期的造纸术和指南针等。
这些发明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科技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力量。
近代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科技创新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中国的航天、核工程、高铁等领域屡创佳绩,世界闻名。
中国科学家的成就被国际社会广为赞誉。
当前,中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努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创造性地应对国际科技竞争,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实现了科技自主可控,不断提高了科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总之,中国的科技创新历史丰富而辉煌,中国科技工作者正在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科技创新之中。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迎来更多更伟大的科技创新成就。
中国科学创新历史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国家的坚定支持、科技人才的奋发进取以及国际合作和开放交流。
中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分享科技成果,促进全球科技创新。
中国在科技政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中国重视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得中国的科技研究水平不断攀升。
除了国内努力,中国也积极倡导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开展了众多科研项目,促进科技人员交流,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科学史》是一部全面介绍科学发展的历史长卷。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揭示了这一进程的脉络。
阅读此书,我收获颇丰,以下将详细分享我的阅读体会。
一、科学史概览阅读《科学史》,我对整个人类的科学发展历程有了全面的了解。
从古代的简单技术到现代的高科技,科学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这一部分使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它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二、科学的多元文化背景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阿拉伯的数学研究以及欧洲的文艺复兴等。
这使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并非西方独有的产物,而是全球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
这一观点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应当尊重并借鉴不同文化的科学成果。
三、科学的伦理道德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道德问题逐渐凸显。
《科学史》也介绍了科学家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道德抉择。
例如,优生学、核武器等历史事件都涉及到伦理道德的考量。
这使我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与伦理道德相辅相成,科技的应用必须考虑到对人类的福祉。
四、科学的局限性尽管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科学史》也揭示了科学的局限性。
例如,科学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对于一些主观或深层次的问题,如价值观、人生意义等,科学并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这使我意识到,在追求科学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人文精神的滋养。
五、科学的方法论《科学史》详细介绍了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观察实验到现代的复杂理论模型,科学方法论不断演进。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论,我不仅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自己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指导。
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科学史》也探讨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常常存在冲突,但也有许多科学家在信仰宗教的同时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就。
这使我认识到,科学与宗教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七、结语《科学史》作为一部全面介绍科学发展的历史长卷,不仅让我了解了科学发展的脉络,还使我对科学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方案-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在漫长的中国史学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史学出现了从不曾有过的深刻变化:封建主义史学衰败,并被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所代替;在激烈的革命、社会变革,以及科学进步和学科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历经艰难曲折,不断成长壮大,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不仅结束了一个时代,开辟了一个时代,而且还以其丰硕的成果作为珍贵的学术遗产,直接影响到新世纪中国史学的走向。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可清楚地看到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建设,是中国史学发展不可替代的前提;而史学的发展,又不断提出新的理论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对历史进程或历史学自身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回顾和思考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没有史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就没有历史科学的发展。
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史,首先是一部史学理论发展的历史。
明确这一点,并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对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建设,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处在剧变的前夜。
中国封建主义史学,同样孕育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无论是社会的巨变,还是史学的变革,从本质上说,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都是时代的呼唤。
然而,这一切又都不是自发进行的,首先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
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以进化史观为核心的史学发展的直接成果。
正是进化论、进化史观的广泛传播,才为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问世开辟了现实道路。
20世纪初,进化论和进化历史观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史学的基础,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在史学领域思想解放、破旧立新的锐利武器。
而它们的出现,首先是和包括史学在内的外国学术思潮在国内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初,严复的《群学肄言》、《天演进化论》系统阐释了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论原理,大力宣扬赫胥黎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
读书笔记_浅谈中国古代科学
读书笔记_浅谈中国古代科学札记前言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
自古以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进步的推动。
18世纪的工业革命结束了手工作坊生产,开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时代。
这也使得资产阶级迅猛发展,在短短100多年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20世纪迎来了物理科学的大发现时代,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的诞生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也促进了宇宙航天、新材料等技术的迅猛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强烈地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众所周知,研究科学的发展历程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历史能够直接的体现在该国家的社会进程。
基于此,本文考究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通过借鉴历史的成功及失败经验,客观分析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期望能指导当今中国科学的发展方向。
我对中国古代在科学发展上取得的伟大成绩深感自豪,同时也为当今中国在世界科学发展中的贡献较小而失落。
正如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国科学技术远远强于西方?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而是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因此,我特想探究下在对世界科学贡献方面,为什么我国在当代和古代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再加上本人能力不足,这段时间我读的书也很有限,所以我的读书笔记主要从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医学发展两个方面重点阐释中国古代科学发展道路,分析中国古代科学的性质以及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从多个方面分析中国古代科学特点以及局限性。
中国古代天文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一直将天象与人世间祸福联系在一起,如“夜观天象”做出决定;西方的“占星术”也拥有悠久的历史。
虽然这种联系既不具有客观性,也不毫无科学依据,然而在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却促进了世界天文学的发展。
古代中国人们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产生方向与时间周期的概念。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天体运行逐渐进入到科学观察的范畴,根据准确地计算与长时间观测建立起精密历法。
为什么要学习科技史
为什么要学习科技史内容摘要: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发展史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领域、国度和阶层的人们都在不断地加深对它的学习和认识。
可是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习科技史,学习它的意义又何在呢?关键词:经验、规律、潮流、人文教育、机遇、视野、洞察力。
Contents summary:As everyone knows,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Different fields,country and class of people are constantly deepen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But why do we learn it?And what’s the meaning?Keywords:experience、law、trend、humane education、opportunity、vision、insight.在现代,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很早就英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就是说,只有科技发展了,国家才会富强。
“十五”大后,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发展高科技,走科教兴国之路,从而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
通过这些实例,足以说明国家对科技的重视。
我们学习科学技术史,就是为了吸取经验,把握规律,以探寻新的未知世界。
同时,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命脉,科技革命引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带动经济革命;经济革命推进社会进步。
如今的科技,已不再是书本上的道德与公式,科技革新需要上帝赋予的永远追求真理的坚定的信念,科技史的意义,也就在于承接这份过去,联系那片未来。
学习科技史对我们国家科技发展和我们自身的提高以及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的作用都不可小觑。
具体来讲,学习科技史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对科学技术预测的启示作用: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在人类事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2006年我们浙江新课程全面实行。
其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
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成为首要议程之一。
只是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科学史很不了解,对我们中国的科学文明知之甚少,对物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的发展很迷糊。
更不必谈科学史的思想,以及科学史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了。
世界着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科学史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唯一能确切反应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
并且科学史既研究科学发展本身的逻辑规律,也研究科学发展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的体会是:1、科学史教导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史实和包含的深层精神。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史的介绍,但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将科学发现置身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背景,介绍同时期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等。
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诸如此类的故事,而只字不提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艰辛过程,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误解科学的发现是偶然的,是靠运气的。
又如,伽利略发现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理本身的重量无关,不是通过比萨斜塔实验得到的,而是提出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矛盾的逻辑思维和理想化的斜面实验得到的,要注意历史地真实性。
所以教学中要好好地思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注重事实和精神。
2、不必因为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来质疑科学史是人类进步史。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史并非真正纯粹的“人类进步史”。
看古代天文学发展,被运用于巫术、人间祸福预测、宗教等。
现代高科技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病毒等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化学药品的制造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一部人类科学史成了其它物种的毁灭史等等。
但是,我不认为科学史不是纯粹的进步史。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科学史》读后感2篇《科学史》读后感1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类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
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说的好――“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生命科学的研究历程对生物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教育价值,上海市二期课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1.灵活运用科学史,渗透民族经精神教育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是落后的。
但是,研读科学史,能够找到很多证据表明我们的科学家在许多可比的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把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突破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例如,中国古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人工选择、杂交的科学原理;明代学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既是一本医学书、也是一本生物学巨著等;现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贡献等等。
当然,学科渗透“两纲”还是要注意无缝衔接。
例如,高二生命科学中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在上到这一内容时,正好是11月20日,就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历史上的今天”――介绍了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成就,民族精神的渗透做到了“落雪无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通过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该具备的对生命科学信息的认识与理解、表达与交流、应用与实施、预测与判断、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基本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化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学史论文-对科学发展史的反思与探究
姓名班别学号考试学号54对科学发展史的反思与探究内容摘要:就一般情况而言,也许很多人认为学习科学史没有多少直接的用处,既无助于学校奖学金,也不能靠它获得一份高薪工作。
但是,就我而言,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门现代化,专业化的学科,科学史对于建立起自身的价值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回顾科学史的发展历程,从中,它给予我思想的启迪,让我学会了如何看待及解决问题。
以下本文谈论的是本人在学习科学史中的一些心得和反思以及对科学史的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科学史反思探究科学史,顾名思义,就是一部关于科学的历史。
然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也是一本励志故事,一本《心灵鸡汤》,让人感触良多。
读科学史,你能够读出科学的理性,读出哲学,也能够读出客观规律……漫步在科学技术漫长的历史长河上,目睹着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创造出灿烂的文化,科学从被动的积累变成了主动的探求;古中国人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倡导着人与自然和谐;欧洲的文艺复兴,也复兴了科学,科学得以迅速地成熟起来,对于自然的探求已经不再是圣哲的专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凭兴趣参与科学这场游戏,赢家的数目没有限制,而获胜的奖励便是一个新自然规律的明了。
近代的科学革命,相比于古希腊的纯思考和观察,科学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模型和演绎方法,科技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史,不仅让我对科学本身以及其内外相关因素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在认识与理解科学中,使我产生了一些关于生活的哲学思考,而思考的成果将会是我待人处事的生活指南。
一、“科学”不等同于“正确”托勒密的天文学说是不是科学?大多数人也许会认为它不是科学,因为该学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但是,如果我们所给予的理由一旦成立,那么哥白尼,开普勒,牛顿同样可以逐出科学的殿堂,因为太阳同样不是宇宙在中心,行星的轨道不是精确的椭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也是不存在的……那么,难道“不科学的”结论也是科学。
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
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科技、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科学史学史的发展过程、特点和意义,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中国科学史学史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科学史学史起源于古代的科学技术研究,如《汉书·艺文志》中对天文、历法、算术等领域的记载。
自宋代起,随着印刷术的推广和文化的普及,科学技术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也对中国科学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史、科技哲学、历史学等领域,而国际研究则更多地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的比较和交流。
同时,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交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也逐渐被引入到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中来。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
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既包括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考古发掘等,也包括现代的科学计量方法,如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精确。
四、结论与展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深入探究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也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研究力量分散、研究方法单一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
总之,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是一门极具价值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反映了科学思想的变化和演进。
通过对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浅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乌托邦社会主义中的合理因素而发展的理论。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延续,直接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
它不仅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又称科学共产主义。
19世纪,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已基本在西欧一些国家确立下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量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日益高涨和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潮便随之出现。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矛盾,结合前人理论,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其诞生之初其响应者还寥寥无几,只是在把理论运用与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以同盟者的态势联合起来,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载体,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的合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政治斗争显现了强劲的阶级力量。
20世纪初,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运用于指导俄国革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真正成为现实。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加之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使得苏联在世界舞台上威望高涨。
随后不少国家纷纷效仿苏联模式,科学社会主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局势失去控制,由于其过度集权专制的社会体制,缺乏市场和竞争的经济运行模式,片面“一统”的民族政策,造成先是东欧国家、后是苏联政局跌荡,相继发生社会制度的变更。
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
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几天微信群里很热闹,又是一次关于中医的讨论。
我呢,不懂医学,对神医治病比较排斥,正好以前看过一本书,有关于中医发展的一些历史,这次找来,专门挑选部分章节,再读一遍,顺便写点儿笔记。
这本书是李申老师写的《中国科学史》。
关于科学的定义,尤其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有些人是有看法的。
不过,我们不能完全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的思想,时代的思想总是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很难超越甚至跨越性的提出思想。
所以,按照古人的思维,他们对于科学技术的认知,我们应该称之为科学技术的。
也就是说,科学可以存在被后来推翻的可能。
这个我们认可。
但是,历史是发展的,科学也是发展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些理论在历史上存在过,能解释或适应当时的需要,就认为可以放到现代。
很多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可行的。
如同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认识到现在还是在初级阶段,就是很不简单的事情。
当初马列先驱们提出的共产主义设想,超越了那个时代,我们现在发展的远远不够,还是要不断独立思考,努力认真做事。
因此,科学是当今我们认为正确的理论知识体系。
以前的科学是历史,如果在应用,那只能用现在的科学。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在每个历史阶段都专门讲述了医学的历史,我挑着写。
远古就不说了。
秦之前一般称为先秦时代,可以从商开始到秦统一之前。
主要是这两个时间点好记。
历史发展中,有些事情差几年几十年的,影响不大。
别较真,有些是按时间来的,我认同。
生老病死,现在看来太平常了,但是在古代,对疾病、生死的认识是慢慢成长的。
能知道生病,就是很大的进步了,因为这时候的表现和正常人不一样,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猜测、经验,乃至后来碰巧发现吃某些东西,或是锤锤打打,感觉会好些。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贡献与启示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贡献与启示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中国在古代的科学领域中有着卓越的成就。
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中国先贤便开始探索自然规律,不断创新,创造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成果。
这些成就,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对人类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天文学的独特贡献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中国科学史上最为悠久、最为卓越的科学领域之一。
从古代先民用“日晷”、“水平仪”观测天象,到《周髀算经》中所记录的日月食现象,再到《晋书》中的天文学著作以及《南仁宝鉴》、《景德镜考》等大量的天文制图和观测记录,中国古代人民在天文学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中国古代天文学独特的贡献在于其发掘和利用了自然界中隐藏的规律,例如将天文现象与地理空间、季节变化、国家政治等社会因素相结合,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天文学体系。
例如,先民发现“二十四节气”,就是将天文现象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了农历的重要依据。
而后人也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和农历的体系,为后代人民繁荣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二、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与启示古代中国还有一个突出的科学领域,那就是地理学。
在探索世界之前,古代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国给予了无比崇高的重视,这也促使他们对自己的祖国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绘制。
在此过程中,中国人发现了很多地理现象,并逐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天人合一”观念。
这种观念体系深入人心,促使人们反观自然、探究规律,形成对于“天”与“人”的观察方法和建立相应理论的必要性。
在工程实践中,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许多与地理观察、测量有关的实用工具和测量方法,如水平仪、经纬仪等等,而他们所设计的各类测量工具,至今在形式和原理上仍有着强烈的实用价值。
三、医学的发展与历史影响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影响力更是与其它领域不相上下。
中国的医学文化是源于千年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日趋成熟。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创作的巅峰之作,该书探究了人体的生理构造、生命的起源、人的健康和医学治疗等问题,其思想体系极为综合,系统性极强。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科学史》是一部关于人类科学发展历程的著作,通过对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理论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读完《科学史》这部著作后,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的伟大和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
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他们的贡献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人类才能够走上了今天科技发达的道路。
另外,通过《科学史》这部著作,我也了解到了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科学史上,每一次科学革命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一个新的理论都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建立起来的。
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和知识,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这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和总结,需要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通过对《科学史》的阅读,我还深刻地认识到了科学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他们不断地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科学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通过对《科学史》的阅读,我对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科学史也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科学史更告诉我们,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和探索精神对于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信通过对《科学史》的深入了解,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科学,更好地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科学史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一、科学史简介狭义来讲,科学观是指人类对科学基本的、总体的看法。
把科学作为探究和反思的对象,并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形成对科学的认识观。
而广义的科学观是指人类将实践规律或方法提升到科学的境界,去除客观对环境表面的错误认识,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界。
我们从小就进行科学的教育,学习语言和科学,通过动手做实验跟着老师一起探索自然的奥秘,了解了自己、他人和这个神秘的世界。
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慢慢有了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
1、古代科学从久远的远古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利用自然、学习改造自然,形成古代科学技术萌芽。
璀璨的四大文明古国。
在公元五世纪之前,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可以说各领风骚,古希腊的文化包括数学、哲学承受于埃及、巴比伦、波斯这些远古文明。
他们最早的哲人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相传到过埃及和巴比伦学习。
古希腊哲学追求公平、理性和抽象思维。
同时哲学家又是很好的科学家,欧氏几何、勾股定理、地心说等一系列科学成就。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群星荟萃的时代,涌出了一批杰出的哲学家和实干家。
墨家的墨子就是一个汇集了中国文明的实干家、发明家和哲学家,道家的炼丹开启了化学的发展等。
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西方进入科技史和文化史上的千年黑暗(欧洲中世纪),很多学者指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尤其是保守教士对于哲学和科学的攻击,不断在间接、微妙而广泛得多的层面发生作用,其后果是自然哲学始终受到压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
而中世纪的中国,一枝独秀。
在这千年里,中国文化收获了璀璨的成就,对自然的认识上形成了独特而有价值的东西,如四大发明、中医学、农学、炼丹术为代表的化学、瓷器制造、数学、天文学等一系列重大创造。
2、近代科学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史的开端是在公元十五世纪左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明清朝代)。
而从这个年代开始,创造了千年灿烂文化的东方文化一蹶不振,而以欧洲为首的西方文化异军突起。
科学第一次开始脱离宗教,人们开始用客观的眼光去认识自然和了解科学。
这个伟大的时代被恩格斯成为“需要巨人并产生巨人的时代,他们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剑或两手并用。
”这个时代,群星灿烂:①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
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
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
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②伽利略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
当时,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今天,史蒂芬·霍金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他这方面的功劳大概无人能及。
”③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
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真正的分子,即事物的简单性质,它是有限的不变的。
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它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构成的。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最重要的特性,运动是有规律的,其形式是多样的。
他称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定性为形式。
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形式,从而获得行动上的自由,以便征服自然。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④开普勒是德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他首先把力学的概念引进天文学,他还是现代光学的奠基人,制作了著名的开普勒望远镜。
他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为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
他被后世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开普勒定律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做了一个基本完整、正确的描述,解决了天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曾使甚至象哥白尼、伽利略这样的天才都感到迷惑不解。
当时开普勒没能说明按其规律在轨道上运行的原因,到17世纪后期才由艾萨克·牛顿阐明清楚。
开普勒对此运动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万有引力定律已见雏形。
开普勒在万有引力的证明中已经证到:如果行星的轨迹是圆形,则符合万有引力定律。
而如果轨道是椭圆形,开普勒并未证明出来。
牛顿后来用很复杂的微积分和几何方法证出。
⑤萨克·牛顿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角动量守恒之原理。
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
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
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⑥卡尔·冯·林奈,瑞典博物学家,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现代生物学分类的奠基人,“现代生态学之父”。
17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家搜集到大量的动物。
植物和化石等标本。
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
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亟为迫切。
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
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
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
"《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
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井然有序。
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他的分类法直至19世纪才被自然分类法代替。
⑦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
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
他还是一个分类学家,林奈的继承人。
主要著作有《法国全境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动物学哲学》等。
⑧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
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现代科学公元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近代科学开始向现代科学转型,经济世界被瓜分完毕,经济全球化开始。
以伦琴(X-光)射线、天然放射性物质及电子的发现(三大发现)为标志,意味着现代科学的兴起。
代表人物:爱因斯坦①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辐射。
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20~0.06)×10-8厘米之间。
伦琴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
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
一般来说,较大之原子有较大机会吸收X射线光子。
人体软组织由较细之原子组成而骨头含较多钙离子,所以骨头较软组织吸引较多X射线。
故此,X射线可以用作检查人体结构。
②天然放射性是指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能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的属性。
不同的天然放射性一般有不同的衰变模式:常见衰变模式有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电子捕获、中子衰变、自发裂变(又称自发分裂)等。
衰变时放出的能量称为衰变能量。
③1897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汤姆逊重做了赫兹的实验。
使用真空度更高的真空管和更强的电场,他观察出负极射线的偏转,并计算出负级射线粒子(电子)的质量-电荷比例,因此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姆逊采用1891年乔治·斯托尼所起的名字——电子来称呼这种粒子。
至此,电子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亚原子粒子和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被汤姆孙发现了。
4、当代科学上世纪中叶,科学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结构方法,科学不再是一个学科的问题、多学科、多专业之间共同交叉、综合完成。
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三大学科的建立标志着小科学发展成为大科学。
二、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1、中国现代科学的没落——“李约瑟之谜”在公元十五世纪左右,中国文化渐渐没落,中国科学一蹶不振,那每个人心中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长达千年时间里科技遥遥领先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为什么在公元十五世纪之后为什么就一蹶不振呢?——这就是“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本人也曾试图对他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
他将问题的答案归结为两点,一是中国形成的官僚制度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治理水患的需要使中国形成了这样一种官僚制度。
李约瑟的答案显然难以使思考这一问题的学者感到满意。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博尔丁将这一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这一称呼很快被大陆学界广泛接受。
由于长时期内没有人能够令人信服地解答这一问题,所以有人将其称为“世纪难题”,还有人将其看做社会科学上的“歌德巴赫猜想”。
但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提前讨论的,这就是应当致力于研究中国还是研究西欧的问题。
早就有人看到,既然近代科学技术并没有在中国产生,我们怎能去探讨没有出现过的事物的原因呢?于是,有见解的学者纷纷放弃了对中国的研究,而致力于探讨欧洲科技兴起的过程。
在这一批学者中,成就最大的要数香港中文大学的陈方正教授,他的巨著《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详细介绍了西方的文化与科技,并阐述了为什么现代科学出现在西方。
他认为中西“科学”之差异在于:前者(“数学化”的科学体系的科学传统)为简约主义的,而后者(中国无数学化体系之传统科学)之传统为朴素主义的,两者同为“科学”而却是名同实异,走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