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州港的兴衰看中国古代海外贸易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走向海洋的历史与挫折

中国古代走向海洋的历史与挫折

早在秦汉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向海洋进军,考古证实汉初南越囯就曾经和欧洲、西亚的国家进行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汉代1)开辟时间: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往来。

2)路线:从广东出发,向西沿着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3)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文明的联系。

开通后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中国的海洋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出海和从广东经南海到印度、斯里兰卡的两条海上航道。

但由于中印双方贸易的需求不大,且当时中国南方经济尚未发展起来,该航线的贸易作用并不大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唐宋时代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唐代,随着阿拉伯人开辟了从西亚到中国南方的航线后,东方与西方的海上贸易蓬勃兴起。

从此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从陆上向海上转移,陆上丝绸之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leiman)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ibn Wahab)的商船由巴士拉(Basra)与希拉(Siraf)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

通过该条航线,大量阿拉伯商人到东南亚和中国经商,该航线上海运的逐渐兴起,并替代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新通道。

这条航线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代, 陶瓷成为另一个主要的贸易商品, 陶瓷的贸易量甚至超过了丝绸。

所以, 这条航线又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

唐朝曾在广州设官职市舶使,主理海外贸易,接待来到中国经商的波斯人和大食人(阿拉伯人)。

到了南北朝,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南方经济兴起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唐代对外贸易兴盛。

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

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

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①从登州(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宋朝至明朝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宋朝至明朝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宋朝至明朝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

除广州外,又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五地设市舶司,使外贸规模成倍扩大。

北宋中期,每年的市舶收入达六十三万贯,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

北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金属等,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象牙、珠宝等。

元朝的海外贸易也很发达。

元朝政府在消灭南宋后,原在南宋任泉州市舶使多年的阿拉伯商人蒲寿庚降元。

元即任他为福建行省左丞,管理泉州一带的海外贸易。

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作市舶提举司,简称市舶司。

元朝先后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故浦(今海盐县南)、温州、广州、杭州设立了七个市舶司。

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最大商港,由此出口的商品有瓷器、丝绸等,由此进口的商品有丁香、豆蔻、胡椒、钻石、珠宝等。

明初实行海禁,严禁民间私人贸易。

在明朝开国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中外贸易基本上限定在“朝贡贸易”的框架之内进行。

中期以后,朝贡贸易的政治色彩有所减弱,外番货品免税政策渐改为按例抽分。

这一改革一般被看作明代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个进步,问题是实行不久就又迎来了嘉靖时期的海禁,使正常的中外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隆、万开海以后,外国商船来华已不限于有朝贡关系的国家,贡期、船只数量等等限制也已放松,基本是来船都可以进口,照例抽分纳税后便可入市交易。

但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自由贸易。

来华外商必须通过官牙行的中介才能进行买卖,而不能与民间商人直接交易。

明后期,市舶太监和地方官吏在口岸贸意中恣意抽分和掠夺,极大地损害了中外贸易正常发展的环境。

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开放只是在不能有效禁止情况下的无可奈何之举,并且仍有诸多限制,管、卡和防范的色彩浓重,完全谈不上主动推动、大力支持。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作为中国最早开展海外贸易的港口城市之一,其繁荣与辐射的地区之广,影响力巨大。

泉州自唐代已经开始有对外贸易,到了宋代更加繁荣发展。

宋徽宗时期,泉州海域的商船络绎不绝,锦绣云莲、香舫、蜃船等各种各样的商船往来于海上。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贸易,即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二是内销海外,即将中国产品运往海外。

对外贸易方面,泉州与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最重要的贸易对象是南洋地区的各个国家,如食蕨、高丽、日本、东南亚诸国等。

南洋诸国以椰树碱、珍珠、黄金等产品,与泉州进行交换。

此外,泉州还与印度、阿拉伯、波斯、埃及等国家也保持了一定的贸易往来。

泉州商人通过自己的船只在海上航行,积极开展贸易活动,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内销海外方面,泉州通过贸易将众多中国特产运销到海外各地。

宋代泉州的陶瓷、丝绸、盐、茶叶等都非常有名,这些产品在海外市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宋代泉州的陶瓷制品以青瓷最为有名,外销地遍及东南亚、南洋、日本等地。

宋代泉州的丝绸品质优良,泉州丝绸在国内外市场都非常有竞争力。

此外,泉州的盐业也十分发达,泉州盐的品质极高,远销到日本、东南亚等地。

茶叶也是泉州的特产之一,宋代泉州的浓香型茶叶非常受欢迎,远销海外。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之所以繁荣发展,得益于泉州港的地理位置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策略。

泉州港地处闽江河口,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水运资源。

同时,宋代泉州城市发展迅速,泉州商人擅长海上贸易,善于经营,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泉州港在宋代的繁荣发展也得益于中央政府的支持。

宋代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积极鼓励和保护海上商业活动。

政府建立了完善的贸易法律法规,确保了海外贸易的顺利进行。

此外,政府还对泉州进行了相应的税收政策和市场监管,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繁荣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泉州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荣。

论宋代海外交通的三个问题

论宋代海外交通的三个问题

论宋代海外交通的三个问题论宋代海外交通的三个问题摘要:本文通过对《岭外代答》和《诸蕃志》的核心文献解读,配以其他相关书目、文献与考古资料为辅助,从中西记载、商人旅者、文字文物等多角度阐述宋代海外交通中的市舶管理体制、对外交往诸国、进出口商品三个问题,大致总结宋代海外交通的总体情况与特征以及在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宋代市舶管理对外交往进出口商品海外交通一、宋代市舶管理体制的特征从官方定义上讲,市舶为中国旧时对中外互市船舶的通称,但其含义在各时代并不一致。

在宋代,对中外互市商船统称市舶。

由此而形成的市舶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创始于唐代。

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制度渐见完备”1。

并且由于宋代特殊的国情——积贫积弱,使得它在宋代的经济地位非常突出。

宋代市舶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市舶机构的设置、对海舶和海商的管理、市舶官的经济职能等几个方面。

1、市舶机构的设置市舶司是宋代在各海港设立的负责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关,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其职掌检查“进出船舶蕃货、征榷、抽解、贸易诸事”2。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克广州,即日诏与潘美同知广州,兼市舶转运使”,即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曾在广州设市舶司;徽宗崇宁元年七月又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松江县)等地设市舶司;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又复置两浙﹑福建路市舶司。

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相对于唐代,在市舶司的设置上区域分布更广,虽仍然集中位于沿海港口一带,但从北至南已经大致可以形成线性趋势,市舶司这一机构的“因地制宜”原则也显得更为明显。

同时,《岭外代答·航海外夷》中“今天下沿海州郡,自東北而西南,其行至欽州止矣。

沿海州郡,類有市舶”也可以印证宋代政府在市舶机构设置上规模数量的增加,市舶制度的盛行。

2、海舶和海商的管理宋代政府在管理上的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海舶:凡港口进出口船舶所申报的货物﹑船上人员及要去的地点需要向市舶司领取公凭﹔出海前要接受市舶司上船“点检”﹐防止夹带兵器﹑铜钱﹑女口﹑逃亡军人等,并由兵船监送。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 -回复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 -回复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回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时期之一,而泉州更是当时的海外贸易重镇。

这篇文章将以“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关于这段历史的问题。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很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为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这个时期,泉州成为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港口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背景和特点。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宋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当时,泉州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位于中国沿海与世界交通要道之间,是中国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枢纽。

泉州的中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与哪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贸易往来。

泉州的海外贸易网络非常广泛,与日本、朝鲜、印度、波斯、阿拉伯、非洲等地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其中,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尤为活跃,泉州商人在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商业网络。

还有一些外国商人也来到泉州进行贸易,使得泉州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交流中心。

第三,我们来看看泉州的海外贸易主要出口商品有哪些。

泉州主要出口丝绸、茶叶、瓷器、钢铁制品、金银珠宝、草编产品等。

其中,丝绸和瓷器是泉州的特色商品,备受海外商人的青睐。

泉州的陶瓷工艺非常出色,所生产的瓷器在国内外都非常有名。

最后,我们来看看泉州的海外贸易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泉州的海外贸易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大量的贸易活动使得泉州商人得以积累财富,也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商业机会。

同时,海外交通贸易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泉州商人在海外的贸易活动中,不仅传播了中国的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

一些泉州商人还将外国的文化带回了国内,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总结起来,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泉州在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 -回复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 -回复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回复歌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宋代泉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扮演了连接中外贸易的桥梁角色。

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繁荣发展,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具规模的国际贸易港口之一。

让我们一起来回答中括号中的问题,了解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全过程。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朝时期,泉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贸易基础,但是真正大规模的海外交通贸易则始于宋代。

泉州港自然条件优越,形势复杂,处于大陆与海域的交汇点,适应了当时东南亚贸易的需要。

1. 泉州港的位置为什么适合发展海外贸易?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面临东海,北濒福州湾。

地理位置优越,这一特点让泉州港在北方和南方贸易之间起了桥梁作用。

泉州市还有许多优秀的港口,如安海港、石狮港和晋江港等,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海港经济体。

2. 泉州港的地理地势如何?泉州港地势平坦,河口形成了比较宽阔的淡水湖泊,非常适合船只停靠。

同时,城市周围有大片的沼泽地,这种独特的地势使泉州港避免了因河流泥沙沉积而形成的浅滩和港湾的狭窄。

3. 泉州港的规模和设施如何?宋代泉州港是世界上最早并且最具规模的大型港口之一。

港口设施完善,有专人负责管理和整理码头,以确保船只顺利进出。

宋代泉州港还建有石拱桥、竹木桥等用于运输货物的桥梁设施。

泉州港的优势使得宋代泉州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品集散地,并与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

泉州商人发展了一种称为“海商”的贸易模式,大胆航行到远方的海外市场进行贸易。

4. 泉州商人和海商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泉州商人以其勇敢、擅长交际和倾向于冒险的天性,在海上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泉州商人不仅仅是贸易者,他们还沟通着各个层面的社会和政治组织,起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的桥梁作用。

他们通过自己的商业活动,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民族文化的传播。

5. 泉州市民和海商的生活特点如何?泉州市民以其勇敢、敢于探险和开拓的精神著称。

泉州及泉州港的发展变迁

泉州及泉州港的发展变迁

航海42续几年出现“蕃舶罕至”的情况。

而此时的泉州港海外贸易却如日中天,朝廷政策的扶持使其继续发展,成为一个“有蕃舶之饶,杂货积山”的繁荣海港,市舶司的设置亦提上日程。

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为适应泉州海外贸易发展需要,泉州市舶司设立,泉州港正式开放。

但终北宋一朝,泉州港势头虽盛,但由于起步较晚,泉州的地位依然未能赶超广州,贸易“惟广最盛”6,但无可否认,泉州港已开始步入重要贸易港口的行列。

南宋时期,由于都城迁往杭州,泉州接近京城,政治地位提高,宋政府又实行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加上泉州地区本身的外贸型经济结构的补充促进,泉州港迅速发展,港口贸易活跃。

自泉州港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和品种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升,总数达三百多种。

据《宋会要辑稿》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从占城运进泉州的商品仅香料一项就有7种共63334斤之多。

泉州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这些地区和国家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诸国,以及东非北非等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7。

与之相适应的是贸易额的迅速上涨。

据李军研究,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州市舶一年的收入即相当于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1128-1134年)7年的总和,贸易额接近广州。

南宋中期,泉州贸易更是发展迅猛,此是泉州市舶收益已基本赶上广州。

至南宋末期,泉州海外贸易额完全超过广州,而一度兴盛的广州则失去了第一大港的地位8。

当然在此期间,泉州港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南宋后期,由于地方官“征榷大苛”,泉州的对外贸易曾一度萧条,宋廷对此极为重视,采取种种措施终于使泉州港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两宋时期是泉州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泉州港经过三次飞跃,于南宋末年赶上并超过广州港成为第一大港。

南宋时期的泉州侨民云集,他们主要今泉州古有泉南、鲤城、刺桐城之称,其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之东南海滨晋江、洛阳江入海口处,扼晋江下游,为江海交汇之所,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泉州港港湾曲折,水深港阔且其避风条件好,临江面海适于泊船,具有优越的港区条件。

福建泉州海外贸易史的研究

福建泉州海外贸易史的研究

福建泉州海外贸易史的研究福建泉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的海外贸易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当时泉州就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

在宋朝,泉州更是成为了连宋朝皇室都经常前来往来的通商口岸。

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密不可分的历史。

在纵贯了大约1200年时间的泉州海外贸易历史长河中,泉州的热闹景象给中国古代的贸易活动增添了无数光彩与魅力。

泉州海外贸易起源于唐代,但真正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港口,则不是在唐朝,而是在宋朝。

在宋朝时期,泉州真正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贸易城市,成为了中国最为重要的贸易口岸。

此时,泉州港已经成为了中国南方对外贸易的枢纽。

在宋朝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活动十分繁荣,主要给出口的商品包括陶瓷、绸缎、丝绸、染料、木材、药材等等,以及进口的香料、象牙、珠宝、草药、金银等等。

泉州象牙是当时的奢侈品之一。

从宋代到元代,泉州的象牙制品在贸易活动中深受欢迎。

在宋代时期,泉州的对外贸易还会受到一些不利的因素。

因为当时的禁海政策,宋朝政府对私自出海的船只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这一政策的实行影响着泉州市的贸易活动。

很多泉州商人向外地经营,又因为当时泉州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所以很多商人选择在其他地方开设店铺,以应对政策的影响。

在元代时期,泉州的对外贸易再次繁荣。

此时,泉州的港口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泉州港重新被视为中国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对于泉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泉州的海外贸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泉州的贸易活动让当地经济发展。

在明朝时期,泉州的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

此时泉州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当时的最高记录。

这个时期,泉州市的马路、街道、城墙和仓库都进行了改建和扩建,而贸易也得到了更为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

此时的泉州象牙出口也更加热门。

其象牙工艺水平已经成为可与中国其它地方媲美的水平。

总的来说,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时期从唐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朝。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海洋贸易港口之一。

泉州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上交通网络,成为宋代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以及西亚等地进行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

在宋代泉州港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有商人的勤劳和智慧,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

首先,泉州港在宋代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支持。

宋初,泉州港成立了专门负责外贸事务的官署——泉州通船司,负责管理和监督外贸船只的进出、商贸活动的稽查等事务。

这无疑为宋代泉州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规范。

同时,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地理环境优越,有许多自然良港,如海门、复兴港等,这些港口可以提供良好的泊位和安全的避风港,使得泉州港成为海上贸易的理想选择。

其次,泉州港的发展离不开商人的勤劳和智慧。

泉州商人在海上贸易方面积极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网络。

这些商人通过成立海洋贸易商会,如泉州世界商会等,收集和传递海上贸易信息,形成海外商业网。

同时,泉州商人还注重技术创新和贸易便利化。

他们研发了适应海业贸易的大型船只——划船,这种船只体积大、储藏物品多,具有很高的商业运输效率。

此外,泉州商人还引进了各地商货,如香料、象牙、孔雀石等,并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带到海外,推动了中外贸易的繁荣。

泉州港的发展也得益于宋代政府的开放政策。

宋朝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

例如,政府设立了驻外商人、使节官员的机构,以帮助商人开展贸易活动和处理海上纠纷。

政府还鼓励外国商人来泉州进行贸易,并给予他们一定的保护和优惠政策。

这使得泉州港成为了东南亚、南亚、非洲以及西亚等地商人的理想贸易港口,吸引了大量的商贾来泉州从事商业活动。

泉州港的发展对于宋代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为中国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为中国的商品走出国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

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全文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海外交通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尤其是泉州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海港城市之一。

在宋代,泉州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包括今天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泉州的海外贸易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泉州港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便捷交通条件,使得泉州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中转站。

当时,泉州的贸易船队常常出发到东南亚各地,将丝绸、瓷器、铁器等宋代的特产带到海外市场,然后再运回大量的香料、贝壳、珍珠等特产回到泉州。

在泉州,有着充足的商品供应和繁荣的市场,吸引了许多来自各地的商人前来交易。

在宋代,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海外贸易带来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促进了泉州市场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当时,泉州不仅是南方最大的丝绸、瓷器和铁器的生产基地,也是东南亚特产的集散地,这使得泉州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

泉州的海外贸易也推动了宋代海事业的发展。

为了应对海外贸易需求的增长,泉州港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和改扩建,使得港口的航运能力大大提高。

同时,泉州成立了专门的海运机构和港务官,以管理和调度贸易船队的运输工作。

这些举措为泉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也保证了海外贸易的顺利进行。

泉州的海外贸易不仅有经济上的意义,也有文化上的影响。

由于泉州的海上贸易路线与外国地区交流频繁,泉州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泉州,许多来自东南亚地区的商人和移民定居下来,与本地人民共同生活和工作。

这种多元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泉州文化的繁荣,也为泉州注入了外来文化的元素。

总之,宋代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是当时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段时期。

海外贸易为泉州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推动了海事业的发展。

泉州的海外贸易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泉州历史

论泉州历史

论泉州对外交流历史
泉州港古代称为“刺桐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古代世界第一大港。

位于泉州市东南晋江下游滨海的港湾,北至泉州湄洲湾内澳,南至泉州围头湾同安区莲河。

泉州港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独占400年鳌头的“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名气遍布全球。

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繁盛。

宋代,泉州有发达的造船业。

泉州与87个国家和地区有海外贸易关系,泉州港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在泉州港出土的南宋古船,反映了宋朝泉州港对外贸易的繁荣
古代泉州经济的发展
泉州海外交通贸易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繁盛。

从泉州海交馆看泉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从泉州海交馆看泉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从泉州海交馆看泉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我的家乡是古城泉州。

在高中时,我曾参观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我们这儿的人更常叫它“海交馆”。

而当我走进大厅,却仿佛是走近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到处都显得冷清落寞陈旧,偌大的展馆竟然只有我一个人在参观。

虽然政府极力地想要将这里打造成旅游和文化品牌,却无法让这里的题材丰富起来。

不过,仅仅这些古老的东西,便足以让我有了许多对泉州的新认识。

入唐以后,泉州港逐渐兴起,大量“番客”从海上纷至沓来(“番客”这词汇仍在闽南语中使用)。

宋代,泉州海外交通开始进入繁荣阶段。

南宋至元代,它不仅超越了广州港,成为了我国对外最大贸易港,而且也成为了马可波罗记载中的“世界东方第一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是连结东西方、沟通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海上通道。

海交馆里,主要展示的是泉州在中古时期数量繁多、价值极高的与海外交通有关的文物瑰宝。

(我便小引图1、图2,展海交馆一角以作娱趣。

)图1:宋代海船复原图图2:海交馆内部取景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47年出土的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重量最大的海外贸易海船。

我既感慨于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手艺,“他们如何将几块木头拼接得如此牢固和契合”,又恨不能一睹当时泉州港万商云集的壮景。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中,这样记述:“蒙古人征服中国,建立元朝(公元1279~1368年)后,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

……”从这点看,这艘海船正是泉州当时海外贸易发展极盛的一个佐证。

其实,对于我而言,泉州人是素来很喜欢探索海外的,在我们这里俗称“下南洋”。

我想,这种“爱拼才会赢”、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创造者们的精神所在吧。

近几年,政府也在加大沉船古船的打捞和考察工作,以期能找到更多的证据来印证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非凡作用。

贸易的流通,文明势必会发生交往,会发生冲击和融合。

而泉州,正是典型的“宗教历史大熔炉”,在这里各种不同教义互相包容,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产生出奇特的文化和谐交融的现象。

古刺桐港 古代华夏的国际性海上商贸枢纽——港口史海拾零之泉州港(二)

古刺桐港  古代华夏的国际性海上商贸枢纽——港口史海拾零之泉州港(二)

与港 口共 同拥 有 “ 赫靓 丽” 显 的地位 , 并保 持 了数 百年 为 6条 : 行 于 占城( 越 南 ) 线 ; 行 于三佛 齐、 航 今 的航 航
之 久 。如果将 时间 坐标 选择 在 宋元 时期 , 时刺桐 港 闭婆 ( 此 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 、渤泥
正好处 于发展 的最好 时期 , 对此 可从 “ 国际航 线、 货物 ( 今加 里 曼丹 岛或 文 莱 ) 国( 南亚、 等 东 南亚 ) 的航 线 ;
就越 大 , 地位 就越 凸显 。宋元 时期 的刺桐 港之所 以蜚 “ 福建路 、 两浙路 与 广 南东路 ’ 三地 “ 市舶 司” 并存 的格
声海 内外 , 因为 “ 国 贾客蚁 聚 , 就 外 蕃货荟 集 于此” 由 局 , 。 史称 “ 三路 市舶 司” 嗣后 又设 置 了 “ , 来远 驿” 负责 , 于港 口的货物数 量庞 大、 类繁 多 , 种 形成 “ 山积” 一般 接待 贡使 和 外 商。宋室南渡后 , 闽浙地 区成 为 了南宋
期到 宋元 时期 , 随着社会 的进 步、 济的发展 、 上 交 家和 地 区 ; 经 海 元代 时更是 连接 了 9 6个 国家和地 区 , 覆
通 的发 达 ,不仅 刺 桐城 成 为 了誉 称 海 内外的 商 贸 巨 盖 范围遍 及 东北亚 、 东南亚、 南亚、 中东和 东非 。如果 镇, 而且刺桐 港成 为 了全 国最重要 的繁 华 口岸 。 市 把 连接这 些 国家和 地 区的航 线加 以梳 理 , 城 大致 可归纳

斑, 可从 下面 2点进 一 步证 明。

等 商品 , 同样 也从 海 外进 口了 大量 商 品。刺桐 港就 是
是 管理层级 的提 升 。 隋唐 到 北宋年 间 , 着 从 随

古代港口和海上贸易的考古发现

古代港口和海上贸易的考古发现

古代港口和海上贸易的考古发现古代港口和海上贸易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港口和海上贸易的重要发现,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的海上贸易、港口建设和古代文明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一、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港口及考古发现地中海地区在古代是重要的贸易中心,许多古代港口的遗址被发现。

例如,古埃及的红海港口阿尔姆哈德提供了许多有关古埃及和红海贸易的信息。

该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漂亮的海贝珠宝以及来自古代印度、阿拉伯半岛等地的商品无疑证明了古代阿尔姆哈德曾是一个繁忙的贸易港口。

此外,地中海地区的战舰、船舶以及与航海相关的文物也见证了古代地中海港口的繁荣。

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发现的船舶遗址以及各种用于贸易的货币和贸易凭证等文物,为我们了解古代地中海贸易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中国古代港口及考古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大国,中国的古代港口往往被发现在离海较近的地方。

例如,福建泉州的泉州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通过对泉州港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青瓷、珍珠、铁锚等贸易品和船舶遗址。

这些发现不仅证明了泉州港曾经是一个重要的港口,也反映了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广泛联系。

中国古代的其他港口,如广州港、秦皇岛港等也都有类似的考古发现。

这些发现包括了各种贸易商品、文物和古代船舶的遗址,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港口的繁荣程度以及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

三、印度洋地区的古代港口及考古发现印度洋地区也是古代重要的海上贸易区域之一,许多古代港口的遗址被发现。

例如,印度喀拉拉邦的旁谕酒井港就是四世纪至十世纪之间印度与外国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

通过对这个港口的考古发掘,我们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玻璃器皿、贝壳、金银首饰等古代贸易品。

这些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印度洋贸易提供了重要线索。

另外,也有一些在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发现的古代港口遗址。

这些遗址通常有着较为完善的码头、船坞、货物仓库等基础设施,说明古代的贸易不仅局限于陆地,也充分利用了水运。

4古代泉州港盛衰的重要原因

4古代泉州港盛衰的重要原因

古代泉州港盛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晋江市平山中学杨通评泉州古港有一千五百多年对外开放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是我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宋元时代更以“刺桐港”之称闻名于世,被誉为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令人叹息的是,千年古港泉州港现如今却沦为一个地方性港口。

那么,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没落的呢?兴盛原因:元代是泉州港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泉州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也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城市,其人口规模超过了作为福建行政中心的福州。

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发展海外贸易,任用蒲寿庚,大力发展泉州的海外贸易,形成以泉州为中心的海外贸易体系。

其时泉州为中外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中外商人大多在此交易。

泉州还辟有色目人居住的专区,这些外国商人为泉州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泉州出现了一个由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组成的、渐趋中国化的独特的穆斯林社会。

蕃民的到来也为泉州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泉州成为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道教等诸多宗教的汇总地。

衰落原因:但到了元末,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兵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波及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区。

叛乱长达近十年之久,对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死伤无数,尤其在那兀纳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和奸淫民女,屠戮泉州汉人,对泉州社会造成重创。

兴化路三县在战争中有超过2万民众死亡,4万多座房屋被焚毁。

亦思巴奚兵乱带来了严重的福建人族群间的仇视和对立,汉人对色目人的仇恨在亦思巴奚兵乱被平定后开始发泄出来,陈宗海部队占领泉州后开始报复,针对色目人,进行了3日的大屠杀,许多未牵涉此案的色目人遇害,甚至有汉人因为长着高鼻深目或卷发而被误杀的,也有盗墓鞭尸的行为出现,蒲寿庚家族坟墓被掘开,其家族成员更是多有酷刑之后被杀的。

由于战乱和仇杀,外国商人几乎不敢赴泉州进行交易,番舶不敢进港,大量番商携带银钱外逃,外侨社区解体,泉州的海外贸易和商业遭受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经济一落千丈,泉州港开始走向没落。

明清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浅析

明清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浅析

明清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浅析姓名:王佳芯系别:管理学院专业:会计111年级: 11级2012年9月21日【摘要】明清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有三个方面:(1)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是海外贸易衰落的关键原因;(2)福建省市舶司由泉州迁到了福州 ,使泉州港失去国际贸易的地位,泉州海外贸易也渐渐随之衰落;(3)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侵影响了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衰落;海禁政策;市舶司;海外贸易;前言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造船业发达和政府积极支持等原因,泉州海外贸易在我国宋元时期繁荣的中外贸易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在宋代,泉州由一个普通港口发展为中外贸易的重要海上门户;到了元代,泉州的海外贸易繁荣达到了鼎盛,泉州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

但是,到了元代末年开始走向衰落,到了明清时期就已失去“东方第一大港”的地位, 由于明清政府施行了严厉的“海禁”,限制泉州港只通琉球,使泉州港对外贸易受到极大限制。

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移设福州,泉州的来远驿也随同市舶司废置,标志着泉州港外贸地位的下降。

清代,在清初战争和海禁、迁界的影响下,泉州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港口的繁华已烟消雾散,城市也凋零殆尽,泉州港的外贸业务全由厦门港所取代,从此以后,泉州海外贸易便走向衰落,泉州港也变成地方性的小港。

很多学者对泉州海外贸易市场由繁荣走向衰落的原因作过多方面论证, 比较被认同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是泉州海外贸易由繁荣走向衰落的关键原因;其次,市舶司由泉州迁移到福州,使泉州港失去国家贸易的地位;再次,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侵,影响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一章海禁对海外贸易的影响明代以前,历代中央王朝的主要威胁都来自北方,故统治者在边防问题上都重北轻南,重陆上轻海洋。

到了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西方世界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航海高潮,一些西方国家陆续来到中国沿海,倭寇不断骚扰沿海地区,倭患日渐严重,为了抵抗倭寇及防范人民出海贸易同国外势力勾结对明朝的统治产生威胁,明朝统治者开始了严格的海禁及招谕已在海外的中国流人回国。

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第三章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3.1分析并阐述古代泉州港从兴盛到没落的原因1、排外风潮首先,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叛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这场战乱,使泉州的社会经济更遭受到严重破坏。

中断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因为色目人是外国人,所以排外风潮盛行,直接影响泉州的对外交流。

2、市舶司迁移其次,泉州市舶司迁移亦跟泉州港的衰落有着密切关系。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海外贸易,福建将市舶司设置在泉州,加强对出入港船舶和外商的管理。

因此,市舶司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常往福州。

所以到了明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立,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而它的迁移则标志着泉州港的衰落。

3、倭寇为患明代初年,由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为患,明太祖一方面为维持治安,一方面想改变元代的重商政策、恢复为传统的重农政策,实施了海禁。

至清初,清政府从经济上封销郑成功,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

」明清实行上述政策,破坏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贸易是泉州人生活所依。

可是,到明清时,这个国际性贸易大港却变成私商贸易港,可见海禁政策对泉州港产生的负面的影响。

到了十五世纪,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发展成为殖民主义国家。

他们的东侵,使东西海上贸易受到干扰,阻碍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加上倭寇对泉州地区的骚扰及破坏,泉州港遂逐步走向衰落的道路。

4、地理的变迁最后,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

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

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

现今泉州沿海的部分地区,想当年便是万国旗帜飘扬的繁荣大商港。

如今,港口依旧,却风光不再。

想起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3.2分析并阐述现代泉州港发展存在的问题1.周边港口竞争加剧,政策环境不具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泉州港的兴衰看中国古代海外贸易
摘要: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悠久的海外交通史。

泉州的全面开发始于唐朝,唐代开埠,泉州成为当时四大通商口岸之一。

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闻名于世,马可波罗将之誉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泉州港逐渐没落,昔日“市井十洲人”、万国国旗飘扬的繁盛之景不再。

关键词:泉州港、海外贸易、东方第一大港、古代商业
泉州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靠山向海。

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分布,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溪流多达35条。

海岸线曲折蜿蜓,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14个港口。

山的磅礴,水的灵秀,泉州兼而有之1。

泉州港地理位置优越,且港阔水深,避风避浪,利于船只停泊,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奠定了基础。

一、泉州港的兴起
公元520-527年间,天竺高僧拘那罗陀到南安九日山建造寺翻译梵文佛经,这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例证。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渐弱,吐蕃侵占了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则由于战事频繁,丝绸等商品产量减少,商人亦不愿冒险远行。

当时,由于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技术的提高,航海业得到了发展。

当清脆的驼铃声逐渐淹没在漫漫黄沙之中,汹涌的波涛中又出现了新的贸易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早期的主要运输物品是丝绸,后期则以瓷器为主,分东海航线和南航航线,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起点。

唐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南方对外贸易大大需求增加,朝廷也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保护海上通商贸易。

唐朝大和八年,唐文宗下令保护到广东、福建通商贸易的外国商人,并且委派官员经常加以督察,强调不能加重税务,以保护贸易自由。

泉州港因其腹地经济的发展及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迅速,与三佛齐、流求、越南、阿拉伯等地的商品互通有无,有力地促进了港口经济的繁荣。

许多外国商人来到泉州定居,出现“船到城添外国人”的景象,唐朝政府亦在港口设参军事对港口贸易及来华使节和商人进行管理,泉州地方财政也由此获利2。

1桐源居士“中国百年风水与泉州人文地理”学术报告2010年12月11日
2荣亮任志宏袁晓莉《泉州及泉州港的发展变迁》《航海》2011年06期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严重,时局动荡,而福建偏安一隅,受战乱影响较小,经济生产得以继续发展。

王审之治闽三十余年,“尽去繁苛,招徕蛮夷商贾,纵其交易”3。

这里的“蛮夷商贾”,当包括来自“夷洲”、“流求”的台湾商人。

治闽的王氏政权在闽置“榷货务”机构,管理贸易,征收商税,将海外贸易置于官方严密控制之下;设市舶司,作为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在三十余年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代后期,留从效、陈洪进刈据泉州,留、陈大力发展海外交通贸易,从泉州港运往阿拉伯、东非等地的货物有陶瓷、铜铁等手工业品,运回的是象牙、犀角、樟脑等贵重商品。

王审知时代福州与泉州同是繁荣的对外港口,但五代末期福州港长期受战乱的影响,大大地衰败了,泉州港由于留、陈的努力,又有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

王氏兄弟和留陈二人的举措为泉州在宋元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泉州港的繁荣
时间的马车缓缓前行,历史进入到了宋代。

北宋初期,泉州港的发展虽然保持着较好的势头,但依旧无法和广州、明州(今宁波)等开埠历史悠久的大港相比。

宋仁宗在位期间,广州港出现衰败的趋势,泉州港则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为适应泉州海外贸易发展需要,市舶司在泉州设立,泉州成为一个“有蕃舶之饶,杂货积山”4的繁荣海港。

赵氏政权偏安杭州,虽然南宋政治军事实力较为衰弱,但却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巅峰。

由于南宋需要向金国缴纳大笔赔款,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繁荣,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尤其是制瓷业等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海外贸易十分兴盛。

据成书于南宋后期的《诸蕃志》记载,南海有53个国家和地区与南宋通商贸易,南宋商人出海去贸易的也有20多个国家,形成了通向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海上“陶瓷”之路。

泉州靠近政治中心,在南宋地位特殊,许多皇族在此居住,数量仅次于京城临安,为南宋陪都。

政治地位的提高促进了泉州的海外贸易发展,港口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和种类不断提升,贸易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贸易额迅速上涨。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州市舶一年的收入即相当于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1128-1134年)7年的总和,贸易额接近广州。

南宋中期,泉州贸易更是发展迅猛,此时泉州市舶收益已基本赶上广州。

至南宋末期,泉州海外贸易额完全超过广州,而一度兴盛的广州则失去了第一大港的地位5。

元是泉州港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将泉州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他在游记中写到:“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驶往行省的各地出售。

这里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
3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碑词所记
4《宋史·列传第八十九·杜纯传》
5李军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广州、明州(宁波)、泉州三大港口发展之比
较研究[A].南方文物[J].2005(1).
其中运往亚历山大港以供应西方各地所需的数量却微乎其微,恐怕还不到百分之一。

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像。

”忽必烈重视泉州的海外贸易发展,任命降元的海商蒲寿庚为福建省左丞,管理市舶司事务。

泉州港在其降元后的第二年就设立了市舶司,海外贸易照常进行,而此时全国还有不少地区处于战乱之中,由宋入元,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梯航万国的东南巨镇,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6,吴澄载:“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奇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7”
三、泉州港的没落
元末,统治阶级内部纷争,波及了地方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泉州发生了色目人叛乱,史称亦思巴奚战乱。

在这场持续了十年的叛乱中,泉州人民饱受蹂躏,在平叛战争中和乱定之后,泉州人的民族复仇情绪被激起,致使许多在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的商人、传教士和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人士,遭受残酷的杀戮。

“亦思巴奚战乱”的直接后果,就是外商死的死,跑的跑,纷纷回国,不敢再来泉州贸易。

中国政府也“严加取缔”,从此番舶不敢进港,商贾不敢抵泉,外商绝迹,盛极一时的泉州港元气大损,一跃不振,降为私商活动和华侨出国的地方性港口8。

元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改变元代重商政策、恢复传统的重农政策,朱元璋下令实行海禁政策,既不许私人船只出海,也不派官方船只出海贸易,外国商船亦不许来华,中外物品交换被严格限制在规模甚小的朝贡贸易范围内。

这实际上是对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发展的反动9。

由于倭寇侵扰,海禁政策实行更紧,泉州的海外贸易受到极大的限制,失去了其国际大港的地位。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多次自泉州出发前往海外诸国进行朝贡贸易,但这种朝贡贸易没能给疲软的泉州经济以太多刺激10。

此时,福州的海外贸易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蕃舶渐抵福城”,明廷遂于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移置市舶司于福州11。

市舶司的设立使泉州拥有了成为第一大港的契机,而市舶司的迁移则让泉州无可避免地没落了。

到了清代,为了防止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抗清和抵御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加上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清政府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

清代海外贸易受到十分严格的限制,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十一月十日宣布:撤销宁波、
6毛佳佳《蒲寿庚事迹考》海交史研究2012年第1期
7吴鉴: 岛夷志略序,载汪大渊著,苏继庼校释: 岛夷志略校释,北京: 中华书局1981年第5页
8中华网论坛元朝末年“亦思巴奚”战乱:驻防泉州的波斯兵叛乱
http://mi lit ary.china.co m/history4/62/20140401/18425268_4.html
9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人民出版社2005
10荣亮任志宏袁晓莉《泉州及泉州港的发展变迁》《航海》2011年06期
11(明)高岐《福建市舶提举司志·艺文》
泉州、松江三海关的贸易,仅允准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12”。

虽然仍然有不少的私商船只从闽、浙等港口出海,如乾隆二十九年,政府准许“浙。

闽各商携带土丝前往柔佛诸国贸易”,但其规模不可与昔日同语。

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

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

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

泉州港昔日的繁华烟消云散,唯有依旧汹涌的海浪见证曾经的辉煌。

泉州港的兴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一个缩影,其由繁华到没落的过程令人扼腕。

如今之泉州,正走上其新的发展道路,虽还无法与昔日之盛况相媲美,但发展势头毋庸置疑,愿数年之后,这座古城能够展现更加辉煌的盛景。

12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