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州港的兴衰看中国古代海外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泉州港的兴衰看中国古代海外贸易
摘要: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悠久的海外交通史。泉州的全面开发始于唐朝,唐代开埠,泉州成为当时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闻名于世,马可波罗将之誉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明清时期,泉州港逐渐没落,昔日“市井十洲人”、万国国旗飘扬的繁盛之景不再。
关键词:泉州港、海外贸易、东方第一大港、古代商业
泉州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靠山向海。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分布,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溪流多达35条。海岸线曲折蜿蜓,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14个港口。山的磅礴,水的灵秀,泉州兼而有之1。泉州港地理位置优越,且港阔水深,避风避浪,利于船只停泊,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奠定了基础。
一、泉州港的兴起
公元520-527年间,天竺高僧拘那罗陀到南安九日山建造寺翻译梵文佛经,这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例证。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渐弱,吐蕃侵占了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则由于战事频繁,丝绸等商品产量减少,商人亦不愿冒险远行。当时,由于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技术的提高,航海业得到了发展。当清脆的驼铃声逐渐淹没在漫漫黄沙之中,汹涌的波涛中又出现了新的贸易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早期的主要运输物品是丝绸,后期则以瓷器为主,分东海航线和南航航线,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起点。唐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南方对外贸易大大需求增加,朝廷也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保护海上通商贸易。唐朝大和八年,唐文宗下令保护到广东、福建通商贸易的外国商人,并且委派官员经常加以督察,强调不能加重税务,以保护贸易自由。泉州港因其腹地经济的发展及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迅速,与三佛齐、流求、越南、阿拉伯等地的商品互通有无,有力地促进了港口经济的繁荣。许多外国商人来到泉州定居,出现“船到城添外国人”的景象,唐朝政府亦在港口设参军事对港口贸易及来华使节和商人进行管理,泉州地方财政也由此获利2。
1桐源居士“中国百年风水与泉州人文地理”学术报告2010年12月11日
2荣亮任志宏袁晓莉《泉州及泉州港的发展变迁》《航海》2011年06期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严重,时局动荡,而福建偏安一隅,受战乱影响较小,经济生产得以继续发展。王审之治闽三十余年,“尽去繁苛,招徕蛮夷商贾,纵其交易”3。这里的“蛮夷商贾”,当包括来自“夷洲”、“流求”的台湾商人。治闽的王氏政权在闽置“榷货务”机构,管理贸易,征收商税,将海外贸易置于官方严密控制之下;设市舶司,作为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在三十余年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五代后期,留从效、陈洪进刈据泉州,留、陈大力发展海外交通贸易,从泉州港运往阿拉伯、东非等地的货物有陶瓷、铜铁等手工业品,运回的是象牙、犀角、樟脑等贵重商品。王审知时代福州与泉州同是繁荣的对外港口,但五代末期福州港长期受战乱的影响,大大地衰败了,泉州港由于留、陈的努力,又有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王氏兄弟和留陈二人的举措为泉州在宋元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泉州港的繁荣
时间的马车缓缓前行,历史进入到了宋代。北宋初期,泉州港的发展虽然保持着较好的势头,但依旧无法和广州、明州(今宁波)等开埠历史悠久的大港相比。宋仁宗在位期间,广州港出现衰败的趋势,泉州港则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为适应泉州海外贸易发展需要,市舶司在泉州设立,泉州成为一个“有蕃舶之饶,杂货积山”4的繁荣海港。
赵氏政权偏安杭州,虽然南宋政治军事实力较为衰弱,但却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巅峰。由于南宋需要向金国缴纳大笔赔款,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繁荣,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尤其是制瓷业等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海外贸易十分兴盛。据成书于南宋后期的《诸蕃志》记载,南海有53个国家和地区与南宋通商贸易,南宋商人出海去贸易的也有20多个国家,形成了通向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海上“陶瓷”之路。泉州靠近政治中心,在南宋地位特殊,许多皇族在此居住,数量仅次于京城临安,为南宋陪都。政治地位的提高促进了泉州的海外贸易发展,港口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和种类不断提升,贸易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贸易额迅速上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州市舶一年的收入即相当于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1128-1134年)7年的总和,贸易额接近广州。南宋中期,泉州贸易更是发展迅猛,此时泉州市舶收益已基本赶上广州。至南宋末期,泉州海外贸易额完全超过广州,而一度兴盛的广州则失去了第一大港的地位5。
元是泉州港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将泉州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他在游记中写到:“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驶往行省的各地出售。这里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
3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碑词所记
4《宋史·列传第八十九·杜纯传》
5李军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广州、明州(宁波)、泉州三大港口发展之比
较研究[A].南方文物[J].2005(1).
其中运往亚历山大港以供应西方各地所需的数量却微乎其微,恐怕还不到百分之一。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像。”忽必烈重视泉州的海外贸易发展,任命降元的海商蒲寿庚为福建省左丞,管理市舶司事务。泉州港在其降元后的第二年就设立了市舶司,海外贸易照常进行,而此时全国还有不少地区处于战乱之中,由宋入元,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梯航万国的东南巨镇,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6,吴澄载:“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奇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7”
三、泉州港的没落
元末,统治阶级内部纷争,波及了地方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泉州发生了色目人叛乱,史称亦思巴奚战乱。在这场持续了十年的叛乱中,泉州人民饱受蹂躏,在平叛战争中和乱定之后,泉州人的民族复仇情绪被激起,致使许多在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的商人、传教士和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人士,遭受残酷的杀戮。“亦思巴奚战乱”的直接后果,就是外商死的死,跑的跑,纷纷回国,不敢再来泉州贸易。中国政府也“严加取缔”,从此番舶不敢进港,商贾不敢抵泉,外商绝迹,盛极一时的泉州港元气大损,一跃不振,降为私商活动和华侨出国的地方性港口8。
元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改变元代重商政策、恢复传统的重农政策,朱元璋下令实行海禁政策,既不许私人船只出海,也不派官方船只出海贸易,外国商船亦不许来华,中外物品交换被严格限制在规模甚小的朝贡贸易范围内。这实际上是对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发展的反动9。由于倭寇侵扰,海禁政策实行更紧,泉州的海外贸易受到极大的限制,失去了其国际大港的地位。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多次自泉州出发前往海外诸国进行朝贡贸易,但这种朝贡贸易没能给疲软的泉州经济以太多刺激10。此时,福州的海外贸易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蕃舶渐抵福城”,明廷遂于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移置市舶司于福州11。市舶司的设立使泉州拥有了成为第一大港的契机,而市舶司的迁移则让泉州无可避免地没落了。
到了清代,为了防止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抗清和抵御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加上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清政府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清代海外贸易受到十分严格的限制,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十一月十日宣布:撤销宁波、
6毛佳佳《蒲寿庚事迹考》海交史研究2012年第1期
7吴鉴: 岛夷志略序,载汪大渊著,苏继庼校释: 岛夷志略校释,北京: 中华书局1981年第5页
8中华网论坛元朝末年“亦思巴奚”战乱:驻防泉州的波斯兵叛乱
http://mi lit ary.china.co m/history4/62/20140401/18425268_4.html
9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人民出版社2005
10荣亮任志宏袁晓莉《泉州及泉州港的发展变迁》《航海》2011年06期
11(明)高岐《福建市舶提举司志·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