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
趣学公基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趣学公基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1.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的记历分法,流传至今。
又称阴历、农历等,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
夏历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个月叫做“朔望月”。
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
2.春秋:《春秋》中“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元。
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3.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历史上将甘德与石申并提,将二人的著作合称为《甘石星经》。
甘德,齐国人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甘氏四七法》一卷。
石申是魏国人,晚于甘德,著有《天文》八卷、《浑天图》,为先秦浑天思想的代表作。
4.西汉:武帝时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时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
5.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6.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7.我国是最早记载日食的国家,《尚书》可查证。
“辰弗集于房”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记载日食的内容。
“辰”,指的是日月;“房”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房宿,弗意思为捆绑。
意思是日月集合于房宿,于是便发生了日食。
8.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
在历法中,祖冲之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是中国第二次较大的历法改革。
《大明历》取一周年长度为365.24231481天,和近代科学测定的数值相差仅50余秒。
9.《大衍历》亦称“开元大衍历”,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参考《九执历》而撰。
《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中国历史上的天文学被称作“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宇宙探索和实践中创造的卓越成就。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和应用,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更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洞见,以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交叉视角。
一、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在古代中国天文学领域,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二十四节气是指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主立节,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分,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和地球的围绕公转。
二十四节气这种时间划分的方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二十四节气中了解气温变化,可以指导农民的耕种、灌溉和捕捉时机,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在现代生活中,许多地方都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来举办特色活动和庆典,如中国的春节和端午节等。
黄道十二宫则是将天球分为十二个区域,每个区域与星座相对应,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星座分类体系和天文观测方式。
在古代,通过观测黄道十二宫的星象变化,可以星图叠加应用到寻找天文瞬变体、设定天体观测计划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对于今天关心天文学研究的人们来说,黄道十二宫仍然是天文时刻表的基础和通用语言。
此外,古代中国还开发了许多可支持天文学应用的仪器,如南指、浑仪、丹波仪等,这些设备是中国古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文仪器,它们的应用和发展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开展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二、历史价值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更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建立的天文历法,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互通以及社会生活的运转提供了科学依据。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互通,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依托于天文观测的结果和农历时间的划分,这种现象也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体现。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原因、表现、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原因、表现、影响)1、天文、历法、地理在中国古代,农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
可见农耕劳作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
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夏朝:相传有了历“夏小正”法,商朝沿用“夏历”法,今天的农历,称“夏历”,一年12个月,闰年13月;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春秋:《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
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
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张衡制作地动仪和浑天仪。
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第一台地动仪早1700多年。
他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唐朝: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 ,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
有利于安排农事。
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思考与认识: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及杰出的天文学成就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们也是能动地认识自然界的。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古人对自然和天文现象的观察研究体现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发挥主观能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今天,我们必须继承这些宝贵的科学遗产,不仅要大长中华民族的志气,而且更应该把我们祖先的这些光辉成就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已经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经过世代连续不断的努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天文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文学体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许多领域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世界天文学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历法,换一句话说,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
中国古代历法不单纯是关于历日制度的安排,它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星位置的测算;每日午中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预报等等广泛的课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历法的编算相当于近现代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
为此,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展开了一系列的观测与研究活动:譬如对历法诸课题的共同起算点——历元的选定,对一个又一个天文学概念的阐述,对种种天文常数的测算、各种天文数表的编制,对具体推算方法、天体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的抉择和改进等等。
这些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还包涵更广泛的内容,如中国古代特有的、精良的天文仪器的设计与制造,关于宇宙理论的探讨,以及对一系列天象特别是奇异天象的长期系统的观测与记录等,它们与历法一起,组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十分丰富多彩的体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经历了发生、发展、完善、没落,最终融入近现代天文学的漫长演变过程。
下面我们拟分六个阶段(即如下六节)简要地加以介绍。
第一节西周以前的天文学知识这是一个天文学知识开始萌芽和初步积累的漫长历史时期。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对星辰出没、日月运动的观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与这些需要密切相关的年、月、日等时间长度的概念,进而产生了初始的历法系统。
由于占卜活动的需要,人们对天象变化、尤其是异常天象的出现,极为关注,这也刺激了人们对天象观测的重视,并由此逐渐形成了天象记录的传统。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为天子,并且在历代王朝中都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天文观测,由此可见古代天文学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秦代,负责天文学研究的官员被称为太史令,以后历代多沿袭这一称呼并稍有变化,到明清时期,天文观测主要由钦天监这一专门机构负责。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萌芽,在中国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的记录。
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
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
商代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
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
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
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
战国时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
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
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
明清时期我国天文学处于衰落阶段,西方天文学兴起,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国外天文学著作。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中,星象观测一直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部分叫做天文志,其中就包括星象观测的方法、观测的仪器和星象观测的记录。
在星象观测中,天文仪器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种类繁多,各个功用也不相同,主要有用来计时的工具、用来观测星象的工具、用来制定历法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圭表、浑仪和简仪等。
2024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2024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必背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与统治1. 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打破了 “禅让制”,标志着 “家天下”制度的开始。
2. 统治制度与特征:夏朝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即分封制(虽以周朝为主要实施阶段,但夏朝已有雏形)。
夏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资料匮乏,具体细节仍有待考证。
二、商朝的统治与更替1. 商朝的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商朝经历了多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 (今河南安阳),因此也被称为“殷商”。
2. 统治制度与特点:商朝的政治制度包括内外服制,同时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
商朝青铜器制造发达,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商朝文字即甲骨文的出现,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商朝的衰亡:商朝末期,社会矛盾加剧,导致周族的崛起并最终灭亡商朝。
三、西周的建立与统治1. 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2. 统治制度与特点:分封制使周朝的疆域得以扩展,宗法制则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维护统治秩序。
西周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为后世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四、东周时期的分裂与变革1. 东周时期的分裂: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标志着东周的开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形成了 “春秋五霸”的局面;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战乱不断。
2. 社会变革: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商鞅变法在秦国成功实施,推动了秦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变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思想文化的繁荣1.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
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一天文观测记录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内容之广泛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1.日食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有1000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
贞,日有食。
甲寅卜又食,告。
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
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
虽然《书经. 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 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
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
《书经. 小雅》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其时发生的日食现象:“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有人根据其记载的日干支辛卯,经推算后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培瑜先生在《殷商西周时期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一文中,列出了公元前1500年至771年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表,对北京、安阳、洛阳、江陵、西安所有可见的日食的发生日期,食分和食甚时刻进行了计算,并用此计算方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23次日食进行了检验。
时间最早从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三年),最近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有十四次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首都的见食情况;有4次虽然不得见全(或环)食,但临近地区可见“食既”;其中虽有5次记录有些问题,经分析后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有些是明显的记录错误,有些则系预报。
夏朝古代天文学与历法的发展
夏朝古代天文学与历法的发展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在夏朝时期,古代天文学和历法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后世的天文学与历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夏朝古代天文学与历法的发展,并介绍相关的成就和影响。
一、天文学的发展夏朝以太阳为中心,形成了“日千里,月万里,一日二十四小时,夜分二十四时”的观念。
夏朝时期的天文学家开始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和变化。
他们制作天文仪器,例如浑仪、星盘等,用来观测和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
夏朝时期的天文学家还开始记录和整理观测到的天文现象,形成了一些最早的天文记录。
他们将观测得到的天文现象与历法相结合,用来预测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天灾的发生等。
这为后世的农业生产和天灾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历法的发展夏朝时期的历法主要以农事为依据,以农作物的生长和季节变化为基准。
夏朝人民根据观测到的天象,制定了一些基本的历法规则,例如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持续三个月。
他们还将一年平均划分为十二个月份,每个月份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作为分界。
夏朝时期的历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根据历法安排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时间,以确保农业的生产顺利进行。
历法也被用来纪念和庆祝一些重要的节日,例如农历的春节。
三、夏朝天文学与历法的影响夏朝古代天文学与历法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夏朝时期的观测和记录方法为后世的天文学打下了基础。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和记录,开始了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为后来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其次,夏朝时期的历法为后世的历法制定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虽然夏朝的历法规则相对简单,但它们奠定了历法制定的基本原则,为后世各个朝代的历法改革提供了启示。
最后,夏朝的天文学和历法对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文学和历法的研究,使人们对宇宙和时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总结起来,夏朝古代天文学与历法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夏朝的天文学与历法古代观天象的智慧
夏朝的天文学与历法古代观天象的智慧夏朝的天文学与历法——古代观天象的智慧在古代,天文学与历法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科学领域。
夏朝时期,中国人民对天文学和历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观察星辰运行和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等现象,夏朝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同时,夏朝的历法体系也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管理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依据。
本文将探讨夏朝的天文学与历法以及古代观天象的智慧。
首先,夏朝时期的天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星象的观测和研究上。
夏朝人民利用裸眼观测的方式,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他们发现,太阳从东方升起,到正午时分达到最高点,然后再逐渐西沉。
夜晚,人们观察到星星在天空中的变化。
夏朝的天文学家们通过整理这些观测数据,发现了恒星的运行规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星座系统。
这些星座系统成为夏朝观测天象的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历法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次,夏朝的历法体系充分利用了观测到的天象现象,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测量方法。
夏朝人民注意到,一年中太阳的位置在运行过程中并不是始终不变的,它会在地平线上移动。
因此,夏朝的历法中以太阳的运动为基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
同时,他们还根据观测到的月亮和星星的运行规律,确定了一个月的长度。
在夏朝的历法中,一个月的长度是根据月满月缺的周期来计算的,这种方法在当时被认为是相当准确的。
此外,夏朝人民还通过观察天象现象,研究天象与人间事物的关联。
他们相信,天象的变化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天灾人祸、伐罪明君等重大事件。
例如,人们认为,日食和月食是天地不和的象征,可能预示着国家的不祥之事。
夏朝统治者和贵族利用这些观天象的智慧,通过天文学预测来指导自己的治理与决策。
总结起来,夏朝的天文学与历法体系展现了古代观天象的智慧。
夏朝人民通过观测星象,研究星座运行规律,为日后的历法制定奠定了基础。
同时,夏朝的历法以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为基准,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测量方法。
另外,夏朝人民还通过观察天象现象来预测重大事件,揭示了天象与人间事物之间的关联。
夏朝的科学与技术成就
夏朝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确切记载的王朝,统治时期大约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尽管夏朝是远古时期的王朝,但在科学与技术领域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夏朝的科学与技术成就,以展示当时人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杰出表现。
农业科技的发展夏朝是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夏朝的显著成就之一。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探索灌溉系统的建设,开辟灌溉渠道,提高了农田的水利条件。
此外,夏朝人还研究并应用了农作物育种、耕作工具的改良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的产量和效率。
青铜器制造与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器是夏朝最重要的科技成就之一,也是该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产。
夏朝人精通青铜冶炼技术,他们掌握了矿石选矿、冶炼、熔铸等工艺。
夏朝制造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包括器皿、乐器、兵器等,这些青铜器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还展示了夏朝人在冶金学领域的卓越技术。
城市建设与水利工程夏朝发展了许多城市和水利设施,为后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奠定了基础。
夏朝王城的布局结构充满了艺术和科学的精神,特别是熟练运用了地理条件和水利系统进行城市规划,以满足军事、民生和居住等多种要求。
同时,夏朝人还在氾滥的黄河流域建设了灌溉系统、水坝和堤坝等水利工程,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为农田的灌溉提供了保障。
天文学与历法制定夏朝人在天文学和历法制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们开始观测和记录天象,发展了一些基本的星象学和天文学原理。
此外,夏朝人还制定了最早的历法,基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了一套便于日常生活和农业决策的历法系统。
这一科学成就为后世的历法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医药学与卫生技术夏朝人对医药学和卫生技术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贡献。
他们开始研究植物和动物的药用价值,并积极收集和利用草药。
此外,夏朝始创了一些卫生措施,如建立了公共厕所和浴池,以改善城市和社会的环境卫生。
这些努力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后来的医学和卫生科学打下了基础。
结语虽然夏朝的确切历史记载有限,但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学的研究来看,夏朝在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夏朝的历法与天文观测古代人对星辰的探索
夏朝的历法与天文观测古代人对星辰的探索夏朝的历法与天文观测:古代人对星辰的探索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朝代,其统治时间约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华夏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朝代里,夏朝的统治者及其臣民们对天文现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积极开展与星辰有关的观测和研究。
夏朝的历法与天文观测成为了古代人对星辰探索的重要载体。
一、夏朝的历法体系夏朝的统治者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历法体系,以对时间进行精确的记录和计量。
夏历以朔望月、农作为基本单位,实行农业社会生产年历。
其历法主要有甲子纪年法、朔望历、干支纪年法等。
其中,甲子纪年法是根据天干地支的组合,共有60个年份,用来推算纪年;朔望历则以月亮围绕地球绕行为基础,规定每月初一作为每个月的开始。
二、夏朝的天文观测夏朝统治者与臣民们对天文现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重视,积极进行天文观测,以求得更多有关星辰和天空的知识。
他们主要关注的天文现象包括日食、月食、日月黑、星宿等。
1.日食与月食观测夏朝的统治者和天文学家了解到日食是由月亮遮挡住太阳光而产生的自然现象,而月食则是由地球阻挡住太阳光而使月亮变暗。
他们积极观测和记录这些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以了解宇宙中的规律性现象。
2.日月黑观测日月黑是指在一年中太阳和月亮几乎同时不可见的现象。
在夏朝时期,人们观测到日月黑现象后,纪录了它们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从而推测出与之相关的天文周期,获得了关于太阳和月亮的一些重要信息。
3.星宿观测夏朝的统治者以及古代天文学家还通过观测星宿来研究和记录星辰的运动和位置。
他们将天空分成多个区域,并将每个区域内的星星命名和分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星座和星宿体系。
这种观测和整理的方式也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夏朝天文观测的意义夏朝的历法体系和天文观测的实践对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1.推动了历法发展夏朝的历法体系为后世历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朝的历法与天文观测
夏朝的历法与天文观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夏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其中历法与天文观测是其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夏朝历法与天文观测的相关内容。
一、夏朝历法夏朝历法是古代中国历法的开端,虽然现今对其了解有限,但据相关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其历法体系。
夏朝的历法主要是以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为基础的,对农时的把握非常重要。
夏朝历法采用了十天为一个旬,三旬为一个月的制度,一个年份则由十二个月组成。
每个月的第一天称为朔日,一般以农历朔望月的第一天作为朔日。
这样构成了夏朝的基本历法体系。
在夏朝历法中,还存在一些与农事、天象相关的特殊节气。
比如,农历的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在夏朝的历法中都有所体现。
这些节气的出现,对于农业生产的安排和农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夏朝历法在后续的朝代中逐渐发展与演变,逐步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历法系统,为后代历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夏朝的天文观测除了历法以外,夏朝还对天体运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观测与研究。
夏朝的天文观测主要集中在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观察上。
关于太阳的观测,夏朝人员会观测太阳的升起与降落,及其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这些观测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四季的变化和农事的安排。
对于月亮的观测,夏朝人员关注月亮的月相变化,即月亮在一个月内的不同形态。
这些观测可以提供月亮的计时功能。
对于星辰的观测,夏朝人员会观测星星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变化。
通过对星空的观测,夏朝人员可以确定方位和导航,帮助人们进行出行和农业等活动。
夏朝的天文观测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为后来的历法发展和天文学的兴起提供了基础,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天文知识。
结语夏朝历法与天文观测是其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方面。
夏朝历法主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十天为一个旬,三旬为一个月的制度,为农民安排农事活动提供了依据。
夏朝的历法
夏朝的历法
夏朝历法是中国历法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夏朝在公元前17世纪时制定的,是中国历法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历法体系,它的基本原理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以每年的三月二十一日为春分,以每年的九月二十三日为秋分,以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正月,以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以每年的六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以每年的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以每年的十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以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以每年的十二月三十日为小年。
夏朝历法也有节气分界,每隔15天就有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
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
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
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希望你喜欢。
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
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已知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夏代在承袭前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天文历法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
如《左传》所引《夏书》中的“辰不集于房”,就是记录当时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
描写了当时还没有认识日食的自然规律的人们鸣鼓奔走的景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又如《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桀时“夜中星陨如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录。
在历法时,我国传统用六十甲子记日的方法,可能夏代已经存在了,如在夏王朝后期的诸王中,胤甲、孔甲和履癸等都是用日干为名。
夏代的历法,依据北斗星的旋转确定月份,并把斗柄的正月定为岁首,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
孔子说“行夏之时”,《大戴礼记》保存的《夏小正》等,就是流传下来的“夏时”。
它虽然不可能是夏代人写的书,但其中却很可能包含着夏代已经积累起来的天象和物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夏小正》将一年分为12个月,并依次载明了每月的星象,动植物的生息变化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活动。
商朝时期的天文历法商人不知有否占星术,但他们已会观察天象而定历法。
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日蚀、月蚀和星辰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日蚀和月蚀的蚀字,甲骨文写作、等形。
卜辞中所记日蚀,目前已知的仅二见:癸丑贞,日夕[(有)]食……田(上甲)?(《京》3965)癸酉贞,日夕又(有)食,佳若?癸酉贞,日夕又(有)食,非若?(《佚》374)这里的“日有食”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同。
天文、历法的成就
关于天文历法的练习题
天文:商朝 甲骨文中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 载都很准确。 历法:1、夏朝: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 ” 2、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 “十二 十二”个月 十二 3、战国时期:测出一年有“二十四 二十四” 二十四 节气
谢 谢
近代发生的日食
近年,我国科学家根据古书中“(周)懿王 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猜“天再旦”是 天亮了两次,即发生了早上的日全食。恰巧, 1997年3月9日,我国境内发生了20世纪最后 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发生时,新疆北部正好 是天亮之际。这次日全食的观测,证实了我 国科学家对“天再旦”的猜想。经过推算, 我国科学家得出周懿王元年是公元前899年。
天文、 天文、历法的成就
制作人:邴蕲雯
天文
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注意观察天象。 古书记载,夏朝的某一天发生了日食,天昏 地暗。乐师拼命擂鼓,百姓吓得四处躲藏, 官吏乘坐马车没命地狂奔,人们非常恐慌。 商朝甲骨文里面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天文现象
最早《诗经》在,公元前 776年9月6日发生了日食。 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 家观测并记录下彗星扫过北 斗,是世上最早的关于哈雷 彗星的记录。 哈雷彗星:最著名的周期彗星 1682年,英国天文学家哈 雷确定它的运行轨迹,和周 期。后得来证实,人们为了 纪念哈雷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历法。今 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到 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 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 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天文历法
天文 历法
日食月食的记载
1、夏朝
2、商朝
3、战国时期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夏历,廿四节气,十二气历,授时历等。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天文气象的成就: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科学的天文知识,可能当属《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的知识大量出现。
汉代,盖天,宣夜,浑天三种论天学说已成形。
张衡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
汉代已用多种风信器观测风向。
最简单的一种叫做“视”。
对于湿度的观测也较早。
据《史记天官书》和《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是用"悬土炭"的方法。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重大成就历法,节气(候,季,时,年的概念)以及日月的视运动与人体生命活动均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得到中医学的重视.《内经》中专设《素问六节藏象论》讨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指出历法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历法的功能在于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并最终落脚于生命运动的节律与天地日月相应的主题上.2吸收地学研究成果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地学的专著相继问世,主要有《山海经》,《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 《山海经》中的山经对超过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大自然环境作了综合概括.对每一山岳详略不一地论述了关于位置,水文(包括河流的发源,流向,湖泊,沼泽等),动植物(包括其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矿物特产(包括产地,色泽等特点)以及神话传说等, 内容极为丰富,保留了许多极宝贵的自然地理知识. 《尚书禹贡》在地学知识和地学思想方面比《山海经》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 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广大地区分为九州: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描述了各区自然条件(水文,土壤,植被)的特点,较好说明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特色.《管子地员》中对土壤的论述非常深入,详细.它根据土色,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和肥力等各方面的性质,并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将土壤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大等级,每一等级又分为六类,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古人不但考察地形,土壤等情况,还将这些内容与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管子治国篇》)"辨于土而民可富."(《管子立政篇》)这时已有著作将地理条件与动植物结合起来进行论述:"以土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专而长.四日填衍,其动物宜介,其植物宜荚物,其民哲而痔.五日原N,其动物宜赢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库."(《周礼地官》)地学研究成果为天人相应论中人与地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尚书禹贡》中九州的概念,在《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邪客》中已有所反映,并与人体联系起来,作为人与天相应的具体内容之一. 《内经》中的"十二经水"中有九条可以在《尚书禹贡》中找到其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和河口等内容.在((内经》中将人体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经水相匹配,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内容之一.《内经》中(素问异法方宜论》是讨论人地关系的专篇,其中所论五方之人的体质特点与《周礼地官大司徒》中的内容基本一致.于此可见古代地学知识在天人相应论中的地位和作用.3采用物候学的方法《夏小正》已经把物候,天文和与之对应的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论述,如:正月(月份),启蛰,雁北飞,难震响,鱼险负冰,田鼠出,獭祭鱼,囿有见韭,鹰则为鸿,柳f$,梅杏抛桃则华,堤搞,鸡摔粥(物候),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天象),农率均田,采芸(农事活动等).对于物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吕氏春秋任地》也有记载:"草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营始生,营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寂,此告民地宝尽死."这段论述将自然界的植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与农耕活动及农作物的生长时期结合起来,使自然界植物变化的规律成为农业活动的指南,说明我国在很早时就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吕氏春秋月令》的五行模式图已经是一个近乎包罗万象的天—物候(包括人)—地宇宙框架了.物候知识在古代科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物候是人类认识季节,气候等自然规律的参照物追问:太多了吧我看着都眼晕帮忙列出条来然后简化一些回答:看多点的好啊……与其让我总结不如你自己总结,这样你对此了解就能更加深刻了啊。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
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一天文观测记录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内容之广泛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1.日食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有1000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
贞,日有食。
甲寅卜又食,告。
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
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
虽然《书经. 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 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
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
《书经. 小雅》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其时发生的日食现象:“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有人根据其记载的日干支辛卯,经推算后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培瑜先生在《殷商西周时期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一文中,列出了公元前1500年至771年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表,对北京、安阳、洛阳、江陵、西安所有可见的日食的发生日期,食分和食甚时刻进行了计算,并用此计算方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23次日食进行了检验。
时间最早从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三年),最近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有十四次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首都的见食情况;有4次虽然不得见全(或环)食,但临近地区可见“食既”;其中虽有5次记录有些问题,经分析后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有些是明显的记录错误,有些则系预报。
夏王朝时期的其他科技成就
夏王朝时期的其他科技成就夏王朝时期的农业较前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人们从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对一年内的季节变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因为粮豆菜蔬的播种与收获都与日照的长短和寒暑的季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什么时候播种最合时宜,什么时候收获农作物最合适,哪些先种、哪些后种最为合理,人们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与知识也更丰富了。
人们把春华秋实的变化与寒暑往来的季节变化联系了起来。
以后人们又把昼夜的更替、季节的变化与日影的长短变化联系起来。
他们发现立木在阳光照射下,它的影子的长短变化是有规律的。
以后又发现不同季节内影子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一旦这种变化的规律被人们所认识,日、月、年和季节的概念就逐渐出现了。
这种方法叫做立杆测影法。
昼夜的变化与更替使人们产生了“日”的概念;“月”的概念来自月亮的出没与圆缺的变化;“年”的概念则是从暑往寒来的规律性变化中总结出来的。
所谓历法,就是计量年、月、日的方法。
用天象变化来计量时间并为农牧业生产服务,这是历法产生的历史。
夏代可能已用立杆测影法来计量时间,因而夏王朝时已有了明确的日、月、年的概念。
它把1年分为12个月,以冬至后两个月的孟春之月作为1年的开始。
同时还出现了六十甲子(干支)记日法,即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的天干、地支用于计算年、月、日。
它们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等60个组,用它记日,60天为一循环。
这60天计为两个月。
夏代后期的几个王——胤甲(厪)、孔甲、履癸(桀)都用甲、癸等天干为名。
夏代先民在生产实践中还积累了许多天文知识,《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记录了当时发生于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时的情景。
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的原因,所以日食时人们击鼓奔走。
这是见于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另外,《竹书纪年》中记有“夏帝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
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
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
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希望你喜欢。
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
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已知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夏代在承袭前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天文历法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
如《左传》所引《夏书》中的辰不集于房,就是记录当时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
描写了当时还没有认识日食的自然规律的人们鸣鼓奔走的景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又如《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桀时夜中星陨如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录。
在历法时,我国传统用六十甲子记日的方法,可能夏代已经存在了,如在夏王朝后期的诸王中,胤甲、孔甲和履癸等都是用日干为名。
夏代的历法,依据北斗星的旋转确定月份,并把斗柄的正月定为岁首,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
孔子说行夏之时,《大戴礼记》保存的《夏
小正》等,就是流传下来的夏时。
它虽然不可能是夏代人写的书,但其中却很可能包含着夏代已经积累起来的天象和物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夏小正》将一年分为12个月,并依次载明了每月的星象,动植物的生息变化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活动。
商朝时期的天文历法商人不知有否占星术,但他们已会观察天象而定历法。
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日蚀、月蚀和星辰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日蚀和月蚀的蚀字,甲骨文写作、等形。
卜辞中所记日蚀,目前已知的仅二见:
癸丑贞,日夕[(有)]食田(上甲)?(《京》3965)癸酉贞,日夕又(有)食,佳若?
癸酉贞,日夕又(有)食,非若?(《佚》374)这里的日有食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同。
日蚀一般都发生在白天,但也有发生在傍晚的,日夕有食,便是其证。
甲骨卜辞中又常有日有哉的记录,如云:
辛巳贞,日又,其告于父丁。
(《后上》296)庚辰贞,日又,非祸,佳若(《粹》55)日又哉有两种解释,一如郭沫若所推测,以为哉与食,音同,盖言日蚀之事耶?①;一如陈梦家所说:()读若识志或痣,乃指日中黑气或黑子②,后者殆非③。
甲骨卜辞中记载月蚀的比较多些,有的还记有月份,如云:
癸未卜,争贞,旬亡祸?三日乙酉,月食,闻,八月。
(《甲》
1289+1749)
[癸]未卜,争贞,翌甲申,易日?之(兹)夕月食?甲(雾),不雨?[正面]
之夕月食[反面](《丙》56)。
七日己未,,庚申食。
(《库》1595)
月食即月有蚀,《甲》1289+1749乃严一萍缀合而成,其中的闻字,董作宾说:此字最初之意义,当为奏报上达之闻。
月食而方国奏报以闻(即)史志中史官不见,郡国以闻之语,甚是。
因为这条卜辞意思说,八月癸未这天,史官争卜问,这一旬中有没有灾祸,三日后的乙酉傍晚,发生了月蚀。
这是别人报告的,所以特别注明一个闻字。
《丙编》56是一条正反面相接的卜辞,正面意谓:癸未这天占卜史官争问,第二天甲申,天阴么?这天晚上有月蚀么?其结果甲[申]有雾,没有下雨。
反面的是正面的验辞,说这天晚上果然出现了月蚀。
最后一条中的字,不识,可能指一种自然现象的字。
这条卜辞是说,某月的第七天己未,夜空出现了,第二天庚申就出现了月蚀。
甲骨卜辞中的星字,作、、,或加声旁作,其为天上星宿之象形字,甚明。
卜辞有云:冬(终)夕亦大星(《簠杂》120)。
这个大星直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指的是什么星。
杨树达在《积微居甲文说》中说:大星者天上星大出也,又说:大星者,大夝也。
甲骨卜辞云:
辛未,酘,新星。
(《前》7141)这条卜辞是说,辛未这天晚上,天空出现了一颗新星。
杨树达云:新星者,新夝也,义不能尽解。
近
来有人说,新星当是天文学上所说的变星,即本来亮度不大的星,平时用肉眼看不见,但是由于它的内部起了激烈变化,亮度突然增大,用肉眼看见了它,就叫它为新星,说似可信。
此外,卜辞中又常有星(《拾》146)、其星(《厍》598)等记录,似乎都是星辰之星。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商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历法。
根据甲骨卜辞的记录可以看出,当时月有大小,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为十二月,因十二个大小月加起来只有354或355天,所以采用闰月来调整一年的天数,使一年中的四季变化能在一定的时间内。
这个闰月,在早期卜辞中是放在应当置闰那年最后的一个月即十二月之后,所以叫十三月。
这在历法上叫做年终置闰法。
在晚期的卜辞中,闰月就放在应置闰那一年的某一月,如闰五月,那年当中就有两个五月,这在历法上叫做年中置闰法。
这种历法,既不是根据太阳运动所测得的一年为基础的阳历,也不是以月亮圆缺为一个记日周期,即朔望月为基础的纯阴历,而是以闰(月)定四为成岁的阴阳合历。
甲骨卜辞中有云:癸丑卜贞,今岁受禾,弘吉,在八月,佳王八祀(《粹》896)。
可证在帝乙、帝辛时代,岁、年、与祀三者还是有区别的。
甲骨文中的岁字,作、形;年字,作形;祀字,作形。
岁字象一种有柄之半月形切割工具,其刃部上之二点,乃刃上所穿之孔,以便穿绳而将刃部紧缚于柄。
古人用岁收割禾穗,又用以切割牲体,故岁之言穗,言刿,当是岁的正解。
由于以岁收割庄稼,在卜辞中就有指一年的总称,例如:今岁受年(《甲》3298)、来岁受年(《乙》6881),但其是指一年的庄稼收成好坏,不是用作记时的。
年
字也非记时之年,《说文》称:年,谷熟也。
《谷梁传》桓公三年亦云:五谷皆熟有年也。
年可能是记若干个收获季节,如云:自今十年有五,王丰(《续》1445),受(有)年(《甲》3430)。
甲骨卜辞中记时的年,不叫岁,也不叫年,早期卜辞中只记日月,晚期卜辞中才出现记时的年,叫作祀。
这是与商王在一年中不断举行祭祀有关。
我们知道,一年中,商王要根据不同的时间举行各种不同的祭祀,祭完一遍,一年的时间也就过去了,所以用祭祀的祀来代表年。
这与《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的说法是一致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分法,起于春秋时代以后,在此以前大概只有两季。
甲骨文中的春字,作(楚)形;秋字,作形。
贞,来春,不其受年(《粹》881)、戊午卜,我贞,今秋,我入商?(《后下》423)等辞中的春、秋两字都是一年的意思,不是四季中的春和秋。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也有可能在商代只有春种、秋收两段时间的划分,所以就用春秋二字来代表一年的时间。
商代的记日方法是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字相配合来表示,即从甲配子(甲子)到癸配亥(癸亥),配完刚好是六十个。
甲骨文中有一些干支表,不是卜辞,而是备用的历书,可能是当时的史官在占卜时刻查日期用的。
用于支来记日的方法在商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在我国一直使用到近代。
商代的一天内的时间分段,都各有专名。
甲骨卜辞中的日和夕是相对的,日指白天,夕指天黑以后至天亮以前的黑夜。
夕字,甲骨文中写作、形,和月字的形状完全一样,只
有在辞例中才能区别出是夕,还是月。
旦字,甲骨文写作、、形,如云:旦不雨(《粹》702)、于翌日旦大雨(《金》381)等例。
明字,甲骨文作、形,例如乙巳明雨(《乙》6664)中的明和旦一样,都是指天亮以后的时间。
《说文》云:旦,明也。
《淮南子天文篇》分明为晨明,明、旦明三段时间。
旦、明以后的时间叫做大采、大食或朝。
大采雨自北征(《乙》116)的采,甲骨文作、形;大食,不□(启)(《粹》999)的食与日蚀、月蚀的蚀同,作形;朝又(有)雨(《佚》292)的朝,字,甲骨文作、等形。
大采、大食、朝以后的时间叫做中日,相当于现在的正午。
中日,其雨(《粹》719)的中日,甲骨文写作日。
中日以后的时间叫做昃,甲骨文作形,象太阳已经偏西,人们需要侧头去看太阳的形状。
甲骨卜辞有云:昃雨自北(《合》78)、昃其雨(《明》703)。
小食,是商人下午吃饭的时间,大食、小食就是当时朝夕两餐之时。
大食就是上午吃饭的时间。
从中日至墉(《甲》547)、昃至墉(),不雨,中日至昃,其雨?《掇一》394)、墉至昏,不雨?(《粹》751)等辞例看来,可以知道中日,昃、墉、昏是先后为序的。
墉又者作墉或。
墉是相当于黄昏前的时间。
小食以后的时间叫做小采或昏、莫(暮)。
今日小采,允大雨(《佚》276)中的小采与大采相对,大采为朝,小采为夕。
今日辛,至昏雨(《宁》170)的昏字,甲骨文作形,昏在墉之后,墉在昃之后,可知昏为昏夜。
旦、昏是相对的,旦是日出,昏是日入。
其莫(暮)不其雨(《粹》695)
的莫即暮,甲骨文作、形,象日入于草莽之中,朝莫相对,朝在天明之后,莫与昏相当。
小采昏、莫都是指的日落黄昏时节。
这与《国语》,《鲁语》中的大采朝日,(小)采夕月的记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