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共52页文档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接种前应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有发热、腹泻等不适症状应暂缓接种;接种后应留观30分钟,无异常反应方可 离开;注意保持接种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
疫苗的效果与评价
疫苗效果
疫苗上市前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程序,确保安全有效。疫苗接种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提高 机体免疫力,预防相应疾病的发生。
疫苗评价
对已上市的疫苗进行定期评估,包括对其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如有新疫苗上市 ,需经过严格的审3
PART 05
免疫治疗与免疫疗法
REPORTING
免疫治疗的概念与分类
免疫治疗的概念
免疫治疗是指通过调节和利用机体的免 疫系统,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
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病原微生物的某些特定抗原成分制成 ,只包含所需的抗原成分,不含完整的病 原体。例如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特定抗原的基因 转入到重组载体中,生产出重组疫苗。例 如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
疫苗接种的程序与注意事项
接种程序
根据不同疫苗的接种时间表,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接种。通常在婴儿出生后按照计划免疫程序接种多种疫苗。
微生物的生活环境
微生物可以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存, 如土壤、水体、空气等。此外,在人 类的生活环境中,如食品、水源、人 体内部等也有微生物的存在。
微生物的生理与繁殖
微生物的生理
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生理机制,可以通过摄取外界营养物质进 行生长和繁殖。同时,它们也具有代谢和能量转化等功能, 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进 展
REPORTING
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
新型疫苗种类
针对不同病原体和适应症 ,新型疫苗不断涌现,如 mRNA疫苗、病毒载体疫 苗等。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1.免疫(immune):·传统——机体识别和排斥清除抗原性异物,维持体内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现代——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功能:·免疫防御—机体抗御、清除病原体微生物等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通常所指的抗感染免疫的作用;·免疫自稳——机体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性细胞,而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3.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所执行的免疫功能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具有保护性作用。
4.异常情况下——产生病理性免疫损伤作用。
通过“自己”和“非己”的免疫应答,发挥免疫功能。
5.免疫防御:过度——超敏反应;不足——印发免疫缺陷病或对病原体高度易感。
6.抗原(Ag):一类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载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7.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Ad):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即它是决定抗原具有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8.影响(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理化特性——化学性质……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是大分子有机物,无机物没有免疫原性。
——分子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大于10KD,通常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化学组成和结构。
有机物质的免疫原性除与分子量大小有关外,还与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分子构象和亲近性。
抗原分子可因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氨基酸残基所处侧链位置或侧链间距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免疫原性。
——物理状态化学性质相同的抗原物质可因其物理状态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免疫原性。
微生物与免疫学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细菌的结构与生理细菌是原核生物界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三类。
基础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
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荚膜、芽孢。
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因每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同,利用生化反应可以鉴别不同种类细菌。
细菌大小介于细胞与病毒之间,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适宜条件下,培养8~18h的形态较为典型。
细胞壁是细菌最外层结构,经高渗溶液处理使其与细胞膜分离,以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G-菌)和革兰氏阳性菌(G+菌)。
G+菌细胞壁较厚(20~80nm),由肽聚糖和穿插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
肽聚糖(黏肽)为原核生物细菌特有,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占G+菌细胞壁干重50%~80%,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组成。
磷壁酸是G+菌特有成分,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其抗原性较强,介导细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或为噬菌体提供特异性的受体;G-菌细胞壁较薄(10~15mm)除含肽聚糖,还有外膜和周质间隙,属于疏松薄弱的二维结构。
外膜由外膜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
外膜蛋白外膜中镶嵌的多种蛋白质的统称,主要包括脂蛋白、微孔蛋白。
微孔蛋白一般由3个相同分子质量的亚单位组成,形成跨越外膜的孔道,起分子筛选作用,仅允许小分子质量的物质通过,一些细菌的外膜蛋白也作为噬菌体、性菌毛、细菌素的受体。
脂质双层结构类似细胞膜,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菌体。
脂多糖由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组成。
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能够导致动物体发热、白细胞增多,甚至休克、死亡。
G-菌外膜与细胞膜之间有2~3nm厚的间隙,占细胞体积20%~40%,称周浆间隙。
在细菌获得营养、解除有害物质毒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细胞壁主要功能:a 维持菌体固有形态。
b 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c 表面抗原决定簇。
d 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当细菌受到某些理化因素或药物作用时,细胞壁被破坏或合成受到抑制,仍能够生长、繁殖、分裂,称为L型细菌。
微生物与免疫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编码:学分:2总学时:32适用专业:生物制药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执笔人:赵为审定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和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一般知识点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课堂讨论、课外自学、教学视频自学等方式,熟悉微生物学领域研究内容和知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核心知识点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全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用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公开演讲能力、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团队协作能力等;实现方式: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课堂讨论、课下交流、翻转课堂等;核心能力:微生物学中的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典范,在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的课程,如食用菌学、发酵工程、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微生物检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病原微生物学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方式:课程答辩,课外实践等;3.素质目标通用素质:遵守课堂纪律、考试纪律,诚信,学会尊重等;实现方式:严格考勤,禁止迟到、早退,禁止上课期间玩手机,加大过程考核力度(或比重)等;核心素质(供参考):微生物学课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不仅仅与生物有关,也涉及其他学科甚至关联到对自然、宇宙的认识,因此,通过学习微生物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是非常广泛的生物类别,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我们将了解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特征、 分类和重要性。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和适应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将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如细菌的形态类 型、病毒的结构组成以及真菌和寄生虫的特征。
微生物的生活方式
微生物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自养、寄生、共生等。我们将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 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系统。我们将研究免疫系统 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抗体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起着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免疫系统的 重要功能,如识别病原体、产生抗体和调节免疫反应等。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应对方式
免疫系统采取多种方式来应对微生物的入侵和感染。我们将了解免疫系统的主要防御机制,如细胞免疫 和体液免疫等,并探讨它们的重要性。
《微生物与免疫学》PPT 课件
欢迎来到《微生物与免疫学》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免 疫学基础知识、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准备好开始这个充满知识和惊喜的旅程吧!
免疫学基础知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它的重要性的第一步。我们将介绍免疫学的定 义、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
微生物与免疫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在生物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免疫学研究人体对抗微生物入侵的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特性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各异。
它们可以分为好菌和坏菌。
好菌如乳酸菌对人体有益,帮助消化和维持肠道健康。
坏菌如大肠杆菌等可以引发感染和疾病。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生物体,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
有些真菌可以引起感染,如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病等。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它们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如流感、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等。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扮演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微生物侵害的重要角色。
1. 免疫系统的器官:脾脏、淋巴结、骨髓和胸腺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们参与产生、成熟和激活免疫细胞。
2. 免疫系统的细胞:免疫系统包括多种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它们分别负责识别和杀死微生物、释放抗体以及调节和协调免疫反应。
3. 免疫系统的分子: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分子,它们可以结合并中和病原体,阻止其侵入宿主细胞。
三、微生物与免疫学的互动关系1. 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引发疾病,如感冒、肺炎、结核病等。
免疫系统会对这些感染做出反应,试图清除病原体并恢复健康。
2. 免疫学的作用: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防止和治疗感染的方法。
它通过疫苗、抗生素和免疫调节剂等手段来促进免疫反应,提高人体免疫力,并预防和治疗疾病。
3. 免疫系统的学习: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还为新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微生物与免疫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健康益处:一些微生物可以对人体有益,如乳酸菌可以促进肠道健康,而某些益生菌可以增强免疫力并预防肠道感染疾病。
微生物与免疫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免疫学免疫:来源于拉丁字Immunitas:免除劳役和课税。
免疫学及免疫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认识来源于“瘟疫”等感染性疾病,“免除瘟疫”.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己”,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间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
包括:(1)免疫防御:病原体(2)免疫监视:突变细胞(3)免疫自稳抗原:系指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与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免疫原体:抗原饿前一种性能,即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值、分化最终产生效应物质的特性。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2。
大分子量;3。
一定的化学组成;4。
一定的分子结构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结构中能被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识别和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部位),又称表位。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
异嗜性抗原:与种属无关,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的交叉反应。
T细胞决定簇:T细胞上的TCR只能识别约含10-20个左右的氨基酸小分子肽,这些决定簇有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组成,故有称线性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
B细胞决定簇:B细胞上的BCR识别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簇,这些决定簇一般由序列上不相连,但在空间结构上相互连接的氨基酸或多糖构成,又称构象决定簇抗体:含义: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含义: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膜型:BCR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Y”字型的四肽链结构;2条重链(Heavy chain,H链)和2条轻链(Light chain,L链)借-S-S-键连接;为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或单体。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生态环境
微生物在土壤、水域、空气、动植物 体内等多种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分布范围
微生物分布范围广泛,几乎无处不在 ,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生命维持起 着重要作用。
02
CATALOGUE
免疫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组成,它们共同作用,维护机体的健康。
制备方法
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纯化 、灭活或减毒处理,以及加入佐剂等 。
疫苗接种的程序与注意事项
程序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或卫生部门的建议, 按照规定的年龄和时间进行接种。
VS
注意事项
确保疫苗的储存和运输符合规定,避免疫 苗失效;接种前应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 避免在疾病状态下接种;接种后应留观 30分钟,确保无异常反应。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 联系。
例如,与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深 入探索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奥秘,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
未来,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推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肿瘤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 ,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 和细胞疗法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分子,如CTLA4和PD-1,来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免 疫反应。
肿瘤疫苗
利用肿瘤抗原制备的疫苗,旨在激发 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
细胞疗法
利用自体或异体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 瘤细胞,如CAR-T细胞疗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
利用免疫疗法来调节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反应,以达 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与宿主的互动关系的学科,而免疫学则是研究生物体对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学科。
这两个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微生物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而免疫学则是研究如何防止和治疗这些疾病的学科。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
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空气、动物和人类的体内等。
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都非常强,因此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多样性、生态和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微生物与宿主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细菌为例,它们通常是单细胞的有机体,大小在0.3-10微米之间,可以生存于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并且具有多种生存和适应策略。
细菌在宿主体内引起的疾病很多,如肺炎、结核病、腹泻、感染性心脏病等。
病毒则是非细胞性的微生物,它们依赖于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和繁殖。
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许多疾病,如流感、艾滋病、乙肝等。
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培养和分离等三个方面。
观察微生物需要使用显微镜和其他仪器来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培养微生物是指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获得足够数量和纯度的微生物。
分离微生物是指将微生物单独分离出来,并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现代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和改造,生物信息学则可以帮助我们对微生物的遗传和代谢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如何抵御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到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调节,并探讨如何使用免疫系统来防治疾病。
免疫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在感染和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诱导免疫记忆
某些微生物感染可以诱导机体产 生长期免疫记忆,使机体在未来 遇到相同病原体时能够迅速应对 。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1 2
非特异性防御
皮肤、黏膜等物理屏障以及吞噬细胞、自然杀伤 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对微生物的入侵具有防 御作用。
特异性防御
T细胞和B细胞等特异性免疫细胞通过识别微生物 表面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清除感染。
免疫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免疫预防
通过接种疫苗或注射抗体等免疫学方法,可以预防某些传染病的 发生和传播,保护人群健康。
免疫治疗
利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治疗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肿瘤等。
免疫诊断
免疫学技术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如通过检测特异性抗 体或抗原,可以诊断某些传染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THANKS
感谢观看
包括界、门、纲、目、科 、属和种七个等级。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 菌三类。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 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
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的异养生 物,其营养体常呈丝状分枝的菌丝, 称为菌丝体。菌丝一般宽3~10μm, 长几μm至几百μm不等。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失衡
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和肿瘤等的发生。
03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Chapter
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刺激免疫系统发育
微生物通过其表面分子或代谢产 物刺激免疫系统发育,促进免疫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调节免疫应答
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 功能和信号通路,影响免疫应答 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1、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液体:大多数细菌乘浑浊状态,少数细菌如链状排列的细菌呈沉淀生长,专性需氧菌如枯草杆菌等,在液面形成菌膜,液体澄清。
固体:将细菌划线接种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经过一定时间,单个细菌即可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半固体:若细菌有鞭毛,能运动,则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穿刺线模糊不清。
无鞭毛的细菌,不能运动,仅沿穿刺线呈线性生长,周围培养基透明澄清。
2、细菌的3种特殊结构、名称、特征、生物学意义1)荚膜:负性染色;营养丰富;多糖或多肽;抗吞噬、保护作用,与致病相关2)鞭毛:由蛋白质组成,运动器官,与致病性相关3)菌毛:由蛋白质组成,具有粘附性,与致病性相关4)芽孢:特殊染色,在不良环境下形成,抵抗力强,与致病性无关3、细胞壁的结构,阴阳鉴别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层及穿插其中的磷壁酸组成;阴性菌壁薄,化学组成及结构较复杂,在肽聚糖层外侧还有外膜,包括脂蛋白、脂双层和脂多糖三层聚合物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 50层,磷壁酸特有成分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占细胞壁干重5%-20%,1-2层有脂蛋白,脂多糖(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4、细菌在人体的分布1)皮肤: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丙酸杆菌、非致病性抗酸菌、真菌2)外耳道: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真菌3)眼结膜: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杆菌4)鼻咽腔: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类杆菌、腺病毒、真菌5)口腔: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乳酸杆菌、梭杆菌、类杆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螺旋体、放线菌、真菌6)肠道: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真杆菌、类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真菌、腺病毒7)尿道: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耻垢杆菌、类杆菌、梭杆菌、变形杆菌8)引道:乳杆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支原体、真菌5、菌群失调症的定义、治疗方法定义: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使敏感的细菌受到抑制,耐药性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使机体内正常菌群平衡被破坏,造成菌群间比例失调。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1
细胞因子是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介质,通过检测细胞因子水平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应答的 强度和类型,常用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
自然杀伤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通过检测其活性可以评估机体抗肿瘤和抗病毒感染 的能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诊断中应用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病毒复制周期及传播途径
病毒复制周期
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注入、复制、装配和释放等阶段。在吸附阶段,病毒通过其 表面的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注入阶段则将病毒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内;复制阶段则 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制;装配阶段则将复制好的核酸和蛋白质组装
成新的病毒粒子;最后通过释放阶段将新的病毒粒子释放到细胞外。
实验室消毒与灭菌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或 化学消毒剂浸泡等方法对实验器具和物品进行灭菌处理。
废弃物处理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分类、包装和标识,并交由专 业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
06
现代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发 展趋势
Chapter
新型疫苗研发和临床应用前景
细菌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细菌形态结构
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基本结构,不同种类的细菌在形态上有所差异,如球菌呈 圆形或椭圆形,杆菌呈杆状等。
生理功能
细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包括代谢作用、运动能力、致病性等。其中,代谢作用是细菌最基本的生命 活动之一,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运动能力则与细菌的鞭毛、菌毛等结构有关;致病性 则是某些细菌在特定条件下引起的疾病。
01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对病原体基因的精准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一篇: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一章微生物概述微生物常用的其他染色法及用途染色方法用途特殊结构染色法采用不同染色方法如荚膜染色、鞭毛染色等对微生物各种特殊结构染色,使菌体与特殊结构表现不同染色性,拥有鉴别。
这些方法适用于细菌或真菌的荚膜、细菌的鞭毛、芽胞和异染颗粒染色检查墨汁负染色法染色后,背景呈黑色,菌体呈蓝色,荚膜不着色,为一层透明空圈包绕在菌体周围。
用于观察细菌、真菌的荚膜结构抗酸染色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染成红色为抗酸性细菌,蓝色为非抗酸菌,主要用于分枝杆菌属检查革兰染色法经革兰染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染成紫色的细菌称革兰阳性菌,能被酒精脱色而让复染剂染成红色的细菌称革兰阴性菌。
用于帮助鉴别细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药物治疗,可指导临床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荧光染色多用于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学检查姬姆萨染色多用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染色检查镀银染色用于螺旋体的形态检查乳酸酚棉蓝染色用于多细胞真菌检查微生物家族按其结构和组成分三类微生物类型微生物类群名称生物界名称生命三域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和阮病毒等病毒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古菌等古菌域细菌、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可次原核生物界体、螺旋体等细菌域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原核生物界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等)真菌界植物界真核生物域动物界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微生物各个生长时期的主要特征及意义生长时期特征实际意义迟缓期细胞变大,但不分裂,细胞内RNA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对通过缩短迟缓期,可外界环境变化敏感以提高生产效率对数期细胞生长繁殖迅速,酶系活跃,代谢旺盛,细胞的形态、大小、染研究细菌生物学性状色性典型,对抗生素敏感和药敏试验最佳期稳定期新繁殖的细胞与死亡细胞数目相等,菌体产量达到最高,开始形获取微生物代谢产物成芽胞,毒素、抗生素等产生的最佳时期衰亡期死亡细胞数目超过新生细胞,细胞形态多样,形成的芽胞成熟有利于保藏菌种不同培养基上细菌生长现象及意义按物理性状分类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现象主要用途平板菌落分离培养,用于鉴别固体培养基斜板菌落纯培养,用于保存菌体半固体培养基有鞭毛菌呈扩散生长鉴别细菌动力无鞭毛菌沿穿刺线生长液体培养基混浊生长保存菌种菌膜生长增菌沉淀生长第三章微生物的分布与控制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落部位微生物种类皮肤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类白喉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口腔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乳杆菌、梭杆菌、优杆菌、类白喉杆菌、螺旋体、放线菌、白假丝酵母菌等鼻咽腔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血杆菌、拟杆菌、梭杆菌、真菌等肠道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类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梭杆菌、破伤风梭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尿道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类杆菌、梭杆菌、变形杆菌、耻垢分枝杆菌等阴道奈瑟菌、类白喉棒状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梭杆菌、双歧杆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外耳道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歧杆菌等眼结膜葡萄球菌、结膜干燥棒状杆菌、不动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划分与标准分类标准四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有预防措施的微生物二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一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分级处理对象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BSL—1)因子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BSL—2)人、动植物或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抗原
A型 A抗原
抗B抗体
B型 B抗原
抗A抗体
AB型 AB抗原
无抗A、抗B抗体
O型
无A、B抗原 抗A、抗B抗体
———————————————————
第三十八页,共52页
抗原
免 疫 应 答
新生儿溶血症
孕妇(Rh-)
胎儿(Rh+)
抗Rh抗体 + 新生儿RBC (Rh+)
抗原特异性: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
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免疫原性的特异性 、免疫反应性的特异性
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
1、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通常5~15个氨基酸
2. 非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 antigen)
TI
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T细
胞辅助 。
第二十八页,共52页
TD-Ag和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
特点
TD-Ag
TI-Ag
Th 细胞
+
-
体液免疫
+
+
细胞免疫
+
-
回忆应答
①甲胎蛋白(AFP)
检测其含量可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癌;
②癌胚抗原(CEA) 检测其含量可协助诊断结肠癌;
第四十一页,共52页
抗原 免 疫 应 答
七、超抗原 1、概念: 指那些同时能与MHC分子及TCR多肽链结合
、从而激活多克隆T细胞的蛋白质大分子。 超抗原只需极低的浓度(1-10ug/ml)即可激活2%
(2024年)《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讲稿
研究微生物和免疫细胞的代谢 产物及其变化规律,揭示代谢
途径和代谢调控机制。
27
06 前沿领域探讨及未来展望
2024/3/26
28
新型疫苗研发进展及挑战
01
mRNA疫苗
利用mRNA技术,能够迅速设计和生产出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疫苗,如
COVID-19疫苗。然而,挑战在于提高疫苗的稳定性和长期免疫效果。
2024/3/26
22
05 实验技术与方法介绍
2024/3/26
23
细菌培养与鉴定技术
细菌培养技术
包括培养基的制备、接种与培养、细菌生长的观察与记录等步骤,用于获取纯培 养物和研究细菌的生长特性。
细菌鉴定技术
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方法对细菌进行种类鉴定,以明 确细菌的种属和特性。
30
细胞治疗在抗感染和免疫治疗中的潜力挖掘
细胞免疫疗法
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以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挑战在于提高治疗的
特异性和安全性。
干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促进机体康复。需要解决干 细胞来源、移植排斥反应等问题。
2024/3/26
细胞因子疗法
通过给予外源性细胞因子,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以达到治疗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 疾病的目的。需要关注细胞因子的剂量、给药时机和副作用等问题。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讲稿
2024/3/26
1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免疫学基本原理 • 感染与免疫防治策略 • 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应用 • 实验技术与方法介绍 • 前沿领域探讨及未来展望
2024/3/26
2
01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物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性、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免疫学则研究认识身体对抗疾病的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两者互为补充,对于理解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维持个体健康至关重要。
一、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人体等。
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是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关键参与者。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多样,有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形态。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也非常复杂,包括其代谢途径、营养需求等。
此外,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
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也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微生物可以与宿主形成共生、寄生或互利共生的关系,对宿主的健康有重要影响。
例如,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的消化吸收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二、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身体对抗疾病的机制和免疫系统的学科。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系统,包括多种细胞、分子和器官,协同作用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
免疫系统的结构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识别和清除病原体、记忆病原体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等。
免疫系统的紊乱会导致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病。
免疫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免疫系统的机制,人们可以开发出疫苗和其他免疫治疗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
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关联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首先,微生物学的研究为免疫学提供了基础。
微生物是引起感染和免疫反应的主要病原体,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机制对于研究免疫系统的反应至关重要。
其次,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发展和功能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正常功能,有利于宿主的健康。
2024版微生物与免疫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contents •微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基本原理•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常见微生物及其免疫学应用•实验技术与方法•现代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目录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定义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形态微生物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球形、杆形、螺旋形、弧形、丝状等。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要点一要点二微生物结构微生物的结构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部分组成。
其中,细胞壁是微生物细胞最外层的结构,具有保护细胞和支持细胞形态的作用;细胞膜是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薄膜,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和能量转换等功能;细胞质是细胞膜包裹的液态物质,是微生物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核质是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控制着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微生物生理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如生长繁殖迅速、代谢类型多样、适应性强等。
它们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生存和繁殖,如高温、低温、高盐、高辐射等。
微生物代谢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包括发酵、呼吸和光合磷酸化等。
其中,发酵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是指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通过电子传递链将有机物氧化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光合磷酸化则是指某些微生物能够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微生物遗传微生物变异免疫学基本原理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030201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1 2 3抗原识别抗体产生抗原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反应机制免疫应答类型及特点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具有,反应迅速,针对多种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后天获得,具有高度特异性,针对特定病原体。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通过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免疫则通过T细胞等直接杀伤病原体。
免疫调节与耐受性免疫调节免疫耐受免疫逃逸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微生物感染途径及类型感染途径感染类型根据微生物种类和宿主免疫状态,感染可分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等。
宿主防御机制及策略先天免疫适应性免疫微生物致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致病机制微生物可通过产生毒素、破坏宿主细胞、引发免疫反应等方式导致疾病。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绪论微生物的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微生物),如病毒和类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以及原虫等。
第一章抗原抗原是一类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 TCR/BCR )结合后,能启动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Ab/T*)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即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一.抗原的免疫学性质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Ab或T*的能力——即诱导免疫应答——判断是否抗原的关键。
2抗原性——与免疫应答产物Ab或T*特异结合的能力——即参与免疫反应。
二. 1.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如青霉素)。
2.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为完全抗原。
3.半抗原与蛋白质分子(载体)结合后,便转变成了完全抗原。
三.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1.无应答:抗原浓度太低或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
2.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免疫原。
△ 正常应答(免疫保护);过高应答(超敏反应);过低应答(免疫缺陷,感染)3.超敏反应: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变应原。
4.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耐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的理化性质1.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蛋白质(良好抗原);复杂多糖(一般抗原);脂类、核酸及组蛋白(微弱抗原)。
3.易接近性(Ag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的难易程度)——越理想免疫原性更强。
4.物理状态——聚合蛋白和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更强。
二.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1.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
——种族关系相距越远,血缘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越强。
微生物传染与免疫微生物与免疫学
间传播的情况。
•
•
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
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显著增加”。
•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北美洲)
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
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
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
• 1968年-1969年 流感从香港开始,全球的死亡人数达70万人,其中美
国占3万多人。
• 1976年 新泽西一名青年染上猪流感,引致恐慌会爆发新疫症,
于是大规模推行疫苗注射。
• 1986年-1993年 • 世界不同地区发生数宗人类染上猪流感的病案。 • 1997年
香港发生禽流感,原本只影响鸡的病毒亦令人类患病。 香港政府下令屠宰150万只鸡。6人死亡。
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 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
(二) 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
(三) 显性传染(apparent infection)
(一) 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 ,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 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 症状者,称为隐性传染。
风疹病毒 。
2003年4月10日
卫生部研究决定,将SARS列入《中华人民 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 理。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 病原体 (一) 机体的免疫力 (三) 环境因素
(一) 病原体
决定传染结局的 病原体主要因素
病原体的毒力 病原体的数量 病原体的侵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