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合集下载

《针灸甲乙经》中针灸精华大总结

《针灸甲乙经》中针灸精华大总结

《针灸甲⼄经》中针灸精华⼤总结(⼀)精神集中地辨证《针灸甲⼄经》⽈:“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明,后乃存针。

众脉所见,众凶所闻。

外内相得,⽆以先⾏。

可玩往来,乃施于⼈”。

指出凡⽤针治病,必须集中精神辨证,将五脏的虚实肯定下来,按三部九侯的切脉明确诊断,然后再⽤针。

在诊断时,所诊到的脉象和见到的症状,是否外内形⽓和脉证都相符合,不能单凭外形为依据。

更要熟悉各经⽓⾎往来和病邪出⼊的情况,是⽓⾎不⾜,还是邪⽓有余,才能够为⼈施治,也就是说,针灸医⽣在针刺之前,必须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四诊⼋纲”的辨证⽅法,将临床上各种病症加以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经在络,在表在⾥,病症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抓住病机,及时地配⽳处⽅,决定是补是泻,才能有的放⽮,治好疾病。

(⼆)全神贯注地进针《针灸甲⼄经》⽈:“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

左⼿执⾻,右⼿循之,⽆与⾁裹”和“如临深渊,⼿如握虎,神⽆营于众物”,指出在持针进针操作的时候,医⽣必须态度端正,⼼神安静。

在进针之前先⽤左⼿执其机体,使其不能移动,右⼿循按经⽳,揣出具有指感的准确⽳位,进针时要从容稳准,防⽌肌⾁缠裹针,引起患者疼痛、医者操作困难。

再就是医⽣右⼿持针、左⼿按⽳,双⼿配合,密切合作,好像握住猛虎⼀样的稳重坚实,全神贯注地进针,不能为其他的事务所⼲扰。

也就是说,针灸医⽣由持针、进针开始就要聚精会神、⼼神专⼀、全神贯注地进⾏操作和观察患者的表情,不能左顾右盼、⾼谈阔论,让周围事务所⼲扰,这样不但能避免进针时的刺痛和体会针下⽓⾄冲动的快慢、⼤⼩,⽽且可以防⽌发⽣医疗事故。

(三)⼼⼿合⼀地候⽓《针灸甲⼄经》⽈:“夫针之要,勿陈⽽难⼊。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和“经⽓已⾄,慎守勿失。

浅深在志,远近若⼀”。

指出⽤针治病的要领,说起来容易,到实践中操作就⽐较困难了。

技术差的医⽣,只能看到形体上的病变;技术⾼明的医⽣,却能明察⼈体神⽓的盛衰。

治神

治神

论“治神”思想在治疗中的作用097D0901170吕智燚针灸治疗学虽然是一种外治法,但它同望闻问切的汤药内治法一样,均有其思想,包括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等,而在本文中主要想描述治神思想在治疗中的作用。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语出《素问·保命全形论》,其意在于强调治神在针刺中的重要性,旨在表明“治神”是针刺施治的基础和前提,在针刺治疗中居首要地位。

《官能》篇亦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九针十二原》并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刺法技术的高低,由此可见“神”对针灸疗效的重要性。

“形”是生命物质活动的主体,“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与本质。

掌握针刺的真正技术关键在于治疗生命之神。

“形”离不开神而生存,“神”也离不开形体而存在。

有形才有神,有神则形健,形健则神旺,神灵则形安!《素问·上古天真论》曾说:“形神合一”、“形与神俱”。

形神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和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

《黄帝内经》具体地论述了“形神合一”的观点,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所以“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明了“形与神俱”之重要性。

因此只有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和谐才能“尽终其天年”(《素问·汤液醪醴论篇》)。

所以,《内经》十分注重治神的重要性,列治神为疗疾之首。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本神》又曰:“凡刺之本,必本于神。

”可见,“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的提出是以“形神合一”学说为基础的。

而根据中医对“神”的定义,“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主指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

“治神”——针刺素养之本

“治神”——针刺素养之本

观《 内经》 的成书年代 , 治 ” 其“ 应是长期 的修炼 、 调 形成主要是 以医疗实践为基础 ,加之时代背景下蕴 节, 以趋正常之义 , 而决非 临时之举 。《 内经》 治 育产生的朴素的唯物论和 自 的辩证法思想 ,形成 中“ 发
[ 作者 简介 ] 郭冠华 , , 师, 男 讲 在读博士 , 从事针灸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 收稿 日期 ]0 1 0 — 9 2 1 - 1 1
士 不素养 , 可 以重 国” 不 。
全依靠逻辑思维而是用整个心灵去体验和领悟 。但 直觉 领悟 并不 等于 随心 所欲 , 思乱 想 。 胡 它不是 轻 而 易举可以萌生 的,它的产生既需具备非逻辑思维 的 能力 和技 巧 , 更需要 具 备广 博深 厚 的知识 , 立足 事 并
现在 , 笔者把“ 治神” 素养” 和“ 放在一起 , 不仅仅 想 说 的是 “ 治神者 ” 的心神 状态 以及 针刺 操作 技 能水
提之一 。其积极的意义被历代至今的诸多针灸名家
所 印证 、 发扬 。 1 “ 治神 ” —— 针 刺素 养之 本
必先调整 自身的精神状态 , 同时在针刺过程中 , 时时 刻刻以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为要 , 由此可知早在《 内 经》 时代 的医疗服务就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 旨。 所 谓 素养 , 是 素质 , 也 是指 一个 人行 为 习惯 和思
东 的一条河流名称 ;苟子 ・ 《 解蔽 》中:仁者之思也 “ 恭, 圣人之思也乐 ; 此治心之道也” 此处 “ 当“ , 治” 修
养 ” 。周礼 ・ 讲 《 大宗伯》治其大理”注解是 “ , “ , 治 犹简 2 “ 治神 ” 养之 内涵 素 习也”是说道家的修炼方法 。史记 ・ 。 《 扁鹊仓公列传》 《 内经》 成书于秦汉 之际 , 但是 中医理论体系 的 中“ 血脉治也 , 而何怪”此“ 应当“ , 治” 正常” 。故纵 讲

凡刺之法_必先本于神_内经_中针刺_治神_探析_李珑

凡刺之法_必先本于神_内经_中针刺_治神_探析_李珑

【理论探讨】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内经》中针刺“治神”探析李 珑,姚玉芳(安徽中医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安徽合肥 230038) 关键词:治神;针刺;中医心理;古代文献 中图分类号:R24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7)06-0418-02 《灵枢·官能》指出:“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灵枢·本神》也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就是说,针刺治疗要以神为本。

所谓“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对以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的脏腑、经络等全部功能活动的高度概括,当这些功能活动正常时,表现于外的征象均属“神”的范畴;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1]。

中医学强调人的“形神合一”,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

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素问·上古天真论》)。

神分藏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灵兰秘典论》)。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中心,化生与储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以神为主宰,统帅全身的生命活动;以经络为联系通路,把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和器官,从而实现器官与机能的统一。

因此,只有“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针灸治病,强调“神”的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这就明确指出针刺治疗的要领,讲之容易,用之则难。

治神,就是指在针刺过程中要善于安神、守神、调神,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达到治疗效果;治神,关系到医患双方,并贯穿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

1 安神安神,就是在针刺治疗前,使医患双方能够安定神志、“集精全神”,进入最佳临刺状态。

通常大多来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紧张、畏惧的心理,而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影响到针刺疗效。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

环 境, 病人愉悦 , 心身俱 静 , 于一个 良好 的心 态 . 处
积 极 配 合 治 疗 . 会 收 显 鼓 。 故 临 病 人 之 时 . 生 则 医
先要 和颤悦 色 , 问其 所苦 , “ 以便 顺 其 志” 鼓励 病 , 人 诉说 心身痛苦 . 告 之 以其败 并“ 语之 以其言, 导 之 以其 便 , 之 以其 苦 ” 开 。使 病 人感 到 被 关心 、 同 情, 从而 建 立起 信 任感 . 才会 在 针 刺之 时心 静 神
神 是 人 体 生 命 活 动 的 总 称 。 广 义 指 整 个 人 体
神 . 之有神 . 贵有 神” 通过察 神而掌 握脏腑 、 声 脉 。
生命 活 动 的外在 表 现 . 神就是 生 命 : 义的 神 . 狭 乃
指^体的精 神活动 . 以说 是精 神。 可 神是机体 生命 活 动的 体现 . 不 能 离开 人体 神 而独 立 存 在 , 形 才 能 有 神 、 健 则 神 旺 . 衰 则 有 形 形
舍志 . 气 虚 则 厥 . 则胀 ” 肾 实 。
临床 针刺 治疗 , 指广 义 之神 . 至关 重要 . 神 它
贯 穿 于 整个 针 刺 治 疗 过 程 中 。
J 谨察于 神 《 灵枢 ・ 奉神> “ …是 故用 针者 . :… 察观 病 人之
态 , 知 精 、 、 、 之 存 亡 . 失 之 意 . 者 以 神 魂 魄 得 五 伤 , 不 可 以 治 之 也 ” 针 。 神 既 是 一 身 之 主 宰 , 然 于 全 身 皆有 表 现 , 必 突 出表现于 目光 . 睛是 心 灵 之窗 , 的精 神活 动 , 眼 人
维普资讯
针灸临床杂志 20 02年第 1 卷第 1 8 翅

治神

治神

进针后宜守神
采用针刺治疗仅有进针时的全神贯注是不够的,《素问·针解篇》曰:“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张景岳也说:“目者神之窍。欲正病人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神使,脉道易行也。”在此明确指出针刺操作时医者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眼神,引导其精神专一,意守病所。病人在心定神凝的情况下接受针刺治疗,则易于经气疏调,直达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是决定针刺效果的关键。古人又云:“夫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可见神气之相随,不可分离,气运则神行,神行则气通。古代医家认为,行针时既要精神集中,手法灵巧,神寄于思,神现于指,心静指灵,意念在针,又要密切注意病人的反应,细心捕捉每一丝得气的征兆。若针刺入不得气或得气较弱,应遵循《针灸大成》“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的原则,采取留针候气之法,但仍要意气于针,专心体会气之运行,—旦得气应及时运用适当手法使气聚而不散。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强调了守神之重要性。
出针后宜养神
针刺治病不仅要注重操作过程中的治神,而且出针后安定心神,调畅情志也是不可忽略的。《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均强调了人欲保持健康无病,除了要避免外环境中之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外,更重要的则在于注意人体自身内环境的安宁与自守。通过调摄精神、保持精气,可以增强正气、抵抗外邪,而益于身心健康。所以在针刺之后宜嘱患者稍事休息,安定神态,切忌大怒、大喜、大悲、大忧,以免“其气复散”,前功尽弃。
另外,在针刺操作时若能给病人以暗示,或在行针之时给予启发,将注意力集中到针刺部位,则可引导和强化病人的针感传导意识,就会很容易使气至病所,也易感受针感的传导。这样使医患之间心灵相通,神气相通,易于得神取气,提高疗效。因此,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同样要求医患“专意一神,精气不分”;若神不守舍,则易使气血紊乱,经气难守,影响治疗效果。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虚?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评测】本段表明针刺必须懂五个关键。

医生必须遵从天地阴阳的规律,随机应变,就可以达至运用自如,取效例如神的效果。

同时表示医生在针刺时必须具有的临床态度,必须细察病情,全神贯注,慎重用针。

明确提出化疗方法论与消化不良的大法及注意事项。

①别为九野,九野:九宫之方位,即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及中央。

《灵枢·九针论》:"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明·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三十五》云:"九野,即八卦九宫之位也。

”另有一说法:九野指的是九州岛地域。

据《尚书禹贡》所载,中国古代设置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九个州。

后泛指中国。

一说为中央与八方。

②木得金而南征,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超过,金得火而失,水得土而绝,这五句话所指的就是五行中的相克之关系。

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提要] 目的:学习探讨《内经》针刺“真”与“神”的理论内涵,指导于临床。

方法:通过针刺“靶点”与“靶位” 单穴疗法、快速针刺等临床研究。

结果:证实了得气(针感)是“凡刺之真”的具体体现,调节心神(中枢)是“必先治神”的关键。

结论:黄帝内经的经典理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正确的,对指导针灸临床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学习/内经/刺之真/先治神/平衡针灸“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语出《素问保·全形论》,其意在于强调治神在针刺中的重要性,旨在表明“治神”是针刺施治的基础和前提,在针刺治疗中居首要地位。

《官能》篇亦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九针十二原》并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刺法技术的高低,由此可见“神”对针灸疗效的重要性。

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人根据40余年临床感悟,结合所创平衡针技术,略陈管见,浅析如下。

一、形神合一,神是统帅“形”是生命物质活动的主体,“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与本质。

掌握针刺的真正技术关键在于治疗生命之神。

“形”离不开神而生存,“神”也离不开形体而存在。

有形才有神,有神则形健,形健则神旺,神灵则形安!《素问·上古天真论》曾说:“形神合一”、“形与神俱”。

形神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和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

《黄帝内经》具体地论述了“形神合一”的观点,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所以“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明了“形与神俱”之重要性。

因此只有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和谐才能“尽终其天年”(《素问·汤液醪醴论篇》)。

所以,《内经》十分注重治神的重要性,列治神为疗疾之首。

《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译文

《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译文

《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译文《素问·宝命全形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古诗文,作者不祥。

记载了黄帝与岐伯关与医治的对话。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凡刺之法_必先本于神_内经_中针刺_治神_探析_李珑

凡刺之法_必先本于神_内经_中针刺_治神_探析_李珑

【理论探讨】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内经》中针刺“治神”探析李 珑,姚玉芳(安徽中医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安徽合肥 230038) 关键词:治神;针刺;中医心理;古代文献 中图分类号:R24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7)06-0418-02 《灵枢·官能》指出:“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灵枢·本神》也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就是说,针刺治疗要以神为本。

所谓“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对以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的脏腑、经络等全部功能活动的高度概括,当这些功能活动正常时,表现于外的征象均属“神”的范畴;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1]。

中医学强调人的“形神合一”,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

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素问·上古天真论》)。

神分藏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灵兰秘典论》)。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中心,化生与储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以神为主宰,统帅全身的生命活动;以经络为联系通路,把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和器官,从而实现器官与机能的统一。

因此,只有“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针灸治病,强调“神”的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这就明确指出针刺治疗的要领,讲之容易,用之则难。

治神,就是指在针刺过程中要善于安神、守神、调神,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达到治疗效果;治神,关系到医患双方,并贯穿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

1 安神安神,就是在针刺治疗前,使医患双方能够安定神志、“集精全神”,进入最佳临刺状态。

通常大多来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紧张、畏惧的心理,而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影响到针刺疗效。

老祖宗留下来的针灸经典老话

老祖宗留下来的针灸经典老话

老祖宗留下来的针灸经典老话1、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素问·宝命全形论》)3、初病在经,久病入络。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4、头者,诸阳之会。

(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5、胁乃肝之分野。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内伤杂病》)6、学医之道,不可不明乎经络。

(元·滑寿《十四经发挥·序》)7、直行者,谓之经;旁行者,谓之络也。

(明·皇甫中《明医指掌·经论总论》)8、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9、凡气之道,气调而止。

(《灵枢·终始》)10、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金元·窦杰《针经指南·标幽赋》)11、治痿独取阳明,此言不止为针也,针与药同也。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热形》)12、治痿者,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13、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庄子·刻意篇》)14、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

(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15、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

(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16、草药银针医大病,丹心神手挽沉疴。

17、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

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

膀腕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

18、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委中胆阳陵,三焦下合属委阳。

19、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

骨会大杼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

20、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炔,面口合谷收。

略论针刺治神

略论针刺治神

略论针刺治神
于建江
【期刊名称】《新疆中医药》
【年(卷),期】2006(024)004
【摘要】精神因素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对医患双方都有着密切关系,它对于针刺操作手法是否成功,针刺疗效能否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本神》中也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又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提出并强调了针刺过程中治神的重要性。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于建江
【作者单位】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析针刺“得气”与“治神”关系 [J], 潘康健
2.“治神”法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的运用 [J], 覃海知;周思远;陈大帅;刘婷;苏志维;石达炜;李瑛
3.《黄帝内经》针刺“治神”辨析 [J], 朱玲;杨峰
4.治神调髓法针刺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43例疗效观察 [J], 李永
凯; 刘娟
5.浅谈澄江学派传人陈应龙先生的针刺守神与治神 [J], 林志杰;郑易敏;张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经》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内经》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内经》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其强调“治神”是针刺的关键。

这种治神为先的原则,是中医针灸疗法的特色之一,同时也反映了中医疾病诊疗观中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

以下从其产生、精神实质等方面进行论述。

产生《内经》中“神”的概念十分丰富。

《灵枢·天年》云:“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

”人之生源于父母之精,神在两精相合形成新生命体的同时也产生,即“形具而神生”。

神是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其存在与产生以形体为基础,由精、血、气化生,又统驭着精、血、气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经络既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信息系统,还是气血运行的重要途径,故经络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以通调经脉治疗疾病,凸显了以调经为主要治疗机理的各种疗法,强调了针灸等在临床治疗学中的地位。

古人在长时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针灸通过调动经气从而获取治病疗效,由此强调促使经气发挥调节效应者,为人之神。

因此,在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在针灸临床方面重神气思想的概括与总结。

精神实质《内经》认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针灸疗法的精神实质包含两方面:一是医者自身知神治神,二是病者必须以神应之。

其一,治医者之神。

医者是实施针刺的主体,医生之神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马莳注云:“盖人有是形,必有是神,吾当平日欲全此神,使神气既充,然后可用针以治人也。

”吴崑注云:“专一精神,心无他务,所谓神无营于众物是也。

”笔者认为,二者宜合参。

医生进针前,先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在病人和毫针上,细心体察疾病的虚实,把握最佳诊治时机。

医学论文-试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医学论文-试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试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关键词】神;,,针刺摘要:从察病者之"神",正医者之"神",治病者之"神"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察神、正神、治神是神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具体运用的三个方面,它们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提示只有在察神、正神、治神三个方面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才能获得针刺防治疾病的目的和最佳疗效。

为此,进一步探讨神的理论及在针刺治疗中的作用,对于针灸医学的发展,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神;针刺"神"在祖国医学中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如人体的面色、眼神、应答、肢体活动姿势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之内。

《素问・移精变气论》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这种广义之神。

狭义之神即心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着整个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协调和平衡。

因此,"神"为生命之主宰,神的得失存亡,反映了人体脏腑气血之盛衰,是临床上决断生死的关键。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一语出自《灵枢・本神》篇,其基本含义为:针刺的法则首先必须从根本上去了解病人的神气状况,它提示了在针刺治疗中"神"的重要作用。

1 察病者之"神" 《灵枢・小针解》曰:"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提示医者在对病人进行针刺治疗时,应密切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气血盛衰,邪正虚实,不能只局限于形体局部病变,而应全面观察病情以求病变实质。

"神"作为人体生命的主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法在治疗慢性咽炎上的运用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法在治疗慢性咽炎上的运用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法在治疗慢性咽炎上的运用永恒的中医经典黄贵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大家听说过这一句话吗?凯强:这句话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

小莉:我慢性咽炎,干痒,无痰,一直治不好。

怎么才能治好呢?黄贵生:赞,凯强,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比如说,小莉的那个慢性咽炎。

凯强:内经对神的认识有多个层面,如血气者,人之神也,是其一,小莉需要考虑她的气血。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老师是如何理解的呢?我对《内经》讲的“神”的具体内涵,也是糊涂的。

从肉体、气化体和灵体三个部分理解,从这句话的原文来解读,“凡刺”,需要先是从灵体这个层面入手。

一般来讲,从肉体、气化体即可解决上述那位师姐的问题,可能还不太需要用到灵体层面。

对她来讲,如果说要“治神”,医者能做的是告知其病之本因,改善心性或饮食生活起居,即思维模式和认知,思维决定行为,这也是诸位智者悟道之后,都在做同一件事——教育。

黄贵生:气血里头的血,跟神有关。

但是血不是神。

凯强:心主神明的缘故吗?心又主血脉黄贵生:是神所寓居流通的物理条件。

灵为神之体,神为灵之用。

内经里头的灵枢,不叫神枢,不叫气血枢,不叫什么枢。

而叫做灵枢,是因为灵,才是生命的主体。

血是在身体里头,是灵的载体。

比如电磁波,电视节目的载体。

电视节目,是载体的所承载的信息内容,才是主体。

这样我们看内经的时候,对神和气血的关系,就能够理解了。

灵体能量的耗损是疾病的根源之一。

所以古法里头,不论治什么病,第一要考虑的,是神。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不先治神,而去先去找其他原因,就不真了。

不真的另一个说法,是什么?假。

不能治到根本上去。

慢性咽炎,我们叫做慢喉痹,跟情志不畅有关。

咽干多咳、胸闷,甚至耳鸣。

情绪紧张的时候,症状加重。

我们从治神的角度来讲,是灵体的能量耗损了。

不从这个方向去考虑,只用中医院教的那套来治这个,会经常反复的。

我现在就有一个案例,女,丹麦人,69岁。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再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马胜扈培增马永琛马慧颖在针灸临床中,为提高临床效果,需要特别注重“神”,本篇所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出自《灵枢·本神》篇,全篇论及刺法所需注意事项及养神、查神、调神等内容,而针刺本于神的提出,对指导医患养生治疗、规范针刺过程及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故详述如下。

“本于神”是针刺的基础与核心神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神多指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或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从“天人相应”“天人一体”的中医整体观看神的含义:一是自然界事物的客观性是事物变化的基础,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广义神的外在表现。

正如丹道家所谓“神气不二,总归先天一气,以其流动言谓之气,以其灵明言谓之神。

以其凝聚言谓之精,神为主宰,气为动力,精为基础(原料)”。

即道为之体,神为之用,神与阴阳相统一。

因此,神气之流行出入,自然也就有在天、在地、在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二是人之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之生理功能活动皆以精、气、血、津液等为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通过脏腑等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活动和征象正是“五脏神”的具体表现。

探讨神与刺法的关系自然就有范围和层次的差别,如“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就是在“天人相应”层次之较灵活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体现。

所谓狭义的神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其仍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如:“血气者,人之神”,“五脏藏神”,而气血之流注,虚实盛衰,往来逆顺,皆总归以神气为外显。

然而,针刺的疗效在于得气,得气之要在于治神,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这里的节即是穴位,因此说“腧穴者,乃神气游行之处”。

《黄帝内经》认为,得气与治神是上工所具备的针灸精技,亦是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针刺最终获得疗效的关键是气调而神治。

试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试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试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刘强
【期刊名称】《时珍国医国药》
【年(卷),期】2006(17)8
【摘要】从察病者之“神”,正医者之“神”,治病者之“神”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察神、正神、治神是神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具体运用的三个方面,它们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提示只有在察神、正神、治神三个方面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才能获得针刺防治疾病的目的和最佳疗效。

为此,进一步探讨神的理论及在针刺治疗中的作用,对于针灸医学的发展,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1页(P1568-1568)
【关键词】神;针刺
【作者】刘强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R245.3
【相关文献】
1.李平教授对"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的认识 [J], 韩华英;汪振宇;刘学文
2.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内经》中针刺"治神"探析 [J], 李珑;姚玉芳
3.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J], 张智
4.探析"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在针灸临床中的指导意义 [J], 常宇;马铁明
5.对"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思考 [J], 王文炎;陈瑞;梁凤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治病关键-治神

针刺治病关键-治神

针刺治病关键-治神“治神”首见于《黄帝内经》。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金针梅花诗钞》又说:“用针者人也。

医者之精神治,则造化通,料事明,决断果,使之临危则不乱,卒遇大恐而不能惊。

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蠲,气血充,使之信针不移,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而功倍也。

”可见“治神”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对医者和患者皆具有重要意义。

(视频列表将不再展示,请收藏列表最下端文章)进针前宜审神《灵枢·官能》说:“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明于逆顺乃知可治……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

”《灵枢·本神》又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可见在针刺临床诊治疾病时,不仅要了解病人正邪之盛衰,病情之虚实,气机之变化,而且应仔细观察、了解掌握其精神情志。

进针前审神是治神之关键,在准确地分析发病原因、判断疾病预后,进行正确、全面辨证的同时,还应掌握病人的精神症状、心理状态,了解患者对针刺治疗的认知程度。

注意自己的仪态,把握语言分寸和技巧及对患者隐私的尊重等,而且要注意及时地给予患者相应的良性暗示和心理疏导,以增强病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从终日沉浸在疾病的烦恼郁闷中解脱出来,再借以针治做桥梁,增强病人的抗病能力,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进针时宜调神《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刺之,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说明针刺施术时一方面持针牢固,可防进针时针在指间滑动,便于顺利刺人,减少疼痛;另一方面,“坚者为宝”亦有信心坚定充足之意,自信之心凝于针尖,疗疾之意会于指间,由此针之,坚而有力,直达病所。

总之进针时决不可犹豫不决,一定要将医者之“神”集中于拇、食二指,使力贯针尖,动作迅速敏捷,待病人感觉或未及感觉之时,即已将针安然刺人。

切忌进针迟缓,如拈如搓,令病人产生畏针心理,以致针入除觉痛外而无得气之感,这样亦会影响针刺疗效。

针灸治神之医者治神

针灸治神之医者治神

针灸治神之医者治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针灸治病,重在调气治神。

所以,治神是针灸医疗的必要步骤,也是针灸医疗不同于其他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针灸医生必须重视。

临床疗效的好坏,与是否懂得治神有很密切的关系。

治神包括医者的治神和患者的治神两方面内容。

医者的治神,就是要加强医德修养,并且集中精力,做到心无外慕,专心致志,这样才能细心体察病患所在,精妙运用各种手段,解除患者病痛。

医者治神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一、修德正己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正己,一方面是要加强医德修养,另一方面全面掌握诊疗疾病的技术。

凡是医务人员首先都要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尤其针灸医生,要用针刺入人的肌肉,用火烧灼人的皮肤,更应格外关心体贴病人,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

要做到像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上所说的:“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伧,勿避嶮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这就是说看到病人的痛苦如同在自己身上一样,发自内心地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要不顾艰难险阻,不管白天黑夜,严寒酷暑,饥渴劳累,不计一切个人得失,专心去为病人服务。

特别是针灸医生多治急病暴疾或参与抢救工作,更应发挥针灸简便易行的特长,凡遇病人应当不分时间、地点立即进行治疗,不得因循迟缓,慢条斯理,贻误病机。

孙思邈说得好:“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因为“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

”这是说凡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给人诊治疾病的时候,要平心静气,没有任何欲望和要求。

医生不得仗恃自己的专长,一心谋取私利,贪图财物。

病人辗转床第,痛苦不堪,全家忧虑,焦急万状。

如果医者安然欢娱,洋洋自得,满不在乎,是很可耻的行为。

所以,清代医家费伯雄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我若有疾,望医之相救者如何?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如何?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提要] 目的:学习探讨内经?针刺“真”与“神”的理论内涵,指导于临床。

方法:通过针刺“靶点”与“靶位” 单穴疗法、快速针刺等临床研究。

结果:证实了得气(针感)是“凡刺之真”的具体体现,调节心神(中枢)是“必先治神”的关键。

结论:黄帝内经的经典理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正确的,对指导针灸临床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学习/内经/刺之真/先治神/平衡针灸“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语出《素问?保命全形论》,其意在于强调治神在针刺中的重要性,旨在表明“治神”是针刺施治的基础和前提,在针刺治疗中居首要地位。

《官能》篇亦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九针十二原》并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刺法技术的高低,由此可见“神”对针灸疗效的重要性。

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人根据40余年临床感悟,结合所创平衡针技术,略陈管见,浅析如下。

一、形神合一,神是统帅“形”是生命物质活动的主体,“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与本质。

掌握针刺的真正技术关键在于治疗生命之神。

“形”离不开神而生存,“神”也离不开形体而存在。

有形才有神,有神则形健,形健则神旺,神灵则形安!《素问?上古天真论》曾说:“形神合一”、“形与神俱”。

形神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和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

《黄帝内经》具体地论述了“形神合一”的观点,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所以“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明了“形与神俱”之重要性。

因此只有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和谐才能“尽终其天年”(《素问?汤液醪醴论篇》)。

所以,《内经》十分注重治神的重要性,列治神为疗疾之首。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本神》又曰:“凡刺之本,必本于神。

”可见,“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的提出是以“形神合一”学说为基础的。

而根据中医对“神”的定义,“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主指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

可见,“先治其神”之“神”是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辩证统一。

形的定位是指人的有机整体,其神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定位和遗传基因程序的定位。

中医中的“神”符合现代科学大脑中枢的定位。

二、治神守神,神是关键根据王冰的注释:“专其精神,寂无动乱,刺之真要,其在斯焉!”指的是医者在针刺时神定而气随,对医者之要求要守神。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写道:“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则是要求在病人精神会聚和安定的情况下即守神状态下针刺。

而《素问?刺法论》指出:“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要,非治疾也,故要养针和神也。

”表明治神是指治病和养生总的要求和原则。

本人认为,这才是“必先治其神”的真正内涵,而阐明医患双方精神意识活动与针刺疗效的重要关系、重视对病人情志调整、以及后世所谓治神针法均应理解为其外延。

治神与守神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首先,医者针前首须静心安神,而后方能观患者之神,既要观察疾病的表现,又要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

在全面掌握上述情况的前提下,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医生能否守神,掌握真正的针刺技术达到治疗患者之神的目的。

三、刺真治神,神是核心在40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治疗思想贯穿始终,指导创立平衡针理论和技术。

经多年大样本临床观察应用,显见其有效性和科学性。

笔者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能够自我修复的平衡系统,按照遗传基因程序来维系脏腑、气血、阴阳之平衡。

强调“心神”在维持机体平衡状态中的重要作用。

“神”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年龄、性别、文化、职业、体质、遗传、生活和工作环境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对心理平衡产生反效应。

心理平衡则是指人通过神经调控系统对一切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正确认识和反应。

平衡医学注重疾病的时代特点,认为不同时代的疾病谱和致病因子有所不同,在当今社会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竞争及压力大、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心理失衡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致病因素;而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要有正常的生理机能做依托。

“神本于形”这一基本思想贯穿于对所有心理活动的解释中。

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有五神说,即神、魂、魄、意、志五种心理活动,此五神本于五脏,即五神依赖于心、肝、脾、肺、肾脏而存,故五脏又称作五神之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其中“化五气”指的就是脏腑的生理机能,但五志过极则影响脏腑生理功能,故有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伤肝之说。

剖析致病之本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反应的、代表的是人的情绪,是人的精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七情”过极必伤其正,正伤日久必损其根。

因为人的心理情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调控阈值,如果反复超过自己的耐受阈值,必然引起心神系统的紊乱、失调,时间久了必然启动重大疾病的基因程序,造成病理性的改变。

因此,可以说平衡针理论的病因学说充分体现了神形的对立统一。

现代医学也逐渐认识到很多致病因素是心理活动破坏了体内各系统平衡所致。

研究表明,免疫反应是人体生理反应的重要环节,受控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变化包括了情绪等心理活动。

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疾病形成。

1、“心神”调控论充分体现“凡刺之本,必本于神。

”中医学把大脑生理功能活动归属于心,心既是生理上的心,又含概了大脑的思维功能,实质上中医讲的“神”正与现代中枢相一致。

《灵枢?本神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人体是一整体,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统归于五脏。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化五气、五气化五志,但五志过极均伤及心,所以“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邪气脏腑病形》),“忧愁思虑则伤心”(《素问?本病论》),故古人把心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准心所使也”。

而《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脑为元神之府”学说,肯定了脑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源泉。

基于以上理论,平衡针理论明确指出,在人体的自我调控、修复、平衡系统中,“心-脑”调控是根本,符合“凡刺之本,必本于神”之古训。

2、中枢治疗充分体现“必先治神”平衡针的治疗定位首先定位于心神即大脑高级中枢系统,也就是中医讲的治“本”。

笔者认为中医讲的“本”就是“心”。

“心”就是人体最高平衡系统,五脏六腑之首,五神之帅,脏腑之主,是君王之官,七情之巅,实质上心为大脑中枢之府。

中医治病求其治本,本的定位就是心,心脑同源,心不但包括生理上的心,也包括了生理上的大脑。

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某些传导途径传递到高级中枢,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控作用。

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干预,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由此可见,平衡针强调人体的自我平衡修复功能,最高境界的体现了中医“必先治神”。

四、求真治神,神是主宰(一)求真是针对医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要求1、求真是要求掌握看病察病辨病的真正技术。

不但要学习掌握人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还要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相关知识,明确疾病形成的病因病理检验手段诊断,充分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2、求真是要求掌握针刺治病的真正技术,一个医生光有明确的察病诊断还不够,还必须掌握针刺的实用技术,也就是临床中最好的针刺技术。

不但要师承实用技术,还要不断在临床实践总结发现新的针刺技术。

(二)治神是对医生整体素质的要求1、医者之神必须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头脑清醒,知识全面,能够面对错综复杂疾病的变化,及时明确诊断,掌握病机,辩证一步到位的本质。

2、医者之神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谨察于神。

充分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面色、体态、言谈举止、脉象等方面来了解病人之神。

神是人的一身一生之主宰,必然从目光、神态、语言等表现来反映出病人之神。

谨察一步到位病因形成的本质。

3、医者治神在针刺过程中专心致志,要求医生不但要掌握针刺技术,关键在病人的治疗上充分体现医者之神在病人上的疗效。

要全神贯注、精心操作、注意力集中、一心一意为病人实施治疗。

《灵枢?终始》:“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勿闻其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如果医生在给病人实施治疗中,注意力不集中,不仅影响病人的临床疗效,而且还会影响病情,甚至发生医疗事故。

《素问?徵四失论》所言:“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的不良后果。

贵乎专心诚意,而自重也;目无他视,手如握虎,恐有伤也;心无他想,如待贵人,恐有责也。

对于要害部位下针,更亦如此。

针刺一步到位病人之神。

4、治神在临床治疗中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医生给患者看病治病是一个很严肃认真的一项神圣工作,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诊疗环境,让病人感到“家”的感觉,温馨的感觉。

这对病人的治疗康复起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

真正达到医患之间都能宁心敛神,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医者治神还必须调控患者之神在观察了解掌握患者之神的基础上,根据病人反映的主要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合理的指导。

特别在治疗前结合病人病情,给病人首先讲清疾病形成的原因、时间、预后、发展,使患者对自己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将针刺的穴位、方法、特点优势、疗效给病人交待清楚,减少病人的恐惧心理。

第三,告诉病人注意事项,从心理到膳食,从膳食到运动,从运动到养生来配合医生治疗。

第四,医生的治疗必须得到病人的合作,才能真正发挥病人的内在积极因素。

第五,就诊时必须把病人当亲人,态度和蔼可亲,和颜悦色,让病人真正感到被关心、被同情、被爱护,真正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感,才会在治疗中做到心静神宁。

第六,治疗中应根据大多数病人害怕针灸的普遍心理把穴位选的准而少,针的快而有效。

《素问?针解篇》“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针刺过程中令患者意守病处,则得气则速,取效则快,疗程则短。

(三)求真治神是研究针灸技术的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以心神平衡为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