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在戊戌年,清政府本来它有一个主动变革主动变法的机会,结果被慈禧给镇压了,清王朝丧失了这次机会,导致了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内忧外患不断,国内要求变革之声此起彼伏,,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清廷为了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慈禧太后不得不在1901年被迫宣布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表示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办“新政”,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7月,张之洞和刘坤一三次联合上奏,提出了一些变法措施,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再加上袁世凯的意见,就成为清廷推行“新政”的这样一个蓝本。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第一,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并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编练新军的参谋部,任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高中历史-清末新政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年,清廷谕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 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侍郎绍英分赴东 西洋各国(日、英、法、比和美、德、俄、意、奥等国)考察政 治。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最后, 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出洋考察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的合影
(2)局限性: ①新政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统治,无法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 ②由于封建王朝的顽固保守,改革措施中有诸多缺陷和差强 人意之处,具有保守性和不彻底性; ③新政同时也加重了对列强的依赖,便利了帝国主义侵略; ④新政中大部分资金分摊到人民身上,增加人民负担,社会 矛盾更加尖锐; ⑤编练新军也导致近代军阀崛起,形成后来军阀混战局面
运动一一清末新政。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
【答案】(1)义和团运动沉取打击外国侵略,为清政府贏得 了哨息的机会;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 和执行。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法规:
(2(2)阅)合读理材性料:二一的方表面格,,奖有励学实者业认的为措:施清促末进新了政民的族经资济本政主策义,的 “发导展致,了壮资大产了阶资级产利阶益级与队专伍制,制有度利的于冲推突动越反来专越制大的”民。主结革合命史的实 说发明展该。观(点4分的)合另理一性方。面,清政府的专制腐朽无法真正发展资 本主义经济,反而会阻碍其发展,所以利益冲突越来越大。 (5分〉
第一部分14条规定了君主在立法、行政、司法、统军等各方 面的绝对权力,维护皇帝尊严,保障皇权,限制议会权力 等。而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富弼行政,以法院尊律司 法。
第二部分规定了臣民的诸项义务和权利,并加以种种限制。
《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908年) 积极性:
第9课_清末新政
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3、性质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 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 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 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②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机构改革:“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先后修订《公 司法》、《破产法》等重要的法典、法规和律例。
修订《大清律例》,废除酷刑,①打破了“诸法 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根据西方近代司法 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 ②实现了 “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③编篡了刑法、民法、 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①改革教育: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 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 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 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 了彻底的脱钩。
清廷颁发《重订各级学堂章程》 设学部、推行新学制 全国兴办新式学堂到1909年达59117所,学生160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 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 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 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 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 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 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 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
“中体西用”思的指导
建学堂、兴留学、废科举。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新学教育兴隆,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清末出现了办学、留学的热潮;促进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
军事
清朝军队战斗力弱,急需改革
改军制,扩新军。编练新军成为清政府“新政”的核心内容
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建陆军是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对日后中国军队的军制、作战、训练、编制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重工商,振农业。1903年成立商部,各省设商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推动自由经济发展。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增加人民负担。新政在实施过程中大大增加了人民的税捐负担,百姓怨声载道
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政权机构近代化。“新政”使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内阁、军机处仍旧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商部、陆军部;新政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催生边疆问题。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开始改变原有的边疆地区治理模式,开放“蒙禁”,在青藏地区“改土归流”;同时将内地汉人大批移民边疆地区;由于“新政”操之过急、措施不当,产生一系列问题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清末新政——“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五大臣出洋
预备立宪
皇族内阁
背景
措施
积极影响
清末新政涉及内容
清末新政涉及内容清末新政简介清末新政指的是清朝末年(1898年至1912年)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旨在振兴国家,加强清朝统治。
这一时期的改革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
清末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第二个阶段是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1898年-1908年)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始于戊戌变法,主要目标是借鉴西方经验,强化国家实力,维护清朝统治。
在政治方面,清廷设立了六部议政等机构,允许一部分知识分子参与政务。
此外,推行了立宪政治的尝试,设立了贵族院和议院,旨在限制皇权,实现君主立宪。
尽管这些政治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维新政策未能完全实现。
在军事方面,清廷提倡强化军事训练和武备,将北洋水师发展成为现代化海军。
此外,清廷还进行了广泛的军事改革,包括改革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军事教育等方面,力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方面,清廷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
推行了保护工商业政策,建立了新式工矿企业,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鼓励发展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
此外,还设立了旗县学堂和私立学堂,鼓励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临时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1912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临时政府成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政治方面,临时政府宣布实行民主共和制,设立了国会和总统等机构,实现了政治权限的流转。
此外,还颁布了各项民主宪法和法律,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经济方面,临时政府积极推动国家的工商业发展。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设立了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繁荣。
他们还鼓励农民改良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教育方面,临时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
他们推广了新式教育,建立了一批现代化学校,改革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第二讲 第三章 清末新政
3、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 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 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 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 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积习。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 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 当议更张。 --新政上谕
第二节 清廷的政治改革 ——预备立宪
一、政治改革的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②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的刺激。 拒俄运动 1903
抵制美货运动 1905—1906 收回利权运动 1903-1911 Nhomakorabea
③清末新政的成果。
2、立宪派的宣传鼓吹活动 (1)立宪派的形成 张謇 郑孝胥 (2)康梁等维新派 (3)资产阶级中上层及绅商 3、日俄战争的刺激
1、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 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确立。 (1)争夺中国的路矿利权。 “铁路所布,即权利所及。凡其他之权、商权、 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 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 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之权; 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我颐使之奴,其地 之民,皆我刀俎之肉。” 《朝日新闻》
6、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 1911年11月3日
扩大了议会权力,削弱了君主权力 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成文宪法。 确立了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度(虚君制)。
三、立宪运动蓬勃发展 1、立宪团体
2、请开国会运动1907年秋—1908年夏 3、国会请愿运动 1909年底—1910年11月
慈禧的求变意识
“两宫自京启跸情形,所谓天子蒙尘,从古稀有之惨,可 痛已极”,并具体描写道,“太后身穿粗蓝夏布衫,亦不 梳头。皇上穿黑纱长衫,黑带,灰色战裙两条,铺盖行李, 一概未带。出京三日,均睡火炕,无被褥,无替换衣服, 亦无饭吃,吃小米粥。”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 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存有人头,不得已,采秫 粃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 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 森入毛发,殊不可耐。 ” “我总是当家负责的人,现在闹到如此,总是我的错头, 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人民。满腔心思,更向何处诉 说?” “太后虽在蒙尘困苦中,尚刻意以兴复为念。一日,诸人 于召对之际,太后忽顾曰:‘此耻如何得雪?’”
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到 1911年止,历时11年,是晚 清时期第三次变革,也是晚清 三次变革中规模最大、影响最 大的一次,它使中国的现代化 正式全面展开。
一、“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1、为何三年前镇压变法,而如今主动变法?
①、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政治制度与法律,实行了废除科举,建立新军,起草宪法,设立资
政院、咨议局等重大改革”,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 现代化。——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
“新政”的评价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新政”举措(1901-1905)
◆法制改革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 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 法》、《破产法》等重要的 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 《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新政”举措 (1901-1905)
1. 官制方面: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吏员。 (改造行政机构) 2. 经济方面: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鼓励发 展实业) 3. 军事方面: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提高军队素质) 4. 文教方面: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派留学生。 (培养新式人才) 5. 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加强法制建 设) 6. 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倡新风易 旧俗)
“新政”举措 (1901-1905)
◆教育改革
废科举、兴学堂、遣留学等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02年,颁布 “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 1905年,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新政”举措 (1901-1905)
第9课 清末新政
三、清末新政的评价: —— ①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②本质具有落后性; ③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④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 清末新政以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界标,分为两个 阶段。前一阶段为新政发起,后一阶段是清廷“预备 立宪”;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深化。目的是 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清除统治危机。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 自救运动。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清末新政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 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 发展、取得了相应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在直接影响方面, 它引起人民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 离心,削弱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高涨;在根本 影响上,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新 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 展,为辛亥革命奠定的之异同。 参考答案: 同:希望通过实行立宪使中国强大起来。 异:以康有为为代表资产阶级立宪派希望在中 国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 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亲贵立宪派载泽的 目的在于消除革命派的威胁,使清朝统治长久 延续下去;实权派官僚张之洞的目的主要是消 除外国势力的威胁。
3、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异同。 相同点: (1)都发生在两次大战(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战争)之后, 民族危机、阶级矛盾尖锐;都有挽救民族危机,缓和阶级矛 盾的意图。 (2)都是由最高统治者主持和领导。 (3)都是自上而下的运动。 不同点: (1)变法以救亡图存为主,新政以应付危机为主要目的。 (2)编发的实际领导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清末新是以慈禧为 首的清政府。 (3)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新 政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抵抗革命高潮的运动。 (4)历史地位不同:变法发生在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其主张 符合中国历史状况,是爱国和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 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政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即将爆发之时, 其客观积极性无法抵消其对革命的反动性。
第七章 清末新政
二、清末新政的主要进程
• (一)第一阶段——1901年“新政” • 慈禧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 “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 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 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考虑 “当因当革,当省当并,”限期奏报。回 朝后,逐步推出新政。张之洞、刘坤一上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 4、奖励工商 • 制定了振兴工商业的立法,并给予兴力实业卓有 成效者以奖励。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 册试办章程》《奖励公司章程》、《矿务章程》 等。这一改传统的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做法, 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可以说,在 中国几千年传统中,这一时间对商业和商人的管 制是最宽松的。商绅阶层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取 代了传统“士绅”的地位。他们要求在政治上获 得权力,以保证他们获得利益得到保障和更多利 益。于是,他们成为当时大力推动改革的力量。1906年停止科举考试。 中央设立学部,各省设立新式学堂,制定了一套 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同时, 留学生人数也大幅增长。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 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 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 民族危难的时刻,这批知识分子走向了清政府的 对立面,成为清朝统治者无法控制的新的社会力 量。
• “可战而不战,以亡其国,政府之罪也。不 可战而战,以亡其国,亦政府之罪也。” • ——陈布雷 •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不断在中国各地 发动暴力革命,严重威胁到清政权的稳固。 • (三)资产阶级改革派也相继以请愿等方 式,要求政府进行改革,召开国会,实行 君主立宪政体。 1907-1910年四次国会请愿运动
• •
• • • •
第七条 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有法定特别资格 者公选之。 第八条 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 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 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 第九条 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劾时,非国会解散, 即内阁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为两次国会之解散。 第十条 陆海军直接皇帝统率,但对内使用时, 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 第十一条 不得以命令代法律,除紧急命令, 应特定条件外,以执行法律及法律所委任者为限。
第9课清末新政
新政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并培育了各种反清力量
清政府的动机是实现王朝自救结果却加速了灭亡
从1906年的“立宪改官”到1911年“皇族内阁”的 出笼,统治集团中的各种势力和派别,围绕着权力 的再分配展开了残酷的争夺。一方面是掌握着最高 权力的皇室贵胄唯恐大权旁落,“鼎祚潜移”,而 拼命想借“预备立宪”之名推行中央集权,另一方 面则是地方督抚要“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权限”实 行责任内阁制,以削弱君主与王公大臣的权力;一 方面是皇室贵胄拼命排挤汉族官僚,剥夺汉族官僚 的某些职位和权力,另一方面则是汉族官僚竭力培 植各自的势力和各种社会关系,与之对抗。结果愈 改愈乱,愈革愈糟,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
出现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奠定现代法律体系基础
官制 除旧布新
经济 奖励实业 军事 军制改革 废武举扩新军 习俗 允准满汉通婚 禁缠足禁鸦片
触及近代政治体制改革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推动中国军制的现代化 军队成分发生变化 促成社会生活方式变革
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 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
后中国社会改革运动与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源与社会基础,也正主要是他们直接成为旧社 会的裹尸者与掘墓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 集权制下的改革运动,几乎成了不断搬起石头 砸自己脚的社会动员过程„„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之一,这 需要政府的保护与鼓励。„„并按投资现代工商 业数额多少与贡献大小而分授不同等级的勋号与 官阶品衔,凡投资2千万元以上者可封一等子爵、 一品顶戴及双龙金牌,1千万元以上封男爵,10— 30万元者分授三、四、五品衔„„这一举动的确 非同寻常,杨杏佛曾感叹地说:“中兴名臣曾国 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 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励创 办实业之工商,一扫数年贱商人陋习,斯诚稀世 之创举”。——忻平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对于慈禧和清廷来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尤其是反清革命的兴起,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
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慈禧太后不得不在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表示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
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办“新政”,任李鸿章、荣禄、崑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第一,筹饷练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1903年12月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编练新军的参谋部,任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
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并且把袁世凯编好的北洋陆军六镇中的四镇的指挥权收归陆军部。
这就激化了满洲贵族与汉族军阀官僚的矛盾。
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1~2镇。
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清末新政
天津警察最初的初级警官 1907年天津南段巡警总局 制服 各分区警官
湖北新军
张之洞
三、清末新政的措施
4、法制改革: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
修改《大清律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 律结构,并根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 原则,实现了“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 法、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四、清末新政的评价
是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在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迈向近代化,立宪符合近代化的 发展方向,并开启中国法制的近代化转型; 在军事上,编练新军,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 在思想文化上,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出现了办新学和 留学热潮。
2、纲领: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1901年7月)
欲救中国残局,唯有变法一策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论育才兴学 张之洞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 (湖广总督) 条折》 第二疏:论政治、致富、致强之道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 条折》 第三疏:论采用西法
清末新政 (1901-1911)
一、清末新政(1901~1911年)的背景 1、客观原因: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侵略及 《辛丑条约》签订的打击,清政府无 法照旧统治。
2、主观原因: 通过改革实现自救,挽救清政府统治
二、清末新政的实施 1、拉开序幕: 1901年1月颁布“预约变法”上谕,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
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
三、清末新政的措施
历史-22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清末新政背景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广大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尤其是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实行的。
清末新政目的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清末新政措施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
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编练新军③改革学制。
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有利于民族资’级的发展清末新政的评价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
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清末新政的影响积极影响:1、推动经济自由发展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此应及时举办。
”以这一圣旨为标志,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阻力和困难仍然不少,但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与此同时,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
《大清民事刑事诉讼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
第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
对清末新政评价
对资产阶级民主人士而言,原先对君主立宪 抱有幻想的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使清政府更加孤立。原先就反对专制统治的 革命派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民主革 命成为时代的主流,他们领导的反清武装斗 争终于在辛亥之年结出丰硕成果。
义和团运动震荡 客观原因 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 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废科举、办学校、派留学 新政第一阶段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 清末新政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新政第二阶段 预备立宪 清廷上谕仿行宪政 《钦定宪法大纲》 假立宪真集权 大失民心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未触动政体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经济
1902年2月23日,清政府颁布上谕,申明“工商业 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1903年清廷设 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 人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 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 2.9倍。”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年在天津办户 部银行(大清银行) ,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 银行,保险公司14家,投资公司1家。
南方改良派士绅的活动:南方改良派士绅如 张謇(1894年科举的状元)、何嗣焜(举人, 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陈三立(戊戌维新 时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等人,欲说服刘坤 一、张之洞谋南方独立。 南方革命党人的起义:1900年10月,孙中山 领导的革命党人在广东惠州发动起义。
化解危机,以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立宪派
随着“新政”的推行,资产阶级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 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也积极行动起 来。他们认为,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要实现君主 立宪。 立宪派又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部分。海外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戊戌政变后,康、梁逃亡海外,在华 侨中建立保皇会,宣传保皇、立宪,反对革命,在国 内外有相当的影响。国内以较大的商办企业主,商办 路、矿公司的主持人以及与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有联 系的知名人士代表,如大生纱厂和通海垦牧公司的主 办人张謇,浙江铁路公司总经理汤寿潜,首倡湖南 “铁路股东会”的谭延闿等,都是立宪派里声名显赫 的人物。同身居国外的立宪派比较,他们有较强的政 治、经济实力,是国内立宪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知识结构:概念诠释:1.清末“新政”的背景与评价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
”此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它的历史背景是:(1)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
(2)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4)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清末的新军新军是清朝末年组建的近代化陆军。
1895年,由胡燏芬募集5000人,编为10营,号为“定武军”,由德国教官用西法训练,以新式枪炮装备,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天津小站。
旋由袁世凯接办,扩充为7000人,改称“新建陆军”。
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江苏编练“自强军”两千余人。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
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奕劻任总理。
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
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新军编练推广到全国,计划全国编练36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编制为12512人。
采取募兵制,应募士兵在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对清末新政的名词解释
对清末新政的名词解释清末新政,指的是清朝末年光绪和宣统年间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等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内外压力的增加,清朝内部的改革意愿越来越强烈,于是推出了一系列变革举措,以试图挽救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政治方面,清朝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立宪改革,旨在建立现代化的国家体制。
1898年,光绪帝下令宣布实行“戊戌变法”,试图从根本上改革封建专制的政治结构。
这一变法涉及政府机构的改革、官制的废除、选举制度的建立等方面。
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改革者准备不足,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随后,清政府在翁同龢的推动下,于1901年推行了“庚子勘界条约”,开启了近代化的改革进程。
这一条约剥夺了宁式右派由于戊戌变法失败而获得的权力,并加强了清政府对军队和地方政权的控制。
然而,这一改革仍然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无法全面推行。
在经济方面,清末新政主要着力于改革财政体制和推动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在财政改革方面,清政府成立了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税收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
同时,还开放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促进了与外国的经济交流。
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财政困境依然存在。
在教育方面,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培养人才以应对国家的变革需求。
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北洋政府,实行了学制改革,开展了近代化的教育事业。
此外,还成立了许多新式学校,为青年人提供了现代化的学习环境。
然而,由于这些改革的时机和力度不够,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影响有限。
在社会方面,清末新政还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措施,以改变封建社会的秩序。
例如,清政府取消了养子成婚制度,改为强调自由婚姻和平等婚姻的原则。
此外,还禁止了封建迷信的传统习俗,鼓励科学知识的传播。
然而,由于这些改革措施的力度有限,传统封建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总体而言,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试图挽救国家危机的一次努力。
然而,由于外部压力和内部阻力的存在,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有限。
第七讲清末新政评议
清末的“预备立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立宪政体 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近 代化性质的改革,也是近代中国民主制度建立的 有效尝试。
第二,清末预备立宪使当时的国人受到一次全方 位的民主训练,从舆论宣传、集会结社、议员选 举,议会活动等方面,人们从不同层次第一次亲 身体验了民主的政治生活,这有助于他们民主政 治素质的提高。
其次是设立“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和各省 “咨议局”.
第三是实行地方自治,府厅州县和城镇乡尝试建 立地方自治制度。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1908年8月27日宪政编 查馆和资政院将《宪法大纲》、《议院法要领》、 《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上奏, 当天即经批准公布。这就是所谓的《钦定宪法大 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1905年是个关键之年:
张謇、汤寿潜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汤化龙、谭延恺、丘逢甲分别建起湖北宪政筹备会、湖 南宪政公会、广东自治会等团体,梁启超等人也在日本 东京建立政闻社。
主要政治活动:一是鼓吹君主立宪,以《新民丛报》为 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结果以失败告终;二是 发起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
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订了一个《奏定 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对 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 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实施。
(3)军事方面,废除旧的八旗绿营等军事制度, 载汰旧军,编练新军、巡警,建立新的军事制度。
(4)政治方面,进行官制改革,推行预备立宪, 即改变原业的君主专制制度,着手实行资本主义 君主立宪制度,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的现代政治原则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清末新政
作用
积极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政权机构变化 编练新军 开展新学教育 民族资产阶级崛起 促进民主革命
消极作用
• • • •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北洋军阀趁机崛起 加剧列强的经济侵略 强化了落后的国改革具有欺骗性; 国内财政拮据,社会矛盾全面激化; 用人不当,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丧失改革的基础。
主要内容
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经济自由 ,现代财产所有权确立 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司法制度 适应现代化潮流
深远影响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 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 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 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 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 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 才。 4.经济: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 的发展。 5.法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 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 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
背景
清朝末年, 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 成列强大举入侵,酿成弥天大祸。加上列强的 政治上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 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 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 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 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 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于是,1901年, 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第三章 清末新政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 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 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 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 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 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第一场,史论5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 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商鞅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商鞅之实 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 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以江苏为例,1874年(同治13年)道员可由外补之 缺不过二、三员,府、州、县、同(知)、通(判) 可由外补之缺不过数十人;而此时候补道约有六、 七十员,候补府、州、县、同、通约有一千余人。
资本家捐官
民族资本家捐官的现象比较普遍。中国是一个官本 位的国家。在中国,官员的作用不仅是政治权威, 而且也是教化的楷模,作养率教于先,是民众的榜 样。 民族资本家投身洋务活动,兴办近代新式工业大多 是仿效洋务官僚的。然而他们经营新式企业,却困 难重重,外遭外国资本的排斥,内受本国各级封建 衙门的干扰、刁难、勒索,各种捐税的摊派,使中 小企业难以应付。
1905年设学部以为管理教育之最高行政机关。 最早的学制《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以法律 的形式对各级学制、新的教育内容及毕业生地位予 以规定,以期造成具有新知识、新人格、尚实际的 新型人才 1909年,全国新式学校总数达52348所(不包括教会、 军事学校),学生人数达1638884人,如果加上教会 学校学生与军事院校学生,总数约在170—180万人 左右。到辛亥时期,国内学生数约为300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新政
主要内容
1、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4、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清末新政的评价
1、最大成就是经济自由
2、传统中国没有经济自由
3、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
深远影响
1、首要的是为经济发展奠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这一制度因素的影响一直延伸到民国
2、经济自由对人的解放的重要意义(例如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提倡人格独立)
清末新政的消极作用
首先,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其次,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
第三,清末新政时,某些经济政策的公布,客观上也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第四,清末新政时,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
清末新政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经济上,清末新政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其次在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在军事上,清末中国军队发生了较大变化,提升战斗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通过清末新政,在这万面的变化是十分突出的。
其一,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
其二,清末出现了办学热潮。
其三,由于清朝政府的号令及地方官和个人的努力,很快地出现了留学的热潮。
其四,政治思想界也有所变化。
第五,在阶级关系上,清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明显地增长,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