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治疗心下痞、精神分裂症医案

合集下载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xx医案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

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

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

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应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

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

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

患者: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

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症状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

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

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标签:刘渡舟医案【51】肝郁挟痰刘××,女,34岁。

主诉:头晕、胸闷、善太息、心烦、咳嗽、短气,情怀抑郁、默默寡欢。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弦脉主肝,滑脉主痰,此乃气郁挟痰之象。

治当理气以化痰。

柴胡10g、香附10g、青皮10g、白术12g、天麻10g、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0g、炙甘草6g、全栝蒌9g、杏仁6g。

服药三剂,心胸开朗。

继服十二剂,病告痊愈。

[按语]本案为肝气郁结挟痰邪内阻为患。

肝气郁滞不舒,故胸闷、太息;脾虚则痰浊内生,上蒙清阳,故头目眩晕、舌苔白腻、脉来弦滑。

故治以疏肝理气,兼化痰浊。

方用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以二陈汤和胃化痰降逆;加白术健运中州,以绝生痰之源;加天麻熄风去湿止晕。

方药切中肝郁痰阻之病机,故获效为速。

应当指出的是:权衡气郁与痰阻孰轻孰重,是治疗肝郁挟痰证的重要一环。

本案痰气交郁,气结痰宁,治当着重疏肝理气,佐以化痰运湿。

只有肝郁得疏,气机条达,一身津液流畅,则湿自化而痰自消。

正如庞安常所说:“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

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52】肝郁挟食刘××,女,28岁,农民。

正值经行之际,因家庭琐事而与丈夫争吵,遂胸胁满闷、时欲太息。

不顾行经而赌气下水劳动,以致发生每次行经之际,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有如疟状。

兼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强食则嗳腐吞酸。

经色赤黑而暗。

观其舌苔厚腻,切其六脉濡滑。

刘老根据脉滑及舌苔厚腻,辨为:肝气郁结,挟有饮食停滞之证。

遂投柴平煎加减以疏肝平胃,消食导滞为法。

柴胡16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于每月行经之时服三剂。

两月而瘥。

[按语]脾胃消化饮食水谷,需赖肝木之气疏达相协。

刘渡舟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

XX医案经典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

《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

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

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XX 某某,男,35 岁,工人,缘于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

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

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生地20g,木通10g,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梔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nbsp; nbsp;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

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

故又细究病因: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

处方: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名家医案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名家医案

刘渡⾈应⽤五苓散⽅经验名家医案恩師著名經⽅專家北京中醫藥⼤學劉渡⾈教授,以五苓散⽅治上下百疾得⼼應⼿。

他強調,熟悉和掌握仲景對五苓散證病機的分析和對⽔氣病的認識是應⽤好五苓散的基礎,在隨診的幾年中,劉⽼反復要求我們背誦和理解原⽂,觀⽼師⽤五苓散,⼤致分為以⼩便不利為主癥及兼癥兩種。

⼀、⼩便不利為主要癥狀的病癥 很多患者以⼩便不利為主要癥狀來就診,⼩便不利是五苓散證的⾸要癥狀,最初⾒于傷寒汗后損傷正氣,邪氣由太陽經表傳⾄經府,致膀胱氣化不利,癥⾒⼩便不利,微熱消渴,劉⽼⽤五苓散關鍵是抓住膀胱氣化不利這⼀點最根本的病機,凡⼩便不利同膀胱氣化不利者皆⽤五苓散,與原⽂中⼀樣的外感引起者可以應⽤,其它原因引起的⽼師也同樣應⽤,實際上后⼀情況在臨床上更為多⾒,⽐如⼈⾄中年,正常⼈陽氣會稍有不⾜⽽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這時僅是功能失調,不會有畏寒、肢冷等陽虛癥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滲藥中⽤⼀味⾟溫的桂枝助膀胱氣化,僅輕輕溫通⽽已,藥后氣化功能正常,⼩便即可通利。

這時,⼀般醫家往往⽤腎氣丸治療,⽽⽼師卻⽤五苓散,以病機分析來看,⽤五苓散要更為適宜,腎氣丸顯然過于滋膩厚重了。

⼆、⼩便不利為兼癥的病癥 氣的運⾏直接影響⽔的運⾏,⽼師對仲景⽔氣病的學說有很深⼊的研究,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有論述,⽼師認為三焦為⼈之氣⽔通道,有出有⼊⽅為正常,若⽔之通道只⼊不出,⽔無出路,則必致⽔邪逆⽽向上,四處為患,⽔濕之邪上冒清陽⽽為眩暈⽬蒙⾯腫;⽔飲凌⼼可致胸憋⼼悸;⽔飲凌肺可致咳喘;⽔停中焦可致⼼下痞;⽔停下焦可致腿腫,這時讓⽔有出路諸癥⽅能解決。

⽼師⽤五苓散治療上中下諸多癥候意在于此,⽼師曾在他的⼀部著作中記述過這樣⼀個病例:⼀個男青年,患癲癇,雖屢⽤苯妥英那等抗癲癇藥物不能控制發作,⾃述發病前感覺有⼀股氣從下往上沖逆,⾄胃則嘔,⾄⼼胸則煩亂不堪,⾄頭則暈厥,⼈事不知,少頃蘇醒,觀其⾆淡胖苔⽩,⼜詳問知其⼩便頻數,排尿不暢尿量甚少,⽼師診為太陽膀胱蓄⽔,⽔氣上逆,蒙蔽清陽,⽼師以五苓散利⼩⽔,九劑藥后病情⼤減,癲癇竟得以控制,《傷寒論》中有“渴欲飲⽔,⽔⼊則吐者,名為⽔逆”,《⾦匱要略》中也有“假令瘦⼈臍下有悸,吐涎沫⽽癲眩者,此⽔也,五苓散主之”⼀條,此病例正是驗證,⽼師⽤五苓散通過利下竅⽽達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變的功能。

刘渡舟经方医案2

刘渡舟经方医案2

刘渡舟经方医案2本文转载自luoyu5200《刘渡舟经方医案 2》29、芩桂杏甘汤证(1)咳喘案刘渡舟医案:某妇,65岁。

咳而微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舌质胖嫩苔水滑,脉弦。

此为有水气。

水气犯肺则咳而兼喘,肺失治节之权而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而浮肿。

治用通阳下气,利水消肿之法。

茯苓12克桂枝10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小便利而诸证悉平。

(2)喘而心悸案刘渡舟医案:燕×,男,59岁。

患肺源性心脏病,住唐山市某医院治疗,喘咳逆息不能平卧,心悸,气短,面色黧黑,大便已数日未解。

舌苔白腻但根部发黄,脉弦而结。

证为痰热内凝,腑气不利,肺气受阻,故而喘咳。

但心悸气短,面色黧黑,脉结,则为心虚挟饮,此证小虚标实,当先清化痰热以利肺,然后温阳化饮而治心。

栝蒌30克(先煎) 半夏10克黄连6克服两剂后,大便通畅,喘咳减轻已能平卧。

转用通阳化饮苓桂剂以治其本。

茯苓I2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服六剂后,喘咳止而心悸宁,遂出院治调理,以善其后。

【解说】苓桂杏甘汤由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杏仁而成。

治疗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所致的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

以上我们就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的苓桂剂的证治作了简要的介绍。

总的看来,苓桂剂作为治疗水气病的主体,有二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很厂,而与肺、肝、胃、肾、肠等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以水气之邪为主,但也能兼挟痰湿、瘀血等。

为了能更加清楚地反映苓桂剂这些整体特点,特列下图以示归纳。

水气迫肺----苓桂杏甘汤水停胃中----苓桂姜甘汤脾气虚弱----苓桂枣甘汤肝气上逆----苓桂芥甘汤肾不纳气----苓桂味甘汤兼挟痰湿----苓桂杏苡汤兼挟淤血----苓桂茜红汤心神浮越----苓桂龙牡汤3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低热案刘渡舟医案:刘x x,女,53岁。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图:中药半夏41、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案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

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痞满之证。

伴见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

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

舌质红,苔白,脉弦滑,此属痰气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9克大枣7枚炙甘草9克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恶大减。

再一剂,痞、利俱减。

四剂尽而病愈。

【解说】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是指病人感到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部位有一种痞塞不通的不适感,医生采用触按的方法时,一般没有触痛或按痛感。

所以,这与结胸证的“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按者”有明显的区别。

因为病位在“心下”,处于中州,为上下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任何原因,只要能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都能产生心下痞。

所以,从病机上说,心下痞属于无形之气机痞塞于中焦,与有形实邪凝结于胸中而导致的结胸证濈然不同。

《伤寒论》第151条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指出了心下痞的证候特点及病机关键。

尽管病人自我感觉到心下堵塞,痞闷难忍,但医生按之却濡软而不坚硬疼痛,其主要机理是内无有形之实邪。

根据临床所见心下痞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心下痞的病人腹部总是柔软的,虽然个别病人亦会有按之疼痛的感觉,但决不象结胸证那样按之石硬,痛不可近。

极少数病人有时会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按之则消,抬手又起,这叫做气包,仍属于心下痞范畴,在临床上均需加以注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心下痞”是一个医学术语,病人在叙述症状时往往诉说为胃脘堵塞,如有物内阻,严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柴胡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柴胡汤证)

刘渡⾈经⽅医案(⼩柴胡汤证)图:中药北柴胡59、⼩柴胡汤证低热案刘渡⾈医案:张x x,男,36岁。

患低热(37.5℃左右)多年不愈,伴见盗汗,⼼烦等证,西医怀疑为肺结核,但经检查后没有发现结核病灶,转请中医治疗。

胁院痞满不舒,纳少⽽⼝苦,⾆质红,苔⽩润,脉弦细。

柴胡12克黄芩6克⽣姜10克半夏10克党参6克⼤枣7枚炙⽢草6克.连服五剂后,胁脘痞满渐消,⼝不苦,饮⾷增进,体温降⾄37 .2℃。

转服丹桅逍遥散五剂⽽愈。

【解说】⼤凡肝胆⽓郁⽇久不解者,多能化⽕伤阴,所以古⼈说:“⽓有余便是⽕”。

⽓郁之初每见胸胁苦满,脘腹不舒,时时太息为快;化⽕伤阴则可出现盗汗,⼼烦少寐,以⾄于低热缠绵不退。

治疗时应宗“⽕郁发之”, “⽊郁达之”的原则,采⽤开郁疏肝散的⽅法。

如果按壮⽔之主以制阳光论治,妄投滋⽔补阴之品,反使⽓机受阻,郁结不开,必然徒劳⽽⽆功。

往来寒热案刘渡⾈医案:沈x x,⼥,42岁。

始因恚怒伤肝⽽⼼胸发满,不欲饮⾷。

继⽽⼜外感风寒邪⽓,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伴胸胁苦满,头痛⾝疼。

脉弦,⾆苔⽩滑。

此少阳受邪,⽓郁不舒,枢机不利之证。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姜9克党参6克⼤枣7枚炙⽢草6克服药⼀剂,则寒热俱减,⼜服⼀剂后诸证皆消。

【解说】寒热往来,是⼩柴胡汤的主证之⼀,也是少阳病枢机不利,正邪交争的典型临床表现。

先有恶寒,后见发热,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者交替发作,所以称之为“休作有时”。

临床凡见到往来寒热,就应该⾸先考虑⽤⼩柴胡汤治疗。

头痛案刘渡⾈医案:李x x,⼥,34岁。

患⾎管神经性头痛,经多⽅求治,疗效甚微。

头痛每星期发作3次,剧烈难忍,欲以头冲撞墙壁,每次发作时多伴喷射性呕吐,周⾝燥热,时有胁下作痛,素常⽉经量少。

脉沉,⾆苔腻。

证属肝胆郁热上扰头位,治⽤⼩紫胡汤法。

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党参6克⽣姜12克⼤枣3枚炙⽢草6克⽩芍30克丹⽪12克夏枯草10克龙胆草9克⼀个⽉后复诊,告知上⽅服⽤⼗⼆剂,效果明显,头痛由每周发作三次降⾄⼀⽉内仅发作⼀次,痛势明显减轻。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zt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42、生姜泻心汤证(1)水气痞案一刘渡舟医案:苏x x,女,28岁。

自1982年生育后得心下痞证,至今已4年。

心下痞而鸣响如雷,伴腹胀,小便不利,干呕不渴,常有低热,大便正常。

他医曾用苓桂剂,柴胡剂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方药治疗皆无寸功,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此属水气凝滞于中,脾胃气机失和。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五剂。

服药后诸证均有明显减轻,上方加竹茹,陈皮,续服六剂,诸证皆消,数年顽疾告愈。

(2)水气痞案二刘渡舟医案:丁x x,男,47岁。

患心下痞满,时而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按之而痛。

两胁下鸣响不适,嗳气频作,口苦纳减,并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

舌苔白厚,脉沉弦滑。

证属脾胃不和,寒热之气痞塞于中,兼挟胁下有饮气。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4.5克黄芩4.5克党参9克茯苓18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仅服两剂则诸证悉减,心下隆起之包块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饮食增。

上方又服六剂而安。

(3)呃逆案刘渡舟医案:郭x x,男,46岁。

患呃逆证八个多月,呃逆频作,顽固不休,以致不能坚持工作。

曾服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无效。

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一二次,脉沉弦无力,舌苔润滑。

上有呃逆之气,下有泻利之情,此必先病其中,脾胃升降失司。

用手按其心下,告知有堵塞之感,当按心下痞证治疗。

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刀豆子10克。

连服六剂,呃逆不作,心下痞与便溏均消,从此病愈。

(4)失眠案刘渡舟医案:马x x,女,50岁。

患失眠证,每夜只能入睡二三小时,而且乱梦纷纭,白昼则头晕神疲。

舌苔滑腻,脉弦滑。

初诊用温胆汤不效,再诊时,知其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心下胀闷不舒,时有嗳气。

由此而知病根在于脾胃不和。

张景岳曾指出:“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胃脘痛胃脘痛1年,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其痛使抵心胸,脘腹自觉有一股凉气窜动,有时则变为灼热之气由胃上冲咽喉纳少,腹胀满,少寐,尿黄,大便不燥,舌红绛,脉弦。

为厥阴郁勃之气上冲于胃,胃气被阻,不得通降。

拟寒热并用之法以调肝和胃。

黄连5川楝子10乌梅12白芍15生姜10川椒9当归15陈皮10枳壳10香附15郁金12。

5剂胃痛即止,气窜消失,纳增,腹满微胀,加焦三仙30厚朴10,3剂而安。

本例胃痛伴上冲之气时寒时热,为寒热错杂,脉弦为厥阴之气犯胃。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下痛热,饥而不欲食”,指出了肝热胃寒,阴阳错杂,与本例相符故以寒热并用之法,调厥阴肝气以和胃。

小结胸证胃脘痛,按之痛甚,痛处向外鼓起包,大如鸡卵。

滑软不硬,纳便正常,脉弦滑有力,苔白中带滑。

为痰热内凝,脉络瘀滞。

糖瓜蒌30黄连9半夏10,3剂。

大便下多量黄色粘液,痛止包消。

刘老认为:1、瓜蒌实在本方起主要作用,用量宜大,且先煎。

2、服药后大便泻下黄色粘液,乃痰涎下出之象。

3、本方可治急性胃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属痰热凝结者。

兼少阳胸胁苦满,可合小柴胡汤。

火热痞(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下痞满,按之不痛,纳少,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舌红,苔白滑,脉沉弦小数。

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当泄热消痞。

大黄3黄连10,沸水泡片刻去滓饮。

3剂而愈。

水气痞心下痞塞,噫气频作,呕吐酸苦,尿少,便稀,日3-4次,肠鸣,少食,体胖,面部水肿,色青黄不泽,心下隆起一包,按之不痛,抬手即起,苔带水,脉滑无力。

为脾胃之气不和,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

气聚不散则心下隆起,然按之柔软无物,但气痞耳。

生姜12干姜3黄连6黄芩6党参9半夏10甘草6大枣12个茯苓20,8剂而愈。

本案病机为脾胃气虚不运,水气内生波及胁下,或走于肠间。

重用生姜辛散之力,健胃消化散饮。

临床凡见心下痞塞,噫气,肠鸣便溏,胁下痛或见面、肢水肿,小便不利,可用本方。

刘渡舟炙甘草汤案例

刘渡舟炙甘草汤案例

刘渡舟炙甘草汤案例
刘渡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炙甘草汤的运用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他的炙甘草汤案例:
有一位女性患者,年约40岁,数月前曾大汗出,随后则心悸、胸闷,不能平卧。

刘渡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为“心阴阳两虚”。

遂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为“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法为上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日分三次服)。

刘渡舟在此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减化裁。

他将原方中的人参改为党参,目的是增加补气之力;生地黄减量至30克,目的是防止其滋腻碍胃;阿胶不常用,故改用同样有滋阴作用的白芍;另加黄芪以补气升阳,加酸枣仁、远志、茯苓以养心安神。

经过这一系列加减化裁之后,该方药由原来的九味药变成了现在的十一味药。

通过这种加减变化,使炙甘草汤更加符合患者病情,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通过刘渡舟的精心治疗,患者服用数剂后,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

最终患者共服药28剂,诸症消失,病告痊愈。

总的来说,刘渡舟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的经验和案例表明,他非常注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提高疗效。

他通过对原方的加减变化,使炙甘草汤更加符合患者病情,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这种灵活运用经方的做法对于中医药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治疗心下痞、精神分裂症医案

刘渡舟治疗心下痞、精神分裂症医案

刘渡舟治疗心下痞、精神分裂症医案刘渡舟教授,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全国第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

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

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

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代表;1985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名为)常务理事。

案1:心下痞案:孙某,男,37岁。

初诊日期:1993年9月26日。

一年患胃病,曾诊为“浅表性胃炎”。

现心下痞满,时时恶心,噫气频频,大便溏薄。

舌苔白而腻,脉弦而带滑。

自诉有嗜酒之癖,辨证为酒湿伤及中州,脾胃升降失调,阴阳之气痞塞不通,而又痰气胶结,吴谦称为:“痰气痞”者是也。

由于此证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因此治法若单纯治寒、治热、治虚、治实皆搔不到痒处。

只宜调和脾胃,协调中州阴阳。

《金匮要略方论》指示“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疏方:半夏15g,黄连10g,黄芩6g,干姜10g,党参10g,炙草10g,大枣7枚。

患者服药4小时许,大便排泄出痰絮物,似涎如胶甚,而恶心与噫气随之大减。

服药3剂,病告痊愈。

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

方中用芩、连苦寒以降胃气;用干姜之辛以温脾;用参、草、枣以补虚;用半夏化痰和胃降逆以消痞。

可见该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甘补,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之目的。

尤以半夏重用为君,独具涤痰开结,和胃降逆之功,正是针对痰气痞而设。

故患者服药后大便排出痰絮物是不足为奇的。

案2:精神分裂症案:曲某,男,27岁。

初诊日期:1991年5月29日。

其母代诉:因发高烧送医院急诊。

刘渡舟:大柴胡汤治验---?精神分裂症

刘渡舟:大柴胡汤治验---?精神分裂症

刘渡舟:大柴胡汤治验--- 精神分裂症
导读:便通诸症自解,刘渡舟老师妙用大柴胡汤通便,治愈了鼻衄、胃溃疡、精神分裂症、急性胆囊炎、呕、利痞痛证五症,如何辨证?如何施治?看看刘渡舟老师怎么说。

大柴胡汤治验
作者/刘渡舟
o精神分裂症
李××,女,20岁
新产近20天,因事与邻人口角,气恼之余而精神失常,骂人,摔物,有时嗔目握拳,做击人之状,但不付诸行动。

口中唱叫,烦躁不眠,七昼夜目不交睫,而精神更加亢奋。

西医诊为精神分裂症,与冬眠灵,安坦等药无效。

患者两目发直,唇舌红绛,舌苔黄腻,问其家人,大便已数日未下,脉弦滑有力,发病时恶露已尽、少腹疼痛拒按。

辨证:气火交郁,热与血结,腑气不利,瘀热上熏,使人发狂。

疏方:柴胡12克,大黄9克,枳实9克,丹皮12克,桃仁12克,赤芍9克,半夏9克,竹茹9克,生姜12克,栀子9克,郁金9克,陈皮9克。

服一剂,大便泻下甚多,皆为粘秽之物,当夜即思睡,呼之不醒,足睡一日夜,醒后则精神已慧,恍如梦境而恶露随之而来,竟愈。

刘渡舟三黄泻心汤治疗狂躁症

刘渡舟三黄泻心汤治疗狂躁症

刘渡舟三黄泻心汤治疗狂躁症
黄××,男,42岁。

因家庭夫妻不和睦,情志受挫,发生精神分裂症。

数日来目不交睫、精神亢奋、躁动不安、胡言乱语、睁目握拳、作击人之状。

口味秽臭、少腹硬满、大便一周未行。

舌苔黄厚而干,脉来滑大有力。

辨为火郁三焦,心胃积热之发狂。

方用:
大黄8g、黄连10g、黄芩10g。

服药三剂,虽有泻下,但躁狂亢奋之势仍不减轻。

病重药轻,须增大其服。

原方大黄剂量增至12g,泻下块状物与结屎甚多,随之便神疲乏力,倒身便睡。

醒后精神变静,与前判若两人。

约一周方恢复正常。

[按语]本案为阳亢火动之实证,《内经》所谓阳狂是也。

火盛阳亢,心胃积热,三焦不利,六腑不通,故见精神亢奋,烦躁不安等症。

从其苔黄、脉滑有力,则必以泻心胃之火而下大便为主。

方用三黄泻心汤苦寒直折,泻火坚阴。

若兼有腹胀疼痛,改用大承气汤其效更捷。

刘渡舟时方集锦——丹栀逍遥案

刘渡舟时方集锦——丹栀逍遥案

刘渡舟时方集锦——丹栀逍遥案案一:闭经女患,26岁,于1987年10月26日初诊。

患者自述停经3年余,前医曾用活血补血,行经化瘀等治疗效果不显。

刻下:小腹胀,带下多,失眠,乳房胀痛,头痛目眩,舌红苔薄白,脉沉弦滑。

综合脉证属肝郁血虚,郁久化热,血脉不利而经水不通,治用解郁清热以通经脉。

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2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茯苓30克、白术10克、炙甘草3克、薄荷2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枳实10克,7剂。

11月1日复诊:药后少腹胀痛减,带下减轻,效不更方,继进6剂,经水来潮,量多有块,全身畅快,改为逍遥汤以善其后,追访1年月经正常。

案二:颜面痤疮治验女患,28岁,某大学教师,于1981年3月12日初诊。

患者颜面痤疮发作六年余。

月经前加重。

伴有心烦急躁。

手足心热,口苦咽干,头目眩晕,查脉弦细,舌边尖红苔薄黄,从脉证反映了郁热化火,木郁刑金之证。

丹皮10克、栀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炙草6克、薄荷2克、生姜3克、大青叶6克、枇杷叶15克、黄芩6克,水煎服2剂,诸证皆减,连服6剂,病愈。

案三:更年期综合症治验女患,49岁,干部,北京人,于1988年6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述月经紊乱半年余,精神不安,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失眠多梦,精神不安,躁烦易怒,胸胁胀满,失眠多梦,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症。

经服更年康片及生脉饮等补肾调养之品罔效。

近日来,情绪不能自控,易悲怒哭笑,常与他人争吵,而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

其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证属肝郁气滞,化热伤阴。

治拟疏肝解郁,养阴清热。

丹皮10克、栀子10克、当归12克、白芍1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炙草6克、煨姜3克、薄荷2克,水煎服,连服12剂,诸证皆减而愈,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案四:顽固性不寐证治验男患,42岁,北京某区检察院干部。

1986年12月6日就诊。

患者自述失眠三年余,重时彻夜不眠,在北京安定医院诊断为隐匿性精神分裂症。

刘渡舟教授透析“泻心汤类方”

刘渡舟教授透析“泻心汤类方”

刘渡舟教授透析“泻心汤类方”泻心汤类共有五方,即半夏泻心汤、三黄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且把旋覆代赭汤列于其后。

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

它是因于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所致。

因此,它兼有胃气不降的呕吐、噫气和脾气不升的大便下利等证。

至于热邪结于心下的热痞,以及上热下寒导致的卫阳不能固表的恶寒汗出之痞,虽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

所以,五个泻心汤中,调和脾胃阴阳而治心下痞气则只有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三方。

余如三黄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它们虽有心下痞证,而其病机似应另当别论。

旋覆代赭汤证,也兼见心下痞,可以作为泻心汤的类证,但病机属于胃虚肝逆,而又痰气相因,故虽有噫气不除之特点,然无呕吐下利之变,而与脾胃升降失序者又有不同,故亦不得混为一谈。

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适应证】本证的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带酸苦,下见大便泻利,舌苔白腻,脉多见滑,而是其候。

【方义】本方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清上温下,苦降辛升,蠲痰消痞,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

方中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于一炉共治,为和解脾胃寒热而设之方。

属于和解剂,病机中州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以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上逆作吐,故用半夏化饮降逆止吐;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

【方歌】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滓重煎调胃肠。

【适应证】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病证。

如运用得当,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三黄泻心汤【药物组成】生大黄9克,黄连6克,黄芩6克。

大黄苦寒,泄热而破结; 配黄连之苦寒,以清心胃火邪。

黄芩增强清热泄痞之功。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12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12

【111】滑精走泄刘男,56岁,北京人。

既往有冠心病史,经常出现心悸、气短等症。

最近因打制家具,操劳过度,因而大便溏泻、每日三四次,饮食减少、周身疲惫。

并自觉两腿阴股时有麻簌簌之感,甚则上连于前阴,则自行走泄,不能控止。

失精之后,则头晕腿软,无力支持,不能劳作。

切其脉软而无力、舌胖嫩而苔滑。

此证为脾气虚衰,清阳下陷,升举无力,真元不固。

治当补脾升清,提摄真元为法。

黄芪30g、红人参9g、升麻3g、柴胡3g、山萸肉10g、桔梗3g、知母3g连服三剂,气力有增。

又服三剂,阴股发麻与走泄不发。

接连再服,心悸气短等症随之而减。

[按语]滑精多因恣情纵欲,竭伤肾元,使精关不固所致。

而本例则由劳倦过度,使脾气内伤,清阳不升,气不摄精而成。

辨证从大便溏泄之突出证候与滑泄并见,故用参、芪甘温以补之;升麻、柴胡以升之;加山萸肉以敛精气;加桔梗之舟楫以载药上浮;加知母以秘阴而凉肝肾。

用药巧妙有法而耐人寻味。

【112】白浊1(乳糜尿)万尢男,25岁,商人。

由于日夜操劳,心神不宁,发生小便混浊一年有余,屡服清热利湿之凉剂不效。

现症小溲不畅,尿浊如米泔水,贮之有沉淀物。

西医化验检查诊断为“乳糜尿”。

其人兼见腰背酸痛、头晕、口干、心烦不得眠、纳食减少、大便溏泻等症。

视其舌尖红而苔白腻、脉来细数。

辨为心肾气阴两虚,中挟湿热所致。

治宜益气养阴,交通心肾,清热利湿止淋。

疏清心莲子饮方:石莲子10g、车前子12g、麦冬20g、地骨皮10g、黄芪10g、黄芩10g、炙甘草10g、党参10g、茯苓30g上方服十四剂,淋浊大为减轻。

原方石莲子加至15g,再加萆薢10g。

又服十四剂,小便混浊逐渐消失,诸症亦随之而愈。

[按语]“白浊”是指小便混浊,白如泔浆,伴有小溲不利的一种病症。

本案由于心火偏亢,气阴两虚,湿热下注所成。

思虑不遂,或劳欲过度,或淋病过用通利,损及心肾气阴,使虚火甚于上,肾水亏于下,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丹溪心法》曰:“人之五脏六腑,俱各有精,然肾为藏精之府,而听命于心,贵乎水火升降,精气内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教授,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

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

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

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

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中医人网站博采众家之长,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爱好者编辑大量医药文献,现转载刘老治疗心下痞及精神分裂症医案免费供同道分享,畅想传承之快。

案1:心下痞案:孙某,男,37岁。

初诊日期:1993年9月26日。

一年前患胃病,曾诊为“浅表性胃炎”。

现心下痞满,时时恶心,噫气频频,大便溏薄。

舌苔白而腻,脉弦而带滑。

自诉有嗜酒之癖,辨证为酒湿伤及中州,脾胃升降失调,阴阳之气痞塞不通,而又痰气胶结,吴谦称为:“痰气痞”者是也。

由于此证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因此治法若单纯治寒、治热、治虚、治实皆搔不到痒处。

只宜调和脾胃,协调中州阴阳。

《金匮要略方论》指示“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疏方:半夏15g,黄连10g,黄芩6g,干姜10g,党参10g,炙草10g,大枣7枚。

患者服药4小时许,大便排泄出痰絮物,似涎如胶甚多,而恶心与噫气随之大减。

服药3剂,病告痊愈。

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

方中用芩、连苦寒以降胃气;用干姜之辛以温脾;用参、草、枣以补虚;用半夏化痰和胃降逆以消痞。

可见该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甘补,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之目的。

尤以半夏重用为君,独具涤痰开结,和胃降逆之功,正是针对痰气痞而设。

故患者服药后大便排出痰絮物是不足为奇的。

案2:精神分裂症案:曲某,男,27岁。

初诊日期:1991年5月29日。

其母代诉:因发高烧送医院急诊。

在医院狂躁不安,打骂医生,不接受治疗。

西医诊为“精神分裂证”。

刻下,患者精神不安,视、听、言、动,时慧时眯,烦躁而又善悲,五天彻夜不眠,大便数日未解,且泛恶不欲食。

脉弦按之有力,舌质红、舌苔黄而中褐。

脉证合参,证属肝胃气火交郁,火热上扰心神而致。

其大便不通,舌苔黄褐则主阳明里实已成。

治法:疏肝清热,兼下阳明之实。

拟大柴胡汤:柴胡18g,黄芩10g,大黄2g,枳实12g,白芍10g,半夏15g,生姜15g,大枣7枚。

药服2剂大便得下,烦躁得减,但舌苔尤未退净。

又继服3剂,大便又泻,舌苔方得退净,且有食欲,情绪稳定。

唯夜间少寐,转用丹栀逍遥散(改为汤剂)以善其后。

按: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

方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

方中大黄配枳实可泻阳明与少阳之实热;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泻,能土中伐木,以平肝胆之逆。

综观全方,既疏利肝胆之气滞,又荡涤肠胃之实热;既治气分,又调血分,因此对于气火交郁之精神失常及多种急腹症功效卓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