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混合政体与法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评析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评析一、本书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政治学》不仅仅是一本赞美雅典城邦政治的书,实际上是一本赞美理想城邦政治的书,一本反思、批判现实政治,探讨优良政治生活,即道德生活的书。
政治学就是研究人类如何过优良生活的。
亚里士多德把理想的城邦政治和现实的城邦政治进行对比,批判。
《政治学》不是为维护奴隶主城邦政治的书,而是主张混合政治,即维护中产阶级利益的中庸政治,不同的正体不能说哪一个绝对的好,哪一个不好,任何一种政体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一个变态的政体。
本书要探讨的是什么样的政体,可以让人们过上优良的有道德的生活。
二、本书的主题:人类能不能过着一种道德的优良的生活?对于这个问题的分解,是否可能的问题是政治哲学的问题,而如何可能,则是政治科学研究的问题,所以,这个命题是整个政治学都要研究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提出,理想的政体是一种温和的政体,即中庸政治,所以,《政治学》是一本阶级调和的书。
在他的城邦概念中,国家指的是“states”;而不是“country”,没有公民权的人(妇女、儿童和奴隶)是不在城邦范围内的,现代意义上,仍然有用“states”人和“country”人的。
三、方法论:1、从比较严格意义上讲,《政治学》是一本政治学原理和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制度)相结合起来讨论统治形式和统治内容之间的,即价值内容与价值形式的政治论著(《政治学》一书中,国体与政体没有严格的区别)所以我们在定位的时候可以说,该书既是政治哲学方面的,也是政治科学方面的,是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相结合。
2、《政治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与伦理学分开的政治学论著。
它的出现,标志着政治学的诞生。
该书具有着政治学与论理学,政治理论与政治科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本书运用了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四、本书的基本结构:从大的角度来说,分两类,卷一:城邦或国家的起源和基础;卷二到卷八,分析城邦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矛盾与统一。
五、精彩之笔:1、伦理学讲的是个人之善,政治学讲的是群体之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是一个超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一个完全的家庭,又是由主与奴、夫与妇、
父与子这三项基本要素组成。…………
在各行业中,凡是不靠时运而着重技术的一定是最有本领的行业;凡是对人体最有损害 的一定是最鄙贱的行业;凡是使用体力最多的一定是最劳苦的行业;凡是最缺乏善德的
一定是最可耻的行业。而垄断则是获得暴利的一项通则。以家喻国,父子关系类似君王
《政治学》主要内容
《政治学》成书于BC326年,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 本是吕克昂哲学学校内部传授的讲稿。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 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1965 年8月出版。 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 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 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三种,后者为僭主、 寡头、平民三种。 第二部分: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第三部分:第4、5、6卷,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 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卷四 政体的分类研究 1 政体研究绪论 2 君主政体的品种 3 平民政体的品种 4 寡头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品种 5 论混合政体 卷五 政体的变革与保全 1 政体变革的原因 2 政体保全的方法 卷六 论平民政体和一般政体的建置 1 平民政体的建置 2 一般政体的建置 卷七 论理想城邦 1 论至善和幸福生活 2 理想城邦的勾画 卷八 论公民教育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孙晓青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6年,是他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关于城邦政治学说的主要论著。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一些重要政治问题,不仅系统地论述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离我们相去甚远,其政治思想与当代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也大相径庭,但他在民主政治方面的真知灼见,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特别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稳定建设有一定启示。
一、城邦国家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是从论述国家的起源和目的开始的。
国家是最高的社团,它在本质上高于个人,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完成人的本性。
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一切作为,其本意总是在追求某种“善果”,人们建立的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城邦是社会团体中最高而且包含最广的一种团体,它所追求的善业也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会(城市社团)”。
①亚里士多德所以强调平等的正义的善,是因为,“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②因此,他认为,凡是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都是正常的政体,否则就是变态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③简而言之,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为相等的人就应该配给相等的事物。
也就是说,正义与平等相连。
所以,他进一步强调,所谓“公正”,它的真正含义,主要在于“平等”。
平等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数量相等,即个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
其二是比值相等,即根据各个人的真正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政治权利的分配必须以人们对于构成城邦各要素的贡献大小为依据”。
④但他又认为门望、自由身份和财富也可作为人们要求官职和荣誉的理由。
这反映了他对正义和平等认识的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读书笔记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著作中,第三卷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卷主要讨论了政治、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以及政治组织和制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在这一卷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理论,对我们理解政治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政治和公民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治的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而公民则是政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有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事务。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公民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方式。
3. 政府和政治组织亚里士多德对政府和政治组织的讨论也非常深刻。
他认为政府应该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存在的,是一种管理和统治社会的组织形式。
政府的合法性应该建立在公民的共识和支持之上。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等不同政治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4. 总结与回顾通过阅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我深刻理解了政治、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政治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每个公民都应当关心和参与的事务。
政府应该是公民的代表和服务者,而不是统治者。
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为我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对政治学的理解有了全面和深刻的提升。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以期能够对政治和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三卷提供了对政治、政府和公民的深入思考,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政治和政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公民参与政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以促进现代政治体系的改善和发展。
在理解政治和公民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醒着我们,政治不仅仅是权力的斗争,更应该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政治应当是民主的、包容的,而不是少数人的私利。
公民是政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应该有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事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政治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政治制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是三种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的变异形式:暴政、寡头制和民主制。
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是良好的政治制度,因为它们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理想的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很难实现和维持。
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制度的好坏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公正和公共利益的原则。
他认为,无论是君主制、共和制还是民主制,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不公正。
因此,要建立一个真正公正、公共利益为先的政治制度,必须在不同政治制度之间进行权衡,从而找到最为适合的制度。
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参与是实现良好政治制度的关键。
公民应该关心公共事务,行使他们的政治权利,如投票、参与决策和监督政府。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思想非常丰富和深入,对于理解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有重要参考价值。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 《政治学》是一部专门讨论城邦政治问题和原理的著作。现存《政治学》分八卷, 卷一论述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卷二论述理想城邦的原则,其中对柏拉图的 “理想国”进行了批判;卷三研究城邦的性质及公民的本质,由公民的性质而论 及不同的政体;卷四、五、六研究现实的城邦,尤重对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分 析,涉及它们倾覆或衰落的原因及保持稳定的途径等;卷七、八讨论理想城邦的 规划。
➢ (5)执政者要凭借城邦的法度和自己的行动防止内讧和争吵,要有远见(6) 根据邦内的经济状况调整公民的财产资格
➢ (7)不让任何人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 ➢ (8)密切关注私人的生活,对私人生活特殊的人进行监督,注意特别兴盛起来
的部分;设法加强中产阶级 ➢ (9)一切政体都要订立法制并安排它的经济体系,使执政的官员不能假公济私,
即要防止腐败 ➢ (10)平民政体应顾全富室,寡头政体应济助贫户。
三、中庸管理思想
Add the sub title
第二,凡是平民政体中存在较多的中产阶级,分享较大的政权,显示着中间性 格。
第三,最好的立法家都出身于中产家庭,梭伦、莱喀古士、嘉隆达斯等都是例证。 ➢ 中产阶级执政虽然是理想政体,但世间大多数政体或是平民或是寡头,原因如下: 第一、在大多数的城邦中,中产阶级一般是人数不多的;有产者们和平民群众两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政体思想分析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政体思想分析
《政治学》一书无疑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作品,但它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政体的著作,书中既详尽探讨了有关政体组织的一般原则,也考察了众多希腊城邦政体的组织经验并对之予以了高度类型化和理论化。
可见,政体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是处于中心地位。
用亚氏本人的话说,“只有具备了最优良的政体的城邦,才能有最优良的治理;而治理最为优良的城邦,才有获致幸福的最大希望”。
政体问题的绝对重要性还可从《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对于“城邦同一性”的辨析中见出。
决定城邦同一性——城邦是否仍为同一城邦的不是土地、人民的族类或者城邦的名称,而是城邦的政体,“凡政制相承而没有变动的,我们就可以说这是同一城邦,凡政制业已更易,我们就说这是另一城邦”。
既然政体关涉着政治团体的存在自身,关涉着城邦实现最大幸福生活的可能,而与美德合一的幸福生活即优良生活又是人类政治生活的目的和全部社会生活的终极目的,关于人类合作生存以追求幸福生活的政治问题最后转化为政体问题,因此,无怪乎政体问题在政治学中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政治学实际上成为关于政体问题的科学。
因此,作为亚里士多德集中阐述政体问题的作品,《政治学》包含了古典政治理论和政体理论的精要,对其中的政体学说进行全面和细致的探究,对于准确理解亚氏政体理论,理解古典政治科学,理解古典政治生活组织形式,澄清亚氏在若干重要政治问题上的看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以下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目的与秩序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 politics )中就像在《伦理学》( ethics )中一样强调目的这一要素。
他认为:家庭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延续生命,国家的出现起初是为了延续家庭和村社的生命,家庭和村社从长远来看是不能光靠自身存在下去的。
但是国家的功能还在于确保人民的最高利益,即我们的道德的和理智的生活。
(1)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要实现国家的功能,要有适当的秩序与制度。
而重视道德与理智,则是秩序与制度实施的目标。
他嘲笑柏拉图废除保卫者阶层的家庭并把他们的后代交由公共抚养的主张,因为那样会让人们失去道德。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采取这种主张,“那么所谓的父亲就没有任何理由照顾儿子.儿子也没有任何理由照顾父亲,兄弟之间也是如此”。
二、制度有三种政府是好的:即,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有三种政府是坏的:即,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
还有许多种混合的中间形式。
(2)当一个政府的目的在于整个集体的好处时,它就是一个好政府;当它只顾及自身时,它就是一个坏政府。
最大的犯罪是由于过度而不是缺乏;没有人因为想避寒而成为暴君,所以培养那些能为整个群体着想的掌权者很重要。
(3)亚里士多德的民主来自于一种信念,即拥有同等自由的人在各方面都应该是平等的;而寡头则是因为某些方面优秀的人要求太多而产生的。
两者都有一种正义,但都不是最好的正义。
最好的分配方式是:“按比例的平等并且使每一个人都享受自己的所有”。
(4)那这个比例是怎样划分的呢?其实,就是按法律规定划分的即是平等的比例。
因此,有三件事是防止革命所必需的:政府的宣传和教育,对法律的尊重(即使是最小的事情),以及法律和行政公正。
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法律的重要性,把立法程序、司法审判和行政权力分开,可以减少行政对立法和审判的影响。
这就是关于政体三要素(议事、行政、审判)的论述,在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国家权力的分立问题。
现代法律也是按照各种比例分配人的权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共3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共3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的著作《政治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性地探讨政治学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深入探讨了不同政体的特点和优缺点,提出了自己的政体理论,成为后世政治学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好政体和坏政体,好政体包括君主制、共和制和政治混合制,坏政体则包括暴政、寡头制和民主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君主制是最理想的政体,一个合适的君主可以带领国家走向和谐、富足和繁荣。
共和制和政治混合制则是次好的政体,其中政治混合制更是高于共和制,因为政治混合制既有少数精英的优点又有广大民众的优点,更容易达到政治的平衡。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各种政体的根源在于国家的目的和国家的实际状态,因此他将政体的产生归结为国家成员的合理抱负和政府的组织原则,这也是他的政体论中最为核心的思想。
除此之外,在国家管理中,亚里士多德也赞成推行宪法,强调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他认为宪法是国家制度的定位和规范,国家的法律制度应该遵循宪法的要求,避免政治和司法腐败,在构建完善的国家机制、保障国家长足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时代,但他的政治学思想却在当今政治学领域中仍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启示。
在今天,政府透明度、公正性、专业化已成为现代政治的重要课题,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反思和思考的空间。
当今的政治学都强调人民的主权,尊重民主,建立完善的法制和制度。
民主和法制都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念,并在其政体论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这就说明,历史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而我们也应该因势利导,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制定出更为适合的国家发展战略。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在现代政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他倡导的君主制、共和制和政治混合制成为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模板,政体的分类及其优缺点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不同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政治学思想主要表
现在《政治学》一书中。
他认为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政治的本质和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本质属性,是指人们
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和协调来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
种活动。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作,目的在于实现公正和幸福的条件。
因此,政治学应该研究如何通过制度和规则来保证公共利益,实现个人
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
二、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现代国家的政治体制是由政治制度所组成的。
政
治制度是有关国家形式和组织的规定,它包括政治权力的构成、分配
和运用等方面。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不同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提出了
三种基本的政治体制,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他认为君主制是
最好的政治制度,因为它可以保证政治权力的集中和统一,从而更容
易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发展。
三、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共利益是政治制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他认为
公共利益不仅包括个人利益,还应该包括全体成员的利益。
政治制度
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公共利益,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他同时也注意到,要使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发展,必须要有贪污、舞弊等腐败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以上就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这些政治学原理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仍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书中的政体思想
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书中的政体思想摘要:《政治学》一书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堪称经典。
西方政治学者们的政体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不断重复这一政体理论。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体;国家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著作甚丰。
其中,《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被评为专门的政治学研究的“创始之作”。
因此,亚里士多德也被认为是古代希腊政体理论的集大成者和西方经典政体理论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后世的让·布丹、约翰·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著名思想家都深受其政体思想的影响。
直至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依然有着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一、政体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体”的概念是和城邦、公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政体是建立在城邦的基础之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如果他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
”既然脱离了城邦的人已经不再是“人”,那么他们所建立的政体自然就是“非人类”的政体,当然也就不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研究范围之内。
正如顾准先生所言“城邦制度既是希腊的传统,也是希腊政治思想的不可违背的潮流,是希腊政治学的既存前提,离开了城邦制度就没有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把城邦规定为‘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他的政治学,不折不扣是城邦政治学,离开了城邦就没有什么政治学可言,东方式的专制主义大国,在他看来是一种‘野蛮人’的制度,是摒除在他的探讨范围之外。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共同生活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国家的政体,也就是说公民决定政体,而政体要反过来保障公民的共同生活,促进公民共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要促进国家中“善德”的实现,因此也促进了城邦的发展。
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通过《政治学》,可以看到奴隶制时代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对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政体的设计,其中包括当今时代热议的“枣弧形社会阶层结构”、民主政治建设、国防事业及对外政策,这些虽不是《政治学》一书的主要论述内容,但也足以显示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在此,仅以本人观点选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念对《政治学》进行学习。
首先,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念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一、法的概念———理性的表现和正义的化身无论是从词源结构、逻辑或者是从法学理论上来说,法和法治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中,法和法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亚里士多德把法定义为“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在他看来,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的权衡。
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用来反驳柏拉图人治主张的有力论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正义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其实质在于“平等的公正”,它以“城邦整个利益以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善业为依据”。
而由正义派生出来的法律,是可以裁断人间的是非曲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就是正义的体现,服从法律就是服从正义。
可见在这一点上,他把法律和理性及正义等同起来。
二、法治的内涵法治是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有多大?至今法律界都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尽管也没有对法治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但他却给出了法治的两个必备的要素。
他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1、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毫无疑问,这点是与他的法律观念一脉相承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善恶的的衡量标准尺度是正义。
恶法尽管也能导致法律的统治,但绝不可能达到法治。
唯有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接着他又提出良法的判断标准:首先,良法必须能够促进建立合于正义和善德的政体,并为保存、维持和巩固这种政体服务;其次,良法不得剥夺和限制自由,在法律、自由的关系上,他提出应将自由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再次,良法是符合公众利益而非只是谋求某一阶级或个人利益的法。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创作政治学著作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创作政治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的作品《政治学》是政治学领域的巨著之一。
这部著作是亚里士多德在其长达20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的总结和归纳。
《政治学》一书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生活在一个政府的统治下。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和谐社会。
他将政府形式分为三种: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认为这些制度中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君主制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最理想的政府形式,因为君主拥有最高权力,能够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贵族制则是由最优秀的人组成的统治阶级,他们应该以智慧和道德来引导政府决策。
而民主制是广泛参与的政府形式,虽然容易受到多数人意见的左右,但也能体现民意和公正。
亚里士多德关注政府的各个层面,从家庭、社区到城邦(古希腊城邦是政治社会的核心单位),他分析了不同政府形式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原因和效果。
他认为城邦是一个平等和自由的政体,只有在这种城邦中,人们才能追求幸福和理想的生活。
除了政府形式,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政治统治的道德价值。
他强调政治领袖应该具备智慧、道德和正义,他们的权力是为了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服务的。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每个公民都应该接受教育,从而更好地参与政治。
《政治学》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著作,在政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
地位。
它为后世政治学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政府形式和政治领导的本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解读简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三卷主要探讨了公民的本质和定义。
他指出,公民不仅仅是居住在城邦中的人,而是参与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
这意味着公民身份不仅与住所有关,也与个人的权利和责任有关。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良好公民和善良之人的区别与联系。
他认为,公民之间有着不同的德行,但也有一个相同的德行,即各守其职、各安其序。
这意味着每个公民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遵守社会秩序。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人的政治性和统治方式。
他认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只有在政治共同体中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他指出,共同体能够为人们的生存提供坚实的保障。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对不同的统治方式进行了分类和讨论。
他认为,君主制、贵族制和平民政体都有其优缺点,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多数人统治的政体。
最后,亚里士多德还对政治的正义和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政治学所追求的公正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
这表明,他主张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让所有公民都能够受益。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三卷对公民的定义和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建立公正社会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简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出的政治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涵盖了政府组织、法律制度、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的观点和理论。
政治的本质和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实现人民的幸福和良好生活。
他提出了政治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论,主张政治制度应该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同时也应该兼顾个人的利益。
政治体制亚里士多德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他认为,政治体制应该根据特定国家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没有一种政治体制适用于所有国家。
他对君主制、共和制和寡头制等不同政治体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自己的理想政治体制——中庸政体。
在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中,国家应该由公民组成,并实行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制度。
他强调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并主张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和支持。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平衡问题,提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应该得到合理的体现,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不公平和暴政。
法律制度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法律制度被视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他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和合理的,同时也应该是人民自愿遵守的。
他主张法律应该根据国家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公正性。
亚里士多德还关注法律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他认为,良好的法律制度可以促进道德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从而实现人民的幸福和良好生活。
社会和公民教育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社会和公民教育被视为培养公民品质和推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他认为,公民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亚里士多德主张公民教育应该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公民的智力、道德和体力。
他认为,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公民,才能够有效地参与政治决策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结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是西方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政治的本质和目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以及社会和公民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理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学术脉络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学术脉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学术脉络》一、引言在政治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三卷堪称是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在这一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社会和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展开讨论,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基本思想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中,他主要探讨了政治的本质、政体的分类、公民的品质和公正的原则等问题。
其中,亚里士多德对于政体的分类和民主制度的优缺点的分析尤为精彩。
他认为政体应当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个人或特定利益集团的私利。
这一思想对于后世政治哲学的影响深远,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体现在其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上。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各种政体的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他的理想政体构想,并对实现公正与公共利益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这一学术脉络不仅体现了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也为后世政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四、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我深有感触。
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公正和公共利益的思考,启发了我对于现代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政治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
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而不是个人或特定利益集团的私利,这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五、总结与展望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深刻影响了后世政治学和哲学领域。
通过对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本质,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发掘其中的智慧和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围绕深度和广度进行了全面评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3讲 混合政体与法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2.两种无益的解析方式 (1)多种的新亚里士多德派学者(many kind of neo-Aristotelians)只是转移我们的目 光,不去看亚里士多德想法中刺眼的( unappealing)、不讨喜的观点,单纯地以为 他好像从未说过或意指这档事。 (2)拒亚里士多德于门外,因为他的观点 不见容于我们的年代。
3. Logos即辩论合理性的能力(the capability for speech of rationality)与政治之间的关联是 什么?这两者如何结合为一?它们如何彼此导 引与承继?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强力主张因果关系,他并不 是说,因为我们是理性生物(rational creatures ),且具有辩论能力,所以才会导致我们参与 政治,而是在论述Logos的属性确实必须包含 政治生活。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主张,是因为Logos必须 包含两种根本的人类特质:(1)求知的能力 (the power to know)。(2)爱的力量(the power of love)
(二)《政治学》的权威地位和多元解读 几个世纪以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获 得了真正的权威地位(virtual canonical status)。亚里士多德成为了权威,一位真 正可说是几乎所有事物的权威。 不过,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明显地已不再拥 有昔日的力道。早在17世纪Hobbes就掀起 了攻击亚里士多德的浪潮。
2004年上映的电影《亚历山大大帝》,由奥利弗· 斯通(William Oliver Stone)执导。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存在明显的风格差异:对 柏拉图而言,对政治学的研究永远是会深刻地 和哲学式与思索类的问题连结在一起,形而上 学的问题,宇宙结构的问题。对亚里士多德而 言,他将某种精准概念加入到政治生活词汇当 中,他的《政治学》等著作看来较不像要吸引 哲学家和潜在哲学家,反倒像是要形塑和教育 公民和未来的政治家。如果从建构政治生活的 抽象模型来看,那么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较不偏 向理论。如果从作为一种旨在处理公共争端的 公意型裁决的功能来看,那么反而较像是提供 建言(advice-giving)。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导读
第三章《政治学》导读姜灵芝一、著作版本《政治学》在我国常见的译本有六种,分别是: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姚仁权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高文书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高文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这里采用的是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版本。
二、本书结构《政治学》全书共有八卷:第一卷为论城邦和家庭;第二卷为论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第三卷为公民和政体理论;第四卷为现实政体;第五卷为政变和革命;第六卷为建立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第七卷为政治理想和教育原则;第八卷为青年训练。
就结构和内容而言,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政治学》中各卷可以分成两组。
第一组是讨论理想中的国家的,第二、三、七、八各卷属之。
第二组是讨论实际政制的,第四、五、六等卷属之。
余下的一卷是结论。
也有人认为《政治学》是由三种单独的论文组合而成的。
第一种论家庭,如第一卷。
第二种论前人理想国的见解以及当代最完备的宪法,如第二卷。
第三种论国家、公民及宪法的分类,如第七、八卷。
还有人认为根据实际内容而言,《政治学》基本上包括两种问题的讨论:一是关于政治理论的讨论;二是关于现实政制的讨论。
1本文对《政治学》的介绍力求直观,不涉及上述的各种观点,基本遵照原著的行文顺1吴恩裕:《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载《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序。
限于时间,仅对各卷的主要内容作简单归纳。
(第七、八卷的内容不作介绍)三、主要内容(一)城邦和家庭1. 城邦的性质、形成“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
所以,“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追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团(城市社团)”。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和正义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与正义理论政体概念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给予了明确的界说:“政体可以说就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立最高统治机构与政权的安排,也就是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企求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就就是每一个城邦最高治权的执行者。
她认为政体就就是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
也就就是说,政体就就是确立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由谁掌握,就是一个城邦政治权力的分配制度,政体决定了统治机构与政权的安排。
政体就是与国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国体可能实施不同的政体,也可能实施相同的政体,而相同的国体可能实施相同的政体,也可能实施不同的政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国体按照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了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尽管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即国体相同,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而有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政体,例如资产阶级国家就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与制等不同的政体。
总的瞧来亚氏的政体并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政体,她认为政体的异同决定了城邦性质的异同,只要政体发生了变更,那么城邦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改变而成为另外一种城邦了。
这与我们现在的国体概念相类似,亚氏混淆了政体与国体两个概念,国体才就是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而在亚氏的政体理论中没有国体的概念。
将政体与国体的概念区分开来,直到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做到。
政体分类论具体说来有两个标准,一个就是就是否照顾到公共利益,另一个就是人数的多少。
亚里士多德按照第一个标准划分了政体的好坏,她说到:“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就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到统治者们利益的政体就就是错误的政体或变态的政体”。
根据这两个标准、两种性质进行交叉控制配额分配,政体就被她划分为两类六种,分别就是正宗政体,其中包括君主政体(一人),贵族政体(少数人),共与政体(多数人),以及与这三种政体对应的变态政体,其中包括僭主政体(一人),寡头政体(少数人),平民政体(多数人)。
政体与法治——重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政体与法治——重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徐祥民;秦奥蕾
【期刊名称】《山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1()5
【摘要】亚里士多德按照统治者人数多少、统治者为谁服务和阶级三个标准 ,把政体分成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等两大类六小类十八个品种 ,认为这十八个品种的政体中的十四种都实行或可以实行法治 ,说明法治是治者的选择 ,是否实行法治决定于治者的态度 ,与采用何种政体无关 ,而影响治者态度的因素主要是治者的品德和对权力的制约。
【总页数】3页(P47-49)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学;正宗政体;变态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共和政体;法治
【作者】徐祥民;秦奥蕾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B502.233
【相关文献】
1.亚里士多德城邦政体思想述评r——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J], 罗润
2.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理想政体 [J], 李晗
3.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理想政体 [J], 李晗
4.亚里士多德城邦政体思想述评——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J], 罗润
5.最好政体与最坏政体——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及其政体观再评 [J], 俞可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作为政治动物的我们应该住在哪种城邦当 中呢?它又应该如何被管治呢?一个人(专 制)、少数人(寡头)、多数人(民主), 还是这三种类型的混合(混合政体)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方面,城邦必须小到 能由共同的正义语言(a common language of justice)统治;另一方面,公民还必须要有 特定的共同经历,特定的共同记忆和经历, 而这种共同经历形塑了城市和人民。 就某些方面而言,亚里士多德似乎在提供一 种对国家的评判(a kind of criticism of the kind of states)。
2.就何种意义而言,城市是自然演变的存在 ?就何种意义而言,我们天生就是政治动 物? 对此,亚里士多德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1)一种类似城邦自然演变历史的说法 。(2)另一种城邦就是自然演变(the polis is by nature)的说法。 就(2)说法而言,城市是自然的演变,它 让人类可以达成并完善他们称为Telos的目 标,即他们的目标/目的。
“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 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 一个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 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 夫,那就是一位超人。” ([古希腊]亚里士 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65年,第8页。)
“作为动物而论,人类为什么比蜂类或其它群居动 物所结合的团体达到更高的政治组织,原因也是明 显的。照我们的理论,自然不造无用的事物;而在 各种动物中,独有人类具备言语的机能。声音可以 表白悲欢,一般动物都具有发声的机能:它们凭这 种机能可将各自的哀乐互相传达。至于一事物的是 否有利或有害,以及事物的是否合乎正义或不合正 义,这就得凭借言语来为之说明。人类所不同于其 它动物的特性就在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 它类似观念的辨认[这些都由言语为之互相传达], 而家庭和城邦的结合正是这类义理的结合。”([古 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8页。)
(四)奴役的自然演变(the naturalness of slavery) 1.亚里士多德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奴役是自然的演变。奴 役是自然的演变据其所言,是依循着不平等 的看法(the belief that inequality)。不平等是 人类之间最基本的法则。 如果这是真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看 似应受谴责,因为它将是有史以来最反民主 的著作。但那是真的吗?亚里士多德关于自 然演变的主张似乎包含了奴役,分类地将人 类区别成主人与奴隶。如何理解这一点?
当然,所有的思想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透过 过他们自己的角度来读亚里士多德的。因而 ,在Thomas Aquinas、Dante、 Hobbes、 Tocqueville和Hannah Arendt那里自然会有不 同的亚里士多德认知体验,而这将我们带回 到环绕着亚里士多德的谜团,这位奇怪且难 以理解的人是谁?他的写作似乎同时横跨支 持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个范畴,甚至可说 是一种世界帝国(a universal monarchy)和 相较下式微的参与式共和政府。我们究竟要 如何了解他的著作呢?
(三)“人类天生是政治动物”的命题分析 1.“我们都是政治动物( the political animal )”意味着什么? 在《政治学》1253a中亚里士多德谈到每座城 市或城邦都是自然发展的存在,他并进而藉此 推论人类是他所谓的Zoon Politikon,即政治 动物,城邦动物(the polis animal)。 亚里士多德似乎认为因为辩论能力或理法即 Logos让我们能区分或创造出特定的道德类别 ,特定的重要道德类别,且是我们所依存的利 与害,正义与不公,他说就是这些类别组成了 家庭与城邦。
(二)《政治学》的权威地位和多元解读 几个世纪以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获 得了真正的权威地位(virtual canonical status)。亚里士多德成为了权威,一位真 正可说是几乎所有事物的权威。 不过,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明显地已不再拥 有昔日的力道。早在17世纪Hobbes就掀起 了攻击亚里士多德的浪潮。
拉斐尔(Raphael Sanzio,1483-1520)的名画《雅典学派》
二、关于《政治学》的若干议题
(一)《政治学》的政治语境 在亚里士多德的生年,自治的希腊城邦已 经走到了终点。但是,对于时局的演变, 亚里士多德显得极为冷淡,他对时局演变 持保留态度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自己 对雅典的陌生感(foreignness)。同时,你 也可以将亚里士多德的缄默(reticence)与 不发言的冷淡视为是对苏格拉底遭遇以及 哲学在政治上危险处境的一种响应。
当亚里士多德说人类天生是政治动物,他的主 张不只是老生常谈(just a truism)或是陈词滥 调(just some platitude)。从很多方面看来, 他是在向一种宏观视野与权力的哲学式假说( a philosophic postulate of great scope and power )迈进,虽然这个论点并未发展完全,只是深 植在他的想法中。这个论点并未全面地发展于 他的作品或演讲中。他其实并未说人类天生具 有政治性。亚里士多德并未说过,有种生物性 根植的欲望或冲动引导我们致力于政治生活。 也即是说,亚里士多德想说的是我们并没有忙 于政治(engage in politics)。
2004年上映的电影《亚历山大大帝》,由奥利弗· 斯通(William Oliver Stone)执导。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存在明显的风格差异:对 柏拉图而言,对政治学的研究永远是会深刻地 和哲学式与思索类的问题连结在一起,形而上 学的问题,宇宙结构的问题。对亚里士多德而 言,他将某种精准概念加入到政治生活词汇当 中,他的《政治学》等著作看来较不像要吸引 哲学家和潜在哲学家,反倒像是要形塑和教育 公民和未来的政治家。如果从建构政治生活的 抽象模型来看,那么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较不偏 向理论。如果从作为一种旨在处理公共争端的 公意型裁决的功能来看,那么反而较像是提供 建言(advice-giving)。
3.一种具有合理性的诠释 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奴役是什么?谁或什 么是他认为的天生奴隶?除非我们明了他的意 思,我们无法接受或拒绝他的论点。 (1)亚里士多德并未简单地假设奴役是自然 的,只因奴役在古代的世界四处可见。在亚里 士多德的年代,奴役已经是争议性的制度,并 且引起了十分不同的意见与响应。 亚里士多德反对因战争或征服而导致的强迫奴 役。同样地,他不同意奴役永远或仅会是非希 腊人。他说,并没有种族特征的区别介于自然 奴隶与自然主人之间。
第3讲 混合政体与法治:亚里士 多德的《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二、关于《政治学》的若干议题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亚里士多德(公元 前384~322)是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 的著名的科学家、 教育家、哲学家和 思想家,西方政治 学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集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 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 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思想曾经统 治过全欧洲千年之久。恩格斯称他是“最 博学的人”。马克思认为他是“古代最伟 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 里士多德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 基者。
种的新亚里士多德派学者(many kind of neo-Aristotelians)只是转移我们的目 光,不去看亚里士多德想法中刺眼的( unappealing)、不讨喜的观点,单纯地以为 他好像从未说过或意指这档事。 (2)拒亚里士多德于门外,因为他的观点 不见容于我们的年代。
3.创办吕克昂学校(公元前347-335) 公元前336年,亚里山大继承了王位。亚里士 多德离开了王宫,49岁那年创办吕克昂学校, 希腊历史上第二大学园。吕克昂虽然不象现 在的学校那样正规,它没有考试,不制定教 学大纲,但亚里士多德无私的把自己的思想 和知识告诉给他的学生。在他看来,教育是 知识的非常合适的展现方式。他真诚地认为, 除非一个人能把他的知识传授给他人,否则 就不能声称知道了某个问题。 在吕克昂,亚里士多德整整工作了13年。公 元前323年亚里山大逝世,他被人定为亵渎神 灵的罪名。离开雅典,一年后去世。
当然,说人类天生具有政治性并非意指,仅是 和城市中的其他人共同参与,我们就能成为完 整的人。它的意涵不止如此。引领我们完善己 身的联合体形式(the form of association)必 然是具有某种排他性(particularistic)。 城邦是一种小型的社会(a small society),即 今日所谓的封闭社会(a closed society)。一 个引领我们完善的社会,引领我们完成并完善 我们Telos的社会必须是由信任、友爱及同志情 谊所共同构成的。对亚里士多德而言,一个建 构在双方相互算计利益的社会不是一个真正的 政治社会。
3. Logos即辩论合理性的能力(the capability for speech of rationality)与政治之间的关联是 什么?这两者如何结合为一?它们如何彼此导 引与承继?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强力主张因果关系,他并不 是说,因为我们是理性生物(rational creatures ),且具有辩论能力,所以才会导致我们参与 政治,而是在论述Logos的属性确实必须包含 政治生活。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主张,是因为Logos必须 包含两种根本的人类特质:(1)求知的能力 (the power to know)。(2)爱的力量(the power of love)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 1.“学园精英”(公元前367-347)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公元 前367年18岁的亚里士多德进入阿卡德米学园 求学近20年。他天资聪颖、求知欲强、兴趣广 泛、思维敏捷、学业精湛、超群拔萃,是最优 秀的学生之一,被柏拉图称为“学园的精英”。 亚里士多德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据说,柏拉 图创办“学园”以后,一直想物色一个理想的 继承人。但是,由于另一人是柏拉图的近亲、 学术观点更与柏拉图像似,最后被任命为继承 人。对此,亚里士多德并不怨恨自己的老师, 仍然由衷地热爱和尊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