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概论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
名词解释1、遗产“遗产”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指留给后代的财产。
三个要素为需要完成代际传承,具有珍稀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和人类社会演变遗留下来的应当加以维护以保存其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遗产是自然进化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华,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大类型。
2、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一种文化形态终结之后传承给后继文化先前文化的精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三个层面的内容。
遗产保护学界的文化遗产,还应该是珍稀性和经典性需要加以人为干预才能继续传承的物事。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文化遗产下面又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物质文化遗产下面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两种。
3、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遗留下来的遗存,可以是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或者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自然遗产下面可以分为生物遗产、地学遗产和自然景观。
4、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是人类行为创造的物质遗留,如城镇、村落、宫殿、庙宇、陵墓、工厂、器物、艺术品等。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
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由其所具有的物质性,是以一定的形态(形式、形状)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
它的“静态”文化内涵,是需要通过人的研究、挖掘、探索等取得认知。
5、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这些物质文化的过程以及人类各社群为了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具有社会性、凝固性和典型性的行为, 它是被各地区和社群视为其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包括了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一、课程名称:《西北史前考古》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本科生四、计划学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七、课程简介:“西部考古之一——西北史前考古”,地域包括今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之一部,时间为被中原文化直接统治之前,内容为西北地区史前环境下的文化(在时间、空间、内涵方面)关系的演化。
本课不是资料堆砌,而着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清楚西北史前考古的研究现状,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培养。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讲。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主要目的是厘清西北、史前两个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并介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历史。
第二讲甘青地区史前文化,通过期中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学掌握此部分内容。
第三讲围绕二次扰乱葬、火葬、尸骨摆放姿势、男女合葬墓、特殊随葬品等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的特殊埋葬习俗展开深入讨论,目的是从葬俗窥见史前人群交往、流变的信息。
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在使学生掌握新疆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岩画、青铜器、游牧经济、人种组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第一节西北地区空间概念1.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甘、青、新、宁,陕西西部、内蒙中西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单元:黄土分布区: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作东西两部分,乌鞘岭西界。
青藏高原区:东部河谷地带、西部高原草地、高山蒙新荒漠区:冲、洪积平原、戈壁荒漠、沙漠地带、绿洲、草原。
3.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的变迁:7500-3500气候最适宜期,三部曲。
4.西北地区的文化环境单元:陇东、甘青、新疆三区域。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时间概念1.史前期的开始时间2.史前期的结束时间:汉通西域之前第三节西北史前考古历史的回顾1.外国学者的早期探险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斯文-赫定、安特生。
考古学概论-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学科平台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四、计划课时:40学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钱耀鹏、翟霖林、豆海峰、王振七、课程简介:《考古学概论》是考古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主要在于:系统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历史、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及考古遗产的价值等,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2课时)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定义、考古学研究目标第二节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课时)一、实物遗存的基本概念二、实物遗存的基本特征三、实物遗存的认知特点四、实物遗存的分类与命名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存、遗物、遗迹、遗址、考古学文化、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考古学学科体系与性质(2课时)一、考古学的基本结构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三、考古学的学科性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分支、中程理论、考古学学科性质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一、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三、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考古学与人类学关系、科技分析鉴定技术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第一节萌芽与形成阶段(2课时)一、古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二、近代科学发展三、近代考古学的形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古物学、温克尔曼《古代美术史》、汤姆森三期说第二节编年与文化研究阶段(2课时)一、分类与编年研究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谱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第三节思辨与阐释阶段(1课时)一、“新考古学”的思辨与挑战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三、田野考古工作进展四、考古遗产保护的加强教学形式:讲授要点:新考古学、中程理论、后过程考古学、认知考古学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课时)一、传统金石学阶段二、理论传入与初步发展三、超前式发展阶段四、成熟与转型阶段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金石学、考古学理论传入、后冈三叠层、区系类型第三章考古资料的获取第一节形成过程与存在形式(2课时)一、考古遗存的类别二、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三、考古遗存的存在环境四、考古遗存的存在形式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存、自然遗存、微遗存、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2课时)一、考古调查类别二、考古调查方法三、调查资料的收集四、调查资料的记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资料的记录第三节田野考古发掘(2课时)一、前期准备与发掘规划二、考古发掘过程控制三、资料收集与记录四、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发掘规划、探方编号、探方发掘、遗迹发掘、遗物收集与记录第四节考古资料整理与发布(2课时)一、整理目标与要求二、遗物的整理三、遗迹的整理四、考古资料的发布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物的整理、遗迹的整理、考古报告的体例第四章考古资料的分析第一节考古年代学分析(2课时)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三、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关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相对年代、绝对年代、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放射性碳素断代方法第二节人工遗存分析(2课时)一、人工遗物分析二、人工遗迹分析三、共时性组合关系分析四、堆积特点与埋藏过程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物分析、遗迹的营建与使用、堆积特点、堆积埋藏过程、堆积形成原因第三节自然遗存分析(1课时)一、人类遗骸分析二、动物遗存分析三、植物遗存分析四、其他自然遗存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类遗骸分析、骨骼异常现象、动物遗存分析方法、植物遗存分析方法第四节考古学文化分析(2课时)一、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四、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划分原则、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第五章考古资料的阐释第一节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1课时)一、环境考古学方法二、古代环境的重建三、环境资源的利用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环境考古、环境资源的利用、人地关系第二节经济技术与生存方式(2课时)一、生存需求与资源开发二、自然经济方式三、生产经济方式四、产品交换与贸易流通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资源开发、自然经济方式、生产经济方式第三节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2课时)一、聚落考古学方法二、聚落布局及其类型三、聚落及其相互关系四、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聚落、聚落考古学、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第四节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1课时)一、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二、认知考古学探索三、埋葬现象与意识形态四、意识形态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认知考古、埋葬方式、灵魂观念、意识形态第六章考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第一节考古遗产的科学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历史价值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三、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第二节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二、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承三、价值实现与公共考古学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价值实现方式、公共考古学建议阅读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惠任《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一、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惠任七、课程简介:《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面向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原则和方法,熟悉各类保护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流程,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类型的保护修缮技术,同时通过案例介绍使他们了解国内外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其对相关领域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与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期末采用闭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八、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6课时)1.1 中国古建发展简史1.1.1 原始建筑1.1.2 夏、商、周建筑1.1.3 秦、汉建筑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1.1.5 隋、唐、五代建筑1.1.6 宋、辽、金、元建筑1.1.7 明、清建筑1.2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1.2.1 宫殿建筑1.2.2 坛庙建筑1.2.3 陵墓建筑1.2.4 宗教建筑1.2.5 园林建筑1.2.6 居住建筑(住宅/民居)1.3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3.1 建筑的结构方式1.3.2 建筑的群体布局1.3.3 建筑的艺术处理1.4 古建筑的价值与作用1.4.1 价值1.4.2 作用1.5 建国以来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回顾1.5.1 解放前1.5.2 建国初1.5.3 60-70年代1.5.4 80-90年代1.5.5 新世纪1.6 古建保护修缮的原则和程序1.6.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1.6.2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古建的发展演变和分类特点;中国古建的价值和作用;中国古建的保护历程;中国古建的保护原则。
文化遗产概论
专题一文化遗产概论一、文化遗产的概念二战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此时的遗产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双重遗产。
此公约和文化遗产是指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意义的部件和结构、铭文、洞穴及各类文物组合体。
●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群体●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的地区● 199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缔结《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1年中国第一个申请的项目是昆曲/日本申请能乐● 2003年中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具品和文化场所● 类别: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礼仪、风俗、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二、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物质文化遗产: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指出,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和人类文化遗址。
1985年中国加入该公约1986年中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专题二、文物鉴赏—淮北汉画像石第一节、文物的基本概述一、文物的定义1、定义: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类种艺术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遗留下来的遗迹。
2、特征:⑴必须有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⑵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二、文物的范围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院(系、所)名称:文化遗产学院专业代码:060100专业名称:考古学主管领导:序号考生编号姓名录取类别(请在相应类别下划对号)总排序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定向单位拟录取导师备注非定向定向1106979611603381郭光义√1612.72397.00255.42钱耀鹏2106979321307682高悦√2584.35385.00237.85冉万里3106979421907709邓晨√3579.32371.00245.42王建新4106979330707685刘蕾√4575.37382.00231.57段清波5106979140107660高嘉珩√5568.18381.00225.28冉万里6106979321107679张鑫荣√6551.01367.00220.71朱之勇7106979211107670刘轩声√7549.10369.00217赵丛苍填表说明:1、总成绩等于初试成绩*0.9+复试成绩;2、请各招生单位分别按专业填写;3、.表上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对照考生报考基本信息表填写;4、其中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定向单位不能为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在开学一周内必须将个人档案转入所在院系所;5、“少民骨干计划”、“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6、“储才计划”类考生院系在审核资格后将成绩换算成硕士复试成绩,并在备注栏标明。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院(系、所)名称:文化遗产学院专业代码:060100专业名称:考古学(文化遗产管理方向)主管领导:序号考生编号姓名录取类别(请在相应类别下划对号)总排序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定向单位拟录取导师备注非定向定向1106979611603406李静宜√1594.35349.00280.25徐卫民2106979611603410程诚√2560.60329.00264.50刘卫红3106979611603404吴青军√3544.65336.00242.25李颖科,刘卫红填表说明:1、总成绩等于初试成绩*0.9+复试成绩;2、请各招生单位分别按专业填写;3、.表上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对照考生报考基本信息表填写;4、其中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定向单位不能为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在开学一周内必须将个人档案转入所在院系所;5、“少民骨干计划”、“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6、“储才计划”类考生院系在审核资格后将成绩换算成硕士复试成绩,并在备注栏标明。
简述西北大学老校区近现代校园遗产
简述西北大学老校区近现代校园遗产摘要:近现代校园遗产是近现代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见证,本文主要分析西北大学的历史沿革、老校区建设历程、遗产价值和现状,提出老校区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西北大学;老校区;近现代校园遗产abstract: the modern campus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witness of modern social changes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the old campus history, heritage value and status analysis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oposed protection strategy of the old campus. keyword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he old campus; modern campus heritage中图分类号:i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校园遗产是近几年随着“20世纪遗产”和“当代遗产”的发展,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的。
截至2012年,包括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等在内的12所高等院校建筑群列入国保单位,32所高校的部分建筑列入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保护建筑。
西北大学历史沿革西北大学位于千年古都西安,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
1912年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张凤翙鉴于西北人才缺乏,以陕西高等学堂、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实业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客籍学堂为基础,创办西北大学。
1915年学校被改为陕西法政专门学校。
1923年陕西省省长刘镇华,在陕西法政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再建国立西北大学,1924年夏,鲁迅等人于暑假期间来陕讲学。
1927年西北大学改办为西安中山学院,邓小平任学校政治处主任。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文物的概念、内涵、价值、特点概念: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遗物、遗迹)内涵: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②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近现代中药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③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④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⑤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⑥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价值: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特点:①必须是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有关的②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物质遗存2.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镇、街道、村庄。
文物保护单位: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迹3文物学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内容概念: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特点:①文物学的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比较长②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比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③文物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④文物学有其自身的目的⑤跨学科研究也是文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研究内容:①研究文物的价值②研究文物的作用③研究文物的分类④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⑤研究文物管理⑥研究文物收藏4.文物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与历史学:个性: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共性:研究目的相同: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密切联系:①文物学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②历史学为文物学提供最基本的史料与考古学:个性:所研究文物的年代范围不同;所研究文物的来源不同;所研究文物的侧重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共性:研究对象相同;研究目的相同密切联系:①考古学可以为文物学提供科学的实物资料②文物学可以为考古学提供断代方面的参考5.文物管理的内容(1)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①历史文化名城及街村的管理:当地政府应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从真实性角度看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作者: 郇滢 刘军民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710069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85-8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真实性 活态保护 文化遗产
摘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活态保护”是目前还保存原有使用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顺利实施的关键。
文化遗产整体的发展过程中,物态的真实性固然重要,但是文化遗产真正的气韵与内涵来自于遗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将遗产延续和保持活态才能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使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发展。
碾子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初步分析
作者: 翟霖林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市710069
出版物刊名: 考古与文物
页码: 17-2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碾子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
摘要:通过对碾子坡遗址地层关系的分析,并将出土器物与关中地区已知的典型遗址进行比较,认为遗址地层中的仰韶文化遗存并不单纯,而是包含了属于早期、中期等不同时期的遗存。
原报告将碾子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笼统地确定为“东庄村类型晚期”的结论,不符合关中地区已经建立的年代序列,因而也是难以成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概论
二、课程类型:本科学科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文博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文保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军民、魏女
七、课程简介:
《文化遗产概论》是一门以文化遗产及其发展为主要讲解对象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课程。
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发展、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理念比较、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主要讲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与文物学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物学发展简史和中国几种主要文物种类的基本知识讲解,包括瓷器、青铜器、玉器,主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文物种类的常识性内容,如概念、分类、特点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1.课程的主要内容:见后附的大纲
2.课程要求
(1)必须熟悉我国有关文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重视文化遗产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的关系,不能孤立的学习文化遗产;
(3)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研究思路,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综合价值。
第一部分
第一章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文化遗产
第二节文化景观
第三节大遗址
第二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第一节理念变迁历程
第二节保护利用现状
第三节存在问题
第三章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第一节欧美国家
第二节亚洲国家
第三节启示及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考古遗址及其保护
第一节考古遗址属性
第二节考古遗址价值
第三节考古遗址与区域关系
第四节大遗址及其保护
第五章世界文化遗产与申遗
第一节申遗的意义
第二节申遗工作流程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四节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第六章其他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工业遗产保护
第二节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传统村落保护
第四节非物质遗产保护
第二部分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4个课时)
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
一、“文物”的概念与内涵
二、“文物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中国文物学简介
一、何谓“文物学”
二、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章思考题:
1.什么是文物? 文物有何价值?
2.文物学都研究什么?
第二章有关文物的实际工作(7个课时)
第一节文物的分类与鉴定
一、文物的分类
二、文物的鉴定
第二节文物的收藏与管理
一、文物的收藏
二、文物的管理
第二章思考题:
1.文物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2.文物鉴定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3.国有单位、个人文物收藏的合法途径各是什么?
4. 文物管理的原则和内容有哪些?
第三章中国文物分论(7个课时)
第一节中国古代瓷器
一、有关瓷器的基本知识
二、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国古代青铜器
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
二、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中国古代玉器
一、玉的概念及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
二、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简史
第三章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2.解释下列名词:覆烧、“南青北白”、“名窑林立”、至正型青花瓷、彩绘瓷、
第二部分参考资料:
1.吴诗池:《文物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夏鼐、王仲殊:《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年版。
3.谢辰生、吕济民:《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张懋镕:《青铜器鉴赏》,广西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6.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二次印刷。
7.杨伯达:《古玉史论》,紫禁城出版,199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