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乐论文

合集下载

音乐欣赏论文——D大调卡农赏析

音乐欣赏论文——D大调卡农赏析

D大调卡农赏析“卡农”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字面意思为“典范”、“规律”等,也指古希腊的一弦琴,或指基督教弥撒中的一部分。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13世纪的民间音乐(如轮唱曲)就是以卡农的形式出现的。

完整的卡农于15世纪出现,并受到一些乐派作曲家的钟爱。

此后,卡农常常作为一个段落,出现在独立的交响作品中。

《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为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所作,是世界上最为悦耳好听的古典金曲之一。

《D大调卡农》是原作《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 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的前半部分。

它作为奥斯卡获奖影片《凡夫俗子》的配乐而广为人知,此后被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改编成多数版本,也曾在很多经典的电影和广告中出现。

作者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是德国闻名巴洛克时期作曲家。

他先后在很多教堂担当管风琴乐师的职位,也曾经担当过JS Bach兄长的音乐老师。

信奉当时新兴路德教派的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教会音乐。

他的《众赞歌前奏曲》融合了北德音乐的宗教性和南德音乐的抒情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当然,他流传最广的作品还是青年时代创作的《D大调卡农》(1680-1690)。

此曲以大提琴启奏,每隔八拍,加入一把小提琴拉奏。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

大提琴只有两小节八个音,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

几个声部的支配极为严谨,却没有给人单调赘余之感,它们此消彼长,回环往复,反而为曲子增加了哲学和艺术的光辉。

本文分别从节奏、旋律、和声、曲式几个方面对此曲进行分析。

《D大调卡农》创作于巴洛克时期,它本身带有巴洛克音乐的很多节奏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科学旺盛发展,不仅极大地变更了人们的观念,也对艺术的审美造成了影响。

“运动是确定的”这一观念广为音乐家们接受并运用于创作,巴洛克音乐中,旋律是不断扩展、连续绽开的,有如万花筒一般绚烂;节奏则富有流淌性,持续不断,这充分确定了运动的永恒性。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7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

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1770年12月17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贫穷家庭。

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大厨师的女儿。

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贝多芬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但贝多芬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

贝多芬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在5岁时患上中耳炎;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贝多芬在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当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3岁的贝多芬参加宫廷乐队担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贝多芬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在新老师的指导下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刚开始的时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

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也跟随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列里等人学习。

西方音乐史论文——巴赫的生平、艺术成就及其艺术创作

西方音乐史论文——巴赫的生平、艺术成就及其艺术创作

西方音乐史与名曲鉴赏论文-—巴赫的生平、艺术成就及其艺术创作巴赫的生平、艺术成就及其艺术创作1、巴赫简介及时代背景对音乐创作的影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虽然终身未出国门,但却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

在人们对音乐史上的代表人物进行评价与概括的时候,巴赫的伟大贡献以及在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是逐渐被认识到的,其称谓从管风琴师到近代西方音乐的开山始祖、音乐发展的里程碑,乃至西方音乐之父,这样至高无上的评价既说明了人们的肯定与敬重,也说明巴赫的确具有令人叹服的才华与音乐成就。

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赫1685年出生于德国,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所以巴赫从小就展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对音乐的热爱接近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

他曾向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请教,后来,在吕奈堡的教会里担任歌手的时期,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著名的音乐作品,大大开阔了视野。

中学毕业后,巴赫就开始了自己艰难的艺术创作生涯。

巴赫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他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复调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

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技巧高超,内容深刻,并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巴赫的音乐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德国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市民阶层的人文主义先进思想。

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巴赫作品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巴赫的音乐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每部作品结构严谨、形式完美,密切地将哲学伦理、心理描述与抒情、写景结合起来。

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哲理,被奉为西洋音乐史中的经典。

贝多芬音乐艺术特色分析论文范文

贝多芬音乐艺术特色分析论文范文

贝多芬音乐艺术特色分析论文范文贝多芬是音乐界中浪漫派的先驱,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贝多芬艺术特色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贝多芬艺术特色分析论文篇1:《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分析》【摘要】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借助某一形象创作,不仅反应了其心理情绪,而且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它内容充实、情感细腻、有创造性的音乐布局和动人效果。

本文通过对分析这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此展示贝多芬音乐的感染力和对人的鼓舞作用。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艺术特色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1.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乐圣”。

他一生命运坎坷,但较早地显示出了音乐天赋,从师海顿,最终学有所成。

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乐,其次就是钢琴作品。

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他运用了交响乐创作中的一些思想,更加自由地运用钢琴曲表达了情感,也打动了很多的听众,钢琴曲也成为其主要成就之一。

在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月光奏鸣曲》其有很强的代表性,不仅优美而且富有诗意。

关于《月光奏鸣曲》,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在银白色的月光下,贝多芬听到了有人弹他的钢琴曲,循声而至,贝多芬来到一间简陋的房屋前,推门进去发现是一个盲人少女,他很是感动,由此创作了一首被标注为“幻想曲风格”的曲子。

贝多芬去世后,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为这个曲子更名为《月光奏鸣曲》。

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贝多芬正值耳聋日益严重的时期,这让他十分的绝望,伯爵爱女朱丽叶・圭恰尔迪的出现给贝多芬巨大的勇气,贝多芬很快陷入了爱河。

然而,朱丽叶很快就移情别恋,这又一次的打击了贝多芬,但他没有放弃音乐梦想,在失恋的痛苦中完成了《月光奏鸣曲》。

1.2 作品特色这首“幻想曲式奏鸣曲”有自由、即兴的特点,对音乐素材的运用非常的灵活。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关于肖邦)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关于肖邦)

爱国的钢琴诗人——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肖邦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

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自始至终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

然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

从1772年到1795年这二十几年当中,先后遭到俄、普、奥三国的三次瓜分。

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

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1830年以前肖邦尚是一个无忧无虑刚刚走入生活的年轻人,这一创作时期的作品欢快明朗,没有严峻的悲剧性因素,但思想深度确实有限的。

然其早期创作中极为可贵的一点,便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

而在被迫远离祖国来到巴黎的1831年前后,肖邦的创作进入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真正的成熟期。

这段创作时期中,肖邦多数的作品都渗入了他对祖国的情感——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又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虐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鸣奏曲》等;还有还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等等。

其中的《第一叙事曲》鲜明地流露出作曲者的爱国情感。

「西方古典音乐论文(仅供参考)」

「西方古典音乐论文(仅供参考)」

一次聆听,永远的最爱过去最先接触流行音乐,然后也会听点中国的《高山流水》、老师给听的《梅花三弄》等,一直对西方古典音乐觉得很神秘。

第一次正式地听西方古典音乐是在高中的音乐课,那时,老师给我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场的那种气势,一瞬间就吸引了我的所有注意力,觉得好像每个细胞都在跳动、每个音符都在面前战斗,从没对一首歌有过这感觉。

一首歌,一部曲子,或者说更像是一系列于在眼前活蹦乱跳的音符,听惯了流行音乐的喧嚣与浮躁,这对我来说不得不说是一次巨大的心灵冲击。

记得以前小学课本好像有一篇文章《月光曲》,通过文章的描述就能感受到贝多芬的《月光曲》的那份静谧,深情。

时隔多年,再次听到贝多芬的音乐,又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从那以后,我就深深地感觉到古典音乐能够带给我们的东西,不是那些个流行、摇滚所能比的。

所以自己也会去搜索西方古典音乐的信息,但是都只是些碎片。

直到大学公选课才再次有机会去学习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方音乐鉴赏”这门课。

通过学习也简单地了解了西方古典音乐,才知道原来:什么亨德尔、巴赫啊,什么莫扎特、贝多芬啊,什么肖邦、施特劳斯啊,其实是不同时代的,风格也是有差异的。

巴洛克时期维瓦尔第的《四季》由四首三乐章的协奏曲构筑而成,分别描绘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回大地,安静悠闲,欢快舞蹈;夏日沉闷,烦躁不安,雨后舒畅;秋收欢腾,沉醉无声;冬风寒冷,温暖宁静。

亨德尔的《弥赛亚》,听了给人一种伟大,庄严,神秘的感觉。

巴赫《马太受难曲》再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被捕、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仿佛就在眼前一样真实。

《G弦上的咏叹调》也是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只用G弦就能演奏如此动听的音乐,仿佛在讲一个故事。

这个时期跟后面出现的古典音乐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严谨,但是同时也很纯真。

可以看出亨德尔主要是在歌剧方面有较多成就,维瓦尔第对小提琴音乐的贡献不容小觑,而巴赫则是西方音乐之父,不仅有许多动人的乐章,更是开启了演奏会的先河。

音乐鉴赏论文-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

音乐鉴赏论文-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

以莫扎特为例浅析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广告系1003 陈毅 201007670103本学期学习了音乐鉴赏课,对古今中外的音乐史和各时期的音乐特点略微了解。

我综合这门课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和自己上网搜集的一些资料,以莫扎特为例对欧洲音乐史中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进行浅析。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指欧洲音乐史1750年至1827年左右这70多年的历史阶段。

18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场哲学和思想的革命运动,即启蒙运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对当时的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采取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相信实用性实验知识的效用和相信普遍自然感觉的价值,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欧洲的一个音乐文化中心,在这里形成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是古典音乐的发祥地,莫扎特和海顿都在这里度过了自己创作的成熟时期,所以以他们为代表的作曲学派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社会文化特质表现为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

本文只通过莫扎特这一位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代表来简单阐述古典主义时期主要的音乐风格。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

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被誉为“音乐的上帝”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其钢琴作品在他音乐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中外古典音乐欣赏论文

中外古典音乐欣赏论文

《中外经典音乐鉴赏》课程论文经过这一学期的《中外经典音乐鉴赏》的课程,老师经过多娱体以及亲身教导的教学方式,使我可以在中外经典音乐名作品欣赏为内容的课程,同时将音乐基础知识贯穿整个课程。

通过老师循循善诱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中、西方音乐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西音乐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特点,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创作手法等。

如中国的古乐,日本的能乐,西方的歌剧等。

从而拓宽了我的思维方式,培养我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方式,丰富了我的音乐文化知识。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音乐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内容与重大社会意义的音乐艺术作品。

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对中外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赏析。

在声乐作品赏析中,由于音乐是与歌词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形象的,我们能夠比较明确、具体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这个学期令我最深刻的就非老师教我们唱的《阿里郎》莫属了。

《阿里郎》是一首朝鲜民歌中的代表音乐作品,能用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流畅的演唱,认识长鼓舞、伽倻琴弹唱的表演形式。

《阿里郎》还翻译有了国语的版本。

让我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将有利于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懂得珍视民族艺术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在合作创编与歌唱表现中培养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

而且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朝鲜族民歌又称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

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郎》、《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莫扎特作品赏析论文(推荐范文分享)

莫扎特作品赏析论文(推荐范文分享)

时代背景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18世纪欧洲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兴起 ,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这对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8世纪欧洲音乐市场繁荣,莫扎特得 以在维也纳等音乐中心接触到各种音 乐流派和风格,这为其音乐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当时欧洲音乐风格逐渐从巴洛克向古 典主义过渡,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体现 了这种风格的转变,追求简洁、和谐 与平衡。
02
莫扎特生平及时代背景
莫扎特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 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
家之一。
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自幼展 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6岁开始 巡回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

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交响 曲、室内乐、歌剧、协奏曲等,
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贝多芬、 海顿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其音乐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对后世音乐 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音乐之父”。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独特,既继承了巴洛克音乐的华丽 与繁复,又开创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简洁与和谐,为西
方音乐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和声丰富,色彩绚丽
多样化的和声手法
莫扎特的和声手法非常多样化,包括和弦的转位、离调和声、模 进等,这些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和声层次丰富,变化多端。
绚丽的色彩
他善于运用不同的乐器和音色来塑造音乐形象,使得作品呈现出绚 丽多彩的音响效果。
和声与旋律的紧密结合
莫扎特的和声不仅丰富多样,而且与旋律紧密结合,共同塑造出鲜 明的音乐形象和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
莫扎特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和深刻。他通过音乐表达出了对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感悟,使得 他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古典音乐论文

古典音乐论文

古典音乐论文古典音乐论文1一、课堂导入环节,借助音乐导入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每位教师关注的重点。

怎样成功吸引学生的目光,实现优质的课堂引入,是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

传统的课堂导入环节有许多,音乐就是其中一种。

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将音乐作为导入手段,可以立刻抓住学生的眼球,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音乐以其独有的属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理,拓宽人的体验领域,丰富人的感受。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聆听优美的音乐时,更容易实现心态的平和,缓解一定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产生灵感和感悟。

如,在高中美术《中国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江南春》导入,配以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将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伴随着悠扬婉转的笛声,教师将学生带入这山水、鸟语花香间,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获得美的感受。

结合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设置启发性问题,其对于学生的刺激程度将超过一般的讲解。

以《中国画》这一课的课堂导入为例,教师在播放多媒体之前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视频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悠扬婉转的笛声将大自然中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学生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壮阔秀丽,其思维会被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

学生思维活跃了,也会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成功的课堂导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第一步,利用音乐先声夺人,将原本单调的教学画面丰富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中,借助音乐体会美术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入合适的背景音乐,不仅能营造出相应的氛围,还能使艺术作品的形象更加鲜明,促进学生的视觉感知和审美培养,丰富学生的想象。

在鉴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教师可以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演奏的曲子为背景,传统的古典音乐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带入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小提琴毕业论文

小提琴毕业论文

小提琴毕业论文小提琴毕业论文引言:小提琴,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力。

在音乐教育中,小提琴的学习和演奏一直是学生们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这篇毕业论文中,我将探讨小提琴的起源、演奏技巧、音乐教育以及小提琴在现代音乐中的发展。

一、小提琴的起源与发展小提琴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小提琴是由意大利制琴师制作的。

它的形状和结构经过多次改进,最终形成了现代小提琴的基本样式。

小提琴的声音独特,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中。

二、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研究小提琴演奏技巧是学习小提琴的关键。

在这一部分中,我将探讨小提琴的演奏姿势、手指技巧、弓法以及音色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小提琴演奏的水平,并且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的内涵。

三、小提琴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小提琴在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一部分中,我将探讨小提琴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角色。

通过学习小提琴,学生们可以培养音乐素养、提高集中注意力和耐心等能力。

同时,小提琴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四、小提琴在现代音乐中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小提琴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我将探讨小提琴在古典音乐、爵士乐、电子音乐以及流行音乐中的角色和表现形式。

通过分析这些不同音乐类型中的小提琴演奏,可以更好地理解小提琴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结论:小提琴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乐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通过学习小提琴,我们可以培养音乐素养、提高音乐表达能力,并且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的美。

随着音乐的发展和变革,小提琴在现代音乐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形式,为音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方古典音乐~论文

西方古典音乐~论文

浅谈西方古典音乐与当代大学生摘要:我们生活在被音乐包围的时代里。

在各种音乐形态里,西方古典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们,并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意境之美,灵魂塑造之美,时空跨越之蔓,成就了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

然而,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知态度是:“传统严肃的”、“经典高雅的”、“高深难懂的”,在欣赏时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感。

众多的因素使大学生排斥古典音乐,更谈不上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最重要的是为他们讲解古典音乐的真正涵义,带领他们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音乐鉴赏力。

关键词:大学生;西方古典音乐;欣赏认识态度;校园文化建设审美。

一、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在世界音乐的艺术文化长河里,西方音乐作为重要的一支,独具魅力。

现在,西方古典音乐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商场、餐厅等各种场所的背景音乐,甚至突然响起的手机彩铃等,都有可能是西方古典音乐。

一部成功的电影或是电视剧少不了美妙的音乐,而古典音乐在这方面更占有优势,常常作为背景音乐。

如果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被古典音乐包围的世界里。

西方古典音乐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渲染气氛的意境之美不同风格的曲子蕴涵着作曲者所要抒发的不同的情感,它的意境就不相同。

聆听古典音乐的时候,不同的曲子同样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当我们欣赏维瓦尔第的协奏曲《春》的时候,音乐通过独奏小提琴和乐队之间的对比,表现出春天蓬勃的朝气,营造出一个“春天来了,鸟儿欢唱,欣喜若狂,来把春报。

泉水潺潺,微风习习,好似喃喃细语。

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转瞬风雨停止,鸟儿重又歌唱”的美妙意境。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会有孤独、忧郁、困惑和伤感的情绪。

这时,忧郁哀伤的曲子很容易触动心弦,如柴可夫斯基的幻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以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为题材,描写了情侣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两个家族的世仇而不能结合,最后双双身亡的悲剧故事。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则给人完全不同的音乐感受。

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与风格特征论文(共2篇)

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与风格特征论文(共2篇)

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与风格特征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论欧洲古典音乐时期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朦胧色彩风格特征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因而西方音乐史上以印象主义音乐作为对其音乐的概括,德彪西也由此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缔造者。

最初的印象主义是由绘画所衍生出的描绘性术语,源自于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

从此以后,印象主义逐渐开始向音乐、文学等不同艺术领域渗透。

在音乐领域,印象主义主要利用音色与和声来唤醒听众感官和意境印象的一种作曲立场。

印象主义对印象色彩的修饰和感觉较为重视和强调,与印象主义绘画相比,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理念并无二致。

一、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克洛德·阿西尔·德彪西生于1862年,卒于1918年,是法国著名作曲家。

自学生时代起,德彪西就表现出离经叛道、独立不羁的自由天性,他对于音响色彩做出大胆探索,例如使用钢筋演奏一部分全音音阶、十一和弦以及增和弦等,对于传统演奏规则不予遵循,德彪西因此而受到音乐教师的批评。

《春天》这部具有很强色彩性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87年,其中已经蕴含了印象主义的早期创作迹象;1890年,德彪西开始密切地与一些象征派诗人交往,如路易斯、魏伦以及马拉美等,这些诗人的艺术观点以及思想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彪西的创作理念,与此同时,印象派绘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彪西有所启发。

1890年到1910年间,德彪西在此期间以其旺盛的精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从《牧神午后》、《夜曲》,到《大海》、《意象三首》,德彪西的个性化的管弦乐色彩与和声、独具魅力的音乐语言攀至高峰。

而印象主义歌剧《佩里雅思与梅里桑德》、钢琴曲《版画集》、《意象》以及《钢琴前奏曲》则意味着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臻于成熟。

西方古典音乐论文

西方古典音乐论文

在学习完西方古典音乐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之后,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我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认识不断加深。

我对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以及相关人物特别感兴趣。

因此,在这里我要提到两点,一个是贝多芬。

另外一个则是西方古典音乐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影响。

其中不得不提被称为“乐圣”的贝多芬了,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显露了音乐的才华,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他创作了许多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等等。

因此,他曾经写过以拿破仑的名字命名的交响曲,打算献给拿破仑,然而拿破仑的称帝的消息使他失望,因此,他想把曲谱撕掉,然而,他的徒弟劝阻了他,劝他不要因此而撕毁曲谱,最后,他把它改名为《英雄交响曲》。

他一生坎坷,没有结婚,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但这并没有使他沉默和消极,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

听不见声音,对于一个常人来说都是一个晴天霹雳。

更何况是以音乐为生的音乐家贝多芬了,因此,这对他是一个很残酷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自己,在隐居期间,他完成了《月光曲》。

接下来,当我们提到西方的古典音乐时,我们就会想到中国的现代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现代音乐表面上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类型,它们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音乐特点与表现形式,还有音乐组织形式,但从本质上来看,中国现代音乐其实是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一种创新,从西方古典音乐中借鉴而来的。

如:周杰伦的《夜曲》引用的是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SHE 的《不想长大》引用的是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第一乐章,蔡依林的《离人节》引用的是肖邦的《离别曲》、《E大调练习曲》,五月天的《垃圾车》前奏引用的是波兰女钢琴家、作曲家巴达捷夫斯卡的《少女的祈祷》等。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十分重要的地位,很多人都喜欢学习一些西方古典音乐,那么今天小编我就来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些西方古典音乐的论文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篇一=在大学的音乐选修课,是我们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大部分,虽然我们都不怎么懂得音乐,但是听音乐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享受.音乐选修课对我们大学生都是很有意义的。

音乐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风格、艺术的形式,正如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它们之间是互补互存,百花齐放,而绝不是什么竞争关系。

可以说,一部音乐的历史,就是将音乐与生命割裂的历史,就是将音乐与生活分离的历史,就是将音乐变成音乐家的音乐的历史!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建立的历史功绩。

当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再回到自然春所生活的自然状态中去,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迪,促使我们呼唤: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情操的影响,内修的作用,古今中外已有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作过说尽的、精辟的论述,应该说,音乐对于当今人欲、物欲横流的社会比起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需要.。

音乐选修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音乐选修课。

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目的是培养人,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勿庸讳言,音乐选修课作为素质音乐选修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音乐选修课和素质音乐选修课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贝多芬第交响乐欢乐颂赏析论文-V1

贝多芬第交响乐欢乐颂赏析论文-V1

贝多芬第交响乐欢乐颂赏析论文-V1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是他的交响曲中最为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也是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它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甚至是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部颂歌的内在韵味。

一、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

本曲是在贝多芬已经八十岁高龄时完成的,他已经失去了听力,但还是能够用纸笔记录下他的音乐创作。

由于作品的先进性和革新性,它在当时广受争议,甚至连乐评人和乐迷们也对它反感和不解,认为它和传统的交响乐作品相比太过冒险和前卫。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了解到本曲的真正内涵,以及它对后来音乐的影响。

二、欢乐颂的曲式欢乐颂是由四个乐章组成,它们分别是:第一乐章,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第二乐章,Molto vivace; 第三乐章,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Andante moderato; 第四乐章,Presto-Allegro assai, Choral Finale。

由于第四乐章在整个曲目中的位置,以及它所采用的合唱形式和主题,这部曲子也被称为合唱交响曲。

三、与以往作品相比与贝多芬以往的作品相比,欢乐颂有很大的突破和革新。

首先,本曲使用了合唱的形式,使得整个曲子具有了更加广阔的音乐空间和更好的表现力。

其次,它的运用了贝多芬风格的强烈的对比手法,旋律明亮清晰,极富感染力。

第三,贝多芬在本曲中首次将合唱颂歌引入交响乐中,运用专业合唱团以及独唱演唱,使得音乐的力量更加强大和具有表现力。

四、深层内涵除了突破性的音乐结构,欢乐颂中还蕴含着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这首曲子的主题是载誉而归的喜悦,贝多芬试图在曲中表达人类对和平和自由的追求。

他将欢乐颂的最后一个乐章开头的歌词,Ode an die Freude(献给快乐),赋予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感。

西方古典音乐论文

西方古典音乐论文

学号:学院:软件学院姓名:吕优美维也纳古典乐派一、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定义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是指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以维也纳为地域中心的表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流派。

维也纳乐派分为“早期维也纳乐派”和“盛期维也纳乐派”。

“交响乐之父”海顿(1732-1890)、“音乐天才”莫扎特(1756-1791)和“乐圣”贝多芬(1770-1827)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代表人物。

这三位作曲家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汲取德、奥、法、英各国先辈作曲家的创作经验,写出了形式严谨、内容深刻、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各种器乐和声乐作品,成为后世音乐的典范,他们也都在维也纳度过创作的成熟时期,所以以他们为代表的作曲学派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维也纳古典乐派产生的社会背景每一事物的产生都有相关的条件和基础,而这些事物产生的前提也将恰恰成为推动事物发展壮大的动力。

从维也纳乐派产生的时间上来看,它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这个时期正值欧洲社会大变革,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欧洲社会的变迁都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上讲,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正处于科技发现和发明不断涌现的时期。

电、氧的发现,蒸汽机、纺纱机的发明,都为工业革命的来临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物质支持。

同时,新兴资产阶级代替了旧贵族,控制国家工业生产命脉,也为经济发展进行的资源管理上的保障。

在社会经济发展一片繁荣的欧洲,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增强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人们已经不满足原有的艺术形式,而开始追求更高雅的艺术氛围,这也就从客观上促进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诞生和发展。

音乐家们利用较从前更有利的物质条件,得以创作出更加顺应社会发展和听众思维需求的独具特色的新音乐派别。

从政治上讲,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各国相继进入了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
学院:软件学院
姓名:吕优美
维也纳古典乐派
一、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定义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是指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以维也纳为地域中心的表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流派。

维也纳乐派分为“早期维也纳乐派”和“盛期维也纳乐派”。

“交响乐之父”海顿(1732-1890)、“音乐天才”莫扎特(1756-1791)和“乐圣”贝多芬(1770-1827)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代表人物。

这三位作曲家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汲取德、奥、法、英各国先辈作曲家的创作经验,写出了形式严谨、内容深刻、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各种器乐和声乐作品,成为后世音乐的典范,他们也都在维也纳度过创作的成熟时期,所以以他们为代表的作曲学派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维也纳古典乐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每一事物的产生都有相关的条件和基础,而这些事物产生的前提也将恰恰成为推动事物发展壮大的动力。

从维也纳乐派产生的时间上来看,它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这个时期正值欧洲社会大变革,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欧洲社会的变迁都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上讲,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正处于科技发现和发明不断涌现的时期。

电、氧的发现,蒸汽机、纺纱机的发明,都为工业革命的来临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物质支持。

同时,新兴资产阶级代替了旧贵族,控制国家工业生产命脉,也为经济发展进行的资源管理上的保障。

在社会经济发展一片繁荣的欧洲,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增强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人们已经不满足原有的艺术形式,而开始追求更高雅的艺术氛围,这也就从客观上促进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诞生和发展。

音乐家们利用较从前更有利的物质条件,得以创作出更加顺应社会发展和听众思维需求的独具特色的新音乐派别。

从政治上讲,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各国相继进入了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资产阶级取代贵族势力,夺取政权,使资本主义逐步取代封建主义,成为新的政权形式。

同时也将资产阶级的思维方式和统治模式灌输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当时的音乐创作中也不乏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状态的体现。

维也纳古典乐派在这样动荡的政治环境下,创作出与社会进程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特点
创作手法比较丰富。

维也纳古典音乐中切分音的大胆使用、转调的运用、速度的变化起伏和力度强弱的强烈对比,都促进了调式、调性的完善和音乐色彩及风格的多变。

这一特点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他的“命运”、“英雄”等交响曲中都大胆采用音响的强烈对比和结构的宏大比例,使作品形成戏剧化的尖锐冲突和鲜明的创作热情。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具有一定的规模。

充分展示了音乐家的思想空间,给音乐家提供更广阔的发挥余地,创作者可以运用多个乐章对思想感情进行完整的诠释,对音乐手法和演奏方法进行充分的发挥。

从交响曲的“主题——乐段——乐章——音乐诗篇”的发展过渡,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音乐规模的不断加大。

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
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

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
更规范。

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维也纳三杰”
1、海顿——“交响乐之父”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为“交响乐之父”。

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

其创作涉及面很广,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

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2、莫扎特——“音乐天才”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天才”的美誉。

他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在海顿等古典主义早期作曲家的基础上,将钢琴协奏曲这一体裁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他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贝多芬——“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

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

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三位代表作曲家既存在共同的艺术理想和艺术风格,同时又保持着传承关系。

五、感想与收获
综上所述,简单介绍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产生发展并分析了其特点及代表人物,实为粗浅,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总之在特殊时期创作的音乐艺术作品,都将体现时代的特点、社会的变迁和人类思想的发展,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还应该从中挖掘到作者所乐器的综合运用。

维也纳古典音乐中切分音的大胆使用、转调的运用、速度的变化起伏和力度强弱的强烈对比,都促进了调式、调性的完善和音乐色彩及风格的多变。

在维也纳古典音乐创作中,崇尚理性和自然抒情性,强调逻辑,追求形式的严谨,宗教性与世俗性并存。

加入了长号、单簧管等从前较少使用的乐器,海顿还将弦乐四重奏取代了钢琴,管弦乐队取代了管风琴,开创了新型器乐体裁的演奏形式。

这些变化都使音乐色彩变得更加浓厚,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从作曲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深入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革。

也许这也正是音乐艺术创作的真实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