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语对日本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

外来语对日本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
外来语对日本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

外来语对日本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

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分,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日语本来是和蒙古语、通古斯语、土耳其语及朝鲜语视同一系统的。事实上,日本人自有历史开始,为了要增加语言的丰富,曾取用了许多中国的字音,此外如朝鲜及西欧的荷兰、葡萄牙、英国等语言亦对于日本的语言多少做过些贡献。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可以说外来语是民族和民族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象征,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体现。

日语自古以来就深受外来语的影响。外来语对日本的影响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明治维新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以英语为主,包括来自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的外来语数量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充斥于日本的书籍、报刊、电视、广告之中。论外来语传入日本对日语的影响,我的论文将从语音发音、书写符号和词汇类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语音发音方面

1、外来语的传入,改变了ぱ行假名的构词法

古代和语中,除拟声词、拟态词外,词头一般不出现ぱ行音,汉语词中ぱ行假名也只出现在词中、词尾,而不出现在词头。外来语传入日本后,日语中才开始出现ぱ行假名位于词头的词汇。

2、外来语的传入,使日语中出现了新的音节

从大正时代起日本在吸收欧美外国语词汇时基本采用音译的方式,由于日语中音节、音素少,许多外国语的发音在日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语音。为了音译的需要,日本人模仿外国语的发音创造了许多新的音节,并作为现代日语语音逐渐得到承认。

3、外来语改变了传统的促音规则,促音出现的范围有所扩大

日语中汉语词、和语词的促音,除某些方言外,一般出现在か行、さ行、た行、ぱ行假名之前。外来语使促音的范围不局限在上述四行假名之前。外来语原语为闭音节,其元音为短元音,而尾音为破裂音[p]、[b]、[t]、[d]、[g]或辅音[dz]等时,外来语中一般都写成促音,例如,ベッド、バッグ、グッズ等等,使日语的表现形态更加多样化。

二、书写符号方面

日语的文章标记体是汉字、假名混写体,各种文字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汉字主要用于标记名词、用言的词干,平假名主要用于标记助词、助动词、用言的活用部分,片假名主要用于标记外来语、外国人名等。片假名是取汉字的偏旁创制而成的,它是僧侣们学习佛典时用来记录读音和注释的。

外来语登陆日本国土之后,历经曲折,最终还是确定片假名为日语外来语的标记方式,并长期固定下来,至此片假名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由于片假名只有发音而不代表任何实质意义,所以用片假名来引进外来语更加便利,只要模仿外国语的发音,用片假名标出大致相同的发音就可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引进的速度。为了音译外来语的需要,用于标记外来语的片假名也由过去的103个增加到136个。

三、词汇类型方面

1、外来语表达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日语中的外来语大都是随着新的事物和思想引进的,新的概念传入日本之后,有的在日本固有词汇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便采用了将外来词语直接音译的方式,这就产生了外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语科技词汇中外来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通过外来语直接获得某些新的科学概念,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2、外来语为日语提供了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日语中,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很多,使用外来语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外来语语感没有传统词汇那么直接、强烈,在很多不便使用日语传统词汇的情况下,它便成了很好的替代用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外来语具有和语词汇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表达方式委婉含蓄,更能满足人们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3、外来语的传入,增加了日语混合词的结构类型

所谓混合词,是指由不同语种的词素复合而成的词语。外来语传入日本之前,日语中的混合词只有汉语词+和语词、和语词+汉语词两种类型,外来语传入之后,出现了和语词+外来语、外来语+和语词、汉语词+外来语、外来语+汉语词、汉语词+外来语+汉语词、汉语词+和语词+外来语等多种结构类型,而且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对创造新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外来语的传入极大地增加了日语的词汇量

在外来语传入日本之前,日语的词汇系列仅由两部分组成,即和

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外来语的传入使日语词汇中又增加了新的成员,极大地丰富了日语的词汇量,内容遍及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由此可以看出外来语已是日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外来语的数量还会增加。

外来语对日本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很大,意义深远。对外来语这一现象,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大量的外来语对丰富日语的词汇量及表达方式、促进日本与西方各国的交流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大量的外来语会破坏日语语言的纯洁性,反对不加区别地任意引进,应该规范外来语的使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外来语的使用和增加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语言差异看文化差异

从语言差异看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论文 摘要:中国有句俗语说道,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孕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离不开语言。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言交流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和历史文化的沉淀。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语言便清晰的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1.价值观 中国文化产生于大河文明,崇尚农业,因而衍生了一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主张群体利益凌驾于个人价值之上。中国人尤其崇尚儒家思想,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准则,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谦逊,注重温、良、恭、俭、让,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而西方国家价值观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我们常说美国电影具有鲜明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也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年龄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3-07-09 作者简介:顾云峰,男,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顾云峰 (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广告翻译面临的不单是语言转换问题,还涉及到各国诸多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语言角度讲,译者 更应注重广告英语的特点,文章具体阐述由英汉语言差异引起的在英汉广告翻译中造成的三种差异;从 文化角度讲,国内译者注重的应该是各国间的跨文化因素对英汉广告翻译的影响。文章主要归纳出四 点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关键词:广告;语言;跨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4)02-0023-0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产品、服务、品牌也日益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便是营销全球化趋势,这使得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对广告翻译提出了更大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经验不足,国际营销人才缺乏,在对外广告,尤其是外文广告方面,做得还有差距。本文将从广告语言特点和跨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跨文化广告的翻译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广告英语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而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广告也是一种文化,是从属于商业文化的亚文化,作为广告文化信息的载体)))广告语言具有独特性,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在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广泛的广告语言便是英语。广告英语从文体上看,多为口语体,书面体并不多见。具体表现为: 词汇简单。词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积极肯定、褒义的词占绝对优势,多用缩约词。名词词组中所有格/.s 0的出现频率很高,比用/of 0更为精炼。如:L otte,the VIP .s choice(L otte 旅馆)。 句型简单。句子长度一般都很短,结构简单,复合句少。如:Every man has his price(苏格兰威士忌酒)。 语法简单。动词词组非常简单,被动语态运用较少。过去时出现的频率极低,基本上采用一般现在时。因为使用一般现在时,商品的特征在人们的眼中成为和一般自然规律一样的永久特征,这是其他各种时态所做不到的。如:True values never change(钻石)。 修辞手法大量使用。常见的有比喻、双关、拟人、重复等等。如:Light as a breez e,sof t as a cloud (比喻,服装);Have a good time(双关,Certina-D A 手表)。 二、由语言差异引起的在广告翻译中的差异 广告英语的口语化和简单化是实际应用的需要。因为简单的文字容易理解,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看完。而口语化的文字可以使人感到亲切、不拘束,能赢得读者的好感。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呈现在广告翻译中主要是三类: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和句型。 1、语用意义的差异。 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隔阂。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 第17卷第2期 2004年3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 OURNAL O F NINGBO UNIVERS ITY (LIB ER AL AR TS EDI TION) Vol.17N O.2 Mar. 2004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简)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郑静芝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可以运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克服这些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音译法,意译法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bridg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custom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iuvelence of two languages,we aim to provide some techqiues to help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 引言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迥然而异,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 1.文化和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的所有共享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个系统”。 翻译,中外学者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①“通常它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②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除语言学的特点外,在宏观文化语境中审视原语和译语。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和特征就显而易见了④。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1风俗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影响

文艺报/2006年/7月/11日/第003版 理论与争鸣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影响 宫丽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文化的发展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总的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地理、音乐、建筑、科技成就、思维等;另一方面则指的是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生活方式、规范等。此外,文化还包括语言以及语言相关的某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时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的手段。语言产生于社会生活中,它的使用离不开社会环境,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一个社会的语言是社会的一个方面,其特殊表现在于它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常常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及生活等特征。美国学者普赖特( J. B.Pride)1964年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所以进行跨文化交际,就要先了解某种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只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去研究,才有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语言的交际功能具有普遍性,忽视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语言的误用,给文化之间的交际带来不少困难。普赖特在他的书中还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集团的成员所必然掌握的东西比他的语言的正规的或结构的特点多得多,它必须习得所有有关他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的知识,也就是社会加在人们举止行为的约束。包括对语言行为的制约。”他的这一观点对跨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交际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辩论是交际,会话是交际,讨论是交际,讲课是交际,书信、便条是交际,广告是交际,新闻报道、科学论文也是交际。交际活动由于语言环境、具体情景各不相同,使用的语言也会有所不同,交际实际上是人们使用语言去表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活动。要得体地进行交际就要在不同的情景对不同的话语有能力去理解,这就涉及交际者的文化、社会、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如英语语言中的词汇。英语词汇也包涵着文化的因素。如果我们在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时缺乏文化知识,就容易产生歧义。例如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black、blue、green等。我们在交谈时常听到有人说black swan,其本义是“黑天鹅”,可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下,它指的是罕见的东西:a real。 blue blood在用于描叙一些人时,是指社会地位高、有权有势和出身好的贵族等;而green hand 则是指无经验的人,生手。又如Landlord一词,中国人可能会想起剥削劳动人民的黑心地主周扒皮、南霸天的形象,而在西方人的头脑中可能是个和善的房东。语言表达的意思,不单单是个主观愿望的问题,它还受社会习俗的制约。每一个民族都有一定的风俗习惯,它包括衣、食、住、行、节庆、娱乐、礼仪、婚姻、丧葬以及信仰等内容。如西方的某些祝酒习惯和我们中国不同。在英国,宴会开始时,大家先为女皇陛下举杯祝酒,而后才彼此之间开始碰杯。一个民族的言语

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摘要] 文化对语言有影响,这是一般人都赞成的,并且其影响突出地反映在词汇和文字上。但是对语法的影响究竟怎样,有影响还是没有影响,看法就不同了。就是说有的,其看法也不尽一样的。语法是语言的要素,说文化对语言完全没有影响,恐怕不客观,平心而论,应该说,文化对语法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语法影响文化语言学 从总体上看,几乎可以说人类的文化和人类语言的语法是同时产生的。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语法的发展特点,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文化对语法的总体影响,可能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如果从语法种类和文化种类的角度看,文化融合和语法中和,是文化发展带来了人类文化和语言语法的增容。不仅东西方两种大文化大语言之间,就是次文化和方言共同语之间,也是如此。就拿疑问句句式来看,汉语疑问句式中,“V 不V?”“A不A?”是普通话的句式,“V不?”“A不?”是方言句式,其举例是: 普通话: 是不是?好不好? 云贵: 是不?好不? 可是到了现在,在很多人的“普通话”语感里,它们几乎全都是可以接受的普通话句式了。普通话动词问句句式就包括“V不”这种形式: a. 你买不买? b.你买不? c.你买吗? a.他来不来? b.他来不? c.他来吗?(该文没有讨论形容词构成的问句) 不过,从文化和语言接触的包容性来看,两种语言和次语言使用者共享的语法系统,其包容性不是均等的,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包容强势一方,而不是相反。在人们的直觉里,好像很多时候是在外国生活的殖民者能接受殖民地的文化,而殖民地人民不太能接受殖民者的文化。同样,方言区操普通话的人,在语言上是处于一种弱势,因而其“语法系统”往往会大于老北京人的普通话系统。比如:非北京人操普通话可能会说“你吃不吃饭?”“你吃饭不吃饭?”这两种句式,而北京人可能只说后一种。 从语法的内涵和外延看,本世纪初,它还主要限于词语屈折变化的狭义形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汉语被认为“没有语法”;接着,形态越来越不发达的英语,在语法学中较先把语法扩展到句法,在这个意义上,汉语有语法了,70年代以前的一些汉语语法书,常常是把语法定义为“组词成句的规则”;最近一二十年来,语法概念的丰富和差异简直让人激奋:如用结构主义理论写的语法书,其语法定义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其语法,则又是人脑中世代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与其他使用英语的国家在文化习俗和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差异,这直接造成交流,尤其是翻译式交流中的很多障碍。下面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日常用语和习语等方面就英汉语言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1.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将语言意思表达出来,就需要理解和认识该语句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所谓译事之难,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 2.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富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成分。词之所以能表名表义,是因为它由词位(外部形式)和义位(内容、意义)两个部分组成。义位又由数个义素组成,其中概念义素构成事物或现象的概念,非

概念义素构成词汇的背景,亦称背景义素。例如:英语的“yellow”和汉语的“黄”同指一种颜色,它们的概念义素完全相同,但背景义素中的民族文化义素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黄色在历史上是皇帝的颜色,象征帝王和权力,在当代,黄山、黄河、黄土地、黄皮肤中的“黄”则是中国的国色,寄托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而在英语中,黄色的一个象征意义是“背叛”。因此,男士给女士送花或其他礼物时忌讳黄色。我国英语教学专家许国璋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出发,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环境和三种词义对应情况:(1)外语文化涵义大于汉语文化涵义的词汇。例如,英语中“modern”这个词,当指历史时代时,区别于“ancient”(古代)“mediaeval”(中古)。它本是包含了中世纪的反叛人文主义精神,非禁欲主义,执著于此生此世幸福的追求,不考虑来生报应;尊重科学,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等等。这些文化内涵在汉语的“近代”和“现代”中都无法找到对应。 (2)汉语文化涵义大于外语文化涵义。例如:人们常常将英语的“metaphysics”等同于汉语的“形而上学”。然而英语文化环境中“metaphysics”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自然世界之外的东西的学问,是对于万物起源的猜想,也是一种思维和研究方式,这个概念是中性的。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它用来特指同辩证法相对应的思想方法,由于历年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形而上学”带上了一层贬义,意味着脱离实际的玄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中文)

三亚学院/Sanya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 Approval Form for BA Thesis Proposal 专业/Major___英语(旅业商务)__ 填写时间/Date: 2014年/Year 11月/Month 15日/Day 学生姓名/ Student Name 李丽Li Li 学号/Student No. 0910311000 指导教师姓名Supervisor’s Name 唐蔚明 Tang Weiming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Supervisor’s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题目(中文) Title (Chinese)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题目(外文) Title (English) T he Influence of Western-Ea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选题背景与主题思想/ Background and central idea: 背景: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就是这些深受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影响的活动之一。翻译不仅涉及目的语,还会涉及源语言,所以译者除了要掌握这两门语言之外,还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 主题思想:本研究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在翻译中所使用的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本研究对译者提高翻译技巧将就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本研究还将给研究者提供一些文化和翻译方面的研究的启示。 论文体系、结构/ Thesi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为了较系统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综合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中西文化差异和翻译的介绍。第三部分中,笔者将对对影响中西文化差异的因素进行介绍,包括地理环境,历史,宗教和人生观价值观。第四部分将对在翻译中采取的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而采取的策略进行介绍,包括异化,归化,妥协和意译加注解的办法。按照这样的顺序,笔者将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逐步进行分析。 论文结构: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看对外语言教学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其社会功能广博巨大、难以估量。大千世界纷繁多彩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迥然有别的民族心理于宗教信仰、乃至各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均依赖于语言而得以成形、积累、发展和传承。而文化对语言形式亦不断产生深远影响,在变革动荡的历史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新思潮的猛烈冲击和无情挑战,语言形式的相应变化则更为显著。 著名语言家叶蜚声曾指出:“一门语言是探索一种文化的灯火,一门语言正是了解那个国家那个民族的一个窗口”。 外语工作者大多有这样的体会,母语与目的语之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属性又存在极大的差异,本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亦然;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皆因不了解这些共性和差异所致。如果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外语学得再好也难以正确运用。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忽视外语词语的特殊语义暗示,因而造成交谈中的误解。反之,一旦熟谙这些共性和差异,便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得心应手地开展交际活动,进入一个语言的自由王国。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能成为“外语+宽厚知识”型人才:外语

能力只占25%,思想道德和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占75%。所以这就要求外语教学者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是训练翻译和实际的“工具”,而应该致力于人的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下面就让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及对外语言教学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视。 一、思维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文化的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 索绪尔的学生,法国语言学家梅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 什么样的语言。”确实,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的禁忌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美国,老人是被看作社会的负担,根本不像中国那样受人尊敬和照顾,美国的人们都不愿接受自己老了的悲哀,尤其是女性。所以当你问那些年龄超过三十岁的女士:How old are you? 她们的答案永远都是:I’m twenty-nine years old. 假如对这种文化不了解,就会造成许多尴尬场面。又如英语和汉语的语序也是有差异的。当我们说到年、月、日的时候,当我们说和国家、省、市、区、街、门、栋和某个人的时候,汉语都是从大到小,最大的放在最前面或最上面,而英语则完全相反,这是不同语言语法反映的思维文化的差异。外语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美语言文化的差异

中美语言文化的差异 摘要:中美两国是古老和现代国家的代表,历史文化的不同,造就了现在的诸多 差异,语言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语言是文化的反应,是价值观的体现,在历史中 去搜索信仰的差异,也许能找到语言差异的合理性解释。 China and American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untries,the difference of the history culture makes the current differences, language culture is the one point. Language is the reaction of the culture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values ,we may find out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about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from the history belief. 关键字:语言文化,信仰,文化反应,价值观。 Language culture、Belief、Culture Reaction、Values. 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前者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国 家,后者是一个只有两百年历史的新兴国家,中国曾经是世界文明的领跑者,世 界的中心,然而最近两百年则是被全面超越的历史,现在,世界的领跑者,正是 美国。倘若对这两个国家的文化作一个比较,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有趣的现象, 这里主要从中美语言文化的差异来谈。 如果单纯从语言的精辟性和趣味性来说,汉语的深度要远远超过英语的,这种 说法也许不客观,因为这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说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语 言众多的文学样式,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先秦时期的诗歌散文、汉乐府辞赋、 魏晋风度、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美国是绝对不会有的,历史太短了。 如果说几千年语言沉淀的韵味覆盖不了其他语言的话,我只能说这太崇洋媚外 了。这里不存在贬低其语言深度的问题,只能说它的发展阶段还是在初始阶段, 并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地步。 其实语言就是一个文化的反应,是一个民族性格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含蓄,美 国人直接,含蓄有其韵味,直接有其爽快。有一首经典的歌曲名叫月亮代表我的 心,里面有句歌词叫“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你去想一想,你去看 一看,月亮代表我的心”,这是中国含蓄的典范之作,将中国女子似水莲花般娇 羞之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美国女人唱这首歌,回答 的也许是“I love you ,I pretty love you”。如果把前者比作白玫瑰的话, 后者就是红玫瑰,一个含蓄幽静,一个热情奔放。 中国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家,这源于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在中国 的伦理道德之中,个人的利益必须和家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集体的利益始终高 于个人,正所谓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相反的是,美国崇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 个人具有完全的不可替代性,个人只有完全的成就了个人,也就是成就了整个社 会。实际上,从两国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本质的价值观的不同。中国电影的 主人公里的英雄形象,多半是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了小我,如董存瑞、黄继光 等等,美国电影里的英雄形象多半是以拯救世界的姿态出现的,比如蜘蛛侠、超 人,当然,这也是美国推行其强权政治的一个手段,这里就不做深入的分析。 相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更加崇尚权威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不知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如果不是深深植根于文化的土壤都无法生存;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是以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都无法传承。”文化差异在日常交流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中西文化在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独特性都对语言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语言,交流,差异 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交际又是语言对文化的展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影响着人们的交际习惯,不同语言之间会因为语言生成的文化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很多差异,所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储存不同的文化信息对人与人之间准确的交流至关重要。 在中日韩三国,因为受到儒家的思想,在文化里具有很顽固的等级性,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有不同等级的敬语和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描述。下面是举例,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观。道士见来人穿着格外简朴,冷冷地应酬道:“坐!”对小童吩咐道:“茶!”苏轼落坐,喝茶。他随便和道士谈了几句,道士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又吩咐小童:“敬茶!”苏轼继续和道士攀谈。苏轼妙语连珠,道土连连称是。道士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来,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道士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随身道童:“敬香茶!”苏轼见

道士十分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道士见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日语中的敬语超级多,不同的身份都不一样,而且很严格,不容乱来。 由于文化差异,在两种语言中,用于表达同一概念的词语,它们的关系只能说是“对应”而非“相等”。比如“满月”,我们可以在法语中找到“la pleine lune”与之对应,但是汉语中的“满月”与法语中的“la pleine lune”是不能划上等号的。汉语中的“满月”总是让人联想到圆满、团聚等美好幸福的事情,而法语中“la pleine lune”却仅表示“圆滚滚的面孔”。造成这种情况,是由于词语“即使表达的理性概念相同,往往亦会因文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 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还影响到语言的转译,这在诗歌等的翻译中表现得很明显。曾见《静夜思》的译文: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虽然英译比较完整,而且具有一定的美感,但是含义和意境还是不免打了折扣。 在中国,“家族至上,家外有家”、“惟古是法,以老为宝”、“官为本位,读书做官”是它的传统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它的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简介: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不少英语爱好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外浯埂可与外国入交流其实不然.如果不了解中阳文化的差异.对西方礼仪矢『]之甚少.那么在与外围入交流中会造成许多误会.本人就从包括“迎送... 不少英语爱好者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外浯埂可与外国入交流其实不然.如果不了解中阳文化的差异.对西方礼仪矢『]之甚少.那么在与外围入交流中会造成许多误会.本人就从包括“迎送、会谈、宴请、交际、接待”等几个方面略谈中两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交流。 一、称谓礼数。称呼恰当,是尊重对方。与外宾初次见面,最安全的称呼是男子称先生(Mr·),女子称夫人(Mm·),女士称(Ms·),小姐称(Miss)。这些称呼均可冠于姓名、职称、衔称等前面。如“怀特夫人(MrS White)”、“秘书小姐(Miss Secretary)”;而我们中国入出于对客人的尊重.不肯直呼客人的姓名或父母的姓名。两方入则不同,除非在正规场合.在?般场合中.他们更愿意别人直呼其名。例如:Lindalane Chapman.如果你称呼她Miss Chapman(Chapman 女士)或者Miss Linch (Linch小姐),她会感觉你与她不熟。 二、交往语言。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翻译,陪同老板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生意人,你不能说:“你一路上辛苦了”.而J立该说:“Did you have agood night?”或“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如果你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You must be exhaust—ed.”客人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差,人家才这样说。外国朋友到家中做客,中国人会说:“欢迎,欢迎”,客人会一笑。点点头。如果翻译成英语,就是“Wel—come!W elcome[”或“你来了?(You have come!)”这种英语在外国不常用。他们经常用的是”Come rightin”“Come on in”或”Come in,please.”客人只需说“Thank you!”就可以了。环球博思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46368320.html, 三、初交礼节。自我介绍时避免说太多的“我”在英语中最自私的字眼是“I”。自我介绍应自报家门再委婉问对方名字,如:“I'm Ron lohn—son.M ay 1 have your n~Tle.please?” 四、习俗不同。美国人做事讲效率,他们希望别人做事效率像他们一样高他们有约会守时的习惯.如果你约会迟到5分钟,必须表示道歉:“Sorry,f l11 lace.”或“I apologize.”迟到1O分钟.,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迟到10分钟是很不礼貌的。在一次宴会上.外围明友说:“Please finish yourdrink.”中国朋友说:“Sorry.I can t drink any more.”外围朋友说:“Then why did you order SO much?中国朋友说:“I.?.”中国入吃东西喜欢盘子里剩下?些.而西方人吃东西,盘子里是不留东西的。 五、文化差异。“亚洲四小龙”有入把它翻译成“The four dragon of Asia.”假如在20年前,西方入看到“dragon”这个词会感到很害怕。这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_。种带有迷信、宗教色彩的东西.甚至带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最近十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西方入对中国的“龙”文化逐渐了解。但普通老百姓仍然不能理解接受“dragon”。在英语中,“亚洲阳小龙”的说法是“Thefour tiger of Asia.”西方人在中国生病时.中国人往往会关心地说:“多喝水”,或“多穿些衣服”,这些关心不符合西方入的习惯.在英语里。你想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可说:“I do hope you 11 be feeling bettersoon.Look after youmelfi Try and get some rest.”中国熟人见面.习惯这样问侯:“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ve vour breakfast/lunch/sup per?” 这是多管闲事了.他们会说:?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听到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两种转换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了解原语文化,就会导致译者曲解原文,翻译无从谈起。对本土文化一知半解,对译文的重构会产生影响,因而,译文的质量会大打折扣。本文拟通过实例分析说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翻译;文化;对策 Abstract: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a matter of cultural exchange. The cultures carried in the two language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lay a vital role. The ignorance of culture implied in the original language will lead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which will surely result in poor translation. Poo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in target language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us;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will be greatly reduced. This paper uses practical examples to analyze and illustrate the cultural impact on translation,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translation; culture;countermeasures

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是语言的翻译,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文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文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文化因素处理的好坏决定着翻译成功与否。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更要学习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等,这些翻译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只有深刻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才能正确处理好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行成功的翻译交际。本文着重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生存环境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关键字:中英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一、翻译与文化 1、翻译与文化的定义 所谓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翻译的诞生给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许多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着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必须要从文化的差异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内涵上的不同,因为这些差异源自生活上的不同。对文化的理解对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译文等于缺乏了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本文从观察与思维上,时间观念,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日常谈话,比喻和联想以及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进行了概况和分析.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影响 翻译作为语言的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从一个国家文化移植为另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密切的联系。翻译家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吕淑湘也曾提到过,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所谓的“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所以,成功的翻译关键是必须要具备对国家文化差异深入的认识,而且对社会背景知识等领域的相关了解.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 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dark eyes”; 英语的“black eyes”,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英语为“blue film”(蓝色风光片)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 - eyed”。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 英文句子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再如, The plastic container is five times lighter than that glass one. 其正确译法为: 这个塑料容器比那个玻璃容器轻五分之四。如果直译,这个塑料容器的重量比那个玻璃容器要轻四倍, 在汉语中是说不通的。英语习惯上说“减少n 倍”, 即是汉语说的减少了n - 1/ n ,如英语说减少3 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2/ 3。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 ,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 等。再看下面的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