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春夜洛城闻笛》PPT【优秀课件PPT】

《春夜洛城闻笛》PPT【优秀课件PPT】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 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 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 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诗句解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悄悄地飘来声谁音。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即洛阳。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故乡,家乡。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指《折杨柳》, 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叙离别 之情。
【句解】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 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 《折扬柳》曲,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 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 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 受。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 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 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 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 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 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此夜 曲中闻折柳”。这句诗修辞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 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 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 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 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 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 忘怀。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 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专题14《春夜洛城闻笛》课件

专题14《春夜洛城闻笛》课件
拟人
诗人通过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 作,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 园情”,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感和感染力。
音韵、节奏等音乐性表现
音韵
诗歌中运用押韵、平仄等音韵手法,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具有音乐美感。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 “声”和“城”押韵,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节奏
通过运用长短句、停顿等手法,诗歌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停顿和重音,使得 诗歌更具感染力。
不同民族间音乐交流融合现象
民族音乐元素的相互借鉴
不同民族间的音乐交流促进了音乐元素源自相互借鉴,丰富了各自 的音乐文化。
跨界音乐融合
跨界音乐融合成为当今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不同民族的音乐 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世界音乐的兴起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音乐逐渐兴起,将不同民族的音乐文 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多元化的音乐现象。
02
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行 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早发白帝城》等。
《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01
02
03
创作时间
此诗约作于734年或735 年,当时李白客居洛城 (即洛阳)。
创作地点
洛阳,古称洛邑、洛京, 是唐朝的东都,历史文化 名城。
诗歌主题
表达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 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 乡之情。
广告等。
探讨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 风格相结合的可能性,创造出新
的音乐形式。
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 扬民族音乐文化,如学习演奏民 族乐器、参加民族音乐社团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PPT课件

•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 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 答:①用典故。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 赠,表依依不舍之意。②据说“柳” 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③《折柳》既实指曲名,这支汉乐府 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 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 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4、古果。
•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 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 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 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 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 衬诗人内心闻笛后思乡的孤寂心情。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译文: •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写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 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引发了思念家 乡和亲人的感情。
•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 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 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 与“暗”照应。
•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 “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 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 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 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 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 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 密合无间。

《春夜洛城闻笛》PPT优秀课件

《春夜洛城闻笛》PPT优秀课件
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第三节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妙在何处?
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 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 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 生无限遐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 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 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 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 个“闻”字,抒发自己闻笛的感受, 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 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 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 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 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 一起走进洛城,去感受李白的春夜闻笛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 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 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 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 情,因作此诗。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译文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暗” “散” “折柳”

(最新整理)春夜洛城闻笛ppt优秀课件

(最新整理)春夜洛城闻笛ppt优秀课件

2021/7/26
14
主旨探究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 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 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 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 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 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2021/7/26
15
诵诗歌
结合自己的体会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2021/7/26
12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杨柳》 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 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1/7/26
13
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 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 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 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 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 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 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2021/7/26
5
读诗歌
2021/7/26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6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021/7/26
7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笛子的美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21/7/26
10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 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 “暗”照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优秀课件 (共36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优秀课件 (共36张PPT)

读准字音: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sà n
散入春风满洛城。
zhé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读准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读懂诗意: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笛子的美称。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 来。 (4)折柳:即《折杨柳》笛曲, 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 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 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 《折杨柳》、《落梅花》。故谪 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 《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 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 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 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 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 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 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 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 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 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 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 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 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 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 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 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听到笛声以 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 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 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 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 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 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 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 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 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 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 照应。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词PPT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词PPT

第二部分
基本内容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基本内容
诗词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基本内容
字词注释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汇报人: 汇报时间:
作者简介
凄凉暮年
开元三年(715年),十五岁的乾元二年(759年) 李白重获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作《早发 白帝城》。到了江夏,由于老友韦良宰正在当地做太 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三年,李白应友人之邀, 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 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 为生。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 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 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宝应元年(762年), 李白六十二岁客死在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基本内容
诗词翻译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 传遍洛阳全城。 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 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基本内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 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 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闻笛声有感而写下 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优秀课件

《春夜洛城闻笛》优秀课件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解;2. 学生分组 讨论;3. 案例分析;4. 课 堂互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掌握文学鉴赏和审美感 知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感 知能力。
教学案例与解析
教学案例
通过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歌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通过模拟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学互动与反馈
提问与回答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程度。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 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互相 学习和促进。
个别辅导
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 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判性思维。
对学生们的期许
热爱阅读
希望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并拓展 到更多的阅读领域。
独立思考
希望学生们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以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持续学习
希望学生们能够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不断拓展 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回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等问题。
改进措施
根据反思结果,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如调 整教学策略、优化课件设计等。
05 结语
总结课程亮点
成功激发兴趣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 和意象,成功激发了学生对古
代诗歌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