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后的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后的心得体会

今年3月,我参加了网上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通过阅读文字、观看视频等形式学习了四门课程。下面谈谈我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记得在我读书当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是给我这样上阅读教学课的:老师教我们读一遍课文,课文读通顺后,让我们找出有多少个自然段,然后老师为我们分出意义段,总结出段意,然后再归纳出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偶尔还会总结一下写作特点。不过这些过程大都有老师包办代替,学生只需动动笔抄写下来即可。

这种阅读教学的概念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于是在后来我当老师的日子里,我对学生的阅读教学也基本采用的是这种模式。过去我对这种模式从未怀疑过。可是,自从2011年薪的课程标准颁发后,尤其是这次通过网上远程非学历培训,让我对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一、学到的新知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具体说来,上课伊始,可以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导人新课,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阶段,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感知文本的内容;精读阶段,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交流感受。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

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初读课文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文本是先于阅读而存在的一种凝固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器官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在精读阶段,必须设法激活文本的全部话语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四)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教材的结构、课文的选择、课后的训练,无不体现着教科书编者的眼力和智慧。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过去都是教师的事情,课程标准这次修订提出并增加的“学生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目的是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能够从课文前后获取相关信息,把握单元主题,关注导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等,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把课文的例子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刚开始引导学生做这件事的时候,教师要有更多耐心,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学会关注单元主题、前后课文的联系、导读提示、课后习题等方面的因素,切实地与教科书编者进行有效对话,不断提高对话的质量和阅读的效果。

二、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通过学习新课标后,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教学方面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认为要抓实课堂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文本的阅读,在语文教学是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通过阅读,可以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这种阅读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同时,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是教材编审们精心选取的,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章的文字和内涵也比较适合小学生学习和理解。

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比较重视指导学生阅读。并且针对不同的文本,告诉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例1,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小摄影师》一课,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儿去给大文学家高尔基拍照,在让高尔基坐在沙发上,一会儿又让高尔基看报纸,结果在要拍的时候才发现,竞争没有带胶卷(当时的照相机用的是胶卷,还没有现在的数码相机),便哭着跑走了的故事。笔者在进行该课的教学时,便针对该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第一,通过朗读,读通课文并且要正确理解生字词;第二,通过略读,画出高尔基和小男孩儿的语言、行动,并试着分析一下当时的人物心理,了解高尔基和小男孩儿的内心世界及其思想品质;第三,通过默读和跳读,看看高尔基和小男孩儿是在哪里发生的这个故事;第四,通过精读、批读,分析一下高尔基和小男孩儿之间的关系。

例2,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小摄影师》一课,讲的是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以及它是如何被毁灭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作者对侵略者和强盗行为无比憎恨的思想感情。笔笔者在进行该课的教学时,便针对该文的重在写事件这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第一,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理清圆明园毁灭是怎么发生的,如何发展的,最后结果怎么样;第二,让学生通过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找出一下圆明园毁灭这一事件的中,最令人震撼的文字描述,说说自己的感受;第三,通过朗读、批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可爱的草塘》一课,讲的是小丽和姐夫“我”一起去北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