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中日两国摄入外来文化的态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较中日两国摄入外来文化的态度

——兼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高琦

在亚洲东部矗立着两个国家,一个是扎根在亚洲大陆上的中国,一个是漂洋在太平洋上的日本。两个国家位置相邻,在国际上更是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将常会被拿来作比较。日本是世界上今次以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而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是什么造成今天的差异呢?追溯历史,两国的差距在近代时期就已初见端倪,尤其在摄取外来文化的态度方面,差距更为明显。那么,中日两国摄入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中日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日本更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才发起来的。日本历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

第一次是大化改新。公元645年(大化元年)的大化改新前后,日本效仿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王朝——唐朝,全面吸收中国文化,自630年至894年的264年间,日本先后19次任命遣唐使,这些遣唐的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时间长达20——30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已无异于中国人。这种国家规模的吸收唐文化的活动导致当时日本文化的全面汉化,从政治、军事、土地乃至哲学、宗教、教育、文化、美术、体育、医药、风俗等无不打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被史学家们叫做“唐风文化”。第二次是明治维新,16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相继与日本建立了贸易关系。随之天主教也传入日本,大量的西方书籍和新思潮涌入日本,日本出现了“兰学”热。1855年以后,日本歌幕府开始设立洋学堂,讲授西方语言、天文、地理、化学、军事、政治、哲学、法律等知识。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多次派代表团前往欧洲考察和学习,组织专业人士广译群书,介绍西方科学和文化,开始全面吸收西方

的各种制度、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整个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均被卷入这股学习西方“文明开化”的热潮之中,这一时期的“西欧文化”色彩浓重。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不得以的依靠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民主化改革。这次对美国文化的吸收,从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科学文化,到价值观念方面,无不改头换面,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日本文化的面貌。

中国历史上外来文化的传入高潮也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纪后印度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两千年中国文化。古人包容百家,兼容并纳发展了具有中国文化的佛教。第二次是17实际到清代中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这次是以一些非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为宣传内容的,且这个时期的中国还是以“天朝大国”自居,根本没有主动与西方交流,因此影响很小。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即从清代晚期直到新文化运动前后。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国的大炮代开了中国打门,清朝惨败。为了应付着西方国家的强行入侵,清朝开始仿制西方的洋枪洋炮,西方的先进的军事科技开始进入中国。随着交流的深入,西方的文化、政治、科学都成为清朝向西方学习的目标,清朝政府坚守者“中体西用”的宗旨,广泛的涉猎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但是仍没有触及到最根本的部分。

比较中日两国的社区西方文化史,我们不难看出两个国家同在近代时期有吸取西方文化的经历,我们不妨把这个时期拿出来比较一下两国在摄取西方文化方面的不同吧。

二、中日摄取外来文化的媒介

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东亚,是东西方文明相激相荡的冲突时代,也是东亚诸国摄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新的历史时期。1840年英国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凭借其“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闭锁的国门。13年后,美国海军大将柏利率领“黑船”驶入日本列岛,“武力叩关”打破了日本德川幕府奉行了20余年的锁国体制。这些外压化作一股强劲的冲击波,不仅是封闭的中日暴露在世界面前,更催促着中日带着不公平的枷锁步履蹒跚地进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秩序。而这一时期两国的精英都怀着强烈的危机意识,把眼光由国内迅速转向海外,开始摄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①在摄取西方文化的媒介方面,中日两国是很相似的。在近代时期,中日与世界的接触已经相当频繁,但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经济状况下,想远渡重洋地去

西方实地考察是不现实的,而从书上结出西方文化有更高的价值,因而图书成为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最主要的媒介。但是两个国家有是有区别的,中国此时的译书是少数官僚士大夫的个人行为,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推广,因而没有组织性,而日本译西书是在幕府的组织和允许下进行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组织性;西学著作在日本的翻译和流传程度远远高于在中国的情况,如《海国图志》在中国备受冷落,在日本却大受重视;从两国翻译的西学著作的类型来看,日本已经大大优于中国了。

中日学习西学的媒介还有使节过洋。尽管译书是一种最快和最方便的西学的方法,但是从文化是角度来看,出洋者对西学“异质文化”的亲身体验是“书籍接触”不能代替的,对增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但是不同的是,中国出使西洋是在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缓慢且被动的实现的,而日本是在美国“黑船”压力下,迅速而主动的开国措施。

留学是第三种中日学习外来文化的方法。无论是翻译西学著作还是使节过洋,都不是很全面和具体,而留学海外则使两国较深度的较全面的掌握西方文化,等到学成归来就成为自己的东西,可以尽情的为国家所用。因此近代时的中日两国多次组织留学生留学,可以做到“中体西用”。

三、中日各自摄取外来文化的特点

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与中国相比,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自觉吸收日本学者高桥龟吉指出:“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并不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地承认它的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②日本是一个岛国,其本身的文化积淀并不多,因此从骨子里透出了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兴趣。当中国唐代的文化传入日本时,强烈的刺激了日本,日本自觉地吸收了唐代的制度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而西方文化传入后,是日本接触到了与唐代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马上学习西方文化,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和气息。不难看出,日本始终清醒的正视自身文化的贫乏,渴望吸收先进外来文化来丰富自己。

(二)混杂兼容日本的文字,可以说是外来文化的综合。日本人借用汉字发明了平假字和片假名。今日的日语中,除汉语外,包含着数十种语言的大量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