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础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础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础引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基础是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实施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福祉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经济、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持,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能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在不同国家中的实施情况。

社会救助的定义与作用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帮助那些因自身经济条件、疾病或残疾等原因而无法获得基本生活需求的人们所提供的经济援助和服务。

社会救助的目标是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人权,并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社会救助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社会救助的最基本作用是帮助弱势群体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食物、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2.促进社会公平:社会救助能够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

通过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社会救助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实现社会公平。

3.提升社会稳定:社会救助能够降低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减少社会动荡。

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和社会支持,社会救助可以减轻弱势群体的压力,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福利的定义与作用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社会福利包括教育、医疗、住房、退休金等方面的福利设施和服务。

社会福利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的目标是向所有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和住房等。

这些服务的提供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保障个人权利:社会福利可以帮助个人享有基本的人权,包括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得医疗保健和居住在安全的住房中等。

通过提供这些福利设施和服务,社会福利能够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

3.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的实施可以促进社会的综合发展。

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等福利设施和服务,社会福利能够提高人民的技能水平和知识水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综述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综述

欧共体
“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 和群体的资源——包括物质的、 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 以至于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处的 国家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 方式之外。” (1989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人 文贫困”概念。不仅包括人均国民收 入的因素,也包括人均寿命、卫生、 教育和生活条件等因素,即40岁以前 可能死亡的人口比例、文盲率、获得 基础卫生保健服务、可饮用水和合适 食物的状况等。
二、贫困的特点
1.多元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 2.社会性:贫困标准是根据社会公众认可 3.不完整性:直接表现为低收入、缺乏物质和服务,
实质是缺乏手段、能力以及机会。 4.相对性:从纵向看,贫困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是
静态的、不变的,但在较大时间跨度内是动态的。 从横向看,各国(地区)贫困标准存在差异。
A为洛伦兹曲线与完全均等线围城的面积 B为完全不均等线与完全均等线围城的面

G=A/B
联合国规定:
低于0.2 0.2-0.3 0.3-0.4 0.4-0.5 0.5以上
收入绝对平均 收入比较平均 收入相对合理 收入差距较大 收入差距悬殊
(三)贫困发生率
H=Q/N 又称绝对贫困指标,是指贫困人口与全部
暂时贫困: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其 他突发事件造成的不是长期的贫困状态。
(四)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和 阶层性贫困(成因)
普遍性贫困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低下而形成的 贫困。比如原始社会。
制度性贫困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所决定的 生活资源在不同社区、区域、社会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 平等分配,所造成的贫困状态。
贫困的标准或贫困线
世界银行:人均每年消费支出270-370美元(按 照1985年的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计算)。

9.2 社会救助制度的相关理论

9.2 社会救助制度的相关理论
100 80 60 城市职工 40 农民家庭 20 绝对不平等线 0 绝对平等线
收入 I(%)
0
图9 - 1
20
40
60
80
100
人口 P(%) 中国居民家庭收入分布的洛伦 兹曲线
(二)贫困线
贫困线是对贫困者与非贫困者进行总体的区分。基于家庭 和个体的总体收入、消费和非经济的测量指标确定以后,就 应该按照确定的标准划定贫困线。 相对贫困线:根据总体的收入和消费的分配状况进行确定。 绝对贫困线:基于一个家庭或者个体生存需要的最低水平 标准而确定的贫困线。
(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收入的方法)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状 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并不足以衡量居民之 间贫富差异的实际情况。
(八)实际生活质量指数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由婴儿死亡率、1岁婴儿预期寿命和成人 识字率组成,依据该指数可以很好的判断一个国家的教育、卫 生等状况,从而考察该国的就业、工资、保障和福利状况。
7
9.2 社会救助制度的相关理论
9.2.1 贫困的原因
社会因素
贫困的原因 个人禀赋 努力程度
自然因素
8
9.2.2 贫困的负面影响
贫困对个人的影响 贫困对社会的影响 贫困对经济的影响
9.2.3 社会救助制度的含义及特征
社会救助制度含义
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基本公
民权利之一,是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 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最低 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救助没有实现城乡统筹
(2)社会救助项目比较单一 (3)社会救助水平偏低 (4)社会救助理念落后 (5)社会救助资金分担不合理 (6)社会救助管理缺乏统筹

第八章 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概论》PPT课件

第八章 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概论》PPT课件
(3)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救助帮助贫困人员摆脱生活困难,不仅可以提 高他们的消费水平,而且还可以消除他们对社会甚至 政府的不满,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可以稳定社会。 第二,社会救助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8.1.7 保障标准的确定方法
国际上常用的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方法有 四种:市场菜篮子法、恩格尔系数法、收入比 例法和生活形态法。
8.1.7 保障标准的确定方法
1、市场菜篮子法
首先要求按照营养学标准确定一张能够使人维持体 力恢复的生活必需品清单,内容包括维持最起码生活 水准的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来计 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的现 金金额就是贫困线。一般包括食物、穿着、居住、燃 料、文化娱乐、交通、卫生保健等等。
(4)调整阶段(1957-1965年)
社会救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救助手段,而且成为改造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 的措施。政治思想教育直接挂钩是该时期社会救助的一大特征
(5)萧条阶段(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国民经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国家财力大为削弱, 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无法得到保证
2、改革过程(1978年至今)
(1)改革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背景
①传统制度的弊端
社会救助范围窄 社会救助水平低 社会救助管理的不规范 社会救助经费严重不足
(1)改革背景
②新贫困问题的出现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等形势的变化,城镇居民中 出现了新贫困问题。而且,城市新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不 仅影响到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并且已经对社会稳定产生了 负面作用。根据国际经验,对付经济与社会结构调整而导致 的较大规模的贫困问题,最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 而不是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制度研究综述

社会救助制度研究综述

洲 国 家 出 现 的 国家 济 贫 制 度 。 由 国家 通 过 立 法 , 接 出 面 管理 或 结 合 在 一 起 的最 低 生 活 保 障 制 度 的 产 生 .是 我 国在 城 市 实施 反 直 是 兴 办 慈善 事 业 , 救济 贫 民 。 6 1 英 国制 定 的 《 贫 法 》 社 会 贫 困 , 持 社 会 稳 定 。 护 社 会 公 平 的 需要 。 革 开放 后 , 新 的 10 年 济 在 保 维 改 在 救 助 的 历 史 上 更 为 有 名 .这 是 世 界 上 解 决 贫 困 问 题 的 第 一 部 立 改 革 形 势 下 , 市 出现 了新 的贫 困群 体 , 城 于是 . 就有 了新 的城 市 救 法 立 法 第 一 次 明 确 承认 政府 在 解 决 社 会 贫 困 问题 中负 有 责 任 。 助 制 度 这一 制 度 从 提 出到 现 在 . 展 的 相 当 迅速 。在 其 资 金 由 发 在 其 影 响 下 . 他 的 欧 洲 国 家 也 相 继 颁 布 了类 似 的 即济 贫 法 规 。 个 地 方 政 府 负 担 的前 提 下 , 三 种 救 助 方 式 : 是 完 全采 取 现 金 其 有 一 其 中 . 国 还 把 济 贫 和 早 期 的 社 会 工 作 相 结 合 , 立 了颇 有 特 色 救 助 , 是 采 取 现 金 与 实 物 相 结 合 的方 式 : 是 采 取 完 全 实 物 发 德 创 二 三 的城 市 社 会 救 助 制 度 瑞 典 则 在 政 府 设 立 专 门 的 救 济 机 构 的 同
2 当 前 我 国 农 村 的 基 本 生 活 救 助制 度 农 村 社 会 救 助 制 度 、
是 在农 村 居 民 最低 生 活 保 障 制 度 建 设 的 同 时发 展 的 改 革 开 放 以来 .由于农 村 经 济 发展 的不 平 衡 , 村 的 贫 困 问 题 仍 然 很 突 出. 农 迫切 需 要 加 强 农村 社 会 救 助 工 作 19 9 2年 、19 94年 分 别 在 山 西

农村社会救助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农村社会救助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公平正义观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无论其社会地位和经济 条件如何。
在农村社会救助中,公平正义观念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和 发展问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农村社会救助,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 定。
政府责任与角色定位
政府在农村社会救助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某地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提 高了救助水平和效率,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案例二
某地农村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通过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综合性措施, 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救助标准偏低
部分地区农村社会救助标准偏低,难 以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主 要原因在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救助 制度不完善等。
救助对象不精准
部分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对象识别不精 准,存在“漏保”、“错保”等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审核把 关不严等。
救助方式单一
部分地区农村社会救助方式单一,主 要以现金和实物救助为主,缺乏针对 性强的救助措施,主要原因在于缺乏 创新、资源整合不足等。
06 改进建议与未来 展望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农村社会救助相关概念和理 论基础
汇报人:XX 20XX-02-05
目录
• 农村社会救助基本概念 • 农村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 农村贫困人口识别与评估 • 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 农村社会救助实施效果评价 • 改进建议与未来展望
01 农村社会救助基 本概念
社会救助定义及目的
定义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 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 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社会工作实务笔计10(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实务笔计10(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十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从属于社会救助,服务于社会救助,致力于通过为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提升社会救助的质量。

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掌握)本考点2012年以后未考过,属于基础性的知识,考生需要理解和掌握。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1)社会救助是指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2)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

(3)它以家计调查为基础,由政府和社会为陷入贫困的城乡困难家庭提供直接的物质救助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二)社会救助的内容1.最低生活保障2.特困人员供养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 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各地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开展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属于特困人员供养范畴。

特困人员供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供基本生活条件;二是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三是提供疾病治疗;四是办理丧葬事宜。

特困人员供养采取在当地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或在家庭分散供养两种形式,由特困供养人员自行选择。

3.受灾人员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是指国家对遇到自然灾害致使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使之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并逐步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能力的一项救助制度。

受灾人员救助的内容主要包括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政府还应当及时核实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

此类救助具有突发性、应急性等特点。

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为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的基本生活救助,也属于受灾人员救助范畴。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基于这种思想,政府和社会建立了孤儿院、济 贫院,并给贫困人员发放救济金等。 宗教中的一些教义成为社会救助思想的来源之 一,尤其是基督教中的一些思想对社会救助的 影响最大。
许多宗教机构根据宗教教义来举办各种慈善事
业,具有社会救助的一些特征。
(二)人权思想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主张人类不分种族、身份、国 籍、财产等应一律平等。 基督教所主张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逐渐发展成 为西方民众的普遍信念,为近代人权观念的形成奠 定了精神基础。
(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是国际上衡量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贫 穷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能够反映穷国和 富国在人均国民收入上的重大差别。 不足以衡量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的实际情况。
(七)实际生活质量指数
该指数由婴儿死亡率、1岁婴儿的预期寿命和成 人识字率等组成。 将上述三个指标体系以一个合理的标准分别换算 成指数,然后取其平均数。 能很好的判断出一个国家的教育、卫生设施的普 及程度及人民的营养状况,这些情况本身又反映 着就业、工资、保障、福利的状况。
即恩典的赐予。
所谓恩典,指的是帝王或位高权重的统 治者自认为不计较自身一丝一毫利己的 利他心理;赐予指的是将其拥有的一部 分财物作为一项恩惠而赏赐、赐予或施 舍给某一弱势群体或个体而实现利他的 道德。
社会救助的思想——慈善或恩赐思想
公元前1750年,巴比伦汉姆拉比国王发布的公平
法典中包括了要求人们在困难时互相帮助的条款。
二、贫困的特点
1.多元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
2.社会性:贫困标准是根据社会公众认可
3.不完整性:直接表现为低收入、缺乏物质和服务,
实质是缺乏手段、能力以及机会。
4.相对性:从纵向看,贫困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是

第十章 社会救助

第十章 社会救助

第十章社会救助一、教学内容社会救助概述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慈善事业二、教学要求理解社会救助的含义掌握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理解最低生活保障的概念及目标和原则了解慈善事业的内涵一、社会救助的含义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

其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失去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它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子系统,目的在于通过救灾济贫和扶贫帮困等措施来缓解最困难的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公民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以立法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均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2)社会救助的对象是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具有最低保障性质。

(3)社会救助保证的仅仅是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因此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保障水平是最低的,和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

社会救助的对象按贫困的原因可分为:1、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人,“三无人员”。

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长期患病者、未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和配偶的老人。

2、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人。

3、城乡贫困者。

包括因地处贫困地区而收入过少;有工作能力的劳动者找不到合适工作或失业;家庭人口过多、缺乏劳动力及劳动技能或家庭主要劳动者生病伤残等。

按地区分:贫困地区是指按人口平均收入低于一定两标准的地区。

按人群划分:儿童救助、老人救助、妇女救助、残疾人救助、失业者救助、病人救助等。

按救助期限划分定期救助和临时救助。

二、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

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国家称之为“贫困线”制度。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教案资料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教案资料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课程知识要点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罗马正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最低性)和内容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应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国1935《社会保障法》)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第三章生活救助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危机问题)与特征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第四章医疗救助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第五章住房救助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六章教育救助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第七章灾害救助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现金,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第八章失业救助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第九章司法救助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异同4、实施司法救助的条件(法律和经济条件)5、司法救助的特殊对象第十章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1、经济学的横向公平和伦理学的纵向公平的含义2、社会福利制度中公平的主要内容与形式3、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社会福利的涵义、特征、内容和功能2、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3、我国传统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4、我国民政福利事业与福利企业(性质、兴办的条件)我国职业福利、社区服务、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第十二章老人福利1、老人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2、西方国家老人福利的共同特征3、我国传统社会老人福利的基本特征4、我国老人福利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及对策思路第十三章妇女儿童福利1、妇女儿童福利的内涵、特征与功能2、妇女儿童福利的内容3、我国妇女儿童福利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

课程知识要点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罗马正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最低性和内容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应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国1935社会保障法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第三章生活救助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危机问题与特征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第四章医疗救助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第五章住房救助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六章教育救助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第七章灾害救助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现金,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第八章失业救助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第九章司法救助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异同4、实施司法救助的条件法律和经济条件5、司法救助的特殊对象第十章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1、经济学的横向公平和伦理学的纵向公平的含义2、社会福利制度中公平的主要内容与形式3、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社会福利的涵义、特征、内容和功能2、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3、我国传统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4、我国民政福利事业与福利企业性质、兴办的条件我国职业福利、社区服务、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第十二章老人福利1、老人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2、西方国家老人福利的共同特征3、我国传统社会老人福利的基本特征4、我国老人福利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及对策思路第十三章妇女儿童福利1、妇女儿童福利的内涵、特征与功能2、妇女儿童福利的内容3、我国妇女儿童福利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学第九章 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学第九章 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学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学第九章社会救助1:社会救助的概述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和社会支持给予那些处于贫困、无助或特殊困境的人群。

本章将重点介绍社会救助的相关内容。

2:社会救助的分类2.1 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给予贫困人群及时帮助而提供的一次性资金或物品援助。

临时救助通常由义工组织、慈善机构或某些部门提供。

2.2 生活救助生活救助是指针对贫困人群提供生活必需品、住房、医疗保健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援助。

生活救助通常由社会福利机构或的社会救助机构负责提供。

2.3 经济救助经济救助主要是以资金形式提供援助,帮助贫困人群解决生活困难。

这类援助可以是直接发放资金、补贴、助学金等,以提升受援助人的经济状况。

3:社会救助的申请流程3.1 审核申请资格社会救助申请人需要提交相关资料,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后确定是否具备申请资格。

申请人需要提供个人联系明、家庭收入证明、财产证明等文件。

3.2 申请流程社会救助的申请流程通常包括填写申请表格、提交相关证明文件、面试或调查等环节。

申请人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逐步完成各项手续。

3.3 审批和发放经过申请人资格审核后,相关部门将根据申请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审批并发放相应的救助金或救助物品。

4:社会救助的法律保障社会救助在法律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和规范。

相关法律主要包括《社会救助法》、《社会工作法》等。

这些法律为社会救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5:社会救助的案例分析5.1 农村贫困救助通过农村贫困救助项目,提供资金援助和产业扶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条件。

5.2 城市低保救助城市低保救助是指城市中经济特别困难的人群,可以享受提供的经济救助和生活保障。

6: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社会救助申请表格、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和申请资格审核标准等。

7:法律名词及注释7.1 社会救助法:指我国制定的社会救助相关法律,主要规定了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救助对象和救助方式等。

社会救助制度的宪政理论基础

社会救助制度的宪政理论基础

社会救助制度的宪政理论基础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旨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宪政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为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一、人权保障理论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

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它包括了人们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权利。

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目标就是保障贫困、弱势人群的基本生存权利,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住所、医疗等生活必需品。

从宪政的角度来看,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的人权。

当一部分公民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时,国家应当介入并提供必要的救助。

这不仅是对公民个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国家履行其职责的体现。

如果国家未能建立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公民的生存权,那么就可能违背了其在宪政框架下的责任。

二、平等原则平等是宪政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去追求幸福和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现实中存在着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救助制度的存在有助于减少这种不平等。

它通过向贫困和弱势群体提供援助,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与其他社会成员在资源占有和机会获取方面的差距。

这种援助不是为了创造绝对的平等,而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差距,使社会更加公平。

在宪政框架下,平等原则要求国家对待所有公民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些人的贫困或弱势地位而忽视他们的需求。

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正是国家落实平等原则的具体行动,体现了国家对所有公民的平等关注和尊重。

三、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强调社会的制度和安排应当公平合理,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应得的东西。

社会救助制度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一部分人因为自身无法控制的原因陷入贫困和困境时,如果社会对此置之不理,那么就会破坏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救助制度通过对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帮扶,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使社会的利益分配更加公正合理。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PPT53页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PPT53页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结果干预政策
税收政策:个人所得税、遗产税 税收政策 和财产税,以及消费税。 社会保障政策:全民低保制度、 社会保障政策 失业津贴、向贫困者提供就业与 培训机会、医疗保障与医疗援助、 向低收入者提供低房租住房、最 低工资法等保护低收入者的立法。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付机制,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 和事权关系。
基尼系数为0,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状况达到了绝对平等化程度; 基尼系数为1,表示社会收入分配处于绝对不平等状态,即最 高收入的唯一家庭占有了全部的国民收入,而其余所有家庭 不占有任何收入。
基尼系数低于0.2,为高度均等;0.2~0.3,相对均 等;0.3~0.4,比较均等;高于0.4,不均等 。
基尼系数0.4为国际警戒标准。 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马尔萨斯的贫困理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和罪恶并不是社会 经济和政治制度所造成,而是人口规律发生作用 的结果。 马尔萨斯认为,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婚姻自 由,改善和提高人口生活,势必会使人口增加更 加迅速,而生产资料的生产有限,这种社会制度 最终趋于瓦解。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 值,就不断地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随着资本集中,在扩大再生产 过程中,把资本越来越大的部分转化为生产资料,越 来越少部分转化为劳动力。 这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而提 高,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相对地增大,用于 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相对地减少。可变资本相对 地减少,从而雇佣工人也相对减少,因而不断地产生 出一个相对的超过资本增殖所需要的过剩人口。这 个过剩人口不是同生活资料相比而成为绝对多余的 人口,而是同资本积累相比变为过剩的。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救助与经济发展 (一)两者之间的一般关系 (二)社会救助与劳动力供给 (三)社会救助与劳动力需求
三、负所得税理论
负所得税的计算公式: 负所得税=法定最低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 税税率)
个人可支配税率=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
绝对贫困
指在某一时期,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收入 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 的生活状态。
四、凯恩斯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收入是消费唯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 (二)政策主张 第一,力主消费支出 第二,实行高额类进税政策,以进行收入再分配,提 高消费倾向。
五、《贝弗 (二)社会救助的享受资格和资金来源
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 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 缩再生产; 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 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 “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相对贫困
指在同一时期或者同一个国家,由于某些 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如另外一些人或家 庭而产生的低于一般人或者一般家庭的生 活状况或者贫困状态。
六、新剑桥学派的社会救助思想
形成、主要代表人物 (一)主要思想 (二)政策主张
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贫困化思想 (二)济贫思想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
一 二 三
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社会救助与经济发展
负所得税理论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该理论是社会救助基础理论之一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政府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理论
亚当· 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各种经 济矛盾都可以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来自动解决。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许多矛盾并 不像亚当· 斯密所说的那样,可以通过市场来消除, 于是产生了市场失灵。 发生了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出面来干预社会 和经济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农业社会:家庭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同时也具有教育、养老等功能; —— 工业社会:家庭功能缩小,需要社会发展公 共事业。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为
社会救助提供物质财富。 另外,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内容多样化和需要
基于这种思想,政府和社会建立了孤儿院、 济贫院,并给贫困人员发放救济金等。宗 教中的一些教义成为社会救助思想的来源 之一,尤其是基督教中的一些思想对社会 救助的影响最大。许多宗教机构根据宗教 教义来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具有社会救助 的一些特征。
由于这种具有部分社会救助特征的思想的 局限性,基于这种思想的一些救助措施和 对策也具有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
2. 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
(3)救济机构的存在 ——慈善救济:如教会举办的孤儿院、医院 等。 ——互助机构:如工会等。
3. 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条件
(1)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在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之前,关于社会救 助的思想早已存在,有些思想至今仍影响着 社会救助政策、实践、理论。
①慈善和恩赐思想
贫困的测量
1.国际上对贫困状况的界定与识别指标
(1)世界银行:以人均收入确定贫困线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贫困指标 * 人文贫困指标表示健康长寿、获得知识、
利用资源三方面的能力被剥夺,主要有健康、 预期寿命、获得洁净的饮用水等方面。
中国城市贫困线的测定 (1)相对标准测算法; ①比例法; ②收入平均数法; (2)相对标准测算法; ①基本需求法; ②恩格尔系数法; ③数学模型法
第九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救助的理论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与演进
三、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
一、社会救助理论
理论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与贫困理论
只有抑制人口的增加才能消除贫穷,主张减少人口, 保持工资的提高,从而维持劳动者的高生活水平。
1.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 2.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3.长期 贫困与暂时贫困 * 国内外学者关于贫困概念的争论 * 贫困概念的层次性、伸缩性、确定性 * 贫困的实质
②人权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有了进一步的自 身权利保护意识,一些进步人士和开明人士 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享受一定生活水平 的权利,国家或社会有保护每个人的责任。 随着这种认识的产生,社会救助思想也从一 种慈善和恩赐转变为一种人权。这种人权内 涵的社会救助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并成为 当代社会救助理论的一个基石。
(2)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上差 距不断拉大,这是市场经济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另一方 面,收入拉大使得社会不公平程度加剧,导致社会不稳定。
为了社会稳定和维护社会公平,就需要社会救助来缩小差 距。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3)家庭功能的弱化 生产的社会化使得家庭的生产智能退化,并导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1. 经济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有一定 的剩余产品可供扣除和储存,并建立一个较 为完善的调节收入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2. 社会条件 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 立和矛盾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3.思想条件 随着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具备,社会救 助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即社会或国家应该承担对 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风险的责任。
③温情主义论
又被称为父爱主义论,它是指国家和社会对 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以温情的态度来对待, 给予一定的救助而不管陷入困境是由于个人 的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
小结
回顾以上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慈善或恩赐思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起了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1)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 会化以及产品生产的社会化。
生产的社会化不仅带来了劳动方式、交际方式、分配方式、 活动的变化,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等发生了一系列 变化, 还引起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与社会救助有关的思想最初的表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式是慈善或恩 赐思想。
如:公元前1750年,巴比伦汉姆拉比国王发布的公 平法典中包括了要求人们在困难时互相帮助的条款。 公元前1200年,在以色列,犹太人被告之,上帝要 求他们帮助穷人和残疾人。公元前500年,希腊语 中意为“人类博爱行为”的慈善事业在希腊城邦国 家里已经制度化,鼓励公民为公益事业捐款并且在 供贫民使用的公用设施中备有食物、衣服和其他物 资。公元前300年,中国的孔子在《论语》中宣称 人是通过“仁”这种表示爱心的方式来相互约束的 社会的人,“仁”通常表现为全心全意地帮助穷人。 公元前100年,罗马帝国确立了所有罗马公民在贫 困时可得到由贵族家族分发的谷物的传统。
(二)最低生活保障理论
通过生活救助,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满 足被救助者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基 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性活动。
(三)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社会救助制度被世界各国用以解决市场无法解 决的公平问题。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人们的生活领域干 预过大,包揽过多,结果导致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 产生消极影响。
(四)负所得税理论
世界各国实行个人所得税时都遵循纳税能力 原则。通过负所得税向低于起征点的人和家 庭转移支付,帮助其提高生活水平,从而将 所得税制度与社会救助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与演进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1. 经济条件 2. 社会条件 3.思想条件 4. 政治条件 (二)社会救助的演进(发展) 1. 国外 2. 中国——专题讲座
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
2. 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
(1)社会稳定的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劳资矛
盾和对立日趋激化,引发社会动荡。 ——稳定社会是社会救助产生的直接原因。
2. 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
(2)社会救助思想的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和专家
开始从理论角度来探讨社会救助这一问题, 社会救助言论/思想不断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